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102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3.133.86.172
姓名 曾文樹(Wen-Shu Ts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
(The Stud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of “Leng Zhai Ye Hua”)
相關論文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 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 戒律與身體~以《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記為中心★ 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 法雲《翻譯名義集》的語言研究──以音寫語段的分析為中心★ 沉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
★ 《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研究★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 ——以上圖藏本為中心
★ 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 --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 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 《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
★ 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 以筆硯作佛事:北宋文字禪運動流衍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北宋末期知名於時的禪僧釋惠洪(1071-1128),他以禪宗僧侶的身分卻具有高度士大夫化的言行舉止,引起批評。《冷齋夜話》就是他仿效文人所著作之筆記,其爭議性亦不遑多讓。此書貶多褒少、傳統目錄學上的歸類混淆、多論蘇黃之言等,皆不利於其後續的研究。雖然近來惠洪逐漸引起注目,但論述的重心多以惠洪或「文字禪」或片段性的詩歌理論為主。針對《冷齋夜話》作全盤性與專門性的研究者,實屬少見。因此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採取異於其他研究者的進路,先以「筆記」為範疇作專書性、規範化與科學化的綜理,再粹取其文藝思想。肯定其在詩話文評與筆記小說,橫跨集部與說部兩方面的表現。落筆重心不僅包括文學理論、文學批評,還涉及較少人談論的筆記小說創作等。進而探索其文藝思想的特質為何?與宋代文學主流江西詩派以及「以禪喻詩」的異同。研究過程中發現,當宋代捲起一片「以禪喻詩」的風潮時,惠洪文藝主張有其特殊之處。除了同樣以禪學「游戲三昧」與思維模式運用於文藝美學,另一方面又顯示惠洪異於宋代以禪論詩觀點,在於他極力吸收儒家傳統文學觀的努力。在專書化、學科化與去蕪存菁的結果,確實展現了此書「如酸漿滴入」,可歷世傳之無窮的獨特魅力。
摘要(英) Huihong (1071-1128 A.D) was a controversial Buddhist monk in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s a famous Zen master who was versatile in literature, he was always criticized by his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in feudal China) behaviors. “Leng Zhai Ye Hua”(《冷齋夜話》) was a note written by his imitating literati at that time. It was much controversy too. This note was disadvantageous of its studying because of three points as follow: being belittled more than praized, confused on traditional bibliography in its categorization and highly repeated Sushi and Hung Tingjian’s words. Although the amounts of researches about Huihong were increasing recently, they were still mainly talked about his Zen words(文字禪) or a part of his poetry theory. There were quite few researchers who studied Huihong’s note in overall and professional point of view. Therefore the research method in this article at first was to focus on the note with its specialized, standardized and scientific parts. The second step was to take its trend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to affirm Huihong’s achievement in poetry criticization and note novels. What mention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not only his literature theory, literature criticism, but also note novels which people were rarely to talked about, creation and so on. Then the study intened to explore what hi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was in adventure. In the processing of this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pecial points of view in Huihong’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while”Explain Poetry in Zen”(以禪喻詩)wa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Song Dynast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ihong and other writers influenced by popular Zen Poetry in Song Dynasty was that he tried to give effort to absorb the Confucianists traditional literature point of views.
關鍵字(中) ★ 筆記小說
★ 筆記
★ 妙觀逸想
★ 禪宗美學
★ 惠洪
★ 冷齋夜話
關鍵字(英) ★ note novel
★ note
★ Zen aesthetics
★ Leng Zhai Ye Hua
★ Huihong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與檢視……………… ………………………….3
第三節、 《冷齋夜話》版本與撰述動機…………………………….…13
第四節、 研究視角與範圍…………………………………………….…19
第二章、 時代背景及《冷齋夜話》作者之介紹……………….………25
第一節、 社會背景……………………………………………..……….25
一、 政治背景……………………………………………………….25
二、 佛教政策與士大夫參禪學佛………………………………….28
三、 文學的傳播…………………………………………………….32
第二節、 文學背景………………………………………………….……35
一、 古文運動與排佛思想………………………………………….35
二、 北宋反佛風潮促成了佛儒會通……………………………….38
三、 宋代筆記、小說及詩話發展概述…………………………….41
四、 宋代詩話與筆記分離之得失………………………………….45
第三節、 《冷齋夜話》作者之介紹與其師承、交友述要………….…47
一、 《冷齋夜話》作者惠洪生平述要………………………….…47
二、 惠洪師承……………………………………………………….51
三、 與江西詩人的往來…………………………………………….53
第三章、 《冷齋夜話》之創作思想…………………………………….57
第一節、 妙觀逸想………………………………..…………… …… .57
一、 「妙觀逸想」說之研究回顧………………………………….57
二、 「妙觀逸想」提出之背景-「詩讖」……………………….59
三、 藝術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雪中芭蕉」…….………………62
四、 「妙觀逸想」核心內涵-「游戲三昧」…….………………63
第二節、 「妙觀逸想」的思想淵源-「文字禪」……..………………67
一、「妙觀逸想」與「文字禪」…………………………………....…67
二、「妙觀逸想」之禪宗思維方式……………………………....……69
第四章、 《冷齋夜話》之詩學理論…………………………………….72
第一節、反常合道…………………………………………………….….72
一、「妙觀逸想」非「反常合道」…………………………….….....72
二、蘇軾的「反常合道」…………………………………….….......74
第二節、惠洪的「反常合道」-詩分三種趣………………………….…80
一、奇趣……………………………………………………………......80
二、天趣…………………………………………………………....…..81
三、勝趣…………………………………………………………....…..84
第三節、 「詩史」與「親證其事」…………………………….………85
一、 「詩史」創作者的角度……………………………….……..85
二、 「親證其事」鑑賞者的觀點………………………………...89
第五章、 《冷齋夜話》之創作方法論………………………………….91
第一節、 「換骨奪胎」、「集句」………………………….……..…91
一、 技進於道的「技」…………………………….………..……91
二、 換骨奪胎………………………………………………..…….92
三、 集句……………………………………………………..…….95
第二節、 句法…………………………………………………… .…….96
第三節、 詩句含蓄…………………………….…………………..….102
一、 句含蓄…………………………………………………………105
二、 意含蓄…………………………………………………..……108
三、 句意具含蓄……………………………………………..……110
第六章、 《冷齋夜話》之筆記小說………………………..…………112
第一節、 惠洪筆記小說「率多舛誤」…………………………………112
第二節、 志人小說………………………………………………………116
一、 理想人格美的建構…………………………………………..116
二、 諧趣人物的反諷……………………………………………..119
第三節、 志怪小說………………………………………………………124
第七章、 結論……………………………………………………………129
第一節、《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基本格局………………………….129
第二節、《冷齋夜話》的價值意義與侷限性……………………….…134
參考書目………………………………………………………………...139
附表
參考文獻 一、 惠洪著作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台北:臺灣商務印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3冊)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行《殷禮在斯堂叢書》,日本五山版)
〔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台北:新文豐出版,1973年6月)
〔宋〕釋惠洪:《天廚禁臠》(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明正德丁卯刊本,1958年10月)
〔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徑山寺本《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宋〕釋惠洪:《臨濟宗旨》(台北:臺灣商務印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2冊)
〔宋〕釋惠洪:《智証傳》,《佛光大藏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二、古籍資料
〔晉〕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9月)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3月)
陳新雄校點:《毛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10月)
〔魏〕何晏等著,〔宋〕刑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
___《南齊書》(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10月)
﹝宋﹞鄭 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1990年3月第2次印刷)
﹝宋﹞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第1版,2004年9月第2版)
﹝宋﹞李燾,徐光烈譯注 :《續資治通鑑長編選譯》(四川:巴蜀出版社,1988年3月第)
___《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2月第1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元〕脫 脫:《宋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
﹝清﹞徐 松:《宋會要輯稿.道釋》(台北:新文豐出版,1976年10月)
﹝清﹞黃以周等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南朝宋﹞劉義慶,柳士鎮、劉開驊譯注:《世說新語》(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唐﹞李 肇:《唐國史補.序》(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
〔宋〕彭乘撰,孔凡禮點校:《續墨客揮犀》(北京:中正書局2002年9月第一版,2004年9月第2次印刷)
〔宋〕蘇軾撰,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第1版,2006年3月第4次印刷)
〔宋〕趙令畤撰,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第1版,2004年9月第2次印刷)
〔宋〕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筆記小說大觀》四編三冊
﹝宋﹞吳 曾:《能改齋漫錄》(台北:藝文印書館,《守山閣叢書》)
﹝宋﹞吳 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
﹝宋﹞沈 括:《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洪 邁:《容齋隨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
〔宋〕釋文瑩:《玉壺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___《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1年12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1月)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93年9月)
﹝唐﹞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33年9月)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
〔唐〕賈島著,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12月)
___《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
﹝宋﹞邵雍《擊壤集》(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5月初版,1988年3月再版)
〔宋〕蘇軾,王文誥、馮應榴編:《蘇軾詩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1月)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第1版,1992年9月第3次印刷)(全六冊)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宋〕黃庭堅:《山谷詩集注》(上海古籍,2003年)
〔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8月)
〔宋〕王安石撰,李雁湖箋注,劉須溪評點:《箋注王荊文公詩》(廣文書局)
〔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香港:中華書局,1972年4月)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
〔梁〕鍾嶸著,周振甫注:《詩品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2月,2004年9月第3次印刷)
〔梁〕鍾嶸著,楊祖聿校注:《詩品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月)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陳 善:《捫蝨新話》,《宋元人說部叢書》﹙中文出版社﹚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四部善本叢刊第一輯》)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武英殿聚珍版叢書》)
〔宋〕魏泰撰,陳應鸞校注:《臨漢隱居詩話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11月)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宋〕嚴羽著,黃景進撰述:《滄浪詩話》(台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書版社,1961年5月 第1版,2005年12月第3次印刷)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書》(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0年12月初版,2005年5月7版)
〔宋〕方 回:《瀛奎律髓》(四庫善本叢書館借中央圖書館藏明本景印)
〔宋〕張泰來述:《江西詩社宗派圖錄》〔清〕鮑廷博校《知不足齋叢書》冊22,(臺北:藝文,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冊 471,國立臺灣大學裝訂本)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全八冊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第1版,2003年8月第7次印刷)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2005年12月第2次印刷)
〔清〕王士禎,湛之點校:《香祖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清〕王夫之,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三、佛經典籍與禪學論著
﹝唐﹞惠 能:《六祖壇經》(台北:金楓出版,1987年3月)
﹝唐﹞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佛光大藏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宋〕祖 琇:《僧寶正續傳》,《佛光大藏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宋﹞曉 瑩:《感山雲臥紀談》《佛光大藏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皮朝綱:《禪宗的美學》(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9月)
李 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10月)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2月再版)
高令印:《中國禪學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
吳汝鈞:《遊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學生,1997年)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1993年2月)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周裕鍇:《禪宗語言》(台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2002年11月)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4年7月)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12月)
張伯偉:《禪與詩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10月>)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魏道儒:《宋代禪宗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龔 隽:《禪史鈎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8月)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8月)
覃召文:《禪月詩魂-中國詩僧縱橫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11月)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上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
顧吉辰:《宋代佛教史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東大圖書,1997年9月)
季羨林:《禪和文化與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
孫昌武:《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8月)
孫昌武:《禪思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8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12月)
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陳引馳:《佛學文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8月)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關大眠著,鄭柏銘譯:《佛學》(牛津大學書版社,1998年)
【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
四、近人論著
(一)詩文專著
陳自力:《釋惠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月)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1987年5月第2次印刷)
郭紹虞:《宋詩話考》(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
程毅中編:《宋人詩話外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3月)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共十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張伯偉編:《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劍國:《中國筆記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8月)
苗 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7月初版5刷)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初版,2003年2月增訂一版 二刷)
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
張暉:《宋代筆記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康來新:《發跡變態-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2月一版一刷,2000年11月一版二刷)
葉楚傖主編、金公亮編註、胡倫清校訂:《歷代名家筆記類選.序言》(台北:中正書局,1936年7月京初版,1970年5月臺五版)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石觀海:《宮體詩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朱碧蓮:《杜牧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吳 晟:《黃庭堅詩歌創作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谷遠清、孫光萱合著:《詩歌修辭學》(原出版者:湖北教育出版社,台灣版: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6月)
李銳清:《滄浪詩話的詩歌理論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岀版社,1992年)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7月)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周振甫、冀勤編著:《「談藝錄」導讀》(台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5月初版)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陳伯海:《嚴羽與滄浪詩話》(台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4月)
陳慶輝:《中國詩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2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書局,1989年5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3月初版)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9月)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張 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4月)
張舜徽:《中國目錄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黃啟方:《宋代詩文縱談》(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7年8月)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10月)
錢鍾書:《談藝錄》(增訂本)(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月)
錢鍾書:《七綴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
蔣 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2月)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12月初版)
楊勝寬:《杜學與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6月)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3月)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台北:純真出版社,1983年4月)
曹 東:《嚴羽研究》(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2年1月)
蕭榮華:《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劉 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8月)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年)
繆 鉞:《詩詞散論》(香港:太平書局,1963年6月)
嚴 明:《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4月)
謝思煒:《唐宋詩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3月)
傅璇宗、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宋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編:《嚴羽學術論文研究選》(福建:鷺江出版社,1987年10月)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日】淺見洋二:《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日】荻原朔太郎著,徐復觀譯:《詩的原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56年4月初版,1989年1月修訂3版)
(二)美學思想專著
王海林:《佛教美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
朱光潛:《談美》(台南:信宏出版社,1987年6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南:大廈出版社,1991年12月)
朱光潛:《詩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元山書局)
何恭上主編,馮振凱撰述:《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6年11月)
祁志祥:《佛教美學》(上海人民書版社,1997年1月)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8月初版,1987年3月四版)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初版,2004年1月增訂二版一刷)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2月初版,1984年10月八版)
張 法:《美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原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
【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式》(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初版,1995年3月第2次印刷)
(三)資料彙編與論文集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3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3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3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四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3月)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五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3月)
張 健主編:《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12月)
黃啟方主編:《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9月)
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第一輯)(高雄:復文書局,1988年5月)
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第二輯)(高雄:復文書局,1988年5月)
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第三輯)(高雄:復文書局,1988年5月)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3月)
《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5月)
(四)學位論文
吳麗虹:《惠洪覺範禪學研究》(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藍慶尉:《惠洪「文字禪」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靜宜:《惠洪文字禪之詩學內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錦婷:《蘇軾與黃庭堅之詩論及其比較》(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4年)
郭玉雯:《宋代詩法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五)單篇論文
王春翔:<反常合道意義初探>,《固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2年3月)
皮朝綱:〈慧洪以禪論藝的美學意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4月
皮朝綱:〈慧洪審美理論瑣議〉,《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1996年9月
李 貴:〈試論北宋詩僧惠洪妙觀逸想的詩歌藝術〉,《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增刊
李小艷:<惠洪文字禪的特點>,《忻州師範學院學學報》第20卷,第6期(2004年12月)
成明明:<北宋詩僧惠洪研究>,《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2005年第1期
李 貴:〈北宋詩僧惠洪考〉,《文學遺產》第三期,2002年
林朝成、張高評:〈兩岸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評介與省思-以詩、禪交涉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第九期,2001年8月
林柏謙:<惠洪非「浪子和尚」辨>,《東吳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5月
林伯謙:〈惠洪《智證傳》研究〉,《東吳中文學報》第八期,2002年5月
林伯謙:〈惠洪其人其書簡論〉,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詩與詩學研究」讀書會,2003年10月17日
邱美瓊、胡建次:<惠洪與黃庭堅的交遊及對其詩法的傳釋>《河池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5年6月)
周裕鍇:〈惠洪與換骨奪胎法-一樁文學批評史公案的重判〉,《文學遺產》,2003年第六期
周裕鍇:〈禪宗言意觀的演變-由不立文字道不離文字〉,《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1997年9月
周裕鍇:〈蘇軾、黃庭堅詩歌理論之比較〉,《文學評論》第4期,1983年
周裕鍇:〈悟入:文字形式中的抽象精神〉,《文藝理論研究》,《華東師範大學》,1998年3月
黃啟方:〈釋惠洪五考〉,《中外文學》第23卷第4期,1994年9月。
黃啟方:<在資訊環境建構宋人筆記資料對宋代文學研究的意義---以釋惠洪《冷齋夜話》與胡仔《漁隱叢話》中蘇軾之相關述論為例>,《元智大學舉辦第一屆文學與資訊科技會議》
楊曾文:〈北宋惠洪及其《禪林僧寶傳》〉,《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04年1月
劉正忠:〈惠洪「文字禪」初探〉,《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1996年9月
陳德禮:〈妙觀逸想:古代藝術家的審美體驗及其意義世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1月
陳允吉:<王維「雪中芭蕉」寓意蠡測>,《唐音佛教辨思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陳自力:〈惠洪上元之作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8月
張雙英:<試探胡仔論惠洪評詩之弊的理論基礎-作家兼批評家時角色的糾葛>,《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10月)
張 健:〈呂本中的文學批評研究〉,《幼獅學誌》第11卷2、3合期,1976年5月
鄭群輝:〈瘦搭詩肩古佛衣-論北宋文學僧慧洪覺範〉,《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四期,1995年12月
鄭群輝:〈北宋詩僧慧洪覺範的文學成就〉,《學術論壇》,1997年3月
彭雅玲:〈惠洪的禪語觀及創作觀〉,《第五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2000年10月
彭雅玲:〈創作與真理--北宋詩僧惠洪的創作觀與真理觀析論:以「石門文字禪」為討論中心〉,《臺北師院語文集刊》,2001年6月
謝佩芬:〈釋惠洪「文字禪」與文學觀初探〉,《國科會89年釋惠洪新論計劃成果》,2001年10月
楊乃喬:〈後現代性、後殖民性與民族性〉,《東方叢刊》,1998年1月
楊文雄:〈反常合道.詩中有畫.蘇軾詩學〉,《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1996年9月)
楊勝寬:〈人品、氣韻、詩史─惠洪論杜及論詩述評〉,《杜甫研究學刊》第一期,2002年
蔣義斌:<張商英〈護法論〉中的歷史思維>,《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1998年)
莫礪鋒:〈再論「奪胎換骨」說的首創者-與周裕兄商榷〉,《文學遺產》,2003年第六期
黃景進:〈論黃山谷所謂「無一字無來處」-兼論「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中華1996年9月
黃景進:〈換骨、中的、活法、飽參──江西詩派理論研究〉,《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1997年9月
廖肇亨:〈惠洪覺範在明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4分,2004年12月
廖肇亨:〈明末清初叢林論詩風尚探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
龔鵬程:<技進於道的宋代詩學>,《宋詩論文選輯》(一)(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5月)
龔鵬程:《釋江西詩社「學詩如參禪」之說兼論宋代詩學之理論結構》,《宋詩論文選輯》(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5月)
蕭麗華、吳靜宜:〈惠洪詩禪的「春」意象--兼為「浪子和尚」辯誣〉,《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期,2004年6月
蕭麗華:<東坡詩論中的禪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
蕭麗華、吳靜宜:〈蘇軾詩禪合一論對惠洪「文字禪」的影響〉,《玄奘大學佛學與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2003月4日
蕭麗華:〈從儒佛交涉的角度看嚴羽《滄浪詩話》的詩學觀念〉,《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五期,2000年6月
蕭慶偉:<北宋黨爭與宋人詩讖說>,《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鐃宗頤:<劉勰文藝思想與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7年1月)
指導教授 萬金川(Jin-Chuan Wan) 審核日期 2007-1-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