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14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2 、訪客IP:18.220.59.69
姓名 張育華(Yua-Hua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Performer's Craft of Traditional Opera: A Study onKunqu and Peking Opera)
相關論文
★ 明代小曲研究★ 缽中蓮傳奇研究
★ 龍沐勛詞學之研究★ 浙崑改編戲研究──以《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為主要研究對象
★ 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 崑劇《牡丹亭》之舞台美術研究──以1980年以後演出為主要探討對象
★ 黃周星及其戲曲著作研究★ 臺灣亂彈戲劇本研究五題
★ 李漁戲曲作品及理論研究★ 《六十種曲》表記情節研究
★ 袁于令與《西樓記》研究★ 高濂《玉簪記》研究――從文學劇本到崑曲演出
★ 焦循劇論研究★ 清乾嘉以降崑劇全本戲演出研究
★ 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年間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 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演員的形體,是戲劇行動的基礎,是角色舞台生命的展示工具,無論中西,沒有一種表演體系不注重研究演員形體的表現方法。而中國戲曲劇場的核心精神,無疑是以「演員藝能」為主體形象,戲曲演員涵融表演功法之內蘊修為,是彰顯場上演劇品調的施展基礎,從而落實在一切劇場手法之中。
本文所論之表演功法,意指以戲曲演技規範為核心,透過戲曲傳藝方法及體現人物之目標,貫徹戲曲演員藝術修養的完整呈現。其中既有表演實踐原理的理性探求,也包含對藝術美學理想的感性體悟,致力從傳統人文內涵的普世價值,來深掘戲曲表演形象亙古彌新之內蘊。因而,戲曲表演功法之關涉範疇,含括層面相當廣泛,其錯縱複雜的有機內涵,是中華民族戲劇文化思維的成熟體現。有鑑於此,本論文之研究方法,將統合表演理論與實踐析論交相照映,以「表演功法」為主軸,擬定七項探討專題,將戲曲表演側重「功法」培訓之學理思維,作為掘發其體系原理與發展規律之探討重點。分別就其理論要義、傳藝方法、人物體現、排場因應、詮釋發展、劇場實踐、借鑑效能等特殊面向,探究演員表演藝術養成與蛻變之核心課題,來總體勾勒戲曲表演功法志在超脫技術表象、所深層揭示的藝術內涵。
摘要(英) The body of actor is either the foundation of theatrical action or the embodiment of character’s soul. Both Oriental and West stage practice emphasis on the expression of actor’s body. However, the heart of Chinese theater undoubtedly rests on performer’s craft. The stage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opera performers transform inner choreographic cultivation into every step of stage presentation. The stage techniqu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refers to an integrated presentation of the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of performers, which is based on formalized action, by means of inherited trainings and embodiment of characters. It involves major issues such as the rational exploration of acting principles and the sensible understanding of aesthetic quality in searching for universal value of theatrical performance from traditional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That is to say, the versatility of stage technique of traditional theater reflects the mature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theatrical culture.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thesis intends to juxtapose performing theories and stage practice. Focusing on “stage technique”, there are seven aspects: theoretical
study, training methods, exemplary figures, modes of expression, development, stage practice, experience application. By the search for the essence of cultivation of performers I would like to sketch out the innermost artistic nature of traditional theatrical craft.
關鍵字(中) ★ 演員藝術修養
★ 演員藝能
★ 表演功法
★ 戲曲傳藝方法
關鍵字(英) ★ artistic
★ training methods
★ performer’s craft
★  stage techniques
論文目次 目 錄
論文提要……………………..……….……… I
序言………………………………….……....III
緒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旨趣及研究範圍2
三、研究方法4
第一章:戲曲表演功法理論之要義——以吳永嘉版《明心鑑》為論述核心7
第一節 戲曲功法修為綜論7
一、表演體系之技術原理7
二、表演理論之發展脈絡9
三、崑京藝術特色之推衍影響12
四、演員功法之修養境界14
第二節 吳永嘉《明心鑑》理論之意義與內涵17
一、乾隆年間表演理論發展特色17
二、吳永嘉《明心鑑》傳本之流播意義20
三、主旨結構之內涵26
第三節 演員外功與內在修養之統整要義28
一、唱曲聲情之修習訣竅28
二、詮釋人物之功法要領33
三、演員修為之嚴實追求39
附表一:梨園抄本《明心鑑》傳續脈絡示意圖48
附表二:《梨園原》與《明心鑑》內容概要與差異說明49
第二章:戲曲表演功法傳藝之方法~以「口傳心授」特質為論述核心51
第一節 「口傳心授」的教學原理53
一、心口相應的記誦方法54
二、得心應手的實踐法門57
三、從心所欲的淬煉目標60
第二節 「流於口、記於心」的傳習效能65
一、教學體制與傳承發展65
二、四功五法的養成教育69
三、功夫在戲外的濡養意涵73
第三節 「以人傳戲」的特殊精神79
一、學者師其意的鑽研態度80
二、見戲又見人的詮釋技法83
三、戲品與人格的審美追求87
V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第三章:戲曲表演功法之人物體現——以「腳色」為論述核心95
第一節 戲曲扮飾人物的體現原理97
一、腳色在戲曲中的獨特定位97
二、演員‧腳/角色‧人物的三重性100
三、塑造演員的第二天性104
第二節 演員技術功法與形塑步驟107
一、理想範本的造型概念107
二、技藝化的養成教育110
三、有系統的塑型步驟113
第三節 以腳色見人物的理想追求122
一、流派風格之腳色內涵122
二、流派形象之塑建目標126
第四章: 戲曲表演功法之排場因應——以崑劇《邯鄲夢》為論述核心133
第一節 排場結構的全面觀照134
一、總體關目的表演特色135
二、馮夢龍改編本的處理內涵136
第二節 表演關目的另類視角140
一、案頭與場上的排場效果140
二、家門戲的規範表現143
第三節演員藝術的功法修養146
一、人物形象的立體觀照147
二、表演技法的詮釋內涵150
三、傳承經典與時代演繹154
附表一:《邯鄲記》排場結構發展趨勢圖157
附表二:《邯鄲夢》排場結構對照表158
附表三:崑劇《邯鄲夢》舞台上演資料記錄概要165
第五章:戲曲表演功法之現代詮釋——以京劇《金鎖記》為論述核心167
第一節 傳統藝能的程式底蘊169
一、程式思惟的時代寓意169
二、情感形式的想像手法172
第二節 四功五法的技術轉化175
一、淡化形式與淡化程式176
二、自然之美的形象風格180
第三節 演員藝術的深化淬礪182
一、古典藝術的境界與修為182
二、戲曲新編戲的表演思考184
VI
目 錄
第六章:戲曲表演功法之傳統風範在劇場之實踐——以崑劇《牡丹亭》為論述核心189
第一節 從「劇場性」提出的古典戲曲觀察189
一、「劇場性」的內涵釋意189
二、戲曲文學性與劇場性的消長191
三、古典戲曲劇場的時代思考193
第二節 演員劇場的表述情調194
一、案頭文學對表演藝術的實踐影響194
二、劇場搬演全本的歷史風貌197
三、折子戲與全本戲的互動趨勢199
第三節 現代劇場美學對傳統表演風範的衝擊205
一、三部崑劇《牡丹亭》跨世紀製作的影響206
二、折子回歸全本的觀照眼光209
三、《牡丹亭》的實驗劇場212
附表:民國以來《牡丹亭》演出紀錄一覽表218
第七章:戲曲表演功法效能之借鑑參照——以「方法演技學」為論述核心221
第一節 方法演技之鍛鍊效能222
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精義224
二、方法表演的再發展230
第二節 戲曲技法之體現規律235
一、形體技術的完善235
二、心理技術的真實239
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表演境界241
第三節 戲曲表演之時代課題244
一、延續戲曲表演的美學風格244
二、戲曲創作方法的再開發247
結論:戲曲表演功法所呈現之總體質性257
一、演繹功法的有機原理257
二、師法造化的傳承特性258
三、哲理思辨的美學品格260
【附錄】:〈藝絕品高~記裴艷玲的功法修養〉263
一、裴艷玲的技藝之道:技巧愈精愈好263
二、裴艷玲的表演修為:浸潤傳統的人文思考265
三、裴艷玲的藝術境界:投入人物的靈魂中去267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史、戲曲理論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全十集)中國戲曲研究院,1959 年。
●《揚州畫舫錄》,清․李斗著,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
●《戲曲演唱論著輯釋》,周貽白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 年。
●《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潘光旦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 年。
●《中國古典戲劇論集》,曾永義著,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齊如山全集》(再版),陳紀瀅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
●《中國戲劇發展史》,周貽白著,學藝出版社 ,1980 年。
●《李笠翁曲話》,陳多注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
●《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1981 年。
●《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文選》,中國藝術研究員戲曲研究所編,1985 年。
●《古劇説彙》,馮沅君著,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 年。
●《中國古代劇場史》,廖奔著,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年。
●《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王安祈著,台灣學生書局,1986 年。
●《南戲新證》,劉念茲著,台北中華書局,1986 年。
●《消寒新詠》,鐵橋山人撰、周育德校注 北京中國戲劇藝術中心 ,1986 年。
●《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毛效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戲曲藝術論》,張庚著,台北丹青出版社,1987 年。
●《崑劇史補論》,顧篤璜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年。
●《詩歌與戲曲》,曾永義著,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年。
●《俞大綱全集-論述卷》,俞大綱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 年。
●《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徐扶明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張次溪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年。
●《潘之恆曲話》,汪效倚輯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年。
●《中國戲曲通論》,張庚、郭漢城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年。
●《崑劇發展史》,胡忌、劉致中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年。
●《中國京劇史》,馬少波等主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年。
●《明代戲曲五論》,王安祈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年。
●《湯顯祖論稿》,周育德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年。
●《明清文人傳奇研究》,郭英德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
●《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廖奔著,台北貫雅出版公司,1992 年。
●《張庚阿甲學術討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年。
●《中國戲劇學史》,葉長海著,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 年。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272
●《湯顯祖評傳》,徐朔方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年。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譚帆、陸煒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年。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謝柏梁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
●《戲曲理論史述要》,傅曉航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1994 年。
●《戲曲優伶史》,孫崇濤、徐宏圖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5 年。
●《湯顯祖與晚明文化》,鄭培凱著,台灣允晨文化公司,1995 年。
●《中國戲劇學通論》,趙山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年。
●《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謝柏梁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京劇二百年史話》,毛家華編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年。
●《中國近世戲曲史》,青木正兒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中國戲曲文化》,周育德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6 年。
●《中國戲曲史論》,吳新雷著,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
●《元代雜劇藝術》,徐扶明著,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 年。
●《中國古代戲劇統論》,徐振貴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年。
●《元明清戲曲搬演論》,李惠綿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
●《中西比較戲劇研究》,陸潤棠著,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 年。
● 《中國戲曲現代戲史》,高義龍、李曉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年。
●《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許子漢著,台灣大學出版,1999 年。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王國維著,台北里仁書局,2000 年 。
●《戲曲源流新論》,曾永義著,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出版, 2000 年。
●《戲文概論》,錢南揚著,台北里仁書局,2000 年。
●《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丘慧瑩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汪詩珮著,台北學海出版社,
2000 年。
●《戲曲表演假定性品格之探討》,張育華著,台南盛春出版社, 2000 年。
●《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陳芳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年。
●《戲曲教育概論》,劉堅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 年。
●《清代戲曲研究五題》,陳芳著,台北里仁書局, 2002 年。
●《從腔調說到崑劇》,曾永義著,台灣國家出版社,2002 年。
●《中國戲曲表演史論》,徐沛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年。
●《台灣京劇五十年》,王安祈著,台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年。
●《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 陸萼庭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2 年。
●《當代戲曲》,王安祈著,台北三民書局,2002 年。
●《戲曲藝術論》,路應昆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年。
參考書目
273
●《中國歷代劇論選注》,陳多 葉長海編,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年。
● 《中國現代戲劇重大現象研究》,施旭升主編,北京廣播出版社,2003 年。
●《中國戲班史》,張發穎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年。
●《中國戲曲發展史》,廖奔、劉彥君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
●《明清戲曲學辨疑》,林鶴宜著,台北里仁書局,2003 年。
●《中國現代戲劇論》,周靖波主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年。
●《戲曲本質論》,呂效平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李惠綿著,台北里仁書局,2003 年。
●《中國戲曲學概論》,朱文相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年。
●《中國戲曲概論》,吳梅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年。
●《牡丹亭》,徐朔方、楊笑梅校注,台灣里仁出局,2004 年。
●《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白先勇策劃,台灣遠流出版社,2004 年。
●《京劇發展與流派藝術》,林幸慧著,台北里仁書局,2004 年。
●《邯鄲夢記校注》,李曉、金文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王安祈著,台北里仁書局,2004 年。
●《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施德玉著,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5 年。
●《中國當代戲曲史》,王安葵、余從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年。
●《清代戲曲與崑劇》,陸萼庭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年。
●《清代京劇文學史》,顏全毅著,北京出版社,2005 年。
●《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王璦玲著,中研院文哲所,2005 年。
●《崑曲與明清社會》,周育德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年。
●《崑曲與明清樂伎》,王寧、任孝溫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年。
●《崑曲表演藝術論》,熊姝、賈志剛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年。
●《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蔡欣欣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年。
●《湯顯祖與牡丹亭》,華瑋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 年。
●《戲曲十論》,孫崇濤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年。
●《戲劇表現論》,林克歡著,台北書林出版社,2005 年。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傅謹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年。
●《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郭英德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年。
●《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孫玫著,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王安祈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年。
●《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沈惠如著 ,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年。
●《晚清戲曲的變革》,么書儀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年。
●《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李惠綿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年。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274
●《花部與雅部》,陳芳著,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 年。
●《清代伶官傳》,王芷章著,北京中華書局。
戲劇理論、劇場學、表演論
●《演員必讀》,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編,1985 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鄭雪來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 年。
●《身段譜口訣論》,鄒慧蘭著,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年。
●《翁偶虹編劇生涯》,翁偶虹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比較戲劇論文集》,夏寫時、劉厚生等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年。
●《品戲齋夜話》,徐城北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年。
●《梨園一葉》,葉盛長口述,陳紹武撰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年。
●《梅蘭芳藝術評論》,中國梅蘭芳研究學會編,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年。
●《東西方戲劇縱橫》,孫玫著,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 年。
●《周信芳藝術評論集》,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年。
●《楊小樓藝術評論》,戴淑娟、金沛霖等編,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年。
●《西方名導演論導演與表演》,杜定宇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年。
●《李紫貴戲曲表導演藝術論文集》,劉乃崇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年。
●《戲曲表演研究》,黃克保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年。
●《戲劇論集》,姚一葦著,台灣開明書店,1993 年。
●《崑劇表演一得》,徐凌雲演述,管際安、陸兼之整理,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 年。
●《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胡芝風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年。
●《西潮下的中國戲現代戲劇》,馬森著,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 年。
●《孫毓敏談藝錄》,孫毓敏著,北京華文出版社,1995 年。
●《戲劇演出中的假定性》,王曉鷹,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 年。
●《藝苑秋實-京劇表演多種程式的妙用》,張雲溪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年。
●《梅韻麒風-梅蘭芳周信芳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 年。
●《東西方戲劇進程》,劉彥君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年。
●《表演學》,涂瑞華譯,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 年。
●《風姿花傳》,世阿彌著,天野文雄監譯(日本),王冬蘭翻譯,中國社會科學院
出版社,1998 年。
●《歌劇導演藝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探索》格‧克里斯蒂著/夏立民、吳一立譯,
1998 年。
●《京劇與中國文化》,徐城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
參考書目
275
●《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藍劍虹著,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 年。
●《傳承與發展-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研討會論文集》毛時安等編,上海社會北京文化
藝術出版社,1999 年。
●《戲曲表演做工十技》,萬鳳姝、萬如泉撰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年。
●《戲曲導演藝術論》,黃在敏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戲曲編劇淺談》,陳亞先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戲曲體驗論》,賈志剛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年。
●《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表演卷),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年。
●《戲曲藝術二度創作論》,胡芝風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年。
●《移步不換形》,梅蘭芳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年。
●《東西方戲劇的比較與融合》,盧昂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年。
●《菊隱藝談》,焦菊隱著,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年。
●《演員藝術語言基本技巧》,中央戲劇學院台詞研究室編著,2000 年。
●《演員創造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鄭雪來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年。
●《崑劇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洪惟助主編,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 年。
●《梨園諺訣輯要》,楊非編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年。
●《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藍劍虹著,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年。
●《三角對話:斯坦尼、布萊希特與中國戲劇》,陳世雄著,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年。
●《京劇形式特徵》,劉琦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年。
●《遷想妙得》,胡度著,四川重慶出版社,2003 年。
●《論劇場藝術》,艾德華‧戈登‧克雷著(英),台北丹青圖書公司,2003 年。
●《詩學、修辭學》,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全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戲劇技巧》(美)喬治‧貝克著/余上沅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4 年。
●《戲劇藝術十五講》,董健、馬俊山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戲曲舞台藝術創作規律》,胡芝風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年
●《梅蘭芳遊美記》,齊如山口述/齊香整理編,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年。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論導演與表演》,鄭雪來選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年。
●《焦菊隱論導演藝術》,焦菊隱,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年。
●《阿甲戲劇論集》,李春熙選編,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年。
●《崑曲表演藝術論》,熊姝、賈志剛著,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年。
●《中國戲劇大師的命運》,潘耀明主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年。
●《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紀蔚然著,台北書林出版社,2006 年。
●《京劇欣賞》,高新著,上海世紀出版公司,2006 年。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276
●《演員自我修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林陵、史敏徒譯 鄭雪來校,北京中國
電影 出版社,2006 年。
●《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許姬傳著,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年。
●《一桌二椅不見了-記2/1Q 實驗崑劇》,2/1Q 工作小組,台北2/1Q 劇場出版,
2008 年。
●《絳唇珠袖兩寂寞》,王安祈著,台北印刻文學出版,2008 年。
●《長庚精神照後人-紀念程長庚誕辰逝世185 週年文集》,金芝主編,北京中國戲劇出
版社。
●《中國戲曲表演技術述要》,李熙編著,香港文華圖書公司。
演員傳記
●《我演昆丑》,華傳浩演述/陸兼之整理,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年。
●《粉墨春秋》,蓋叫天口述,何慢、龔義江記錄整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
年。
●《崑劇生涯六十年》,周傳瑛口述,落地整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年。
●《陳德霖評傳》,陳志明編著,1993 年。
●《舞台英雄‧裴艷玲的演藝世界》,于臻編,香港素葉出版社,1994 年。
●《周信芳傳》,沈鴻鑫、何國棟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程硯秋傳》,陳培仲、胡世鈞,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武生泰斗王金璐》,朱繼彭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年。
●《荀慧生傳》,譚志湘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梨園往事》,北京文史資料精華,北京出版社,2000 年。
●《梅蘭芳百年祭-梅蘭芳三部曲》,徐城北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
●《我是崑劇之末~演藝生涯半世紀》,張世錚著,台北水磨曲集劇團,2000 年。
●《梅蘭芳全集‧舞臺生活四十年》,許姬傳著,河北出版社,2001 年。
●《梨園領袖田際雲》,韶華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年。
●《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王安祈、李元皓著,台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年。
●《梅蘭芳自述》,梅紹武、梅衛東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臨風度曲‧岳美緹》,岳美緹口述/楊汗如編撰, 台北石頭出版社,2006 年。
●《露華凝香-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劉慧芬主編,台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
年。
參考書目
277
文藝美學理論及其他
●《藝術問題》,(美)蘇珊‧朗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年。
●《戲曲表演美學探索》,韓幼德(按:陳幼韓)著,台北丹青圖書,1987。
●《戲曲美學論文集》,張庚等著,丹青圖書公司,1987 年。
●《中國劇詩美學風格》,蘇國榮著,台北丹青圖書,1987 年。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曾祖蔭著,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 年。
●《王朝聞集》,簡平主編,四川美術出版社,1989 年。
●《都市劇場與身體》,王墨林著,台北稻香出版社,1992 年。
●《美學範疇論》,彭修銀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戲劇美學》,曹其敏著,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年。
●《戲劇美學》,童道明主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3 年。
●《古代戲曲美學史》,吳毓華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年。
●《戲曲美學》,傅謹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中國戲曲文化概論》,鄭傳寅著,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年。
●《談美》,朱光潛著,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5 年。
●《中國音樂史綱》,楊蔭瀏著,台北樂韻出版社,1996 年。
●《中國藝術虛實論》,葉長海著,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 年。
●《東方戲劇美學》,孟昭毅著,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年。
●《中國雜技史》,劉峻驤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年。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著,台灣學生書局,1998 年。
●《美學理論》,(德)阿多諾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建立一種現代禪劇-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趙毅衡著,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年。
●《文藝美學》,胡經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藝術學概論》,彭吉象著,台北淑馨出版社,1999 年。
●《戲曲美學》(修訂本),蘇國榮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年。
●《現代美學體系》,葉朗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戴雅雯(Catherine
Diamond)著/呂健中譯,台北書林出版社,2000 年。
●《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劉慧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年。
●《沒有主義》,高行健著,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年。
●《戲曲美學》,陳多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
●《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施旭升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年。
●《美的歷程》,李澤厚著,台北三民書局,2002 年。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278
●《文藝學導論》,吳中杰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年。
●《文藝心理學》,朱光潛著,台北漢湘文藝出版公司,2003 年。
●《中國畫論類編》,余崑編,台北華正書局,2003 年。
●《中國舞蹈發展史》,王克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鄭傳寅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劉康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
●《中國雜技史》,傅起鳳、傅騰龍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章詒和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5 年。
●《人間詞話新注》,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5 年。
●《中國畫論輯要》,周積寅編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年。
●《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鄭培凱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
●《東方主義》,愛德華‧薩伊德著,王志弘等譯,台北立緒文化出版,2006 年。
●《伶人往事》,章詒和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6 年。
●《中國美學史論集》,林同華,台北丹青圖書公司。
●《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源》(修訂本),曹利華著,京圖書館出版社。
●《藝術符號美學》,吳風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
期刊論文
● 〈杜步雲與瑞鶴山房抄本「戲曲四十六種」〉,鄭志良,《戲劇報》,1962 年第
12 期。
● 〈明清崑山腔的表演藝術〉,郭亮,《戲曲研究》第1 輯 ,1980 年。
● 〈一個獨特的信息符號系統-論戲曲程式〉,戴平,《戲曲研究》20 輯,文化藝術
出版社 1985 年。
● 〈心理距離-藝術與審美原理中的一個因素〉,布洛(英),《西方美學史資料選
編/下卷》,馬奇主編,頁1028-1040,1986 年4 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 〈介紹吳永嘉重編本《明心鑑》〉,吳新雷,《戲曲藝術》,1986 年第4 期。
● 〈梨園原表演理論評述〉,孫崇濤,《戲曲藝術》,1986 年第4 期 ,文化藝術
出版社。
●〈時代的洗禮與美的自覺〉,李黎明,《戲曲研究》31 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
年。
● 〈梅蘭芳對世界劇壇的文化衝擊〉,鄭培凱,《當代》103 期,1994 年11 月。
● 〈梅蘭芳在莫斯科~〈梅蘭芳對世界劇壇的文化衝擊〉一文的修正與自我批判〉,鄭培凱,
《當代》105 期,1995 年1 月。
● 〈《梨園原》表演理論之探究〉,李惠綿,《台大中文學報》第七期 ,1995 年4 月。
參考書目
279
● 〈如何認識梨園傳本的理論著作-從《明心鑑》說起〉 ,胡忌,《中國戲曲》第5
輯,1997 年。
● 〈古希臘政治、文化與戲劇~兼論中國戲曲之文化生態前瞻的另類思考〉,鄭培凱,《當
代》131 期,1998 年7 月。
● 〈海派風華的世紀末驚夢~上崑重排全本《牡丹亭》〉,李翠芝 ,《表演藝術》第83
期 ,1999 年11 月。
●〈傳奇出土,異域還魂-紐約版《牡丹亭》現場目擊〉,紀慧玲,《表演藝術》雜
誌第83 期,1999 年11 月。
● 〈全本《牡丹亭》啟示錄〉,郭啟宏,《上海戲劇》205 期,2000 年11 月。
● 〈戲曲程式的文化蘊涵與歷史命運-兼論現代戲曲符號體系的建構〉,鄭傳寅,
《北京大學學報》,2001 年第1 期。
● 〈「一花一世界」梅派《貴妃醉酒》意境淺識〉,彭兆棨,《中國戲劇》526 期,
2001 年3 月。
●〈我的戲劇和我的鑰匙〉,高行健,《沒有主義》,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年。
● 〈略論梅蘭芳保存提倡崑曲的歷史功績〉,谷竟恒,《藝術研究》545 期,2002
年10 月。
● 〈試論戲曲導演的程式思維〉,冉常健,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3 年5 月。
● 〈論崑曲舞台表演藝術的寫意性原則〉,周秦,《藝術百家》,2003 年第2 期。
● 〈如何檢測崑劇全本復原的意義〉,王安祈,「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 2004 年4 月。
● 〈書法與戲曲美學思想之比較〉,劉宗超,《藝術百家》,2004 年第1 期。
● 〈梅蘭芳對《牡丹亭》的詮釋〉,鄭培凱,《中國崑曲論壇2004》。
● 〈戲曲的雙重體驗與雙重表現-論阿甲先生關於「戲曲表演的體驗與表現都是雙
重性」的觀點〉,朱文相、王永慶,《藝術百家》,2004 年第6 期。
● 〈二十世紀《牡丹亭》研究綜述〉,王燕飛,上海戲劇學院學報《戲劇藝術》,
2005 年第4 期。
● 〈統攝萬象,內外交融-對戲曲程式的幾點新認識〉,田志平 ,《中國戲曲學院
學報》,2005 年11 月;2006 年2 月。
● 〈「意象」的戲曲表導演理論-讀楊非教授的《中國戲曲表導演專論》札記〉,周
華斌 《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5 年2 月。
● 〈戲劇人類學〉,(丹麥)尤金尼奧‧巴爾巴(Eugenio Barba),北京中央戲劇
學院學報《戲劇》,2005 年第2 期。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280
● 〈藝術品味與文化風尚--從《牡丹亭》、《長生殿》在臺之演出論崑劇之現代品
賞與其文化意涵〉,王璦玲,「世界崑曲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2005 年4 月。
● 〈三種《牡丹亭》的舞台新想像〉桑梓蘭,《非常美學》網
站www.sinologic.com/aesthetics
● 〈再探《明心鑑》戲曲表演理論的現代意涵〉,張育華,《台灣戲曲學刊》第13
期,2006 年7 月,台灣戲曲專科學校。
● 〈試論崑劇表演的「乾嘉傳統」〉,陳芳,台灣戲曲學院《戲曲學報》第一期,
2007 年6 月。
●〈關於崑曲「五毒」與家門藝術的傳承〉,李曉,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戲曲學報》
第2 期,2007 年12 月。
● 〈傳統崑曲與現代戲劇的共融與嫁接~參加導演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的感想和體會〉,翁
國生《中國戲劇》。
● 〈傳統戲曲的現代轉換-試論編寫戲曲現代戲的革命性意義〉,胡應明,《戲曲研
究》第63 輯。
● 〈懂、美、感-關於戲曲表演的三層境界〉,周傳瑛 ,浙江省藝術研究資料第
七輯。
● 〈戲曲現代形象創作的美學規律〉,胡芝風,《戲曲研究》第63 輯。
工具書
●《辭海‧藝術分冊》,辭海編輯委員會,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 年。
●《唱論》,元‧燕南芝庵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1),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 年。
●《中原音韻》,元‧周德清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1),北京中國戲劇出版
社,1982 年。
●《青樓集》,元‧夏庭芝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2),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 年。
●《錄鬼簿》,元‧鍾嗣成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2),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 年。
●《辭謔》,明‧李開先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3),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 年。
●《曲律》,明‧王驥德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4),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 年。
●《曲律》,明‧魏良輔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5),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參考書目
281
1982 年。
●《度曲須知》,明‧沈崇綏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5),北京中國戲劇出版
社,1982 年。
●《閒情偶寄》,清‧李漁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7),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 年。
●《樂府傳聲》,清‧徐大椿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7),北京中國戲劇出版
社,1982 年。
●《劇說》,清‧焦循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8),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年。
●《花部農譚》,清‧焦循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8),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 年。
●《梨園原》,清‧黃旛綽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9),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 年。
●《藝概》,清‧劉熙載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9),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 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北京、上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年。
●《美學辭典》,王世德主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北京、上海,中國
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年。
●《美學百科全書》,李澤厚、汝信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年。
●《中國戲曲劇種手冊》,李漢飛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年。
●《黑格爾辭典》,張世英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年。
●《京劇知識手冊》,吳同賓編,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 年。
●吳永嘉《明心鑑》,吳新雷點校,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
●《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余漢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年。
●《京劇文化辭典》黃均、徐希博主編,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1 年。
●《崑曲辭典》,洪惟助主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2001 年。
●《周傳瑛身段譜》,洪惟助主編,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 年。
劇本、曲譜
●《遏雲閣曲譜》,清王錫純輯,蘇州曲師李秀雲拍正,文光圖書公司,1965 年。
●《集成曲譜》,王季烈、劉富樑編,近學出版社,1969 年
●《與眾曲譜》,王季烈編,商務印書館發行,1970 年。
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
282
●《醉怡情》,清‧琴隱翁編,善本戲曲叢刊,學生書局,1987 年。
●《審音鑑古錄》,善本戲曲叢刊,學生書局,1987 年。
●《粟廬曲譜》,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編印,1991 年。
●《粟廬曲譜》,俞宗海輯,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編印,1996 年。
●《綴白裘》,錢德蒼編選、汪協如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六十種曲‧還魂記》(十二冊):呂碩園刪訂《還魂記》,毛晉編,台灣開明書局。
●《六十種曲、邯鄲記評注》湯顯祖原著/李曉評注,吉林人民出版社。
●《邯鄲記》,湯顯祖著,明天啟年間刊本。
●《振飛曲譜》,俞振飛輯,上海崑劇團編印。
●《墨憨摘重定邯鄲夢傳奇》,馮夢龍改訂明墨憨齋刊本。
●《承允曲譜》:掃花,蓬瀛曲集,焦承允編輯。
英文參考書目
●Carlton Colyer. The Art Of Acting. 1989/Meriwether Publishin.
●Catherine C. Swatek Peony Pavilion Onstage Four Centuries In The Career
Of A Chinese Drama:Peter Sellars’s Efforts to Reawaken Kun Opera.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nstantin, Stanislavski. An Actor Prepares. 1988/Methuen, London Ltd.
●Constantin, Stanislavski. An Actor's Handbook.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Elizabeth Reynold Hapgood, Methuen Drama 1990.
●Edward Dwight Easty. On Method Acting. 1989/Ballantine Books.
●Evangeline Morphos. A Dream Of Passi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
Lee Strasberg. First Plume Printing, October, 1988.
●Janet Sonenberg. Actor Speaks:Twenty Four Actors Talk About Process And
Technique. Crown Trade Paperbacks 1996.
●Lee Strasberg. A Dream Of Passion. 1987/Little Brown.
●Michael Walsh. Who's Afraid Of Opera. Fireside Book, 1994.
● Phillip B. Zarrilli. Acting ( Re ) Considered : Theores and practices.
Routedge, 2000.
●Tom Sutcliffe. Believing In Oper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指導教授 洪惟助 審核日期 2009-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