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1 、訪客IP:18.225.255.208
姓名 謝慧萍(Hui-ping Heis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The Research of Xiang Qiao(1493-1552))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 (1593-1623)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本研究以理學名宦項喬為主題,探討其生平事蹟、仕宦歷程、理學思想、潔己愛民的為政事蹟。項喬將理學思想運用於爲官治民作爲,證明明代的理學思想並非僅是空談心性,無法與世道相結合。且透過本研究除可以更加瞭解明代理學思想、明代中期士大夫官僚、知識份子的思想活動,與王門後學活動狀況。並對於明代中期時事、地方政治、軍事、財稅、科舉、宗教信仰政策有更多的瞭解。
  項喬著作不輕易示人,及至晚年時才集冊送梓,因為輾轉多地為官,講學時間較少,故門人弟子不多,其理學思想在歷史上,未具體形成地方門派。但項喬基本上崇尚朱熹的爲學精神,但因大部時間在南方爲官,與王守仁的弟子門人互動密切,使其理學思想受到當時學術主流王學之影響很大,因此,項喬融入王守仁的心學方法來輔助朱熹治學方法的流弊,强調要以「求放心之學」,作其爲學總論,並自成一家。
  項喬地方官經歷,受其「求放心之學」思想影響,以嚴謹的管理、崇高的愛民、俯憐民病、疏貧濟困,並堅持除奸節用、不擾民,修正當時積弊已深的徭役、稅賦作法,得以調養生息,獲得好評。在平定地方盜賊,安撫徭徸亂事,也立下軍功。其提出的屯田、海防思想,轉化弊病已深的地方政治。
摘要(英) The theme of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 famous official of Ming Dynasty Xiang Qiao and dig deeper into his life story, his career of a government official, his ideas on the Neo-Confucianism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how he rule with caring for the people and high morality for himself. Xiang Qiao used his ideas on Neo-Confucianism on how to rule, make policies and proved that Neo-Confucianism was not only a philosophy of mentality which was far away from the society.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can not only get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M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the bureaucracy, the ideas and activities of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successor of Yang-ming School in the Ming Dynasty, but can also probe into the events in middle stage of Ming Dynasty, local governments, military events, taxe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policy on religion of the Ming Dynasty.
Xiang Qiao didn’t show his work to the public easily, it was not until his late life that his work was collected and be published. Xiang Qiao had been an officer to many local governments that he transfer from places to places so there weren’t many pupils when he gave lectures, and his ideas didn’t really form a school of his own in the history. But generally speaking, he advocated the ideas of Zhu Xi. Working in the south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Xiang Qiao was close to the disciples of Yang-Ming School, so his ideas of Neo-Confucianism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mainstream thinking of Yang- Ming School. Therefore, Xiang Qiao used Wnag Shoou-ren’s Yang- Ming School method to make up the deficiency of the ways to study that Zhu Xi promoted. He emphasized ”learning to seek for the lost mind” as the foundation of his ideas and formed an ideology of his own.
The way Xiang Qiao ruled when being a government official was based on his idea of “learning to seek for the lost mind”. And he was praised for his conscientious management, lofty love for the civilian, care for the sick and the poor, frugality, and the preventions of the deceits. Also he corrected the defects of the tax system so people were allowed to live in peace. Xiang Qiao also won honor for crippling the local bandits and various military achievements. Many policies he brought up such as Cultivation and coast defense all helped to reform the long corrupted local government.
關鍵字(中) ★ 項喬
★ 理學名宦
★ 求放心之學
關鍵字(英) ★ famous official of Neo-Confucianism
★ Xiang Qiao
★ learning to seek for the lost mind
論文目次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二章 時代、家世與生平 15
第一節 嘉靖政局 15
第二節 家世源流 19
第三節 求學與交遊 29
第四節 仕宦歷程 42
第三章 理學思想 51
第一節 永嘉學派淵源 51
第二節 項喬論理學 54
第三節 項喬的求放心之學 73
第四章 為政之道 77
第一節 三卻首輔張璁 77
第二節 為政思想 79
第三節 主要政績 101
第四節 破除風水陰陽論 114
第五章 結 論 121
參考書目 12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官書、野史、地方志
《明太祖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世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孝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武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明神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4年。
王雲五主編,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臺灣商務,2010年。
朱元璋,《皇明祖訓》,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政書類264,台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何喬遠,《閩書》,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20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56年。
紀 盷,《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板橋市:藝文發行,1989年。
夏 燮,《明通鑑》,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364-366,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
徐學謨,萬曆《湖廣總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196,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郜相,樊深纂修,嘉靖《河間府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冊192,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乾隆敕撰、印鸞章校訂,《明鑑》,上海市:上海書店,1984年。
張廷玉,《明史》,台北:臺灣中華,1966年。
張廷玉,《明史》,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55-59,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張廷玉,《明史》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張廷玉,《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張寶琳修,王棻、孫詒讓纂,光緒《永嘉縣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7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傅維鱗,《明書》,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湯日昭、王光蘊纂修,萬曆《溫州府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冊21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萬斯同,《明史》,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32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二、文集、筆記、奏疏
王 畿,《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書局,1970年。
王 錡,《寓圃雜記》,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守仁,《傳習錄》,台北:金楓出版,1987年。
王朝佐等校注,《東嘉先哲錄(外兩種)》,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5年。
王愼中,《遵巖先生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集部別集類冊1274,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朱 熹,《近思錄》,台北:金楓,1997年。
朱 熹,《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台北: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
呂 柟,《涇野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6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李孝光,《李孝光集校注》,上海市:上海社科,2005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林文俊,《方齋存稿》,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四集》集部別集類冊6,台北:臺灣商務,1973年。
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十八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7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侯一麟、趙士楨撰,蔡克驕點校,《龍門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0,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茅 坤,《白華樓藏稿》,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106,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叢刊集部》集部冊76,台北:臺灣商務,1979年。
唐順之,《荊川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集部冊389,台北:臺灣商務,1986年。
孫承澤,《畿輔人物志》,收錄周駿富編之《明人傳記資料叢刊》142,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徐象梅,《兩浙名賢錄》,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年。
張 萱,《西園聞見錄》,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焦 竑,《國朝獻徵錄》,台北:學生書局,1973年。
程文德,《程文恭公遺稿三十二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9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項 喬撰,方長山、魏得良點校,《項喬集》,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黃宗羲,《明文海》,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53-1458,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台北:藝文印書版,出版年不詳。
楊本仁,《少室山人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3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歐陽德,《歐陽南野先生文集四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81,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羅洪先,《念菴先生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冊89-9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三、中文專書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于浩輯,《宋明理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毛佩琦、張自成,《中國明代政治史》,北京︰民眾出版社,1994年。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王兆雲輯,《皇明詞林人物考》,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王其渠,《明代內閣制度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古清美,《慧菴存稿二—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永 瑢、紀昀等,《欽定歷代職官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01-60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成中英,《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
朱 熹,《四書集注章句》,收錄《景印摛藻堂》經部71,台北:世界書局,1986。
朱 熹,《朱子語類》,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6(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3年。
朱 熹等注,《四書五經》,上海市:上海古籍,1996年。
朱保炯,《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
朱漢民,《中國的書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2003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何啓君,《中國史學入門顧頡剛講史錄》,台北:木鐸,1990年。
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叢書編輯委員會編,《作家筆下的溫州》,福州市:海峽文藝,2010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吳 怡、張起鈞,《中國哲學史話》,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宋志罡,《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開濟,《禪宗的思想變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李焯然,《明史散論》,台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台北:三民,1993年。
步近智、張安奇,《顧憲成、高攀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周明德,《史學研究方法要籍三種》,台北:翰蘆圖書,2006年。
周彥文,《中國學術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周群著,《袁宏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周夢江,《葉適與永嘉學派》,杭州市:浙江古籍,1992年。
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
孟 森,《明史講義》,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孟 森,《明清史講義》,台北:裡仁出版社,1982年。
孟 森,《明清史講義》,台北:臺灣古籍,2006年。
季芳桐,《泰州學派新論》,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年。
屈大成,《中國佛教思想中的頓漸觀念》,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啓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
邱仲麟,《文武兼治:張居正》,台北:INK印刻文學,2009年。
邱敏捷,《參禪與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文化,1993年。
邱樹森,《中國歷代職官辭典》,台北:商鼎文化,1999年。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姜允明,《王陽明與陳白沙》,台北:五南,2007年。
洪 釗,《明朝十講》,台北:驛站大化,2007年。
洪炳文,《洪炳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孫衣言,《甌海軼聞》,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1993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北:開明書局,1973年。
荒木見悟,《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台北:聯經,2006年。
荒木見悟,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梁章鋸著,《浪跡叢談續談三談》,北京市:中華,1997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化文化,1987年。
許大齡,《明清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安金、王宇著,《永嘉學派與溫州區域文化崛起研究》,北京市:人民,2008年。
陳來著,《宋明理學》,台北:允晨文化,2010年。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梧桐、彭勇著,《明史十講》,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陸寶千等著,《朱熹、呂祖謙、陸九淵、陳亮、邱處機、葉適、真德秀》,台北:臺灣商務,1999年更新版。
傅永聚、韓鍾文,《20世紀儒學研究大系》,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傅佩榮,《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台北:天下遠見,2007年。
傅佩榮,《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台北:天下遠見,2008年。
傅武光,《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出版、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80年。
菲力浦.凱普樓著,顧法嚴譯,《禪門三柱》,台北:慧炬出版社,1990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2005年。
黃本驥,《歷代職官表》,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黃光撰,《黃光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年。
黃宗羲撰,《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61年
黃景昉,《國史唯疑》,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楊廷福等編,《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楊樹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台北:大地,2008年。
葉紹鈞點註,《傳習錄》,台北:臺灣商務,1991年。
過庭訓纂集:《明分省人物考》,收錄於《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
熊 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朱子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4年。
劉若愚,《酌中志》,台北:偉文,1976年。
劉麗華,《中國全史100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樊樹志,《萬曆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學生,2009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臺灣學生,1988。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對民國以來有關中哲史之種種的省察》,台北縣:國史館,1997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講義》,台北:東海大學,1980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2007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台北:學生書局,1980。
蔡仁厚,《宋明理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錢 穆,《中國思想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錢 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台北:東大,1990年。
錢 穆,《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水牛,1988年。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全10冊)》,台北:東大圖書,1978年。
錢 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素書樓基金會出版,2001年。
錢 穆,《王守仁》,台北:臺灣商務,1970年。
錢 穆,《朱子學提綱》,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錢 穆,《朱子學提綱》,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71年。
錢 穆,《宋代理學三書隨箚》,台北:東大圖書,1983年。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香港︰藝文圖書公司,1987年。
錢 穆,《宋明理學槪述》,台北:臺灣學生,1977年。
錢 穆,《宋明理學槪述》,台北:臺灣學生,1987年。
錢 穆,《陽明學述要》,台北:蘭臺出版,2001年。
薑允明,《陳白沙其人其學》,台北:洪葉文化,2003年。
薛清江,《哲學與人生人生、繞路與哲學》,高雄市:麗文文化,2007年。
薛鐘鬥編輯,《東甌詞徵》,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元明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台北:聯經,1990年。
龔書鐸、劉德麟主編,《圖說明朝》,台北:知書房,2009年。
四、學位論文
王崇峻,〈明代書院講學的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何淑宜,〈士人與儒禮:元明時期祖先祭禮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李興源,〈晚明心學思潮與士風變異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6年。
林日盛,〈王陽明心學之發展及其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硏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聖坤,〈方從哲與晚明政局之研究(1614-1628)〉,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台北: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邱雯惠,〈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1593-1623)〉,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承祥,〈晚明宦官馮保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雅綾,〈晚明江南家樂之探究〉,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百興,〈顧憲成(1550-1612)之思想與講學〉,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欣怡,〈明末在野知識分子經世致用精神之表現─以陳繼儒為討論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之演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83。
曾光正,〈東林學派的性善論與工夫論〉,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黃泊凱,〈良知統三教的研究〉,中壢:中央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8。
黃榮郎,〈明代正德及嘉靖朝廷杖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葉美惠,〈夏言與嘉靖政局之研究(1522-1548)〉,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葉淑萍,〈明中葉首輔楊廷和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劉庚龍,〈明初文臣解縉之研究(1369-1415)〉,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潘富堅,〈明末黨爭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蕭敏材,〈晚明吳中布衣文人王百穀新探〉,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蕭慧媛,〈明代的祖制爭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9。
駱芬美,〈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中壢: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顏瑞均,〈歐陽德及其思想研究(1496-1554)〉,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五、中文期刊、論文
于云瀚,〈風水觀念與古代城市形態〉,《學術研究》,2期,2007年,頁92-97。
井上徹,〈魏校的搗毀淫祠令研究——廣東民間信仰與儒教〉,《史林》,2期,2003年,頁41-51。
方祖猷,〈天一閣藏萬斯同《明史稿》考述〉,《清史研究》,2期,1993年,頁99-105。
方國根,〈四句教與王學分化〉,《湖湘論壇》,3期,1998年,頁36-38。
王日根,〈明清東南家族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東南學術》,6期,2001年,頁23-29。
王世駿,〈薛應旂之生平與史學初探〉,《史匯》,6期,2002年,頁23-39。
安 媛,〈東林議政的儒家文化背景〉,《北京社會科學》,1期,1994,頁103-108。
吳振漢,〈王世貞「史乘考誤」所論嘉、隆之際史事考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7期,1998年,頁65-92。
吳振漢,〈王守仁撫贛時期的文人領軍〉,《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期,1999年,頁35-67。
吳振漢,〈宋端儀《立齋閒錄》研析〉,《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7期,2003年,頁1-23。
吳振漢,〈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8期,2003年,頁1-31。
吳振漢,〈明代前期內閣與吏部主導人事權之變遷〉,《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2期,2000年,頁71-95。
吳振漢,〈明末山人之社交網絡和遊歷活動--以何白為個例之研究〉,《漢學研究》,27卷,3期,總號58,2009年,頁159-190。
吳振漢,〈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人文學報》,37期,2009年,頁29-67。
李龍潛,〈明清時期廣東圩市租稅的征收〉,《學術研究》,2期,2006年,頁112-116。
沈啟綿,〈海濱鄒魯是潮州〉,《嶺南文史》,4期,1998年,頁20-24。
周培貞,〈劉古愚教育思想論〉,《西北師大學報》,6期,1994年,頁61-67。
俞 雄,〈清末民國間溫州鄉邦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5期,2005年,頁1-6。
姚才剛,〈試論明末清初的王學修正運動〉,《湖北行政學院學報》,5期,2004年,頁77-81。
孫定朝、梁中美,〈族譜中的地方志〉,《貴州文史叢刊》,1期,2004年,頁61-62。
尉利工,〈論王畿與錢德洪對王陽明「四句教」的不同詮釋路徑〉,《安徽教育學院學報》,5期,2006年,頁9-12。
張 踐,〈實心實學與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以王陽明、李贄、黃宗羲為個案〉,《寧波學校學報》,6期,2006),頁94-100。
張如元,〈《甌海軼聞》的編纂特色與學術價值〉,《溫州師範學院學報》,3期,2006年,頁1-7。
張紅珍,〈近期中國建築風水之科學與迷信爭議綜述〉,《民間文化論壇》,4期,2006年,頁96-98。
張紅珍,〈近期中國風水文化爭議綜述〉,《臨沂師範學院學報》,1期,2006年,頁126-129。
張樹俊,〈泰州學派與永嘉學派學派風格的比較研究〉,《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期,2010年,頁104-108。
陳彩云、曾蓓蕾,〈明清時期溫州地區官府士紳的禁奢活動〉,《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2009年,頁78-83。
陶世龍,〈破除風水迷信〉,《學術界》,2期,2005年,頁107-129。
黃 挺,〈潮州王門學派〉,《文史知識》,9期,1997年,頁28-31。
黃 挺,〈潮州王門學派簡述〉,《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6期,1998年,頁82-91。
黃 挺,〈薛侃與潮州王門學派〉,《嶺南文史》,4期,1998年,頁14-20。
楊緒敏,〈論明代空虛學風形成和嬗變的原因及影響〉,《北方論叢》,4期,徐州:徐州師範大學,2006,頁14-18。
董源格,〈淺談中國的風水民俗文化〉,《東方藝術》,2期,2008年,頁50-52。
廖可斌,〈唐宋派與陽明心學〉,《文學遺產》,3期,1996年,頁78-88。
蓋 光,〈中國古代風水理論的生態化與人居環境美〉,《管子學刊》,3期,2005年,頁105-110。
趙秉忠,〈略論理學名臣湯斌〉,《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1998年,頁93-96。
趙紅梅、程志兵,〈明清文獻中的「紙贖」和「紙贖銀」〉,《貴州文史叢刊》,4期,2010年,頁46-48。
劉紹恒,〈論唐宋公安二派的文學主張之異同的成因〉,《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1998年,頁128-130。
鄧名瑛,〈明代心學本體論與明代學風〉,《求索》,2期,2004年,頁100-102。
錢 明,〈明代風氣的轉向與王陽明家族的過早衰微〉,《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6期,2008年,頁116-122。
謝曉東,〈宋明理學中的道心人心問題——心學與朱熹的思想比較〉,《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期,2009年,頁106-112。
蘇新紅,〈明代「太倉庫」稱謂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2011年,頁96-101。
六、英文專書、期刊、論文
Brook, Timothy, “The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5.
Brook, Timothy, “The troubled empire :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11-7-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