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1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18.219.189.247
姓名 張佩瑜(Pei-yu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梁啟超遊臺詩文與臺灣民族運動
(Liang Qichao-Taiwan visit potery and Taiwan national movememt)
相關論文
★ 章學誠女性史觀研究★ 《閱微草堂筆記》之文士生活研究
★ 命與德:論《左傳》中的吉凶禍福★ 姚鼐墓誌銘作品研究
★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文章寫作論研究★ 以《明夷待訪錄.學校》為例——兼論知識與權力間的關係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影響中國近代思想上甚鉅的梁啟超,因戊戌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在偶然機緣下,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與林獻堂邂逅於奈良,緊接著宣統三年(1911年),梁啟超應林獻堂之邀到臺灣訪問。在兩次的會面中,梁啟超提示臺灣文人以溫和務實的方式對抗日人,來爭取臺灣人的政治地位,對於日後臺灣知識精英從事臺灣民族運動,是為重要關鍵。梁啟超訪臺目的除觀察日本總督府在臺治績,並籌款辦報外,還參與詩文吟唱活動,詩中呈現的家國情懷,深刻描繪個人眷戀祖國之情,也慰藉臺灣人民悲痛的遺民愁緒。梁啟超的遊臺作品除了真實呈現日人在臺殖民統治的情況,並勇於提出批評;也激勵臺灣人民詩歌:除了吟詠祖國情懷,還可直抒時政,反映現實。臺灣士人肩負維繫傳統文化重責,成立詩社,延續漢學,使日人欲切斷臺灣與中國維繫的想法,面臨挑戰。面對因甲午戰敗,臺灣被迫接受政權轉移的時代劇變,產生「祖國──中國」與「母國──日本」的矛盾認同,促使臺灣人更強化自我認同感,凝聚成為「臺灣意識」。梁啟超離臺後,仍與林獻堂等人持續書信往返,顯示其對臺灣的重視與關切,在臺灣當時的知識份子具有極重要影響力。
摘要(英) Affects in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thought really great Mr. Liang Qichao, because the defect of Hundred Days’ Reform then goes into exile Japan. Under the coincidentally, the year of Guangxu 33 (in 1907) met unexpectedly with Mr. Lin Xiantang in Nara, the following closely the year Xuantong Period three years (in 1911), Mr. Liang Qichao visited to Taiwan invited by Mr. Lin Xiantang. These two meets, Mr. Liang Qichao instructed the Taiwan writers by the temperate practical way to resist Japanese people, strives for Taiwanese’’s political status, this do really be the important key of Taiwan national movement in the future regarding the Taiwan knowledge outstanding person. Mr. Liang Qichao visited the Taiwan except to observe the Japanese residency general to govern the achievement in Taiwan, raise funds publishes a newspaper, but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prose reciting the activity, the family country mood which in the poem presents, the profound description is attached to sentiment of personally the motherland, also consoles the Taiwan people sorrowfully to lose the people gloomy mood. Mr. Liang Qichao’s Taiwan visit articles except really to present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he Taiwan colonial rule situation, and dares to give the criticism; Also drove the Taiwan people: poetry except recites the motherland mood, but also may express the current politics reflection reality straight. The Taiwan gentleman person to shoulder the maintenance traditional culture great task, the tenable poetry society extension Sinology, yet the Japanese faced the challenge of desire to cut off the connection of Taiwan and China thought. Failure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aiwan is compelled accepts the political power shift the time drastic change, accrued the “motherland ── China” and “motherland ── Japan” the contradictory identification, urges the Taiwanese to strengthen the self-sympathy to condense into “Taiwan to realize”. After Mr. Liang Qichao left Taiwan, still with Mr Lin Xiantang continued the correspondence, demonstrated it Taiwan the value and the concern, held extremely strength of the image influence to the Taiwan knowledge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heart in then.
關鍵字(中) ★ 梁啟超
★ 林獻堂
★ 遊臺詩
★ 民族運動
★ 家國情懷
關鍵字(英) ★ national movement
★ Taiwan visit poetry
★ Mr. Lin Xiantang
★ Mr. Liang Qichao
★ family country mood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第二章 艱難兄弟自相親──梁啟超與臺灣之關係及其遊臺動機.........................7
第一節 梁啟超與臺灣之關係.................................................................................7
第二節 梁啟超之流亡日本...................................................................................13
第三節 梁啟超與林獻堂之奈良邂逅..................................................................24
第四節 梁啟超之遊臺動機...................................................................................28
第三章 偏是逢春愛遠遊──梁啟超訪臺紀實..........................................................35
第一節 考察總督府之臺北行...............................................................................35
第二節 與遺老唱和之臺中行...............................................................................41
一、追懷劉壯肅................................................................................................42
二、抒寫遺民情................................................................................................46
三、下榻五桂樓................................................................................................54
四、賦詩萊園景................................................................................................58
第四章 尊前相見難啼笑──梁啟超離臺餘韻..........................................................65
第一節 抱憾而歸之臺灣行...................................................................................65
第二節 知識份子的中國情與臺灣情..................................................................72
一、成立詩社反映家國之痛...........................................................................73
二、推行民族運動訴求臺灣自覺..................................................................79
第五章 秋人別有秋懷抱──梁啟超遊臺影響..........................................................83
第一節 非武裝抗日................................................................................................83
一、臺灣同化會、六三法撤廢......................................................................84
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86
第二節 組社團號召................................................................................................89
一、成立新民會................................................................................................90
二、臺灣文化協會............................................................................................90
第三節 辦報刊宣傳................................................................................................97
一、發刊的緣起................................................................................................97
二、抗日的貢獻................................................................................................98
第六章 結論...................................................................................................................103
參考書目............................................................................................................................107
參考文獻 一、梁啟超部份
梁啟超 《飲冰室文集》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83年12月臺三版
梁啟超著 張品興主編 《梁啟超全集》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年
吳八駿 《梁啟超與戊戌變法》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
勒文森(Joseph R. Levenson)著 劉偉 劉麗 姜鐵軍譯 《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 臺北 谷風出版社 1987年
丁文江 《梁任公年譜長編》 臺北 世界書局 1988年4月三版
孟祥才 《梁啟超傳(救國篇)》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90年
黃克武 《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條是思想之研究》 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年
陳鵬鳴 《梁啟超學術思想評傳》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5年
汪松濤編注 《梁啟超詩詞全注》 廣東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張朋園 《梁啟超與清季革命》 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9年二版一刷
張玉法 麻天祥等箸 《中國歷代思想家21 章炳麟.歐陽竟無.梁啟超.馬一浮》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年10月更新版
湯志鈞 《戊戌變法人物傳稿》 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2004年
董德福 《梁啟超與胡適——兩代知識份子學思歷程的比較研究》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周佳榮 《言論界之驕子:梁啟超與新民叢報》 香港 中華書局 2005年
張灝著 崔志海 葛夫平譯 《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三次印刷
蔣廣學 《梁啟超評傳》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李茂民 《在激進與保守之間 梁啟超五四時期的新文化思想》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年
范銘如主編 廖卓成編著 《梁啟超》 臺北 三民書局 2006年
許俊雅編校 《梁啟超遊臺作品校釋》 臺北 國立編譯館 2007年
許俊雅編注 《梁啟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7年
林慶彰 陳世華主編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臺灣》1、2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2年
二、林獻堂部份
沈雲龍編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一、卷二、卷三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74年12月影印版
張正昌 《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 臺北 作者自行出版 1981年
葉榮鐘 《台灣人物群像》 臺中 晨星出版公司 2000年
黃富三 《林獻堂傳》 南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4年
三、臺灣部份
(一)、文學類
傅錫祺 《櫟社沿革志略》 臺北 臺灣銀行 1963年
廖雪蘭 《台灣詩史》 臺北 武陵出版社 1989年
程玉鳳 《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 臺北 國史館 1997年
陳昭瑛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臺北 正中書局 1998年
龔顯宗 《台灣文學研究》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9年
陳昭瑛 《台灣詩選注》 臺北 正中書局 1999年8月第二次印行
若林正丈 吳密查主編 《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 臺北 播種者文化公司 2000年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 《全臺詩》 臺南 國家臺灣文學館 2004年
詩懿琳 《從沈光文到賴和 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 高雄 春暉出版社 2005年11月修訂第二版
許俊雅 《黑暗中的追尋 櫟社研究》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06年
林癡仙著 許俊雅校釋 《無悶草堂詩餘校釋》 臺北 國立編譯館 2006年
廖振富 《櫟社研究新論》 臺北 國立編譯館 2006年
(二)、其他
《臺灣民報》
《臺灣日日新報》
王忠林等合著 《中國文學史初稿》 臺北 福記文化圖書公司 1985年修訂三版
吳三連 蔡培火等箸 《臺灣民族運動史》 臺北 自立晚報 1987年1月四版
黃煌雄 《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者》 臺北 前衛出版社 1992年
翁仕杰 《臺灣民變的轉型》 臺北 自立晚報 1994年
陳玉璽著 段承璞譯 《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灣個案研究》 臺北 人間出版社 1994年4月一版二刷
黃昭堂著 黃英哲譯 《台灣總督府》 臺北 前衛出版社 1994年
喜安幸夫著 廖祖堯譯 《台灣武裝抗日史》 臺北 海王印刷事業公司 1994年
《臺灣歷史系列演講專輯》 臺北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印 1995年
陳碧笙 《台灣人民歷史》 臺北 人間出版社 1996年
李乾朗 《台灣建築閱覽》 臺北 玉山出版事業公司 1997年初版二刷
林鐘雄 《臺灣經濟經驗一百年》 臺北 作者自行出版 三民總經銷 1998年增訂一版
袁穎生 《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8年
戴國煇 《台灣使探微-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 臺北 南天書局公司 1999年
夏潮基金會編 《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 1999年
葉榮鐘 《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 臺中 晨星出版公司 2000年
藤島亥治郎 《台灣原味建築》 臺北 原民文化事業公司 2000年
王曉波 《台灣意識的歷史考察》 臺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1年
王詩琅著 張良澤編 《余清芳事件全貌——台灣抗日事蹟》 臺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3年
井出季和太著 郭輝編譯 《日據下之臺政》卷一、卷二、卷三 臺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3年
矢內原忠雄著 周憲文譯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臺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黃靜嘉 《春帆樓下晚濤急》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年
羅吉甫 《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灣》 臺北 遠流出版公司 2004年10月二版一刷
李乾朗 《19世紀台灣建築》 臺北 玉山出版事業公司 2005年
王乃信等譯 《臺灣社會運動史》第一册、第二冊 臺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6年
連橫 《臺灣通史》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
陳鴻圖 《臺灣史》臺北 三民書局 2007年3月修訂二版
四、期刊論文
高日文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時代背景〉 《臺灣文獻》 第15卷第2期 1964年6月
黃得時 〈梁任公遊臺考〉《臺灣文獻》 第16卷第3期 1965年9月
黃得時 〈臺灣文人的抗日意識〉《中外雜誌》 第30卷第4期 1981年10月
若林正丈 〈台灣抗日運動中的「中國座標」與「台灣座標」〉 《當代》 第17期 1987年9月
黃光國等 《中國論壇‧「中國結」與「台灣結」創刊十二周年專輯》 第25卷第1期 1987年10月
謝秋萍 〈梁啟超與霧峰林家三傑的臺灣情誼〉《臺灣文學觀察雜誌》 第8期 1993年
張寄謙 〈清末民初孫中山和梁啟超等人與臺灣的關係〉《臺灣研究‧歷史》1994年第1期
謝俊美 〈梁啟超與日本〉《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1994年第2期
洪銘水 〈日據時代的隱逸詩人──林癡仙〉《東海學報》 第37卷 1996年7月
廖振富 〈林癡仙詩中的台灣與中國〉《臺中商專學報》 第29期 1997年6月
鄭淑蓮 〈梁啟超之遊臺與林獻堂(1907~1911)〉《弘光學報》 第30期 1997年
許雪姬 〈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 第49卷第2期 1998年6月
廖振富 〈林獻堂詩與近代台灣〉《竹塹文獻雜誌》 第13期 1999年11月
羅秀美 〈「破碎山河誰料得,艱難兄弟自相親」──梁啟超遊臺詩的家國情懷〉 《元培學報》 第7期 2000年
藍偵瑜 〈梁啟超訪臺對臺灣傳統文人的影響之考察──以林癡仙為分析對象〉 《島語:臺灣文化評論》 第3期 2004年1月
五、學位論文
王文顏 《臺灣詩社之研究》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9年6月
鄭梅淑 《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6月
朴成蘭 《梁啟超新民叢報體風格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年5月
張哲魁 《梁啟超的民族思想與國家觀念之研究》 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5月
蔡永昌 《梁啟超思想研究》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3年1月
指導教授 丁亞傑(Ya-Chieh Ting) 審核日期 2008-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