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102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18.222.108.18
姓名 謝郁慧(Yu–hui Hsi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The study of humorous essays in early Taiwan)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愛亞小說研究★ 琦君書信研究
★ 華嚴小說研究★ 蘇青文學研究
★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羅智成詩的空間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提要
「幽默」可以說是區別古代散文與現代散文的劇烈特徵,「幽默散文」也是區別「滑稽文學」與「幽默文學」的獨立區域,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的發展實已臻至繁榮盛景,不論是言志幽默學者散文家還是載道幽默雜文家,他們的作品展現出高度寫作藝術技巧,及心目中理想國度的示範,尤其在這些幽默作家作品背後幽默風骨的展現、人生智慧的啟發,它反映出一個有深厚背景的文化心靈。本文共分六章,提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闡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並對研究範圍加以規範,本論文研究方法,包含許多面向,除了文學它還涉及了美學、喜劇、幽默、心理學的範疇,其內涵外延是豐富而多樣的。以下章節從縱的歷史溯源,到橫的作家文本分析,到研究者、讀者鑑賞,去分析歸納幽默散文類型特徵,進而呈現幽默散文高度的藝術境界。
第二章<幽默散文概述>:中國自古以來的「幽默文學」作品,多以「滑稽文學」稱之,在論述幽默文學的特徵和幽默散文溯源前,需將這兩者加以正名劃界釐清。現代幽默散文的風行,有其歷史發展的背景,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的發展是中國三、四十年代幽默散文的延續與拓展。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幽默散文風格,如移民文化衝突後的幽默轉化,鄉土幽默的在地書寫,專業文化的幽默多元書寫,這些都豐富了台灣幽默散文的版圖。早期幽默散文創作者,約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表現個人情志,講究文字藝術,的「言志」幽默學者散文,另一種是積極發聲,對社會有強烈責任感和影響慾的「載道」幽默雜文。
第三章<早期幽默散文作家論–學者篇>:以幽默發展脈絡來看,台灣幽默學者散文類型作家,是延續了五四以來「言志」一派的文學傳統,這一派作家重於個人性靈的體現,講究文字藝術,樹立了幽默散文典型風範,如林語堂幽默散文體系的建立,梁實秋開創了幽默散文範式雅舍體,吳魯芹自由主義下幽默風骨展現,余光中重新開創幽默散文語言意象的創新,這一派幽默學者散文具有承先啟後及創新的歷史意義。
第四章<早期幽默散文作家論–雜文作家篇>:這一類幽默雜文作家其寫作意圖明確,他們多半選用專欄或雜文來發聲,目的是希望引發更多人關注社會的議題,所以這一類的文章較不重視文學的藝術性而重目的及功用性,這一派作家是延續魯迅「載道」的雜文傳統。何凡是幽默專欄的健將也是幽默最佳翻譯及引介人,柏楊對歷史文化的諷刺批判精神,顏元叔是學者型雜文的發端者,代表從幽默散文到幽默雜文的過渡,丹扉、可叵則寫下女性閨秀散文外的另一章。
第五章<早期幽默散文的寫作技巧>:從幽默散文的選材藝術、語言藝術、結構佈局來看幽默散文的寫作技巧。在選材上它有各種題材類型的示範,及表現方式。幽默語言特具有言外之意、絃外之音,講究一種含蓄的藝術,所以象徵、雙關、諧音暗示等修辭,需要讀者慧心領悟。幽默散文在構思時特別要「別具隻眼」才能看出人的行為荒謬、矛盾、可笑之處,除了構思的創新,也愛作翻案,從自己感受出發,幽默作家的獨到見解就表現在當中,同時也展現出幽默散文高度審美藝術特徵。
第六章<結論>總結研究成果,發現幽默散文的特徵,及幽默散文價值,這是研究的收穫。期待在論文從根的溯源後能尋繹出繼承與發展的文學規律,或整體脈落,讓它更有系統可循。早期幽默散文是未受到關注的一塊,若能藉由探索、解釋、評價,完成這階段性的任務,這也是研究結果所希望達成的最終目的。
摘要(英) Abstract
“Humor” is the dramatic feature to distinguish the ancient essay from modern one. Likewise, “Humorous essay” is the individual section to distinguish “Parody Literature” and “Humorou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orous essay in early stage in Taiwan has actually been common. No matter if the humorists who stress on aspiration, or the critics who convey moral lessons, their works indicate not only the master art of writing and also the pattern-setting of a Utopia particularly, behind the masterpieces in which humorists and essayists show the character of humor and enlightenment on wisdom for life. It reflects their profound cultural spirit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following are argu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motivation of the study,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Besides, it also stipulates the area of research. The method of this thesis involves various phases—literature, aesthetics, comic, black humor and psychology. The following chapters include from the historic origins to the analysis of texts. The researcher and the readers may appreciate and analyze the genre of humorous essays that present the top-notch writing arts.
Chapter Two: The Outline of the Humorous Essay
Since ancient China, the works of “humorous Literature” mostly are called “Parody literature”. Before stating the character of Black Humor and the origins of the humor essay, we need to define and clarify these two terminologies. The popularity of modern humorous essay has its historic and evolutionary background. In Taiwa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stage humorous essays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humors essays for 1930s and 1940s in China. Different cultures nurture diverse writing styles of humorous essays, such as the clash-turn-humor of immigrant culture, the writing of rustic humor, and the professional cultural writing of humorous pluralism. These all enrich the domain of humorous essay in Taiwan. The earlier humorist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aspiration advocate, is to show personal aspiration. And the works emphasize on the art of Chinese characters. However, the other, the moral-lesson conveyor, is to voice aggressively and bear intense responsibility and influence on the roots.
Chapter Three: Schola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Humorous Literature--Humorists
As far as the development of humor, Taiwan humorists the extend literary tradition from the Five-Four incident which advocates aspiration. This type of writers values the 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 spirits, and the art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y set an example of a typical genre of humorous literature. For example, Lin, Yu-Tang builds the humorous essay system; Liang, Shi-Qiu creates Ya-She system; Wu, Lu-Qin, reveals the humorous style of liberalism; Yu, Guang-Jhong, recreates the linguistic symbol. These writers have the historic meaning of keeping and recreating the humorous literature.
Chapter Four: write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humorous literature--critics
These sorts of writers have crystal clear intentions. Mostly, they choose columns or essays to express. The purpose is to draw more of the people’s attention to social issues. Therefore, these kinds of writing pinpoint purposes and functions instead the arts of literature. These writes continued Lu-Xun’s moral teaching lessons. He-Fan is not only the master in humorous column but also the marvelous interpreter and introducer. Bo-Yang is the remarkable sarcastic critics on history and culture. Yan, Yuan-Shu develops distinctive paradigm of transition from burlesques to indignant essays. Dan Fei and Ke Pou initiate another chapter of feminine essays.
Chapter five: the arts of humorous essays in the early stage
We example the writing skills in terms of the art of material-choosing, language and layout. For the material-choosing, it has all sorts of exemplification of the genre and the way to show it. Humorous discourse features overtone, the connotation, which is an art of implication. Accordingly, the readers need to comprehend that those plays on words such as the symbols, puns and homonym paronomasia. When conceiving humorous essays, the writers need to be insightful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absurdity, contradiction and ridiculousness. Besides creating thoughts, the writers enjoy renovating from the personal views. Thus, their works present their peculiar view points. In the meantime, the works show the aesthetic traits.
Chapter 6: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reveal the traits and values of humorous essay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root-tracing in this thesis can search for the succ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regularity or the global circuit, and make it more systematic to follow. Humorous essays in the early stage do not draw much attention. If we may take this advantage of exploration, explanation, evaluation to accomplish the current task, it will also be the expectation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thesis.
關鍵字(中) ★ 台灣文學
★ 幽默散文
★ 學者散文
★ 雜文
★ 翻案
關鍵字(英) ★ humor
★ essay
★ prose
★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目次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 4
一、 研究方法 4
二、 研究範圍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章節架構 9
第二章、 台灣幽默散文概述 12
第一節、 幽默散文界義 13
一、 何謂幽默文學 13
二、 幽默散文的特徵 18
三、 幽默散文溯源 24
第二節、 台灣幽默散文發展歷程 32
一、 台灣幽默散文歷史背景 32
二、 台灣幽默散文發展歷程 42
第三節、 台灣早期寫作幽默散文的兩種人 50
一、 台灣早期知識份子的兩種類型 50
二、 「言志」幽默散文與「載道」幽默雜文 51
三、 學者散文的幽默與機智 54
四、 雜文作家的幽默與諷刺 56
第三章、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作家論─學者篇 60
第一節、 幽默體系的建立:林語堂 (1895–1976) 60
一、 幽默文學的貢獻 61
二、 性靈閒適與幽默 67
三、 幽默的生活散文 71
四、 幽默小品的筆調「娓語體」 72
第二節、 幽默散文之冠冕:梁實秋 (1903–1987) 74
一、 梁實秋散文觀與幽默格調 74
二、 幽默散文的範式:雅舍體 78
三、 出入古今中外的書卷幽默 83
第三節、 幽默散文淺彈低唱:吳魯芹 (1918–1983) 85
一、 自由主義中的幽默情懷 87
二、 吳魯芹幽默散文的淵源 89
三、 輕裘緩帶的低調幽默 92
第四節、 幽默風爐的煉丹者:余光中 (1928–) 98
一、 余光中幽默散文選集 99
二、 余光中幽默的理論 103
三、 幽默交響樂章 107
第四章、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作家論─雜文作家篇 113
第一節、 何凡:玻璃墊上的幽默 (1909–2002) 113
一、 何凡與玻璃墊 114
二、 幽默專欄健將 122
三、 幽默的最佳解說員 124
第二節、 夏元瑜:雅俗交融的幽默 (1909–1995) 128
一、 知識的趣味包裝 128
二、 獸性與人性的幽默解剖 130
三、 小說筆法與怪誕風格 132
第三節、 柏楊:猛撞醬缸的幽默 (1920–2008 ) 135
一、 柏楊與雜文 136
二、 柏式雜文幽默風格 143
第四節、 顏元叔 :人間煙火的市井幽默 (1933–) 149
一、 散文觀.雜文觀 150
二、 幽默雜文體式──顏元叔體 153
第五節、 丹扉、可叵:閨秀之外的幽默 (1926–、1941–) 158
一、 閨秀散文的變格 159
二、 鞦韆上的女子──丹扉與可叵 162
三、 戲謔的針砭 163
四、 戲劇的幽默 165
第五章、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的寫作技巧 167
第一節、 幽默散文的選材藝術 167
一、 題材類型 167
二、 題材表現 173
第二節、 幽默散文的語言藝術 181
一、 象徵暗示、生動戲仿 181
二、 文白交融、雅俗相間 188
三、 辭格運用,交錯多變 197
四、 語言的節奏感與音樂性 205
第三節、 幽默散文的結構佈局 210
一、 構思奇特、翻案文章 210
二、 議論抒情,夾敘夾議 221
三、 善用對比,矛盾揭露 226
第六章、 結論 234
參考書目 24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幽默專著:(以作者姓氏為序)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北京,知識出版社,1986年9月。
王建平《幽默與邏輯智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初版,1992年11月第一版。
王瑋《“笑”之縱橫》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1988年11月第一版,1990年11月第二次印刷。
瓜田 《幽默語言操作》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5年07月。
老舍著、王曉琴編《老舍幽默小品》台南,文國書局出版,1995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李下主編 《幽默散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03月。
李下主編《20世紀中國幽默精品-幽默雜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雨城、閻光鋒《實用幽默辭典》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
佴榮本 《笑與喜劇美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5年3月三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8年2月初版。
孫紹振、湯化編著《幽默學全書》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
孫紹振《孫紹振幽默文集第一、二、三卷》廣東,旅遊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殷儀《幽默文學面面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1989年9月第一版。
湯哲聲《中國現代滑稽文學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00年1月1日。
程永富、王剛譯,【美】赫伯.特魯著《論幽默》四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下册,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初版。
雷銳、劉開明《論柏楊式幽默》台北,星光出版社,1994年9月15日。
雷銳與宋瑞蘭《梁實秋幽默散文賞析》廣西,漓江出版社,1991年初版。
雷銳編 《三毛幽默散文賞析》廣西,漓江出版社,1993年3月。
雷銳編 《余光中幽默散文賞析》廣西,漓江出版社,1992年5月。
雷銳編 《李敖幽默散文賞析》廣西,漓江出版社,1993年3月。
雷銳編 《夏元瑜幽默散文賞析》廣西,漓江出版社,1993年1月。
雷銳編 《梁實秋幽默散文賞析》廣西,漓江出版社,1991年9月。
熊睦群《戲劇幽默美學》台北,普天出版社,2004年6月1日。
潘國慶譯,【美】諾曼.N.霍蘭德著《笑──幽默心理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
鄭凱《先秦幽默文學論》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1993年3月第一次印刷。
盧斯飛、楊東甫編著《中國幽默文學史話》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合著《幽默心理分析》台北,智慧大學出版公司,1999年2月初版。
閻廣林《幽默與禁忌》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1月30日。
薛寶琨《中國的軟幽默》台北,幼獅出版社,1995年初版。
譚達人《幽默與言語幽默》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9月。
顧青、劉東葵著《冷眼笑看人間事–古代寓言笑話》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8月初版。
文學專著:(以作者姓氏為序)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初版。
尤雅姿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初版3刷。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10月二版。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上中下)台北,古楓出版社,1986年,初版。
白少帆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1987年,初版。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88年8月重十八版。
朱光潛 《談美》台北,建宏書局,1988年1月 。
朱光潛《我與文學及其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天龍出版社,1986年10月。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張堂錡審訂《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
何凡《何其平凡──何凡散文》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一刷。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0年6月。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初版。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初版。
余光中編《文學的沙田》 台北,洪範書店,1985 年3月三版。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4月10日。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7月。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1月初版。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洪業文化出版,1996年初版。
李瑞騰、蔡宗陽主編《雅舍的春華秋實—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5月初版。
李瑞騰《披文入情》台北,蘭亭書店,1984年10月20初版。
李瑞騰《情愛掙扎──柏楊小說論析.前言》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出版,1994年7月16日初版。
李瑞騰主編《柏楊文學史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12月初版。
李瑞騰主編《柏楊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一刷。
李曉虹《中國當代散文發展史略》台北,秀威資訊,2006年7月。
李豐楙等編《中國現代散文選析》第一、二冊,台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三月第一版第五刷。
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看文人妙語生花》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3月。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1版。
周腓力《幽自己一默》台北,九歌出版社,初版15印,1997年1月。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林太乙編《論幽默:語堂幽默文選.(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林太乙編《清算月亮:語堂幽默文選.(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台北,遊目族文化出版,2000年5月初版一刷。
林麗如《走訪文學僧──資深作家訪問錄》台北,文訊雜誌社,2004年10月BOD一版。
施建偉《幽默大師林語堂》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4年。
柏楊口述、周碧瑟執筆《柏楊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7月。
范培松《散文瞭望角》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2月台一版。
夏祖麗、應鳳凰、張至璋《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何凡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30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
徐學主編《台灣研究25年精粹》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桂文亞《橄欖的滋味》台北,皇冠雜誌社出版,1977年4月初版。
涂公遂《文學概論》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7月版。
張忠棟等編《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編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初版。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初版。
張健《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11月五版。
張堂錡、欒梅健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9月初版。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4月15日初版一刷。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12月15日初版一刷。
張瑞芬《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BOD一版。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梁實秋《中國近代散文選讀一集—上冊》台北,益大書局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梁錫華《且道陰晴圓缺》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
莊漢新編著《中國二十世紀散文思潮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陳子善編《未能忘情──台港暨海外學者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1980年12月。
陳書良、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初版。
傅孟麗《余光中傳──茱萸的孩子》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月第一版第二次印行。
喻大翔《兩岸四地百年散文縱橫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6月,第一版三刷。
焦桐編《臺灣醫療文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5年3月7日。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局出版,1986年初版。
黃維樑《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夏林含英出版,純文學發行,1984年初版
黃維樑《璀璨的五采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初版,1986年3月,增訂再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修訂新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8年3月,修訂初版
楊牧《中國近代散文選》(二集)台北,洪範書店,1981年8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10月20日。
董崇選《西洋散文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廖玉蕙等編《繁花盛景——台灣當代文學新選》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2月台一版。
齊邦媛《霧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10月8日初版3印。
劉心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事業,1981年。
劉登翰編《臺灣文學史(上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劉登翰編《臺灣文學史(下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一版一印。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4月三版三刷。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再版三刷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二版五刷。
鄭明娳編《當代臺灣評論大系》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卷5。
魯迅《南腔北調集》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2月初版。
蕭蕭主編《壓力變甜點──幽默散文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
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
謝楚發《散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7月。
簡媜《月娘照眠床》台北,洪範書店出版,1987年。
魏飴《散文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初版。
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8月初版三刷,
羅宗濤、張雙英合著《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 1988─1996》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4月初版。
蘇雪林《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廣東出版社,1979年初版。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作家文本:(以作者姓氏為序)
丹扉《反舌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出版。
丹扉《叮噹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78年出版。
丹扉《折枝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73年出版。
丹扉《見刺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70年出版。
丹扉《幽默智慧語錄》台北,圓神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丹扉《搬弄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69年出版。
丹扉《鼓刷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丹扉《管窺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出版。
丹扉《輾渣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出版。
何凡《一心集》台北,學生書局,1964年12月初版。
何凡《人生於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4月初版。
何凡《十雨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9月。
何凡《三疊集》台北,學生書局,1964年5月再版。
何凡《不按牌理出牌》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12月4版。
何凡《五風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9月。
何凡《如此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5年12月。
何凡《何凡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何凡《何其平凡》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2月初版。
何凡《夜讀雜記》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7月4版。
何凡《茶話》與洪炎秋林良合著台北,國語日報社,1966年。
何凡《這般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5年12月。
何凡《窗》與林海音合著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5年5月。
何凡《落落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1年2月。
何凡《磊磊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1年2月。
何凡《談言集》台北,學生書局,1964年10月再版。
余光中《井然有序》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初版。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2月初版。
余光中《日不落家》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余光中《左手的謬思》台北,大林書店,1978年12月初版。
余光中《余光中幽默文選.自序》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4月25日1版。
余光中《余光中幽默散文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5月1版。
余光中《余光中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初版。
余光中《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0年4版。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1月初版。
余光中《望鄉的牧神》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5年12月7版。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6月重排初版。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4年4版。
余光中《焚鶴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11月初版。
余光中《隔水呼渡》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余光中《憑一張地圖》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初版。
余光中《藍墨水的下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初版。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年初版。
吳魯芹《文人相重》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10月初版。
吳魯芹《吳魯芹散文選》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初版。
吳魯芹《美國去來》台北,中興文學,1953年。
吳魯芹《英美十六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1年9月。
吳魯芹《師友﹒文章》台北,傳記文學,1985年9月再版。
吳魯芹《臺北一月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初版。
吳魯芹《暮雲集》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11月初版。
吳魯芹《瞎三話四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5月4版。
吳魯芹《餘年集》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10月2版。
吳魯芹《雞尾酒會及其他》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3年10月再版。
林語堂《大荒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10月再版。
林語堂《我的話》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10月。
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台北,開明書店,1974年10月初版。
林語堂《語堂文存》台北,林氏圖書事業有限公司,1941年初版。
柏楊《大男人沙文主義》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柏楊《心血來潮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1年2月初版。
柏楊《玉雕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1年2月初版。
柏楊《立正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1年2月初版。
柏楊《早起的蟲兒》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柏楊《死不認錯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1年3月初版。
柏楊《我們要活得有尊嚴》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初版。
柏楊《怪馬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柏楊《前仰後合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柏楊《按牌理出牌》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柏楊《柏楊全集》1~8冊 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柏楊《活該他喝酪漿》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柏楊《紅袖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柏楊《剝皮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柏楊《神魂顛倒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柏楊《高山滾鼓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柏楊《鬼話連篇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0年初版。
柏楊《牽腸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
柏楊《笨鳥先飛集》台北,星光出版社,1981年2月初版。
柏楊《蛇腰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
柏楊《堡壘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柏楊《越幫越忙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1年初版。
柏楊《聖人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0年1月初版。
柏楊《道貌岸然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89年3月初版。
柏楊《聞過則怒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
柏楊《鳳凰集》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0年8月初版。
柏楊《踩了他的尾巴》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
柏楊《奮飛》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初版。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台北,林白出版社,1985年初版。
柏楊《醬缸震盪》台北,星光出版社,1995年1版。
夏元瑜《千年古雞今日啼》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3月4版。
夏元瑜《大漠尋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9月3版。
夏元瑜《以蟑螂為師》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1月5版。
夏元瑜《弘揚飯統》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10月4版。
夏元瑜《生花筆》台北,九歌出版社版,1979年3版。
夏元瑜《老生再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0年3月4版。
夏元瑜《老生閒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5年。
夏元瑜《昇天記》台北,九歌出版社版,1979年7版。
夏元瑜《東西財神來報到》台北,健行出版版,1991年4月初版。
夏元瑜《金鼎夢》台北,九歌出版社版,1985年54版。
夏元瑜《馬後砲》台北,九歌出版社版,1987年11版。
夏元瑜《現代人的接觸》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初版。
夏元瑜《萬馬奔騰》台北,九歌出版社版,1978年。
夏元瑜《夢裡乾坤》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4版。
夏元瑜《談笑文章》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3年4月10版。
夏元瑜《龍騰虎躍》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12初版。
張曉風《他?她?》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張曉風《玉想》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7月初版。
張曉風《再生緣》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10月12版。
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台北,台北,道聲出版社,1984年3月3版。
張曉風《你還沒有愛過》台北,大地出版社,1987年8月21版。
張曉風《我在》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9月初版。
張曉風《我知道你是誰》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9月初版。
張曉風《步下紅毯之後》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12月20版。
張曉風《幽默五十三號》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11月初版。
張曉風《桑科有話要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7月增訂4版。
張曉風《從你美麗的流域》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
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張曉風《通菜與通婚》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
張曉風《給你》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3年3 初版。
張曉風《愁鄉石》台北,晨鐘出版社,1971年4月再版。
張曉風《詩詩晴晴與我》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4年3月5版。
張曉風《曉風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6月初版。
張曉風《曉風吹起》台北,文經出版社,1989年11 初版。
張曉風《曉風創作集》台北,道聲出版社,1980年5月2版。
張曉風《曉風散文集》台北,道聲出版社,1986年7月20版。
梁實秋《白貓王子及其他》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年4月3版。
梁實秋《秋室雜文》水牛出版社,1983年再版。
梁實秋《梁實秋文選》台北,文經出版社,1989年1版。
梁實秋《梁實秋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7年7再版。
梁實秋《略談中西文化》台北,進學出版社,1970年。
梁實秋《雅舍小品》台北,正中書局,1964年7月9版。
梁實秋《雅舍小品補遺》 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增訂重排初版。
梁實秋《雅舍小品續集》台北,正中書局,1973臺初版。
梁實秋《雅舍散文》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1月初版。
梁實秋《雅舍散文》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13版。
梁實秋《雅舍談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1月初版。
梁實秋《雅舍雜文》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初版。
梁實秋《實秋自選集》台北,勝利書店,1954年初版。
梁實秋《實秋雜文》台北,大林書店,1973年12版。
梁實秋《罵人的藝術》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4年初版。
顏元叔《人間煙火》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
顏元叔《五十回首──水頭村的童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8月初版。
顏元叔《平庸的夢》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年9月2版。
顏元叔《玉生煙》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
顏元叔《走入那一片蓊鬱》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5月1版。
顏元叔《知無不言》香港博益書局,1984年。
顏元叔《時神漠漠》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年9月2版。
顏元叔《笑與嘯》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10月2版。
顏元叔《草木深》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8月初版。
顏元叔《鳥呼風》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76年再版。
顏元叔《善用一點情──寫給青年人》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12月3版。
顏元叔《臺北狂想曲》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再版。
顏元叔《憤慨的梅花》台北,正中出版社,1984年初版。
顏元叔《離台百日》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4月4版。
顏元叔《顏元叔自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75年1月初版。
顏元叔《飄失的翠羽》台北,皇冠出版社,1981年。
二、單篇作品
尤雅姿<從劉勰《文心雕龍.諧讔》探討傳統滑稽文學的生態結構及理論特點>《慶祝王更生教授七秩嵩壽紀念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頁220–221。
心岱<博士、雜文作家、系主任──訪顏元叔先生>《書評書目》27期,1975年7月,頁74–75。
文小妮<梁實秋散文的滑筆藝術>《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1月,八四期,頁98。
王大空<藉機風光風光:寫在「幽默五十三號」出版之前>《幽默五十三號》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頁3–6。
王希杰<評《林語堂與蕭伯納》–我的朋友沈謙教授的生花妙筆>《中國語文》第507期,1999年9月,頁94–99。
朱雙一<《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出自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0年6月,頁91。
朱鐵志<幽默雜文和雜文的幽默>,《20世紀中國幽默精品-幽默雜文》李下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頁3。
何聖芬記錄整裡<散文類型的再探討>座談會紀錄《文訊》月刊第十四期,,1984年10月。
余光中<亦秀亦豪的健筆-我看張曉風的散文>《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2月初版,第3次印刷,頁238。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辮子>原載於《文星》第68期,1963年5月,後收錄於余光中所著《逍遙遊》台北,時報,1984年3月,頁38。
余光中<愛彈低調的高手──遠悼吳魯芹先生>《低調淺彈──瞎三話集【新版】‧序論》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吳禮權<看文人妙語生花,讓生命得到舒暢–評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中國語文》第508期,1999年10月,頁79–84。
李金銓<柏楊,柏楊的筆,台灣的新聞自由與人權運動>李瑞騰主編《柏楊文學史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12月初版,頁212。
李欽業<品梁實秋散文—雅舍小品>《國文天地》1993年10月,第101期,頁18。
李豐楙<顏元叔>《中國現代散文選析》第二冊,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第五刷,頁818。
沈 謙<畫龍點睛,神形兼備—評余光中的沙田七友記>《明道文藝》1999年12月。
林良<夏承盈和何凡>《國語日報‧書和人》2003年1月4日。
亮軒<平凡的典型──談何凡其人其文>《何其平凡──何凡散文》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一刷,頁215。
柏楊<【序二】新的指導﹒新的獲益──參加「柏楊文學史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李瑞騰主編《柏楊文學史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12月初版。
胡百華<畢生厚實帶玲瓏──側記梁實秋先生晚年生涯與生平>李瑞騰、蔡宗陽主編《雅舍的春華秋實──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12月10日。
范培松<沈謙與林語堂>《明道文藝》第281期,1999年8月,頁118–121。
范培松<梁實秋《雅舍小品》的概括藝術>《國文天地》1995年8月,頁95。
范培松<談香港的學者散文>《現代中文文學評論》 第三期,1995年6月。
夏志清<師友、文章序>《師友、文章》台北,傳記文學出版,1975年,頁10。
夏志清<最後一聚──追念吳魯芹雜記>《聯合報副刊》1984年7月15日。
徐學<八○年代台灣政治文化與台灣散文>《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一期,1994年6月。
張春榮<始於喜悅,終於智慧──讀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文訊月刊》第281期,1999年8月,頁118–121。
張瑞芬<散文下的盛世2000–2004台灣散文現象>《文訊》 2004年10月第228期。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頁73-96。
張瑞芬<顏元叔與吳魯芹散文在七○年代的意義>於2006年「苦悶與銳變:六○年代七○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後收錄在其《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當代文學論集》專著,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4月BOD一版。
梁實秋<從自己胸中流出>收錄夏元瑜《蓋天蓋鬼蓋人間‧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初版,頁269–273。
梅新<細讀顏元叔的散文>《中華日報》1982年3月,4–6日。
陳信元<探索人性的藝術──論梁實秋雅舍小品>收錄於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初版,頁323。
陳室如<簡單的豐美──論梁實秋《雅舍小品》的語言藝術>《雅舍的春華秋實-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12月。
游喚<從洪範版「餘年集」論吳魯芹散文>《散文季刊》第一期,1984年1月
湯哲生<梁錫華散文論>《現代中文文學評論》 第三期,1995年6月。
焦桐<知識的經緯──論姚一葦的知性散文>《幼獅文藝》第85卷第5期,1998年5月,頁29-32。
琦君<從小說到散文>《幽自己一默.序》台北,九歌出版社,初版15印,1997年1月10日,頁4。
黃克全<顏元叔《五十回首》及其他>收錄於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初版,頁461。
楊照<回到西方隨筆傳統──楊照談「知性散文的奧祕」>《聯合報.副刊》2006年8月12日 。
楊照<抒情散文的「典範」──評余光中的《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頁213。
楊照<華麗而高貴的偏見──讀董橋的散文>《聯合報副刊》2002年2月17-19日。
楊照<與品味的堅持>《中國時報》1999年4月13日。
董雲霞<像她這樣的一個女子──訪張曉風女士>《新書月刊》1984年3月。
詹宏志<城鄉暗角的采風者──札記阿盛及其文學>《綠袖紅塵》序言,未來書城出版社,20020年2月1日。
廖之韻整理紀錄<夏濟安、吳魯芹、林以亮──當代作家看典藏散文>《聯合報》副刊,2006年,8月17日。
趙寧<我讀「可叵」>《通菜與通婚.序文》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7月10日初版,頁3-6。
齊邦媛<文學與報恩主義>《低調淺彈──瞎三話四集(新版.序)》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8月10日初版,頁10。
齊邦媛<吳魯芹散文選.序> 齊邦媛編《吳魯芹散文選.序》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4月初版,頁三。
齊邦媛<從灰濛凝重到恣肆揮灑──五十年來的台灣文學台灣>齊邦媛《霧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10月8日,初版3印。
蔡素芬紀錄<鄭明娳、簡媜對談散文創作>《國文天地》1988年7月4日,第2期。
蔡謀芳<間接修辭—借代、借喻與雙關>《中國語文》2000年8月,第518期,頁50。
鄭明娳<梁實秋散文概說>收錄於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初版。
鄭明娳<粱實秋散文概說>收入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初版,頁251。
應鳳凰<《自由中國》與《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26期,1997年4月5日。
鍾玲<女性主義與女性作家小說>收入《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頁208。
韓良露<愛讀報的倫敦人>摘自《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 .人間咖啡館」專欄,2003年2月5日。
簡宗梧<數說懶貓諷浮生──評析顏元叔散文「懶貓百態」>《師友月刊》236期,1987年2月。
顏崑陽<推薦序:現代散文長河中的一段風景──寫在《九十二年散文選》之前>《九十二年散文選》九歌出版社,2004年3月10日。
張羽<試論《自由中國》的文藝欄目>《台灣研究25年精粹》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頁332。
三、學位論文:
牟方芝《張曉風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林君儀《抗戰後期的學者散文──王力、梁實秋、錢鍾書三家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佩瑾《吳魯芹、陳之藩散文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麗娟《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台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作為參照》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邱華苓《林語堂『論語』時期幽默文學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張和璧《夏目漱石與林語堂之對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惠萍《論海勒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的黑色幽默特徵》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賀淑瑋《黑色幽默在中國:毛話語創傷與當代中國“我”說主體》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黃怡靜《林語堂中文散文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楊舒媄《柏楊雜文析論──以不同版本的考察為主》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葉嘉文《張曉風植物類散文鑑賞與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信足《梁實秋《雅舍小品》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淑惠《現代散文風貌研究–余光中散文新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04年。
鄭穎《五四新文學時期的小品文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
蕭佳慧《笑話書寫與閱讀──馮孟龍《笑府》、《古今笑》探論》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2004年。
謝易澄《魯迅雜文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6年。
鍾鳳美《梁實秋先生的事蹟與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指導教授 李瑞騰(Jui-Teng Li) 審核日期 2008-7-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