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3.137.164.241
姓名 蔡欣恬(Hsin-tien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從《說文解字》中探析古代農牧漁獵
(“Shuowen Jiezi”and farming, pasturage, fishing and hunting of ancient Chinese.)
相關論文
★ 《說文解字》數位編輯規畫研究 ──以繪圖、檢索與排版為探討對象★ 張海鵬彙刊叢書的成就-《學津討原》、《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彙鈔》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 王鳴盛及其文字學說之研究★ 楊樹達文字形義理論初探
★ 神話與《說文》相關字群之研究★ 從《說文解字》探索古代對人體及疾病的認知
★ 《說文》禮樂器物形制考釋★ 古代居宅文化與《說文解字》建築相關字群研究
★ 觀光華語教材設計-以台灣國家公園為主題★ 古文字所見人生禮俗相關字群研究--以婚姻、生育、喪葬為核心
★ 陸德明〈爾雅音義〉名物諸篇異文類型研究★ 常用形聲字聲符兼義探析與華語文教學應用
★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析形釋義研究★ 民初(1912-1949)文字學教材八種研究
★ 古代服飾文化與《說文解字》相關字群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目的在探求《說文解字》中所反映出的中國古代農牧漁獵活動概況。由於漢字的特殊性,中國古代文化內涵往往能與古文字相互參照,而身為中國第一部字典的《說文解字》,則涵蓋了漢代與漢代之前人民生活的各個樣貌,是研究古代文化相當重要的材料之一。
本論文以《說文解字》小篆為研究中心,兼採甲骨文、金文的形構與說解,還舉出古代典籍的相關記載以及近代考古挖掘成果,並補充文化學研究,以及民族學資料,分析以上各個面向的資料,以較為客觀的角度與態度,對於古代人們的生產活動漁獵、畜牧、農業等,做一較為全面而完整的研究。
摘要(英)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uowen Jiezi” and the subsistence of people—including farming, pasturage, fishing and hunting of ancient Chinese.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Chinese ancient writing may refer to mutuall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property in Chinese characters . The first dictionary of Chinese—“Shuowen Jiez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to research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that’s because “Shuowen Jiezi” contains each kind of life stratification plane before the Han dynasty.
This study focused on seal characters in “Shuowen Jiezi” , and the author also compared oracle bond inscriptions, an inscriptions, ancient books, archaeology excavation, cultural science, and ethnology. By analyzing all the material with objective attitude and viewpoint, we can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te research in the production activity of ancient Chinese.
關鍵字(中) ★ 畜牧
★ 漁獵
★ 農業
★ 古文化
★ 說文解字
關鍵字(英) ★ farming
★ pasturage
★ ancient civilization
★ Shuowen Jiezi
★ fishing and hunting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方法 2
(三)相關研究成果 3
第二章、《說文》與中國古代漁獵 7
第一節、前言 7
第二節、古人對「魚」的認識與獵取 8
第三節、從《說文》看捕魚的方法 11
(一)叉魚、射魚 11
(二)網魚 17
(三)釣魚 22
(四)竹器木器捕魚 27
第四節、文字反映出的古人狩獵對象 30
(一) 與捕鳥有關的字 31
(二) 與捕鹿有關的字 38
(三) 與捕兔有關的字 40
(四) 與捕彘有關的字 42
第五節、從《說文》看古代狩獵的方法 44
(一) 狩獵方法的分類問題 44
(二) 逐獵 47
(三) 射獵 56
(四) 網獵 62
(五) 阱獵 65
第六節、小結 67
第三章、《說文》與中國古代畜牧 69
第一節、前言:畜牧的興起 69
第二節、從《說文》看飼養的食料與器皿 74
(一)食料 74
(二)餵養器皿 79
第三節、從《說文》看畜養場所 81
(一)小範圍圈養 82
(二)大範圍圈養 87
第四節、從《說文》看駕馭牲畜的工具或方法 89
(一)鞭打類 90
(二)牽引類 95
第五節、從《說文》看牲畜的品種改良、閹割技術與疾病的認識 99
(一)品種的認識與改良 99
(二)閹割技術的發展 102
(三)牲畜的疾病與治療 107
第六節、小結 114
第四章、《說文》與中國古代農業 115
第一節、前言:農業的起源與初始農具 115
(一)農業起自採集 115
(二)從「辰」及其相關字看初始農具 116
第二節、從「禾」、「麥」、「黍」、「米」、「艸」等部看農作物的種類 120
(一)從百穀到五穀 120
(二)黍 123
(三)稷 125
(四)麥 128
(五)? 132
(六)稻 135
(七)麻 138
第三節、從《說文》看農業的生產工具及其相關字 142
(一)整地農具 143
(二)中耕農具 153
(三)收穫農具 159
第四節、從《說文》看穀物的加工與貯存 163
(一)擊打以脫粒 164
(二)杵臼 165
(三)磨 168
(四)碓 169
(五)穀物的貯存 170
第五節、從《說文》看農田水利的建設 174
(一)ㄑ 176
(二)遂 176
(三)溝 177
(四)洫 177
(五)? 178
第六節、小結 179
第五章、結論 181
參考書目 187
古代典籍 187
現代專著 190
學位論文 197
單篇論文 197
附錄---本論文收字頁碼檢索 202
漁獵 202
畜牧 207
農業 212
參考文獻 古代典籍
1. 《集韻》(四部備要本,臺北市:中華書局,1966年3月)。
2. 〔漢〕桓譚:《新論》(四部備要,臺北市:中華書局,1966年3月)。
3.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四部備要,臺北市:中華書局,1966年3月)。
4. 〔漢〕氾勝之:《氾勝之書》(問經堂叢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8年)。
5. 〔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臺一版)。
6.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臺北市:廣文書局,1972年4月初版)。
7.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臺北市:廣文書局,1972年11月初版)。
8. 〔元〕王禎:《農書》(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9. 《周易》(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10. 《尚書》(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11. 《詩經》(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12. 《周禮》(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13. 《儀禮》(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14. 《禮記》(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15. 《左傳》(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16. 《論語》(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17. 《孟子》(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18. 《爾雅》(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19. 《玉篇》(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20. 《國語》(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21. 《戰國策》(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22. 《晏子春秋》(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23. 《吳越春秋》(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24. 《荀子》(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25. 《管子》(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26. 《韓非子》(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27. 《墨子》(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28. 《呂氏春秋》(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29. 《淮南子》(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30. 《莊子》(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31. 《楚辭》(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32. 〔漢〕桓寬:《鹽鐵論》(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33. 〔漢〕劉向:《新序》(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34. 〔漢〕王充:《論衡》(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35. 〔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臺一版)。
36.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市:華正書局,1982年8月初版)。
37.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二版)。
38. 〔漢〕楊孚:《異物志》(叢書集成新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1月初版)。
39. 〔宋〕陸佃:《爾雅新義》(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一版)。
40.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41.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42.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四次印刷)。
43. 〔漢〕班固:《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12月第五次印刷)。
44. 〔清〕桂馥:《說文義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1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45. 〔晉〕郭璞:《爾雅音圖》(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8年3月初版)。
46. 〔清〕王筠:《說文句讀》(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7月北京第1次印刷)。
47.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年12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48. 〔清〕徐承慶:《說文解字注匡謬》(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次印刷)。
49. 〔清〕嚴元照:《爾雅匡名》(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次印刷)。
50. 〔清〕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次印刷)。
51.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次印刷)。
52. 〔清〕段玉裁:《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再版)。
53. 〔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第3次印刷)。
現代專著
1.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臺北市:民文出版社,1952年初版)。
2. 王襄:《古文流變臆說》(上海市: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10月第一次印刷)。
3. 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10月初版)。
4. 江舉謙:《說文解字綜合研究》(台中市:東海大學出版,1970年1月初版)。
5. 馬敘倫:《說文解字研究法》(臺北市:華聯出版社,1970年11月)。
6.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1月初版)。
7.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8月)。
8. 《清華國學論叢》第一卷(臺北市:臺聯國風出版,1973年)。
9. 鄭肇經:《中國之水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9月臺一版)。
10.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 甲文說》(臺北市:大通書局,1974年3月再版)。
11.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年10月)。
12.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初版)。
13.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臺北市:鼎文書局,1975年10月初版)。
14. 魯實先:《轉注釋義》(臺北市:洙泗出版社,1976年5月初版)。
15. 白川靜著;溫天河譯:《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9月初版)。
16. 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北京市:新華書店,1978年5月第二次印刷)。
17. 日本學習研究社:《世界民族大觀-東南亞》(臺北市: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1978年9月初版)。
18. 日本學習研究社:《世界民族大觀-北亞與西亞》(臺北市: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1978年9月初版)。
19. 日本學習研究社:《世界民族大觀-大洋洲》(臺北市: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1978年9月初版)。
20. 日本學習研究社:《世界民族大觀-北美洲》(臺北市: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1978年9月初版)。
21. 日本學習研究社:《世界民族大觀-非洲》(臺北市: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1978年9月初版)。
22. 日本學習研究社:《世界民族大觀-南美洲》(臺北市: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1978年9月初版)。
23. 日本學習研究社:《世界民族大觀-印度與希馬拉雅》(臺北市: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部,1978年9月初版)。
24.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25. 羅振玉考釋;商承祚類次:《殷虛文字類編》(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
26. 康殷:《文字源流淺說》(北京市:新華書店,1979年11月初版)。
27. 李士豪、屈若搴:《中國漁業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8月臺三版)。
28.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四版)。
29.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臺北市:大通書局,1981年10月初版)。
30. 高田忠周:《古籀篇》(臺北市:大通書局,1982年9月初版)。
31. 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3年5月)。
32.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成都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3年12月第一次印刷)。
33.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4年7月初版)。
34. 謝澄平:《中國文化史新編》(臺北市:青城出版社,1985年5月初版)。
35. 周到、呂品、湯文興 等著:《河南漢代畫像磚》(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臺一版)。
36. 吳曾德:《漢代畫像石》(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3月臺一版)。
37.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臺北市:康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5月)。
38.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二輯》(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次印刷)
39. 張舜徽:《中國文明創造史》(臺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40. 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88年3月初版)。
41.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市: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次印刷)。
42. 王代文主編:《中國重大考古發現》(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43. 嚴一萍:《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攷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1年1月初版)。
44.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三次印刷)。
45. 李孝定:《讀說文記》(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月初版)。
46. 魯實先:《文字析義》(湖南省: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年6月初版)。
47. 李民主編:《殷商社會生活史》(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次印刷)。
48. 朱學西:《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初版)。
49.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民俗學會編:《中國民間文化-稻作文化田野調查》(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次印刷)。
50. 戴家祥主編:《金文大字典》(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次印刷)。
51. 賈蘭坡、杜耀西、李作智:《中國史前的人類與文化》(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9月初版)。
52.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次印刷)。
53. 黃偉然:《殷周史料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
54. 蘇寶榮:《說文解字導讀》(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二次印刷)。
5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番社采風圖考》(臺中縣:臺灣省政府印刷廠,1996年9月)。
56. 羅鈺:《雲南物質文化-採集漁獵卷》(昆明市:雲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次印刷)。
57. 朱祖延主編:《爾雅詁林》(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次印刷)。
58. 周到、王曉:《漢畫—河南漢代畫像研究》(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次印刷)。
59. 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年3月第一次印刷)。
60. 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叢書集成三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3月臺一版)。
61. 徐鴻修:《商周青銅文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二次印刷)。
62. 李玲璞、臧克和、劉志基:《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一刷)。
63. 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次印刷)。
64.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第二次印刷)。
65. 蕭瓊瑞:《島民‧風俗‧畫》(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
66.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次印刷)。
67. 周有光:《漢字和文化問題》(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次印刷)。
68. 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次印刷)。
69. 尹紹亭:《雲南物質文化-農耕卷》(上)(下)(昆明市:雲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二次印刷)。
70. 王平:《〈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科技》(據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影印)。
71. 王寧、謝棟元、劉方:《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次印刷)。
72. 胡雙寶:《漢語‧漢字‧漢文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次印刷)。
73. 蔡信發:《六書釋例》(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初版)。
74.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三次印刷)。
75.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北京市: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次印刷)。
7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漢代石刻畫象拓本目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2年12月初版)。
77. 葛兆光:《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3月第一次印刷)。
78. 譚維四:《曾侯乙墓》(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第二次印刷)。
79. 劉志成:《文化文字學》(成都市:巴蜀書社,2003年5月第一次印刷)。
80. 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兩周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次印刷) 。
81. 劉煒、張倩儀:《文明的奠基-原始時代至春秋戰國》(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第一次印刷)。
82.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次印刷)。
83. 向光忠主編:《說文學研究 第一輯》(武漢市:崇文書局,2004年1月第一次印刷)。
84. 夏麗芳主編:《盧錫波先生收藏考古標本圖錄》(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4年4月初版)。
85.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4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86. 張從軍:《黃河下游的漢畫像石藝術》(濟南市:齊魯書社,2004年8月第一次印刷)。
87.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月三版一刷)。
88. 王力等著;董琨、吳鴻清匯編:《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四次印刷)。
89. 宋兆麟、馮莉:《中國遠古文化》(寧波市:寧波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次印刷)。
90. 許智范、肖明華:《南方文化與百越滇越文明》(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次印刷)。
91. 白雲翔:《先秦兩漢鐵器的考古學研究》(北京市:科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次印刷)。
92.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編:《古文字研究 第十輯》(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6月第二次印刷)。
93. 許嘉璐:《中國古代食衣住行》(北京市:新華書店,2005年7月第六次印刷)。
94. 陳文華:《農業考古》(北京市,新華書店,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
95. 陸忠發:《漢字文化學》(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次印刷)。
96. 許嘉璐:《語言文字學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第一次印刷)。
97.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二次印刷)。
98. 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次印刷)。
99.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次印刷)。
100. 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次印刷)。
101. 于海廣:《圖說考古-追溯文明的星河》(濟南市:齊魯書社,2006年3月第二次印刷)。
102.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臺北市:英文漢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二版)。
103. 錢暉:《中華弓箭文化》(新疆省: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次印刷)。
104. 劉軍:《河姆渡文化》(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次印刷)。
105. 劉慶柱等主編:《金文文獻集成》(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7月初版)。
106. 胡澤學:《中國犁文化》(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次印刷)。
107. 于琨奇、庄華峰 主編:《中華文明簡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二次印刷)。
108. 劉煒、張倩儀:《中國歷史文化精解》(上海市: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次印刷)。
109. 李宏:《永恆的生命力量-漢代畫像石刻藝術研究》(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11月初版)。
110. 王貴元:《漢字與歷史文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次印刷)。
學位論文
1. 尹定國:《說文所存古史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
2. 黃慶聲:《殷代田獵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3. 徐再仙:《說文解字食、衣、住、行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4. 沈銀河:《殷代卜辭中所見田獵方法考》(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5. 薛榕婷:《說文解字人與自然類部首之文化詮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6. 李欣玲:《從詩經探析周代農業社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 萬金蓮:《詩經農事技術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單篇論文
1. 張哲:〈釋來麥釐〉《中國文字》第七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古文字學研究室編印,1962年3月,頁759-772。
2. 張哲:〈釋黍〉《中國文字》第八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古文字學研究室編印,1962年6月,頁927-930。
3. 金祥恆:〈釋廏〉《中國文字》第九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古文字學研究室編印,1962年9月,頁1019-1024。
4. 謝康:〈許氏說文所見中國上古社會生活〉《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四集,民國58年11月,頁103-176。
5. 戴家祥:〈釋甫〉《清華國學論叢》第一卷第四期,(臺北市:臺聯國風出版,民國62年),頁21-42。
6. 林承:〈中國歷史開展之兩大動力-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實踐家政學報》第5期,民國63年3月,頁61-70。
7. 萬家保:〈試論中國古代鐵的發現和鐵製工具的應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9卷第10期民國65年10月,頁11-16。
8. 何烈:〈中國牛耕技術的起源〉《大陸雜誌》第55卷第4期,民國66年10月,頁36-43。
9. 于省吾:〈釋 、 、 、 、 〉《甲骨文字釋林》(臺北市:大通書局,1981年10月初版)。
10. 阮昌銳:〈殷商時代的社會經濟生活〉《故宮文物月刊》第1卷第3期,民國72年6月,頁20-33。
11. 伍華:〈說”句”〉《中山大學學報》總第89期,1983年第4期,頁112-115。
12. 陳良佐:〈我國古代的青銅農具-兼論農具的演變(上)〉《漢學研究》第2卷第1期,民國73年6月,頁135-166。
13. 陳良佐:〈我國古代的青銅農具-兼論農具的演變(下)〉《漢學研究》第2卷第2期,民國73年12月,頁363- 402。
14. 林麗娥:〈商殷農耕文明之探討〉《孔孟月刊》第24卷第五期,民國75年1月,頁15-25。
15. 宋鎮豪:〈甲骨文牽字說〉,《甲骨文與殷商史二輯》(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次印刷),頁65-66。
16. 王福壽:〈重本務農,男耕女織-我國古代悠久的農業文化〉《故宮文物月刊》第5卷第2期,民國76年5月,頁15-25。
17. 何啟民:〈由游牧至農業經濟之摶埴文化〉《東方雜誌》第22卷第1期,民國77年7月,頁11-15。
18. 劉敦愿:〈青銅器上的狩獵圖象〉《故宮文物月刊》第11卷第3期,民國82年6月,頁62-75。
19. 劉興林:〈論商代畜牧的發展〉《中國農史》第13卷第4期,1994年,頁54-62。
20. 王星光:〈工具與中國農業的起源〉《農業考古》1995年第1期,頁176-182。
21. 馬瑞江:〈細石器與中國畜牧起源〉《農業考古》1995年第1期,頁282-298。
22. 閔宗殿:〈兩漢農具及其在中國農具史上的地位〉《中國農史》第15卷第2期,1996年,頁29-33。
23. 吳震:〈史前時期新疆地區的狩獵和游牧經濟〉《西域研究》1996年第3期,頁29-35。
24. 劉興林:〈甲骨文田獵、畜牧及與動物相關字的異體專用〉《華夏考古》1996年第4期,頁103-109。
25. 劉亞中:〈”耒”的演變與”犁”的產生〉《中國農史》第16卷第1期,1997年,頁95-101。
26. 馮洪錢:〈漢《說文解字》畜病記載考注〉《農業考古》1998年第3期,頁321-323。
27. 白振有:〈《說文解字》馬部字的文化蘊涵〉《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1999年第1期,頁91-94。
28. 陸忠發:〈再釋幾個有關農具農作物的甲骨文字〉《農業考古》1999年第3期,頁243-246。
29. 馮好、徐明波:〈甲骨文所見商代擊打式脫粒農具及相關問題—兼釋攴、殳〉《農業考古》1999年第3期,頁247-251。
30. 李仁質:〈中國古代的狩獵典制〉《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47-48。
31. 張成安:〈青銅時代哈密地區的畜牧經濟〉《農業考古》2000年第1期,頁273-303。
32. 黃琳斌:〈周代狩獵文化述略〉《文史雜志》2000年第2期,頁40-42。
33. 趙曉明、田麗、王玉慶:〈甲骨文“米”字源考〉《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頁305-306。
34. 賈偉明:〈農牧業起源的研究與東北新石器時代的劃分〉《北方文物》總第67期,2001年第3期,頁12-20。
35. 于船:〈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有關獸醫古字釋義〉《古今農業》2001年第3期,頁79-82。
36. 孔昭宸、劉長江、張居中、靳貴雲:〈中國考古遺址植物遺存與原始農業〉《中原文物》2003年第2期,頁4-13。
37. 張維慎:〈試論寧夏古代狩獵業的發展〉《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4年1月,頁40-42。
38. 色音:〈游牧民族的畜牧文化〉《大自然》2004年第1期,頁37-40。
39. 陳暢:〈西亞與中國新石器時代動物馴養之比較〉《文物春秋》2005年第1期,頁21-24。
40. 崔鳳祥:〈賀蘭山岩畫與古代狩獵文化〉《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第39卷第4期,2005年4月,頁9-11。
41. 李會娥〈原始社會之飲食初探〉《安徽農業科學》2006年第5期,頁1038-1039。
42. 申永峰:〈將翱將翔 弋鳬與雁—漫談古代的弋射〉《尋根》2006年5期,頁80-85。
43. 安麗:〈馬與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歷史月刊》第223期,民國95年8月,頁4-9。
44. 陳燈貴:〈中國古代青銅器拾零〉《臺灣礦業》第58卷第3期,民國95年9月,頁40-49。
45. 柳志青、柳翔:〈新石器時代早期華域先民的漁獵〉《浙江國土資源》,2006年9月。
46. 林庚厚:〈文明動物‧動物文明 中國古代社會的家畜〉《歷史月刊》第225期,民國95年10月,頁68-74。
47. 張曉磊:〈漫話春秋時期的狩獵〉《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4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80-82。
48. 孫雍長:〈從甲骨文看殷周時代的田獵文化〉《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期,2007年1月,頁76-81。
49. 李亞明:〈《周禮‧考工記》溝洫詞語關係〉《農業工程學報》,第53卷第3期,2007年9月,頁49-51。
指導教授 李淑萍(Shu-Ping Lee) 審核日期 2009-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