博碩士論文 9212501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4 、訪客IP:3.147.103.8
姓名 葉集凱(Chi-kai Y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蔣經國晚年政治改革的背景(1975-1988)
(The Background of Political Reforms in Chiang Ching-kuo’s afterlife(1975-1988))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1975年蔣中正逝世,嚴家淦接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接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並身兼行政院院長。1978年,蔣經國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成為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重要人物。然而,自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起,中華民國面對的是島內社會經濟、政治意識高度發展,以及國際環境對中華民國不友善的環境,蔣經國的施政直接影響臺灣的未來發展。
蔣經國在「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潮流在變」的思考下,開始進行「革新保臺」的改革措施;同時對黨政高層人事的安排,加重臺灣籍人士的比例;在考慮民意的代表性下,則是開放了中央級民意代表的增補選。1987年7月15日,臺灣宣布解除戒嚴以及在1988年1月1日開放黨禁、報禁的消息,這是蔣經國政治改革的關鍵,也是重要的突破,促使臺灣社會走向民主化、自由化的方向。
本文即在探討蔣經國決定進行政治改革的背景。首先探討蔣經國個人的崛起背景,從身世、求學經歷、父親蔣中正的要求等來看蔣經國政治思想的內容;蔣經國在從政經驗上的累積,以及來到臺灣後擔負協助蔣中正處理國事的責任,如何讓他成為中國國民黨內唯一的領導人。其次,從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來瞭解人民政治意識的覺醒與要求;面對黨外運動與國民黨內派系的紛擾,討論蔣經國採取的手段與態度。最後,從國際環境對中華民國影響最深的美國的世界戰略思想與中共的統戰策略中,研究蔣經國的因應之道與促使改革的動機。
摘要(英) After Chiang Kai-shek dead, Chiang Ching-kuo become the chairman of Kuomintang (KMT) and the premier in 1975. He possess the power of parties, the government, and military after National Assembly elected him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at the 20th of May, 1978.Due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circumstances changing, Chiang Ching-kuo as the premier started to launch the political reforms called “inno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aiwan.”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democrat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in Taiwan, He declared the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 and decontrolled the published newspaper and organized part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asons of Chiang Ching-kuo’s political reform in his afterlife. First of all, I would discuss how influence of hi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his father’s indoctrination for his political thought and policy. Then, I would analyze how impact of the chang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in Taiwan, the decline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 chaos of KMT’s factions and the rising and flourishing of “Taiwan Tang-wai Movement”. Finally, I would dig out the motive of Chiang Ching-kuo’s political reform by discoursed about the American’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s and Communist Party’s(CCP) United Front Policy.
關鍵字(中) ★ 美中臺關係
★ 本土化政策
★ 黨外運動
★ 政治改革
★ 蔣經國
關鍵字(英) ★ Political reform
★ Taiwan Tang-wai(outside the KMT party) Movement
★ Chiang Ching-kuo
★ ROC-PRC-U.S. relations
★ Policy of Localization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詞 iii
目錄 iv
表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範圍與時間斷限 3
三、研究回顧 5
四、研究方法與史料 8
五、章節安排 9
第貳章 蔣經國崛起的背景 11
第一節 俄國時期──從布爾什維克到顛沛流離 11
第二節 贛南與上海時期──勵精圖治的「蔣青天」25
第三節 臺北時期──手握情治大權 49
第參章 蔣經國晚年的國內情勢 63
第一節 社會與經濟狀況 63
第二節 黨外勢力的挑戰 75
第三節 三大命案的衝擊 90
第四節 黨政變革的突破 100
第肆章 蔣經國晚年的亞太情勢 111
第一節 臺美關係的變化 111
第二節 兩岸關係的拉鋸 125
第伍章 結論 135
徵引書目 139
附錄 149
附錄一:蔣經國大事年表 149
附錄二: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戒嚴令 156
附錄三:1951-1988臺灣戰後國民所得常用資料統計表157
附錄四:非常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 159
附錄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162
附錄六:上海公報(英文版) 166
附錄七: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171
附錄八:建交公報(英文版) 172
附錄九:臺灣關係法 174
附錄十:雷根對臺六項保證 192
附錄十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193
附錄十二:八一七公報(英文版) 195
附錄十三: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 198
附錄十四: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 200
附錄十五: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 202
附錄十六:蔣宋美齡給廖承志公開信 204
附錄十七:鄧六條 207
附錄十八:解嚴令 209
參考文獻 傳記、回憶錄
Thomas A. Marks著,李厚壯、張聯祺等譯,《王昇與國民黨──反革命運動在中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3。
小谷豪冶郎著,陳鵬仁譯,《蔣經國先生傳》,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90。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主編,《追思與懷念-紀念蔣經國先生逝世十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9。
孔令晟口述,遲景德、林秋敏訪問,林秋敏整理,《孔令晟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2。
王力行、汪士淳,《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臺北:天下文化,1997。
王作榮,《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臺北:天下遠見,1999。
尼洛,《王昇:險夷原不滯胸中》,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5。
克萊恩(Ray S. Cline)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吳鹽雪,《海闊天空—宋楚瑜新傳》,臺北:月冠文化,1999。
李元平,《平凡平淡平實的蔣經國先生》,臺北:青年戰士報,1980。
李松林,《蔣氏父子在台灣》,北京:中國友誼,1993。
李松林,《蔣經國的台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1993。
李松林、陳太先,《蔣經國大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
李登輝筆記,李登輝口述歷史小組編註,《見證臺灣:蔣經國總統與我》,臺北:國史館,2004。
李潔明著,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臺北:時報,2004。
汪士淳,《忠與過—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臺北:天下遠見,1999。
汪敬煦口述,劉鳳翰訪問,何智霖、陳亦榮訪問及紀錄整理,《汪敬煦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3。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臺北:天下文化,2003。
官麗嘉,《誠信—林洋港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1995。
林蔭庭,《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文化,1998。
姚嘉文著,《景美大審判—美麗島軍法審判寫真》,彰化:作者發行,2003。
施啟揚,《源──三十年公職回憶》,臺北:幼獅,2004。
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遠流,1998。
郝柏村著,王力行採編,《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臺北:天下文化,1995。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臺北:商周文化,1995。
康綠島著,《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臺灣經濟》,臺北:卓越文化,1993。
張孟育,《吞舟之魚—馬英九評傳》,臺北:亞細亞,1996。
曹聚仁,《蔣經國論》,臺北:一橋,1997。
梁肅戎,《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1995。
梁肅戎口述,劉鳳翰、何智霖訪問,何智霖紀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5。
陳儀深編輯,《口述歷史》12──美麗島事件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蔣經國傳》,臺北:時報,2000。
傅建中編著,《季辛吉祕錄》,臺北:時報文化,1999。
彭哲愚、嚴農,《蔣經國在莫斯科》,臺北:中原,1987。
曾一豪,《馬英九前傳》,臺北:希代,1994。
葉柏祥,《黃信介前傳:民進黨的永遠大老》,臺北:月旦,1994。
漆高儒,《廣角鏡下的蔣經國》,臺北:黎明文化,2001。
漆高儒,《蔣經國的一生》,臺北:傳記文學,1991。
漆高儒,《蔣經國評傳──我是臺灣人》,臺北:正中,1997。
劉宜良(江南),《蔣經國傳》,臺北:前衛,2002。
劉鳳翰、何智霖、陳亦榮訪問,何智霖、陳亦榮記錄整理,《汪敬煦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3。
遲景德、林秋敏訪問,林秋敏整理,《孔令晟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2。
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二,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
史料、檔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77)》,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毛澤東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臺北:國史館,2001。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陳文成案》,檔案號:172-3卅2446、5989-2。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劉宜良案》,檔案號:172-3卅5561。
國防部軍法局,〈黃信介等叛亂案全案資料〉,國家檔案局藏《美麗島事件檔案》,檔案號:0069/3132163/163。
陳鵬仁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訓工作》,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一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二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三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四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五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八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一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二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三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五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十九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經國先生全集》,第二十冊,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2。
專書
Harry Harding,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Washington: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1992)。
Robert Jones Shafer原著,趙甘城、鮑世奮譯,《史學方法論》,臺北:五南,1996。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工作概況》,臺北:救國團總團部印,1984。
丹尼‧羅伊(Denny Ro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台灣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臺灣》,臺北:遠流,200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十項重要建設評估》,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79。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印,《Taiwan Statistixal Data Book》,1985。
李敖編著,《論定蔣經國》,臺北:李敖出版社,1989。
李達,《一國兩制與臺灣》,香港:廣角境,1988。
李筱峰,《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沈駿,《當代臺灣》,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阮銘、張怡菁,《歷史的錯誤:臺美中關係探源》,臺北:玉山社,2006。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2003。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臺北:時報文化,1992。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林嘉誠、朱浤源編著,《政治學辭典》,臺北:五南,1994。
施正鋒,《臺中美三角關係》,臺北:前衛,2001。
段承璞等著,《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9。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
倉修良,《中國史學名著評介》,臺北:里仁,1994。
徐焰,《臺海大戰》,上編,臺北:風雲時代,1992。
馬振犢主編,《台前幕後:1949-1989年的國共關係》,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社會志編纂委員彙編,《中華民國史社會志(初稿)》,臺北:國史館,1998。
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白色封印》,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張富忠、邱萬興編著,《綠色年代:臺灣民主運動25年》上冊,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
梅劍,《國共分合三部曲:國共秘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許介麟,《戰後臺灣史記》卷3,臺北:文英堂,1979。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三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印行,1978。
陳浩、寇維勇編著,《透視黨內派系》,臺北:風雲論壇,1985。
陸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臺北:東大,1995。
藍博洲,《白色恐怖》,臺北:揚智文化,1993。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北京市:世界知識,1999。
學位論文
古淑芳,〈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江啟元,〈解嚴後臺灣地區政治穩定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何振盛,〈戒嚴時期台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治發展:國民黨與反對團體之互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李柏泉,〈黃信介與臺灣民主運動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偉松,〈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年)〉,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1月。
李鎧光,〈郁氏宗族與清末民初的上海社會〉。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杜麗英,〈李國鼎與臺灣產業經濟〉,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文蓉,〈從「臺灣關係法」透視美國總統「對華政策」之運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柏州,〈國民黨政權的台灣化:國家體系轉換的內涵與起源之分析〉,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2。
邱延正,〈臺灣地區解嚴後之政治發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胡興梅,〈中華民國在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至八十二年)〉,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曹忻,〈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7。
曹祥炎,〈經國先生主政期間的政治經濟分析(一九七二~一九八八)〉,臺北: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陳世岳,〈政治領袖與政治轉型:蔣經國與臺灣政治轉型〉,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彭德富,〈臺灣地方選舉與民主轉型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游毅然,〈從「共識動員」論美麗島軍法大審的效應—台灣民主轉型的關鍵〉,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楊福如,〈蔣經國先生改革開放思想與影響之研究(1972~1988)〉,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宏祥,〈政工幹部學校之研究(1950~1970)〉,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鄭文勛,〈蔣經國與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1970~1988)〉,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蕭淑玲,〈台灣黨外雜誌對黨外運動的作用(1979~1986)──以《八十年代》系列、《美麗島》、《蓬萊島》系列兩大路線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謝明德,〈解嚴後我國政黨政治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顏志榮,〈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經驗(1972-1983)〉,臺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羅俐雯,〈台灣民主轉型(1980~2000年)之研究──以Samuel P. Huntington的理論作驗證〉,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期刊論文、單篇論文
王玉麒,〈蔣經國史達林莫斯科會談秘辛〉,《傳記文學》,卷74期4,(1999年4月),頁95-100。
王雲龍,〈經國時代憑什麼完成了「十大建設」﹖〉,《中央月刊》卷36期1,臺北:中央綜合月刊雜誌社,2003年1月,頁42-50。
江南,〈江南遺作:我為甚麼寫《蔣傳》〉,收錄於《九十年代》,總期179(1984年12月),頁36-37。
余敏玲,〈俄國檔案中的留蘇學生蔣經國Jiang Jingguo's Student Years in the Soviet Union as Reflected in the Russian Archives〉,《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6月,頁103 -130。
吳冷西,〈武仗與文仗〉,《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北京:新華社,1995,頁70-86。
李怡,〈秘密檔案:江南給臺灣的情報信——有關七封情報信的說明〉,收錄於《九十年代》,總期181(1985年2月),頁22-23。
李敖,〈黨外是誰喊出來的?〉,《民進黨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1995,頁1-8。
亞洲週刊編輯群,〈KGB檔案重繪青年蔣經國〉,《亞洲週刊》,1998年1月26日~2月8日,頁33-36。
林至潔訪問,黃美滋紀錄,〈林書揚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許雪姬編,《「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間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3年12月,頁353-392。
林建地,〈蔣經國先生的政治思想探討〉,《重中論集》3,臺北:臺北縣立三重中學三重國中教育發展基金會,2003年8月,頁52-64。
林博文,〈江南事件衝垮了蔣經國時代〉,《傳記文學》,卷85期4(總期509),臺北:傳記文學,2004年10月,頁67-70。
邱路,〈蔣經國險遭槍斃〉,《百年潮》期2(1997年3月),頁67-72。
胡佛,〈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卷5期6,(1991),頁32-36。
殷惠敏,〈論江南案〉,收錄於《九十年代》,總期183(1985年4月),頁71-72。
財訊編輯部,〈解嚴十年專題〉,《財訊》184,臺北:財訊雜誌社,1997年7月,頁26。
馬英九,〈蔣經國時代的啟示--一個經國先生晚年部屬的追憶〉,《中央月刊》卷36期1,臺北:中央綜合月刊雜誌社,2003年1月,頁65-71。
張 力,〈蔣經國先生與冷戰前期的中美關係〉,《近代中國》123,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98年2月,頁72-88。
張瑞成,〈蔣經國先生在贛南--政治生涯的起點〉,《近代中國》123,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98年2月,頁47-71。
陳世岳,〈蔣經國先生的政治思想與政治性格〉,《近代中國》123,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1998.2,頁32-46。
陳淑銖,〈蔣經國對贛南財政的整頓及其效果〉,收入《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組,1999),頁149-196。
陳盟銓,〈蔣經國與臺灣的政治發展〉,《華醫學報》9,台南:中華醫專教務處出版組,1998.11,頁113-122。
陸鏗,〈江南不死——兼論蔣經國為什麼要殺江南〉,《傳記文學》,卷85期4(總期509),臺北:傳記文學,2004年10月,頁46-49。
琳達‧趙與雷蒙‧梅爾著,〈一種新型政黨:一九四九—一九五二年間的國民黨〉,收錄於《孫逸仙創建革命的國民黨世紀研討會》,第四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頁46-64。
童清峰,〈蔣經國的最後一段路〉,《亞洲週刊》12:4,臺北:亞週股份有限公司,1998.1.19,頁30。
黃創夏採訪,黃怡君整理,〈三十二年前一聲槍響,改變了台灣〉,《商業週刊》753,(2002年4月29日),頁26-32。
黃德福,〈民進黨與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收錄於楊泰順編,《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臺北:民主基金會,1991,頁149-174。
楊照,〈後李登輝時代的到來--解嚴十年政經總觀察〉,《財訊》186,臺北:財訊雜誌社,1997年9月,頁126-133。
廖心文,〈為兩岸和平統一開路的周恩來〉,《百年潮》期2(1997年3月),頁49-53。
漆高儒,〈經國先生走過民主崎嶇路〉,《中央月刊》卷27期1,臺北:中央綜合月刊雜誌社,1994.1,頁31-45。
熊向暉,〈毛澤東“沒有想到”的勝利──回憶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的過程(續)〉,《百年潮》期2(1997年3月),頁18-27。
熊向暉,〈毛澤東“沒有想到”的勝利──回憶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的過程〉,《百年潮》期1(1997年1月),頁12-19。
熊向暉,〈打開中美關係的前奏──1969年四位老帥對國際情勢研究和建議的前前後後〉,《中共黨史資料》,第42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頁56-96。
齊茂吉,〈五○年代毛澤東對臺灣問題的思考與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創刊號(2006年8月),頁105-135。
賴曉芬,〈解嚴十年:社會力脈動--民主的滋味〉,《遠見雜誌》133,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頁140-147。
謝忠良、王健民、章清峰,〈蔣經國KGB檔案〉,《亞洲週刊》卷12期5,臺北:亞週股份有限公司,1998.1.26,頁30-35。
報紙
《中央日報》(臺北),中華民國31年2月11日,版3。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38年5月19日,版3。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39年5月14日,版1、版4。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39年6月28日,版1。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43年12月4日,版1。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47年10月2日,版1。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62年11月29日,版5。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63年4月23日,版2。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76年7月15日,版1。
《中國時報》(臺北),中華民國75年4月18日,版2。
《中國時報》,中華民國80年1月22日,版7。
《中國時報》,中華民國83年2月23日,版4。
《台灣日報》(臺北),中華民國67年1月25日,版3。
《經濟日報》(臺北),中華民國60年7月17日,版1。
《經濟日報》,中華民國68年1月12日,版2。
《經濟日報》,中華民國71年2月12日,版1。
《聯合報》(臺北),中華民國44年1月28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61年6月9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62年8月16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63年1月27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63年3月6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65年11月14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67年12月17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67年12月21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68年12月11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68年12月11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68年12月11日,版5。
《聯合報》,中華民國68年12月15日,版2。
《聯合報》,中華民國68年12月15日,版2。
《聯合報》,中華民國68年12月20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68年12月21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69年12月15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69年2月1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69年2月21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69年2月29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69年3月1日,版2。
《聯合報》,中華民國70年10月22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70年7月4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70年7月7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70年9月24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73年10月20日,版5。
《聯合報》,中華民國73年2月20日,版15。
《聯合報》,中華民國74年11月17日,版2。
《聯合報》,中華民國74年1月16日,版2、5。
《聯合報》,中華民國74年1月22日,版5。
《聯合報》,中華民國74年1月23日,版5。
《聯合報》,中華民國74年1月25日,版5。
《聯合報》,中華民國74年3月22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74年5月31日,版3。
《聯合報》,中華民國74年9月29日,版2。
《聯合報》,中華民國75年10月1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75年3月31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75年5月11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75年5月12日,版1。
《聯合報》,中華民國77年5月13日,版10。
《聯合報》,中華民國80年4月5日,版7。
影像資料
公共電視製作,《尋找蔣經國》DVD,臺北:公共電視,2006。
卓越文化製作,《蔣經國傳奇的一生》DVD,臺北:卓越文化,2004。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7-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