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5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8 、訪客IP:18.223.106.232
姓名 黃俊銘(Jiun-Mig H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近代日本農場試驗與稉稻在台開展之研究
(The Agriculture experimental ground and Oryza sativa var. japonica Development)
相關論文
★ 日治時期休閒景點北投溫泉的開發與利用★ 戰後初期臺灣鐵路事業之研究(1945-1947)
★ 戰後臺灣瘧疾防治之研究(1945-1965)★ 明治時期社會主義者的文化活動─以幸德秋水為中心
★ 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之研究(1895-1945)★ 消極治臺論之商榷-大清帝國治臺政策再審視
★ 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 日治時期的台灣留日美術家-以東京美術學校為研究中心
★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地方社會的控制與回應-以新莊郡為例★ 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1895-1945)
★ 從茶箍到雪文─日治時期台灣肥皂之研究★ 戰後台灣初等音樂教育之研究—以音樂教科書為分析場域(1952-1968)
★ 廣告與國家:戰後臺海兩岸主要報紙醫藥廣告之研究(1949-1966)★ 戰後初期《國語日報》之研究(1948-1954)
★ 民國東南沿海海盜之研究(1912-1937)★ 國際獅子會在臺發展之研究(1953-1978)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日本型稉稻已成為台灣稉稻元祖,具體的說,台灣稻作與日本稻作有著割捨不斷的親源關係,日治時期日本人成功試驗日本型稉稻,並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推廣台灣全島種植,整個日本型稉稻發展史,都顯現了日本製造。本文撰寫目的在通過農場試驗與日本型稉稻的互動關係,考察近代日本農場試驗與稉稻在台開展的擾攘。首先,論述發生於同治十三年(1874)的牡丹社事件,日本軍隊軍事補給行動中的一項小型農場試驗計畫,通過史料分析及實地調查,檢視日軍侵台期的小型農場試驗計畫一連串經過。其次,利用台日關於稉稻試驗之濫觴的相關文獻,透過古地圖、GPS衛星定位系統,具體重現台灣總督府殖產部在台北城內實施的日本型稉稻農場試驗。最後,具體勾勒出農場試驗在草創期間的發展概況,並透過推估預算數據,對農場試驗如何規劃工程項目,做一實證分析。
摘要(英) Oryza sativa var. japonica has already become ancestor of Taiwan rice. In generally speaking that Taiwan’s and Japan’s rice has blood relationship. Japanese created Penglai rice and planted in Japan’s colony period in Taiwan. The entire Penglai rice history appears Japan to make it. This article mainly inspects Taiwan’s and Japan’s rice interactive rel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rice planting experiment during Japanese colony period. It focuses especially on”The peony society event” in Tongzhi 13 years (1874). Japanese army military supplies motion’’s item ’’the experimental farm plan’’, through the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is article will reappear paddy field test plan which designed by Japanese and carried out in Taipei town by plants experimentally relative literature, the ancient map and GPS.
Finally this article will demonstrate the activities, expansion states in primary stage and how to project budge in agriculture experimental ground during Japanese colony period in Taiwan.
關鍵字(中) ★ 日本型稉稻
★ 農場試驗
★ 預算
★ 台北城
關鍵字(英) ★ Oryza sativa var. japonica
★ agriculture experimen
論文目次 中 文 摘 要 i
英 文 摘 要 ii
誌 謝 辭 iii
章 節 目 次 v
圖 目 次 vi
表 目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1874年日軍侵台期的小型農場試驗行動 11
第一節 、1874年前日本農業的發展與侵台期的飲食概況 11
第二節 、侵台期的小型農場試驗 16
第三節 、小型農場試驗的行動與挫折 25
第四節 、小結 33
第三章 、1895年殖產部在台北城的稉稻試驗 35
第一節 、農場試驗的重返與籌辦 35
第二節 、台北城稉稻試驗的人物考據與重現 39
第三節 、台北城稻作試驗失敗緣由 52
第四節 、小結 55
第四章 、近代農場試驗的開展與規劃 57
第一節 、初期農場試驗的設立與開展 57
第二節 、農場試驗的工程規畫 70
第三節 、小結 76
第五章 、結論 79
參考文獻及相關書目 83
附錄一、蕃地処分ニ関スル意見書 / 陸軍少佐福島九成請求記号 96
附錄二、牡丹社事件簡略 98
附錄三、台北城古地圖 98
附錄四、面積換算表 98
附錄五、米作試驗費用概算 99
參考文獻 (一)檔案、史料
《台灣總督府公文檔案類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庋藏
〈牧朴真以下高等官待遇者一同ノ勳功明細書及經歷書履歷書〉,1895-11-30 (明治28年),永久保存(追加),第2門官規官職第14類履歷。
〈總督府文官恩給及遺族扶助ニ關シ台灣事務局總裁ニ稟申〉,1895-11-09 (明治 28 年),甲種永久保存,第3門恩賞第一類恩給及遺族扶助。
〈農產物試作ノ為土地借入ノ件〉,1895-07-1 (明治 28 年),15年保存,第7門土地及家屋第1類貸借及賣買。
〈龍洞附近舊兵營跡試作地撰定ニ付引繼方台北縣ヘ達〉,1896-07-04 (明治 29 年),乙種永久保存,第7門土地及家屋第1類官有地。
〈台北城內水田買收及排水工事ニ關スル一件書類、城內民有地買上ニ付台北縣ニ通達、城內排水工事ニ關シ事務局總裁ニ稟議、城內水田買收ニ關シ事務局總裁ニ稟議、城內水田引水禁止、排水工事及水田買收認可ニ付買收方台北縣ニ通達、仝上著手期決定、排水工事陸軍局其他ニ協議、水田買收方ニ關シ在京民政局長ヘ通知、家屋買收方ニ關シ台北縣ヘ指令、排水工事費支出濟大軍大臣通牒及事務局原議ノ寫〉,1895-11-20 (明治 28 年),乙種永久保存第7門土地及家屋第7類收用登記。
〈九月四日暴風被害取調ノ件照會〉,1895-9-7 (明治 28 年),乙種永久保存第11門警察及監獄第10類收用登記。
〈惡疫流行ニ付注意ノ訓示〉,1895-07-05 (明治28年),甲種永久保存,第2門官規官職第20類告諭。
〈台北縣內水田買收及排水工事ニ關スル一件書類〉,1895-07-05 (明治28年),乙種永久保存,第7土地及家屋,收用及登記。
〈總督府文官恩給及遺族扶助ニ關シ台灣事務局總裁ニ稟申〉,1895-11-09 (明治 28 年),甲種永久保存,第3門恩賞第一類恩給及遺族扶助。
〈台北縣內水田買收及排水工事ニ關スル一件書類〉,1895-07-05 (明治28年),乙種永久保存,第7土地及家屋,收用及登記。
〈農事試驗場設立ノ件〉,1896-06-01 (明治29年),永久保存,第5門內務門殖產部第1類農業。
王元穉、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39種,甲戌公牘鈔存》,(台北市:台灣銀行,1959)。
王元穉、台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38種、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台北市:台灣銀行,1959)。
林品桐等編譯,《台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九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二)報紙、口述記錄
《台北縣報》,明治29-33年(1896年-1900年)
《台北廳報》,明治34年-大正9年(1901年-1920年)
《台灣新報》,明治29-30年,(1896年-1897年)
《台灣日日新報》,明治33年-大正13年(1900年-1924年)
《福岡日日新聞 》,大正4年(1915年)
(三)專書(一)中文
Felipe Fernandez-Armesto,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台北縣:左岸文化,2006)。
Gail B. Hershatter、韓敏中、盛寧譯、《Dangerous pleasures 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 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市 :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
于景讓,《台灣稻米文獻抄》,(台北:台灣銀行,1950)。
川野重任,林英彥譯,《日據時代台灣米穀經濟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石悅,《明朝那些事兒,一~四卷》,(台北市:大地出版社,2008)。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台灣今昔之旅》,(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
古偉瀛、王晴佳,《當後現代撞見國史-新與舊的辨證,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市:巨流出版 ; 高雄市:復文總經銷,2000)。
古野直也,謝森展譯,《台灣代誌(下)》,(台北市:學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等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編,《台灣省農事試驗所一百年來之試驗研究專刊》,(台中:台灣省農業試驗所,1995)。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台北市志勝蹟篇-卷八文化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
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編,《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十周年紀念刊》,(台北市:台灣省農業試驗所,1955)。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陳金田譯(上),《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7)。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宋建和譯(下),《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下)》,(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7)。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市:譯林出版社,1999)。
余慶東,《蓬萊稻栽培》,(台中市:撰者,1960)。
朱耀沂,《台灣昆蟲學史話(1648-1945)》,(台北縣:吳氏圖書有限公司,2005)。
林呈蓉,《牡丹社事件的真相》,(台北縣:博揚文化出版社,2006)。
汪公紀,《日本史話 -近古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台北縣:稻香出版社,2005)。
李力庸,《日治時期台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台北市:稻鄉出版社,2004)。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一)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1979)。
林朱綺編輯,《大國崛起:日本》,(台北市:青林國際出版公司,2007)。
沈宗瀚,《台灣農業之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6)。
吳永華,《被遺忘的日籍台灣植物學者》,(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文集》,(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
林顯水主修,《車城鄉志》,(屏東縣車城鄉公所,2004)。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市:群學出版社,2003)。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0)。
塩見俊二,《密錄、終戰前後的台灣》,(舊: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台北市:文英堂出版社,2001)。
莊永明,《台灣紀事(上卅下)-台灣歷史上的今天》,(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6)。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5)。
麥克.史丹福、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游佩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台北市:玉山社出版公司,2007)。
落合泰藏、下條久馬一註、賴麟徵譯,〈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醫誌下〉,《台灣史研究六》(1995)。
唐德剛,〈國語、方言.拉丁化〉,《胡適雜憶》,(台北市 : 傳記文學出版社,1995)。
遠流台灣館編著,《台北古城深度旅遊》,台北市:遠流,2000)。
愛德華.豪士著、陳政三譯,《征台記事-牡丹社事件始末》,(台北市:台灣書房出版公司,2008)。
陳梅卿總編簒,《牡丹鄉志》,(屏東縣牡丹鄉:牡丹鄉鄉公所,2000)。
陳三井總編,《台北市發展史》,1-5,(台北:台北市文獻會出版,1981)。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市:麥田出版公司,2005)。
陳文緯主修、屠繼善總纂,《恒春縣志;清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稿成》,(台北:大通出版社,1984)。
簡榮聰編著,《台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市:省文獻會,1992)。
簡榮聰,《台灣客家農村生活與農具:傳統客家農具與農家生活初探》,(台中: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91)。
黃淑清編著;劉劍寒主編,《台北市路街史》,(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
黃怡總編,《重現台灣史-牡丹社事件》,(少年台灣雜誌社,2004)。
熊金郎主修,《滿州鄉志》,(屏東縣滿州鄉公所出版,1999)。
蕭銘祥主編,《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出版,1996)。
張彩泉總編,《台灣稻作發展史》,(南投:台灣省政府農林廳,1999)。
張玉法,《歷史學的新領域》,(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78)。
張炎憲編,《吳連三全集》,(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2)。
張海靜編,《古地圖台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台北市:果實出版社,2004)。
翁佳音,《大台北古地圖考釋》,(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鄭喜夫編,〈卷8,職官志:文職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鍾淑敏等撰文,《殖產方略:台灣產業開發(1895-1945)》,(台北市:台灣傳承文化,2004)。
鍾桂蘭、古福祥纂修,《屏東縣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
康樂、彭明輝主編,《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5)。
雷魯等撰稿、河出圖社策劃,《古地圖台北散步: 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台北市:果實出版社,2004)。
藤崎濟之助著、全國日本經濟學會譯,《台灣史與樺山大將:日本侵台始末》,(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2003)。
劉黎兒,《東京.迷絲.迷思》,(台北市 : 麥田出版 : 城邦文化發行,2002)。
(四)專書(二)外文
大日本農會,《大日本農會成蹟書》,(東京:大日本農會,1895)。
大豆生田稔,《近代日本の食糧政策-對外依存米穀供給構造の變容》,(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33)。
水野遵,《高砂浪ノ跡:台灣征蕃記,四卷》,(1879)。
中村道誠,《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要覽》,(台北市:小塚印刷工場,松浦屋,1939)。
中井太一郎,《大日本稻作要法》,(鳥取:中井益蔵,1896)。
末永仁,《台灣米作譚》,(台中市: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1938)。
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陳列品解說》,(台北: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1921)。
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台灣中部於內地種米栽培就》,(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1924)。
台中州農會,《米種改良事業方法書》,(台中州農會,1938)。
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育成優良品種、水稻》,(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1927)。
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台中之蓬萊米》,(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1927)。
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含地圖)》,(台北:台灣總督府,1905)。
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台中之內地種米》,(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1926)。
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編,《台灣總中央研究所農業部要覽》,(台北:台灣總督府,1905)。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の米》,(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26)。
台北州,《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台北:台北州,1931)。
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埸,《蓬萊種米の栽培法》,(地名: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1929)。
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案內》,(台北市: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台北活版社,1907)。
江夏英藏,《台灣米研究》,(台灣米研究會,1930)。
本田喜八等編,《台湾省高雄州地誌》,(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昭和5年出版翻印本)。
札幌農學校學藝會編,《札幌農學校》,(東京:裳華房,1898)。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台灣》,(東京,富山房,1901)。
松尾浩氣,《新竹州立農事試驗場》,(台北:江里口印刷所,1943)。
涂照彥,《日本帝国主義の台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5)。
高橋龜吉,《現代台灣經濟論》,(東京:東京千倉書房,1937)。
梅原保編輯,《第二十五週年紀念論文集》,(東京市:大日本米穀會,1931)。
增田朋來,〈台灣に於ける內地種水稻に就て〉,(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特別報告;第12號,1915)。
磯永吉,《水稻耕種法講演》,(台北:台灣農會出版社,1944)。
磯永吉,《水稻內地種》,(台北:台灣總督府中央硏究所,1925)。
磯永吉,《台灣稻ノ育種學的研究》,(台北: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1928)。
磯永吉,《台灣稻之分類》,(台中:台中廳農會,1919)。
(五)期刊 (一)中文
于景讓,〈台灣之米〉,《台灣銀行季刊》,第2卷,第2期,(1948年12月),頁31-35。
王錦江,〈日據前的台北城及城內〉,《台灣風物》,2:1(1958),頁6-7。
王世慶,〈清代台灣的米產與外銷〉,《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頁119-120。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飲食原料生産的影響》,《中國經濟史論壇》,﹙南京農業大學: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 2004),頁2。
王建成,〈北市京町改建記實〉,《台北文獻直字第156期》,(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06年6月),頁209-237。
王明珂,〈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學的中介點〉,《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89-106。
古偉瀛,〈史學量化及其應用於中國史料的一些考察〉,《史學方法論文集》,(台北市:華世出版社,1980),頁581-608。
朱德蘭,〈台灣拓植株式會社的政商網路關係(1936~1945)〉,《台灣史研究》第12卷第2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5年12月),頁76-119。
江瑞拱,〈農藝觀點談稻熱病的發生與防治〉,《台東區農業改良場-農業專訊第3期》,(台東市:台東區農業專訊雜誌,1993),頁4-9。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收入《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周年紀念文集》,(香港:香港大公報出版,1978),下冊。
李力庸,〈改良在來米的阿緱農會(1903-1930)〉,《通識論叢》3(2004年12月),頁47-73。
李力庸,〈由《水竹居主人日記》看日治時期米穀的生產與流通〉,《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豐原:同編者,2005),頁149-189。
李力庸,〈日治時期台中地區的米種改良〉,《台中縣開發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水:台中縣文化局,2003),頁285-323。
李力庸,〈廉價的技術改良─論日治時期農會的台米改良事業〉,《萬能學報》21(1999年8月),頁115-132。
李鎬澈,樸宰弘,〈朝鮮後期農書中的水稻品種分析〉,《中國經濟史論壇》,(韓國,慶北大學,2003年10月),頁1-4。
杜金池主編,〈第三章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分年大事記〉,《台灣省農業試驗所一百年來之試驗研究專刊》,(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農業試驗所,1995),頁13。
林瓊瑤,〈橫春思想起-琅嶠風物二三事〉,《國家公園》,(內政部營建署,2007年1月),頁62-67。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文集》,(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2005),頁215-294。
俞怡萍,〈重現台北機械局〉,《台灣史蹟硏究會九十一年會友年會實錄》,(台北市:台北市文獻會,2002),頁249-267。
徐國章,〈台灣總督府組織初探〉,《台灣文獻》,第五十卷第二期,(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9年6月),頁15-51。
許錫慶,〈日據時期在台防疫工作序幕戰-明治二十九年月(1896)之鼠疫流行始末〉,《台灣文獻第》,五十卷第二期,(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9),頁251-275。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治初期國語傳習所的成立〉,《回顧老台灣、展望新故-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頁195-223。
葉淑真、張棋安,〈台灣蓬萊種稻作普及之因素〉,《經濟論文叢刊》,32:1,(2004年3月),頁97-141。
陳弱水,〈傳統中國史研究與台灣史學的未來〉,《當代第11期》,(台北市:當代編輯委員會出版 ,1995年7),頁104-113。
陳政三,〈日本豪士闖台灣之二〉,《歷史月刊第224期》,(台北市:歷史月刊社,1996年9月),頁74-79。
陳孔立,〈關於「台灣島史」和「台灣史觀」〉,《台灣史月刊號第10期》,(1991年8月),頁50-53。
張隆志,〈劉銘傳、後藤新平與台灣近代化論爭-關於十九世紀台灣歷史轉型期研究的再思考〉,《中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8),頁2031-2059。
張隆志,〈重構殖民者的歷史圖像:後藤新平研究芻論〉,收於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台北:樂學書局,2001),頁121-143。
張素貞、黃惠娟、曾清山,〈獻榖田水稻品種台中65 號與e 世代良質米品種〉,《苗栗區農業專訊》22(2003年6月),頁6。
張玉法,〈近代中國史學的困境〉,《歷史講演集》,(台北市:東大出版社,1991),頁63-73。
張德梅,〈水稻數量性狀遺傳之研究Π、秈稉稻品種間之完全組合互交〉,《中華農業研究》,29卷2期 (1980年6月),頁107-114。
黃克武,〈清代台灣稻作之發展〉,《台灣文獻》,第32,第2期,(1981年6月),頁151-163。
鄭麗玲,〈不沉的航空母艦-台灣的軍事動員〉,《台灣風物44卷3期》,(台北:吳氏圖書,1994年9月),頁51-89。
(六)期刊(二)外文
木村毅,〈征台當時のこと〉,《台灣公論》,(台灣公論社編,昭和19:1-5,1944年9月),頁70-72。
末永仁,〈台中州下に於ける內地種米栽培に就て〉,《台灣農事報》207,(1924年2月),頁27-38。
加茂嚴,〈稻の育種〉,《台灣時報》256,(1941年4月),頁100-103。
長崎常,〈米之改良〉,《台灣時報》25,(1911年7月),頁47-48。
吳文星,,〈札幌農学校と台湾近代農学の展開─台湾総督府農事試験場を中心として〉,《台灣教育史研究通訊第二十四期》,(台灣教育史研究會發行,2002年12月)。
藤根吉春,〈內地米を試作すべし〉,《台灣農事報》51,(1908年1月),頁1-2。
磯永吉,〈水稻內地種〉,《台灣農事報》,(第19年第5號,第222號),(1925) ,頁379-438。
磯永吉,〈稻作講話(5)〉,《台灣農林》8:5(1954年5月),頁30-33。
磯永吉,〈稻作講話(11)〉,《台灣農林》8:11(1954年11月),頁24-28。
(七)學位論文
任茹,〈台灣稻作地裡研究〉,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李力庸,〈日治時期台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林茂森,〈利用譜系資料來探討台灣稉稻品種遺傳基礎及歧異度〉,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明勇,〈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之研究 (1921-1939):以研究事業及其系譜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
胡金印,〈恆春地區農業活動對落山風的調適〉,國立台灣師範大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1。
張棋安,〈日治時期台灣蓬萊種與在來種稻作之比較-蓬萊種稻作之推廣普及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台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鄭麗玲,〈帝國大學在殖民地的建立與發展-以台北帝國大學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蔡承豪,〈天工開物-台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的台灣大學(1945-195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曾立維,〈日治時期台灣柑橘產業的開啓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恆,〈水稻台稉品種間之親緣關係〉,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
陳存良,〈日據時期台灣農業發展之研究-以米糖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廖鈺玉,〈以「人地關係」探討恆春地區漢原聚落開發之研究-以屏東縣滿州鄉為例 〉,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所碩士論文,2006。
(八)工具書
許雪姬總纂,《台灣歷史辭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施添福總編纂,《台灣地名辭典》,(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6)。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文: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
黃正華等編審,《台灣稻作品種圖誌》,(台北:行政院農委會、台灣省政府農林廳、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1987)。
繆進三編,《台灣稻作品種圖說》,(台北:台灣省農業試驗所農藝系,1960)。
(九)網路資料
1. 王慶華,「1992海生館空拍」,2008年12月5日摘錄。http://image.nmmba.gov.tw/list_by_album/show/24
2. 「恆春縣形勢圖」,2008年11月15日摘錄。http://2.blog.xuite.net/2/c/4/7/14923261/blog_301862/txt/16788879/5.jpg
3. 王慶華,「整地完成海生館空拍照」,2008年12月5日摘錄。http://image.nmmba.gov.tw/list_by_album/show/53
4. 「後灣海岸」,2008年11月15日摘錄。
http://www.wra07.gov.tw/upload/Image/ok3 (1).jpg
5. 「明治-大正年間日本稉稻系統圖」,2009年3月6日摘錄。http://fukudoku.tesp.jp/hyogo/index_hyodo_no_hatten.html
6. 曹幸穗,胡澤學,〈殖民地科學:日本在中國的農事科學活動〉,《第六屆東亞農業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代表團論文彙編》,2008年1月20日摘錄。http://www.agri-history.net/organizations/6eaamhuzexue.htm
7. 明治7[1874]「蕃地処分ニ関スル意見書 / 陸軍少佐福島九成請求記号」,2009年4月20日摘錄。
http://archive.wul.waseda.ac.jp/kosho/i14/i14_a0126/i14_a0126.pdf
8. 「台北城古地圖」,2008年2月20日摘錄。http://dipper.myweb.hinet.net/ch9/images/image21.jpg
9. 王文岳,「重建、轉化與變型:台灣政商關係的綠化之路」,《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網站》,2004年3月20日摘錄。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politics.asp
1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文武町」,2007年3月2日摘錄。http://zh.wikipedia.org/zh-tw/
11. 謝順景,「寫在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博士故事之前」,(公共電視台異人的足跡),2009年2月2日摘錄。
http://bfs.pts.org.tw/~web03/foots/person_2_1.html
12. 佚名,「認知與行為失調」,2008年12月4日摘錄。
http://www.xinli110.com/xxlp/rzxlx/200711/61644.htmll
13. 李紀祥,「何謂歷史?-「史學導論」之教與學」,(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第二梯次提升大學基礎計畫網頁),2008年10月21日摘錄。
http://www.fgu.edu.tw/~common/myweb4/new_page_1111.htm
14. 「牡丹社事件簡略」,2007年10月11日摘錄。
http://www.xinli110.com/xxlp/rzxlx/200711/61644.htmll
15.「日本農場試驗技術重要事項時間表」,2007年2月6日摘錄。 http://www.afftis.or.jp/history/index.html
16. 林秀美,〈帝大理農工學部簡介暨帝大之移交〉,《台大校友雙月刊第8期》,(台北:台灣大學,2003年3月),2010年3月12日摘錄。
http://www.alum.ntu.edu.tw/read.php?num=8&sn=101&check=1
17. 佐藤節,〈製鉄事業の将来/押川則吉:製鉄所長官〉,(製鉄業 01-033),(福岡日日新聞 1915.11.11 (大正4)),2008年4月1日摘錄。
http://www.e-obs.com/heo/heodata/n661.htm
18. 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カテゴリ:農業関連のスタブ項目 | 面積の単位
| 尺貫法 | 農地,2008年6月21日摘錄。
http://ja.wikipedia.org/wiki/%E7%95%9D
19. 日本/農業歴史館,〈日本農場試驗技術大事表〉,2006年1月5日摘錄。
http://www.afftis.or.jp/history/index.html
指導教授 朱德蘭、鄭政誠
(Te-Lan Chu、Cheng-Chen Cheng)
審核日期 2010-8-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