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102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7 、訪客IP:3.20.238.187
姓名 周妙紅(Miao-Hung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Research on Novels by Hong Kong Born Writer Hsiao-yang Chung)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 愛亞小說研究★ 琦君書信研究
★ 華嚴小說研究★ 蘇青文學研究
★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羅智成詩的空間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鍾曉陽身為香港第二代本土作家,以《停車暫借問》崛起於文壇。她的作品多以婚戀為主題,看似對社會的關懷較少,但透過她的作品,我們卻發現她具有近似三三集團的文學情懷。在具有質感的文字書寫之下,鍾曉陽選擇了最通俗的男歡女愛作為題材,其背後的寓意正是企圖反應香港文化:既古典又現代,既唯美又現實的兼容並蓄。本文希望經由她筆下情愛紅塵的細細描寫,發掘她所傳達的思鄉憂國之主題。因此,本文首先談論香港的文學環境,探究香港特殊而複雜的都市樣貌帶給鍾曉陽的影響;既而深入探究鍾曉陽小說創作的因緣,包含其個人的成長背景、愛情觀及寫作觀,並觸及中國古典文學、張愛玲及三三集團對其寫作之影響;進而探究其創作歷程,以明其創作風格之轉變。由於人物是小說的靈魂,因此接著討論文本中的人物,從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女性、男性對感情態度的異同,探討鍾曉陽藉由人物塑造所傳達之寓意;並從疏離的人際關係、腐朽與死亡及國族意識三方面來談論其主題思想,最後在結論部分,歸納出鍾曉陽小說中所呈現的特色,即以細膩、傳神而典雅的文字,描寫無情的現實、缺陷的婚戀、扭曲的人性及鬼魅的風格,並說明個人研究之侷限,以作為全文之總結。
摘要(英)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local writer of Hong Kong, Hsiao-yang Chung established her reputation by her “A Pinwheel Without Wind”. Her works are focused on marriage and love, and seldom on social issues. However, through her writing, we could recognize her literature feeling similar with that of Sansan Group. With characteristic writing, Chung chose the most popular subject matter – love, to reflect the Hong Kong culture in classic yet modern, esthetic yet realistic styl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er concerns over her motherland through detailed writing about love. This paper begins with discussion over the literary environment of Hong Kong,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unique and complicated urban features on Chung. Then it explores the origins of her novel creation, including her personal background, perspectives on love, style of writing, and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and Sansan Group on her writing,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s, including the influences of parents on children, differences in view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so as to discuss the implied meanings conveyed by Chung through those characters, and the motif from perspectives of interpersonal distance, decay and death,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conclusion generalizes the feature of using delicate and vivid writing to illustrate ruthless reality, flawed marriage, twisted human nature, and eerie style presented in Chung’s novels. The research limit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關鍵字(中) ★ 腐朽與死亡
★ 人際疏離
★ 香港文學
★ 停車暫借問
★ 鍾曉陽
★ 國族意識
關鍵字(英) ★ interpersonal distance
★ decay and death
★ national consciousness
★ Hong Kong literature
★ A Pinwheel Without Wind
★ Hsiao-yang Chung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考察 3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進路 6
第四節 論文篇章架構 8
第二章 鍾曉陽所處的文學環境 10
第一節 東方之珠──香港的歷史與文學 11
一、由漁港變都市 11
二、由綠洲到沙漠 14
第二節 文化沙漠──香港文學的特質 20
一、都市化 20
二、通俗性 22
三、人際疏離 24
第三章 鍾曉陽小說形成的內因 27
第一節 可憐身是眼中人──鍾曉陽的成長 28
一、鍾曉陽的出身及成長背景 28
二、鍾曉陽的寫作態度 32
三、鍾曉陽的愛情觀 34
第二節 水遠山長愁煞人──鍾曉陽的小說因緣 37
一、古典文學的薰陶 38
二、張愛玲的影響 44
三、遇合於三三集團 55
第四章 鍾曉陽的小說歷程 58
第一節 遙想大陸-《停車暫借問》 60
一、妾住長城外:民族大義與個人情愛的衝突 59
二、停車暫借問:婚約的束縛與門第的阻隔 61
三、卻遺枕函淚:物質條件的差距 64
第二節 飄泊流離-《流年》、《愛妻》與《哀歌》 67
一、二地流離的《流年》 67
二、陰森鬼魅的《愛妻》 73
三、風格多元的《哀歌》 77
第三節 香港風味-《燃燒之後》與《遺恨傳奇》 81
一、槁木死灰的《燃燒之後》 82
二、愛恨糾葛的《遺恨傳奇》 85
第五章 鍾曉陽小說中的人物 93
第一節 父母之於子女 94
一、嚴峻苛刻 94
二、開明放任 100
三、疼惜支持 102
四、指引方向 106
第二節 女性角色 108
一、生死相許 109
二、屈從現實 114
三、積極求愛 120
四、三心二意 125
五、求愛不得 128
第三節 男性形象 133
一、癡情不悔 133
二、卑劣狡詐 139
三、懦弱無能 142
四、有情有義 146
五、三心兩意 149
第六章 鍾曉陽小說的主題探討 155
第一節 我們是多麼孤獨-疏離的人際關係 156
一、禁不起考驗的婚戀 157
二、勾心鬥角的友情 168
三、現實衝突的親情 171
第二節 如影隨形的鬼魅-腐朽與死亡 175
一、歡樂背後的淒涼 175
二、死亡才得以永生 178
三、鬼影幢幢的愛情 184
第三節 攀登高峰望故鄉-家國意識 188
一、愛情與家國的衝突 190
二、香港本土意識的萌芽 195
三、九七回歸前的焦慮 201
第七章 結論 205
第一節 鍾曉陽小說的特色 206
第二節 未來展望 212
參考書目 214
附表一:鍾曉陽作品出版概況 222
附表二:鍾曉陽小說人物對照表 227
參考文獻 一、鍾曉陽作品:
《停車暫借問》(台北:三三書坊,1975)
《流年》(台北:洪範書店,1983)
《愛妻》(台北:洪範書店,1986)
《哀歌》(台北:三三書坊,1989)
《細說》(台北:三三書坊,1989)
《燃燒之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
《普通的生活》(台北:洪範書店,1992)
《遺恨傳奇》(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槁木死灰集》(台北:元尊文化,1998)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廣州: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1997)
水 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1973)
申 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8)
田仲濟、孫昌熙:《中國現代小說史》(山東:山東文藝,1984)
安貝托.艾柯著 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台北:時報文化,2000)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
朱棟霖、丁 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梁秉鈞:《形象香港》(City at the End ofTime)(中英對照),(香港:路光書局,1992)
梁荔玲:《淡酒濃情》,(香港:永富出版社,1993)
李瑞騰:《老殘夢與愛-老殘遊記意象研究》(台北:九歌,2001)
李瑞騰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貳-評論卷(一)(二)》(台北:九歌,2003)
─────:《評論20家》(台北:九歌,1998)
佛斯特著 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台北:志文出版社,2001)
───著,───譯:《愛與生的苦惱》,(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
阿巴思著,蕭桓譯:《香港城市書寫》,(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7)
周 蕾:《寫在家國之外》(香港:牛津出版社,1995)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1)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書店,1993)
───:《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書店,1995)
───:《寂寞雲園》(台北:洪範書店,1997)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
烏納穆若(Miguel de Unamuno):《生命的悲劇意識》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著,陳中梅譯注,《詩學》(Peri Poietikes)(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2001)
許翼心:̀《香港文學觀察》,(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網路與書,2004)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愛玲:《秧歌》(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01)
───:《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01)
───,《半生緣》,(台北:皇冠出版公司,2001)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新賞》(香港:三聯書店,1991)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
───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香港:新亞書院,2000)
傅騰雲:《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1996)
葉 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
瑪倫•愛伍德(Maren Eiwood)著,丁樹南譯:《人物刻畫基本論•人物刻畫的重要》,(台北:文星書局,1967)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1997)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合文學,1997)
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
黎活仁、龔鵬程、劉漢初、黃耀堃主編:《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一)(二)》(台北:學生書局,2000)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
魏 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1999)
三、學位論文(依通過學年度先後排列)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博士論文,90學年度)
方一娟:《鍾曉陽小說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91學年度)
李佩樺:《香港作家李碧華小說研究》(中央大學碩士論文,94學年度)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4學年度)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小思:〈香港故事〉,《聯合文學》,第8卷第10期,1992年8月
毛樂耕:〈俗與雅的精美融合——讀鍾曉陽的《販夫風景》〉,《臺港文學選刊》第1期, 1990年1月。
王光明:〈談談華文世界的女性主義寫作〉,《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37期,1996年10月。
王德威:〈陰森的仿古愛情故事─評鍾曉陽的「愛妻」〉,《聯合文學》,第3卷第10期,1987年8月。
───:〈女作家的現代鬼話──西西、鍾曉陽部分〉,《聯合副刊》,1988年7月14日。
───:〈腐朽的期待-鍾曉陽論〉,《跨世紀的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3。
司馬中原:〈讀姑娘寫的「姑娘」〉,《台北評論》,第4卷,1988年3月。
何 慧:〈鍾曉陽愛情小說的藝術特色〉,《香港文學》,第68期,1990年8月。
岑於時:〈獲文化局頒發「亞洲太平洋作家獎金」每年十八萬元-鍾曉陽移民澳洲七月詩數首〉,《明報週刊》,第1251期,1992年11月。
李歐梵:〈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初探〉,《今天》,第28期,1995年春季號
李宜芳:〈香港女作家在台灣──談鍾曉陽的《哀歌》〉,《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網站,http://www.fgu.edu.tw/newpage/default.htm。
李燕芬:〈現代都市的古典情懷-談鍾曉陽的小說〉香江文壇第12期,2002年12月
林景隆:〈千古不移的綿邈情韻─評鍾曉陽的小說世界〉,《傳奇》,第13期,1995年4月。
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年10月。
林淇瀁:〈八○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第三屆現代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1997。
林翠芬:〈鍾曉陽一驚才十八歲〉,《香港文化名人採訪錄》,香港,獲益出版社, 1996。
───:〈鍾曉陽生命中的「誤會」〉,《香港文化名人採訪錄》,香港,獲益出版社, 1996。
姜 捷:〈水墨般的女孩〉,《婦女雜誌̀》,1986年11月,總號二一八期。
范詠誼:〈論鍾曉陽《燃燒之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 1996。
梁 良:〈「停車暫借問」讀後〉,《明道文藝》,第85期,1983年4月。
梁琴心:〈不認是作家的作家-鍾曉陽性情隨和以逛街為樂〉,《明報》,第9版,1986年8月10日。
梁秉鈞(也斯):〈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三聯書局,1997)
張惠娟:〈鍾曉陽作品淺論〉,《中外文學》,第17卷第4期,1988年6月。
張灼祥,〈鍾曉陽明:捨棄華麗〉,《作家訪問錄》,香港,素葉出版社,1994年。
陸士清、林之果:〈香港才女鍾曉陽〉,《香港作家》,改版號第58期,總第81期,1995年7月15日。
陸美婷:〈論鍾曉陽小說中的兩性關係敘述〉,《香港作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 1998。
陳 翊:〈「停車暫借問」的寫作技巧〉,《明道文藝》,第85期,1983年4月。
陳德錦:〈文學、文學史、香港文學〉,《中外文學》第24卷第6期,1995年11月。
黃碧雲:〈鍾曉陽:女兒心〉,《號外城市雜誌》,第130期,1987年6月。
黃南翔:〈關於鍾曉陽《停車暫借問》的版本〉,《文學世紀》,第4卷第9期,總第42期,2004年9月。
黃繼持:〈香港文學專號小說〉,《聯合文學》第8卷第10期,1992年8月。
黃念欣:〈兩個人是怎樣成為朋友的?-鍾曉陽小說中的細節美學〉,《文學評論》,第7期,2000年10月。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4期,1999年6月。
───:〈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第十三卷八期,1998,1。
亞洲週刊編輯組:《亞洲週刊.人物剪影》第7卷第17期,1993年5月2日。
楊 照:〈兩尾巡迴遊的魚〉,《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鄭家瑜:〈花開花落──讀「趙寧靜的傳奇」〉,《明道文藝》,第85期,1983年4月。
鄭樹森:〈遺忘的歷史,歷史的遺忘─五、六0年代的香港文學〉,《幼獅文藝》,台北:幼獅出版社,1996,7
───:〈談四十年來香港文學的生存狀態─殖民主義、冷戰年代與邊緣空間〉,《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4)
楊 霞:〈花自飄零水自流-試論鍾曉陽小說的言情藝術〉,《香港文學》,第118期,1994年10月。
───:〈「荒涼」:思想背景中惘惘的威脅-淺談張愛玲、鍾曉陽小說的悲劇意識〉,《香港文學》,第131期,1995年11月。
蔡益懷:〈港人敘事一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說中的「香港形象」與敘事範式〉,香港作家協會,2001。
戴 平:〈灑脫機智看愛情〉,《亞洲週刊》,第6卷第41期,1992年10月18日。
薛紫清:〈鍾曉陽小說人內心世界的描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 1989。
鍾玲玲:〈鍾曉陽:一次又一次的重寫就是方法〉,《明報週刊-明仕》,1994年10月30日。
鍾曉陽:〈作者的話〉,《香港舞蹈團:〈停車暫借問〉場刊》(香港: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1992)
鍾曉毅:〈虛構與現實─再論鍾曉陽小說〉,《香港作家報》,總第88期擴版號第5期第期,1996年2月11日。
蘇偉貞:〈速寫鍾曉陽─心靈之島〉,《聯合報》29版,1990年7月2日。
蘇惠昭:〈《遺恨傳奇》通透人間情愛〉,《台灣時報》24版,1996年11月22日。
蘇瑋婷:〈傳統、新女性─評鍾曉陽《流年》之翠袖與鳳回〉,《傳習》,第17期,1999年4月。
簡嘉明:〈鍾曉陽作品中的悲觀人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 1996。
蕭婉慈:〈捨去華麗──論鍾曉陽小說風格的轉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 1998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7-1-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