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2624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5 、訪客IP:18.226.251.22
姓名 林廣平(Kuang-Ping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應用地質研究所
論文名稱 土石流潛勢溪流特性分類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the potential streams of debris flow)
相關論文
★ 利用GIS進行廣域山區順向坡至逆向坡 之判別與潛勢評估–以北橫地區為例★ 北橫公路復興至巴陵段岩石單壓強度之 初步預估模式
★ 車籠埔斷層北段之地下構造研究★ 以岩體分類探討非構造性控制破壞之 岩坡最陡安全開挖坡度
★ 異向性軟岩邊坡地下水滲流對孔隙水壓分佈影響之探討★ 軟弱沉積岩層滲透異向性之探討
★ 臺地邊緣復發式邊坡滑動之水文地質因素探討-以湖口臺地南緣地滑地為例★ 大型岩崩之潛勢與災害影響範圍之研究
★ 節理岩體滲透係數之先天異向性與應力引致異向性★ 比較集集地震引致紅菜坪地滑及九份二山地滑特性之研究
★ 斷層擴展褶皺之斷層破裂距離與斷層滑移量比值(P/S)力學特性之研究★ 孔隙水壓模式對紅菜坪地滑區穩定性之影響
★ 紅菜坪地滑地崩積層-岩盤交界面孔隙水壓變化之監測與分析★ 沉積岩應力相關之流體特性與沉積盆地之 孔隙水壓異常現象
★ 山崩引致之堰塞湖天然壩穩定性之量化分析★ 出磺坑背斜構造發育之三角剪切模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為進行土石流災害現象評估及防、減災規劃,根據土石流特性,對土石流潛勢溪流進行系統性的分類有其重要性。由於目的不同,過去的研究對於土石流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分類方法,然多數分類方式多未能針對土石流災害特性進行分類。本研究利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委託之土石流潛勢溪流調查成果,進行土石流潛勢溪流分類,並利用三峽、鹿谷與東勢三個區域進行案例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土石流潛勢溪流地文、水文、地質與土石堆積特性分類,可以顯現該土石流潛勢溪流之特徵。初步分類結果發現台灣土石流潛勢溪流流動特性以非凝聚性為主。另外,土石流潛勢溪流可利用土石流潛勢溪流之坡度、河寬與集水面積組合而成之流速因子作為流速分類之依據。屬於高流速之土石流潛勢溪流,表示危害度較高。同樣的,土石顆粒愈大,代表土石流潛勢溪流之危害度也較高,本研究分析樣本中共計有275條屬於巨礫型,巨礫型土石流潛勢溪流其下游之工程規劃或土石流防減災工程規劃,均應考慮巨石之危害。本研究建議可根據土石材料堆積比以及崩塌面積比做為土石流潛勢溪流活動度分級之參考,於分析樣本中,共有28條屬於高活動度土石流潛勢溪流。根據屬於集集地震重建區之鹿谷與非重建區之三峽土石流潛勢溪流活動度分級結果,可以清楚發現重大地質事件對土石流活動之影響,隨崩塌以及土石累積之變化,活動度也會隨之變化,故土石流潛勢溪流活動度之分級應隨環境變化而為一動態指標。
摘要(英) Debris-flows classif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hazards mitigation. Based on different purpose, the potential streams of debris flow have been classified as different categories. This research set up a systemic categorised way by using potential streams of debris flow investigation result form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MEOA. Three areas, Lugu, Sansia, and Tungshih, were selected as a study are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 every debris flow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hydrology, geology and deposit characteristics. Most of Taiwan’s potential streams of debris flow are non-cohesive.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ed a velocity index which consider the drainage area, stream slope and width. A high valure of velocity index represent a high endanger degree. Similarly, the bigger grain size of debris, the largger damage it might induce. There are 275 potential streams of debris flow belong to block category which need to be considered before planning the debris flow harzad mitigation project. In this research, we propose the activity of debris flow canbe classified by landslide area and deposition ratio. 28 potential streams of debris flow were classified as high activity potential streams of debris flow.
According to the debris-flows classification result of Luku and Sansia, it is clearly that the important geology events(Chi-Chi earthquake) make a influence of the activity of debris. Consequently, the avtivity of debris flow should be chang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landslide and deposition of debris.
關鍵字(中) ★ 活動度指標
★ 土石流潛勢溪流
★ 崩塌面積
關鍵字(英) ★ activity index
★ potential streams of debris flow
★ landslide area
論文目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研究方法與流程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2.1土石流概述 4
2.2 土石流分類 4
第三章 土石流特性統計分析 11
3.1土石流潛勢溪流單因子統計分析 11
3.1.1地文、水文及地質特性分級 11
3.1.2集水區土石材料堆積特性之分級 14
3.2土石流潛勢溪流複合因子分類 17
3.2.1土石流流動特性 (流態)指標分類 18
3.2.2土石流流速指標分類 25
3.2.3土石流活動度指標分類 27
3.3土石流潛勢溪流特性分類編碼 38
3.3.1高流速土石流潛勢溪流 38
3.3.2巨礫型土石流潛勢溪流 39
3.3.3過渡性-非凝聚性土石流潛勢溪流 41
3.3.4高活動度土石流潛勢溪流 42
第四章 分類結果案例討論 45
4.1台北三峽地區與鹿谷地區土石流潛勢溪流分類 45
4.1.1區域地質 45
4.1.2土石流潛勢溪流地質調查結果 48
4.1.3土石流潛勢溪流分類結果說明 52
4.2東勢圖幅內之土石流潛勢溪流分類結果 56
4.2.1山崩潛感圖 56
4.2.2東勢圖幅內之土石流潛勢溪流分類結果說明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參考文獻 67
附錄A………………………………………………………………….A-1
附錄B……………………………………………………………….....B-1
附錄C………………………………………………………………….C-1
參考文獻 1. 台灣省水土保持局,(1992),“水土保持手冊工程篇”,第10頁。
2. 台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2002),“土石流災害地質調查(1/3)-南投、台中地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3. 台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2003),“土石流災害地質調查(2/3)- 台北、花蓮、台東地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4. 台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2004),“土石流災害地質調查(3/3)- 苗栗縣等10縣市地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5. 台灣營建研究院,(1999),“土石流溪流橋涵設計準則之研究”,交通部科技顧問室。
6. 池谷浩,(1980), “泥石流的分類”,水文工程地質,第3輯,第45-50頁。
7. 弗萊施曼(姚德基譯),(1986),“泥石流”,科學出版社,第36-125頁。
8. 呂儒仁,(1988),“對泥石流形成演變的一種認識自然條件組合論”,災害學,第4期,第19-24頁。
9. 吳積善、田連權、張有富,(1993),“泥石流及其綜合治理”,北京,科學出版社。
10. 李錫堤、潘國樑、林銘郎,(2003),“山崩調查與危險度評估:山崩潛感分析之研究 (1/3)-暨追加敏督利颱風事件分析”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1. 李錫堤、潘國樑、林銘郎,(2004),“山崩調查與危險度評估:山崩潛感分析之研究 (2/3)-暨追加敏督利颱風事件分析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2. 李錫堤、潘國樑、林銘郎,(2005),“山崩調查與危險度評估:山崩潛感分析之研究 (3/3)-暨追加敏督利颱風事件分析”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3. 李光敦,(2002),“水文學”,五南出版社,第17頁。
14. 林美聆、詹士勝,(1995),“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土石流溪流危險度判定之初步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七卷,第四期,第475-486頁。
15. 林炳森、林基源,(1999),“土石流衝擊力與防治工法介紹”,地工技術,第74期,第67-80頁。
16. 周文賢,(2002),“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智勝文化出版社,第675-746頁。
17. 周必凡、楊慶溪、高考,(1980),“流沙河流域泥石流分類及其防治原則”,全國泥石流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第53-59頁。
18. 周必凡(1991) , “泥石流運動特徵剖析” ,第二屆全國泥石流學術會議論文集,第27-35頁。
19. 周必凡、李德基、羅德富、呂儒仁、楊慶溪,(1991),“泥石流防治指南” ,科學出版社,第2-5頁。
20. 康技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5),“土石流地質調查與發生潛勢評估(1/2)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1. 康技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6),“土石流地質調查與發生潛勢評估(2/2)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2. 陳順宇,(1998),“多變量分析”,華泰書局,第6-58頁。
23. 陳光曦、王繼康、王林海,(1983),“泥石流防治”,中國鐵道出版社。
24. 陳晉琪,(2000),“土石流發生條件及發生機率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
25. 陳紫娥,(1999),“花蓮縣鳳林鎮鳳義坑土石流災害之研究”,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43-54頁。
26. 常士驃,(1992),“工程地質手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第602-604頁。
27. 胡剛,毛爾威,(1996),“五萬分之ㄧ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第八號,桃園,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8. 黃鑑水,謝凱旋,陳勉銘,(2000),“五萬分之ㄧ台灣地質圖說明書”,第三十二號,埔里,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9. 經濟部礦業司,(2004),“土石流土石土方資源有效利用之研究”,第105頁。
30. 詹錢登,(1994),“土石流危險度之評估與預測”,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5卷,第2期,第95-102頁。
31. 詹錢登(2000),“土石流概論”,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32. 詹錢登(2003),“土石流發生與降雨特性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校刊,第196期。
33. 熊刚,(1996),“粘性泥石流的运动机理”,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4. 廖偉民,(2001),“土石流潛勢判定模勢及土石壩滲流破壞之研究”,中央大學土木所博士論文。
35. 潘懋、李鐵鋒,(2002),“災害地質學”,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15-117頁。
36. 錢寧、萬兆惠,(1991),“泥砂運動力學”,科學出版社。
37. 謝正倫,(1991),“土石流預警系統之研究(一)”,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報告,第130號。
38. 謝正倫、陳禮仁,(1993),“土石流潛在溪流之危險度的評估方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4卷,第1期,第13-19頁。
39. 謝正倫、吳輝龍、顏秀峰,(1999),“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之劃定”,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209-216頁。
40. Bovis, M.J., and Jakob, M., (1999). “The role of debris supply conditions in predicting debris flow activity”,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Vol.24, pp. 1039-1054.
41. Hungr, O., Morgan. G.C., and Kellerhals. R., (1984).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ebris torrent hazards for design of remedial measures”, J. Can. Geotech, Vol. 21, pp. 663-677.
42. Kozlovskii, (1988). “landslides and mudflows”, Vol.Ι, UNESCO (UNEP)
43. Sabo, (1987). “Measures Against Debris Flow on Roads”, Erosion Control Division, Sabo Department, Public Works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ISSN 0386-5878, Technical Memorandum of PWRI, No. 2492.
44. Sheko, A. I., (1980). “Factors and Mechanism Involved in Mudflow Formation and Mudflow Prediction ” Moscow, Nedra, pp.296.(In Russian)
45. Talahashi, T., (1991). “Debris Flow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
46. Takahashi, T., (2000). “ Initiation and flow of various types of debris-flow”, Debris-Flow Hazards Mitigation, pp.15-25.
指導教授 董家鈞(Jia-Jyun Dong) 審核日期 2007-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