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8 、訪客IP:3.17.6.75
姓名 于桂芳(Kui-Fang Y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s' Plight in Novels on Taiwan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 愛亞小說研究★ 琦君書信研究
★ 華嚴小說研究★ 蘇青文學研究
★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羅智成詩的空間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眷村是一個特殊時空下的產物,尤其在本土論述興起、政經環境急劇改變後,眷村人自成一格的生命情境,更是台灣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本文共分五章,提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闡述研究動機,並對眷村小說加以界定;再說明透過外省第二代小說家,如朱天文、朱天心、苦苓、袁瓊瓊、孫瑋芒、張大春、張啟疆、張國立、蘇偉貞、蕭颯等人的小說文本進行考察。基本上,本論文對史料進行蒐集運用,並就外圍因素加以探討,論證眷村人在兩代、兩性、兩岸之間面對生命困境的省思與超越。
第二章〈兩代之間〉:「無父」封閉的眷村中,父權卻無所不在,母親成為眷村中的靈魂人物,是父權的執行者,卻也是子女複製的對象,加上經濟的困厄、家庭的變異,因此母女卅子關係受到考驗;陽剛而威權的眷村父親,在不善溝通表達、西方思潮的傳入、家庭結構的轉變、時代的變局之下,父權不斷消長,父女卅子關係也一再產生變化。
第三章〈兩性之間〉:首先透過對童年的追憶,表達對眷村烏托邦的留戀,並在叛逆中探索羞澀的兩性關係;長大後,在無疾而終和生死相守的愛情中,見證情愛的糾葛,而封閉眷村中婚姻的結合,常存在著父權的迷思和歷史的因緣,此外面對兩性困境時,死亡、瘋癲、追求自我亦是一種超越情愛的途徑。
第四章〈兩岸之間〉:八○年代開始,政治環境急劇變化,本章以時間為主軸,先探究眷村第一代,從大陸到台灣,追尋原鄉的漂泊心情、強烈的愛國意識,並見證族群融合的軌跡。又曾經居於文化主流,而今成為邊緣族群,加上眷村改建,背負兩種鄉愁的眷村人落入真正的無根,因此透過記憶與認同的辯證,凸顯眷村人孤危焦慮的處境。
第五章〈結論〉:總結研究成果,並期盼眷村人能根植於台灣本土社會,繼續深挖眷村小說豐富的精神內涵與歷史底蘊。
摘要(英)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were formed by many special reasons in Taiwan’s history. The people from different provinces or regions of China had gradually constructed some distinctive cultures. Thes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cultures become cardinal importance parts of modern Taiwan’s cultures. Thus, in this study, I explore development of these cultures by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s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by the author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We-jen Su, Jun-jun Yun, Tien-hsing Ju and Tien-wen Ju etc.) from the time period of 1970 to early 1990s. Through these author’s novels, I investigate that how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rs face and surpass these problems of ethnicism, generation gap, matrimony etc.
There are 5 chapters in my paper. The summary is as follow:
Chapter 1: “Introduction”. From literature reviews, especially the novels written by novelists who grew up in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I try to find out thei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when they faced problem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lives.
Chapter 2:”Between 2 generations”. The power from fathers is everywhere in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even though they are seldom at home. Mothers become the soul in their villages. Mothers must uphold their husbands in their belief and practice various little economics.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thers and children are delicate. On the other hand, powerful but feudalistic fathers have to face the same changeable relationships in their families.
Chapter 3:”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progress of life time, at first, I discuss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embarrassing sexual relationships from their childhood to their youth. Second, Their grow-up experiences in blocked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often affect their love stories and marriages.
Chapter 4:”Between the straits”. From 1990s, our government environment have changed tremendously. The first generation who lives in military independent’s villages experiencing the travels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They are patriotic but wandering. They used to be the people in charge with supreme powers. Now their customs and cultures no longer dominate the society. In addition to the forcible reconstruction of their villages, they feel especially anxious and lost.
Chapter 5:”Conclusion”. To sum up my studies and researches, I hope the people from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will entrench themselves in Taiwan’s society and create their own wonderland here again.
關鍵字(中) ★ 兩代
★ 眷村小說
★ 記憶
★ 認同
★ 兩性
★ 兩岸
關鍵字(英) ★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 3
第三節 文獻考察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兩代之間──親子困境的省思 19
第一節 封閉的眷村,父權的消長 19
一、離亂的家庭,複雜難言的父女卅子情 22
二、時代的變局,矛盾掙扎的父女卅子情 28
三、威權的挫敗,不屑嘲諷的父女卅子情 33
第二節 無父的眷村,母職的考驗 36
一、母親的投影,代代相傳的母女卅子情 39
二、困厄的經濟,緊張對立的母女卅子情 54
三、變異的家庭,眷戀相依的母女卅子情 64
第三章 兩性之間──情愛與婚姻困境的凝思 75
第一節 童騃的眷村,懵懂而曚昧 77
一、清新如花露,童年烏托邦 77
二、叛逆的青春,兩性的探索 87
第二節 竹籬笆內外,情感的交會 90
一、糾葛情愛,無疾而終 90
二、糾結婚姻,面貌不同 97
三、性別越界,兩性變奏 107
第三節 情愛的涅槃,困境的超越 113
一、愛與死亡,相反相成 113
二、性愛沉淪,瘋癲相伴 124
三、追求自我,女性成長 128
第四章 兩岸之間──認同困境的深思 133
第一節 從大陸到台灣,原鄉的追尋 134
一、漂泊的異鄉情懷 134
二、強烈的愛國意識 139
三、族群的偏見融合 142
第二節 從中心到邊緣,無根的眷村 147
一、懸棺般的兩種鄉愁 148
二、記憶與認同的辯證 162
第五章 結論 191
參考書目 197
附錄:眷村小說發表索引 213
參考文獻 一、眷村小說文本
朱天文《傳說》(台北:三三書坊,1984年07月十一版)。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新版)。
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01月二版二刷)。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07月二版一刷)。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新版四刷)。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04月二版十八刷)。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04月初版四刷)。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年11月二版四刷)。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年11月新版六刷)。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01月初版)。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04 月初版)。
朱天心《時移事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04月二版三刷)。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08月二版一刷)。
朱天心《古都》(台北縣: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02月初版四刷)。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年02月初版六刷)。
苦苓《外省故鄉》(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08月一版三刷)。
袁瓊瓊《滄桑》(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02月初版)。
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十四刷)。
孫瑋芒《憂鬱與狂熱》(台北:三民書局,1976年初版)。
孫瑋芒《龍門之前》(台北:九歌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孫瑋芒《卡門在台灣》(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03月初版)。
張大春《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十六刷)。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01月初版七刷)。
張啟疆《消失的□□──張啟疆的眷村小說》(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01月初版)。
張國立《小五的時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二刷)。
愛亞《曾經》(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05月初版四十一印)。
蘇偉貞《陪他一段》(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02月初版)。
蘇偉貞《有緣千里》(台北:洪範書店,1992年07月初版十三印)。
蘇偉貞《離家出走》(台北:洪範書店,1992年11月初版七印)。
蘇偉貞《舊愛》(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07月初版十六印)。
蘇偉貞《單人旅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02月初版)。
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05月二版)。
蘇偉貞《魔術時刻》(台北縣: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05月初版三刷)。
蘇偉貞《封閉的島嶼──得獎小說選》(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06月二版一刷。)
蘇偉貞《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10月初版二刷。)
蘇偉貞〈老爸關雲短〉,《聯合文學》總160期(1998年02月),頁28-45。
蕭颯《如夢令》(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04月初版十四印)。
蕭颯《少年阿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10月五版)。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05月初版二刷)。
青夷選編《我從眷村來》(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四刷)。
二、專書(以作者姓氏為序)
(一)中文原著
川端康成著,蕭羽文譯《古都》(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04月初版)。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初版)。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初版)。
王德威、黃錦樹編《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初版一刷)。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06月初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初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初版一刷)。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初版)。
王德威《衆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09月初版)。
王德威《衆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年初版)。
朱天心《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02月初版)。
朱天心《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01月初版)。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2年初版)。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8年05月初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08月一版)。
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評論》(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01月初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05月初版)。
呂正惠《文化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04月初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07月初版)。
希代編輯群策劃《我們都是台灣人》(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 04月第一版第一刷)。
希代編輯群策劃《飛越兩岸》(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 03月第一版第三刷)。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05月初版)。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05月初版)。
李幼蒸《欲望倫理學──弗洛依德和拉康》(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初版)。
李美枝《性別角色面面觀──男人與女人的權利暗盤》(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05月一版)。
李瑞騰《文學尖瑞對話》(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07月初版)。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初版)。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初版)。
李楯《性與法》(天津: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豐楙、劉菀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初版)。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03月初版)。
周慶華《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年初版)。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6年初版)。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3月初版),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01月初版)。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93年02月初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躁──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8年03月)。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1976~2000》(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1年07月初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7年初版)。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年初版)。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06月一版)。
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初版一刷)。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年06月初版)。
郝譽翔《情慾世界末──當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初版)。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初版)。
張小虹《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04月初版)。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10月初版)。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01月初版)。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5年07月初版)。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02月初版)。
張啟疆《變心》(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2月初版)。
張聖誦《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02月初版)。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初版)。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初版)。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0997》(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初版)。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初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初版)。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04月台初版)。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12月初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1年03月第一版)。
賀安慰《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01月一版)。
黃錦樹《原鄉人──族群的故事》(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初版)。
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初版)。
楊國樞主編《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2003年12月初版一刷)。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03月初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04月初版)。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1月初版)。
楊澤編《縱浪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11月初版)。
詹宏志《閱讀的反叛》(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0年初版)。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學觀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
趙剛《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與社運的批判》(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初版)。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07月初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三印)。
劉秀娟《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8年二版)。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8年初版)。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初版)。
潘國正等著,《新竹市眷村田野報告書》(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06月初版)。
潘國正編《竹籬笆的長影──眷村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06月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二版五刷)。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07月初版)。
盧建榮〈國族屬性的再定義──快被遺忘的族群〉《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年02月)。
藍采風《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張老師月刊社,1982年01月一版)。
蘇偉貞《單人旅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02月初版)。
蘇偉貞《歲月的聲音》(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07月初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1年02月初版三刷)。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1年03月再版二刷)。
(二)中文翻譯本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等譯《第二性──女人》(The Second Sex)(1、2、3卷合訂本)(台北:晨鐘出版社,1973年04月一版,1984年05月七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Tree Essays on Sexuality :Contributions to the Psychology of Love)(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10月二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台北:志文出版社,2004年 08月重排版)。
佛洛姆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69年初版)。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05月再版)。
李維史陀(Levi-Strauss, Claude),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The Savage Mind)(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07月初版第五刷)。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陳曉南譯《愛與生的苦惱》,(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8月一版,1986年6月二版)。
叔本華著,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年)。
韋勒克、華倫合著,王夢鷗、許國衡合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12月再版)。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12月三刷)。
莫達爾(Albert Mordell)著、鄭秋水譯,王溢嘉專文評論《心理分析與文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08月初版四刷)。
愛麗絲.史瓦茲(Aice Schwarzer)著,婦女新知編譯組譯《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After the Second Sex:Conversations with Simone de Beauvoir) (台北:女書文化公司,2001年初版)。
赫伯.高博格著,楊月蓀譯《兩性關係的新觀念》(臺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86年09月再版)。
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公司,1999年初版)。
羅洛.梅(Rollo May)著,蔡伸章譯《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10月再版)。
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李惟遠譯《婚姻與道德》(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35年09月出版),(影印本,1989年 7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三、期刊及單篇論文(以作者姓氏為序)
王甫昌〈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6卷第1期,頁231-267。
王明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05期(1996年10月),頁34-40。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3年11月),頁6-17。
王溢嘉〈我存在,我寂寞-寂寞的存在分析觀〉,《聯合文學》4卷10期(1988年8月),頁27-32。
尼洛〈談《有緣千里》中的小說語言〉,《文訊》16期(1985年2月),頁163-167。
尼洛〈談蘇偉貞小說的思路〉,《婦女雜誌》184期(1984年01月),頁28-29。
瓦西列夫著,趙永穆、陳行慧譯〈愛情論〉,《聯合文學》第4卷第11期(愛慾與文學專輯),頁53-60。
朱天心〈「大和解?」回應之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09月),頁121—122。
朱天心〈不認同的自由〉,《第三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2000 年),頁131-133。
朱雙一〈世俗風情畫與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第14卷第7期(1998年05月),頁124-129。
江宜樺〈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期(1997年03月),頁83-121。
江宜樺〈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9期(1998年03月),頁163-229。
利翠珊〈親子情感、家庭角色與個人界域:已婚女性代間情感糾結的經驗與內涵〉,《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3卷第4期(2000年),頁77-107。
吳忻怡〈昨日的喧嘩今安在?──從《小五的時代》談眷村少年及其相關之文學書寫〉,《聯合文學》第12卷第11期(1996年09月),頁140-144。
吳亭蓉〈「母職」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母子敘寫」,《雲漢學刊》第8期(2001年06月),頁91-107。
吳達芸〈戰爭記憶再見──評張啟疆「消失的□□」〉,《聯合文學》總149期(1997年03月),頁179。
呂正惠〈隱藏於歷史與鄉土中的自我──李昂《自傳的小說》與朱天心《古都》〉,《台灣文學學報》第二期(2001年02月),頁179-189。
李小清〈來自裂縫的女聲:試析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的性別、省籍族群及階級觀〉,《清雲學報》第22卷第1期(2002年6月),頁313-319。
李仕芬〈女兒的父親──當代台灣女作家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4期,(1999年6月),頁188-203。
李瑞騰〈八○年代台灣文學──以文學出版為中心討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1990年6月)第1期,頁25-31頁。
李廣均〈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3期(1996年05月),頁367-389。
沈冬青〈故鄉永恆的過客──探索朱天心的「古都」〉,《幼獅文藝》84卷12期(1997年12月),頁21-31。  
林素芬〈歷史天河裡的痴心──作家朱天心專訪〉,《幼獅文藝》528期(1997年12月),頁5-11。
林雙不〈四面探討蘇偉貞的《情份》〉,《明道文藝》61期(1981年04月),頁4-11。
邵毓娟〈眷村再見卅現:試析朱天心作品中戀物式主體建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0期(2004年03月),頁100-122。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第11卷第11期,(1995年09月),頁32-39。
邱貴芬〈「失聲畫眉」──探討台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台灣文藝.新生版》第5期(1994年10月),頁34-38。
邱貴芬〈「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中外文學》25卷21期(1996年07月),頁160-166。
洪淑苓〈歲月的痕跡──評蘇偉貞近作〈舊愛〉〉,《文訊》第19期(1985年8月),頁42-44。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24卷3期,(1995年 08月),頁153-160。
胡台麗〈外省「榮民」的形塑:文學與人類學的對話〉,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0月15-16日),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
胡衍南〈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觀察雜誌》7期(1993年06月),頁117-135。
馬森〈愛慾的文化意義〉,《聯合文學》4卷11期(1988年9月),頁10-16。
高大威〈集體解構的「想當年」──我讀《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書評書介《文訊》總223(2004年05月),頁24-25。
高天生〈雄雞一鳴天下曉──蘇偉貞小說的社會意識〉,《文訊》6期(1983年12月),頁258-260。
張大春〈引刀逞一快,誰負少年頭?──眷村子弟犯罪行為的軍政淵源〉,《新新聞週刊》(1990年12月31日~1991年01月06日)。
張志維〈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荒人手記》的ㄈㄨ丶語術〉,《中外文學》總298(1997年03月),頁160-179。
張茂桂、蕭新煌〈大學生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自我認定與通婚觀念的分析〉,《中國論壇》總289,第25卷第1期,頁54-55。
張誦聖〈絕望的反射──評朱天心的《古都》〉,《聯合文學》總154期(1997年08月),頁183-184。
張誦聖〈評蘇偉貞〈倒影小維〉──兼及前作《沈默之島》〉,《中外文學》25卷11期(1997年04月),頁43-48。
張靜二〈中西比較文學中的文類學研究──兼論文類移植的問題〉,《中外文學》19卷11期(1991年04月),頁4-23。
梅家玲〈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聯合文學》11卷4期(1995年02月),頁140-150。
莊文福〈日暮鄉關何處是?──論張啟疆《消失的□□》中的鄉愁意識〉,《研究與動態》第9期(2003年12月),頁77-90。
莊宜文〈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台灣文學學報》1期(2000年06月),頁263-294。
郭菀玲、關弘征、謝樹寬〈混聲合唱──台灣各族裔作家對談紀實〉,《中外文學》21卷7期,(1992年12月),頁6-47。
陳康芬〈慾望與毀滅交相辯證下的愛情變奏曲──試析孫瑋芒的「卡門在台灣」〉,《問學集》(1998年 09月),頁62-95。
陳樂融〈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中外文學》20卷4期(1983年09月),頁134-152。
曾昭旭〈中國人的愛欲問題〉,《聯合文學》4卷11期(1988年09月),頁37-44。
曾昭旭〈抑鬱於紅塵的玉潔冰清──蘇偉貞小說中的心情〉,《鵝湖》11卷5期(1985年11月),頁56-58。
曾美雲〈從眷村到台灣──朱天心小說中的眷村圖像與族群意識〉,《語文學報》第10期(2003年12月),頁135-171。
曾端真〈幼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應用心理研究》第7期,(2000年9月),頁34-38。
游美惠〈身分認同與認同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31期(2005年05月),頁58-61。
黃錦樹〈被都市化遺棄的眷村:台灣──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談起〉,《海峽評論》18期(1992年06月),頁85-88。
楊旻瑋紀錄,陳明德主持〈比窮比病比落難──張大春作品「四喜憂國」的討論〉,《文藝月刊》第246 期(1989年12月),頁21-31。
楊國樞、莊耀嘉〈角色規範的認知結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7期(1997年6月),頁282-338。
楊翠〈建構我族、解構他族──朱天心的記憶與認同之辯証〉,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0月15~16日),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
楊錦郁〈用小說來反應人生痛苦──蘇偉貞談小說經驗〉,《文訊》36期(1988年6月),頁89-92。
葉光輝、林延叡、王維敏、林倩如〈父女關係與渴望父愛情結〉,《教育心理研究》29卷1期,(2006年3月),頁93-119。
詹宏志〈幾種語言監獄――讀張大春的小說近作〉《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01月初版七刷),頁5-10。
廖勇超〈尋求認同,洞穿幻見《荒人手記》中(同性情欲)創傷空間與認同政治的對話〉,《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08月),頁79-103。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83卷7期(1996年07月),頁81-88。
廖咸浩〈尋父之悲情與弒父之必要──台灣世紀末的父卅權〉,《聯合文學》第12卷第10期,頁72-75。
廖朝陽〈災難與希望──從〈古都〉與〈血色蝙輻降臨的城市〉看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期(2001年09月),頁1-37。
趙剛、侯念祖〈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期(1995年06月),頁125-163。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臺灣女作家〉,《聯合文學》1卷5期(1985年3月),頁6-19。
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31卷6期(2002年 11月),頁133-157。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109-134。
劉亮雅著,王梅春、廖勇超譯〈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戀呈現〉,《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頁63-78。
劉惠琴〈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第6期(2000夏),頁97-130。
劉惠琴〈青少女在母女關係中的個體化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2卷第4期(2000年),頁53-91。
蔡英文〈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1997年06月),頁51-84。
蔡振念〈叫母親太沈重──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及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20期(2000年12月),頁510-540。
蔡淑華〈探勘一座孤島──試讀蘇偉貞與其情愛女子〉,《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1999年06月),頁137-147。
蔡榮裕〈文學終究是走路的某種方式──也是評論蘇偉貞的小說〉,《中外文學》第27卷第3期,總315期(1998年08月),頁146-178。
鄭明娳〈導盲後的幽微丕變──論張啟疆的散文〉,《文訊》208期,(2003年02月),頁10-12。
鍾玲〈愛恨與哀悼──女詩人寫父親寫的輓歌〉,《中外文學》第28卷第4 期(1999年9月),頁21-42。
四、學位論文(以作者姓氏為序)
石曉楓《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6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亭蓉《蕭颯及其小說的三種主題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婉茹《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周淑嬪《蘇偉貞小說研究──以女性觀照與眷村題材為主》(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孫潔茹《游移卅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陳培文《朱天心的生命風景與時代課題》(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08月)。
陳慧貞《朱天心小說的題材研究──以成長為線索的考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 、利玉芳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賈素娟《張啟疆眷村小說──《消失的口口》》(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 為考察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06月)。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06月)。
五、報紙:(以作者姓氏為序)
李瑞騰〈九○年代崛起的新生代小說家〉,台灣現代小說史研討會,《聯合報》第41版(1998年01月01日~02日)。
邱貴芬〈不許青史成灰──從《擊壤歌》到《漫遊者》〉,《聯合報》第30版(2001年03月12日)。
孫瑋芒〈湍流不息〉,《聯合報.副刊》第25版(1991年02月21日)。
張大春〈眷村子弟江湖老〉,《中時晚報.時代副刊》(1990年12月29日)。
張大春〈遼寧街116巷〉,《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27版(1991年09月13日)。
張茂桂〈回到從前的歡娛──《小五的時代》〉,《聯合報》第42版(1996年08月05日)。
張茂桂〈眷村子弟眷村老〉,《聯合報》第42 版(1996 年08 月05 日)。
張啟疆〈烽火下的遺腹子〉,《自立晚報.副刊》(1991年01月15日)。
張啟疆〈鴻源群眾心理學〉,《自立早報.副刊》(1990年01月13日)。
張瀛太〈死無對證的眷村經驗嗎?〉,《聯合報.讀書人版》第47 版(1997年03月10日)。
梅家玲〈記憶的追尋之旅──評《古都》〉,《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第42 版(1997年06月12日)。
陳綾琪〈世紀末的荒人美學──朱天文與《荒人手記》〉,《自由時報》第39版(2000年04月30日)。
游勝冠〈族群和諧與去殖民化的並行〉,《台灣日報》第25版,(2001年09年03日)。
葉石濤〈第四屆中央日報文學獎小說決審會議〉,《中央日報.副刊》,(1991年01月06日)。
詹宏志、朱天文、蘇偉貞發言;鍾雲記錄、整理〈在孤獨的月夜裡歌唱──時報百萬小說獎《荒人手記》、《沉默之島》新書發表會座談記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34、39 版(1994年11月19~20日)。
齊邦媛〈消失的球與眷村心結〉,《中央日報.副刊》第16版(1992年01月06日)。
蔡源煌〈八○年代的寵兒──張大春〉,《自立晚報》第14版(1989年10年31日)。
賴素鈴〈世紀訪談──朱天心.不願噤聲的老靈魂〉,《民生報.讀書周刊》(1999年04年08月)。
六、網站:(以作者姓氏為序)
孫潔茹〈游移(猶疑)的認同:外省知識份子的國家認同──以朱天文及其作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下載網址: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25/journal_park170.htm,
下載時間:2005 年09月16 日。
陳怡華〈永恆的異鄉人──論朱天心的《古都》〉,
下載網址: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4/4-7.htm,
下載時間:2005 年07月05 日。
眷戀我的台灣村──桃園縣縣政府眷村虛擬博物館
下載網址:http://www.tyccc.gov.tw/tyccc1/twvillage/about/html/about.html,
下載時間:2005 年09月16 日。
楊如英〈多重互文、多重空間──論〈古都〉中的文化認同與文本定位〉,
下載網址: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4/4-6.htm,
下載時間:2005 年07月03 日。
蔡振念〈八十年代以來台灣眷村小說離散主題〉,《回顧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化大學主辦,2003年11月28~29日),
下載網址:http://blog.sina.com.tw/15458/article.php?pbgid=15458&entryid=3037,
下載時間:2005 年09月16 日。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ee) 審核日期 2007-6-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