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32404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6 、訪客IP:3.144.33.41
姓名 陳文彬(Wui-Ben C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聚電解質在中性高分子溶液中的泳動行為
(Electrophoretic behavior of polyelectrolyte in neutral polymer solution)
相關論文
★ 反離子的凝聚作用和釋放於界劑溶液中添加鹽類的影響之研究★ 以離子型界劑溶解微脂粒之研究
★ 奈米添加物對微乳液滴靜電特性的影響–蒙地卡羅模擬法★ W/O型微乳液液滴之電荷分佈量測
★ 溫度和PEG-脂質對磷脂醯膽鹼與離子型界面活性劑間作用的影響之研究★ 明膠的溶膠-凝膠相變化與微乳液-有機凝膠相變化
★ 膽固醇與膽鹽對微脂粒穩定度的影響★ 電解質溶液的表面張力-蒙地卡羅模擬法
★ 稀薄聚電解質溶液中的反離子凝聚現象★ 溫度不敏感性之電動力學行為於毛細管區域電泳
★ 以熱力學性質定義帶電粒子的電荷重正化現象★ 聚乙二醇與界面活性劑的作用
★ 聚電解質溶液中的反離子凝聚現象★ 在聚電解質溶液中的有效電荷
★ 以分散粒子動力學法模擬雙性團聯共聚物微胞之探討★ 多價鹽類於聚電解質溶液中的影響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欲分離長短不同的DNA 和RNA 等生物高分子,可以利用毛細
管膠體電泳來達成目的。這個方法主要是在毛細管中添加膠體增加阻
力來分離,但膠體黏度太大、更換困難、效果有限,所以近年來積極
使用黏度較低的中性高分子當作介質,產生非常好的分離效果,成為
分離生物高分子的主流。添加中性高分子當介質之後,不同長度的分
離物會受到不同的阻力,速度差異會變大。而我們想利用電導度計和
毛細管電泳,探討聚電解質受到中性高分子的影響。
我們利用NaPAA (polyacrylic acid, sodium salt)進行電導度計的實
驗,並改變不同濃度和分子量的PEG。而電導度下降的程度k/k0 就代
表了Na+和PAA-的泳動速度受到PEG 影響的程度,再利用離子濃度
儀的資料和簡單的推導,把Na+所受到的影響去除,可以得到PAA-
的μ/μ0。參考黏度的數據,發現PAA-速度的下降幅度(μ/μ0)跟黏
度上升的程度(η/η0)差不多,表示PAA-在泳動所受到的阻力主要來
自於PEG 黏度給它的阻力。
利用有UV 吸收訊號的NaPSS (polystyrenesulfonic acid sodium
II
salt)和中性物Benzyl alcohol,我們研究毛細管電泳中電泳和電滲流受
到中性高分子PEG (polyethylene glycol)濃度和分子量的影響;從實驗
結果中可以發現電滲流和電泳動的速度,隨著PEG 的分子量和濃度
的增加而下降。參考黏度的數據,發現PSS-速度的下降幅度 (μ/
μ0)比黏度上升的程度(η/η0)還大。這代表了PSS-並不只有受到黏度
的阻力,還受到額外的阻力。
另一方面,當把PSS-和PAA-經由不同儀器所得來的μ/μ0(也就
是所受PEG 的阻力)做一比較,PSS-比PAA-受到PEG 的阻力還來的
大。造成的因素能不太明確。如果我們所得到PAA-的速度是正確的
話,這表示我們可以利用簡單的電導度計來知道帶電物質在毛細管中
受到PEG 影響的mobility。
關鍵字(中) ★ 毛細管電泳
★ 電泳
★ 聚電解質
關鍵字(英) ★ PEG
★ NaPAA
★ NaPSS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I
誌謝………………………………………………….………………….III
目錄…………………………………………………………………….IV
圖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毛細管電泳簡介⋯⋯⋯⋯⋯⋯⋯⋯⋯⋯⋯⋯⋯⋯⋯⋯⋯⋯3
2-1 毛細電泳儀的發展與應用⋯⋯⋯⋯⋯⋯⋯⋯⋯⋯⋯⋯3
2-2 毛細管電泳原理………………………………………….6
2-2-1 電泳動和電滲流介紹……………………………..6
2-2-2 電滲流和電泳動的理論…….……………………..9
2-2-4 各種影響電滲流的因素……………………….12
2-2-5 實驗上的mobility 的計算…………..……………15
第三章 文獻回顧………….……………………………………..........17
第四章 實驗裝置和過程………………………………………………22
4-1 實驗藥品⋯⋯⋯⋯⋯⋯⋯⋯⋯⋯⋯⋯⋯⋯⋯⋯⋯⋯⋯22
4-2 實驗儀器………………………………………………….22
V
4-3 毛細電泳的實驗流程…………………………………….24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26
5-1 電導度計的測量………………………………………….26
5-1-1 PEG 濃度的影響……………………………………27
5-1-2 PEG 分子量的影響…………………………………27
5-1-3 由電導數據求得PAA-的泳動速度………………..28
5-2 毛細管電泳的測量……………………………………….29
5-2-1 PEG 濃度的影響……………………………………30
5-2-2 PEG 分子量的影響…………………………………31
5-3 兩者之間的比較………………………………………….32
第六章 結論和進展……………………………………………………44
第七章 參考文獻………………………………………………………45
VI
圖目錄
圖2-1 毛細管電泳裝置圖………………………………………………6
圖2-2 電滲流示意圖……………………………………………………7
圖2-3 電泳示意圖………………………………………………………7
圖2-4 pH 影響毛細管管壁………………………………………………8
圖2-5 電滲流發生機制…………………………………………………9
圖2-6 高電壓產生焦耳熱…………………………………………..…13
圖3-1 PEG 對離子的影響……………………………………………...19
圖5-1 在不同PEG 濃度下的電導度變化…………………………….33
圖5-2 不同PEG 分子量下的電導度變化…………………………….34
圖5-3 不同PEG 分子量下α值……………………………………….35
圖5-4 PEG600 下理論PAA-的速度和黏度比較………………………36
圖5-5 PEG6000 下理論PAA-的速度和黏度比較…………………….37
圖5-6 毛細電泳結果圖………………………………………………..38
圖5-7 電泳和電滲流的mobility……………………………………...39
圖5-8 電泳,電滲流和黏度變化比較圖……………………………….40
圖5-9 PEG600 和6000 下,電泳和電滲流的mobility………………...41
圖5-10 PEG600 和6000 下,電滲流和黏度的比較……………………42
圖5-11 PEG600 和6000 下,電泳和黏度的比較……………………….43
參考文獻 1. Probstein, R.F. Physicochemical Hydrodynamics,John Wiley &sons:
New York, 1977.
2. Wenzhe, Lu; Richard, M.; Anal. Chem. 1993, 65, 1694.
3. Bruin, J. M.; Bruno, A. E.; Anal. Chem. 1994, 66, 1.
4. Harrold, M. P.; Wajtusik, M. J.; J. Chromatog. 1993, 640, 463.
5. Weston, A.; Brown, P. R.; Jandik, P.; Heckenberg, A. L.; Jones, W. R.; J.
Chromatog. 1992, 608, 395.
6. Viovy, J.-L.; Rev. Mod. Phys. 2000, 72.
7. Slater, G. W.; Hubert, S. J.; Electrophoresis 2000, 21, 3873
8. Ewing, A. G.; Wallingford, R. A.; Olegirowicz, T. M.; Anal. Chem.
1989, 61, 292.
9. Zhao, Z.; Malik, A.; Lee, M. L.; Anal. Chem. 1993, 65, 2747.
10. McLaughlin, G. M.; Noln, J. A.; Lindahl, J. L.; Palmieri, R. H.;
Anderson, K. M.; J. Liquid Chrom. 1992, 15, 961.
11. Otsuka, K.; Terebe, S.; Ando, T.; J. Chromatog. 1987, 396, 350.
12. Otsuka, K.; Terebe, S.; Ando, T.; J. Chromatog. 1985, 348, 39.
13. Copper, C. L.; J. Chem. Education. 1998, 75, 343.
14.Hunter, R. J.; Foundations of Colloid Scie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2.
15.Radko, S.P.; Chrambach, A.J.; Phys. Chem. 1996, 100, 19461.
16. Radko, S.P.; Chrambach, A.; Macromolecules 1999, 32, 2617.
17.Kawaguchi, S.; Imai, G;S., J.;Miyahra,A.;Kitano, T.; Ito, K. Polymer
1997, 38, 2885.
18. Wang, S.-C.; Tsao, H.-K.; Macromolecules; 2003, 36(24); 9128.
19. Berezhkovskii, A. M. ;Bezrukov, S. M. ; J. Chem. Phys. 2003, 119,
6973.
指導教授 曹恒光(Heng-Kwong Tsao) 審核日期 2005-7-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