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1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1 、訪客IP:18.118.30.253
姓名 黃愛月(Ai-Yuei H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Fragrance accumulated narrative - The kitchen and Vegetarian dining room of Han monastery)
相關論文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 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 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 戒律與身體~以《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記為中心★ 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 法雲《翻譯名義集》的語言研究──以音寫語段的分析為中心★ 沉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
★ 《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研究★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 ——以上圖藏本為中心
★ 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 --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 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 《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
★ 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 以筆硯作佛事:北宋文字禪運動流衍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寺院的廚房有個雅緻的名稱-「香積廚」,雖然不是神祕的禁區,卻也不是眾人禮佛參贊的地方,鮮少人會為了參觀廚房這冷僻的角落而拜訪寺院,可是這不起眼的地域,卻是滋養眾多色身及慧命的重要場所。香積一詞來自《維摩詰經》,原指香積如來及供養眾仙人的香飯,唐、宋詩人多採此原意入詩,縱有提及廚房也多以僧廚、齋廚為名,後來詩文、戲曲、小說中漸漸出現香積廚的名稱,雖著墨不多,卻也藏著豐富的隱喻。
  香積出祖師、大寮出高僧,香積成了修行的重要場域,此轉變無異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一種表現。中國佛教從托缽乞食、檀越供養、寺院形成、淨人「為僧作淨」「供食僧人」、禪農自給自足,乃至民國台灣特殊的兩眾寺院等階段的嬗變,飲食來源與型態也隨之改變,進而使得香積廚中的人、事、時、地、物因環境與時代的更迭而起了變化。這意味著傳統佛教戒律到了中國必須隨方毗尼、捨小小戒,抑或只是形同虛設?這可說是佛教進入中國世俗化與神聖化必經的歷程。因此,香積廚的編制、條規、儀軌、戒律、作息、禁忌與修行,有了值得關注與探討的價值。
  本研究以寺院廚房為本體,從人、事、時、地、物的五個面向,探討寺院廚房形成前後,所導引出佛教僧人飲食來源、型態及其相關事物在中國直接與間接的關聯與轉化,做一個完整的歸納與整理,嘗試建立香積廚的完整風貌。
摘要(英) The kitchen of the monastery has a refined name –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Although it is not the mystical forbidden area, actually is not the place in which numerous people worships Buddha and attaches oneself to him. The very few people are for visit this deserted kitchen to visit the monastery, but this isolated area is to maintain the health and lives of many monks important place. Fragrance accumulated derived in the “Vimalakirti Sutra”, and it refers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Buddha and rice of the land of fragrances. Most of the Tang, Song poet used the original meaning, which included poetry. Their poetry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the kitchen, is the “Samgha kitchen” or “Vegetarian kitchen” in the name. After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writers write poetry, China opera, novels gradually emerging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to use, although rarely mentioned, there is a rich metaphor hiding there.
“Famous masters from the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training; this change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Buddhist been Chinese assimilation and secularized. The 5Ws of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has changed with the times and environment. So, Chinese Buddhists eating patterns can be classified as “begging for food” , “formed the monastery”, “danapati support”, “kalpiya support”, “Zenic agriculture self-sufficiency”, “monks and nuns were same monastery,” and “volunteer help”. The members, regulations, rites, discipline, taboo and training of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have many points worth exploring. Does the traditional Buddhist precepts must be use “rules adapted for special circumstances” or “Give up no detailed regulations” to adapt to Chinese society, or useless? This is Buddhism into China and was secular and sacred the necessary course.
In this study, “Monastery kitchen” is the main field. Try to use 5Ws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and change of the monastery kitchen which exist or not. And made into a complete data compilation and try to establish a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integrity features.
關鍵字(中) ★ 托缽乞食
★ 維摩詰經
★ 香積廚
★ 禪農
★ 檀越
★ 淨人
★ 寺院
★ 兩眾寺院
★ 隨方毗尼
關鍵字(英) ★ Zenic agriculture
★ rules adapted for special circumstances
★ begging for food
★ Kalpiya
★ monks and nuns were same monastery
★ monastery
★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 Vimalakirti Sutra
★ danapati
論文目次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辭 …………………………………………………………………………… III
目次 ……………………………………………………………………………… IV
圖目次 …………………………………………………………………………… VII
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一、 研究動機 ……………………………………………………………… 1
二、 研究目的 ……………………………………………………………… 3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4
一、 為什麼煮?為什麼吃?中國佛教僧人飲食型態轉變的探討 ……… 9
二、 誰來煮?誰來吃?香積廚中「人」的探討 ………………………… 12
三、 怎麼煮?怎麼吃?香積廚中「事」的探討 ………………………… 15
四、 何時煮?何時吃?香積廚中「時」的探討 ………………………… 17
五、 在哪煮?在哪吃?香積廚中「地」的探討 ………………………… 19
六、 煮什麼?吃什麼?香積廚中「物」的探討 ………………………… 2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25
一、 研究範圍 ……………………………………………………………… 25
二、 研究方法 ……………………………………………………………… 25
第二章 香積名稱的探源與文學價值的探討 ……………………………………28
第一節 「香積」一詞的由來 ………………………………………………… 28
第二節 語錄中的香積廚 ……………………………………………………… 30
第三節 《維摩詰經》與中國文學 …………………………………………… 33
第四節 詩詞中的香積 ………………………………………………………… 37
一、 唐代 …………………………………………………………………… 38
二、 宋代 …………………………………………………………………… 49
三、 元、明代 ……………………………………………………………… 57
第五節 小說、戲曲中的香積廚 ……………………………………………… 59
第三章 僧侶飲食來源轉變與香積廚形成的原因探討 ……………………… 65
第一節 托缽乞食 ……………………………………………………………… 67
一、 為什麼要拖缽乞食 …………………………………………………… 67
二、 托缽乞食的目的 ……………………………………………………… 68
三、 托缽乞食的規定 ……………………………………………………… 71
四、 托缽乞食的窒礙 ……………………………………………………… 75
五、 托缽乞食的修行 ……………………………………………………… 77
第二節 寺院與檀越供養 ……………………………………………………… 80
一、 寺院形成前的檀越供養 ……………………………………………… 80
二、 寺院形成後的檀越供養 ……………………………………………… 84
第三節 佃客、淨人與奴婢供食 ……………………………………………… 101
一、 佃客 ……………………………………………………………………103
二、 淨人 ……………………………………………………………………105
三、 奴婢 ……………………………………………………………………107
第四節 叢林墾殖 ……………………………………………………………… 108
一、 宗派的分合與壯大 ……………………………………………………110
二、 叢林開創 ………………………………………………………………112
第五節 兩眾寺院與義工菩薩 ………………………………………………… 115
一、 兩眾寺院 ………………………………………………………………116
二、 義工菩薩 ………………………………………………………………119
第四章 香積的編制、規範與修行 …………………………………………… 122
第一節 叢林四十八單中的香積職司 ………………………………………… 122
第二節 香積的清規 …………………………………………………………… 127
一、 廚房 ……………………………………………………………………132
二、 齋堂 ……………………………………………………………………136
第三節 香積廚與齋堂的戒律儀軌 …………………………………………… 138
一、 二時臨齋儀 ……………………………………………………………138
二、 持午 ……………………………………………………………………140
三、 八關齋戒 ………………………………………………………………143
四、 供佛齋天 ………………………………………………………………145
五、 不別眾食 ………………………………………………………………147
六、 蒙山施食 ………………………………………………………………148
七、 過堂與出食 ……………………………………………………………150
八、 打板 ……………………………………………………………………152
第四節 香積廚與修行 ………………………………………………………… 154
第五章 香積的典故與禁忌 …………………………………………………… 158
第一節 廚房、齋堂的典故與禁忌 …………………………………………… 158
一、 住持亦不得隨意進廚房 ………………………………………………158
二、 煮食也可輕聲細語,並要有供養心 …………………………………159
三、 祭灶與監齋 ……………………………………………………………160
四、 布袋和尚(彌勒佛) …………………………………………………162
第二節 飲食及其禁忌 ………………………………………………………… 164
一、 主要食材 ………………………………………………………………164
二、 禁食物品 ………………………………………………………………167
三、 調味禁忌 ………………………………………………………………177
四、 食存五觀、受食三願 …………………………………………………179
第六章 結論 ……………………………………………………………………182
一、 《維摩詰經》讓香積廚也能登文學的殿堂 …………………………182
二、 飲食的轉變反映了時代環境的變遷與佛門的寬容………………… 185
三、 從飲食的神聖化與中國化看佛教的慈悲與修為…………………… 187
四、 未來可進行的後續研究方向………………………………………… 189
引用書目 …………………………………………………………………………190
參考文獻 【佛典】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經號0020。
《優陂夷墮舍迦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經號0088。
《雜阿含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經號0099。
《增壹阿含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經號0125。
《方廣大莊嚴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冊,經號0187。
《佛本行集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冊,經號190。
《佛所行讚》,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冊,經號019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經號0235。
《妙法蓮華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經號0262。
《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經號0278。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經號346。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經號0434。
《佛說維摩詰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經號0474。
《維摩詰所說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經號0475。
《佛說轉女身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經號0564。
《寶雲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經號0658。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七冊,經號0729。
《佛說法集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七冊,經號0761。
《佛說十二頭陀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七冊,經號0783。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九冊,經號0945。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冊,經號1191。
《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一冊,經號1314。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二冊,經號1421。
《彌沙塞羯磨本》,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大正二十二冊,經號1424。
《摩訶僧祇律》,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大正二十二冊,經號1425。
《四分律》,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大正二十二冊,經號1428。
《十誦律》,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三冊,經號1435。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三冊,經號144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三冊,經號144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三冊,經號1445。
《毘尼母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冊,經號1463。
《梵網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冊,經號1484。
《受十善戒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冊,經號1486。
《優婆塞戒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冊,經號1488。
《大智度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冊,經號1509。
《成唯識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一冊,經號1585。
《大乘莊嚴經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一冊,經號1604。
《顯識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一冊,經號1618。
《金剛般若經疏》,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三冊,經號1698。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三冊,經號17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三冊,經號1703。
《注大乘入楞伽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九冊,經號1791。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冊,經號1804。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冊,經號1805。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冊,經號1820。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四,經號1850。
《律相感通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五冊,經號。1898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六冊,經號1915。
《觀心論疏》,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六冊,經號1921。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六冊,經號1945。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七冊,經號1993。
《楊岐方會和尚後錄》,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七冊,經號1994B。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七冊,經號1998。
《緇門警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經號2023。
《敕修百丈清規》,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經號2025。
《歷代三寶紀》,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經號2034。
《佛祖統紀》,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經號2035。
《佛祖歷代通載》,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經號2036。
《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大正五十冊,經號2059。
《續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大正五十冊,經號2060。
《神僧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經號2064。
《續傳燈錄》,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經號2077。
《弘明集》,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經號2102。
《廣弘明集》,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經號2103。
《辯正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經號2110。
《南海寄歸內法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經號2125。
《釋氏要覽》,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經號2127。
《翻譯名義集》,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經號2131。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大正五十四冊,經號2157。
《禪林寶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經號2022
《釋鑑稽古略續集》,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經號2038。
《阿育王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經號2042。
《景德傳燈錄》,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經號2076。
《釋門自鏡錄》,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經號2083。
《洛陽伽藍記》,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經號2092。
《毘尼心》,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十五冊,經號2792。
《三廚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十五冊,經號2894。
《圓覺經心鏡》,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十冊,經號0254。
《閑居編》,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五十六冊,經號0949。
《律苑事規》,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冊,經號1113。
《沙彌律儀要略述義》,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冊,經號1119。
《律學發軔》,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冊,經號1125。
《淨土晨鐘》,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二冊,經號1172。
《報恩論》,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二冊,經號1205。
《達磨大師破相論》,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三冊,經號1220。
《百丈清規證義記》,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三冊,經號1244。
《叢林兩序須知》,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三冊,經號1251。
《禪林寶訓合註》,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四冊,經號1263。
《高峰龍泉院因師集賢語錄》,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五冊,經號1277。
《古尊宿語錄》,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八冊,經號1315。
《普菴印肅禪師語錄》,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九冊,經號1356。
《濟顛道濟禪師語錄》,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九冊,經號1361。
《紫柏尊者全集》,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三冊,經號1452。
《釋門正統》,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五冊,經號1513。
《佛祖綱目》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五冊,經號1594。
《建州弘釋錄》,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六冊,經號1606。
《緇門崇行錄》,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七冊,經號1627。
【專書】
(以下按朝代排列)
【春秋】《禮記》,藝文印書館,臺北,1989。
【春秋】左丘明撰,《左傳》,藝文印書館,臺北,1989。
【戰國】《孟子》,東大出版社,臺北,2006。
【漢】司馬遷撰,《史記》,中華書局,北京,1992。
【東漢】班固撰,《漢書》,中華書局,北京,1992。
【三國】王弼,《老子注》,世界書局,臺北,1997。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北京,1995。
【南朝宋】範曄撰,《後漢書》,中華書局,北京,1993。
【北齊】魏收撰,《魏書》,中華書局,北京,1992。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中華書局,北京,1991。
【唐】魏徵撰,《隋書》,中華書局,北京,1991。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古籍出版社,北京,1956。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北京,1992。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93。
【宋】李昉等編著,《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臺北,民67。
【宋】洪邁,《夷堅志》,明文出版社,臺北,民71。
【元】王實甫,《西廂記》,輯閱書城,臺北,2001。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簡美齡輯,文國書局,臺北,2004。
【明】施耐庵,《水滸傳》,發達網,2005。
【明】吳承恩,《西遊記》,里仁書局,臺北,1996。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三民書局,臺北,1998。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世一書局,臺北,2002。
【清】陳忱,《水滸後傳》,世一書局,臺北,1995。
【清】劉璋《鳳凰池》,http://140.112.99.172/10/chinese/fonhuanchi/index.html。
【清】徐逢吉《清波小志》,廣文書局,臺北,民57。
【清】董誥等纂修,《全唐文》,中華書局,北京,1983。。
【清】梁鼎芬修,丁仁長,吳道鎔等纂,《番禺縣續志》,成文書局,臺北,民56。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大中國出版社,臺北,1993。
【清】徐珂,《清稗類鈔》,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66。
(以下按姓名筆劃排列)
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全集》,新文豐,臺北,民93。
心皓,〈僧人用齋時的觀想和祝願〉,《法音》第五期,頁40,2003。
方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北京,2001。
王柏中,《神靈世界秩序的構建與儀式的象徵──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北京,2005。
王景琳,《中國古代僧尼生活》,文津出版社,臺北,民國81年。
任馳,《中國民間禁忌》,作家出版社,北京,1990。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鑑賞二十講》,藝術家出版社,臺北,2005年11月。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0。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7年12月版。
呂澄,《呂澄佛學論著選集》第一冊,齊魯書社,1991年版。
村越英裕著、蕭志強譯,《喝茶吃飯好修行》,圓神出版社,臺北,民86。
星雲法師監修,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星雲法師,《人間佛教叢書系列十》,〈禪堂與生活清規〉,佛光文化。
星雲法師,《佛光教科書》,佛光文化,高雄,民88。
胡適,《胡適文存》,遠東出版社,臺北,1990。
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台灣商務印書館,臺北,民87。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東華書局,臺北,民78。
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8。
康樂,《佛教與素食》,三民書局,臺北,民92。
符芝瑛,《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天下文化書坊,臺北,民95。
陳元朋,《粥的歷史》,三民書局,臺北,民90。
陳引馳,《佛教文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2003。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大千出版社,臺北新店,民92。
虛雲,《虛雲老和尚法彙》,黃山書社,2006。
黃建民,《千秋功罪說佳釀》序,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7月。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什麼是佛教徒的飲食觀〉,法鼓文化。
樓慶西,《中國古建築二十講》,聯經出版社,臺北,民92。
范文瀾,《唐代佛教》,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年4月版,83頁。
蕭馳,《佛法與詩境》,中華書局,北京,2005。
藥師山紫虛居士《藥師山通訊》第四十三期,2006。
覺朗法師、小李師傅,《佛光食譜──從古早口感吃出現代禪味》,香海文化,2003。
《丹道文化雜誌》第二十五期,〈全真七詞證道詞表現形式的藝術特色〉。
《迷悟之間》第四期,〈供養的用心〉,2001年。
【期刊論文】
(以下按姓名筆劃排列)
方光華,〈對北宗神秀禪師的重新認識〉,http://jpkc.nwu.edu.cn/ctwh/jiaoxueyanjiu/ lunwen1.doc
王永會,〈《百丈清規》與中國佛教僧團的管理創新〉,《宗教學研究》,第五十一期,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王志楣,〈《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中國佛學學報》第五期,頁263-298。
王建光,〈禪宗農業的形成與發展〉,《中國農史》,Vol.24,No.4,頁51-57,2005。
王導、李志恆,〈光孝寺-嶺南叢林之冠〉,《瞭望新聞週刊》,頁58-59,2003。
朱學東,〈一個不應冷落的詩歌流派-從唐詩看沃洲禪詩派的流播〉,《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頁74-77,2003。
宋國安,〈大豆功能的成分開發利用〉,《中國保健食品》第八期,頁17-18,2002。
李玉珍,〈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7期,頁97-128,1999。
李玉珍,〈煮食與修行:構築台灣比丘尼的宗教經驗〉,《宗教傳統與社會實踐研討會》,香光尼眾佛學院,民88。
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文史哲學報》,第47期,頁289-319,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98。
周荔娟,〈多吃香菇可預防疾病〉,《食品與健康》第三期,頁34,1992。
孟修祥、董武,〈論杜甫之狂、逸與禮佛〉,《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頁53-57,2000年第3期。
性夆法師,〈大寮啟示錄〉,《福智之友》,第一六七期。
林伯謙,〈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東吳中文學報》第4期,頁93-138 ,1998。
邱瑞祥,〈論王維佛理詩中的象喻〉,《貴州大學學報》,頁58。
姜東成,〈元大都敕建佛寺分佈特點及建築模式初探〉,中華佛教資訊網,2006。
星雲法師,〈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普門學報》,民91。
星雲法師,〈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普門學報》,民93。
星雲法師,〈佛教與義工〉,《普門雜誌》第238期,頁26。
星雲法師,〈佛教叢林語言規範(六)〉,《普門學報》,民92。
星雲法師,〈拖耳耳長〉,《星雲禪話》第400則,佛光。
郜林濤,〈佛教與劉長卿的思想與創作〉,《山西大學學報》,頁48-51,2001。
屠舜耕,〈淺釋禪宗寺院建築的總體佈局〉,《1998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頁43-61,1998。
常正,〈從林清規常識答問〉,《叢林》第三期,頁43,1998。
康樂,〈素食與中國佛教〉,《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頁37-94, 2002。
康樂,〈潔淨、身分與素食〉,《大陸雜誌》102期,頁15-46,2001。
張煜〈王安石與佛教〉《聊城大學學報》第一期,頁64-66,2004。
曹世邦,〈中國僧史所載持午的實踐和麵對的難題〉,《華岡學報》第六期,頁327-344,中華學術研究院佛學研究所,民77。
曹仕邦,〈戒律與僧制之間──弘一律師的兩難之局〉,《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頁169-180,東大圖書公司,臺北,1990。
曹仕邦,〈從宗教與文化背景論寺院經濟與僧尼私有財產在華發展的原因〉,《華岡佛學學報第八期》,頁159-191,1985。
陳利娟〈黃庭堅的佛教實踐與詩歌創作〉《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頁92,2003。
湛如法師〈敦煌結夏安居考察〉《佛學研究》第7期,頁328-341,1998。
賀秀明,〈劉禹錫白居易晚年老病、奉佛詩之同異〉,《福建論壇》,頁93-98,2006。
楊之遠,〈大陸沙塵暴影響台灣地區空氣品質之監測與預報〉,《物理雙月刊》第廿三卷第三期,頁416-421,2001。
聖凱,〈論中國佛教對生產態度的轉變〉,《世界弘明哲學季刊》,三月號,2000。
潘明權,〈漫談寺院職事制度〉,《香港佛教》,第501期,香港佛教聯合會,2002。
蔡文婷,〈吃齋做菜姑〉,《光華畫報》,光華畫報雜誌社,1997.12。
豁光、陽光,〈近代叢林的禪修與管理制度〉,《法音》,2004年08期。
顏尚文〈梁武帝的君權思想與菩薩性格初探──以「斷酒肉文」形成的背景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六期,頁1-36,1988。
麗心、豁光,〈近代的叢林禪修與管理制度〉,《澳門佛教》,第48期,2005。
釋聖嚴,〈中國佛教建築〉,《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1-8頁,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
【碩博士論文】
林榮澤,《持齋戒殺:清代民間宗教的齋戒信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3。
凃宗呈,《中國中古的素食觀》,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民94。
蔡秀敏,《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90。
謝莘莘,《當代台灣佛教僧尼的戒律觀及其生活實踐》,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民93。
【網頁連結】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中台世界,http://www.ctworld.org。
中國新聞社山西網,http://61.135.142.194:89。
中國科普博覽,http://159.226.2.5:89。
中國文化大學,http://140.137.101.73:8008。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少林寺,http://www.shaolin.org.cn。
元禾有限公司,http://enhansys.com.tw。
西北大學精品課程建設網,http://jpkc.nwu.edu.cn。
先鋒旅遊網,http://www.xfguide.com。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
漢網,http://www.hanminzu.com。
指導教授 萬金川(Jin-Chuan Wan) 審核日期 2007-1-1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