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26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 、訪客IP:3.144.253.161
姓名 郭子綺(Tzu-chi Ku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與春遊及七夕相關之明代仕女畫探討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of Ladies in Spring Outing and Doulble Seventh Day in M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戴進道釋畫研究—以《達摩六祖圖》為核心★ 橋本關雪《長恨歌》研究
★ 掃象圖研究★ 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生自畫像研究--以1936年前作品為主
★ 捧桃將獻誰?日本桃山、江戶時期西王母圖像研究─以狩野派、圓山應舉為例★ 乾隆朝宮廷畫家金廷標(?-1767)歷史故實畫研究
★ 二十世紀初西方人對宋代繪畫的看法──以Laurence Binyon著作為例★ 鏑木清方口繪版畫研究:以「泉鏡花系列」為核心
★ 手塚治虫漫畫中佛像圖繪之研究★ 與謝蕪村雪夜景圖研究
★ 古傳日本之中國涅槃圖研究★ 《故宮週刊》與清末民初藝術普及概念關聯之研究
★ 化運神通──明代神通式渡水羅漢畫之析探★ 建構日本繪畫史:以Louis Gonse的《日本美術》為例
★ 江戶時代開帳圖研究:以猿猴庵作品為核心★ 端方藏畫研究──以《壬寅消夏錄》所載六朝至宋代畫作為核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Ellen Johnston Laing 曾在對於中國仕女畫的研究之中,提出仕女畫有描繪春季與秋季為主的傾向,點出仕女畫具有描繪特定季節主題的特色。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之中,仕女畫的探討主要著重在畫面內容的詮釋,對於畫中季節的表現只説明當中季節所傳達的喻意,並未對於畫作與特定季節之間的關連多做說明與探討。本文認為仕女畫中的季節主題不僅是畫作內涵表現的一環,畫中所描繪的特定季節的傾向也可能說明季節與女性在生活上的密切連結,而形成仕女畫有偏好表現特定季節主題的傾向。
為說明此點,本文主要從時間概念清晰的風俗主題對仕女畫進行探
討,分別以春季之春遊與秋季之七夕,這兩個與女性有密切關聯的風俗來分析女性形象與畫中季節的連結與意涵。並以兩幅與此二風俗有所連結的明代長卷仕女畫《嬉春圖》與《乞巧圖》為主軸,從圖像本身對照季節風俗,進而說明仕女畫中表現季節主題的傾向與女性生活形象間的關連。此外,在明代以文人文化為背景所撰寫的《長物志》中,曾敘述當時文人有於春、秋節令懸掛與春遊、七夕等主題有關之仕女畫,此記載似乎可做為當時觀者對於仕女畫中季節主題與真實季節時令有所連結的例證。而《長物志》中依照節令懸掛仕女畫的說明,也提供給本文探討掛軸仕女畫之季節表現與內涵的切入點,並藉此討論明代仕女畫之季節主題背後所存在的雅俗議題與意涵。
本篇論文主要以節令風俗為題,探討明代仕女畫中的多元層次與表現意涵。
摘要(英) In an article titled "Chinese Palace-Style Poetry and the Depiction of A Palace Beauty," Ellen Johnston Laing pointed out that Chinese paintings of ladies usually center on the depiction of ladies in spring and autumn. However,the reason behind such phenomenon was not further elaborated. Related articles discussing Chinese paintings of la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metaphor borrowed from love poetry treating spring and autumn as manifestation and fading of feminine beauty respectively. These studies has centered arou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love poetry and the thematic content of these paintings and have not attempted to look at the reasons underlying such seasonal
preference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ladies in Chinese painting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in an attemp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seasonal preference in Chinese paintings of lad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behind such preference. The discussion centers on two themes; the first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s of ladies and the seasonal preference (i.e. spring and autumn)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se paintings; the second focuses on how these paintings are related to Chinese festival culture and the customs associated with these festivals. Discussion is largely confined to paintings of ladies in Ming Dynasty. The meaning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paintings are discussed, and some new ideas are put forth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intings of ladies and customs associated with spring and autumn.
關鍵字(中) ★ 明代仕女畫
★ 七夕
★ 春遊
★ 文人文化
★ 風俗
關鍵字(英) ★ Ming Dynasty
★ Chinese painting of ladies
★ Spring
★ Autumn
★ Chinese festivals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
誌謝詞............................................. iii
目錄..................................................vi
前言..................................................1
第一章 春遊與《嬉春圖》..........5
第一節春遊風俗的探討 ...........6
(一)正月:立春..............6
(二)二月:中和節,花朝節.......8
(三)三月: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9
第二節《嬉春圖》..................16
(一)第一段落:柳岸,遊湖..................18
(二)第二段落:臨水漫步...........21
(三)第三段落:遊園,伎樂............22
(四)第四段落:歸別....24
第三節《嬉春圖》題材與形象發展上的延伸探討..........25
(一)春景仕女畫的發展...............25
(二)由《嬉春圖》看畫中仕女形象的過渡與轉變......28
結語.......................................34
第二章 七夕與《乞巧圖》.........35
第一節乞巧題材的典故與文化.......................35
(一)乞巧的典故由來......................36
(二)乞巧的風俗文化.......40
第二節《乞巧圖》....................46
(一)《乞巧圖》..................46
(二)仇英與《乞巧圖》.........50
(三)《乞巧圖》推尾的題跋...........54
第三節《乞巧圖》的著錄資料與傳世《乞巧圖》.........57
結語...........................................62
第三章 明代文人對於仕女畫中季節主題的賞析............64
第一節由《長物志》看文人文化的內涵...................64
第二節明代仕女畫中的季節意象....................70
(一)春............................71
(二)秋...........................75
第三節明代節令仕女畫中的品味與內涵............86
結論..........................................95
參考書目...........101
圖版..........................10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古籍:
(漢)司馬遷撰,裴駰集解,《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
(劉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 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收於《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上海:上海古籍,1993)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1986)。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隋)杜台卿,《玉燭寶典》,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唐)李淖,《秦中歲時記》,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二》(上海:上海古籍,1988)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1)。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注》(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頁37,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宋)吳自牧,《夢粱錄》,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2002)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 1983)
(元)李治,《敬齋古今黈》,收於《學術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5)。
(明)文震亨,《長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明)陳堦,《日涉編》,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八卷》(台北:古亭書屋,1970)
(明)田汝成輯,《西湖游覽志餘》(台北:木鐸,1982)
(明)文震亨,《長物志》 (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汪心纂,(河南省)《嘉靖尉氏縣志》,收錄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15》(台北:新文豐,1985)。
(明)夏玉麟等,(福建省)《嘉靖建寧府志》,收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9》(台北:新文豐,1985)。
(明)楊洵、陸君弼纂修,《[萬曆]揚州府志》,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25》(北京:書目文獻,1988)
(明)高濂編撰,王大淳校點《遵生八箋》(成都市:巴蜀書社,1992)
(明)朱名世,《新刊全像牛郎織女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明)文震亨,《長物志圖說》(濟南:山東畫報,2004)
(清)永瑢編,《四庫全書編目題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清)蕭智漢,《新增月日紀古》,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清)秦嘉謨,《月令粹編》,收於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清)王謨輯,《增訂魏漢叢書八十六種》(台北:大化書局,1988)。
(清)王杰輯,《欽定石渠寶笈續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1995)。
現代學者研究:
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2004)
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1988)
王耀庭主編,《故宮書畫圖錄》第二十一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台北:洪葉文化,2005)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一期(2004,9),頁1-44。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 : 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 期(2002,12),頁1-57。
中華書局主編,《全唐詩》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中國繪畫全集一》(北京:文物,1997)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中國繪畫全集二》(北京:文物,1999)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十一》(北京:文物,2000)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十二》(北京:文物,2000)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十三》(北京:文物,2000)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十四》(北京:文物,2000)
《中國歷代婦女形像服飾》(香港:香港文化博物館,2002)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2001)
台灣開明書局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台北:台灣開明,1991)
石守謙,〈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6 期(2004,3),頁307-339。
江兆申,《關於唐寅的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朱祖謀選編,《宋詞三百首》(台北:台灣古籍,1997)
向斯,《漫遊宮廷典故》(台北:實學社,2003)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2005)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名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7)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台北:里仁書局,2006)
單國強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院體浙派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李栩鈺,〈柳如是的植物書寫〉,《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台北:里仁書局,2007)
李露露,《中國節:圖說民間傳統節日》(台北:臺灣麥克,2007)
林亦英編,《華容世貌─上海博物館藏明清人物畫》(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1)
林煥盛,《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院畫新風格》(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8)
周建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賞析〉,《語文知識》6 期(2002),頁14。
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台北:臺灣學生,1988)
洪淑苓,〈織女信仰與女性民俗文化─兼及七夕詩文的性別批評〉,《臺大文史哲學報》54 期(2001,5),頁227-260。
洪淑苓,〈女性節日文化初探:以近代方志中的「元宵走橋」等習俗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59 期(2003,11),頁279-336。
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台北:石頭出版社,1995)
高木森,《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台北:三民,2005)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台北:文津,1997)
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編輯委員會編,《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6》(長沙:湖南美術1998)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編輯,《故宮書畫錄》第三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編輯,《故宮書畫錄》第四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第二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第六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第七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第十五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第十八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第十九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藏畫大系十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
張君,《神秘的節俗—傳統節日禮俗、禁忌研究》(廣西﹕廣西人民,1994)
張華芝編,《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陳韻如,〈時間的形狀—〈清院畫十二月令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2005,夏),頁103-139。
陳寶良、王熹,《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2005)。
浦莉安,《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7)
曼素恩,《蘭規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縣:左岸文化,2005)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傅芸子,〈宋元時代的『磨喝樂』之一考察〉,《支那佛教史學》二卷四號(1938,12),頁1-8。
黄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十》 (台北:藝文,1975)。
單國強,《古書畫史論集》(北京:紫禁城,2001)
馮幼衡,〈唐寅侍女畫的類型與意涵—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曠古沈哀〉,《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2005,3),頁55-90。
楊玉君,《清明》(台北:文建會,1995)
楊玉君,《七夕》(台北:文建會,1995)
裴斐主編,《李白詩歌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92)
寧希元,《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收於《蘭州大學古籍所古籍整理叢刊》(蘭州:蘭州大學,1988)
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
劉盈秀,《雍正十二月行樂圖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3)
劉馥賢,《吳彬《歲華紀勝圖》冊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7)。
劉英貝,《吳偉人物畫風格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蕭瓊瑞,〈清明上河圖畫名意義的再認識〉,《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8 期(1992,12),頁121-151。
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2000)
聶崇正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清代宮廷繪畫》(香港:香港商務,1996)
Barnhart, Richard, The Jade Studio:Masterpieces of Ming and Qing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Wong Nan-p’ing Colle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1994).
Clunas, Craig ,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
Fong, Mary H., “ Image of Wom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Woman’s Art Journal, Vol. 17, No. 1 (Spring – Summer, 1996 ), pp. 22-27.
Laing, Ellen Johnston, “Chinese Palace-Style Poetry and the Depiction of a Palace Beauty,” The Art Bulletin,Vol. 72,No.2 (June 1990), pp.284-295.
Laing, Ellen Johnston, “Erotic Themes and Romantic Heroines Depicted by Ch'iu Ying,” Archives of Asian Art 49 (1996), pp. 68-91.
Laing, Ellen Johnston, “ "Suzhou Pian" and Other Dubious Paintings in the Received "Oeuvre" of Qiu Ying,” Artibus Asiae, Vol. 59, No. 314 (2000), pp.265-295.
網路資料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指導教授 巫佩蓉(Pei-jung Wu) 審核日期 2009-7-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