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501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18.218.241.155
姓名 戴秋湘(Tai-chiu hs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朱元璋建國前(1352-1368)之文人幕府研究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論 文 提 要
蒙元政權的建立,使得士人直接面臨兩大挑戰,第一是華夷文化的衝擊,第二則是科舉的中輟。尤其元代中葉以後,天災、人禍頻仍,劉福通、方國珍、張士誠、陳友諒等群雄乘勢蜂湧而起。面臨群雄爭相徵辟士人入幕,士人該如何與新政權建立合作關係,以確立儒家政治理念的落實與士人身分的實踐,是相當有趣的課題。
本論文針對朱元璋的文人幕僚在入幕前的學經歷背景以及對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貢獻與影響提出研究。從整理的史籍中可知,隨著朱元璋的軍事發展,朱元璋積極吸收當地人才以為己用,用以充實幕府,並吸收地方資訊。
朱元璋的文人幕僚無論在軍事謀畫、供應糧餉、治理地方、興學施教、制訂典章制度、延續儒家學術等各方面,都克盡己力,協助朱元璋建立文治政府。不但使朱元璋在擴大勢力時,並逐漸朝成就「帝業」發展。天下百姓亦得以從中獲得安身立命、休養生息,不再飽受戰火的生活,這些文人幕僚貢獻實鉅。
摘要(英)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brought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i two challenges: one is the culture shock from Mongolian and the other is the ceas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ince the middle of Yuan, droves of armed insurrectionists from different camps had risen against the ruler due to continual disasters and wars. It is interesting to study the subject how the literati assisted insurrectionists in founding a new regime and regained the political position of Confucian.
In this paper, a research on the background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intelligentsia & literati, who supported Zhu Yuanzhang to establish Ming Dynasty in the late of Yuan, is presented. Meanwhile, by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y, it reveals that with the military activity, Zhu Yuanzhang aggressively engaged the local literati to join his camp in order to enlarge his power base and gather the information.
The above-mentioned intelligentsia & literati offered Zhu Yuanzhang a great effort on political, military, educ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s. It enabled Zhu Yuanzhang to concentrate on expanding his territory and establishing M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support of these intelligentsia & literati, the continual wars from the late of Yuan were put to an end, and people resumed their lost peace.
關鍵字(中) ★ 朱元璋
★ 文人幕府
關鍵字(英) ★ Zhu Yuanzhang
★ literati
論文目次 朱元璋建國前(1352-1368)之文人幕府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頁1
第二章 文人幕僚入幕途徑之分析
第一節 前言……………………………………………………頁12
第二節 主動來謁………………………………………………頁15
第三節 徵辟舉薦………………………………………………頁27
第四節 投降出迎………………………………………………頁46
第五節 小結……………………………………………………頁48
第三章 文人幕僚之出身背景分析
第一節 前言….……………………...…………………………頁58
第二節 敵方陣營型……………………………………………頁65
第三節 地方菁英型……………………………………………頁84
第四節 游士型…………………………………………………頁95
第五節 小結……………………………………………………頁111
第四章 文人幕僚之職務分析
第一節 前言……………………………………………………頁117
第二節 軍事參謀………………………………………………頁125
第三節 外交情報………………………………………………頁136
第四節 後備勤務………………………………………………頁145
第五節 講學侍從………………………………………………頁157
第六節 小結………………………….…………………………頁168
第五章 結論…………………………………………………………...……頁172
徵引書目…………………………………………….………………..….……頁181
附錄:朱元璋文人幕僚相關資料綜合整理表..………………………..……頁194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古籍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1989年。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萬曆金陵刊本),台北,台灣學生,1965年。
(明)王世貞,《鳳洲筆記-名卿績紀》,收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
(明)王懋德等修,《金華府志》,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
(元)王逢,《梧溪集》收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王禕,《王忠文公集》,北京,中華,1985年。
(元)方鳳,《方鳳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方孝儒,《遜志齋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1975年。
(明)毛鳳韶,《浦江志略》,收入(明)張士鋯、江汝璧等修撰《廣信府志》,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
不著撰人,《獻園睿制集》,明成化二年(1466)序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國家圖書館藏。
(清)史冊,《隆平紀事》,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局,1994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朱元璋撰,《明太祖御制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明)朱升,《朱楓林集》,收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1997年。
(明)朱國楨,《皇明開國臣傳》,收在周駿富《明人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1986年。
(元)宋禧,《庸庵集》,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明)宋濂等奉敕修,《元史》,北京,中華,1976年。
(明)宋濂,《平漢錄》,收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宋濂,《浦陽人物記》,收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宋濂,《宋學士文集》,收在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明)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台北,中華,1968年。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1985年。
(明)宋濂,《潛溪集》,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收藏,明嘉靖丙申海陵徐嵩重刊本。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1997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收在王雲五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偉文,1976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1974年。
(元)吳萊,《淵穎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1985年。
(元)吳師道,《吳正傳文集》,《元代珍本文集彙刊》,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
(明)吳寬,《平吳錄》,收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金履祥,《仁山先生金文安公集》,收在(清)胡丹鳳輯,《金華叢書》,台北,藝文,1970年。
(明)金江,《義烏人物記》,《續金華叢書》,台北,藝文,1973年。
(元)柳貫,《柳待制文集》,收在(元)歐陽玄《圭齋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明)胡翰,《胡仲子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1985年。
(清)查繼佐,《罪惟錄》,台北,台灣商務,1976年。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元)許有壬,《至正直》,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明)高岱,《鴻猷錄》,明萬曆丁巳年(西元1617年)刻本,台北,新興書局,1977年。
(明)徐一夔,《始豐稿》,台北,台灣商務,1980年。
(清)徐乾學,《明史列傳》,台北,台灣學生,1985年。
(清)唐樞,《國琛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夏燮,《明通鑑》,北京,中華,1959年。
(元)許恕,《北郭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元)脫脫等修,《宋史》北京,中華,1985年。
(元)陳高,《不繫舟漁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明)陳邦瞻編,《元史記事本末》,《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6年。
(明)陸深,《儼山文集》,明嘉靖間(1522-1566)雲間陸氏家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
(清)清高宗敕修,《續通典》,台北,新興,1963年。
(明)董倫等修,(明)解縉重修(明)胡廣等奉敕修,《明太祖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刊,台北,1964-1966年。
(明)董倫等修,(明)解縉重修(明)胡廣等奉敕修,《明神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校刊,台北,1964-1966年。
(明)彭澤,汪舜民纂修,《徽州府志》,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
(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黃佐,《南雍志列傳》,台北,明文,1991年。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台北,台灣學生,1984年。
(明)焦竑,《玉堂叢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1997年。
(明)張丁,《白石山房稿》,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
(清)張廷玉等奉敕修,《明史》,北京,中華,1974年。
(清)程量,《湖州府志前編》,清順治六年(1649)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
(元)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1997年。
(元)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陶安,《陶學士集》,台北,台灣商務,1997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收在《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解縉撰,《解文毅公集》,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解韜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1975年。
(元)楊翮,《佩玉齋類稿》,收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台北,台灣商務,1969-1970年。
(元)楊朝英編,《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台北,中華,1987年。
(明)楊維楨,《東維子集》,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明)劉辰,《國初事跡》(共一卷,無頁碼)收在《借月山房彙鈔》,台北,藝文,1967,第四函。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明)劉惟謙等,《大明律》進表,收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趙鶴編,《金華文統十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1997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6年。
(明)鄧元錫撰,《皇明書》,收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年。
(元)鄭玉,《師山遺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2冊,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明)鄭柏,《金華賢達傳》,《續金華叢書》,台北,藝文,1973年。
(明)鄭曉,《吾學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1997年。
(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1985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
(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市,古籍出版,1985-1986年。
(明)戴良,《九靈山房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1985年。
(明)應廷育,《金華先民傳》,《續金華叢書》,台北,藝文,1973年。
(明)鍾兆斗撰,《鍾秉文烏槎幕府記》收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據明天啟樊維城輯刊,鹽邑志林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1937年。
(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收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1985年。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明)蘇伯衡撰,《空同子瞽說》,收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明)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1978年。
二、當代著作
丁永安,《明太祖評紀》,台北,今日建設雜誌社,1985年。
么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
王慎榮,《元史探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王德毅,《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4年。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馨一,《劉伯溫年譜》,台北,商務,1970年。
方覺慧,《明太祖革命武功記》,台北,文海,1964年。
《元代考選制度》,考選部中外考選制度研究叢書編纂委員會主編,1984年。
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北京,中華,1989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1995年。
李海生、完顏紹元,《民國政壇潛流──幕僚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牟復禮編,張書生、黃沫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吳晗,《朱元璋大傳》,台北,遠流,1991年。
周良宵,《元代史》,上海,人民,1993年。
周群,《劉基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姚從吾,《姚從吾先生全集》,台北,1982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1981年。
陳高華,《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1992年。
陳梧桐,《朱元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陳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1990年。
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
許凡,《宋遼金元史》,1985年,第1期。
許凡,《元代吏治研究》,北京,勞動人民出版社,1987年。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台北,黎明,1992年。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台北,雲龍,1995年。
葛劍雄主編,吳松弟著,《中國人口史─遼宋金元時期》,上海,復旦大學,2000年。
孫克寬,《元代金華學述》,台中,東海大學,1975年。
孫克寬,《元代漢文化活動》,台北,中華,1968年。
傅樂成主編,姜公韜著,《中國通史-明清史》,台北,眾文,1989年。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編,張書生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鄭克晟,《明代政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1984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蕭啟慶,《元朝史新編》,台北,允晨,1994年。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1999年。
韓儒林主編,《元朝史》,北京,人民,1986年。
繆全吉,《明代胥吏》,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0年。
繆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中國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年。
繆全吉,《清代幕府人士述要》,《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五集、第六集抽印本,1970年。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曉園,1991年。
Ross A. Weber著,羅理平等譯,《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桂冠圖書,1988年。
三、期刊論文
丁昆健,<元代的游士之風>,《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
丁崑健,<元代的科舉制度>,《華學月刊》,台北,中華學術院國際華學會議秘書處,124-125期,1972-1984年。
于金生,<元代的地方學官及其社會地位>,《內蒙古社會科學》,第3期,1993年。
王崇武,<論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1928年,第十本。
王爾敏,《淮軍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發行,1967年。
石羊,<清代的幕僚>,《人民日報》,1980年,7月29日第5版。
朱鴻,<從南京到北京:明初定都問題的討論>,《師大學報》,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988年。
任崇岳,<略論元代儒士社會地位演變的歷史過程>,《社會科學集刊》,第3期,1983年。
任崇岳,<朱元璋評價的幾個問題>,《學術月刊》,第136期,1980年。
C.D.托特曼,<控制幕府權力的鬥爭>,載於《日本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學院日本研究所,1969年。
李晚成,<中國幕僚制度考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88年。
吳緝華,<論明初建都南京與江南財富兼論中國史上國都遷徙與政治地理形勢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期。
尚小明,〈徐乾學幕府研究〉,《史學月刊》,第3期,1998年。
邱樹森,<元末農民戰爭和明初的統治政策>,《歷史論叢》,第2期,1982年。
邱樹森,<試論張士誠起義>,《江海學刊》,第4期,1962年。
邱樹森、施一揆,<關於朱元璋政權性質轉化問題>,《南京大學學報》,第3-4期,1964年。
邱樹森、施一揆,<再論朱元璋及其政權性質的轉化>,《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1978年。
林正根,<論明太祖的心態與功臣群體的覆滅>,《江漢論壇》,第12期,1992年。
林麗月,<讀《海桑集》-論元明之際陳謨的出處及其後世評價>,《世變、群體與個人:第一屆全國歷史學術討論論文集》,1995年。
胡其德,<評達第斯「征服者與儒家-中國元末政治變遷」>,《師大歷史學報》,第5期,1977年。
施宣圓,<朱元璋與儒士>,《北方論叢》,哈爾濱師範大學《北方論叢》編輯部編輯,哈爾濱師範大學,1981年。
柏樺,<明代州縣衙署的建置>,《史學集刊》,第4期,1955年。
姚大力,<元代科舉制度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6期,1982年。
徐明德,<中國幕府制度的淵源、特徵與嬗變>,《貴州文史叢刊》。
徐秉愉,<以文自立-元代金華文士吳萊>,《世變、群體與個人:第一屆全國歷史學術討論論文集》,1995年。
高越天,<述金華學派>,《浙江月刊》,卷5,第10期,1973年。
陳俊華,<元末朱、陳鄱陽湖之戰試析>,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1997年。
陳梧桐,<朱元璋功過評估>,《明清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第5期,1985年。
陳梧桐,<論朱元璋的治國思想>,《明清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第5期,1985年。
陳得芝,<元代江南之地主階級>,《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7,1983年。
陳寶良,<明代幕賓制度初探>,《中國史研究期刊》,第2期,2001年。
陳天錫,<清代不成文之幕賓門丁制度>,《憲政論壇》,第13卷,第2期,1967年。
陳天錫,<清代幕賓中刑名錢穀與本人業此經過>,《中央圖書館刊特刊》,第11期,1968年。
陳建華,<元末東南沿海城市文化特徵初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8年。
陳寒鳴,<論王禕的儒學思想>,《孔子研究》,第3期,1994年。
郭潤濤,<中國幕府制度的特徵、型態和變遷>,《中國史學研究》,第1期,1997年。
郭預衡,<朱元璋之為君和宋濂之為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6年。
張德信,<略論朱元璋與元朝的關係>,《江淮論壇》,收在《明清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1991年。
張寧,<試論元末儒士在朱元璋統一事業中的作用>,《明清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複印報刊資料,第4期,1985年。
張帆,<元代經筵述論>,《元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勞延宣,<元名之際詩中的評論>,《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1969年。
詹長皓,<試論明初大儒-宋濂之死>,《明史研究專刊》,第5期,1982年。
楊訥,<龍鳳年間的朱元璋>,《元史論叢》,第四輯,北京,中華,1992年。
楊樹藩,<元代科舉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7期,1968年。
劉則永、李金昭,<二十世紀的中國幕府研究>,《東南學術》,第4期,2001年。
劉曉東,<明代士人本業治生論—間論明代士人之經濟人格>,《史學集刊》,第3期,2001年。
劉曉東,<”地位相悖”與”身份懸浮”—生存狀態視角下的明代士人社會地位爭議>,《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2003年。
劉汝錫,<宋濂的政治思想>,《思與言》,卷17,第2期,1979年。
劉如臻,<元代江浙行省研究>,《元史論叢》,第六輯,北京,中華,1997年。
劉祥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大陸雜誌》,94卷,第1期,1997年。
劉悅斌,〈晚清幕府制度論略〉,《河北師院學報》,第3期,1996年。
劉則永、李金昭,<二十世紀的中國幕府研究>,《東南學術》,第4期,2001年。
劉德鴻,<清代官府中的幕客與書吏>,《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80年。
鄭克晟,<元末的江南士人與社會>,《東南文化》,第4期,1990年,
鄭天挺,<清代幕府制的變遷>,見《學術研究》,第6期,1980年。
遲庄,<清代的幕賓門丁>,《大陸雜誌》,第5卷,第2期,1952年。
蕭啟慶,<元朝的統一與統合──以漢地、江南為中心>,《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5年。
蕭啟慶,<五年來海峽兩岸元史研究回顧(1992-1996)>,《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國史館主辦,1997年。
蕭啟慶,<元朝南人進士分佈與近世區域人才昇沈>,《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
蕭啟慶,<訟源之際的遺民與貳臣>,《歷史月刊》,第99期,1996年
蕭啟慶,<元朝南人進士分佈與近世區域人才昇沈>,《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
檀上寬著,胡其德譯,<義門鄭氏與元末社會>上下,《世界華學季刊》,第2期,第3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
繆全吉,<清代幕府制度之成長原因>,《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第5卷,第3期,1967年。
繆全吉,<清代幕府之官幕關係與幕席類別>,《思與言》,第7卷,第1期,1969年。
羅仲輝,<明初史館和《元史》的編纂>,《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2年。
四、學位論文
汪柏年,<元明之際江南的隱逸士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年。
李家豪,<沒落與再生:論元代四明地區的士人與家族>,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年。
李雅琳,<劉基政治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李麗華,<劉基及其文學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哈少連,<陸軍師級作戰訓練部門幕僚人員之角色與功能>,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許永聰,<幕僚人員與實作人員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唐惠美,<元明之際士人出處之研究--以宋濂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方濟,<宋濂生平及其寓言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黃明慧,<劉基郁離子寓言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葉含秋,<宋濂年譜>,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葉惠蘭,<劉基生平及其郁離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鄭吉男,<幕僚單位的功能及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顏源松,<幕僚在組織中地位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顏瑞芳,<劉基宋濂寓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五、西方漢學研究
Dardess, John W., Conquerors and Confucians: Aspects of Political Change in Late Yüan China,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Co., 1974.
Dardess, John W., Confucianism and Autocracy: 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Berk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Hart, Charles William Merton, Essays in Sociolog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40.
Weber Max,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New York: Macmillam, 1964.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06-5-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