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3502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 、訪客IP:3.147.73.35
姓名 湯陳盛(Chen-Sheng T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論洪承疇軍事作戰的理論與實際─以松錦之役為例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ong Cheng-Chou’s Military Battling Strategies As Exemplified in the Sungchin Battle)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松錦之役」,清人又稱之為「松山大捷」,是明朝與清朝在遼西走廊所做的最後決戰。這場戰役的結果卻是清朝徵召了全國可以動用的兵力。明朝的援軍則是最善戰的遼軍和西軍等邊防軍所組成,特別是西軍抽調後,流寇所造成的內亂越來越嚴重,再加上即將崩潰的財政,類似這樣大規模的精銳軍隊終明之世都未能再重新組建或集結。
決戰的結果是明朝戰敗,喪失了這支精銳軍隊及關外四城,僅能以退守寧遠及山海關自保。時人及後世史家評論這段歷史時,多以崇禎皇帝、兵部尚書陳新甲及監軍張若麒改變薊遼總督洪承疇的持重戰略所致。從史料來看,洪承疇率領主力大軍進駐松山城作戰時卻接連犯了好幾個致命的錯誤,這對一生謹慎的洪承疇而言,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從廣義的軍事技術觀點來看,明朝在松錦戰敗之因,史家有很多方面並未討論。只根據史書和時人記載,很難對當時的情況有全面的了解。特別是牽涉到大規模軍事行動時,沒有以軍事學的角度來探討,有些現象是難以理解的。
從洪承疇所著的兵書《古今平定略》內容中,可以看到洪承疇訓練軍隊及其對關外作戰方式的初步構想。本文擬以軍事學的角度,探討洪承疇所著兵書《古今平定略》及現存的明清之際的檔案、史料,來理解洪承疇在松錦之戰前的軍隊整備及最後戰敗的原因。
摘要(英) The Sungchin Battle, also called the Sungshan Victory by the Ching, was the final battle between the two forces of Ching and Ming at Liaochi Tsoulang. At the end, Ching had mustered all the troops it could mobilize while Ming’s reinforcements consisted of the fiercest border security armies, such as the Liao troops and the Chi troops. The enlisting of the Chi troops and national financial collapse made the civil rebellion caused by the stray bandit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was the last time the Ming Dynasty could assemble an elite army on a grand scale.
The Ming Dynasty finally lost the battle together with its elite army and the four towns outside Sanhaiguan. As a result, it can only retreat back to Ningyuan and stay at Sanhaiguan to avoid being crushed. When reviewing this history, both the contemporary and later historians tend to believe the defeat was caused by Chungchen Emperor, the then Defense Minister Chen, Hsin-Chia and Superintendent Chang, Ruo-Chi, who changed the strategy to rely upon Chiliao Governor Hong Cheng-Chou. According to historic writing, the main force led by Hong Cheng-Chou made several lethal mistakes at the end when entering Sungshan girding for the battle. To the normally careful Hong, this seemed unusual. Why the Ming Dynasty suffered defeat at the Sungchin Battle? In many respects, the historians didn’t give us answers in terms of military strategies. So, it would be hard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time if all we know was from history books and writings at the time. As far as large-scale military action was concerned, people will have difficulty to comprehend the complete picture if it is not examined from military perspective.
From “Conquering Strategies from Past to Present”, the military book written by Hong Cheng-Chou, we can see Hong’s ideas as to how to train troops and how to fight outside Sanhaiguan.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Conquering Strategies from Past to Present” and other now-existing files and historic writings left from the Ming Dynasty and Ching Dynasty fo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paration made by Hong Cheng-Chou prior to The Sungchin Battle and the cause of the defeat he suffered.
關鍵字(中) ★ 松山
★ 松錦之役
★ 洪承疇
關鍵字(英) ★ Sungchin Battle
★ Sungshan
★ Hong Cheng-Chow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歷史背景-明清在松錦戰役前的局勢………………………….13
第一節、從萬曆到天啟年間後金(清)在遼東的經營…………………………….13
第二節、大凌河戰役………………………………………………………………….16
第三節、清兵進佔義州…………………………………………………………....…26
第四節、明朝在遼西走廊的對抗措施…………………………...………………….30
第五節、小結…………………………………………………………………………34
第三章、洪承疇在兵學思想上的文本-《古今平定略》…………….…36
第一節、《古今平定略》的版本問題………………………………………..………36
第二節、《初集.武經七書參同》所表現的兵學思想………………………………43
第三節、《二集.古陣法平定略》-明代兵學家對古八陣的非主流看法…………47
第四節、《洪尚書重補戚少保南北平定略》及《洪尚書手訂郭大夫平定略》
-洪承疇重訂郭應響著作……………………………………………………………50
第五節、《增補九邊十二鎮圖》及《洪尚書秘授占候平定略》
明代地理學及兵陰陽家的傳統………………………………………………………55
第六節、小結………………………………………………………………………….60
第四章、洪承疇在薊遼總督任內的軍事部署……………………………62
第一節、抽練各鎮邊防軍……………………………………………………………62
第二節、補充部隊裝備………………………………………………………………65
第三節、部隊移防及糧餉的籌集與分派……………………………………………68
第四節、松山之戰爆發前夕明軍的戰略集結………………………………………72
第五節、小結…………………………………………………………………………76
第五章、以戰術角度對松錦戰役的再檢討…………………………...…78
第一節、明軍前線軍事情報的獲得…………………………………………………78
第二節、清軍進入戰場的方位………………………………………………………82
第三節、清軍挖掘壕溝戰術的分析…………………………………………………88
第四節、小結…………………………………………………………………………92
第六章、結論………………………………………………………………94
徵引書目………………………………………………………..……...…..98
附圖一.後金軍的楯車
附圖二.錦州五十萬分之一地圖
附圖三.錦縣十萬分之一地圖
附圖四.高橋十萬分之一地圖
參考文獻 一、古籍與史料
不著撰人,《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不著撰人,《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不著撰人,《舊滿州檔譯註‧清太宗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不著撰人,《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不著撰人,《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不著撰人,《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不著撰人,《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不著撰人,《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不著撰人,《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不著撰人,《滿州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不著撰人,《朝鮮王朝實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1970。
不著撰人,《瀋館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1。
不著撰人,《瀋陽日記》,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1。
不著撰人,《九邊圖說》,臺北:正中書局,1981。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2。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王鳴鶴,《登壇必究》,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
吳惟順、吳鳴球,《兵鏡》,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何汝賓,《兵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李贄,《孫子參同》,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李贄,《孫子參同》,收入《中國兵書集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李贄,《藏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李贄,《孫子參同》,收入《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
范景文,《戰守全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茅元儀,《武備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洪承疇,《古今平定略》,東京:高橋寫真會社,1977。
洪承疇,《洪尚書手訂武經七書參同平定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崇禎年間刊本。
孫承宗、茅元儀《車營扣答合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張天復,《皇輿考》,臺北:正中書局,1981。
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
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八卷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
戚繼光,《練兵實紀》,北京:中華書局,2001。
曾公亮《武經總要》,收入《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趙本學《續武經總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談遷,《國榷》,臺北:鼎文書局,1978。
龍文彬,《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6。
二、近人著述(中文專書)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86。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目提要》。台北:明文書局,1984。
王志宏,《洪承疇傳》,北京:紅旗出版社,1991。
朱誠如、閻崇年主編,《清朝通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李新達,《洪承疇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姜國柱《中國軍事通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孫文良、李治亭,《明清戰爭史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張建業,《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陳生璽,《明清易代史獨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2001。
楊海英,《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劉謙,《明遼東鎮長城極防御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劉申寧,《中國兵書總目》。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
閻崇年,《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著,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美)杰弗里‧帕克等著,傅景川等譯,《劍橋戰爭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克勞塞維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戰爭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約米尼著,鈕先鍾譯,《戰爭藝術》,臺北:軍事譯粹社,1978。
富勒著,鈕先鍾譯,《戰爭指導》,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
三、學位論文
李訓詳,〈古陣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沈坤城,〈工程設計文件瑕疵類型化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7。
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1618-168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10。
熊自慶,〈「舉國皆兵」與近代化戰爭型態及其本質的演變─兼論二十世紀總體戰爭之淵源與發展〉,臺北: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6。
四、中文期刊論文
王成勉,〈殉義與變節間的餘地〉收入《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共同科,1994),頁315-338。
王思治,〈洪承疇降清評議〉,《清史研究》,期3(1996),頁71-80。
王玉祥,〈戚繼光著作刊刻述略〉,《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頁386-400。
向燕南,〈明代邊防史地撰述的勃興〉,《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137-143。
向燕南,〈明代北塞軍事危機與邊鎮志書的編纂〉,《中州學刊》,期1(2006),頁178-181。
朱子彥,〈明代火器的發展、運用與軍事領域的變革〉,《學術月刊》,期5(1995),頁81-86
吳振漢,〈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人文學報》,30期(2003.12),頁209-238。
李光濤,〈論洪承疇之招撫江南〉收入《明清史論集》下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頁468-487。
李光濤,〈洪承疇援遼始末〉收入《明清史論集》下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頁555-572。
李鴻彬,〈皇太極與火砲〉,《歷史檔案》,期2(1997),頁88-93。
李鴻彬,〈試論皇太極與大凌河之戰〉,《史學集刊》,期1(1997),頁12-18。
余三樂,〈孫承宗與《車營百八叩》〉收入《第九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傅衣凌教授誕辰九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頁231-238。
祁美琴,〈明清之际“夜不收”、“捉生”现象探析〉,《清史研究》,期4(2005),頁19-28。
孟森,〈清太組由明封龍虎將軍考〉,《明清史論著集刊》,頁183-191。
林堃輝,〈明代兵學昌盛的歷史考察〉,《明史研究專刊》期13,(2002.3),頁73-115。
姜守鵬,〈明末遼東勢族〉,《明清史》,期6(1987),頁34-37。
徐新照,〈試論明代我國銃砲彈道學成就〉,《安徽史學》,期2(2001),頁15-18。
陳梧桐,〈明清松錦之戰與洪承疇的功過評價〉,《中央民族大學學報》,期4(1996),頁55-61。
曹文奇、楊秀,〈女真人與鐵器〉,《滿族研究》,期2(2002),頁45-53。
楊清江,〈洪承疇傳記六種比勘〉,《清史研究》,期3(1996),頁103-109。
劉平、高峰,〈略論李贄的《孫子參同》〉,《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16,期6(2002),頁65-68。
劉旭,〈明清之際西方火器引進初探〉,《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1995),頁38-43。
(五)外文著述
Chen-Main Wang, 1999, The Life and Career of Hung Ch'eng-ch'ou (1593-1665): Public Service in a Time of Dynastic Change. (Ann Arbor, Mich.: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Press.).
葛野淺太郎、寺田日吉,〈Anglonormann(法國種)系種之馬糧試驗成績〉《臺畜會報》,卷4,期12(1941),頁1-10。
指導教授 王成勉(Chen-Main Wang) 審核日期 2008-7-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