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25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 、訪客IP:3.149.229.253
姓名 莊濠賓(Hao-bin Z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從國營到民營:戰後臺灣國營紡織業之變遷(1950-1972)
(From State-Run to Private:The Change of Taiwan State-Run Textile enterprises in the postwar(1950-1972)
相關論文
★ 鋼筆與臺灣的社會文化★ 臺灣戰後水利興建與工業─ 以石門水庫為例(1945-1980)
★ 瑞芳金礦的開採與聚落社會,1889-1971★ 退輔會榮民安置與梨山地區的農業發展(1956-1987年)
★ 日治時期臺灣歲計制度建立之研究(1895-1899)★ 戰後國營造船業的公司制度與業務發展-以台船公司為例(1945-1955_
★ 戰後臺灣觀光事業-兼論觀光外匯之影響(1956~1987)★ 從復員救濟到內戰軍運-戰後中國變局下的民航空運隊(1946-1949)
★ 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以經費、技術為中心(1956-1964)★ 從基層金融到商業銀行-「板信」之研究〈1957-1997年〉
★ 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發展之研究(1972-2003)★ 從傳教到醫療企業化-桃園天主教聖保祿醫院之研究(1960-1999)
★ 宏碁與台灣品牌電腦資訊業之研究(1976~2004)★ 美援與臺灣遠洋漁業之發展(1951-1965)
★ 美援黃豆與臺灣食用油脂工業發展之研究(1951-1963)★ 戰後桃園農田水利會組織之探討(1945-2002)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旨在論述1950年至1970年之間,國營紡織企業的發展情形、民營化的過程與政策探討。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人留下來的龐大資產皆悉數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尤其是紡織工業。政府以此龐大的國營事業做為經濟管制的工具,遭致強大的反對聲浪,引發的是一連串的通貨膨漲,繼而導致經濟整體的崩潰。雖然政府在大陸時期有如此慘痛經驗,但其遷台後,衡量到世界各國皆以發展紡織業來復甦本土經濟,以及民生所需,所以也選擇發展此一產業來健全台灣經濟。
為發展紡織業,政府提出一系列保護政策,許多皆為延續大陸時期之政策。但台灣畢竟在天然資源與地理條件上不如中國,紡織業尤重原料進口,因此紡織業是否適合發展,即引起激烈爭辯。然此一爭辯重心實際上是對計畫管制經濟的一種不滿,希冀能夠實行自由經濟。但1949年政府來台後府面臨的是經濟極待復甦的海島,政府首先面臨的是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來培植特定產業。原先僅有薄弱基礎的紡織業,一躍而成為保護政策下的產業。然而,台灣發展紡織業並不一定有利於國際貿易的推展,這也是為何政府會採取保護政策的施行,並限制外貨,一時台灣市場成為獨佔。
政府的總體經濟政策中,民營化是主要的施政方針,但民營化有其條件,即是重工業、國防產業或是具獨占性質的產業。但是政府仍然延續自大陸時期即已存在的國營紡織業,將從大陸遷台的中紡及雍興實業公司加以復營,並新設台北紡織公司,如此實已與政府政策相悖離。發展國營紡織業,政府雖有其利益考量,但也引發了反對的聲浪,尤其在民營化思潮逐漸興起之時,與民爭利的國營紡織業存在更形尷尬。因此在1950年代初期,政府即有意將中紡出售,但因故而未實行,1960年代初期,台灣紡織業普遍面臨不景氣,國營紡織業亦開始出現經營困難的窘境,政府遂再起合併或出售國營紡織業之想法。此時的環境,與政府遷台初期已大不相同,紡織業的內銷市場早已飽和,外銷國際市場已是必要的生存之道,但受限於國營事業的體制問題,國營紡織廠在經營上不如民營紡織業具有彈性,而政府在眼見虧損之時,又不欲投入金額改善產品品質,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在1960年代,國營紡織業的未來即是在合併、出售之間徘徊不已。
故本研究即以國營紡織廠為研究對象,透過對其事業的發展、營運、衰落,企圖對當時政府的產業政策做一探討,以檢視在戰後初期至出口擴張時期,台灣的經濟情況、政府的經濟政策乃至落實而產生的結果。
摘要(英)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think the whole Industrial Policy made by Chinese Governments by discussing the operation and process of privatization in state-run Textile enterprises during 1950-1972.
After WWⅡ, plenty of Japanese assets, called enemy property at that time, was taken into custody by Chinese Governments. The most important industry in Japanese assets was textile companies. In order to revived and controlled the economy, already broken by Sino-Japan war, Chinese Governments employed the enemy property, which should be give back to Chinese civil because most parts plundered from Chinese,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state-run enterprises, and the cotton estate justly played the main role .
However, the system collapsed for strongly opposite arguments issued by civil as well as a out of office control inflation happened since 1948. Although, Chinese Governments got a bitter experience of economic failure before 1949, they still continued above economic policies, which was to develop the system of state-run enterprises with all their strength, after withdrawing from China mainland and move the al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o Taiwan when they lose civil war. Why Chinese Governments didn’t change their economic policies after 1949? This was because Chinese Government perceived that other countries all recovered their local economy by running the textile industry. Therefore, technocrats determined to expand the textile industry as well as establish several state-run Textile enterprises, which was Taiwan Textile Industrial Co., Yung Shing Industrial co., Taipei Cotton Textile co., for saving the foreign exchange and protecting the native market in Formosa.
Chinese Governments issued a series of protective policies which had been made and executed in China mainland during Taiwan import substitution era. Nevertheless, there ar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mainland, such as Taiwan produced cottons anymore. Afterward, it caused a seriously debate that was Taiwan a right location to develop textile industry. I find that the debate was a war between planned economy and liberal economic in essence, parts of scholars and entrepreneurs opposed protective policies among textile industry because of against planned economy but expecting liberal economic on market operation.
Despite Chinese Governments endeavored to assist the management of state-run Textile enterprises in 1950s, the idea of privatization also emerged at technocrats mind, they proposed to sell Taiwan Textile Industrial co in the early 1950s, but gave up the proposal as a result. Up to 1960s, all state-run Textile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capital-deduction, they gradually lost the competency contrasting with private Textile enterprises. Although, The administration knows the problems of management of state-run Textile enterprise, but they wouldn’t like to approved quality of manufacture by investing capital. In the ended, the state-run Textile enterprise couldn’t exist anymore, then the administration needed to think about the dilemma which was the combination of two state-run Textile enterprise or sold them.
關鍵字(中) ★ 台北紡織股份有限公司
★ 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紡織建設股份公司
關鍵字(英) ★ Taiwan Textile Industrial co.Yung Shing Industr
★ Taipei Cotton Textile co.state-run Textile enter
★ Textile Industry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台灣紡織業的發展背景 ……………………………………………….7
第一節 日治時代台灣紡織業的建立與發展 ……………………………….7
第二節 近代中國紡織業的興起與發展 ……………………………………15
第三節 對日戰爭後中國紡織業的復甦與崩潰 ……………………………18
第二章 戰後台灣紡織政策的形成與再檢討 …………………………………23
第一節 戰後初期台灣紡織業的發展 ………………………………………23
第二節 發展紡織業的國際因素 ……………………………………………32
第三節 計畫經濟與自由經濟的論爭 ………………………………………35
第四節 紡織業的保護政策 …………………………………………………51
第三章 國營紡織廠的復營及營運 ……………………………………………57
第一節 三國營廠的復營及設立 ……………………………………………57
第二節 公司組織與人事體制 ………………………………………………71
第三節 營運績效的惡化與虧損 ……………………………………………79
第四節 國民營企業的經營差異 ……………………………………………94
第四章 國營紡織業的結束與民營化過程 ……………………………………..99
第一節 民營化前的爭議 ……………………………………………………99
第二節 民營化的過程 ………………………………………………………103
結論 ……………………………………………………………………………..115
徵引書目 ………………………………………………………………………..119
附錄 ……………………………………………………………………………..129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
(一)檔案、私文書
《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檔案》
《國營事業司檔案》
《臺灣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檔案》
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編,《李國鼎贈送資料影本》,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編,《各紡織工業公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三
民主義研究所,1998 年。
(二)報紙、公報
《上海大公報》,1946 年。政治大學圖書館民國38 年重要剪報資料庫系統
http://enterprise.lib.nccu.edu.tw/38clip/。
《香港華僑日報》,1947 年。政治大學圖書館民國38 年重要剪報資料庫系統
http://enterprise.lib.nccu.edu.tw/38clip/。
《中央日報》,1950-1975 年。
《中國經濟月刊》,1950-1958 年。
《臺灣建設》,1950-1958 年。
《經濟日報》,1967 年至1975 年。
《臺灣新生報》,1945-1970 年。
《聯合報》,1951 年至1970 年。
經濟部編印,《經濟參考資料》,1951-1968 年。
監察院編印,《監察院公報》,1951-1968 年。
臺灣省政府編印,《臺灣省政府公報》,1949-1975 年。
(三)政府出版品
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美援運用分析之研究報告》,臺北:中央委員會設
計考核委員會,1955年。
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美援運用在各方面所發生效果之研究》,臺北:中
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50年。
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臺灣當前工商有關問題及其對策之研究(續輯)》,
臺北: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63年。
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臺灣當前工商有關問題及其對策之研究》,臺北:
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63年。
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臺北:行政院主計處,1955-1968。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中美合作經援概要》,臺北: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
,1960年。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業展委員會編,《美援貸款概況》,臺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業展委員會,1964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六輯》,臺北縣新店市:國史
館,1998 年。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編,《臺灣省民營工廠名冊(上)》,臺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
1953 年。
臺灣銀行,《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出進口結匯統計》,臺北:臺灣銀行,1968。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臺糖三十年發展史》,臺北: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6年。
經濟部,《經濟部紡織工業生產會議記錄》,南京:經濟部,1949 年。
二、專書
上海市棉紡織工業同業公會籌備會,《中國棉紡統計史料》,上海:上海市棉紡織
工業同業公會籌備會,1950年。
中華民國人事錄編簒委員會編,《中華民國人事錄》,臺北:中國科學公司,1953
年。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編,《自由中國工商人物誌》,臺北: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
1955 年。
尹仲容,《臺灣經濟十年來的發展之檢討與展望》,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0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臺北:自印,1953。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三編》,臺北: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2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續編》,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0。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初編》,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3 年。
王菊,《近代上海棉紡業的最後輝煌(1945-1949)》,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社,2004 年。
臺北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區紡織工業調查報告續篇一》,臺北:臺北銀行經濟
研究室,1994。
臺北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區棉紡工業調查報告續篇二》,臺北:臺北銀行經濟
研究室,1992。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臺灣省民營工廠名冊》,臺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53

臺灣區針織工業同業公會,《臺灣區針織工業同業公會會員廠名錄》,臺北:自印
,1959。
臺灣區棉紡工業同業公會,《臺灣區棉紡工業同業公會會員廠名錄》,臺北:自印
,1967。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臺糖三十年發展史》,臺北: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6年。
朱沛蓮,《束雲章先生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 年。
李玉,《晚清公司制度建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臺北:遠流出版,2005 年。
杜文田,《工業化與工業保護政策》,臺北: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0 年。
金志煥,《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研究(1945-1950)》,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段承璞,《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年。
黃進興,《半世紀的奮鬥-吳火獅先生口述傳記》,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1990 年。
黃東之,《臺灣之紡織工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56 年。
沉雲龍、張朋園、劉鳳翰訪問,《劉航琛先生訪問記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1990 年。
商業月報社編輯,《紡織工業》,上海:上海市商會,1947 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六輯》,臺北縣:國史館,1998
年。
張忠民等著,《近代中國的企業、政府與社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8 年。
陳正祥,《臺灣經濟地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0 年。
陳思宇,《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以公營事業為
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2 年。
陳鳴鐘、陳興唐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年。
黃東之,《臺灣之紡織工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 年。
趙興勝,《傳統經驗與現代理想-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國營工業研究》,山東:齊
魯書社,2004 年。
謝國興,《臺南幫-一個臺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臺北市:遠流出版,1999
年。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2001年。
蕭峯雄,《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臺北:遠東經濟研究顧問社有限公司,1994
年。
Michael Stewart 著,閻子桂譯,《凱因斯理論及其以後的發展》,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編印,1971 年。
吳修齊,《吳修齊自傳》,臺北市: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3 年,5 版。
鹽澤君夫、近藤哲生著,黃紹恆譯,《經濟史入門》,臺北:麥田出版,2001 年。
臺灣產業經濟調查所編,《轉換期にわゐ臺灣の產業政策》,臺北:臺灣產業經濟
調查所,1937 年。
佐々英彥著,《臺灣產業評論》,臺北:佐々英彥,1925 年。
楠井隆三,《戰時台灣經濟論》,臺北:南方人文研究所,1944 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の工業》,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 年。
臺灣銀行臺北調查部編,《台灣ニ於ケル主要工業會社調》,臺北:臺灣銀行,1943。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川井申一,〈中紡公司と國民政府の統制〉,《戰後國民政府史の研究》,東京:中
央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209-234。
朱婷,〈“中紡公司”國家壟斷資本企業的特徵、作用及影響〉,《上海經濟研究》,
1999 年第4 期,頁67-71。
李占春,〈挽救臺灣棉紡織業的危機建議書〉,《臺灣當前工商有關問題及其對策
之研究續輯》,臺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計考核委員會,1963 年,頁
44-55。
林忠正,〈臺灣紡織工業發展政策之研究〉,《臺灣風物》,第45 卷3 期,1995 年
9 月。
金志煥,〈國營與民營之間的取捨:戰後國民政府的棉業政策與中國紡織建設公
司的成立〉《中國經濟社會史研究》,2006 年第1 期,頁100-109。
袁雪崖,〈束雲章與雍興及中紡公司〉,《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四輯》,北京,文史
資料出版社,1984 年。
張則民,〈三十年來(一八九五-一九二八)之中國紡織業〉,《中國棉紡統計史料》,
上海:上海市棉紡工業同業公會籌備會,1950 年。
陳自強、賈自銘,〈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紡織業〉,《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匯
編》第六輯,上海:中國近代紡織史編輯委員會,1989 年。
陳受之,〈抗日戰爭時期的紡織工業〉,《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匯編》第三輯,
上海:中國近代紡織史編輯委員會,1989 年3 月。
傅孟真,〈宋子文的失敗〉,收錄於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編,《自由經濟的主
張》,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 年,頁129-136。
趙興勝,《戰後國民政府國營事業民營化的問題研究》,《江海學刊》2002 年3 期,
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2002 年3 月,頁142-149。
瞿宛文,〈後威權下再論「民營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3 期,2004 年3
月,頁29-59。
瞿宛文,〈重看臺灣棉紡織業早期的發展〉《新史學》,第19 卷1 期,2008 年,
頁1-33。
魏上吼〈洋務運動與近代紡織工業〉,《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匯編》第一輯。
陳耀廷,〈抗日戰爭後方紡織生產概貌〉,《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匯編》,第三
輯(上海:中國近代紡織史編輯委員會,1989 年3 月),頁27。
張潤蒼,〈發展本省紡織工業的展望〉,《紡織界》,創刊號(1952 年5 月19 日),
頁 11-13。
趙潤予,〈臺灣紗布漲價原因之分析〉,《紡織界》,創刊號(1952 年5 月),頁8-10。
羅長闓,〈美國紡織工業的發達〉,《紡織界》,創刊號(1952 年5 月),頁24-25。
高越天,〈中國紡織史〉,《紡織界》,創刊號(1952 年5 月),頁20-21。
束雲章,〈臺灣紡織工業之扶植與改進〉,《紡織界》,創刊號(1952 年5 月),頁
6-7。
羅敦偉,〈泛論保護與反保護〉,《紡織界》,創刊號,頁14-15。
不著編者,〈答覆臺北市進出口商公會建議開放棉布進口理由書〉,《紡織界》,創
刊號,頁 41-42。
省工業會、棉紡織工業公會、針織工業公會、毛巾工業會合編,〈臺灣紡織工業
概況〉,《紡織界》,創刊號(1952 年5 月),頁36-38。
羅長闓,〈日本紡織業的滄桑錄〉,《紡織界》,第2 期(1953 年5 月),頁15-16。
尹仲容,〈發展本省紡織工業問題的檢討〉,《紡織界》,第2 期,頁4-6。
聯合報社論,〈日本棉布傾銷問題〉,《紡織界》,第2 號(1952 年5 月),頁19。
趙潤予,〈臺灣紗布管制辦法之檢討〉,《紡織界》,第2 號(1952 年5 月),頁7-9。
高越天,〈中國紡織史(續)〉,《紡織界》第2 號 (1952 年5 月),頁13-14。
周鐵,〈發展紡織工業與充實財政基礎〉,《紡織界》,第2 期,頁10。
紡織界月刊社編,〈四十年來本省棉布供應概況〉《紡織界》,第3 期 (1952 年6
月),頁22。
不著撰者,〈臺灣紡織工業概況〉,《紡織界》,第3 期(1952 年),頁22。
梁偉成,〈戰後日本紡織工業概況〉,《紡織界》,第3 號(1952 年6 月),頁16-17。
紡織界週刊編輯委員會,〈臺灣紡織廠現有設備及產量〉,《紡織界》第3 期(1952
年 6 月),頁21-23。
經濟部,〈中國紡織工業及其政策〉,《紡織界》,第6 期 (1952 年6 月),頁19-21。
白佛登,〈臺灣紡織業的發展〉,《紡織界》,第9 號(1952 年8 月),頁3。
高越天,〈中國紡織史(續)〉,《紡織界》第10 號(1952 年7 月),頁9-10。
周鐵,〈戰後英國的紡織工業〉,《紡織界》,第13 號(1952 年8 月),頁12-13。
王方回,〈一九五一年世界紡織概況〉,《紡織界》,第14 號(1952 年8 月),頁8-10。
周開慶,〈紡織業應為工業化的前鋒〉,《紡織界》,第14 期 (1952 年8 月),頁
4-5。
不著撰者,〈最近日本紡織品市場通訊8 月中旬報導〉,《紡織界》,第15 號(1952
年 8 月),頁20。
羅長闓,〈幾個工業化問題〉,《紡織界》,第18 期(1952 年9 月),頁8-10。
不著撰者,〈日本棉布的生產成本〉,《紡織界》,第18 號(1952 年9 月),頁2。
梁世昌,〈日趨激烈的世界棉貨競爭〉,《紡織界》,第20 號(1952 年9 月),頁14-16。
冷少泉,〈我國棉區之分佈與展望〉,《紡織界》第21 號(1952 年10 月),頁11-13。
紡織界資料室,〈日本棉業概況書〉,《紡織界》,第24 號(1952 年5 月),頁19。
周僖,〈日本明治維新與紡織業保護政策〉,《紡織界》,第22 期(1952 年10 月),頁 11-13。
周克堅,〈世界棉業會議及其效果(上)〉,《紡織界》,第23 號(1952 年10 月),頁
9-11。
不著撰者,〈紡織工業是否獲得暴利〉,《紡織界》,第23 號(1952 年11 月),頁2。
劉聞祖,〈紗部管制趨勢的窺測〉,《紡織界》,第23 號,(1952 年10 月),頁3-4。
劉福海,〈臺灣究竟需要多少件棉紗〉,《紡織界》,第25 號(1952 年11 月),頁
8-11。
周僖,〈日本明治後期保護政策與紡織工業發展〉,《紡織界》,第27 期(1952 年
11 月17 日),頁11-14。
張澤載,〈日本棉紗二次暴跌的特性〉,《紡織界》,第28 號(1952 年11 月),頁
18-19。
羅長闓,〈世界紡織市場的透視〉,《紡織界》,第28 號(1952 年11 月),頁12-14。
梁偉成,〈臺灣工礦公司紡織部各廠簡介〉,《紡織界》,第 30 期(1952 年1
月),頁 17-18。
方之友譯,DR.ENRICO STRAZZA 著,〈二次大戰前後的世界棉紡織工業〉,《紡
織界》,第30 號(1952 年12 月),頁13-14。
呂夢蕉,〈推廣臺灣植棉運動〉,《紡織界》,第30 號(1952 年12 月),頁7-8。
方之友譯,DR..ENRICO STRAZZA 著,〈二次大戰前後的世界棉紡織工業(續)〉,
《紡織界》,第31 號(1952 年12 月),頁11-13。
周僖,〈日本明治後期保護政策與紡織業之發展〉,《紡織界》第35 期(1953 年2
月),頁29-32。
周鐵,〈李士特之保護幼稚工業論〉,《紡織界》,第35 號(1953 年2 月),頁8-10。
不著撰者,〈紡織公會第廿四次常務理事會議紀錄〉,《紡織界》,第36 號(1953
年3 月),頁32-33。
陳世權,〈臺灣紗布管理的演進(一)〉,《紡織界》,第37 號(1953 年4 月),頁15-16。
高越天,〈紡織工業的資金需求觀〉,《紡織界》,第38 號(1953 年5 月),頁4。
經濟部編,〈日本產業現況〉,《經濟參考資料》,第35 期(1952 年5 月),頁11。
陳世權,〈臺灣紗布管理的演進(四)〉,《紡織界》,第41 號(1953 年8 月),頁14-17。
不著撰者,〈民四十二年度紡織工業發展的總結〉,《紡織界》,第46 號(1954 年1
月),頁3。
劉聞祖,〈臺灣工業政策試擬與紡織工業發展〉,《紡織界》,第47 號(1954 年2
月),頁6、12-14。
李占春,〈臺灣紡織工業的展望〉,《紡織界》,第48 號(1953 年3 月),頁6。
吳化昌譯,〈日本如何打開高級棉紗的輸出〉,《紡織界》,第52 號(1954 年6 月),
頁8-11。
黃宇澄,〈日本棉紡織業的窘境〉,《紡織界》,第62 號(1955 年5 月),頁11。
朱柏盧譯,〈英國紡織工業遭受低工資國織品的競爭〉,《紡織界》,第65 號(1955
年8 月),頁21。
經濟部編,〈日本產業現況〉,《經濟參考資料》,第35 期(1952 年5 月),頁11。
經濟部編印,〈臺灣之棉紡織業〉,《經濟參考資料》,第8 期(1951 年9 月),頁
1-4。
經濟部編印,〈民國四十年度之國營生產事業〉,《經濟參考資料》,第1 期(1951
年7 月),頁1-5。
經濟部編〈在臺國營生產事業董(理)事會組織概況〉,《經濟參考資料》第9 期,
(臺北:經濟部,1951 年9 月18 日),頁1-7。
經濟部編,〈國營生產事業人事制度之演變〉,《經濟參考資料》,第122 期(1956
年5 月),頁1-20。
經濟部編,〈民國四十八年國營生產事業概況〉,《經濟參考資料》,第201 期(1960
年8 月),頁1-23。
經濟部編,〈民國四十九年國營生產事業概況〉,《經濟參考資料》,第215 期(1961
年4 月),頁1-18。
經濟部編印,〈四大公司如何移轉民營〉,《經濟參考資料》,第98 期(1955 年2
月),頁1-8。
經濟部編印,〈附錄〉,《經濟參考資料》,第55 期(1953 年3 月),頁26-33。
經濟部編印,〈對當前經濟問題之觀察〉,《經濟參考資料》,第152 期,1958 年5
月,頁1-10。
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紡織分公司概況〉,《臺灣銀行
季刊》,第1 卷第3 期(1947),頁109-117。
經濟部編印,〈臺日貿易協定之簽訂與延展〉,《經濟參考資料》,第2 期(1951 年
7 月),頁1-5。
經濟部編,〈日本產業現況〉,《經濟參考資料》,第35 期(1952 年5 月),頁11。
全漢昇,〈從布價狂漲談到臺灣棉紡織工業的保護〉,《財政經濟月刊》,第2 卷4
期(1952 年3 月),頁9-12。
開昌國,〈棉紡織工業能無條件保護嗎?〉,《財政經濟月刊》,第2 卷6 期(1952
年5 月),頁38。
許祖烈,〈臺灣紡織業與管制政策之透視〉,《財政經濟月刊》,第2 卷9 期(1952
年8 月),頁30-35。
林一新,〈工業化的原則與實施(上)〉,《財政經濟月刊》,第2 卷9 期(1952 年8
月),頁9-14。
林建生,〈保護政策與臺灣經濟〉,《財政經濟月刊》,第2 卷6 期(1952 年5 月),
頁28。
鄭學稼,〈保護?獨佔!-論紡織業的保護問題)〉,《財政經濟月刊》,第2 卷6 期
(1952 年5 月),頁34。
鄭學稼,〈臺灣工業化問答〉,《財政經濟月刊》,第2 卷9 期(1952 年8 月),頁
15-19。
不著撰者,〈處置公營事業的方向與實踐〉,《財政經濟月刊》,第4 卷7 期,頁2。
范苑聲,〈論當前臺灣國營事業〉,《財政經濟月刊》,第6 卷10 期(1956 年9 月),
頁14。
施康平,〈關於自由經濟與計畫經濟的論爭〉,《中國經濟》,第25 號(1952 年10
月),頁24-25。
金紹賢,〈自由經濟及其毀滅〉,《中國經濟》,第25 號(1952 年10 月),頁21-23。
趙蘭坪,〈中國經濟前途之我觀〉,《中國經濟》,第25 號(1952 年10 月),頁7-11。
趙志垚,〈一年來的紗布政策與棉紡織工業〉,《中國經濟》,第28 期(1953 年1
月),頁97-102。
束雲章,〈從經濟政策看發展臺灣紡織業〉,《中國經濟》,第8 號(1951 年5 月),
頁54-55。
何顯重,〈生產與游資〉,《中國經濟》,第4 號(1951 年1 月),頁71-72。
張清濱,〈臺灣公營生產事業現狀平議〉,《中國經濟》,第36 期(1953 年9 月),
頁30-34。
郭垣,〈臺灣工業資金籌集問題〉,《中國經濟》,第47 號(1954 年8 月),頁35-36。
王世詮,〈當前外匯制度的商榷〉,《中國經濟》,第6 號(1951 年3 月),頁43-47。
商業月報社編輯,〈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三十五年度工作報告〉,《紡織工業》(上海:
上海市商會,1947 年7 月),頁L27。
不著撰者,〈公營事業不應出賣〉,《政治評論》,第3 卷7 期(1959 年12 月),頁
3。
任卓宣,〈國營實業與民營實業〉,《政治評論》,第6 卷4 期 (1961 年4 月),頁
104-106。
文守仁,〈國營事業經營總方針檢討紀要〉,《民主憲政》,第23 卷4 期(1963 年1
月),頁24。
林邦允,〈臺灣棉紡織工業發展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2 卷第2 期(1969
年8 月),頁76-125。
(二)學位論文
李文環,〈臺灣關貿政策之歷史研究(1945-1967) 〉,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
士論是論文,2005 年。
孟祥瀚,〈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政府遷臺初期的經濟發展,1949-1953〉,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年。
林青妹,〈光復後臺灣的紡織業—以東豐纖維公司為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許惠姍,〈進口替代時期臺灣的棉紡織政策(1949-1958)〉,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游棋竹,〈臺灣對外貿易與產業之研究(1897-1942)〉,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 年。
李怡萱,〈臺灣棉紡織業政策之研究(1949-1953)〉,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劉昱立,〈從廠商角度看臺灣棉紡織工業的發展〉,中壢: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25。
高淑媛,〈臺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臺灣工業與政策分析〉,臺南:國立成
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 年。
指導教授 李力庸(Li-Yung Lee) 審核日期 2009-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