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4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0 、訪客IP:18.118.2.15
姓名 黃思超(Szu-chao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
(The reasearching of Jinqu──Between Wanli to Kangxi spectrums jinqu collection)
相關論文
★ 明代小曲研究★ 缽中蓮傳奇研究
★ 龍沐勛詞學之研究★ 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
★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
★ 黃周星及其戲曲著作研究★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 臺灣亂彈戲劇本研究五題★ 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 《六十種曲》表記情節研究★ 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
★ 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 焦循劇論研究
★ 清乾嘉以降崑劇全本戲演出研究★ 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研究萬曆至康熙年間,編纂的九種曲譜:《舊編南九宮譜》、《增定南九宮曲譜》、《墨憨齋詞譜》、《南詞新譜》、《南曲九宮正始》、《寒山曲譜》與《詞格備考》、《新訂十二律崑腔譜》、《欽定曲譜》與《南詞定律》,各譜集曲的收錄與考訂,及其背後反映的曲學觀。在論述曲譜集曲以前,本文第一章論述集曲的相關問題,包含集曲的溯源、傳奇作者在創作時選用集曲的功能性考量,並對歷來對集曲組合條件之說法提出檢討,認為集曲之組合,考量的要點有三:一、本調之聯套關係;二、本調板位的保留與銜接的流暢;三、前後曲結音的一致。
本文第二到四章論述萬曆至康熙年間成書的九種曲譜,其集曲的收錄與考訂。本文認為,各譜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集曲收錄的不同,以及考訂方法與結果的差異,也因此,釐清這些問題,不僅是探討不同曲譜編纂者曲學觀,也是觀察不同年代,曲牌創作風氣與現象的種要切入點。本文分析各譜觀點與集曲收錄的差異,將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編纂,分為三種收錄取向:一、只要不悖曲律者,時曲均收;二、以舊本南戲為主,追求曲牌早期原貌的收錄觀點;三、追求創作時用,以「常用集曲」為收錄觀點。三種收錄取向的差異,產生了各譜收曲與考訂的不同。
另外,集曲的考訂方法,本文提出「因詞定牌」及「因曲定牌」,從目前可見的考訂方法判斷,「因詞定牌」主要是透過文詞、板位的比對,以考訂集曲的本調,這種考訂方法,重要的目的在於訂正曲唱的錯誤;「因曲定牌」則是將集曲本身的腔句,與本調做比較,以音樂旋律的近似作為考訂依據,而不具有訂正集曲演唱的功能。
本文試圖透過大量集曲材料的整理分析,論述曲譜中集曲收錄的種種問題,並以實例檢視歷來各家所提出的集曲諸說,以期對集曲有更全面的認識。
摘要(英) This thesis, research Wanli to Kangxi, the compilation of nine spectrum: the "Jiu bian nan jiu gong pu "《舊編南九宮譜》, " Zeng ding nan jiu gong qu pu "《增定南九宮曲譜》, " Mo han zhai ci pu"《墨憨齋詞譜》,"Nan ci xin pu "《南詞新譜》, "Nanqu Jiugong Zhengshi"《南曲九宮正始》,"Han shan qu pu " and "Ci ge bei kao "《寒山曲譜》與《詞格備考》, " Xin ding shi er lyu kun qiang pu "《新訂十二律崑腔譜》, " Qin ding qu pu "《欽定曲譜》and " Nan ci ding lyu "《南詞定律》, the spectral set your jinqu(集曲) and textual research,and the concept behind all of thes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issues related Jinqu set, inclyuding the set of Jinqu’s source, why the legendary chose to use jinqu in the creation of functional considerations, and the music mix has always set the conditions for the claim that the review that Set the combination of music, considering there are three main points: 1.), the ton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int sets; 2.) bits of the palette and the convergence of flyuid retention;3.)before and after the song sound the same junction.
The second to the four chapters discuss these ninespectrum, scores, and their set.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all of these spectrums is the set of jinqu, 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textual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and therefore, to clarify these issues, not only of scores compiled by different view of jinqu, but also observed in different years, creating tun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species to be an entry point. This analysis of the spectrum of views and set song contains the variances and the Wanli to Kangxi jinqu compilation, divided into three contains approaches: one, if not incompatible with qu lyu(曲律), the jinqu were all received; Second, the old the Nan xi(南戲), the pursuit of the early qu pai; Third, when the pursuit of creative use of the jinqu. Contains thre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resulting in a collection of the spectrum of different music and textual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 set of jinqu textual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ord"or " according to the music", from the current visible textual research methods, with " according to the word, " mainly through the text word, board-bit compared to Textual set the tone song, this textual research methods, an important aim of the revised song sung by mistake; " according to the music" sucked set their own chamber music sentence, and the transfer is made to approximate as a melodic Textual basis, instead of singing songs with a revised set of features.
This thesis tries to organize jinqu materials, the music scores inclyuded in the set of the problems, and each instance of view has always made music all that set to music on the set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關鍵字(中) ★ 集曲
★ 曲牌
★ 格律
★ 本調
★ 排場
★ 格律譜
★ 曲譜
關鍵字(英) ★ Scene arrangements
★ Qupai forms
★ Jinqu
★ Qupai
★ Spectrum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集曲的溯源、運用與集曲諸說之檢討 26
第一節、集曲現象的產生與集曲的發展 26
一、集曲的前身──「俗曲」與詞樂「犯調」 26
二、宋元南戲所用集曲考 31
三、《琵琶記》的創調與影響 36
第二節、 排場設計與集曲選用的功能性 40
一、概念的釐清──排場、慣用套歸納、集曲運用 40
二、功能性──曲套、排場與集曲的整體考量 45
第三節、集曲組合之條件與規則論析 62
一、諸說檢討 63
二、集曲所犯本調之條件與規律 72
第二章、明代兩部曲譜的集曲收錄 85
第一節、概述──萬曆至康熙曲譜集曲收錄及其「集曲觀」的闡釋 85
一、收錄與取材 86
二、集曲的考訂方法 89
三、集曲與聯套 93
四、曲牌說明文字所反映的集曲現象與曲譜功能 96
第二節、最早可見集曲收錄的曲譜──《十三調南曲音節譜》與蔣孝《舊編南九宮譜》 100
一、《十三調南曲音節譜》所錄集曲相關說法 100
二、蔣孝《舊編南九宮譜》集曲收錄與考訂 102
三、蔣孝《舊編南九宮譜》集曲收錄之檢討 106
第三節、沈璟《增訂南九宮曲譜》集曲收錄及其考訂觀點 108
一、 沈璟《增定南九宮曲譜》的集曲收錄 108
二、《增定南九宮曲譜》的考訂觀點與集曲相關論述 112
第三章、「詳於古」與「備於今」──順治年間兩種收錄觀點的體現 124
第一節、兩種觀點的提出與馮夢龍《詞譜》殘本集曲收錄 124
一、觀點差異的提出 124
二、《墨憨齋詞譜》「詳古」觀點與集曲的收錄考訂 126
三、《墨憨齋詞譜》對沈自晉《南詞新譜》集曲考訂的影響 129
第二節、「備於今」的作法與價值──沈自晉《南詞新譜》集曲增訂論析
133
一、《南詞新譜》的集曲新增 133
二、《南詞新譜》對沈璟既收集曲的處理 137
第三節、《南曲九宮正始》的精選觀及其集曲收錄 155
一、《南曲九宮正始》的「精選」觀點與考訂方法 156
二、「古為今用」─《南曲九宮正始》的考訂價值 168
第四章、考訂與實用觀念的轉移──順治末與康熙年間四部曲譜的集曲收錄 173
第一節、實用概念的轉移──《寒山曲譜》、《新定十二律崑腔譜》與《欽定曲譜》 173
一、張彝宣曲譜及其集曲收錄 173
二、王正祥《新定十二律崑腔譜》的收曲精簡與考訂方法 182
三、傾向實用的官修曲譜──《欽定曲譜》精簡、實用取向 185
第二節、《南詞定律》工尺譜的研究價值 191
一、《南詞定律》編纂背景及其特徵 192
二、《南詞定律》工尺譜體現的幾種代表類型 194
第三節、《南詞定律》的集曲收錄與考訂觀點 201
一、《南詞定律》的收曲觀點 201
二、《南詞定律》集曲收錄概況 204
三、《南詞定律》集曲考訂方法 211
結論 218
參考書目 229
附錄一、宋元南戲殘本所見集曲 241
附錄二、《南詞定律》例曲改前譜散曲為劇曲者 254
附錄三、各曲譜集曲表‧凡例 256
一、《舊編南九宮譜》 257
二、《增定南九宮曲譜》 264
三、《南詞新譜》 285
四、《南曲九宮正始》 337
五、《寒山曲譜》與《詞格備考》 36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詞曲譜(依刊行先後為序)
(一) 詞曲格律譜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6。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1。
〔明〕蔣孝:《舊編南九宮譜》,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明〕沈璟:《增定南九宮曲譜》,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明〕徐于室、鈕少雅:《南曲九宮正始》,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明〕鈕少雅:《格正還魂記詞調》,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暖紅室本,1990。
〔明〕沈自晉:《南詞新譜》,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清〕張彝宣:《寒山曲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7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李玉:《北詞廣正譜》,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清〕王奕清等:《御定曲譜》,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1496冊,集部435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呂士雄等輯:《南詞定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1-17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萬樹:《詞律》,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1496冊,集部435詞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謝元淮:《碎金詞譜》,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80。
〔清〕周祥鈺等輯:《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吳梅:《南北詞簡譜》,1939年於重慶印行;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7。
鄭騫:《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二)折子戲工尺譜
〔清〕馮起鳳:《吟香堂曲譜》,清乾隆54年(1789)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影印本。
〔清〕葉堂:《納書楹曲譜》,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清〕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王錫純輯、李秀雲拍正:《遏雲閣曲譜》,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影印出版,1965。
怡庵主人編:《六也曲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77。
怡庵主人編:《崑曲大全》,上海:世界書局,1925;收入波多野太郎編:《中國語文資料彙刊》第一篇第二卷,東京:不二出版,1991。
王季烈、劉富樑:《集成曲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王季烈輯:《與眾曲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1977。
俞振飛輯:《粟廬曲譜》,臺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重印本, 1996。
中華學術院崑曲研究所、蓬瀛曲集輯:《蓬瀛曲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俞振飛:《振飛曲譜》,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
周秦主編,王正來、毛偉志研校:《寸心書屋曲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
江蘇省崑劇硏究會編:《崑劇傳世演出珍本全編》,甲編第一、二函,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王正來:《曲苑綴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2004。
二、劇本與古籍(略依作品或刊行先後為序)
(一)劇本集
〔明〕湯顯祖撰,劉世珩編:《暖紅室彚刻傳奇臨川四夢》,1919年刊行;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1997。
〔明〕湯顯祖著,錢南揚校點:《湯顯祖戲曲集》,上海:新華書店,1978。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新1版、1996第4次印刷。
〔清〕李玉著,陳古虞、陳多、馬聖貴點校:《李玉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黃兆森:《四才子》,清康熙55年(1716)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黃兆森:《忠孝福》,清康熙57年(1718)刊行,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等藏。
〔清〕沈起鳳《文星榜》,清刊本,收入吳梅:《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第9-10冊,上海:涵芬樓,1928。
〔清〕蔣士銓撰,周妙中點校:《蔣士銓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荊石山民:《紅樓夢散套》,清嘉慶20年(1815)刊行,臺北:東吳大學圖書館等藏。
〔清〕周文泉:《補天石傳奇》,清道光17年(1837),臺北:東吳大學圖書館等藏。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三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年。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九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林侑蒔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6。
阿英編著:《紅樓夢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首都圖書館編輯:《清車王府藏曲本》「全印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選本
(明)‧朱有燉:《誠齋樂府》卷一,收入盧前編,《飲虹簃所刻曲》,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12月。
〔明〕郭勛編:《雍熙樂府》,明嘉靖45年(1566)刊行;臺北:西南書局影印出版,1981;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40-1741冊。
〔明〕徐文昭編,孫崇濤、黃仕忠箋校:《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據明嘉靖32年(1553)刊本。
(明)‧無名氏,《樂府群珠》(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11月
錢南揚:《宋元南戲百一錄》,臺北:古亭書屋,1969年。
趙景深:《宋元戲文本事》,上海:北新書局,1934年。
陸侃如、馮沅君:《南戲拾遺》,臺北:進學出版社,1969年。
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三)曲論、曲韻及詩話
〔元〕鍾嗣成著,王鋼校訂:《校訂錄鬼簿三種》,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明〕魏良輔:《南詞引正》,見〈魏良輔《南詞引正》校註〉,收入錢南揚:《漢上宦文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明〕何良俊:《曲論》,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王驥德:《曲律》,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沈寵綏:《絃索辨訛》,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
〔清〕徐大椿:《樂府傳聲》,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
〔清〕徐大椿原著,吳同賓、李光譯注:《《樂府傳聲》譯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清〕黃文暘原編、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錄:《重訂曲海總目》,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
〔清〕沈乘麐著、歐陽啟名編:《韻學驪珠》,北京:中華書局,2006,據清光緒18年(1892)重刊本。
〔清〕袁枚:《隨園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三、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專書
上海崑曲研習社研究組編:《崑劇曲調》,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
天虛我生:《學曲例言》,附刊於《遏雲閣曲譜》,上海:著易堂書局,1919。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臺三版。
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北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南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王季烈:《螾廬曲談》,收入《集成曲譜》,上海:商務印書館石印線裝本,1925年。
王耀華等:《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朱昆槐:《崑曲清唱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吳梅著,王衛民輯校:《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吳新雷:《吳新雷崑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吳曉萍:《中國工尺譜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李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汪經昌:《曲學例釋》,臺北:中華書局,1963初版、1984五版。
汪志勇,《明傳奇聯套研究》,臺北:嘉興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
周秦:《蘇州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周育德:《周育德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
周維培:《曲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林逢源:《折子戲論集》,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1992。
武俊達:《崑曲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俞宗海輯錄:《度曲芻言》,上海笑舞台《劇場報》,1924.5,收入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附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頁249-254。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俞為民:《曲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俞為民、劉水云:《宋元南戲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洪惟助:《崑曲宮調與曲牌》,台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
洛地:《洛地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洛地:《詞樂曲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郁元英編:《譜曲初階》,臺北:郁氏印獎會,1977。
孫崇濤:《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孫從音:《中國崑曲腔詞格律及應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康保成:《蘇州劇派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
張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10月
張敬:《清徽學術論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93。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
許之衡:《曲律易知》,1922年許氏飲流齋刻本,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隋樹森:《《雍熙樂府》曲文作者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楊易霖:《周詞定律》,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1990年第三次印刷。
劉念茲:《南戲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蔡楨:《詞源疏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1月
鄭西村:《崑曲音樂與填詞》,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錢仁康:《錢仁康音樂文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
錢南揚:《元本《琵琶記》校注 《南柯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1月。
孫從音:《中國崑曲腔詞格律及其應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8月)。
孫崇濤:《南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顏長珂:《戲曲文學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盧元駿:《曲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
(二)單篇論文
王正來:〈關於崑曲音樂的曲腔關係問題〉,《戲曲研究通訊》第二、三期(2004.8),頁26-51、《藝術百家》2004年第3期,頁50-63。
朱堯文:〈譜曲法〉,《戲曲月輯》第一卷第一、二、四、五輯(1942年1、2、4、5月),頁73-82、175-184、339-342、397-405。
吳志武:〈《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收錄的元明雜劇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8年第1期,頁9-16。
吳志武,〈《南詞定律》與《九宮大成》的比較研究──《九宮大成》曲文、曲樂來源考之一〉,收於《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西安: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2007年12月),頁31~37。
吳新雷:〈《牡丹亭》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1),頁109-130。
吳新雷:〈關於《長生殿》全本工尺譜的印行本〉,《戲曲學報》第一期(2007.6),頁123-136。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論明代崑腔度曲論之形成與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9),頁75-119。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論清代度曲論的傳承與開展〉,《漢學研究》第26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85-218。
李舜華:〈《九宮正始》與《寒山堂曲譜》的發現與研究〉,《學術研究》,2000年第10期(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2000年),頁113~116。
林佳儀:〈《納書楹曲譜》之集曲作法初探〉,《臺灣音樂研究》第六期,臺北:中華民國(臺灣)民族音樂學會,2008年4月,頁95-130。
林佳儀:〈南、北曲交化下曲牌變遷之考察〉,收於《戲曲學報》第四期(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07年12月),頁153-192。
林佳儀:〈試論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宛轉相就之法〉,收入《2006第五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2007年,頁108-132。
施德玉:〈集曲體式初探〉,收於《戲曲學報》第二期(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07年12月),頁125~150。
洪惟助:〈從撓喉捩嗓到歌稱繞樑的《牡丹亭》〉,收入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頁737-780。
洪惟助、洪敦遠:〈初探崑曲曲牌是否有「個性」?—以【喜遷鶯】為例〉,發表於世界崑曲與臺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洪惟助:〈從北【喜遷鶯】初探主腔說及崑曲訂譜〉,收入洪惟助主編:《名家論崑曲‧下》,台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1月,頁959~1010。
洛地:〈犯〉,《中國音樂》(季刊)2005年第4期,頁17-22。
洛地:〈魏良輔‧湯顯祖‧姜白石—曲唱與曲牌的關係〉,《民俗曲藝》第140期(2003.6),頁5-31。
洛地:〈關於崑班演出本〉,收入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表演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頁365-386。
俞為民:〈犯調考論〉,收入《南大戲劇論叢‧四》,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頁209~227。
徐宏圖:〈南戲《姜詩躍鯉記》遺存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2005.9),頁54-56。
徐扶明:〈崑劇中時劇初探〉,《藝術百家》1990年第1期,頁81-86、128。
孫崇濤:〈中國戲曲刻家述略〉,收於徐志平主編,《傳播與交融─第二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頁353~394
夏寫時:〈吳江派戲曲理論初探〉,《學術月刊》1980年第8期,上海: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1980年8月,頁49~55。
高嘉穗:〈南曲集曲結構探微—以《新訂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商調】集曲為例〉,《臺灣音樂研究》第六期,臺北:中華民國(臺灣)民族音樂學會,2008年4月,頁131-166。
曹文姬〈《南曲九宮正始》對正、變體格式的認識〉,《中華戲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頁242~258。
許莉莉:〈論明清時期文人曲詞對南北曲曲牌定腔的影響〉,《齊魯學刊》2007年第一期,頁70-74。
許莉莉,〈論元明以來曲譜的轉型〉,收入《南大戲劇論叢》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頁299~309。
張敬:〈南曲聯套述例〉,《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一》(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11月),頁157~215。
陳多〈畸形發展的明代傳奇──三種明刊《白兔記》的比較研究〉,《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5月),頁65~75。
陳新鳳〈《納書楹曲譜》的記譜法與崑曲音樂〉,《音樂研究》2006年第2期,頁26-30。
曾永義:〈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1),頁1-82。
黃仕忠:〈《南北詞廣韻選》批語彙輯〉,《戲曲文獻研究叢稿》,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6月,頁365~470。
黃思超:〈論沈璟《增定南九宮曲譜》的集曲收錄及其集曲觀〉,收入《戲曲學報》第六期(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09年12月),頁63~100。
黃思超,〈集曲入套初探〉,發表於中央大學主辦,「2010兩岸八校師生崑曲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
解玉峰:〈二十世紀戲曲文獻之發現與南戲研究之進步〉,《文獻》2005年第1期(北京:國家圖書館,2005年),頁214~231。
路應昆:〈中國牌調音樂背景中的崑腔曲牌〉,發表於崑曲與非實務文化傳承國際研討會,2007。
路應昆:〈文、樂關係與詞曲音樂演進〉,發表於世界崑曲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中國音樂學》2005年第3期,頁70-80。
路應昆:〈明代「絃索調」略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0年第1期,頁11-16。
蔣星煜:〈《六十種曲評註》序〉,收於黃竹三、馮俊杰主編,《六十種曲評註》(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頁1~29。
顧兆琳:〈崑曲曲調的展開手法‧上、中、下〉,《戲曲藝術》1990年第四期、1991年第一期、1991年第二期,北京:中國戲曲學院,1990年、1991年,頁77~81、頁101~104、頁98~101。
(三)學位論文
卜致立:《北曲【貨郎兒】音樂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所碩士論文,2006。
李佳蓮:《清初蘇州崑腔曲律研究―以《寒》《廣》二譜與傳奇作品為論述範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林佳儀:《《納書楹曲譜》研究──以《四夢全譜》為核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范揚坤,《別裁與正宗──曲牌音樂的現象存有與歷史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博士班音樂學組博士論文,2009年。
周丹:《崑曲清唱與劇唱比較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9。
陳薇新:《集曲【榴花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9。
黃慧玲:《湯顯祖《四夢》中同名曲牌音樂之硏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5。
五、工具書(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辭典
王森然遺稿,《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彙編:《中國劇目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二)檢索與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人名權威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fsnpeople/Search/index.jsp
李殿魁、林佳儀:「戲曲曲譜檢索系統」,建置於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臺灣音樂中網站:http://rimh.ncfta.gov.tw/qupu/,2007。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洪惟助、黃思超:《崑曲重要曲譜曲牌資料庫》,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人名權威資料查詢」,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資料庫,http://www.npm.gov.tw/zh-tw/learning/library/archives.htm。
指導教授 洪惟助(Wei-chu Hung) 審核日期 2011-1-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