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722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221.53.5
姓名 賴維凱(Wei-kai L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Kausu Da-lu-kuan and Neipu Hakka Dialect)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越南華人遷移史與客家話的使用 —以胡志明市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在地圖上遍尋不著的「六堆」,近年來與北部四縣腔客語,已逐漸劃分開來,然而同屬六堆客語區的各鄉鎮,卻又因時空環境而有語音、詞彙甚至是語法上的差異,目前大致可將內埔、美濃、萬巒、竹田、麟洛等分為一小片,高樹、長治、新埤、佳冬分為另一小片,本文旨在將分屬不同小片的高樹(以大路關為代表)與內埔,以調查訪談、描寫方法、及歷史比較法呈現共時的差異。
本文第一章緒論說明了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以及六堆、高樹與內埔的歷史源流;第二章文獻探討主要呈現前人研究調查六堆語言的成果與問題討論;第三章詳細陳述了大路關與內埔的語音特點;第四章分從聲母、韻母、聲調、合音等探討大路關與內埔的音韻現象;第五章為大路關與內埔的詞彙與構詞的比較;第六章從借詞觀察、方言島比較進行初步的語言接觸問題研究;第七章為結論與建議部分。
綜合比較結果,大路關在聲母方面,有v→b、f→hu的變異、顎化發展成兩套,而內埔相對趨於保守無變化;韻母方面,大路關單獨[i]出現時至今仍尚存摩擦現象、[i]音取代[ɨ]音、名詞詞尾為[i],而內埔都無此現象,與北部四縣腔一致;聲調方面,大路關陰平調為[33],與內埔的[24]不同,且除了陰平變調外,大路關還多了陽平變調,並因年齡層不同而有不同的變調規則,而內埔除了維持與北部一致的陰平變調,另外還發現疊字詞的變調;在詞彙方面,兩地各有受閩南語接觸影響而產生變異的詞彙或借代詞,但也有保留梅縣說法的同源詞;在語法方面,透過比較可看出兩地受閩南語滲透而產生的變化。綜而觀之,大路關的語音詞彙受閩南語影響的程度較內埔深遠,可說明語言接觸的頻繁與競爭的激烈,但部份語音的特殊性、聲調的變化規則與部分詞彙的保守現象,則又透露大路關與內埔來自於不同祖籍所致。
摘要(英) “Liuk-Dui”can hardly be found on the map, has been separated gradually from northen“four- counties”tone hakka dialect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surrounding and history, however, pronunciation, glossary and even the syntax are different. At present approximately may in Neipu, Meinung, Wanluan, Zutien, Linluo divisions can be a small piece; Kausu, Changzi, Sinpi, Gatung can be the other.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Kausu (to represent by Da-Lu-Kuan)and Neipu, which belong to different pieces, and investigates the interview, the description approach, and the historical comparison method. Consequently, the contemporary differences are presented altogether.
The first chapter was introduction about research motives, goals, scopes, limits, research techniques. Additioally, historical source of Liuk-Dui, Kausu and Neipu are also mentioned. The second chapter dealt with discussion mainly on the prior studies about Liuk-Dui liguistic achievement and the question. Third chapter stated Da-Lu-Kuan and Neipu’’s linguistic traits, Fourth chapter dwelt on the consonants, the vowels, the intonations, the portmanteaus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Da-Lu-Kuan and Neipu. Fifth chapter compared Da-Lu-Kuan and Neipu’’s glossaries and morphemes. Sixth chapter tackled the inntial research from the loanword observation, the dialect island comparison. Seventh chapter was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Comprehensively, in terms of consonant, Da-Lu-Kuan has the v→b, f→hu variations and two sets of jaw developments, which tends to be conseravative in Neipu. About vowels, when [i] alone uttered still remains friction phenomenon, [i] sound substituted [ɨ] sound, the noun suffix is [i] in Da-Lu-Kuan, but Neipu doesn’’t have this phenomen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northen“four-counties”accent. In intonation, Da-Lu-Kuan’’s first tone is [33], which differs from Neipu’’s [24]. Also, besides first tone transposition, Da-Lu-Kuan has second tone transposition and the different transposition rules. However, Neipu didn’’t simply maintain with north consistent first tone transposition,but also developed reiteratives. In the glossary aspe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oy dialects, there have been the variation glossary or loanwords. But they also retains the Meisien homologous words. In syntax ,we may see the changes of both places from Amoy dialects. Finally, Da-Lu-Kuan’’s is further influenced by Amoy dialects in morpheme glossary compared with Neipu,which interprets the frequent language contacts and the severe competitions. In conclusion, Da-Lu-Kuan and Neipu are from the different origines from partial particular pronunciation, intonation change rules and partial glossary conservative phenomenon.
關鍵字(中) ★ 六堆
★ 客家話
★ 比較研究
★ 虛詞
★ 語言接觸
關鍵字(英) ★ Hakka dialect
★ Liuk-Dui
★ Comparative study
★ function words
★ Language contact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 詞………………………………………………………………………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四節 研究方法……………………………………………………………………4
第五節 六堆、高樹與內埔的歷史源流……………………………………………6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三章 語音特點………………………………………………………………………18
第一節 大路關客家話語音特點……………………………………………………18
第二節 內埔客家話語音特點………………………………………………………28
第四章 音韻比較………………………………………………………………………37
第一節 大路關與內埔的聲母比較…………………………………………………37
第二節 大路關與內埔的韻母比較…………………………………………………44
第三節 大路關與內埔的聲調比較…………………………………………………53
第四節 大路關與內埔的合音與同化現象…………………………………………65
第五章 詞彙與構詞比較………………………………………………………………70
第一節 特殊詞彙比較………………………………………………………………70
第二節 詞素分析……………………………………………………………………94
第三節 語法及虛詞啊的比較………………………………………………………100
第六章 語言接觸問題研究……………………………………………………………111
第一節 大路關與內埔借詞觀察比較………………………………………………111
第二節 方言島語音變化觀察………………………………………………………115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19
第一節 結論…………………………………………………………………………119
第二節 建議…………………………………………………………………………122
參考資料…………………………………………………………………………………123
附錄一:詞目……………………………………………………………………………130
附錄二:飲食語料………………………………………………………………………203
表次
【表1-1】大路關發音人……………………………………………………………………3
【表1-2】內埔發音人………………………………………………………………………3
【表1-3】輔音音標表………………………………………………………………………5
【表1-4】元音音標表………………………………………………………………………5
【表1-5】聲調符號表………………………………………………………………………5
【表1-6】昭和元年下淡水地區客家人街庄移民籍貫人口表………………………8
【表3-1】高樹客家話聲母表………………………………………………………………18
【表3-2】高樹客家話韻母表………………………………………………………………21
【表3-3】高樹客家話聲調表………………………………………………………………25
【表3-4】內埔客家話聲母表………………………………………………………………28
【表3-5】內埔客家話韻母表………………………………………………………………31
【表3-6】內埔客家話聲調表………………………………………………………………35
【表4-1】大路關f聲母變異表……………………………………………………………38
【表4-2】大路關與內埔u介音消失比較表………………………………………………46
【表4-3】佳冬與新埤蟹攝字比較表………………………………………………………50
【表4-4】大路關與內埔蟹攝字比較表……………………………………………………50
【表4-5】大路關與內埔「仔」尾詞的增音現象比較表………………………………52
【表4-6】各家對六堆地區聲調擬定比較表………………………………………………53
【表4-7】各家對六堆地區變調擬定比較表………………………………………………54
【表4-8】大路關二字組變調比較表………………………………………………………55
【表4-9】梅縣與六堆地區聲調擬定比較表………………………………………………61
【表4-10】大路關與內埔變調比較表………………………………………………………63
【表4-11】大路關與內埔合音字聲韻調變化比較表………………………………………65
【表4-12】大路關與內埔同化現象與逆同化限制比較表…………………………………68
【表5-1】打耳光動作詞素分析表…………………………………………………………95
【表5-2】開關燈動作詞素分析表…………………………………………………………95
【表5-3】方位代詞區別徵性分析表………………………………………………………97
【表5-4】武洛、大路關、內埔語法受閩南語影響比較表………………………………100
【表5-5】各地使用虛詞啊字比較表………………………………………………………108
【表6-1】武洛、大路關、內埔詞彙向閩南語借用類型比較表…………………………113
【表6-2】方言島語音變化比較表…………………………………………………………116
圖次
【圖1-1】六堆客家村落分布示意圖………………………………………………XI
【圖1-2】高樹內埔客家村落方言圖………………………………………………VII
【圖1-3】語音對應圖……………………………………………………………………6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專書
內埔鄉公所.1973.《內埔鄉志》,屏東:內埔鄉公所。
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
高樹鄉公所.1981.《高樹鄉志》,屏東:高樹鄉公所。
羅肇錦.1985.《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王士元.1988.《語言與語音》,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劉添珍.1992.《常用客話字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1992.《客話辭典》,苗栗:台灣客家中原週刊社。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
黃雪貞.1995.《梅縣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簡炯仁.1995.《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徐兆泉.1996.《台灣客家話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陳保亞.1996.《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肇錦.1996.《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林立芳.1997.《梅縣方言語法論稿》,廣東:中華工商。
李盛發.1997.《客家話讀音同音詞彙》。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曾喜城.1996.《萬巒妹仔沒便宜:客話新說》,台北:中央日報。
曾喜城.1997.《屏東客家「李文古」民間文學研究》,台北:康和出版公
司。
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台北: 三民書局。
曾喜城.1999.《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屏東: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台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何大安.2001.《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劉還月.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台灣:台灣省文獻委員
會。
曾彩金主編.2001A.《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語言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曾彩金主編.2001B.《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歷史源流
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曾彩金主編.2001C.《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六堆各鄉鎮
市概況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曾彩金主編.2001D.《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黃伯榮等編著.2001.《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古國順等編著.2002.《客語發音學》,台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游文良.2002.《畲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洪惟仁.2003.《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新竹: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李如龍.2003.《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涂春景.2003.《客話正音講義》,台灣:作者自印。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鍾榮富.2003.《文鶴最新語言學概論》,台北:文鶴出版社。
龔萬灶.2003.《客話實用手冊》,苗栗:作者自印。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屏生.2004.《內埔鄉四縣腔客家語彙初集》,高雄師範大學台研所,
自印本。
鍾榮富.2004.《台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曾彩金主編.2005.《六堆人講猴話》,屏東:社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
研究學會。
劉澤民.2005.《客贑方言的歷史層次》,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頤黔、石汝杰編著.2005.《漢語方言詞彙調查手冊》,中華書局。
古國順主編.2005.《台灣客語概論》,台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溫昌衍.2006.《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等編輯.2006.《客家語言能力檢定認證基北詞彙初級—(四縣版)》。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徐大明.2006.《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薛才德.2007.《語言接觸與語言比較》,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一~冊四,台南:開
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二)單篇論文、期刊
楊時逢.1971.〈台灣美濃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2.3:405-466。
吳中杰.1995.〈客語次方言與客語教學〉,《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頁289-306。
吳中杰.1998.〈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閩客語的互動:以聲母層次為例〉,《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37~246。
吳中杰.1998.〈從歷史跟比較的觀點來看客語韻母的動向:以台灣為例〉,聲韻論叢第八輯,台北:學生書局,頁479~497。
施添福.1998.〈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的土地墾拓和族群關係〉,《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鍾榮富.1998.〈六堆地區各次方言的音韻現象〉,《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
討會》論文集,頁205~232。
陳祥雲.2002.〈清代台灣南部的移墾社會—以荖濃溪中游客家聚落為中
心〉,《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
展》。
鍾榮富.2003.〈客家話的基本句型初探〉,《第二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17~33。
張屏生.2003.〈台灣客家話部分次方言的語音差異〉,《第二十一屆國
際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張屏生.2003.〈六堆地區客家話和閩南話的語言接觸〉,《第二屆客家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58。
鄧曉華.2003.〈試論古南方漢語的形成〉,《語言接觸論集》,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頁276~297。
潘悟雲.2003.〈語言接觸與漢語南方方言的形成〉,《語言接觸論集》,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298~315。
張屏生.2004.〈台灣四海話音韻和詞彙的變化〉,《第二屆「漢語方言」
小型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調查室
印製,頁77~100。
洪惟仁.2004.〈高屏地區的語言分佈〉,《第二屆和與方言小型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調查室印製,頁117~152。
鍾榮富.2004.〈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第二屆「漢語方言」
小型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調查室
印製,頁55~76。
鍾麗美、宋兆裕.2004.〈屏東、萬巒地區客語陰平變調之調查〉,《第三
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9~157。
蕭宇超、邱昀儀.2004.〈從東勢客語陽平變調看句法範疇定義問題〉,《第
三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2~167。
蕭宇超、邱昀儀.2004.〈東勢客語三至四字組變調〉,《第二屆「漢語方
言」小型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
究所調查室印製,頁301~311。
陳秀琪.2004.〈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
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調查室印製,
頁101~116。
張屏生、呂茗芬.2006.〈六堆地區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以武洛地區為例〉
網路版,《第三屆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http://iug.csie.dahan.edu.tw/giankiu/GTH/2006/ICTR/lunbun/20.pdf
徐貴榮.2006.〈卓蘭饒平客家話語音特點—兼談客話ian和ien的標音爭
議〉,宣讀於第二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吳中杰、范鳴珠.2006.〈國姓鄉的語言接觸與族群認同〉,宣讀於第一屆
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
羅肇錦.2006.〈客家話hu→f的深層解讀〉,宣讀於第一屆台灣客家研究
國際研討會。
賴維凱.2006.〈虛詞「啊」字在六堆客語區的功能及用法〉,《第六屆客家研究研
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245~259。
賴維凱.2006.〈從《六堆人講猴話》分析六堆人在語言習慣與文化的特色〉,《客
家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1~86。
賴維凱.2006.〈從虛詞「啊」的用法探討客家移民間語言之變化〉,《第五屆客
家學術研討會【屏東客家醫療史.移民與文獻】》論文集,頁257~274。
賴維凱.2007.〈從大路關客語變調談客語教學在地化〉,《客家語言文化研討會》
論文彙編,頁1~20。
江俊龍.2007.〈屏東縣潮州鎮各里的客語特徵考察〉,《語言微觀分佈國
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8~37。
周 磊.2007.〈語言接觸的微觀研究〉,《語言微觀分佈國際研討會》論
文集,頁44~57。
鍾榮富.2007.〈台灣南部客家話分類的語音指標〉,《語言微觀分佈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頁237~257。
(三)學位論文
余秀敏.1984.《苗栗客家語音韻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慧. 1997.《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莊之演變》,國立台
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1997.《臺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
張雁雯.1998.《台灣四縣客家話構詞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
所碩士論文。
張錦瑛.2002.《美濃地區客語音變研究-以張家祖孫三代為調查對象》,
玄奘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餘鎬.2002.《台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
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
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俊龍.2003.《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
賴淑芬.2004.《屏東佳冬客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文英.2004.《新屋鄉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
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德.2004.《萬巒鄉客家聚落嘗會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
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慧.2004.《台灣南部四海客家話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
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明珠.2004.《屏東新埤客話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
邱仲森.2005.《台灣苗栗與廣東興寧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君.2005.《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麗美.2005.《屏東內埔客話的共時變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
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羅肇錦(Seu-kim Lo) 審核日期 2008-4-1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