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6 、訪客IP:3.145.183.137
姓名 蕭淑文(Shu-wen Hs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Study on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of Taiwan Tea Industry over the Past 60 Years (1945-2005): Center on the Tea Research & Extension Station )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劉銘傳裁隘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的隘墾社會為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主要的研究範圍是戰後六十年來台灣茶業技術研究發展與變遷,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探討其在茶作與製茶技術上所擔負的任務、對茶業科學化、機械化的推動,以及在茶業界中所推展的工作等。冀望藉由茶業的相關史料、歷史文獻、專書著作、期刊來了解茶業改良場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成立,以及進行那些試驗研究來改良台灣茶葉,及其對於台灣茶業產生何種改變與影響等。
本文除了引用各種文獻、官方統計資料之外,為了補足這些資料所無法傳遞的訊息或深入探討台灣茶業技術研究的實際運作面向,在研究方法上亦對部份茶改場研究人員及其退休人員、茶農、茶商為對象進行深入訪談,以了解茶業技術研究發展過程中的真實面。
台灣的茶業技術研究六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茶改場相關的試驗研究更加廣泛而多元;在茶樹栽培管理、茶葉製造及行銷技術研究上都有可觀的成績,其成果推廣的對象也由對茶農、製茶業者產製技術的傳承,到對消費者教育宣導,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希望提升台茶品質、增加茶葉消費量。茶改場是台茶研究中心,是許多茶農栽培及製茶技術知識的來源,許多研發的技術由此延伸出去,台灣茶業的發展因為有了技術的改良與提升,在國際的舞台上仍佔有一席之地。
整體而言,茶改場對台茶發展具有提供新資訊領導產業走向、輔導茶農提升產製技術、帶動茶區開發與發展及促進產業升級等影響。茶業科技是茶產業進步的原動力,茶改場是台灣茶產業研發與傳承的核心;展望未來,若要永續發展台茶,還需結合關聯產業鏈,隨時因應國內外情勢調整試驗研究,應用新科技、新技術提升茶業產製銷技術,及持續的輔導推廣,如此才能讓這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現代化及科技化,台茶並得以永續發展。
摘要(英) The main research range of this study is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of Taiwan tea industry for post-war 60 years. The research object focuses on the Tea Research & Extension Station (TRES) and investigates its responsible duties of agronomic &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zation & mechanization, the extended tasks of tea industry, etc. This research hopes to understand following things through the tea-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historical literatures, monographs and journals: the space-time and backgrounds that the TRES was established, the kinds of experiment and research that were utilized to improve Taiwan teas, and resulted changes & influences, etc.
This study quotes various literatures and official statistical data in this text, and also conducts th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ome TRES’s researchers and its retired persons, tea farmers, tea merchants. The purposes of above research methods are to supply some information that cannot transferred by these data or to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dimension of Taiwan tea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to understand the real domain in the R & D process of tea technology.
The TRES’s related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have became wider and multiple following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ver the past 60 years, and there are respect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ultivation managements and tea processing. Their extension objects have crossed from the technological spread with tea farmers and processors to the consumers’ education & propaganda. The major objectives are that they want to promote Taiwan tea qualities and increase tea consumptions. The TRES is the research center of Taiwan tea industry and it is the resource of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knowledge for tea farmers. As many R & D technologies were extended from TRES, the developments of Taiwan tea industry have possessed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and promotion. Therefore let Taiwan teas have possess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tea markets.
Generally, the TRES has contributed to some influences on Taiwan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s in providing new information and leading the path of industry, guiding the promotion of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for tea farmers, leading the colo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 fields, and promoting the upgrade of industry. Tea science & technology are the original power of industrial progress, and the TRES is the core of R & D and spread for Taiwan tea industry. In prospect, if the TRES hope to carry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of Taiwan tea industry, it still needs to combine the related industry chains, to adjust the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es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 abroad situations any time, to apply new science & technology to promote cultivation, processing & marketing of teas, and to conduct continuously the guidance & extension. Then this traditional industry, which had lasted for many years, could conduct modernization & scientization, and the Taiwan tea industry could carry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關鍵字(中) ★ 茶業推廣教育
★ 茶業改良場
★ 茶業技術
★ 茶業試驗研究
★ 台茶
關鍵字(英) ★ Taiwan tea industry
★ Tea experiment and research
★ Tea extension education
★ Tea Research &
★  Extension Station (TRES)
★ Tea technology
論文目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 謝 iv
目 錄 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緒 論 1
第一章 台茶起源與茶業改良場之設立與沿革 11
第一節 台茶起源與發展概況 11
第二節 安平鎮製茶試驗場的設立 30
第三節 茶業改良場的歷史沿革與發展 37
第四節 戰後茶業改良場重要影響人物 45
第二章 茶樹栽培管理技術研發 55
第一節 茶樹種原蒐集與品種改良 55
第二節 茶樹栽培與保護技術改良 68
第三節 茶園施肥與灌溉技術改良 85
第三章 茶葉製造、行銷技術研究與推廣 95
第一節 茶葉製造技術改良研究 96
第二節 行銷技術改良 123
第三節 茶業推廣教育 138
第四章 茶業改良場對台灣茶業發展之影響 151
第一節 提供茶業產製銷新資訊 151
第二節 輔導茶農提升產製技術 157
第三節 帶動茶區開發與發展 168
第四節 促進茶產業升級 180
結 論 188
參考書目 195
附錄一 訪談對象資料 216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 中文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編,《茶訊》,台北: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57~2005
年。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3 種,1957 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41 種,1962 年。
茶業改良場編,《茶業改良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47~2005 年。
茶業改良場編,《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25 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2~2006
年。
唐贊袞,《台陽見聞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30 種,1958 年。
夏獻綸,《台灣輿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45 種,1959 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28 種,1962 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72 種,1963 年。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4 種,1957 年。
諸家,《新竹縣志初稿》,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61 種,1963 年。
藍鼎元,《東征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2 種,1958 年。
(二)日文
台灣總督府檔案,《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熱帶產業調查書
台灣茶ニ關スル調查》,台北:台灣總
督府殖產局特產課,1935年。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製茶試驗場成績》,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07 年。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茶葉調查書》,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 年。
台灣總督府茶樹栽培試驗場,《台灣茶葉一班》,台北:台灣總督府茶樹栽培試驗
場,1911年。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茶葉一班》,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20年。
台灣總督府茶業傳習所,《茶業傳習所概要》,台北:總督府茶業傳習所,1930年。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明治 34 年度),台北:成文出版
社,1986 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台
北:文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9。
藤江勝太郎,《台北外ニ縣下茶業》,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業經濟學教室,1897
年。
二、專書
吳振鐸,《吳振鐸茶學研究論文選集》,台北市:科學農業出版社,1997 年。
吳振鐸,《茶學拾遺集》,台北:科學農業,1998 年。
吳智和編,《中國茶藝論叢》,台北:大立出版社,1985 年。
吳德亮,《台灣找茶》,台北:民生報品味叢書,2005 年。
角山榮著、王淑華譯,《茶的世界史》,台北:玉山社,1980 年。
阮逸明,賴正南,廖文如合編,《茶葉產製技術研討會專刊》,桃園:茶業改良場,
1992 年。
阮逸明、何永山、吳國和,《台北地區包種茶製造技術改良及茶葉消費型態調查分
析》,財團法人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1992 年。
周志旦,《台灣茶葉產銷之研究》,台灣土地銀行研究室行業研究報告第 23 種,台灣土
地銀行研究室,1978 年。
周新富,《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7 年。
周憲文編著,《台灣經濟史》,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局,1980 年。
坪林茶業博物館編著,《台灣茶鄉之旅》,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 年。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 年。
林木連等著,《台灣的茶葉》,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03 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 -1895)》,台北:聯經,
1997 年。
林馥泉,《烏龍茶及包種茶製造學》,台北:大同書局,1956 年。
威廉.烏克斯原著,中國茶葉研究社譯,《茶葉全書》下冊,桃園:茶學文學,1992
年。
范德光編,《台灣製茶工業 50 年來的發展》,台北: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2004
年。
范增平,《台灣茶業發展史》,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1992 年。
范增平,《台灣茶人採訪錄》,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范增平,《中華茶人採訪錄台灣卷》,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徐英祥、許賢瑤,《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會史》,台北市: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
會,2001 年。
徐英祥編,《茶業改良場場誌》,桃園:茶業改良場,1994 年。
徐英祥編譯,《台灣日據時期茶業文獻譯集》,桃園:茶業改良場,1995 年。
徐起欽編著,《台灣茶業史概要》,台北: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97 年。
茶業改良場,《95 年度研究機構績效評估》,桃園:茶業改良場,2006 年。
張宏庸,《台灣茶藝發展史》,台中:星辰出版社,2002 年。
張我軍,《台灣之茶》,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9 年。
張明雄,《台灣茶文化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年。
陳玄、廖文如編,《台茶研究發展與推廣研討會專刊》,桃園:茶業改良場,2001
年。
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年。
陳舜臣著,許賢瑤、林惠鶯譯,《茶事遍路》,台北:茶學研究小組,1991 年。
陳慈玉,《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與世界市場》,南港: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1982。
陳國任、吳聲舜、莊瓊昌合編,《茶葉鄉點》,台東: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1995。
黃正敏,《茶人六載話茶》,新竹:沙坑股份有限公司(惠美壽中國茶),1998 年。
楊梅鎮誌編纂小組,《楊梅鎮志》,桃園:楊梅鎮公所,1990 年。
楊盛勳,賴正南,《台灣茶葉起源與特色》,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
會,1997 年。
廖武正主編,《台灣茶業發展研討會專集》,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農產運銷學系,
1991 年。
蕭素女等,《茶園害蟲生物防治成果》,桃園:茶業改良場,1994 年。
蕭素女編,《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桃園:茶業改良場,1998
年。
蕭素女編,《台灣茶葉產製科技研究與發展專刊》,桃園:茶業改良場,2003 年。
賴正南編,《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技術》,桃園:茶業改良場,2002 年。
賴正南編,《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茶作栽培技術》,桃園:茶業改良場,2003 年。
賴正南、楊盛勳編,《茶葉行銷及茶藝文化研討會專刊》,桃園:茶業改良場,2004
年。
薛雲峰,《椪風茶》,台北市:宇河文化出版社,2003 年。
Davidson, James W. 著,蔡啟恆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72年。
Patton, Michael Q.,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2.
Ukers, William H., All about Tea. New York: The Tea & Coffee Trade Journal Co., 1935.
Willson, Kenneth C., and Clifford, Michael N. eds. Tea: Cultivation and Consumption.
London/ New York: Chapman Hall ,1992.
三、期刊、論文
(一)期刊論文、專書論文
1. 中文(含中譯本)
不著撰人,〈茶園の綠肥〉,《台灣之茶業》第13 卷第 2 期,1929,頁24。
不著撰者,〈平鎮茶試所近調查花蓮植茶條件好〉,《茶訊》第 61 期,台灣區製茶工
業同業公會,1959.10.05,頁104105

不著撰者,〈台茶改善在做與正要做的重要工作〉,《茶訊》第 90 期,台灣區製茶工
業同業公會,1960.12.20,頁147。
不著撰者,〈台東茶業在有計畫發展中〉,《茶訊》第 183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
公會,1964.11.05,頁116。
不著撰者,〈中央補助設立茶業專區〉,《茶訊》第 381382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
業公會,1973.02.20,頁12。
不著撰者,〈台灣省 75 年度製茶比賽計畫〉《茶訊》第 592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
公會,1985.10.31,頁112。
不著撰者,〈全省首次包種茶展示會記實〉《茶訊》第 436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
公會,1975.05.25,頁51。
不著撰者,〈有關茶事綜合報導〉,《茶訊》第 615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87.09.30,頁106。
不著撰者,〈有關茶事綜合報導〉,《茶訊》第 555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82.09.30,頁85。
不著撰者,〈有關茶事綜合報導〉,《茶訊》第 662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91.08.31,頁90。
不著撰者,〈有關茶事綜合報導〉《茶訊》第 349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71.10.15,頁104。
不著撰者,〈有關茶事綜合報導〉《茶訊》第 485486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
會,1977.06.25,頁46。
不著撰者,〈有關茶事綜合報導〉,《茶訊》第 413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74.06.15,頁4950

不著撰者,〈政府加強推行茶葉生產專業區〉,《茶訊》第 468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
同業公會,1976.09.30,頁93。
不著撰者,〈為改善茶園耕作傳習所舉辦講習會〉《茶訊》第 36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
同業公會,1958.09.20,頁76。
不著撰者,〈茶改場研發成功茶葉大餐食譜〉,《茶訊》第 668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
同業公會,1992.02.20,頁2122

不著撰者,〈茶專業區舉行整地破土典禮〉,《茶訊》第 268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
業公會,1968.05.28,頁63。
不著撰者,〈茶傳所舉辦講習配合全省巡迴教育〉《茶訊》第 118 期,台灣區製茶工
業同業公會,1962.02.20,頁32。
不著撰者,〈茶業傳習所召訓製茶人員〉《茶訊》第 134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
會,1962.10.23,頁134。
不著撰者,〈茶葉生產專業計劃推行情況〉,《茶訊》第 391392
期,台灣區製茶工
業同業公會,1973.07.30,頁76。
不著撰者,〈茶葉生產專業計劃推行情況〉,《茶訊》第 391392
期,台灣區製茶工
業同業公會,1973.07.30,頁76。
不著撰者,〈茶葉產製技術專題報導〉,《茶訊》第 305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
會,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69.12.10,頁137。
不著撰者,〈茶樹剪枝、施肥、採摘作業示範成果—記苗栗縣茶園耕作法改良觀摩檢
討會結論〉,《茶訊》第63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59.11.05,頁108。
不著撰者,〈送風式茶菁萎凋機設計試驗成功〉,《茶訊》第 276 期,台灣區製茶工
業同業公會,1968.09.25,頁106。
不著撰者,〈農林廳訂定的 85 年度茶業及其他特用作物產銷改進計畫〉,《茶訊》第
714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96.12.20,頁142。
不著撰者,〈農復會補助龍潭示範茶農實施茶園耕作法改良〉,《茶訊》第 20 期,台
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58.01.20,頁9。
不著撰者,〈農復會已繼續補助五縣茶園示範作業〉,《茶訊》第 45 期,台灣區製茶
工業同業公會,1959.02.05,頁13。
不著撰者,〈製茶專業工業區籌建工作近況〉,《茶訊》第 267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
同業公會,1968.05.10,頁56。
不著撰者,〈製茶專業工業區籌建近況〉,《茶訊》第 265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
公會,1968.04.05,頁43。
不著撰者,〈製茶試驗所を觀る(一)〉,《台灣日日新報》,1903 年 10 月 6 日第二
版。
不著撰者,〈岐路に立てる台灣の茶業(上)〉,《台灣之茶業》第 5 卷第 6 期,
1921,頁12。
不著撰者,〈談收購茶菁與製茶經常品質比賽〉《茶訊》第 65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
業公會,1959.12.05,頁119120

井上房邦,〈台灣の茶樹品種に就て〉,《台灣之茶業》第 5 卷第 3 期(1921.05),
頁10。
王兩全,〈台灣茶園土壤線蟲之研究〉,《台灣農業》6 卷4 期,1970,頁126

王兩全,〈茶樹枝枯病致病菌素之探討暨防治試驗〉,《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2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3,頁627l

王兩全,〈茶園種植瓜地馬拉草與線蟲發生密度之關係〉,《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4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5,頁2937

王兩全,〈茶樹主要病害之消長與氣象因素之關係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4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5,頁3957

王兩全等,〈台灣野生茶樹種源調查保存及利用Ⅰ〉,《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9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0,頁16

王兩全、何信鳳,〈台灣野生茶樹調查與利用〉,《特用作物試驗成果研討會專刊》
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特刊第74 號,1997,頁7180

古村愛之助、井上房邦,〈包種茶の製造に關する一提案〉,《台灣農事報》第 281
號,1930,頁212214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 1994 年編印報告,取自〈台灣茶園面積調查報告〉,《茶訊》第
700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94.10.20,頁 113、117、128、141、
148。。
甘子能,〈赴日研習茶葉多樣化加工技術之開發報告〉,《茶訊》第 656 期,台灣區
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91.02.28,頁1417

任恕生,〈台灣茶業經營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台灣農林月刊》第三卷第五期,台
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1949,頁5。
朱鈞、陳成,〈序言〉,《吳振鐸茶學研究論文選集》,台北:科學農業出版社,
1997。
朱惠民,〈土壤大量及微量養份與茶樹葉片養份關係之研究〉,《台灣省茶業改良場
報告76》,桃園:茶業改良場,1976,頁106145

朱惠民,〈土壤錳含量與茶樹葉錳濃度之關係、及其對茶菁產量與製茶品質之影
響〉,《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報告78》,桃園:茶業改良場,1977,頁201210

朱惠民,〈不同覆蓋作物與敷蓋對土壤性質與茶樹生長之影響〉《65 年年報》,桃
園:茶業改良場,1977,頁4346

朱惠民,〈茶樹缺乏各種養份徵狀的鑑別〉《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報告 89》,桃園:茶
業改良場,1978,頁2736

朱惠民,〈擬新闢茶區之自然環境調查〉《67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79,
頁124126

朱湧岳,〈新品種台茶 7 號及 8 號碎型紅茶製造試驗〉《66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
良場,1978,頁157159

朱湧岳,〈新品系 4058
及 FKK22
紅茶製造試驗〉《72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
場,1984,頁174181

何信鳳,〈茶葉乾燥及烘焙技術做研究〉,《76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88,頁166185

何信鳳,〈普洱茶製造試驗〉,《台灣省茶業改良場 75 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87,頁132134

何信鳳,〈利用脫氧劑保存茶葉品質之研究〉,《80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92,頁146147

何信鳳、王兩全,〈半球形包種茶整形技術改良〉《86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
場,1998,頁190201

何信鳳、王兩全,〈台灣野生茶樹之蒐集〉,《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3 期,桃園:
茶業改良場,1988,頁133135

何信鳳、王兩全、林正十,(不同剪枝時期與採摘方法對中海拔茶區茶樹生長、製茶
品質、經濟效益之影響),《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1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
1992,頁2130
余贊羒,〈茶業生產專區計畫〉,《73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85.05,頁
85。
余贊羒,〈茶業推廣〉,《74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86,頁85。
余贊羒、楊盛勳,〈茶業推廣〉,《78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90,頁 6465

吳振鐸,〈發展台灣綠茶的商榷〉,《農林通訊》第一卷第五期,1950,頁37

吳振鐸,〈台灣之製茶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 17 卷第 1 期,1966 年 3 月,頁
3964

吳振鐸,〈貯存對茶葉品質的影響〉,《平鎮茶業試驗所第 37 號報告》,桃園:茶業
改良場,1967,頁14。
吳振鐸,〈台灣眉原山野生茶樹型態之觀察Ⅰ〉,《台灣農業季刊》第 6 卷 1 期,
1970,頁113

吳振鐸,〈半發酵茶機械製造之研究〉《59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71,頁
4344

吳振鐸,〈台灣眉原山野生茶樹型態之觀察Ⅱ〉,《台灣農業季刊》第 8 卷 3 期,
1972,頁133160

吳振鐸,〈引進新型螺旋壓榨機以改良碎型紅茶之製造法〉,《64 年年報》,桃園:
茶業改良場,1976,頁8082

吳振鐸,〈半發酵茶製造機械化示範〉,《65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77,
頁8385

吳振鐸,〈茶業推廣教育〉,《65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77,頁117。
吳振鐸,〈台灣茶業產銷之回顧〉,《吳振鐸茶學拾遺集》,台北市:科學農業社,
1998,頁19

吳振鐸、阮逸明,〈茶葉充氮包裝貯存對保持茶葉品質之研究〉,《64 年年報》,桃
園:茶業改良場,1976,頁9091

吳振鐸、阮逸明,〈煎茶充氮包裝貯存期間主要化學成分變化與品質之關係研究〉
《65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77,頁9396

吳振鐸、阮逸明,〈碎型紅茶之包裝貯存研究及應用〉,《66 年年報》,桃園:茶業
改良場,1978,頁8889

吳振鐸、常昭鳴,〈茶樹灌溉與施肥效應試驗研究〉,《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報告 54
號》,桃園:茶業改良場,1971,頁45

吳振鐸、張健夫,〈煎茶製造中茶葉水份消失率之研究〉,《61 年年報》,桃園:茶
業改良場,1972,頁9092

吳振鐸、張健夫,〈煎茶大量生產試驗〉《61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73,
頁9295

吳振鐸、蔡俊明,〈地面覆蓋材料對茶樹生長及收量影響〉,《65 年年報》,桃園:
茶業改良場,1977,頁27。
吳國義,〈台灣茶產業輔導現況及展望〉,《農政與農情》第 128 期,農業委員會,
2003 年2 月。
吳傑成,〈茶葉真空包裝貯存技術之研究〉《77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89,頁4652

吳智和,〈明代僧家、文人對茶推廣之貢獻〉,《明史研究專刊第 3 期》,大立出版
社,1980,頁9。
吳聲舜、陳惠藏,〈不同遮蔭材質對製茶品質之影響〉,《91 年年報》,桃園:茶業
改良場,2003,頁202206

吳聲舜、陳信言,〈不同遮蔭處理對製茶品質之影響〉,《93 年年報》,桃園:茶業
改良場,2005,頁265270

巫嘉昌,〈茶園間植田菁之微氣象對茶樹生育及品質之影響〉,《86 年年報》,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131135

李伯年、金宏淵,〈台灣之製茶事業〉,《台灣銀行季刊》第 9 卷第 1 期,1957,頁
6195

李清柳,〈茶園機械〉《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桃園:茶業改
良場,1998,頁7580

李清柳、黃謄鋒,〈坡地茶園軌道式管理機械系統之試驗研究〉,《82 年年報》,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4,頁6062

李勝治,〈台茶的產製〉,《茶藝文化特展專輯》,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1993,頁5576

李瑞河,〈耕耘台茶五十年有感〉,《台灣製茶工業五十年來的發展》,台北:台灣
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2004,頁189192

阮逸明,〈引進煎茶新型製造機械〉,《68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80,頁
43。
阮逸明,〈台茶發展史略〉,《1992 中華茶藝大觀》,1992,頁4245

阮逸明,〈台茶發展史略〉,《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茶作栽培技術》,桃園:茶業改
良場,2003,頁15

阮逸明,〈台灣茶文化與閩粵之淵源及其蛻變〉(上)(下),《茶訊》第 775 期,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2001 年,頁5;776 期,頁35

阮逸明,〈由烏龍茶是 21 世紀的新寵展望台茶發展〉,《台灣茶協會會員通訊》第 6
期,台中:台灣茶協會,2004 年11 月,頁89

阮逸明,〈白毫烏龍製造過程改進及香味成分變化之研究〉,《79 年年報》,桃園:
茶業改良場,1991,頁6466

阮逸明,〈茶葉多元化利用現況與趨勢〉《茶葉產製技術研討會專刊》,1992,頁
137153

阮逸明,〈茶葉產銷班之整合與輔導〉,《85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97,
頁110119

阮逸明、楊盛勳,〈茶藝文化推廣〉,《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
刊》,桃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143146

阮逸明,〈參加海峽兩岸茶葉科技學術研討會見聞〉,《茶訊》第 769 期,台灣區製
茶工業同業公會,2000.07.20,頁45

阮逸明,〈漫談茶葉之包裝貯存〉,《茶訊》第 507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78.09.25,頁7172

阮逸明,〈精省後茶業改良場仍應維持專業改良場組織架構之理由〉,《茶藝月刊》
(合訂本),台北:陸羽茶藝中心,1999.05.20,頁1578。
阮逸明,〈與茶共舞三十年〉,《台灣製茶工業五十年來的發展》,台北:台灣區製
茶工業同業公會,2004,頁194197

阮逸明、楊盛勳、廖文如,〈茶葉產銷班之整合與輔導〉,《87 年年報》,桃園:茶
業改良場,1999.06,頁219232

阮逸明等,〈茶葉多元化產品之研製與推廣(上)〉,《茶訊》第 710 期,台灣區製
茶工業同業公會,1995.08.20,頁88。
岩生成一,〈荷鄭時期台灣與波斯間的糖茶貿易〉,收入《台灣經濟史第二集》,台
灣研究叢刊,第32 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頁5360

林木連,〈台灣茶業產銷現況、品質管理及未來〉,《台灣茶業產製科技研究與發展
專刊》,桃園:茶業改良場,2003,頁4150

林木連、蔡俊明,〈坡地成木茶園坡面覆蓋草類生長調查〉,《84 年年報》,桃園:
茶業改良場,1996,頁5456

林木連,〈建立茶業產銷知識管理系統〉,《93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2005,頁311312

林木連,〈茶飲食上之多元化利用發展概況〉,中華茶文化研討會發表,2003.3.21。
林木連、陳玉玲,〈建立茶業產銷知識管理系統〉,《92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
場,2004,頁275277

林木連、陳玉玲,〈建立茶業產銷知識管理系統〉,《93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
場,2005,頁311312

林木連、楊盛勳、陳玉玲,〈開發 e 等茶農及茶商線上學習系統〉,《93 年年報》,
桃園:茶業改良場,2005,頁313315

林木連〈台灣茶業產銷現況、品質管理及未來〉,《台灣茶葉產製科技研究與發展專
刊》,桃園:茶業改良場,2003,頁4150

林秀雄、廖春梅,〈台灣茶園與茶廠調查報告〉,《茶訊》第 616 期,台灣區製茶工
業同業公會,1987.10.31,頁118120

林金池、陳世雄,〈萎凋溫度與溼度對白茶品質之影響〉《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6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7,頁118

林金池等,〈遠紅外線焙茶機之研發與改良〉,《92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2004,頁178182

林家棻,〈植物分析與施肥(一)茶葉中營養素成分之測定與樣本製備之研究〉,《平鎮
茶業試驗所報告22》,桃園:茶業改良場,1965,頁3246

林家棻,〈植物分析與施肥(五)利用葉片分析檢定台灣主要茶區 NPK 需要狀況〉《平
鎮茶業試驗所報告40》,桃園:茶業改良場,1967,頁8193

林啟三,〈怎樣辦好優良茶比賽與促銷會〉,《茶訊》第 587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
業公會,1985.05.30,頁57。
林復,〈欣聞嘉義縣開闢新茶區〉,《茶訊》第 506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78.08.25,頁57。
林聖敦,〈吳振鐸教授逝世五週年紀念茶會〉,《台灣茶協會會員通訊》第 9 期,台
中:台灣茶協會,2005,頁14。
林興仁主編俢,《台北縣誌》卷 18 農業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編印,台北:成文出版
社,1959,頁35603561

林應時,〈台灣近二十年來茶葉產銷述要〉,《農林通訊》第一卷第三期,1940,頁
917

林應時,〈本省茶園經營現狀〉,《農林通訊》第四卷第六期,1953,頁1416

林馥泉,〈大可發展的內銷茶〉,《茶訊》第 397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73.10.15,頁105。
林馥泉,〈由三次製茶比賽獲得的啟示〉《茶訊》第 110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
會,1961.10.20,頁131。
林馥泉,〈求人不如求己〉,《茶訊》第 419420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74.09.30,頁85。
林馥泉,〈值得重視的內銷茶問題〉,《茶訊》第 304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
會,1969.11.25,頁127。
林馥泉,〈茶專區籌設情況〉,《茶訊》第 263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68.03.12,頁30。
林馥泉,〈台灣製茶業龜山專業工業區設立計畫綱要〉,《茶訊》第 263 期,台灣區
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68.03.12,頁31。
林馥泉,〈記龍潭鄉茶樹剪枝施肥採摘示範作業觀摩會〉,《茶訊》第 41 期,台灣區
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58.12.05,頁93。
林馥泉,〈發展內銷茶產銷方面的問題〉,《茶訊》398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
會,1973.10.30,頁111。
林馥泉,〈發展內銷茶產銷與宣傳問題〉,《茶訊》第 399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
公會,1973.11.10,頁118。
林馥泉,〈賀茶業改良場吳場長振鐸受獎〉,《茶訊》第 282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
業公會,1968.12.25,頁140141

林馥泉,〈黃正敏談台茶市場〉,《茶訊》第 379380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
會,1973.01.20,頁5。
林馥泉,〈黃正敏環遊世界返國談考察台茶市場觀感〉,《茶訊》第 378 期,台灣區
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72.12.30,頁135。
林馥泉,〈新興茶區介紹〉,《茶訊》第 184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64.11.20,頁129。
林馥泉,〈錫蘭茶業試驗所所長陳有禮博士提台茶改進意見〉,《茶訊》第 11 期,台
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67.06.20,頁64。
邱再發,〈台灣茶葉產製銷現況〉,《茶葉產製技術研討會專刊》,桃園:茶業改良
場,1992,頁114

邱瑞騰,〈茶葉半成品凍藏與解凍再行布球揉捻技術之研究〉,《台灣省農業試驗所
特刊第56 號》,1995,頁149160

邱瑞騰、王兩全,〈雨水菁製造包種茶技術改良〉,《85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
場,1997,頁210212

姜道章,〈台灣之茶業〉,《台灣銀行季刊》第 12 卷第 3 期,1961 年 9 月,頁 119153

姜道章,〈台灣茶業貿易史〉,《大陸雜誌》第20 卷第12 期,1960,頁1326

姜道章,〈台灣茶業簡史〉,《大陸雜誌》第18 卷第9 期,1959,頁1419

胡家儉,〈茶樹保護試驗研究之今昔〉,《平鎮茶業試驗分所調查報告》第 8 號,桃
園:茶業改良場,1966,頁114

胡家儉,〈茶樹新病害
髮狀病〈Horsehair
blight, Marasmius blight)〉,《台灣茶業研
究彙報》第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4,頁14

胡家儉、張傳釗,〈茶樹扦插苗與壓條苗比較試驗〉,《平鎮茶業試驗分所 44 年年
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56,頁2627

胡家儉、張傳釗,〈茶樹扦插苗與壓條苗比較試驗〉,《平鎮茶業試驗分所 49 年年
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61,頁67

范德光編,〈台灣主要各類茶葉製造技術的改進與發展〉《台灣製茶工業 50 年來的發
展》,台北: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2004,頁79142

范明仁、魏趨開,〈國家作物種原中心運作流程〉,《作物種原保育技術研習專
刊》,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編印,1995,頁97121

范增平,〈46 萬與 460 元的迷思〉,《茶訊》第 826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2005.04.20,頁10。
范增平,〈不應該遺忘的台灣茶業傳習所〉,《茶訊》第 841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
業公會,2006.07.20,頁4。
范增平,〈林木連談台灣茶業政策〉,《中華茶人採訪錄台灣卷》,台北:萬卷樓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頁6266

范增平,〈徐英祥談茶業改良場感受〉,《中華茶人採訪錄台灣卷》,台北:萬卷樓
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頁4754

范增平,〈陳甲乙談茶非茶的全方位理念〉《中華茶人採訪錄台灣卷》,台北:萬卷
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頁188194

范增平,〈鄭添福談優良茶的製造方法〉《台灣茶人採訪錄》,2002,頁5865

范增平,〈鄧景衡談茶園、茶區、茶比賽〉《台灣茶人採訪錄》,2002,頁8291

徐方幹,〈台灣茶史掇要〉,《大陸雜誌》第8 卷第2 期,1954,頁1215

徐發政,〈有關茶事綜合報導〉,《茶訊》第 819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2004.09.20,頁89

徐英祥,〈台灣主要各類茶葉製造技術的改進與發展〉,《台灣製茶工業五十年來的
發展》,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2004,頁8183

徐英祥,〈台灣烏龍茶包種茶製造方法的演變〉,《台灣茶葉產製科技研究與發展專
刊》,桃園:茶業改良場,2003,頁2340

徐英祥、阮逸明,〈台灣茶樹育種回顧〉,《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2 期,桃園:茶
業改良場,1993,頁117

徐英祥、阮逸明,〈夏季剪採茶菁製造烏龍茶(番庄)之研究〉《80 年年報》,桃園:
茶業改良場,1992,頁53。
徐英祥、馮鑑准,〈遮蓋茶芽不同採摘法對煎茶品質之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
第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4,頁6979

徐英祥等,〈白茶製造及貯藏性之改良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7 期,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8194

徐英祥等,〈碎型包種茶製程及貯藏性之改良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3 期,
桃園:茶業改良場,1994,頁7180

徐發政, 〈有關茶事綜合報導〉, 《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822 期,
2004.12.20,頁4。
徐發政,〈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創設百週年慶〉,《茶訊》第 808 期,台
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2003.10.20,頁2。
徐發政,〈戳力從公無私無我為台茶奉獻的徐英祥先生〉,《台灣製茶工業五十年來
的發展》,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2004,頁250251

常昭鳴,〈台灣茶園耕作機械化推行概況〉,《茶訊》第 346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
業公會,1971.08.25,頁87。
常昭鳴,〈熱溫度變化對機械製造外銷綠茶之品質影響研究〉,《60 年年報》,桃
園:茶業改良場,1971,頁7475

常昭鳴、林仰峰,〈茶樹灌溉效果之觀察與需水量之試驗研究〉,《台灣省茶業改良
場報告35 號》1967,頁67

常昭鳴,〈茶樹灌溉對產量及其品質之影響研究〉,《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報告 53
號》,桃園:茶業改良場,1971,頁34

張如華,〈茶葉多元化利用〉,《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115124

張如華,〈茶葉多元化利用〉,《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技術》,桃園:茶業改良
場,2002,頁7486

張如華、李敏雄,〈萎凋溫度與時間對製造碎型包種茶之影響〉,《台灣茶業研究彙
報》第1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4,頁8190

張明雄,〈三百年來台灣茶葉的拓展及其成就〉,《台北文獻》直字第 103 期,1993
年3 月,頁2143

張明雄,〈清末以來台灣茶業政策的演變及檢討〉,《台灣文獻》43(2),1992,頁
183193

張清寬,〈茶樹育種及種原蒐集利用〉,《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
刊》,桃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114

張清寬,〈中部地區低海拔茶園覆蓋及綠肥作物栽培與利用〉,《87 年年報》,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9,頁3031

張清寬,〈台灣茶樹育種之回顧與展望〉,《台茶研究發展與推廣研討會專刊》,桃
園:茶業改良場,2001,頁2332

張清寬,〈台灣有機茶之過去、現在與未來之展望〉《茶園有機栽培技術研討會專
刊》,桃園:茶業改良場,2003,頁26。
張清寬,〈茶樹育種與栽培之回顧與展望〉,《台灣茶葉產製科技研究與發展專
刊》,桃園:茶業改良場,2003,頁5174

張清寬,〈觀光休閒茶園規劃與經營〉,《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茶作栽培技術》,桃
園:茶業改良場,2003,頁149158

張連發等,〈遠紅外線萎凋機試造與示範〉,《79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91,頁6263

張瑞成,〈台灣茶業回顧與展望〉,《茶葉產製技術研討會專刊》,桃園:茶業改良
場,1992,頁1519

張翰璧,〈茶產業:桃、竹、苗客家人之象徵性產業〉,《竹塹文獻》11 期,1999,
頁38。
張翰璧,〈台灣北部客家與茶業訪談記錄〉《台灣客家族群史
產經篇訪談記錄》,台
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頁1568

張翰璧,〈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台灣客家族群史

經篇》,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2000,頁87122

莊瓊昌、陳惠藏,〈夏季機採茶菁製造包種茶及其烘焙技術之改良〉,《85 年年
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97,頁243244

許漢卿,〈台灣茶葉的運銷〉,《茶葉行銷及茶藝文化研討會專刊》,桃園:茶業改
良場,2004,頁1019

許賢瑤,〈「台灣分館藏日本時代台灣茶業資料及其價值」補遺〉,《國立中央圖書
館台灣分館館刊》第6 卷第 1 期,1999 年9 月,頁119121

許賢瑤,〈台灣分館藏日本時代台灣茶業資料及其價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
館館刊》第4 卷第 4 期,1998 年6 月,頁99109

郭大玄,〈台灣茶葉生產與製茶工業發展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地
理研究報告》第10 期,1997,頁5175

郭寬福,〈茶業推廣〉,《74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86,頁8586

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年,頁456。
陳右人,〈多元化茶葉產品開發與技術轉移〉,《台灣茶葉發展研討會專集》,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1,頁3441

陳右人,〈高海拔茶園草生覆蓋觀察〉,《79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91,
頁2829

陳右人,〈觀光休閒茶園示範教育中心規劃〉,《茶葉產製技術研討會專刊》,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2,頁159164

陳右人、蔡俊明,〈茶樹嫁接扦插時期與成活後幼苗生長狀況之探討〉,《台灣茶業
研究彙報》第11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2,頁1120

陳右人、蔡俊明,〈茶樹淺剪枝時期對茶菁產量之影響〉,《80 年年報》,桃園:茶
業改良場,1992,頁1315

陳右人、蔡俊明,〈嫁接方法、枝條成熟度及砧穗組合對茶樹嫁接扦插成活率之影
響〉,《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12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3,頁6574

陳玄,〈氣候因子對茶樹生長之影響〉,《茶葉產製技術研討會專刊》,桃園:茶業
改良場,1992,頁85113

陳玄,〈茶園土壤肥培管理〉《台灣省茶業改良場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桃園:茶業
改良場,1998,頁3546

陳和錦,〈茶業專業區在籌設中〉,《茶訊》第 262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68.02.20,頁21。
陳昭郎,〈台灣休閒農業發展歷程與展望〉,《農訓雜誌》30 卷 3 期,1997,頁 6468

陳英玲,〈不同熱源替代日光萎凋對包種茶品質之影響〉,《78 年年報》,桃園:茶
業改良場,1990,頁4849
陳英玲,〈漫談茶葉包裝上應注意的問題〉,《茶訊》第 640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
業公會,1989.10.31,頁119。
陳國任,〈東部茶區季節性製茶品質特徵及技術改良〉,《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特刊
56》,1995,頁179185

陳國任、李清柳,〈茶葉製造與機械〉,《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
刊》,桃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8192

陳國任、林金池,〈優良茶比賽茶樣等級間品質與容重之探討〉,《台灣茶業研究彙
報》第22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2003,頁143152

陳惠藏,〈安平草蛉飼養觀察〉《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1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
1992,頁103112

陳慈玉,〈百年來的台灣茶業發展史〉,《歷史月刊》201 期,2004.10,頁8291

陳懷遠,〈台灣茶藝的發展與展望〉, 《 茶葉行銷及茶藝文化研討會專刊》,桃園:茶業
改良場,2004,頁45。
彭淑慧,〈榮譽榜〉,《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桃園:茶業改
良場,1998,頁175176

曾方明、陳際松,〈茶赤葉枯病之研究
病原菌的形態觀察及促進產胞的方法〉,《台
灣茶業研究彙報》第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4,頁3137

曾方明、陳際松,〈茶赤葉枯病之研究(Ⅱ) 不同病原菌株之病原性及影響病原菌胞子發
芽的因子〉,《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5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6,頁 3137

曾方明、陳際松〈茶樹網餅病病斑發展及防治方法之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6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7,頁5563

曾信光、蘇宗宏〈溫度對茶蠶卵寄生蜂發育及繁殖之影響〉《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5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6,頁3940

曾信光,〈茶姬捲葉蛾之大量飼養方法〉《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0 期,桃園:茶業
改良場,1991,頁3238

馮鑑淮,〈茶園覆蓋對茶樹生育及產量之影響〉,《81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
場,1993,頁159162

馮鑑淮,〈茶樹扦插研究成果與全省育苗管理調查報告〉,《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4,頁157174

馮鑑淮,〈茶樹扦插苗床防除雜草試驗〉,《72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84,頁1415

馮鑑淮,〈茶樹扦插苗床防除雜草試驗〉,《73 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85,
頁1113;
馮鑑淮,〈茶樹扦插苗床防除雜草試驗〉,《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5 期,桃園:茶
業改良場,1986,頁5157

馮鑑淮,〈茶樹繁殖技術〉,《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桃園:
茶業改良場,1998,頁1524

馮鑑淮、徐英祥,〈遮蔭度及遮蓋時間對茶芽特性化學成份與煎茶品質的相關研
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2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3,頁2539

馮鑑淮、徐英祥,〈遮蔭度及遮蔭時間對茶芽特性及產量與包種茶品質之影響〉,
《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7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8,頁6378

馮鑑淮、陳國任、陳右人,〈東部茶樹剪枝特期、保溫與灌溉對春茶萌芽生長之影
響〉,《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1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4,頁926

馮鑑淮、蔡俊明,〈茶樹扦插速成試驗〉,《64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76,頁2325

馮鑑淮、陳國任、陳右人,〈東部茶樹剪枝時期、保溫與灌溉對春茶萌芽生長之影
響 〉,《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1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4,頁926
馮鑑淮等,〈台灣野生茶種原保存及利用Ⅲ〉,《80 年度自然文化景觀報告》第 005
號,1991。
馮鑑淮等,〈海拔高度與茶樹採摘週期、芽葉農藝性狀及包種茶品質的影響研究〉,
《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12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3,頁4764

黃正敏,〈茶葉、茶業〉,《台茶研究發展推廣研討會專刊》,2001,頁9193
。黃建民,〈應用紅外線乾燥部份發酵茶之研究〉,《79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
場,1991,頁6061

黃惠琳,〈嘉義縣梅山鄉瑞里茶葉產銷班介紹〉,《台南區農業專訊》第 24 期,
1998,台南區農業改良場,頁2426

黃謄鋒,〈不同灌溉水量對茶樹生育之影響與灌溉效益之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
報》第7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8,頁3542

黃謄鋒,〈手採茶園未來機械化作業之推展〉,《台茶研究發展與推廣研討會專
刊》,桃園:茶業改良場,2001,頁3843

黃謄鋒,〈茶園灌溉〉,《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桃園:茶業
改良場,1998,頁5960

黃謄鋒,〈茶業機械化之回顧與展望〉,《台灣茶葉產製科技研究與發展》,桃園:
茶業改良場,2003,頁101108

黃謄鋒,〈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茶葉機械研究發展沿革與研發成果〉,《台灣農業機
械》第20 卷第 1 期,台北:財團法人農業機械化研究發展中心,2005,頁49

黃謄鋒,〈灌溉頻率對茶樹生育之影響〉,《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2 期,桃園:茶
業改良場,1983,頁1824

黃謄鋒、李清柳、張允恭,〈茶園 PE 穿孔管灌溉兼施液肥試驗〉,《國際茶葉科學研
討會報告》,1991,頁544548

黃謄鋒等,〈手採茶園改行機採試驗與推廣〉,《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5 期,桃
園:茶業改良場,1986,頁1528

黃謄鋒等,〈手採茶園應用軌道機械作業系統省工栽培之研究〉《88 年年報》,桃
園:茶業改良場,2000,頁213214

黃謄鋒等,〈手採茶園改行軌道機採之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22 期,桃園:
茶業改良場,2003,頁7986

黃謄鋒等,〈茶葉精製及包裝之自動化作業系統之引進及應用與示範〉,《87 年年
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99,頁172175

黃謄鋒等,〈部份發酵茶之室內萎凋靜置攪拌機研製改良〉,《8190
年年報》,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32002

黃謄鋒等,〈圓筒式炒菁機改良示範〉,《80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1992,
頁7577

新井耕吉郎,〈茶樹の品種改良に關する試驗成績第一報〉,《台灣農事報》,1941
年5 月,頁357361

楊盛勳,〈台灣茶業之產銷結構調整〉,《台灣地區重要農產品產銷研討會專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0 年,頁187199

楊盛勳,〈建立茶葉分級包裝及加強茶葉評鑑分級人員之培育〉,《台灣茶業發展研
討會專集》,桃園:茶業改良場,1991,頁4246

楊盛勳,〈茶葉分級包裝方式之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21 期,桃園:茶業
改良場,2002,頁175180
。楊盛勳,〈茶葉分級包裝與茶葉品牌建立之研究與推廣〉,《台茶研究發展與推廣研
討會專刊》,2001,頁8586

楊盛勳,〈茶業技術人員之培訓〉《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133136

楊盛勳,〈茶葉比賽與分級包裝〉《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137142

楊盛勳,〈茶葉調查-飲茶嗜好趨向調查〉,《75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87,頁7778

楊盛勳、賴正南,〈茶業推廣資訊及活動〉,《92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2004,頁300304

楊逸農,〈台灣北部茶業的發祥地考〉,新生報第四版,1948.06.24。
楊逸農,〈明清兩代台灣茶葉發展史研究〉,《中國茶藝論叢》,台北:大立出版,
1985,頁173203

經濟部農業聯繫組撰,〈茶台事業改進基本工作之檢討〉,《茶訊》第 134 期,台灣
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1962.10.23,頁135。
詹義信,〈明日新茶區-梅山〉《茶訊》第 506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78.08.25,頁65。
詹義信,〈梅山茶區發展現況〉《茶訊》第 542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
1971.08.31,頁67、72。
農林廳,〈64 年度茶葉生產計畫〉,《茶訊》第 427428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
會,1975.01.30,頁6。
廖文如,〈新竹縣峨眉鄉茶葉產銷第一班企業化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台灣茶業
研究彙報》第21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2002,頁129136

廖增祿、王兩全,〈茶樹枝枯病緊急防治用藥劑篩選田間試驗及病害管理研究〉,
《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15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6,4756

劉銘純、黃謄鋒,〈應用除濕輪輔助茶葉乾燥之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6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7,頁2935

蔡右任,〈從產業鏈看台灣茶業願景〉,《茶業專訊》5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
2005,頁15

蔡右任等,〈茶樹生理與栽培技術〉,《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
桃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2534

蔡永生、阮逸明,〈佳葉龍茶之研製〉,《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特刊 56》,1995,頁
162178

蔡永生,〈茶葉的包裝與貯存〉,《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103114

蔡永生,〈茶葉之包裝貯藏〉,《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技術》,桃園:茶業改良
場,2002,頁37。蔡志賢等,〈坪林鄉及石碇鄉茶農對優良茶比賽活動的認知探討〉,《台灣茶業研究
彙報》第22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2003,頁158。
蔡俊明,〈茶園的覆蓋與敷蓋〉,《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茶作栽培技術》,桃園:茶
業改良場,2003,頁5758

蔡俊明,〈茶樹剪枝〉,《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茶作栽培技術》,桃園:茶業改良
場,2003,頁7980

蔡俊明,〈茶樹淺剪枝時期對萌芽期及收量之影響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4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5,頁113120

蔡俊明,〈高接對台茶 5 號葉片成分含量之影響〉,《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7 期,
桃園:茶業改良場,1988,頁3134

蔡俊明、朱惠民,〈敷蓋材料對於茶樹生長之影響〉,《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2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3,頁8496

蔡俊明、吳振鐸,〈嫁接在茶樹栽培上之利用〉,《62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
場,1974,頁3233

蔡俊明、馮鑑淮,〈茶樹扦插育苗加速成長之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2,頁4349

蔡俊明等,〈2004 年度命名茶樹新品種-台茶 19 號及台茶 20 號試驗報告〉,《台灣
茶業研究彙報》第2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2004,頁5778

蔡俊明等,〈茶樹不同停採處理對產量及品質之影響〉,《88 年年報》,桃園:茶業
改良場,2000,頁4548

蔡俊明等,〈高海拔茶區茶樹生態及品質調查〉《80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92,頁1213

蔡厚男、呂慧穎,〈建構地方發展關聯產業鏈與其永續經營模式之研究—以茶葉、茶
藝與茶鄉結合模式為例〉,《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2001 年年會暨學術研討
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1,頁ⅡA41~Ⅱ
A423

蔡榮章,〈茶文化活動與茶葉行銷〉,《台茶研究發展與推廣研討會專刊》,桃園:
茶業改良場,2001,頁9495

鄭正宏,〈文山包種茶精製方法之研究〉,《80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92,頁119121

鄭正宏,〈台茶 12 號製造條形色種茶之研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3 期,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4,頁91ll2

鄭正宏,〈使用低濕熱風乾燥機於茶葉之烘焙試驗〉,《86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
良場,1998,頁164166

鄭混元,〈植草及敷蓋對茶園土壤環境及茶芽生育、產量及製茶品質之影響〉,《台
灣茶業研究彙報》第20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2001,頁1328

鄭混元、范宏杰,〈茶園覆蓋植物蒐集、繁殖與種類篩選之研究〉,《93 年年報》,
桃園:茶業改良場,2005,頁7276
。鄭混元等,〈台東永康山野生茶樹調查及復育與製茶品質之研究〉,《台灣茶業研究
彙報》第22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2003,頁116

蕭文南,〈煎茶中揉溫度與品質之關係〉,《59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1971,頁9496

蕭建興,〈東部茶區法拉斯捕植?之繁殖與利用〉,《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2 期,
桃園:茶業改良場,1993,頁3945

蕭建興,〈茶園害蟲生物防治成果〉,《茶園害蟲生物防治成果示範觀摩會》,桃
園:茶業改良場,1994,頁1。
蕭建興、朱德民,〈小綠葉蟬為害對茶芽農藝性狀及化學成分的影響〉《台灣茶業研
究彙報》第21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2002,頁3350

蕭素女,〈茶姬捲葉蛾 Adoxophyes. sp.(Lepidoptera: Torticidae)性費洛蒙擾亂交尾之研
究〉,《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11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92,頁91102

蕭素女,〈茶園中有色黏紙誘捕害蟲之效果調查〉,《台灣茶業研究彙報》第 16 期,
桃園:茶業改良場,1997,頁5160

蕭素女,〈茶樹保護今昔及發展策略〉,《茶葉產製技術研討會專刊》,桃園:茶業
改良場,1992,頁5973

蕭素女,〈茶樹保護試驗研究與推廣〉,《台灣茶葉產製科技研究與發展專刊》,桃
園:茶業改良場,2003,頁7778

蕭素女,〈茶樹病蟲害防治技術〉,《台灣省茶業改良場改制三十週年紀念特刊》,
桃園:茶業改良場,1998,頁4758

蕭素女,〈茶樹病蟲害防治技術之研究與展望〉,《台茶研究發展與推廣研討會專
刊》,桃園:茶業改良場,2001,頁4451

蕭素女〈台灣茶捲葉蛾及茶姬捲葉蛾性費洛蒙合成劑田間誘蟲試驗〉,《台灣茶業研
究彙報》第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1984,頁2530

蕭素女〈茶姬捲葉蛾人工飼料之改進探討〉,《中華昆蟲》第 8 卷第 1 期 1988,頁
3337

蕭素女〈茶捲葉蛾人工飼料之探討〉,《中華昆蟲》第 6 卷第 2 期,1986,頁 127132

賴正南,〈近三十年來台灣茶藝文化發展〉,《台灣製茶工業五十年來的發展》,台
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2004,頁221229

賴正南,〈三十年來茶藝文化發展對社會及茶產業之影響及展望〉,《台灣茶業研究
彙報》第23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2004,頁145166

賴正南,〈台灣休閒茶業之發展(上)〉,《茶訊》第 849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
公會,2007.03.20,頁89

賴正南,〈台灣休閒茶業之發展(下)〉,《茶訊》第 850 期,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
公會,2007.04.20,頁5。
賴正南,〈自營茶農經營方式之研究〉,《92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2005,
頁272274
。賴正南,〈茶的終身學習〉,《茶業專訊》32 期,桃園:茶業改良場,2000,頁 812

賴正南,〈茶業產製技術推廣方法之研究-以「茶葉品質鑑定班」訓練考評為例〉,
《90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2002,頁235238

賴正南,〈茶業創新技術推廣方式之研究〉,《94 年年報》,桃園:茶業改良場,
2006,頁292293

賴正南、楊盛勳,〈自營茶農經營方式之研究〉,《茶訊》第 834 號,台灣區製茶工
業同業公會,2005.12.20,頁24

賴正南等,〈自營茶農及產銷班個案經營方式之研究〉,《93 年年報》,桃園:茶業
改良場,2005,頁307310

藍芳仁,〈茶學大師吳振鐸〉,《台灣茶協會會員通訊》第 9 期,台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07-7-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