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4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223.107.149
姓名 許明珠(Ming-Chu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莊子倫理學研究
(Ethics of Chuangtzu)
相關論文
★ 《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 《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
★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 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
★ 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 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 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毛奇齡《四書改錯》研究
★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研究
★ 中國古典詩論中的寫實概念--以現代詮釋為研究進路★ 《國史要義》與柳詒徵《春秋》經史學
★ 紀昀詩論研究★ 明代春秋學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以內七篇為主要研究範圍,設定詮釋的目的與要求:
一、目的:得知莊子面對人倫問題如何決意。
二、要求得出的結果必須貼近文本。
三、必須符合現代讀者的理解。
實際操作方式是,以一組西方倫理學問題,用莊學作答,希望為《莊子》析取
出倫理學義涵。這一組問題是:什麼是莊子的價值中心?其價值判斷的方式為何?
它是利他的嗎?若能從內七篇中提出解答,莊子倫理學的架構也就立起來了。
本文將莊子倫理學總結為是一「潛含全人意向的個體倫理學」。特色有五:
一、莊子倫理學價值中心在「生」。莊子倫理學的最基本態度是不傷害他人。
二、莊子倫理學的價值判斷方式:以名實判斷取代是非判斷,避免二元思考取
此去彼帶來傷害,而能在各單一特殊的情況下適當回應。
三、莊子有淑世意向,它是全己與全人的和合。
四、此倫理學含具個體性,是因為它的根本基礎與目的在個人精神上的「逍
遙」。
五、孝、忠兩倫乃必要安立者,此乃莊子倫理學最凸顯的人倫意識,以「安命」
而不以為是去非、為善去惡的方式成全。
本文以為,當吾人有意修養逍遙,起腳處已被規定一、必須將孝、忠兩倫視為
命,二、不可傷「生」。故莊學能安頓人倫,並與外物無傷。逍遙不是離開,而是
在人間中一樣自由自在。逍遙者不是排拒在人間中的責任與人事紛擾,而是「視之
若命」地接受它們,涵化到自家生命當中,視之為自然,因此沒有承擔的辛苦。
這一莊子倫理學的觀點,無助於彰明善惡、調節規範。但它的確提供一套行動
的建議讓個體逍遙自在,進而有可能促進世界和諧。我們可以藉此把莊學修養者與
無忌憚者、阿Q 區分開來。莊學做為儒學的再反省,不代表對倫理價值的否定,
而是有所取捨,他承受了儒學立身淑世的關懷,同時避開儒家仁義禮樂帶來的蔽病。
這一套莊子倫理學不以制度將人強納,亦不使用強迫性的道德語言,莊學修養
者只須問自己的行動是否符合逍遙意旨,且「逍遙」不依賴社會制度實現,形成一
偏重「個體」的倫理學。
摘要(英) Seven Internal Writings are taken as the scope of the primary research to designate its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s of interpretation:
1. Objective: learn to know how Chuangtze would make decision in face of human
relations issued
2. The results obtained have to be intimate to this article
3. It has to meet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readers
The ways of operation would be that we will use a set of western ethic problems to
question Chuangtze, “What is the central value of Chuangtze?” “What is the manner of
value judgment?” and “Is it altruistic?” If we can have put forth answers from the
Seven Internal Writings, then the structure proposed in Chuangtzu’s ethics can be
established.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before we are to work on Xiaoyao(逍遙) we have been
regulated that we need to put the two ethics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for practices;
secondly, we should not hurt others, and thus Chuangtzu Philosophies won’t be
considered as dissipater or evil-doer. Of such Chuangtzu’s ethics, it does not help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goodness and evil, nor to adjust social norms. However, it does
provide itself as a suggestion for action, so that it offers oneself to indulge with freedom,
furnish service to parents and sovereignty King without hurting others, which can then
facilitate to bring about harmony of the world. As further reflection with study of
Chuangtze on Confucianism, it does not indicate its denial for ethic value, but rather
enshrined with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He has, indirectly, inherited the concern of
Confucianism as being altruistic to the world, and at the same time, avoids the
withdrawing brought about from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musical of
Confucianism.
關鍵字(中) ★ 莊子
★ 道家
★ 倫理學
★ 孔子
★ 名實
★ 逍遙
關鍵字(英) ★ Chaungtze
★ Dao
★ Confucius
★ ethics
★ Xiaoyao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言 1
 第一節 立論緣起與進路 1
  一、建構莊子倫理學的內在困難 2
  二、建構莊子倫理學的外部質疑 2
  三、逍遙境中的倫理學如何可被說明? 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詮釋方法 6
  一、文獻使用範圍 7
  二、內七篇的理論效力應為一致,沒有高下之分 9
  三、詮釋方法 12
  四、詮釋方法的進一步說明 16
 第三節 倫理學名義說明 24
  一、倫理學三要素 24
  二、倫理學與道德哲學的區分 27
 小結 30
第二章 莊子倫理學的爭議 31
 第一節 研究成果評析 33
  一、莊子沒有倫理學 33
  二、莊子有倫理學但不同於儒家 36
  三、莊子有倫理學且同於儒家 40
  四、莊子有倫理學、不同於儒家,但亦不悖於儒家 41
 第二節 其他可能反對的理由與誤解 42
  一、莊子是不可知論、懷疑論者 42
  二、莊子是相對主義者 43
  三、莊子是虛無主義 45
  四、莊子是宿命論者 48
 第三節 莊子對仁義的態度 48
 第四節 個體倫理學:為達「逍遙」而自我規範 54
 小結 57
第三章 莊子倫理學的價值中心 61
 第一節 「逍遙」作為一種邀請 62
 第二節 逍遙是什麼樣的「自由」? 68
 第三節 價值中心:「生」 76
  一、價值中心在「生」 76
  二、「逍遙」與「生」的關係 78
  三、「養親」詮解 80
  四、「(養)生」的倫理學意義 87
  五、「齊物」對尊生的保證:不傷害他人 88
 第四節 莊子的善意: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89
 小結 95
第四章 莊子倫理學的判斷方式:名實判斷 97
 第一節 否定是非判斷 100
 第二節 名實觀確可供作一種判斷方式 103
  一、持守名實相符 104
  二、莊子的反思:放棄名實相符 108
 第三節 判斷方式:名實判斷 110
  一、放棄是非判斷,改用名實判斷 110
  二、什麼是「名」?什麼是「實」? 110
  三、名實判斷的運用方式 115
 第四節 名實判斷的特性 117
  一、整全性 117
  二、活動性 118
  三、真實性 119
  四、個體性 119
 小結 122
第五章 莊子倫理學全「生」的方法 125
 第一節 善惡雙遺、不遺刑名 125
  一、「善惡雙遺」所展現的精神自由 128
  二、全人與全己和合 129
 第二節 安命:成就孝、忠二倫 131
  一、「命」是已有的經驗事實 131
  二、「命」義包含「愛親」、「事君」 135
 第三節 不言之教 147
 第四節 「坐忘」三階段 151
 小結 155
第六章 莊子倫理學來自對儒家的批判、完成與 超越 157
 第一節 孔子在莊子哲學中的意義 159
  一、莊子承接儒學的議題 163
  二、關於對儒學的否定 165
  三、大仁 169
  四、超越儒學:新方法的提出──坐忘 170
  五、莊子如何看待孔子 171
 第二節 對儒家的批判 173
  一、臨人以德 174
  二、德的悖論 176
 第三節 完成:和 179 
 第四節 超越:與時俱變,不只是儒 182
 小結 184
第七章 結論: 潛含全人意向於全己之中的個體倫理學 193
 第一節 自全與全人的平衡 193
 第二節 入世不礙逍遙 197
  一、隱世性格──以「生」為中心而善「用」、重「用」之故 200
  二、逍遙修養者亦能是亂世之中流砥柱 202
 第三節 莊子個體倫理學的限制 205
 總結 207
參考書目 213
圖表目錄
表格 1 內七篇所提的儒家概念 ................................. 187
表格 2 內七篇中對儒家貶抑的文句 ......................... 189
表格 3 莊學與孔子相近處 ......................................... 191
參考文獻 考書目
/ 前人注疏 /
1. 晉司馬彪《莊子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2. 晉郭象《莊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12。
3. 朱熹著,徐德明、王鐵校點《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4. 宋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3。
5. 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六三.道家類》,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6. 宋呂惠卿《莊子解義》,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五冊,臺北:
藝文印書館
7. 明朱得之《莊子十卷,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

8. 明憨山釋,釋德清注《莊子內篇注》,臺北:廣文圖書公司,1979。
9. 明焦竑《莊子翼》,臺北:廣文圖書公司,1997。
10. 明孫應鰲《莊義要刪》,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1. 明吳伯與《南華經因然》,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
書館。
12. 明高櫈《郭子翼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13. 明李贄《莊子解》,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明方以智《藥地炮莊》,臺北:廣文書局,1975。
15. 明藏雲山房主人《南華大義解懸參注》,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
第十五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明釋德淸《莊子內篇註》,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
書館。
17. 明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
印書館。
214 莊子倫理學研究
18. 清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出版社,1995。
19. 清王琯《公孫龍子縣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
20. 清林雲銘《莊子因》,臺北:廣文書局,1991。
21. 清宣穎《莊子南華經解》,臺北:廣文書局,1978。
22.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23. 清陳壽昌輯《南華真經正義》,臺北:新天地圖書公司,1977。
24.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9.12。
25. 清孫馮翼輯《莊子注考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26. 清周金然《南華經傳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27. 清吳承漸《莊子旁注》,臺北:廣文書局,1976。
28. 淸陸樹芝《莊子雪》,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清章炳麟《莊子解故》,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
館。
30. 清孫貽讓《墨子閒詁》,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 相關專書 /
1. [日]中村元《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臺北:淑馨出版社,1999。
2. [法]居友(M.Guyau)著,余涌譯《無義務無制裁的道德概論》(A SKETCH OF
MORALITY INDEPENDENT OF OBLIGATION OR SANCTION),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1997。
3. [阿]方迪啟(Risieri Frondizi)著,李普(Solomon Lipp)英譯,黃藿譯《價值
是什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4. [美]A.麥金太爾著,萬俊人、唐文明、彭海燕譯《三種對立的道德探究觀》,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3。
5. [美]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著,孟祥森、錢永祥譯《動物解放》,臺北:關
懷生命協會,1996。
6. [美]倪德衛(David S. Nivison)著,周熾成譯《中國哲學之探討──儒家之道》,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7. [美]理查.羅逖(Richard Rorty),徐文瑞譯《偶然.反諷與團結》,麥田出版
社,1995。
8. [美]愛蓮心、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9. [英]大衛.休謨著,王淑芹譯,陳光金譯校《道德原理探究》,北京,中國社會
參考書目 215
科學出版社,1999.2。
10. [德]石里克(MoritzSchlick)著,張國珍、趙又春譯,李步樓校《倫理學問題》
(PROBLEMS OF ETHICS),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1. [德]康德(Kant)著,牟宗三譯《康德判斷力之批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1.10。
12. [德]康德(Kant)著,牟宗三譯《康德純綷理性之批判》(Immanuel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9再版二刷。
13. [德]費希特(Jonann Gottlieb Fichte) 著,梁志學、李理譯《倫理學體系》(Das
System der Sittenlehre nach den Prinzipien der Wissenschaftslehre),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1995。
14. 方勇、陳永品《莊子詮評》(增訂新版),四川:巴蜀書社,2007.5。
15.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 水渭松《新譯莊子本義》,臺北:三民書局,2007。
17.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3。
18.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6。
19.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商務出版社,2004.12。
20.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漢藝色研,1993。
21. 王叔岷《莊子校詮(上中下)》,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9。
22. 王叔岷《莊子校釋》,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2。
23. 王健文《奉天承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6。
24. 王淑芹、安雲鳳編《現代倫理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7。
25.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6. 王博《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27.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28. 王樹人、李明珠《感悟莊子︰「象思維」視野下的《莊子》》,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29. 王澤應《自然與道德──道家倫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30.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所《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1. 史泰司(W. T. Stace)《冥契主義與哲學》(Mysticism and Philosophy),臺北:
正中書局,1998。
32. 尼采著,朱泱譯《善惡的彼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9。
33. 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34. 石元康《當代自由主義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216 莊子倫理學研究
35. 任劍濤《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儒家倫理及其現代處境》,北京:東
方出版社,2003.7。
36. 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北京,三聯書店,1998.5。
37.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聯經出版社,1985。
38. 朱伯崑《先秦倫理學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39.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40. 池田知久《《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2002。
41. 牟宗三、張君勱、徐復觀、唐君毅《中國人文與當今世界》,頁878-879,香港:
東方文化研究所,1975。
42.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89。
43. 牟宗三《中西哲學會通十四講》,臺北:學生書局,1990。
4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1991。
45.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學生書局,1996。
46.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6。
47.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學生書局,1996。
48.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學生書局,1992.9。
49.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1998。
50. 何建華《道德選擇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2。
51. 何懷宏《倫理學是什麼》,臺北:揚智出版社,2002.09。
52.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8.11。
53.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8.11。
54.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55. 吳光明《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56.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57.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0。
58.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
59. 吳銳《中國思想的起源》,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60.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
61. 李幼蒸《倫理學危機》,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參考書目 217
62. 李勉《莊子論及分篇評注》,臺北:臺灣商務,1973。
63.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1。
64.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1996.9。
65. 杜保瑞《莊周夢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
66. 沙德哈迪沙(H. Saddhatissa)著,姚治華譯《佛教倫理學》,臺北:黎明出版
社,1993。
67. 沈清松編《跨世紀的中國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6。
68.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唐日松等譯《國富論》,華夏出版社。
69. 杭亭頓(Samuel P.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96),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
70. 東方橋(唐華)著《讀莊子的方法學》,玄同文化出版,2003。
71. 東海大學哲學系編譯《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87。
72. 林火旺《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10。
73. 侯外廬編《中國思想史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4. 南懷瑾《莊子諵譁》,老古出版社,2006。
75. 姜法曾《中國倫理學史略》,北京:中華書局,1991。
76.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先秦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77.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文津,2000。
78. 封思毅《莊子詮言》,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
79. 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程崇華譯《論自由》,臺北:唐山出版社,1986。
80. 約翰.麥凱《倫理學:發明對與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7。
81.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葉建新譯《功利主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82. 胡道靜編《十家論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3. 范耕研《莊子詁義全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84. 唐宇元《中國倫理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8。
8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1989。
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學生書局,1992。
8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93。
88. 唐凱麟編《倫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9. 孫效智《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臺北:立緒出版社,2002。
90. 孫通海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07。
218 莊子倫理學研究
91. 徐向東《自我、他人與道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92.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中華書局,2005。
9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94. 時曉麗《莊子審美生存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95.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96.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書局,1992。
97.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98.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書局,1995。
99. 張立文主編,陸玉林著《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0. 張汝倫《良知與理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101.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02. 張松輝《莊子疑義考辨》,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3. 張松輝《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
104. 張恆壽《莊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105. 張履行著,吳瑞芳增訂《莊子探微》,臺北:廣浩出版社,1991。
106.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8。
107.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漢京,1983。
108. 強昱《知止與照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0。
109. 理查德.麥爾文.黑爾[英]著,萬俊人譯《道德語言》(THE LANGUAGE OF
MORALS),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
110. 莊燿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
111.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12. 陳引馳《莊子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13.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
114. 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10。
115.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6.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117. 陳鼓應《莊子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10。
118.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l994。 。
119.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論莊子的道心理境》,臺北:里仁書局,2005。
120.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
121.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122.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
參考書目 219
123. 單晏一《莊子天下篇薈釋》,空庭書苑,2007。
124. 貽庭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125.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26. 黃建中《比較倫理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127. 黃漢青《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五南出版社,2007。
128.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1。
129. 楊伯峻編注《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1993。
130. 楊柳橋《莊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31. 楊國榮《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水牛出版社,2007。
132. 楊國榮《倫理與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3.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4. 楊儒賓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7。
135. 楊儒賓、黃俊傑《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
136.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
137. 葉海煙《中國哲學的倫理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138.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139.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140. 葉海煙《莊子的處世智慧》,健行出版社,2006。
141. 葉國慶《莊子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
142. 雷禎孝編《中國人才思想史》,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
143. 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著《中國莊學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4. 福蘭克納(William K. Frankena),黃慶明譯《倫理學》,臺北:有志出版公司,
1999。
145. 趙衛民《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146. 齊格蒙特.鮑曼,張成崗譯《後現代倫理學》(Postmodern Ethics),江蘇人民
出版社,2003。
147.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敘論》,香港:牛津出版社,1996。
148. 劉坤生《莊子哲學本旨論稿》,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
149. 劉岱等編《天道與人道》,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1996。
150. 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99。
151. 劉述先《儒家思想開拓的嘗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152.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社會哲學出版社,1988。
220 莊子倫理學研究
153.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154. 劉福增《莊子精讀》,水牛出版社,2007。
155. 劉黎明《先秦人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156. 鄭柏彰《錢穆先生《莊子纂箋》及其莊子學研究》,花木蘭文化,2006。
157. 蕭天石編,《道藏本南華經莊子百家評註合刊》,臺北:自由出版社,未標出版
年。
158. 錢基博《讀莊子天下篇疏記》,台灣商務出版社,2006。
159.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6。
160.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161.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162. 謝大寧《儒家圓教的再詮釋》,臺北:學生書局,1996。
163.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164. 謝重光《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165.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6. 韓廷一注譯《莊子內篇新解讀》,臺北:萬卷樓,2006。
167. 韓林合《虛已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68. 羅伯特.諾齊克著,王建凱譯《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ANARCHY,STATE,
ANDUTOPIA》),臺北:時報出版社,1996。
169. 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70. 關峰《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1961。
171. 顧頡剛等《古史辨》第一冊,臺北:藍燈出版社,1987。
/ 期刊、會議論文 /
1. 丁千惠〈莊子寓言人物再論──孔門弟子〉,《台中商專學報》,第二十六期,
1994.6。
2.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頁7-15,第21 卷6 期,
1995.12。
3. 王邦雄〈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鵝湖》,第17 卷第8 期,1992.02 頁9-13。
4.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與「義」理念〉,《現代化研究》,
第10 期,1997.04 頁3-10。
5. 王叔岷〈論莊子之齊物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卷期:2,1992.03 頁1-12。
6. 王季香〈莊子內七篇的人格類型觀研究〉,《文藻學報》,15,2001.03 頁21-42。
參考書目 221
7. 吳汝鈞〈莊子的終極關懷〉,《哲學雜誌》,卷期:17,1996.08 頁172-197。
8. 吳汝鈞〈莊子對仁義德性的看法〉,《中國文化月刊》,卷期:199,1996.05 頁
2-23。
9. 李匡郎〈生、死的轉化與超越──儒、道、佛、天主教生死觀初探〉,《哲學年
刊》第10 期,1994.6。
10. 杜保瑞〈《莊子外篇》中的儒道義理辨正〉,「儒道學術岡際研討會先秦」,台灣
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2002.05.25-26,於2002.8.13 修訂。
11. 杜保瑞〈儒道兩家倫理議題的知識定位探究〉,「人與倫理學術研討會」而作,
輔仁大學哲學系主辦,2002 年12 月11 日。
12. 周啟成〈莊子學派天人觀辨析〉,《哲學與文化》,卷期:27:2=309,2000.02 頁
106-113+196。
13. 周博裕〈德有所長,形有所忘〉,《鵝湖》,卷期:26:6=306,2000.12 頁44-45。
14. 武內義雄〈莊子考〉,見江俠庵《先秦經籍考》,臺北:新欣出版社,中冊,1970.9,
頁327。
15. 施依吾〈試析《莊子》中儒門出現的因緣及孔子之生命思想──以內、外篇為
中心〉,《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2004.03。
16.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
文學報》第十七期,頁21-66,2002.12,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17. 袁信愛〈認同與寬容──論莊子的寬容思想〉,《哲學與文化》,卷期:27:1=308,
2000.01 頁27-36+102-103。
18. 高柏園〈「莊子人間世」的應世態度〉,《鵝湖》,卷期:17:8=200,1992.02 頁
21-28。
19. 高柏園〈莊子思想中的心靈治療體系〉,《鵝湖》,卷期:26:4=304,2000.10 頁
10-25。
20. 高柏園〈莊子齊物論析論〉,《漢學研究》,卷期:9:2=18,1991.12 頁41-77。
21.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對莊子思想之詮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頁29-59,
第6 期, 2000.11。
22. 莊文福〈「莊子」中的孔子形象探析〉,《馬偕護理專科學校學報》,2003.05。
23. 莊萬壽〈「莊子」的特質與發展及其研究的新方向〉,《國文天地》,卷期:
16:5=185,2000.10 頁54-56。
24. 莊萬壽〈「莊子」與陰陽家〉,《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卷期:45,2000.10
頁1-13。
25. 莊萬壽〈莊子書中的孔子〉,臺北:《國文學報》十九期,頁15,1990.6。
26. 莊耀郎〈「庖丁解牛」──論「莊子」的養生觀〉,《國文天地》,卷期:16:8=188,
2001.01 頁23-27。
222 莊子倫理學研究
27.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中國學術年刊》,卷期:20,1999.03 頁
227-240+604-605。
28. 陳品卿〈孔子與莊子倫理思想比較〉,臺北:孔孟月刊,第302 期,1987.10。
29. 陳榮捷〈戰國道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4 卷3 期,1972.10。
30. 陳德和〈莊子哲學的重要開發──讀《《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南華哲
學通信,卷期:3,2000.03 頁13-19。
31.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24,2000.06 頁41-72。
32. 彭馨慧〈點成心為道心──從主體修證論「齊物論」的美學精神〉,《鵝湖》,
卷期:26:7=307,2001.01 頁53-62。
33. 湯一介〈論老莊哲學中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中國文化月刊》,卷期:144,
1991.10 頁4-13。
34. 葉海煙〈天人之間──回應周啟成〈莊子學派天人觀辨析〉,〉,《哲學與文化》,
卷期:27:2=309,民89.02 頁193-195。
35. 葉海煙〈思惟的自由、平等與解放──「莊子」齊物哲學新探〉,《哲學雜誌》,
卷期:7,1994.01 頁84-97。
36. 葉海煙〈莊子的人的哲學〉,《哲學與文化》,卷期:19:1=212,1992.01 頁
1201-1211。
37. 葉海煙〈莊子齊物論與當代交談倫理〉,《哲學與文化》,卷期:28:1=320,2001.01
頁11-21 3-94。
38. 葉海煙〈莊子論惡與痛苦〉,《鵝湖》,卷期:24:9=285,1999.03 頁1-8。
39. 葉海煙〈齊物論與人間世──一場知識與權力的對話〉,《哲學與文化》,卷期:
23:11=270,1996.11 頁2168-2176。
40. 葉海煙〈論莊子的終極關懷〉,《哲學年刊》第10 期,1994.6。
41. 鄔崑如〈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21 卷7 期,1994.7。
42. 劉人鵬〈遊牧主體:「莊子」的用言方式與道──用一種女性主義閱讀(錢新祖
的)「莊子」〉,臺灣社會研究,卷期:29,1998.03 頁101-130。
43. 劉光義〈從莊子重要篇章看莊子對孔子的態度〉,臺北:道教文化,第三十四
期,1984.3。
44. 劉榮賢〈從老莊之異論二者於先秦為不同的學術源流〉,東海中文學報,第十
二期,1998.12,頁88。
45. 劉榮賢〈莊子內外雜篇之形成及其先後問題〉,見《中山人文學報》,第六期。
1998.2。
46.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中由心向物之思維方向〉,查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十一期。
47. 歐崇敬〈《莊子》書中的儒者形象及其存有學脈絡表現〉,《通識研究集刊》,
2005.12。
參考書目 223
48. 賴錫三〈「莊子」工夫實踐的歷程與超形上學的證悟──以「齊物論」為核心
而展開〉,編譯館館刊,卷期:27:1,1998.06 頁1-21。
49. 戴朝福〈論語中的鬼神觀〉,《孔孟月刊》第24 卷1 期,1985.9。
50. 謝大寧〈莊子對孔子的評價〉,《中國學術年刊》,卷期:12,1991.04 頁45-56。
51. 謝大寧〈齊物論釋(完)〉,《鵝湖》,卷期:20:4=232,1994.10 頁44-50。
52. 謝大寧〈齊物論釋-1-〉,《鵝湖》,卷期:20:1=229,1994.07 頁45-49。
53. 謝大寧〈齊物論釋-2-〉,《鵝湖》,卷期:20:2=230,1994.08 頁44-49。
54. 謝明陽〈〈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東華漢學》,第3 期,頁23-49,2005.05。
55. 謝明陽〈王叔岷《莊子校詮》勝義舉隅〉,《臺大中文學報》,第28 期,頁197-230,
2008.6。
56. 羅光〈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年刊》第10 期,1994.6。
/ 碩博士論文 /
1. 郭明記《莊子道德人格的標準》,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75.06。
2. 孟濟水《莊子內篇「兩行」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0。
3. 謝易真《莊子轉化成心而見獨的人生境界》,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0。
4. 傅維信《莊子「逍遙而遊」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81.05。
5. 張子昂《莊子之體道與工夫論問題研究》,淡江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1.06。
6. 黃漢青《莊子內篇與外雜篇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1.06。
7.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81.06。
8. 李春蕙《莊子思想詮釋的分際》,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82.06。
9. 蔡偉仁《莊子哲學研究──論名言的限制與真知的價值》,輔仁大學哲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82.06。
10. 楊雪蘭《莊子存在悲情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2.06。
11. 劉秋固《莊子的人學與超個人心理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84.06。
12. 蔡俊傑《試由人間世、德充符二篇探討莊子對孔子的理解》,中央大學哲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84.06。
13. 賴錫三《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與其超形上學的證悟》,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84。
224 莊子倫理學研究
14. 楊文良《莊子的生命哲學》,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5.06。
15. 歐陽惠雯《莊子的德性論》,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6.07。
16. 柳桂粉《莊子逍遙遊境界中「絕對精神自由」的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87。
17. 陳順德《莊子政治思想中個人與國家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
士論文,87.06。
18. 董錦燕《莊子內七篇氣的思想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88.05。
19. 徐舜彥《莊子道德觀之研究──以解構與重建為核心》,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88.06。
20. 吳建明《莊子安命哲學之探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8.06。
21. 楊奕孜《莊子德充符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8.06。
22. 韓京《莊子思想中人與物之存在實況及應有關係》,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88.06。
23. 林育慶《莊子養生主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9.06。
24. 江逸楓《莊子齊物論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89.06。
25. 林明照《莊子真的思想析探》,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9.06。
26. 魏家豪《莊子的語言思想析探》,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89.12。
27. 沈雅惠《莊子「用」思想研究》,文化大學碩士論文,90.06。
28. 孫吉志《莊子的生命體驗與倫理實踐》,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90.06。
29. 包安妮《老莊道家善惡觀之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3。
30. 陳玉玲《《莊子》寓言之生命價值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93。
31. 高君和《論《莊子》的人物系譜》,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3。
32. 蕭裕民《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93。
33. 羅信枝《莊子社會思想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93。
34. 馬耘《論老莊哲學中「道」之無限性與人之自主問題》,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94。
35. 朱玉玲《《莊子》「無用之用」思想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91。
36. 姚彥淇《《莊子》中的「孔」卅「顏」論述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91。
參考書目 225
37. 張妙兒《莊子的逍遙境界觀》,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1。
38.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91。
39. 邱茂波《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91。
40.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論文,91。
41. 林鈺清《莊子淑世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91。
42. 張云瑛《莊子天人思想探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1。
43. 楊子翎《論莊子「自我」與「自由」概念》,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2。
44. 陳盈慧《莊子聖人觀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92。
45. 柳秀英《先秦道家老莊生命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92。
46. 白宛仙《《莊子》主體觀探究──「復性」與「氣化」為核心的存有論詮釋》,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2。
47. 施依吾《莊子修養論工夫次第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2。
48. 莊鎮宇《人生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以莊子哲學為中心的考察》,南華大學
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9。
49. 塗淑珠《《莊子》內七篇「德」字義理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94 。
50. 劉原池《《莊子》語言思維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94。
51. 馬耘《論老莊哲學中「道」之無限性與人之自主問題》,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94。
52. 謝章義《德性論觀點下的《莊子》內篇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97。
53.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98。
指導教授 岑溢成 審核日期 2009-7-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