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5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3.146.105.194
姓名 焦東傑(Tung-Chieh Ch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鄧小平對台政策的形成背景及影響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生於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鄧小平在1920年夏赴法展開國勤工儉學之旅。1924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初離開法國前往蘇聯。1926年冬鄧小平從蘇聯回到中國後,在政治舞台上三起三落,在歷經各種磨難之後成為毛澤東之後的中共最高領導人。
鄧小平是中共對台政策的主要決策者,因此了解鄧小平的心理狀態、認知特質,以及他對中國問題的價值觀是十分重要的。回顧中共對台政策的各種建議,可以發現任何新的政策或言論,都是由鄧小平所主導。鄧小平是1978年以來 中共最有權力的領導人,鄧小平的政治權力來自於敬老尊賢、講求政治倫理的中國政治規範,以及共產黨威權統治的性格。
鄧小平的對台政策,簡單來說就是「一國兩制」的構想。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發生影響的主要是周恩來的一綱四目。一國兩制與一綱四目在結構上極為接近,而實質上所包涵和要表述的意義是一國兩制。其一它們都是針對台灣統一而設想的;其二都是為著探討台灣回歸後的架構以及中央政府與台灣關係的;其三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台工作兩個連續發展階段上的方針和政策,其表述的核心都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綱實際上強調的就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四目講的就是要在一個國家中實行兩種制度。「一國兩制」的構想不僅在鄧生前影響著中共的對台政策,即使在鄧過世之後,依然是中共在制定對台政策的最高指導方針。
摘要(英) The ex-chairman of Mainland China, Xiao-ping, Deng, was born on August 22nd, 1904, in Pai-fang Village, Xie-xing, Guang-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He passed away in Peijing at the age of 93 on February 19th , 1997.
In 1920 summer, Xiao-ping, Deng went to France and trained himself as a diligent and frugal person. He join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in 1924. Then, he left for Russia in early 1926. After returning back to China in 1926 winter, he even had experienced three ups and downs in the political arena. Next, he endured many hardships, and became the highest leader of the C.C.P. after Ze-dong, Mao in the end.
Deng was the main decision maker of the C.C.P. for policies towards Taiwan.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Deng’s mental state, cognitive qualities, and his values and perspective towards problems in China is vitally important. In retrospect, we found that all new policies or statements had been led by Deng in regard of various suggestions for powerful leader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ince 1978. Deng’s political power originated from the notion of respecting the old and honoring the wise, emphasizing the Chinese political code of eth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thoritative rul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i.e., C.C.P.)
Briefly speaking, Deng’s policy towards Taiwan was the idea of one nation and two systems. This idea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theory of one principle, four divisions that was developed by En-lai, Chou (1965). These two ideas were quite similar in structures, and the actual meaning conveyed was that of the one nation and two systems. There were three reasons in explaining this theory. First, they were formed for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unification with Taiwan. Second, they were formed 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structure after Taiwan’s returning to Chi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aiwan. Third, they were formed for the purpose of displaying the direction and policy of two connected developmental stages for the tasks of the C.C.P. towards Taiwan. The core statement was the same with one nation and two systems. One principle actually emphasized the insistence of one China, and four divisions ar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 systems in one nation. This idea of one nation and two systems not only affect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directions of Taiwan policy while Deng was alive but continued to be the ultimate guidelin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Taiwan policy after his death.
關鍵字(中) ★ 鄧小平
★ 對台政策
★ 一國兩制
關鍵字(英) ★ Xiao-ping
★ Deng
★ one nation and two systems
★ policy towards Taiwan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鄧小平崛起的歷史背景 11
第一節 中共建國之前(1904-1949) 11
第二節 中共建國之後(1950-1997) 20
第三章 毛澤東時期的對台政策 31
第一節 武力解放時期(1949─1954) 31
第二節 和平解放時期(1955─1968) 39
第三節 政策調整時期(1969─1978) 48
第四章 鄧小平時期的對台政策 54
第一節 鄧小平對台政策的形成 54
第二節 國際環境與鄧小平對台政策 66
第三節 鄧小平對台政策的內容 72
第五章 鄧小平對台政策的影響 80
第一節 香港、澳門模式 80
第二節 對台灣及兩岸關係的影響 89
第三節 後鄧時期對台政策的制定 103
第六章 結論 109
徵引書目 115
附錄一、鄧小平暨中共對台政策大事年表 125
附錄二、三大公報(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中、英文內容 128
參考文獻 壹、中文參考資料
一、 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9)。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等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三冊(北京:中央文
  獻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等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四冊(北京:中央文
  獻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等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北京: 中央文
  獻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7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1987年2月─7月)》(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 1949-1976 )》,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
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書版社,
  1997)。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北京:
九州圖書,1998)。
中共中央統戰部研究室編,《統一戰線工作手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6)。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統一戰線研究所編,《新時期統一戰線講座》(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1997)。
王震傳編寫組,《王震傳》,下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9)。
王焰主編,《彭得懷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王功安、毛磊主編,《國共兩黨關係通史(1921─1991)》(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1)。
王泰銓,《香港基本法》(臺北:三民書局,1995)。
王家英、孫同文編,《香港回歸與港臺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1997)。
王家英、鄭赤琰編,《香港回歸與兩岸關係之展望》(香港:香港海峽兩岸研究
關係中心,1997)。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台北:地球出版社,1993)。
外務省戰後外交史研究會編,《日本外交三十年─戰後的軌跡與展望》(北京:世
  界的動態出版社,1982)。
北京市台灣事務辦公室編,《臺灣問題重要文獻資料彙編(1978.12-1996.12)》(北
  京:紅旗出版社,1997)。
石之瑜,《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1995)。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二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60)。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2)。
朱浤源主編,《一國良制論文集》,(台北:中華科際整合研究會,1999)。
朱企秦等編,《統一戰線大事紀》(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伍書典,《中美斷交與台灣關係法案》(臺北:名山出版社,1981)。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八二三戰役文獻專輯》(南投: 台灣
  省文獻委員會;台北: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
克萊恩( Ray Cline )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宇佐美滋,《美國對中國政策決策人訪問記─訪問伍考克大使》(台北:政大國際
  關係研究中心,1987)。
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5)。
吳新興,《海峽兩岸交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李曉莊,《兩岸關係與美國因素》(香港:夏菲爾出版社,2001)。
李維漢,〈回憶長征〉,《回憶長征研究》,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李連仲,《第三次解放思想的政治宣言:論十五大報告的理論創新與發展》(昆
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李家泉、郭相枝主編《回顧與展望─論海峽兩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89)。
李元平等著,《台海大戰下編:台灣觀點》(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
李廷江,《中日關係面面觀》(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0)。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1992)。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文化出版社,1999)。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
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 )。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
  義出版社,1994)。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周昌葉,《戰後日本的經濟外交》(臺北:中日文教基金會,1992)。
東方鶴,《張愛萍傳》,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高文謙,《歷史在這裡沉思》,第一卷(北京:華夏出版社,1986)。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5)。
高光等著,《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
胡繩主編,《中國共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柴成文、趙水田,《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
國防部總政戰部編,《扭轉乾坤的一戰:金門八二三炮戰三十週年紀念專輯》(台
  北:國防部總政戰部,1988)。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八二三炮戰勝利三十週年紀年文集》(台北:國防部史
政編譯局,1988)。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三十九卷(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
  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郭立民編,《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臺北:永業出版社,
  1992)。
徐焰,《台海大戰上編:中共觀點》(台北: 風雲出版有限公司,1992)。
張震,《張震回憶錄》,上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
張五嶽,〈分裂國家模式之探討〉,《爭辯中的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9)。
溫樂群,《鄧小平與當代中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楊開煌,《崢嶸─兩岸關係之鬥爭與對策》(台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關係》(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7)。
楊松平,《戰後日本之東北亞外交政策》(臺北:中日文教基金會,1992)。
鄧榕,《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趙睿、張明瑜主編,《中國領導人談香港》(香港:明報出版社,1997)。
齊茂吉,〈韓戰及台海二次危機對台灣安全之影響〉,收錄在賴澤涵、于子橋編
《台灣與四鄰論文集》,(台北:南天書局,1998)。
劉益顯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史(1949-1995)》(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廖承志文集》編輯辦公室編,《廖承志文集》,上冊 (香港:三聯書店,1990 )。
調查局,《歷史的教訓,為何不與中共談判》(台北:調查局,1982)。
歷史的審判編輯組編,《歷史的審判: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犯紀實》(北
  京:群眾出版社,2000)。
閻曉宏等編,《鄧小平大辭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4)。
蕭蔚雲,《「一國兩制」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
韓文甫,《鄧小平傳─革命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藏士俊,《戰後日、中、台三角關係》(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嚴家其、高皋,《中國文革十年史》,(香港:香港大公報,1987)。
二、 檔案暨史料彙編
《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秦本紀》
中共中央文件,〈中發第二十一號─華國鋒函覆鄧小平〉,1976年10月。
中共中央文件,〈中發第十五號─鄧小平致華國鋒的兩封信〉,1977年5月3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北京:紅旗出版社,
  1979)。
中華民國年鑑,《民國四十四年~民國四十五年》(台北:中國出版社,1954)。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1972年2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big5.fmprc.gov.cn:89/gate/big5/www.fmprc.gov.cn/chn/ziliao/historytoday/8/t5764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1982年8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big5.fmprc.gov.cn:89/gate/big5/www.fmprc.gov.cn/chn/ziliao/historytoday/8/t57646.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李登輝總統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
(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9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
委員會,2000)。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0年年報》(台北:行政院大陸
委員會,200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你問我答》(台北:行政院大陸委
員會,200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國家統一綱領〉,《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台北:行政
院陸委會,2004)。
《漢書‧諸侯王表》
《漢書‧賈誼傳》
三、 期刊論文
丁俊萍,〈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爭議〉,《中國政治》,期6。
王道南,〈「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和香港平穩回歸〉,《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期57。
中國政治編輯組,〈實踐「一國兩制」解決港澳問題〉,《中國政治》,期6。
中國政治編輯組,〈「一國兩制」適合中國國情〉,《中國政治》,期8
艾凌耀,〈砲擊金門作戰述略〉,《軍事史林》,期5。
伊藤憲一,〈兩岸關係與日本〉,《國家政策雙週刊》,期110。
何迪,〈「台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美國研究》,期3。
李家泉,〈「一國兩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造〉,《統一論壇》,
  期8。
金耀雲,〈談談《紅星報》的宣傳特色〉,《新聞研究資料》,19輯。
施漢榮,〈「一國兩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涵〉,《中國政治》,期7。
范希周,〈1958年台灣海峽緊張局勢分析〉,《台灣研究集刊》,期4。
韋俊世,〈「一國兩制」與一國兩治─評沈君山的一國兩治〉,《統一論壇》,期6。
陳亞傑,〈「總設計師」稱謂的來龍去脈〉,《黨史文匯》,11期。
陳弘毅,〈「一國兩制」中的兩個法制〉,《廣角鏡月刊》,期297。
楊立憲,〈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談判及其演變〉,《台灣研究》,期4。
葉飛,〈毛澤東坐鎮北戴河指揮,葉飛筆下的八二三炮戰〉,《傳記文學》,卷56
  期3。
葉劍英,〈「一國兩制」構想的由來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研究》,1998年4月號。
新華月報編輯組,〈堅持「一國兩制」方針長期不變〉,《新華月報》,期633。
郭瑞華,〈中共「一國兩制」產生背景分析(下)〉,《共黨問題研究》,卷14期9。
管東貴,〈秦漢時期的一國兩制─政治體制的衝突和整合〉,發表於「中國歷史上
  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1994年7月13、14、15日。
鄧小平,〈一個意義重大的構想─鄧小平同志談「一個國家,兩個制度」〉,《瞭望
  週刊》,1984年10月號。
齊茂吉,〈五○年代毛澤東對台灣問題的思考與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創
刊號。
趙健民,〈「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際〉,《東亞季刊》,卷18期3。
趙先運,〈中共「一國兩制」理論體系的拆解與超越〉,《理論與政策》,卷6期1。
顧頡剛,〈春秋時代的縣〉,《禹貢半年刊》卷七,卷六卷七合期。
韓高潤、宋中岳,〈朝鮮戰爭反思〉,北京《戰略與管理》雙月刊,期3,
四、 報紙
《文匯報》,(香港),1988年11月9日,版3。
《人民日報》,1966年8月5日,版1。
《人民日報》,1979年1月1日,版2。
《人民日報》,1981年10月1日,版1。
《人民日報》,1981年10月9日,版2。
《人民日報》,1981年10月10日,版1。
《人民日報》,1982年9月2日,版2。
《人民日報》,1982年12月5日,版1。
《人民日報》,1984年5月16日,版1。
《人民日報》,1997年9月19日,版1。
《人民日報》,1998年2月18日,版4。
《人民日報》,2004年2月20日,版2。
《中央日報》,1958年10月24日,版1。
《中國時報》,1991年10月26日,版6。
《聯合報》,1990年5月20日,版1。
《聯合報》,1999年7月10日,版4。
《聯合報》,2001年7月13日,版13。
《聯合報》,2003年12月9日,版1。
五、 學位論文
任紋儀,〈中共外交政策與對台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4。
沈麗山,〈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張慧瑾,〈中共香港政策之研究:「一國兩制之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碩
士論文,1996。
郭瑞華,〈論中共「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際〉,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7。
許克文,〈一國兩制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之探討──澳門個案研究〉,中山大學
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許志嘉,〈「一國兩制」架構下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3。
黃益中,〈1979年以來中共對台統一戰線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
劉濟,〈中共 「一國兩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韓進忠,〈十六大後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貳、英文參考資料
Freymond, Jean F. ,“Historical Approach”, in Victor A. Kremenyuk ed.,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 Analysis, Approaches, Issu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e,
2002).
Hungdan Chiu, China and Taiwan Issu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9)
Harry Harding,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 Washington: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1992)
John F. Copper, 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 Kingdom: Westview Press, 1996)
James E. Dougherty,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dition(New York: Happer & Row, 1981)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rking in China: Leader
Structures and Proc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versity Press, 1988)
Martin L. Laster, U.S. Interests in the New Taiwan(New York: Westview Press,
1993)
Tsai, George Woei .,The Taiwan Straits Cries: Analysis of the China, Taiwan, United
States Relationship, 1949-1983(Arizona: North Arizona University, 1983).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7-12-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