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3502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0 、訪客IP:52.15.133.4
姓名 張素芬(Su-Fe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A Research of Female Members in Beipu’s Chiang Family)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劉銘傳裁隘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的隘墾社會為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儘管近年來家族史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婦女史研究也已相當蓬勃,家族的婦女或女性卻長期處於隱而不揚的角色,或受限於史料之缺乏而甚少被提及。身為客家婦女,婚前婚後不同角色的現場觀察,起心動念間,對所謂客家婦女的實質生活深感興趣,因此嘗試以一個客家家族女性為研究焦點,探討客家婦女的角色與地位。
選擇新竹北埔姜家為研究對象,主要因姜家是北部地區舉足輕重的客家拓墾家族,尤其在清末日治時期面臨家族持家的男子英年早逝,因此女性在家族的角色更顯重要;加以踏查間發現地方重要建築-廟宇與姜氏家廟樑柱紀錄了女性捐獻的資料,顯示此一家族之婦女在家族與地方社會曾發揮了相當的影響力。
在史料上,以吳學明師發掘之有關姜家家族發展、經濟與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北埔姜家史料〉、清時北台官方紀錄〈淡新檔案〉、日治時期〈北埔戶籍資料〉、地方志及家族族譜為基礎,輔以研究區域的訪談以作為研究主要依據。
在章節結構上,將女性置於當時的歷史脈絡,以北埔社會為論述背景,從兩性彼此相互依存的觀點,以一個拓墾家族在台的發展脈絡架構下,從道光年間的草萊初闢到咸同年間的茁壯,子孫累積土地財富到面臨政治環境的劇變和統治階層的更替,家族男性英年早逝,家族成員的應變和適應,來觀察女性在家族和地方事務上,實質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同時透過比較、分析傳統到現代教育等條件的改變之下,對客家婦女的價值觀和被對待關係的轉變,來了解傳統與新式教育對女性的影響;並深入探討姜家和其它地方望族的聯姻關係。再歸納總結客家婦女的地位與角色,並對研究中所遭遇的限制提供一些延伸探索的可能方向。
摘要(英) Although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family and women’s history were rich, the role of female in the family was still being hidden or limited from historical data. After observed the differences of Hakka women played the roles in their life before and after marriage, there was a thought of study Hakka women’s real life into the mind. So, started this research on Hakka women, and discuss the role and position they played in the family. The main reason of choosing Beipu’s Chiang Famil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was this Family played a decisive role among the Hakka community in the reclaim lands of northern region at that time.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Ch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days of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Chiang Family was faced a problem of male members death in their early ages, and then female members in the family became more outstanding. Also,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we found the beams and pillars of local important buildings such as public temples and Chiang Family’s ancestral shrine have recorded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onation of female members in Chiang Family, which indicated they hav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and influenced on the Chiang Family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adopted few historical data such as “Beipu Chiang Family History”, which is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life style of Chiang Family, and was studied and discovered by Teacher Hsueh-Ming Wu; “Data of DanHsin”, a Ching Dynasty official document for the North Taiwan Region; “Register Household Record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local history and family pedigrees as the foundation of research, as well as conducted the interview in the local community as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hapters, the author placed the Hakka women in the current historical sequence at that time and used Beipu society as the study background. Loo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interdependent on each other, and as a reclaim family under the structure of developing sequence in Taiwan. From the newcomer in Tao-kuang Reign of Ching Dynasty to effective family in the society in Hsien-feng and Tung-chi Reigns of Ching Dynasty; from accumulated wealth by generations to face the hasty changes in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replacement of ruling classes; from family male members death in early ages; and from the response and adoption for the family members to observe the practical role and status of female that played in the family and local affairs. At the same time,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chang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ducation towards to Hakka women’s value and the changes of relationship deals by other, an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both educations on female. Also discuss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ang Family and other prominent family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n conclude the role and status of Hakka women. In plus,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directions and ways of improving the research limitation.
關鍵字(中) ★ 客家婦女
★ 家族史
★ 女 性史
★ 北埔
關鍵字(英) ★ Family History
★ Beipu
★ Hakka Women
★ Status of Female
論文目次 緒 論………………………………………………………………… 1
第一章 北埔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社會……………………………‥ 15
第一節 北埔的地理環境………………………………………………‥15
第二節 客家聚落的建立………………………………………………… 21
第三節 北埔社會特色與女性的歷史位置………………………‥‥‥33
第二章 姜朝鳳家族之發展…………………………………………… 43
第一節 清代姜朝鳳家族的奠基與茁壯……………………………………43
第二節 姜家的興盛與政治環境的衝擊……………………………………54
第三節 日治時期姜家事業的轉型……………………………‥…… 65
第三章 姜家女性的角色與地位……………………………………………81
第一節 姜家的「女兒」「花囤女」「薪臼仔」…………………………… 81
第二節 姜家的「輔娘」與「家娘」 ……………………………………… 92
第三節 教育與姜家女性……………………………………………………104
第四章 姜家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115
第一節 婚姻事業與家族……………………………………………………115
第二節 姜氏家廟與姜家婦女的經濟角色………………………………‥ 129
第三節 姜家女性與地方事務……………………………………………‥ 140
結 論…………………………………………………………………………… 150
參考書目……………………………………………………………………… 153
參考文獻 一、 史料、檔案、地方志
《來台祖廿三世開耀公事記》,來台第二百一十三年紀念,達穎印贈,1982。
<慈天宮簡史>,新竹縣北埔鄉慈天宮印製,1986。
三田裕次、張炎憲編,《台灣古文書集》,台北:南天書局,1988。
不著撰人,《北埔開闢史》,油印本,1933。
不著撰人,《新竹州要覽》,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不著撰人,《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第一至四冊,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
不著撰人,《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古文書室藏之〈姜家學堂文獻〉。
北埔鄉公所,《北埔鄉誌》,新竹縣北埔鄉:編者印行,1977。
江日昇,《台灣外記》,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何培夫主編,《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新竹縣市篇》,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編印,1998。
吳子光,《台灣紀事》,台灣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吳密察主編,《淡新檔案》第一至十四冊,台北:台灣大學圖書館,2004。
吳學明收藏,<新竹北埔姜家史料>。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卷六,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8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七,台北:大通書局,1987。
林柏燕,《新埔鎮志》,新埔鎮公所,2000。
林朝棨,《台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7。
姜振驤編,《北埔姜氏族譜》,1922。
郁永和,《稗海紀遊》,台北:眾文圖書出版社,1979。
島袋完義,《北埔鄉土誌》,北埔公學校,1934。
島袋完義著,宋建和譯,《北埔鄉土誌》,北埔公學校。
梁居實初輯, 溫仲和覆輯,《嘉應州志.禮俗卷》,卷八,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謝金鑾,《臺灣縣志》,《臺灣叢書》第一輯第四冊,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1968。。
盛清沂、王詩琅、高樹藩合著,《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出版社,1977。
莊興惠編輯,《芎林鄉志》,人物志,新竹:新竹縣芎林鄉公所,2004。
連橫,《台灣通史》,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9。
郭輝等,《新竹新志》,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陳文達,《台灣縣志》,台北:大通書局,1993。
陳倫炯,《海國聞見錄・東南洋記》,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
陳朝龍、鄭鵬雲,《新竹縣志初稿》,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彭春松收藏,〈開耀公來台祖派世系表〉。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五,<番俗六考>,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7。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黃旺成監修,林水樹纂修,《新竹縣志》,新竹市:新竹文獻委員會,1957。
慈天宮石碑碑文,1874。
新竹廳總務課,《新竹廳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0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新竹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
臺灣教育會,《教育沿格志》,台北:台灣省教育會,昭和14年。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編,《台灣人士鑑》,台北:臺灣新民報社,昭和12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貳卷上, 1986。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北埔月眉間道路敷地及勞力寄附ノ件認可〉,財務部, 23類1號,1916。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藍鼎元,《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二、 專書
曹班昭,《女誡》,明治三十一年排印本,1998。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八冊,台北:丹青圖書,1988。
《女性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中國論壇編委會。
《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5。
W. A. Pickering 著、吳明遠譯,《老台灣》,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983)》,台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臺灣省文獻會再版,2001。
王東,《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1998。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台原出版社,1995。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4。
伊能嘉矩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譯,《台灣文化誌》,東京:刀江書院,1928,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江運貴,《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1998。
吳子光,《一肚皮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8。
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客家雜誌社承辦,《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994。
尾部仲榮編,《台灣各地視察要覽》(一),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台北:吳氏圖書公司,2002。
李乾朗,《北埔慈天宮整修規劃研究》,新竹:新竹縣政府,1997。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林美容,《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洪有錫、陳麗新,《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格》,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83。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陳柔森主編,《再見刺桐花開》,台北:原民文化出版社,1999。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北埔光景》,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8。
林浩著,藤村久雄譯,《客家的原像》,東京:中央公論社,1996。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出版社,1995。
邱萬興編著,《大隘聯庄客家文物展覽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出版,1998。
雨青編,《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社,1988。
司馬嘯青,《台灣五大家族》,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
陳支平,《近五百年福建的家族社會與社會》 (上海:三聯書局)。
姜成佼,《北埔新姜的故事》,作者出版,2003。
紀念專輯編輯小組,《乙未抗日史事記要》,編者出版,1995。
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新竹縣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第一冊》新 竹:北埔鄉公所,1996。
高木桂藏,關屋牧譯,《日本人筆下的客家》,台北:關屋牧出版社,1992,頁177。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承辦,《新竹縣北埔姜氏家廟彩繪記錄》,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初探》,台北:稻香出版社,1997。
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新竹文化中心,1996。
梁宇元,《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4。
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59),1990。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陳其南,《婚姻家族與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0。
陳瑛珣,《明清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台北:台明文化出版社,2001。
陳運棟,《客家人》,台北:聯亞出版社,1988。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台北:博揚文化出版社,1999。
傅大為,《知識權利與女人--台灣的邊緣戰鬥》,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
彭瑞金,《台灣文學初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黃月波等編,《中外條約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1864-1885)》,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7。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自立晚報,。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1995
黃卓權,《跨時代的台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
館。
世界教育使研究會編《女子教育史》《世界教育史大系》第三四冊,東京,昭和53年。
慈天宮管理委員會,《慈天宮簡史》,新竹縣北埔鄉:編者出版。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新竹文獻會通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新埔文化工作室,《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新竹文化中心,1996。
楊熙,《清代台灣政策與變遷(1693-1842)》,台北:天工書局,1983。
葉榮鐘著、葉云云補述,《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出版,2000。
廖俊添建築師事務所,《新竹縣金廣福公館古蹟修護計劃及古蹟保存區規劃研究報告》。
廖運潘,《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六),作者印行,第六冊於2002年脫稿。
劉佐泉,《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
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出版,1997。
劉毓秀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台北:時報出版,2000。
劉銘傳,《劉肅公奏議》,台銀文叢第2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慶祝開闢大隘一百五十週年籌備會,《開闢大隘一百五十週年紀念特刊》,新竹縣北埔鄉:編者出版,1983。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望族—新竹北郭園鄭家〉,《第三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聯合報國學文獻館主辦‧台北:1986。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1979。
鍾肇政,《丹心耿耿屬斯人-姜紹祖傳》,近代中國雜誌社,1977。
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古亭書屋,1975。
三、報紙、期刊論文
王慧芬,〈清代台灣的番界政策〉,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
余亭巧,〈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經驗--五位女性客家文化工作者的生命歷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在瑛,<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側記>,婦研縱橫,1996。
吳明忠,〈客家花囤女〉《新竹文獻》第八期,頁6-8,新竹:新竹縣文化基金會,2002。
吳學明,〈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鄉村社會的變遷─以新竹北埔為例 〉,《台北文獻》,直字第107期,1994。
吳學明,〈北埔姜家史料的發掘與金廣福史實的重建〉,《台灣風物》 第35卷第3,1985。
吳學明,〈北部台灣的隘墾組織─以「金廣福」為例〉,《台北文獻》,直字第76期,台北市文獻會,1984。
吳學明,〈金廣福的組成及其資金〉,《史聯雜誌》,第四期,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84.。
吳學明,〈清代竹塹城周姓族人研究〉,《明志工專學報》,第26 期,頁219-232,,台北,私立明志工專,1994。
吳學明,〈清代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的土地開墾〉(上、下),《台北文獻》,直字第108,頁73-120,直字第109:頁19-67,台北市文獻會,1994。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985)>,台北:國立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李竹君〈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台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大陸雜誌第96卷1~6期抽印本,1998,頁2。
連文希,〈客家入墾台灣地區考略〉,《台灣文獻》22卷,3期,頁1-25,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71。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90。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台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40卷,4期,頁39-63,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
柯靜芬,〈台灣史研究範圍中有關台灣婦女史研究之概況〉近代史學會通訊,卷6,1997。
洪敦光,〈北埔客家刺繡〉,《大隘聯庄客家文物展覽專輯新竹縣文物協會展覽系列(五)》,新
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8。
范光宇,〈臺灣農村客家婦女之母性生活與農業勞動之研究〉,《臺灣醫學會雜誌》,1960。
參考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收入《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頁199,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編印,1987。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編輯/何素花著<採茶婦女-客家勞動婦女的一個面向>,《客家 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抽印本,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編輯/陸緋雲著〈性別與族群-客家婦女社會地位的反思與檢 討〉,《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
張典婉《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淑卿,<近年來台灣地區的「台灣婦女史」學位論文的研究回顧>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卷7,1999。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31卷,4期,頁103-128。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第32卷,1期,頁136-157。
莊英章,連瑞枝,〈從賬簿資料看日據北台灣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漢學研究》16卷,第二期,頁79-114,1998。
莊英章、Arthur Wolf,〈臺灣北部閩、客婦女地位與生育率:一個理論假設的建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87-9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莊英章、周靈芝,〈唐山到臺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
莊英章、陳運棟,〈金廣福史料的發掘與應用〉,《史聯雜誌》,第五期。
莊英章、陳運棟,〈晚清台灣北部和人拓墾型態的演變〉收入《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頁21。
許慧琦<台灣地區有關近代中國婦女史的碩博士論文研究評介(1991-1997)>《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期,台北:近史所,1996。
連文希,<客家人入墾台灣地區考略>《台灣文獻》22卷3期,1980。
郭時銘,《北埔傳統聚落空間之歷史論述》,桃園: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5。
陳瑛珣,<探討清代台灣漢族、原住民族性別角色與文化互動-以契約文書論證之>,《台灣
歷史文化研討會性別與文化論文研討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0。
彭桂枝《女人與工作:一群客家農村中年女工的工作經驗》摘要,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
曾金玉,<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2-2000)>,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第八回夏季學校台灣女性與歷史文化研習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頁5。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收入《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台灣史研究中心編印,1987。
游鑑明<近二十年來大學研究所有關中國婦女史研究概況(台灣地區)>,《近代中國史研究
通訊》1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黃卓權,〈台灣裁隘後的著名墾隘--「廣泰成」墾號初探〉,《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
文集》,頁105-140,台灣史蹟研究中心,1987。
黃卓權,〈家族史的研究資料與應用:兼談資料中的客家婦女〉,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所主辦第二屆臺灣族群史研習會,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5。
黃琴雅<台灣客家族群婚姻觀與家庭之探討--以客家女性為例>,中華家政學刊,卷32,頁38-49,2002。
黃榮洛,〈北埔姜家的「姜義豐號舊址」〉,《台灣風物》,第三十九卷,第一期,頁39,1990。
楊仁江,<台北市黃氏及周氏節孝坊之研究(上)>《台灣文獻》直字第八十五期,1988。
葉怡文,〈從女性主義看臺灣客家婦女的社會地位〉,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3。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道路自費開鑿〉,西元1922年4月30日,第7663號。
劉向明,<試析客家祠堂對族眾的控制功能>,《傳統與現代的客家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24,2004。
劉佐泉,〈客家淵源論綱〉《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三期,2000。
蔡淵契,〈清代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
賴碧華,〈客家已婚婦女家庭角色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龍玉芬,〈北埔慈天宮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戴炎輝,〈清代淡新檔案整理序說〉,《台北文物》2期:2卷,1953。
謝艾潔,〈客家婦女的社會觀〉《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中央大學主辦,2002。
謝嘉薇,〈原鄉的招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鍾幼蘭,〈台灣民間社會人群結合方式的構成與發展-以台中縣神岡鄉大社村為例〉收入莊英
章、潘英海編《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頁13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1996。
鍾秀梅,<談客家婦女>《重返美濃》,頁135,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
蘇裕玲,〈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當代臺灣客家意識展現的兩個面向〉,臺北:臺灣大學人類
學所碩士)論文,1995。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06-7-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