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14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7 、訪客IP:3.145.60.29
姓名 洪文婷(Wen-Ting 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研究
(The Study of Qiyuan Chen’s Maoshi Jigubian)
相關論文
★ 《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 《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
★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 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
★ 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 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 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毛奇齡《四書改錯》研究
★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 莊子倫理學研究
★ 中國古典詩論中的寫實概念--以現代詮釋為研究進路★ 《國史要義》與柳詒徵《春秋》經史學
★ 紀昀詩論研究★ 明代春秋學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毛詩稽古編》是明末清初經學家陳啟源詮釋《詩經》之作品,稽古是其手段,闡述古經本旨、力挽宋元以來棄雅訓而登俗詮的弊端是其目標。歷來研究《詩經》者眾,然少見針對處於明末清初儒學變化發展過渡期的陳啟源,做深入探究者。研究其書,應有助了解《詩經》學在當時尋求儒學新價值的代表意義。
本論文取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為研究對象,以檢閱《毛詩稽古編》為基礎,整理〈敘例〉、〈舉要〉篇章之理論概念,驗諸各詩篇之具體表現,從中歸結陳啟源論《詩》之立場,進而檢視其詮釋原則與方法之運用,以對陳氏《詩經》學有一全面而完整之認識。
辨證與稽古是《毛詩稽古編》兩項重點,《集傳》、《大全》等宋元諸家之說,則是《毛詩稽古編》之主要辨證對象。辨證的內容,偏重於解經方式。陳啟源重視文字訓詁,探求詩旨則致力尋求方法及資料上的保障,其強調講求證據、重視考證的作法,可說是後來經學考據之風的先驅。
陳啟源參酌舊詁,擇善而從以尋求古經本旨。他持守詩《序》、毛《傳》以解經,沿著經師、孔門弟子上溯孔子的稽古流程,建構以孔子為歸依之詩教系統。如此強調政教訓世的內涵,融合了作詩者、國史、采詩官、周公、孔子、經師、釋詩者及陳啟源自己的釋詩之意,已非單純的詩人本意。陳啟源以漢學家的態度與方法,在明末清初賦予了《毛詩》新的意義與價值。其所稽之古,實是處於變動時代,經學家欲通經致用,建立儒學新價值的學術產物。
摘要(英) Maoshi Jigubian is the work of Chen Qiyuan, a classical scholar in the end of th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o interpret The Book of Poetry. He applied the means of investigating into the past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the ancient book and his goal was to rectify the fault of giving up elegant teachings to mundane interpretation that happened since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Over the years, many scholars studied The Book of Poetry, but in-depth discussions on Chen Qiyuan, who was in the middle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Confucianism in terms of it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end of th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ere hardly seen. It should be helpful to study his book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tudying The Book of Poetry at a time when people were searching for new values of the Confucianism.
This thesis selected Chen Qiyuan’s Maoshi Jigubian as subject, examined it and sorted out the theories in the articles of Xuli and Juyao to verify the presentation in each poetry and to conclude Chen Qiyuan’s position in discussing The Book of Poetry. Further on, this study examined his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so that a full and complete understanding about Chen’s studying The Book of Poetry could be achieved.
Dialectics an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ast were the two focuses of Maoshi Jigubian and its main dialectical subjects were those teachings such as Jizhuan and Daquan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contents of dialectics focused more on the methods of how The Book of Poetry was interpreted. Chen Qiyuan emphasized the interpretation on ancient texts and he was dedicated to searching for securities for means and information when he probed into the meaning of poetries. His way of emphasizing proofs and textual research proved him to be the pioneer of the textual criticism on classics that later developed.
Chen Qiyuan took references from past explanations and chose some better parts that allowed him to look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ancient book. He followed Shi Xu and Mao Zhuan to interpret the book. He constructed a Shi teaching system by tracing back Confucius’ process of investigating into the past through classic scholars and Confucius’ students. A content that emphasized so much on teaching and covered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oet, Guoshi, Caishiguan, Zhougong, Confucius, classic scholars, poetry interpreters and Chen Qiyuan himself no longer represented a pure meaning from the poet. With the attitude and studying method of a sinologist, Chen Qiyuan had given new meaning and value to Maoshi in the end of th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ast that he had made was actually an academic product of a classic scholar who wished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teachings and establish new value for the Confucianism in a volatile time.
關鍵字(中) ★ 以意逆志
★ 毛詩
★ 回歸原典
★ 通經致用
★ 稽古
★ 實學
關鍵字(英) ★ Mao's Peotry
★ context exploring of ancient books
★ infering author’s viewpoint from readers’
★ true meaning seeking of acient books
★ discip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01
第一節 陳啟源生平與著作 ------------------------------------------------------- 01
第二節 《毛詩稽古編》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 0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10
第二章 《毛詩稽古編》成書背景 -------------------------------------------------- 13
第一節 知識分子對政治、學術的反思 -------------------------------------------- 13
第二節 回歸原典,追求實學 ------------------------------------------------------ 16
第三節 正本溯源,重建價值 ------------------------------------------------------ 22
第三章 《毛詩稽古編》之解經立場 ----------------------------------------------- 29
第一節 求詩人之意 ------------------------------------------------------------------ 30
第二節 相信「思無邪」說 ------------------------------------------------------------ 34
第三節 美刺出於好善嫉邪、忠君愛國之心 --------------------------------------- 38
第四節 反對淫人自述之說 --------------------------------------------------------- 44
第五節 堅持詩人之聖賢身份 ------------------------------------------------------ 47
第六節 篇義非詩人之意 ------------------------------------------------------------ 53
第七節 小結 --------------------------------------------------------------------------- 54
第四章 《毛詩稽古編》之解經原則 ----------------------------------------------- 57
第一節 以古為準則 ------------------------------------------------------------------ 58
第二節 以簡馭繁 --------------------------------------------------------------------- 73
第三節 小結 --------------------------------------------------------------------------- 81
第五章 《毛詩稽古編》論文字形音義 -------------------------------------------- 83
第一節 字形 --------------------------------------------------------------------------- 84
第二節 字音 -------------------------------------------------------------------------- 93
第三節 字義 -------------------------------------------------------------------------- 96
第四節 本字與假借 ------------------------------------------------------------------ 101
第六章 《毛詩稽古編》之賦比興說 ----------------------------------------------- 113
第一節 直陳句義為賦 ------------------------------------------------------------- 113
第二節 譬喻修辭法為比 ----------------------------------------------------------- 117
第三節 用以發端,寄寓詩旨為興 ------------------------------------------------ 119
第四節 小結 ------------------------------------------------------------------------- 129
第七章 《毛詩稽古編》之知人論世說 ------------------------------------------- 131
第一節 正變與時世 ---------------------------------------------------------------- 131
第二節 正變與美刺 ---------------------------------------------------------------- 135
第三節 《詩》具政教意涵 -------------------------------------------------------- 138
第四節 知人論世以通經致用 ---------------------------------------------------- 143
第八章 《毛詩稽古編》之以意逆志說 ------------------------------------------- 149
第一節 《詩》集眾人之手以成書 -------------------------------------------------- 150
第二節 作詩者之意 ---------------------------------------------------------------- 152
第三節 編詩者之意 ---------------------------------------------------------------- 160
第四節 釋詩者之意 --------------------------------------------------------------- 170
第九章 結論 --------------------------------------------------------------------------- 181
參考書目 --------------------------------------------------------------------------------- 191
參考文獻 一、古籍
阮 元:《十三經注疏》 南昌府學刊本 台灣:藝文印書館,1982年版。
王引之:《經義述聞》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一版。
王引之:《經傳釋詞》 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5年2月初版。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 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月第1版。
王念孫:《廣雅疏證》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版。
王陽明:《王文成公全書》 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上海: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
江藩:《漢學師承記》 台北:廣文書局,民國85年5月再版。
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朱熹撰,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北京第5次印刷。
朱 熹:《四書集註》 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6年。
朱鶴齡:《詩經通義》 文學類第107冊 芋園叢書本,叢書集成續編,卷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俞 樾:《群經平議》《皇清經解續編》第十九冊,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4年初版。
姚際恆:《詩經通論》 台北:廣文書局,1988年。
許慎著,段玉裁注《段注說文解字》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再版。
郝懿行:《爾雅義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6年10月4版。
崔 述:《讀風偶識》 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68年3月初版。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 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本,皇清經解本, 1829年。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 台北:復興書局,據清道光九年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補刊影印,皇清經解本, 1961年。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 清嘉慶十年年十八年刊本。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冊,1983年。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 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 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10月。
陸德明:《經典釋文》 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版。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43冊卷四百八十?列傳二百六十七?儒林一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86年8月第二次印刷。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呂友仁標校本。
歐陽修:《詩本義》 《通志堂經解》本,台北:大通書局據康熙19年刻本影印,1972年版。
顧炎武:《日知錄》 台北:明倫出版社,民國68年版。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3年3月29日初版。
二、現代專書
于 茀:《金石簡帛詩經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8年10月初版。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1刷。
毛遠明:《訓詁學新編》 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支偉成纂述:《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0月初版。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 台北:大通書局,民國59年。
甘鵬雲:《經學源流考》 台北:維新書局,民國72年1月再版。
皮鍚瑞撰,民國?周予同注:《經學歷史》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2年9月1日初版。
朱守亮:《詩經評釋》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7年8月2版。
朱自清:《詩言志辨》 台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12月。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向 熹:《詩經語言研究》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次印刷。
向 熹:《詩經古今音手冊》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
江磯 編:《詩經學論叢》 台北:崧高書社,民國74年6月初版。
李冬梅:《蘇轍《詩集傳》新探》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車行健:《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 台北:里仁書局,民國91年2月初版。
李辰冬:《詩經研究》 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71年5月再版。
李辰冬:《詩經通釋》 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77年3月再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 台北:聯經事業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第23刷。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年12月初版。
李家樹:《國風毛序朱傳異同考析》 香港九龍:學津出版社,1979年。
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印。
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東解經方法》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3月初版。
李 健:《比興思維研究——對中國古代一種藝術思維方式的美學考察》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次印刷。
金公亮:《詩經學導讀》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影本),民國67年初版。
周延良:《詩經學案與儒家儒理思想研究》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通論》 昆明:雲南教育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2次印刷。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主編:《中國經學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9年3月。
俞志慧:《君子儒與詩教》 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2月台一版。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 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2版。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3月初版2刷。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二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1月臺11版。
胡樸安:《詩經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5月台五版。
洪湛侯:《詩經學史》上下 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徐世昌:《清儒學案》 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5年。
高本漢:《詩經注釋》 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8年。
郝志達:《國風詩旨纂解》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2月七版。
袁長江:《先秦兩漢詩經研究論稿》 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袁 梅:《詩經譯注》 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1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7月初版2刷。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1月。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初版二刷。
袁寶泉等:《詩經探微》 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6月第2次印刷。
陳子展:《詩經直解》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郭在貽:《訓詁學》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許志剛:《詩經論略》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陸宗達:《訓詁學簡論》 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1版。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第2次印刷。
陸宗達、王寧、宋永培:《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次印刷。
許威漢:《訓詁學導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次印刷。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8年8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78年6月11版。
張啟成:《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陳 紱:《訓詁學基礎》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梁錫鋒:《鄭玄以禮箋詩研究》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陳鐵鑌:《詩經解說》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7月北京第1版。
彭 林:《清代經學與文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富金壁:《訓詁學說略》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馮浩菲:《中國訓詁學》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4次印刷。
馮浩菲:《歷代詩經論說述評》 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版第1次印刷。
馮浩菲:《毛詩訓詁研究》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第1次印刷。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8月1日1版1刷。
詹海雲:《清代學術論叢》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輯。
黃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月初版一刷。
黃 焯:《毛詩鄭箋平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黃 焯:《詩疏平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陳望道:《修辭類說》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彭 鋒:《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楊合鳴、李中準:《詩經主題辨析》 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1版。
鄒其昌:《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齊珮瑢:《訓詁學概論》 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9年9月版。
路新生:《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 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民國91年3月初版。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蔣伯潛:《十三經概論》 台北:宏業書局,民國70年10月。
趙沛霖:《詩經研究反思》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趙制陽:《詩經賦比興綜論》 新竹:楓城出版社,民國63年初版。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初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
裴普賢:《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3年7月初版。
劉又辛:《通假概說》 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初版。
劉冬穎:《《詩經》變風變雅考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劉申叔:《毛詩詞例舉要詳本》 《劉申叔先生遺書》,寧武南氏排印本,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4月。
劉申叔:《毛詩詞例舉要略本》 《劉申叔先生遺書》,寧武南氏排印本,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4月。
劉若愚撰,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4年重印。
錢 穆:《中國思想史》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版。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
檀作文:《朱熹詩經學研究》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
戴維著:《詩經研究史》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謝雲飛:《中國文字學通論》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3年10月八版。
謝謙譯:《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韓明安:《詩經研究概觀》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蘇寶榮、武建宇:《訓詁學》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靡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 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1年修訂版。
靡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續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8年再版。
三、學位論文
王清信:《《詩經‧二雅》《毛序》與朱《傳》所定篇旨異同之比較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蔣秋華教授指導,1998年。
李光筠:《朱鶴齡詩經通義研究》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兆祐教授指導,1988年。
林東山:《詩經詮釋方法析論》 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所碩士論文,龔鵬程教授指導,2004年7月。
岑溢成:《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 香港:新亞書院博士論文,民國73年。
郭明華:《《毛詩稽古編》研究》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博賢教授指導,1992年。
曹美秀:《回歸原始儒學:晚明清初儒學風氣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夏長樸教授指導,1998年5月。
趙明媛:《歐陽修詩本義研究》 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岑溢成教授指導,民國79年。
賴炎元:《毛詩鄭箋釋例》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58年。
鄭靖暄:《先秦稱《詩》及其《詩經》詮釋之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寶三教授指導,2003年。
蕭開元:《晚明學者的《詩序》觀》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慶彰教授指導,1999年。
四、單篇論文
王承略:〈《毛詩》的時代、性質及其傳授淵源考略〉,《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公司,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朱明勛:〈也談《詩經》的賦比興〉,《孔孟月刊》第44卷第3、4期,民國94年12月。
余培林:〈《毛詩》標興之商兌〉,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次印刷。
李威熊:〈明代經學發展的主流與旁支〉,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91年3月修定12刷。
周英雄:〈賦比興的語言結構—兼論早期樂府以鳥起興之象徵意義〉,《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民國68年。
邱德修:〈如何利用「據借字求本字明本義」—揭開《毛詩》詞義之謎〉,《中等教育新世紀新教育》第51卷第4期。
林慶彰:〈明代的漢宋學問題〉,《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慶彰先生:〈朱子《詩集傳‧二南》的教化觀〉,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林慶彰:〈民國初年的反《詩序》運動〉,收錄於《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胡念貽:〈論漢代和宋代的《詩經》研究及其在清代的繼承和發展〉,《古代文學研究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2月。
夏傳才:〈論清代《詩經》研究的繼承和革新〉《天津師院學報》,1982年4期。
許延桂:〈《詩經》編者考〉,收錄於《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陸岩軍:〈從《詩》之用到《詩》之法—論比興發展的兩個重點階段〉,柳州師專學報》第19卷第4期,2004年12月。
張碧波:〈詩經詩歌發展中的兩次演變〉 《固源師專學報》,社科版,1987年3月。
馮浩菲:〈論《毛詩序》的形成及其作者〉,《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瑞雲:〈《毛詩序》與儒家詩教〉,《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蔣 方:〈試論《詩經》之文本意義的歷史演化〉,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次印刷。
楊晉龍:〈朱熹《詩序辨說》述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二期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8年3月。
褚斌杰、常森:〈朱子詩學特徵略論〉,《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趙明媛:〈釋朱熹《詩集傳》之「賦比興」〉,《勤益學報》第15卷第1期,民國86年11月,頁155-168。
指導教授 岑溢成(Yat-Shing Sham) 審核日期 2007-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