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2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7 、訪客IP:13.59.195.118
姓名 黃柏松(Po-sung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退輔會榮民安置與梨山地區的農業發展(1956-1987年)
(Retired Servicemen Settlement of VAC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Lishan Area (1956- 1987))
相關論文
★ 鋼筆與臺灣的社會文化★ 臺灣戰後水利興建與工業─ 以石門水庫為例(1945-1980)
★ 瑞芳金礦的開採與聚落社會,1889-1971★ 日治時期臺灣歲計制度建立之研究(1895-1899)
★ 戰後國營造船業的公司制度與業務發展-以台船公司為例(1945-1955_★ 戰後臺灣觀光事業-兼論觀光外匯之影響(1956~1987)
★ 從國營到民營:戰後臺灣國營紡織業之變遷(1950-1972)★ 從復員救濟到內戰軍運-戰後中國變局下的民航空運隊(1946-1949)
★ 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以經費、技術為中心(1956-1964)★ 從基層金融到商業銀行-「板信」之研究〈1957-1997年〉
★ 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發展之研究(1972-2003)★ 從傳教到醫療企業化-桃園天主教聖保祿醫院之研究(1960-1999)
★ 宏碁與台灣品牌電腦資訊業之研究(1976~2004)★ 美援與臺灣遠洋漁業之發展(1951-1965)
★ 美援黃豆與臺灣食用油脂工業發展之研究(1951-1963)★ 戰後桃園農田水利會組織之探討(1945-2002)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研究主題,以戰後我國成立退輔會安置榮民就業為主軸。然退輔會安置榮民就業範圍廣泛,故本文探討範圍就地區言以梨山地區為限。梨山其地理位置正位於臺中、宜蘭、南投三縣之間,海拔高達1,500公尺以上,氣候介於溫、寒帶之間,自古以來即為泰雅族沙拉茅群的活動區。日治時期日人曾於此試植落葉果樹,為全臺最早種植蘋果、水梨、水蜜桃的地區。戰後政府以國防需要、均衡臺灣東西部經濟發展,以及改善山地原住民生活為由,開闢中橫公路。並結合榮民安置,以美援為資金,榮民為人力,做到「化兵為工」,轉消費為生產的目標,於四十五年七月七日動工興築中橫公路。次年又以生產新鮮蔬菜提供築路工人之需要,於梨山設置「梨山榮民農場」,展開退輔會於梨山安置榮民從事農業之緣起,與梨山農業發展的歷程。然在農業展歷程上,因榮民都從軍中轉業而來別無長技,更不解農事。故榮民在其農業發展目標的選擇一秉軍中習性,依命令指示做事,故在蔣經國指示發展對國家外滙有益的農作及平地無法生產的作物下,選擇發展溫帶落葉果樹。而此選擇也正符合四十四年臺中省立學農業學院園藝系,在臺中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後之建議,在農復會提供經費與技術支援下。從溫帶果樹試植開始,並配合農復會夏季蔬菜採種試驗,從事蔬菜種植,奠定日後農業發展基礎。落葉果樹種植成功後,福壽山農場在蔣中正總統指示下,將技術移轉給梨山原住民,並提供果苗給原住民種植以改善原住民之生活。因而將落葉果的種植擴及梨山地區各原住民部落,造就出全臺最為富裕的原住民部落。
本研究之對象主要為榮民,而榮民皆為軍人出身,而早期之軍人就個性言長久以來生活於軍中,馳騁於戰場之上,對於命令的貫徹度極高,然民國四十年代退除役接受安置之榮民多為士官兵,故在工作交付後皆視為命令執行,在決策上均甚少提出主張,故一般農經發展呈現由下而上之現象,但這也是中部橫貫公路及梨山農場得以順利達成之原因。
摘要(英) After the War, the Government set us Veterans Affairs Commission with the main duty of settling retired servicemen. The job of settlement is so vast that no one coult really cover everything. The Author selected Lishan Area as an example.
Lishan Area is located in Taichung, Yilan and Nantou Counties with elevation of 15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or higher and the temperature is between temperate zpne and frigid zone. I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area of activities of Saramou clan of Atayal tribe. During Japanese Ruling period, they have tried to plant deciduous fruit trees in Lishan area, which made this area as the pioneer in planting apple, pear and peach. In meeting the needs in national defense, bal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ern and western Taiwan and improving the living standard of aboriginal tribes, the Government applied US Aids and used retired servicemen as the work forces explored and build Central Cross-Island Highway. It had also the purpose to turn the manpower of retired servicemen from pure consumers into producers. The Cross-Island Highway project commenced on July 7, 1956 and the next year, established Lishan Veterans Farm for supplying fresh vegetables for the road builders. This is the start of settling retired servicemen, as well 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Lishan Area. However, since the retired servicemen were all military personnel and were lack of other skills and they were used to following orders, they did not have any skills in agriculture. So, under the order of Chiang Jin-Kuo, that the produces should be benefiting the country in foreign exchange and should not be competing with the ordinary produces of Taiwan farmers, so deciduous fruits were chose. This met exactly to the suggestion of 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e of Provincial Taichu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in 1955, after completing Horticulture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of Taichung Mountain areas. Therefore, with the funding and technical support, the farm started with the trial planting of fruit trees of temperate zone. Together with the experiment of summer vegetable seeds collection of Agriculture Restoration Council, it started planting of vegetables. The abov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Lishan Area. After the success of trial planting of deciduous fruits,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late President Chiang Kai-Shek, Fusoshan Farm started to transfer the skill to aboriginal tribes in Lishan Area, as well as providing seedlings to the aborigines for improving the living of aboriginal tribes. This move spread the planting of deciduous fruit to tribes in Lishan Area,and made they the wealthiest tribal people in Taiwan.
The main o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retired servicemen, especially of low rank soldiers. Since they were retired from military services, they were used to following orders and they fulfilled duties as required without questioning. This is the main cause of success of Centeral Cross-Island Highway and Lishan Farm.
關鍵字(中) ★ 榮民
★ 退輔會
★ 武陵農場
★ 溫帶落葉果
★ 福壽山農場
關鍵字(英) ★ Deciduous Fruit of Temperate Zone.
★ Wuling Farm
★ Fusoshan Farm
★ Retired Servicemen
★ VAC (Veterans Affairs Commission
論文目次 目次…………………………………………………………………………………Ⅰ
表目錄………………………………………………………………………………Ⅲ
圖目錄………………………………………………………………………………Ⅳ
緒論………………………………………………………………………………… 1
第一章 日治時期梨山地區的農業發展……………………………………… 12
第一節 梨山地區的農業環境…………………………………………… 12
第二節 梨山泰雅族傳統農業…………………………………………… 22
第三節 日治時期梨山農業……………………………………………… 31
第四節 小結……………………………………………………………… 44
第二章 退輔會與梨山榮民安置……………………………………………… 47
第一節 退輔會成立緣起………………………………………………… 47
第二節 榮民與中橫開發………………………………………………… 67
第三節 梨山榮民安置與農業拓墾……………………………………… 85
第四節 小結……………………………………………………………… 98
第三章 梨山地區的農業開發…………………………………………………101
第一節 山地農業政策與資源調查………………………………………101
第二節 高山農業技術引入………………………………………………119
第三節 作物型態改變……………………………………………………128
第四節 農產品的產銷……………………………………………………138
第五節 小結………………………………………………………………145
第四章高山農業與梨山社會變遷…………………………………………………148
第一節 土地開發…………………………………………………………148
第二節 農業與觀光發展…………………………………………………163
第三節 人口變遷…………………………………………………………168
第四節 醫療與教育………………………………………………………184
第五節 宗教………………………………………………………………191
第六節 小結………………………………………………………………196
結論…………………………………………………………………………………199
徵引文獻……………………………………………………………………………208
附錄一民國二十三年訂之〈陸海空軍官佐服役暫行條例〉……………………226
附錄二嚴慶雲先生訪談紀錄………………………………………………………227
附錄三黃志學先生訪談紀錄………………………………………………………231
參考文獻 一、檔案
(一)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藏
1.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檔
(1)30-01-01-008-379,檔名,「本會遵於四十三年十一月一日正式組織
成立」,民國43年11月3日。
(2)30-01-008-350,檔名,「本會於本(11)月21日遷移臺北市懷寧街
70號辦公」,民國43年11月25日。
(3)30-01-01-010-571,檔名,「大甲溪綜會開發計劃建議書」,民國44
年10月3日。
(4)30-01-01-012-278,檔名,「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業輔導委員
會兼主任委員嚴家淦迭請職,應予慰留」,民國45年4月25日。
(5)30-01-01-012-266,檔名,「本會副主任委員4月28日到會視事并遵
令代理主任委員職務」,民國45年5月9日。
(6) 30-01-011-115,檔名,「為奉上安全分署所提『利用美援擴充生產設
備以安置退除役官兵就業之建議書』」,民國45年11月9日。
(7)30-01-01-012-333,檔名,「橫貫公路資源調查檢討會議紀錄」,民國
45年6月1日。
(8)30-01-01-013-123,檔名,「嚴家淦迭請辭職應予照准,遺缺聘該會
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職務蔣經國接充」,民國46年6月1日。
(9)30-01-01-012-579,檔名,「令知經濟部及臺灣省政府轉飭所屬橫貫
公路沿線資源開發權之申請一律停止」,民國45年8月20日。
2. 行政院外滙貿易審議委員會
50-142-009「關於東榮貿易行4家申請援例以省產香蕉輸韓以所得外
滙半數易回蘋果一案」。
3. 行政院經濟部檔
(1)35-25-523,〈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第五次擴大
業務會報業務報告」〉。
(2)35-32-522,〈國防部呈擬國軍退除役官兵業輔導實施辦法及輔導委員會
組規程〉《除役士兵安置卷二)》。
(3)35-25-522-001〈總統指示「此事甚為重要,可由行政院及臺灣省政府
安置,使之轉任生產工作為要。」〉《經濟部檔案除役士兵安置卷(二)》

(4) 35-25-524-001〈令發國防部呈擬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實施辦法及
輔導委員會組織規程〉,《經濟部檔案除役士兵安置卷(二)》。
(二)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檔案室藏。
福壽山農場開發檔
1. 77-327-3126-1-1-1,〈本會福壽山農場為發展觀光旅遊事業,擬辦理全盤
性規劃〉,民國77年
2. 77-327-3126-2-27〈79年指導完成計劃〉
3. 77-327-3126-2-32,「審計部抽查福壽山農場財務收支住房率偏低,涉有
浪費」。民國87年
(三)臺灣省政府經建組檔案室藏
臺灣省政府梨山建設管理局檔
1. 0067/A4.1/4,「梨山地區綜合開發計劃草案」,民國67年。
2. 0070/T012.1/5,「梨山建設管理局改制」,民國70年。
(四)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警務處,〈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文檔警務處〉卷號:
5208檔案號:195.6/26,1946年。
2.,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政策大綱ニ關スル件〉,《總督府公文類纂》,
文號14,冊號7393,門號3,門別:警察,類號:4,類別:蕃人蕃地,
府番號:總警407,1931年。
二、統計書、調查報告書、圖集、計畫書
(一)中文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957年 《工作報告》第8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958年 《工作報告》第9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959年 《工作報告》第10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962年 《工作輯要》第13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編印
1965年 《臺灣省落果樹發展問題研討會及考察報告》,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
委員會。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武陵農場
1963~1987年 《武陵農場場誌》,臺中:武陵農場。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964年 《十年來之輔導工作》,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
1974年 《輔導工作紀要》(一)輯,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974年 《輔導工作紀要》(二)輯,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974年 《輔導工作紀要》(三)輯,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974年 《輔導工作紀要》(四)輯,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974年 《輔導工作紀要》(五)輯,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963年 《業務會報紀錄》第6輯第313~331次,臺北: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
委會。
1969年 《農林漁業機構58年度年終業務評鑑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委員會。
1970年 《農林漁業機構59年度年終業務評鑑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委會。
1971年 《農林漁業機構60年度年終業務評鑑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委會。
1972年 《農林漁業機構61年度年終業務評鑑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委會。
1980年 《農林漁業機構69年度年終業務評鑑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委會。
1984年 《農林漁業機構73年度年終業務評鑑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委會。
1986年 《農林漁業機構75年度年終業務評鑑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委會。
2000年 《本會生產事業機構暨平地農場基本資料》,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
兵輔導委會。
2005年 《行政院國退除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延革》,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
兵輔導委會。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秘書室編
1972年 《民國61年大事紀》,臺北: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會。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處編印
1988年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委員會農場場員調查報告》,臺北: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委員會。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福壽山農場
1987年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委員會福壽山農場成立三十週年紀念專刋》,
臺中: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福壽山農場。
周琇環編
1997年 《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軍協計畫》第一冊,臺北:國史館。
1997年 《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軍協計畫》第二冊,臺北:國史館。
程兆熊、黃弼臣、朱長志
1956年 《臺灣省中部山區園藝資源調查報告》,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957年 《臺灣省宜蘭山區園藝資源調查報告》,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958年 《臺灣省花蓮秀林鄉山區園藝資源調查報告》,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
委員會。
林樂健:計劃執行人,程兆熊、范念慈、蔣永昌、裘曙舟:執筆人
1975年 《山地落葉果樹生產調查研究報告書》,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高金素梅策劃,徐宗懋、張群智撰稿
2001年,《無言的幽谷》,臺北:正中書局。
高琇瑩、賴美麗、簡碧蓮編撰
2000年《山徑百年》,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臺中縣和平鄉戶政事務所
1953~1957年 〈臺中縣和平鄉現在戶口登記統計月報表〉臺中:臺中縣和平鄉戶
政事務所。
1962~1991年 〈臺中縣和平鄉現在戶口登記統計月報表〉臺中:臺中縣和平鄉戶
政事務所。
1953~1957年 〈臺中縣山地鄉村鄰戶及人口數統計表〉臺中:臺中縣和平鄉戶政
事務所。
1962~1991年 〈臺中縣山地鄉村鄰戶及人口數統計表〉臺中:臺中縣和平鄉戶政
事務所。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
1946年 《臺灣民政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印
1971年 ,《中華民國臺灣省統計提要》(自民國35年~56年),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新聞處
1958年 《周主席對臺灣臨時省議會施政報告》,南投:臺灣省新聞處。
臺灣省警務處編印
1953年 《臺灣省山地警政要覽》,臺北:臺灣省警務處。
劉益昌
1997年 〈大甲溪上游史前遺址及早期原住民活動調查〉,臺北:內政部營建署雪
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二)日文
臺中州役所編
1985年 《臺灣省臺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十一)》,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
司。
1985年 《臺灣省臺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十二)》,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
司。
1985年 《臺灣省臺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十三)》,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
司。
三、專書
(一)中文
文馨瑩
1989年《經濟奇蹟的背後》,臺北:自立報系。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
1984年《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成勉
1992年《馬歇爾使華調處日誌(1945年11月~1947年1月)》,臺北:國史館。
1991年〈馬歇爾與中國第三黨派-馬歇爾使華調處新探〉,《中華民國建國八十
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臺北:新聞局,頁408~448。
王益滔
1991年《王益滔教授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學系。
王執平等編
1978年《從專員到總統》,臺北:遠澄出版社。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
2002年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印
2003年《榮民服務白皮書》,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宋增璋
1982年《近代臺灣之建設》,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宋禮彰
2006年《臺中縣和平鄉梨山國民小學創校四十週年校慶專刋》,臺中:臺中縣和
平鄉梨山國民小學。
宋璽編著
1976年《中國國民黨政綱政策的演進》,臺北:正中書局。
余光弘,瓦歷斯‧諾幹
2002年《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呂順安主編
1994年《臺中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守成
1979年《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制度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胡美璜
1951年,《中部橫貫公路定線研究與勘查雜感》臺北:未刋出版單位。
胡美璜、楊廷英、石中光編著
1984年《中華公路史(下部)》,臺北:商務印書館。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
2003年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范純武、王見川、李世偉著
2005年《臺灣佛教的探索》,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茅家琦
2003年《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鹿野忠雄、國分直一等原著,楊南郡譯
2005年《台灣百年曙光》,臺北:南天書局。
連震東
1967年《蔣總統與臺灣省的光復重建(上)》,臺北:蔣總統對中國及世界之貢
獻叢編編纂委員會。
曾 振
1993年《蔣介石總統在中國大陸成敗紀實(下冊)》,臺北:自資出版。
焦毅夫
1970年《寶島紀遊》,香港:香港中國筆會。
程兆熊
1975年《高山行與憶鵝湖》,臺北:大林出版社。
姜克夫
1991年《民國軍事史略稿》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
黑帶巴彥
2002年《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
局。
陶 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
2000年《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出版社。
國防部史政局
1971年《和談紀實(上、下冊)》,臺北:國防部史政局。
國防部總政治部
1960年,《政工史稿(下冊)》,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
陳 俊編著
1987年《臺灣道路發展史》,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陳布雷等編
1978年《蔣介石先生年表》,臺北:傳紀文學出版社。
陳存恭等紀錄
1984年《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炎正等撰
1989年《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陳秀淳
1998年《日據時期臺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臺北:稻鄉出版社。
陳進金
2002年《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臺北:國史館。
陳紹馨
1979年《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溪園
2003年《參山映象》,臺中:交通部觀光局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陳憲明
1984年《梨山露社地區落葉果樹與高冷地蔬菜栽培的發展》,臺北:國立師範大
學地理學系。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
2002年《臺灣史》,臺北:五南文化廣場。
溫吉編譯
1999年《臺灣番政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葉邦宗
2004年《報皇王惕吾》,臺北:四方書城。
康有德
1992年《水果與果樹》,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鳥居龍藏,楊南群譯註
1996年《探險台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趙既昌
1985年《美援的利用》,臺北:聯經出版社。
趙聚鈺
1963年《退除役官兵輔導制度概說》,臺北:榮民印刷廠。
葛麟
1991〈馬歇爾來到中國:一位中國人的觀點〉《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
第二冊,臺北:新聞局,頁94~115。
廖守臣
1984年《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傳科。
廖守臣等撰
1987年《臺中縣和平鄉泰雅族專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劉枝萬
1954年《南投文獻叢輯》,第5輯,南投文獻委員會。
劉 枋
1989年《路-東西橫貫公路開拓簡史》,臺北: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
理處。
蔣中正講
1949年《總裁言論選集》,臺北:臺灣省教育廳。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
1991年《蔣經國先生全集》,行政院新聞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90年《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省公路局
出版時間不詳《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臺北:臺灣省公路局。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
1997年《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古瑞雲、吳萬煌譯
1997年《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戴寶村
1993年《帝國的入侵》,臺北:自立晚報。
藤井志津枝
1997年《理蕃》,臺北:文英堂出版社。
2001年《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魏秀梅
1990年 《趙聚鈺先生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蘇進強
1995年《臺海安全與國防改革》,臺北:業強出版社。
龔宜君
1998年《「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二)日文
岩城龜彥
1935年《臺灣蕃地開發蕃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44年《高砂族教育》,臺北:三和印刷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
1993年《理蕃友》第1、2、3卷,東京:綠蔭書房。
四、期刋、學位論文
(一)期刋
王文欽
1982.4〈梨山梨子千千萬.梨山風情萬萬千〉,《興農月刋》第157期,臺中:興
農雜誌社,頁26~27。
1983.9〈超世絶塵武陵美〉,《興農月刋》第179期,臺中:興農雜誌社,頁44~46。
王益滔
1960.6〈臺灣之農業經濟〉,《臺灣銀行季刋》第12卷第2期,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頁1~63。
王碧竣
1983.9〈現代桃源-武陵農場〉,《興農月刋》第179期,臺中:興農雜誌社,頁
60~68。
毛潤豐
1982.4〈梨山果農之昨日,今日及明日〉,《興農月刋》第157期,臺中:興農雜
誌社,頁22~25。
田中長三郎
1935〈臺灣山地開發根本理論〉,《熱帶園藝》第5卷第4期,臺北:臺北帝國大
學理農部園藝學教室,頁1~22。
田中長三郎、田中諭一郎、佐土原啟介、山下常太郎
1935,〈亞熱帶於溫帶性落葉果樹試作成績〉,《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場果
樹園試作成績》第1報,臺北: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園藝學教室,頁1~17。
朱長志
1961.12〈臺灣山地之果樹樹〉,《臺灣銀行季刋》,第12卷第4期,臺北: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頁236~243。
1965.1〈臺灣山地發展落葉果樹的前途〉,《豐年》,第15卷第1期,頁15。
江錫賢
1998.12〈光復後臺灣省歷任首長政績回顧〉,《臺灣文獻》第49卷第4期,頁150
~161。
李伯年
1961.12〈臺灣山地之蔬菜〉,《臺灣銀行季刋》,第12卷第4期,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頁245~273。
宋慶雲
1983.4〈篳路籃縷.以啟山林—梨山拓荒史〉,《興農月刋》第169期,臺中:興
農雜誌社,頁6~13。
沈葆楨
1958.6〈福建臺灣奏摺〉,《臺灣銀行季刋》第10卷第2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頁148~180。
李信芳
1965.2〈梨梅之栽培〉,《臺灣農村》第1卷第4 期,臺北:臺灣農村雜誌社,頁
13。
金成前
1964.6〈國軍退除役官兵與臺灣之建設〉,《臺灣文獻》第15卷第2期,南投:臺
灣文獻委員會, 116~128。
林英彥
1969.12〈臺灣先住民之農業經濟〉,《臺灣銀行季刋》第20卷第4期,臺北:臺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221~265。
1971.6〈臺灣先住民之經濟結構〉,《臺灣銀行季刋》第22卷第2期,臺北:臺灣
銀行經濟研究室,頁204~238。
林勝偉
2000〈從「戰士」到「榮民」:國家的制度建構與人口類屬的形塑(1949~1970)〉,
《臺灣社會研究季刋》第52期,頁187~254。
胡台麗
1990.6〈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刋》第6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07~132。
洪敏麟,
1973.3〈賽德克人傳統的山坡火田經營〉,《臺灣文獻》第24卷第1期,南投:臺
灣文獻委員會,頁1~31。
1971.9〈綜觀臺灣山地社會結構與文化演變之軌跡〉,《臺灣文獻》第22卷第3期
,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頁26~54。
柳克述
1956.1〈臺灣橫貫公路的興建與展望〉《交通建設》第5卷第1期,臺北:中國交
通建設學會,頁1~9。
郭秀岩
1976.6〈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刋》第40期,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97~106。
郭寶章
1956.12〈臺灣之山地農業〉,《臺灣銀行季刋》第7卷第4期,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頁139~175。
黃天行
1982.4〈福壽山農場簡介〉,《興農月刋》第157期,臺中:興農雜誌社,頁25。
黃亮白、謝秀娟
2004.9〈上梨山訪高山農業現況〉,《農業世界》,第253期,頁10~31。
黃師樵
1966.3〈本省山地人民生活改進成果〉,《臺灣文獻》第17卷第1期,南投:臺灣
省文獻委員會,頁138~147。
黃應貴
1973〈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臺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集刋》第3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35~55。
陳 中
1999〈落葉果樹在台灣發的概況與展望〉,《科學農業》,第47卷第7、8期頁219~226。
陳茂泰
1973〈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集刋》第36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1~33。
曾逢星
1983.4〈水蜜桃的主要品種〉,《興農月刋》第169期,臺中:興農雜誌社,頁58~62。
1983.12〈如何做好蘋果的貯藏〉,《興農月刋》第185期,臺中:興農雜誌社,頁
78~80。
張育森、許亞儒、張祖亮、林楨祐
2004〈臺灣高山農業之永續經營與生態旅遊-以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梅峰本場為例
〉南投:未刋稿。
張憲秋
1961.12〈臺灣山地之農業〉《臺灣銀行季刋》第12卷第4期,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頁171~184。
張奮前
1966.3〈臺灣省土地之利用與開發〉,《臺灣文獻》第17卷第1期,南投:臺灣文
獻委員會,頁65~80。
1966. 9〈美援與臺灣經濟建設〉,《臺灣文獻》第17卷第3期,南投: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頁50~74。
1968.3〈臺灣之交通〉,《臺灣文獻》第19卷第1期,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頁
115~132。
廖士毅
1974.6〈臺灣高冷地區青果產銷之經濟研究〉,《臺灣銀行季刋》,第25卷第2期,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233~258。
傅雲
1955.10〈一年來的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工作〉,《成功之路》創刋號,臺北:成功
之路出版社,頁6~11。
錢益
1957.9〈臺灣之公路建設〉,《臺灣銀行季刋》第9卷第3期,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頁99~127。
諶克終
1965.10〈台灣高山落葉果樹之現況與前途(續)〉,《台灣農村》,第1卷第8期,
臺北:臺灣農村雜誌社,頁12。
1965.12〈再談台灣高山落葉果樹之現況與前途(上)〉,《台灣農村》,第1卷第10
期,臺北:臺灣農村雜誌社,頁11~12。
1966.1〈梨山果樹三大病害之防治方法〉,《臺灣農村》第1卷第11期,臺北:臺
灣農村雜誌社,頁19。
劉顯修
1983.4〈梨山巡迴訪問記〉,《興農月刋》第169期,臺中:興農雜誌社,頁14~22。
劉富文
1965.1〈怎樣發展臺灣的落葉果樹事業?〉,《豐年》,第15卷第1期,頁10~11。
韓西庵
1953.6〈臺灣山地人民之經濟生活〉,《臺灣銀行季刋》第4卷第2期,臺北:臺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116~151。
(二)學位論文
王振和
1973年〈我國退除役官兵輔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
士論文
余光弘
1976年〈環山泰雅人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調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
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政雄
1982年〈榮民就業輔導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瓊華
1997年〈臺灣原住民土地產權之演變1624~1945〉,臺北:東吳大學經濟研究所博
士論文。
周唯中
1984年〈我國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龍華
2004年〈我國退輔制度社會功能探討〉,臺北: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段體貴
1973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在社會安全體系中扮演角色之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祥麟
1997年〈我國退除役官兵輔導就業制度史之研究-以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為例
(1956 1997年)〉,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衛
1987年〈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功能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溪園
2000年〈梨山風景區原住民對觀光衝擊及發展策略認知之研究〉,臺北:世新大學
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英良
2000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再造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
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宜陵
1991年〈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
所碩士論文。
五、報紙、網路資料
《中央日報》
〈蔣夢麟講述臺灣新資源的開發〉,中華民國46年6月6日,臺北第一張版一。
《自立晚報》
〈溝通太平洋臺灣海峽橫斷公路今開工從國防觀點具有高度戰略價值〉,中華民國
45年7月7日第二張版三。
《聯合報》
〈開發東部資源,政府極為注重加速修築橫斷公路〉,中華民國41年10月8日。
〈假退除役實施辦法〉,〈假退除役軍官將級名單〉,中華民國41年10月23日。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網址:http://memory.ncl.edu.tw/tm_cgi/
臺中縣和平鄉平等國民小學,〈回到從前〉,《平等國小》,
網址:http://www.pdes.tcc.edu.tw/introduction/history.heml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歷史文化網〉,《退輔會全球資訊網》,
網址:http://lov.vac.gov.tw/Pioneer/List.aspx?Para=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網址:http://archives.sinica.edu.tw
六、口述歷史
黃柏松訪談、記錄,〈劉洪倫先生訪談記錄〉,2004年11月於臺中市榮民總醫院,未刋
稿(自謀生活榮民)。
黃柏松訪談、記錄,〈嚴慶雲先生訪談記錄〉,2006年5月16日於臺中縣和平鄉中興路
善莊(自謀生活榮民)。
黃柏松訪談、記錄,〈黃志學先生訪談記錄〉,2007年5月1日於臺中縣東勢鎮黃先生家
中(農場場員)。
黃柏松訪談、記錄,〈李清彬副場長訪談記錄〉,2006年5月16日於武陵農場會客室,
未刋稿(武陵農場副場長)。
黃柏松訪談、記錄,〈周思源先生訪談記錄〉,2007年5月2日於志良周先生家中未刋稿
(個別農墾第二代、及平等村榮民輔導員)。
黃柏松訪談、記錄,〈喻嘉璧先生訪談記錄〉,2007年5月2日於梨山福壽路喻先生家中
,未刋稿(福壽山農場場員第二代暨梨山村榮民輔導員)。
黃柏松訪談、紀錄,〈黃明順先生訪談記錄〉,2007年5月3日於志良黃先生家中未刊搞
(墾戶繼子)。
黃柏松訪談、紀錄,〈平等國小樓元玨主任〉,2007年5月3日於平等國小校長室未刋稿
(平等國小教務主任)。
黃柏松訪談、紀錄,〈劉美蓉技正訪談紀錄〉,2007年4月20日於退輔會第四處。
指導教授 李力庸(Liyon Lee) 審核日期 2007-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