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3.138.200.66
姓名 李淑郁(Shu-yu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
(The study in neoteric prose of Taiwanese dietetics)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食人★ 臺灣當代醫療散文研究
★ 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 「周杰倫」現象研究
★ 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 夢的文學內涵:以台灣現代詩為討論場域
★ 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 機關、跳針、快門—論西西的小說藝術
★ 怎樣情色?如何文學?──台灣飲食文學中的情色話語★ 臺灣運動員傳記研究
★ 《狼圖騰》研究★ 逯耀東飲食散文研究
★ 焦桐與《飲食》雜誌研究★ 臺灣現代詩的飲食話語
★ 花蹤文學獎研究★ 論台灣當代文學中的酒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主要是探討現代飲食散文中的懷舊情感、歷史變遷、旅遊觸發與政治、情色的象徵意涵。綜觀飲食散文的書寫,絕大部分都與懷舊有關,不論歷史、文化、旅遊,幾乎都是在懷舊的基礎點延伸而出的。飲食是一種記憶的媒介,它可以帶領人們進入時光隧道,重溫過往的經驗;另外從飲食我們也可以歸納出政治飲食的話語及情色飲食的表徵。
因此飲食可以看成一種能指符碼,指射出各種面向的所指意義,藉著對飲食作家的文本分析,探討其背後呈現的飲食意涵。
由於飲食文學的文本很多,本篇論文主要將重心放在臺灣當代的飲食散文上,以其他文體及西方文學作品為輔。除頭尾緒論及結論外,正文共分四章:
第二章:探討飲食散文中的懷舊記憶,除了歸納各個作家的懷舊對象外,也比較作家間書寫方式的異同,並延伸出飲食文本的價值。
第三章:探討飲食散文中變調或變味的懷舊記憶,並探討現今仿古飲食所呈現的心理意義。
第四章:探討飲食散文的時空展演,包含從時間面向討論飲食在歷史文化及社會經濟遞嬗下留下的軌跡,及空間面向從異地飲食呈現的刺激與懷舊心理。
第五章:探討飲食的政治語言,並從飲食的需求性及象徵性凸顯飲食呈現的情慾需求。
摘要(英) The main studying in this discourse is about the articles - retrospective emotion, historical evolvement, sentiment during traveling, political symbolism and erotica symbolism, which are described in the neoteric proses of dietetics. Overview the dietetic proses, most contents are about retrospection, even the content describing history, culture or traveling is almost based on retrospection to develop. The diet is an inter-medium of memory, which takes humanity into a time tunnel and back to the past. From the dietetic view, in addition, we can also generalize the dietetic symbol of politics and the dietetic symbol of erotica.
Therefore, the diet can be treated as an association pointing to the meaning come from each wa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ietetic proses, we can learn the exact meaning behind the diet.
Since there are many dietetic proses, the studying in this discourse is focusing on the proses of Taiwanese neoteric dietetics and also referring to the other styles or the western literatures. Except the prolegomenon and the conclusion,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I: Studying the part of retrospective memory in dietetic proses, not only generalizes the retrospective object of each writer, but also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writing style. Furthermore, the value of dietetics can be manifested through this studying.
Chapter II: Studying the part of inflected retrospective memory in dietetic proses and the psycho-meaning presented by the archaized diet.
Chapter III: Studying the part of spatiotemporal evolvement in dietetic proses, includes the chronological view – the diet tracks the evolvement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social economy; and the dimensional view – the adventure and retrospection associated by the different cuisine.
Chapter IV: Studying the dietetic symbol of politics, the erotica requirement manifested by the dietetic need and symbol.
關鍵字(中) ★ 符號
★ 飲食
★ 記憶
★ 象徵
★ 政治
★ 情色
★ 旅遊
★ 歷史文化
★ 懷舊
關鍵字(英) ★ Memory
★ Diet
★ Retrospection
★ Historical Culture
★ Traveling
★ Politics
★ Erotica
★ Symbol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1
第三節 研究方法………………………………………2
第二章 飲食記憶的出沒方式..............................3
第一節 懷舊的定義……………………………………3
第二節 懷舊的方法……………………………………4
第三節 記憶的途徑……………………………………21
第三章 味蕾的嬗變.....................................28
第一節 已非舊時味……………………………………28
第二節 消費懷舊………………………………………34
第四章 飲食散文中的時空展演...........................39
第一節 召喚歷史文化…………………………………39
第二節 重溫鄉情的儀式………………………………53
第三節 風土人情的展現………………………………56
第四節 飲食地圖………………………………………66
第五章 政治、情慾、飲食書寫...........................70
第一節 飲食的政治語言………………………………70
第二節 食色,性也……………………………………76
第六章 結論...........................................86
參考書目.................................................88
參考文獻 一、文學作品
心 岱。《食色列傳》,台北市:時報文化,民81。
王宣一。《國宴與家宴》,台北市:時報文化,2003。
王潤華。《榴槤滋味》,台北市:二魚文化,2003。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民以食為天Ⅰ、Ⅱ》,台北:中華書局,1990。
—— 。《珍饈玉饌:古代飲食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王世禎。《談中國吃3─各地「家鄉味」的烹調特色》,台北:開朗,1985。
田玉川。《飯碗定律》,台北市:海鴿文化,2006。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台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江禮暘。《食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朱振藩。《美食家菜單》,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
—— 。《笑傲食林》,台北市:麥田,2001。
—— 。《食林外史》,台北市:麥田,2002a。
—— 。《食林遊俠傳》,台北市:麥田,2002b。
—— 。《提味》,台北市:麥田,2003。
—— 。《食知萬千》,台北市:麥田,2004。
—— 。《食隨知味》,台北市:麥田,2005a。
—— 。《食家列傳》,台北市:聯合文學,2005b。
車前子。《好吃》,台北市:時報文化,2005。
李 昂。《殺夫》,台北市:聯合報社,1983。
李寧遠、黃韶顏。《飲食文化》,台北市:華香園出版社,民92。
汪暉、余國良。《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汪石滿。《中國飲食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周芬娜。《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台北市:積木文化,民91a。
—— 。《新上海美食紀行》,台北市:積木文化,民91b。
—— 。《飲饌中國》,台北市:積木文化,民93。
林文月。《飲膳札記》,台北市:洪範,1999。
林慶弧。《飲食文化與鑑賞》,台北縣:新文京開發,民93。
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市:麥田,1999。
姚偉鈞。《宮廷飲食:玉盤珍饈值萬錢》,台北市:文津,民86。
唐魯孫。《老古董》,台北市:大地,2000a。
—— 。《酸甜苦辣鹹》,台北市:大地,2000b。
—— 。《大雜燴》,台北市:大地,2000c。
—— 。《南北看》,台北市:大地,2000d。
—— 。《中國吃》,台北市:大地,2000e。
—— 。《什錦拼盤》,台北市:大地,2000f。
—— 。《說東道西》,台北市:大地,2000g。
—— 。《天下味》,台北市:大地,2000h。
—— 。《老鄉親》,台北市:大地,2000i。
—— 。《故園情》(上),台北市:大地,2000j。
—— 。《故園情》(下),台北市:大地,2000k。
—— 。《唐魯孫談吃》,台北市:大地,2000l。
殷登國。《飲食男女》,台北市:大地,2000。
徐國能。《第九味》,台北市:聯合文學,2003。
梁實秋。《雅舍談吃》,台北市:九歌,2002。
郜 瑩。《食色:中國大陸少數民族風情錄‧婚戀飲食篇》,台北市:時報文化,1996。
—— 。《少食多滋味》,台北市:麥田,2003。
高 陽。《古今食事》,台北市:皇冠,1983。
許秦蓁。《戰後臺灣的上海記憶與上海建構》,台北:大安出版,2005。
張曼娟。《黃魚聽雷》,台北市:皇冠,2004。
張詠捷。《食物戀》,台北縣:野人文化,2005。
張建雄。《饞話連篇》,台北市:遠景,1995。
陳 詔。《食的情趣》,台北市:臺灣商務,民80。
琦 君。《桂花雨》:台北市,爾雅,民65。
—— 。《錢塘江畔》,台北市:爾雅,民69。
—— 。《煙愁》,台北市:爾雅,民70。
—— 。《燈景舊情懷》,台北市:洪範,民72。
—— 。《水是故鄉甜》,台北市:九歌,民73。
—— 。《此處有仙桃》,台北市:九歌,民74。
—— 。《玻璃筆》,台北市:九歌,民75。
—— 。《永是有情人》,台北市:九歌,民87。
—— 。《琦君說童年》,台北市:三民,2003。
逯耀東。《窗外有棵相思》,台北市:大地,民87。
—— 。《出門訪古早》,台北市:東大,2003a。
——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台北市:東大,2003b。
焦 桐。《臺灣飲食文選》Ⅰ,台北市:二魚文化,2003a。
—— 。《臺灣飲食文選》Ⅱ,台北市:二魚文化,2003b。
—— 。《完全壯陽食譜》,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黃寶蓮。《芝麻米粒說》,台北市:二魚文化,2005。
黃韶顏、高美丁、李蕙蓉。《飲食與生活》,台北縣:空大,民84。
黃文雄。《中國食人史》,台北市:前衛,2005。
黃錦樹。《土與火》,台北市:麥田,2005。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劉心武。《藤蘿花餅》,台北市:二魚文化,2002。
—— 。《潑婦雞丁》,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劉克襄。《失落的蔬果》,台北市:二魚文化,2006。
劉震慰。《故鄉之食》,台北市:中央月刊社,民國62年。
蔡珠兒。《紅燜廚娘》,台北市:聯合文學,2005。
蔡承豪、楊韻平。《臺灣蕃薯文化誌》,台北市:果實,2004。
蔡素芬。《九十四年小說選》,台北市:九歌,民95。
鄭華娟。《我的美食異想世界》,台北市:圓神,2006。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上)(下),台北市:田園城市,民91。
盧非易。《飲食男》,台北市:聯合文學,民85。
簡 媜。《下午茶》,台北市:洪範,民83。
謝忠道。《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台北市:果實,2005。
薛興國。《吃一碗文化》,台北市:捷幼,2002。
韓良露。《美味之戀:人在台北,玩味天下》,台北市:方智,2001。
—— 。《食在有意思:韓良露與朱利安的美味情境》,台北市:麥田,2003。
—— 。《雙唇的旅行:韓良露食藝文札》,台北市:麥田,2004。
—— 。《韓良露私房滋味》,台北市:麥田,2005。
—— 。《微醺:品酒的美學與生活》,台北市:馬可孛羅,2006。
韓良憶。《流浪的味蕾》,台北市:皇冠,2001。
—— 。《青春食堂》,台北市:皇冠,2002a。
—— 。《鬱金香廚房》,台北市:皇冠,2002b。
—— 。《廚房裡的音樂會》,台北市:皇冠,2003。
二、翻譯作品
A.W.Logue,遊恆山譯。《飲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民85。
阿爾伯特‧莫德爾,劉文榮譯。《文學中的色情動機》,上海:文匯,2006。
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傅志愛、陶文革譯。《廚房機密檔案:烹飪深處的探險》,台北市:臺灣商務,2004a。
—— ,王建華、冷杉譯。《名廚吃四方:尋覓世上最完美的飲食》,台北市:臺灣商務,2004b。
亞倫‧杜卡斯(Alain Ducasse)、克里斯多夫‧杜沙特雷(Christophe Duchatelet)合著,陳蓁美譯。《與美味相遇—絕妙的法式食材之旅》,台北市:美麗殿文化,2006。
李維斯陀(Claude Levi-Strauss),周昌忠譯。《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
普力菲‧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台北縣:左岸文化,2005。
顧恩特‧希旭菲爾德(Gunther Hirschfelder),張志成譯。《歐洲飲食文化》,台北縣:左岸文化,2004。
歐威爾(George Orwell)。《動物農莊:權力的挑戰》,台北市:萬象,1998。
海得倫‧梅克(Heidrund Merkle),薛文瑜譯。《饗宴的歷史》,台北縣:左岸文化,2004。
伊莎貝拉‧阿言德(Isabel Allende),張定綺譯。《春膳》,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
Jack Goody,楊惠君譯。《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史》,台北市:聯經,2004。
嵐山光三郎(Kozabura Arashiyama),孫玉珍、林佳蓉譯。《文人的飲食生活》(上)(下),台北市:高談文化,2004。
蘿莉‧柯文(Luarie Colwin),蕭妃君譯。《餐桌上的幸福》,台北市:皇冠,2001。
Marvin Harris,葉舒憲、戶曉輝譯。《食物與文化之謎》,台北市:書林,2004。
M.F.K 費雪(M.F.K Fisher),韓良憶譯。《牡蠣之書》,台北市:麥田,2004a。
—— 。《如何煮狼》,台北市:麥田,2004b。
妮可絲‧佛克斯(Nicols Fox),游敏譯。《美食與毒菌:飲食工業給我們帶來的病變》,台北市:臺灣商務,1998。
彼得‧梅爾(Peter Mayle),江孟蓉譯。《法國盛宴》,台北市:皇冠,民92。
蘿拉‧艾斯奇弗,湯世鑄譯。《內心深處的美味》,台北市:皇冠,2000。
露絲‧雷克爾(Ruch Reichl),卓妙容譯。《無盡的盛宴》,台北市:麥田,2005。
Sideny W.Mintz,林佑聖、葉欣怡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市:弘智文化,2001a。
Sideny W.Mintz,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三角地帶》,台北市:藍鯨,2001b。
Sophie D.Coe及Michael D.Coe,蔡珮瑜譯。《巧克力》,台北市:藍鯨,2001。
辻原康夫,蕭志強譯。《閱讀世界美食史趣談》,台北縣:世潮,2003。
山內昶,丁怡、翔昕譯。《筷子刀叉匙》,台北市:藍鯨,2002。
三、理論專書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
王尚義。《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台北:水牛,1989。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8。
王逢振。《詹姆遜文集,第2卷:批評理論和敘事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出版,2004。
王德威。《小說中國‧原鄉神話追逐者》,台北:1993。
王 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周英雄、劉紀惠。《書寫臺灣‧殖民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1。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1999。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陳仲丹譯。《後殖民理論——語境、實踐、政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C.G.榮格(C.G.Jung),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市:張老師,1997。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佛洛依德,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日常心理分析》,台北縣:百善書房,2004a。
—— ,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夢的解析》,台北縣:百善書房,2004b。
—— ,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性愛與文明》,台北縣:百善書房,2004c。
—— ,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論》,台北縣:百善書房,2004d。
—— ,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台北市:志文,2005。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民78。
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華然、郭金發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
波德里亞(Baudrillard)(或譯為尚‧布希亞),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米克‧巴爾,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羅蘭‧巴特(Roland Bathes),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台北縣:桂冠,1991。
—— ,孫乃修譯。《符號禪意東洋風》,台北市:臺灣商務,民82。
—— ,溫晉儀譯。《批評與真實》,台北市:桂冠,1997a。
—— ,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市:桂冠,1997b。
—— ,敖軍譯。《流行體系(Ⅰ):符號學與服飾符碼》,台北市:桂冠,1998a。
—— ,敖軍譯。《流行體系(Ⅱ):流行的神話學》,台北市:桂冠,1998b。
—— ,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台北市:桂冠,2002。
—— ,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訪談錄》,台北市:桂冠,2004。
Robert Scholes,譚一明審譯。《符號學與文學》,台北:結構出版,1989。
理查德˙沃林,張國清譯。《文化批評的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茨維坦‧托多洛夫,王東亮、王晨陽譯。《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北京:三聯書店,2002。
史帝文˙貝斯特(Steven Best)、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市:巨流,民83。
華萊士‧馬丁,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Wellek, Rene、Waren, Austin,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1979。
四、雜誌、論文
張淑英。〈烹飪經驗與女性自我實現——以《巧克力情人》和《春膳》為例〉,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王潤華。〈吃榴槤的神話〉,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廖炳惠。〈義大利文學中的飲食男女〉,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龔鵬程。〈飲饌社會學〉,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沈 謙。〈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從陸文夫〈姑蘇菜藝〉談美食文化〉,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陳益源。〈食慾與色慾——名清豔情小說裡的飲食男女〉,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葛浩文。〈禁臠〉,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陳思和。〈試論現代散文創作中的談「吃」傳統〉,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林鎮山。〈飲食與鄉愁——論〈卡普琴諾〉與〈玉米田之死〉〉,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鍾怡雯。〈記憶的舌頭——美食在散文的出沒方式〉,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郝譽翔。〈婉轉附物,迢悵切情——論林文月《飲膳札記》〉,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賀淑瑋。〈《完全壯陽食譜》之「幽默」策略〉,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1999。
陳思和。〈威而剛時代的神話顛覆〉,《完全壯陽食譜》,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張藹珠。〈食色國族寓言〉,《完全壯陽食譜》,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張 錯。〈窺視與暴露〉,《完全壯陽食譜》,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
Jürgen Habermas,張錦忠譯。〈現代性——未竟之功〉,《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84年7月。
Andreas Huyssen,郭菀玲譯。〈後現代導圖〉,《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84年7月。
Linda Hutcheon,沈富源譯。〈後現代性主義與諸女性主義〉,《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84年7月。
黃宗慧。〈大敘事或小敘事?——重探李歐塔之後現代觀〉,《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二期,民84年7月。
Jean-François Lyotard,黃宗慧譯。〈後現代性狀況〉,《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七期,民84年12月。
Daniel Bell,邱彥彬譯。〈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道德秩序的傾頹〉,《中外文學》278,第二十四卷第七期,民84年12月。
胡錦媛。〈食色經濟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
逯耀東。〈明清時期的文人食譜〉,《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
黃子平。〈「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
陳思和。〈白領餐館〉,《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
沈曉茵。〈果肉的美好:東西電影中的飲食呈現〉,《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
蔡珠兒。〈南方絳雪〉,《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
鍾怡雯。〈論杜杜散文的食藝演出〉,《中外文學》363,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91年8月。
柯裕棻。〈消費:大眾,文化〉,《中外文學》364,第三十一卷第四期,民91年9月。林思平。〈《壹週刊》現象與消費文化政治:權力、真相、八卦〉,《中外文學》364,第三十一卷第四期,民91年9月。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5。
李佩樺。〈香港作家李碧華之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6
賴孟潔。〈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7。
劉淑萍。〈中國文學中的食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7。
《飲食雜誌》NO.1~NO.20,台北市:二魚文化,2005/9~2007/4。
指導教授 葉振富(Cheng-fu Yeh) 審核日期 2007-7-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