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1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18.190.159.10
姓名 蔣虹萍(Hung-ping Chi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劉伯承與中共50年代軍事路線紛爭之研究(1949-1959)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劉伯承自幼家境貧困,滿清末年加入孫中山的反清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從事共產革命,及至中共建國後於1955年劉伯承被授以元帥的軍銜,位居第四位。
在十大元帥當中,劉伯承是第一位在蘇聯接受過完整軍事訓練的人,因應中共革命之需要而提前歸國,在黨內展現其軍事方面的長才,不僅從事軍事之謀畫,對於軍事教育也不餘於力,因此贏得黨內孫武的美名。
除此之外,更和鄧小平展開長達13年的合作關係,兩人有著深厚的革命情感。兩人在戰爭中為毛澤東立下不小的汗馬功勞,軍功可謂不少,然而建國後劉伯承卻被毛澤東削去兵權。於是從善如流的他也知所進退,自願去辦軍校,一手創辦南京軍事學院,並因此付出許多辛勞,為中共培育出不少受現代化軍事訓練的人才。
不管是建國前,或是在辦校時期,他在軍中的地位備受推崇,聲譽頗高,然而卻在毛澤東、彭德懷、林彪的聯手對付下,在軍中的反教條主義運動中黯然去職,以求明哲保身,但是仍舊避免不了被批鬥的命運。在十大元帥當中,劉伯承可說是第一位遭批鬥的元帥,也因此而不再居任何要職。
摘要(英) Liu Bocheng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He participated in the revolutions led by Dr. Sun Yet Sen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n 1926, he join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began his revolutions with communists. Afte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stablished the government in Mainland China, Liu Bocheng was awarded as Marshal in 1955. There were ten marshals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Liu was the forth.
Among the ten marshals, Liu Bocheng was the first who had attended the complete programs of military training in Soviet Russia. But he went back to China in order to help the Communist Party on revolutions, and had the chance to demonstrate his talent in military. He devoted himself not only to military strategies but also military education. Therefore, he was referred to as the Sun Wu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sides, he had worked with Deng Xiaoping for 13 years, which led to the deep bond between the two men. Even though both of them had helped Mao Zedong quite a lot during the Civil War and won many victories, Liu Bocheng was technically deprived the power in the army by Mao after the war. Being as compliant as Liu, he knew it was time to resign and volunteered to start military academy. He founded Nan Jing Military College all by himself, and went through much hardship to nurture many talented people with modern military training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ither during the Civil War, or while running the military college, Liu was quite esteemed and well-thought-of in the army. However, Mao Zedong, Peng Dehuai and Lin Biao worked together to take him down during the movement of anti-dogmatism in the army, so he resigned his commission according to his free will in order to protect himself. But he still couldn’t avoid the fate of being criticized and denounced. Liu Bocheng was the first who was under criticizing and denouncing among the ten Marshals, and had never been promoted to any position ever since then.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劉伯承與中共革命………………………………………………7
第一節 參加革命……………………………………………………7
第二節 劉伯承與毛澤東、鄧小平的歷史淵源……………………17
第二章 劉伯承與軍隊的現代化建設……………………………………26
第一節 建國初期的軍隊建設…………………………………… 26
第二節 劉伯承與軍事院校…………………………………………35
第三節 現代化軍隊建設的問題……………………………………42
第三章 劉伯承與反教條主義運動………………………………………49
第一節 反教條主義運動的時代背景………………………………49
第二節 毛澤東的矛盾………………………………………………59
第三節 劉伯承和彭德懷的衝突……………………………………68
第四節 劉伯承與路線鬥爭…………………………………………74
結論…………………………………………………………………………87
徵引書目……………………………………………………………………92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參考資料
(一)史料彙編與專書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8冊(北京:中央文獻研究,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詩詞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經濟文選》(北京:中共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金沖及,《周恩來傳》,第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出版地及出版者不詳,1967年)。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臺北:地球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年譜組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田酉如,《劉伯承與鄧小平:轉戰太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朱永紅,《五十年國事紀要》,政治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李育慈翻譯,Laurie Burkitt ,Andrew Scobellm,Larry M. Wortzel編,《解放軍七十五周年之歷史教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李普,《記劉帥》(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李智舜,《毛澤東與十大元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李銳,《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台北:新銳出版社,1995年)。
李澄、曉季、王立兵編,《建國以來軍史百樁大事》(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年)。
沙爾茲柏瑞(Harrison E. Salisbury),《長征》(The Long March:the Untold Story)(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吳早文編,《劉伯承回憶錄》,第一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吳早文編,《劉伯承回憶錄》,第二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吳早文編,《劉伯承回憶錄》,第三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年)。
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系回憶錄》,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周楡瑞,〈劉伯承鳥盡弓藏記〉,《紅朝人物誌》(紐約:世界日報社,1976年)。
石志夫、周文琪,《李德與中國革命》(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
林蘊暉、范守信、張弓,《凱歌行進的時期》(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年大事記(1927-1987)》(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
軍事科學院,《論兵新孫吳:劉伯承的軍事理論與實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軍事歷史研究部、軍事圖書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一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5年)。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陳石平、成英,《劉伯承-軍事翻譯家》(太源:書海出版社,1988)。
陳石平,《中國元帥劉伯承》(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逢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949-1976》,上冊(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8年)。
張宗遜,《張宗遜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張震,《張震回憶錄》,上冊(北京 : 解放軍出版社, 2003年)。
張震,《張震回憶錄》,下冊(北京 : 解放軍出版社, 2003年)。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輯委員會,《中共機密文件彙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8年)。
國防大學科研部編,《劉伯承軍事文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黃啟亮,《中共四大冤案》(臺北:海風出版社,1995年)。
黃瑤、閻景堂,《中國十元帥》,上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彭德懷傳記編寫組,《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彭梅魁,《我的伯父彭德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傳》(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
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
楊國宇、陳斐琴、李鞍明、王偉,《劉伯承軍事生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上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部,《劉伯承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部,《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雍然編,〈劉伯承和葉劍英〉,《劉伯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頁92-102。
廖日昇,《文革之前的毛澤東與林彪》 (臺北:一橋出版社,1998年)。
廖明哲,《了了人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廖國良、李士順、徐焰,《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臺北:新新聞文化,1997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伯承,《劉伯承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劉杰誠,《毛澤東與斯大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3年)。
劉培一,《元帥晚年歲月-文革中的共和國元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年)。
曉亮文軍,《十大元帥之謎》,上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蕭克,《蕭克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二)期刊論文
石維行,〈鄧小平運籌中原〉,《福建黨史月刊》,期8(1997年),頁6-9。
何立波,〈鄧小平與劉伯承的戰友情緣〉,《文史精華》,期3(2005年),頁4-13。
汪浩,〈反冒進過程中周恩來的堅持和抗爭〉,《毛澤東思想研究》,卷23期3(2006年),頁141-145。
林蘊暉,〈朱可夫事件與彭德懷廬山罷官〉,《百年潮》,期2(2004年),頁30-34。
林蘊暉,〈1958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紀實〉,《黨史博覽》,期3(2005年),頁4-9。
林蘊暉,〈20世紀60年代個人崇拜的起源〉,《黨史博覽》,期11(2005年),頁35-38。
林蘊輝,〈起步探索的1956年〉,《當代中國史研究》,期2(2005年),頁95-107。
徐隧志,〈劉伯承與南京軍事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期2(1994年),頁38-45。
徐隆彬,〈在蘇共兩大政治事件中朱可夫所起關鍵作用分析〉,《濰坊學院學報》,期5(2002年),頁85-87。
胡兆才,〈劉伯承被批判之前前後後〉,《黨史文匯》,期10(2001年),頁6-9。
陶朱問、賀開利,〈劉伯承與彭德懷的是是非非〉,《書屋》,期3(2004年),頁20-26。
麥群忠、 杜朝由,〈鄧小平與劉伯承的摯友情〉,《文史春秋》,期2(1998年),頁14-22。
梁丞,〈粟裕大將的蒙冤與平反〉,《百年潮》,期8(1999年),頁4-10。
梁秀麗、黃清華,〈毛澤東重要思想的組成部分〉,《寧波教育學院學報》,期3(2005年),頁13-16。
陳金飛,〈反對教條主義轉向批判修正主義—淺析匈牙利事件對毛澤東的黨內斗爭思想的影響〉,《宜賓學院學報》,期6(2004年),頁17-20。
費侃如,〈也談李德是誰派來中國的〉,《中共黨史研究》,期2(1995年),頁90-93。
彭建華,〈周恩來與反冒進〉,《世紀橋》,期11(2005年),頁12-19。
董保存,〈關於1958年反教條主義對蕭克將軍的訪談〉,《黨史博覽》,期2(2001年),頁9-15。
齊茂吉,〈毛澤東欽定林彪為接班人之探討〉,《兩岸發展史研究》,期2(2006年),頁199-227。
趙付科、李安增〈大躍進運動成因的蘇聯因素探析〉,《理論學刊》,期4(2006年),頁111-114。
趙泉鈞,〈兩種社會主義建設方針之爭:反冒進與反反冒進〉,《寧波大學學報》,卷9期4(1996年),頁49-57。
趙勇彪,〈團結合作的光輝典範-劉伯承鄧小平的戰鬥情誼〉,《黨史博覽》,期1(1998年),頁12-15。
劉統,〈彭德懷與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黨史天地》,期2(2001年),頁10-14。
劉彌群,〈20年心香一瓣告元戎,女兒眼中的元帥——我的父親劉伯承(上)〉,《軍事歷史》,期10(2005年),頁50-53。
曉農、疆文,〈彭德懷劉伯承的誤會與糾葛〉,《黨史文苑》,期1(2005年),頁26-32。
濯清華,〈彭德懷對我軍正規化建設的貢獻〉,《西安政治學院學報》,卷13期2(2000年4月),頁87-91。
謝一彪,〈論中央蘇區時期的李德〉,《贛南師範學院學報》,期2(1999年),頁78-81。
謝一彪,〈關於李德來華與在華身分的探討〉,《中共黨史研究》,期1(1996年),頁81-85。
(三). 網路資料
新華社,〈我們是能夠克服困難的—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二十二周年〉,1949年7月31日。http://www.mzdthought.com/html/mxzz/mzdxwwx/5214.html。
龔希光,〈朱德與華北抗戰初期的運動游擊戰問題〉,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621/12421055.html 。
譚一青,〈劉伯承與鄧小平——戰場上的最佳拍檔〉,《中共黨史網》,
http://www.zgdsw.com/html/564.html。
二.英文期刊
Ralph L. Powell,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China,” China Quarterly, No.34(June-July 1968),P.39.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7-11-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