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3 、訪客IP:52.15.63.145
姓名 鍾哲宇(Che-yu Chu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沈濤《說文古本考》研究
(The Research of Shen, Tao; Shou Wen Gu Ben Kao)
相關論文
★ 周廣業、崔應榴《關帝事蹟徵信編》研究★ 清代乾嘉時期海寧學術與藏書文化研究
★ 清代湖州藏書文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段玉裁(1735-1815)生前已極富盛名,從遊者眾,其《說文解字注》為清代《說文》研究的代表作。然考段氏弟子關於《說文》之專著,獨沈濤(1792-1861)有之,因此沈濤《說文古本考》對於《段注說文》,具有縱向傳承的學術史意義。《說文古本考》在沈濤生前並未付刻。陶方琦《漢孳室文鈔》嘗言及:「其稿經七易,尚未寫定。」因此流傳未廣,《說文解字詁林》即謂其書「傳本甚稀,最不易覓。」故沈濤《說文古本考》,不若同時王筠(1784-1854)《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流傳之廣。再者,就筆者所知,至今尚無專研沈濤《說文古本考》之專著。凡此種種,不論當時或現在,都形成了清代《說文》學史研究的一段空白,故而筆者以「沈濤《說文古本考》」為研究題目,冀能填補此一空缺。
沈濤《說文古本考》撰述之目的,乃鑑於今本《說文》,經二徐刊削,頗多誤謬,當此之時,他書所引《說文》異本的考校、及《說文》義例的建立,已有一定的成績,而沈濤《說文古本考》有別於一般《說文》校勘著述,以「古本考」為名,藉由唐以前所引《說文》,比較與今本之差異,論其得失。且沈氏撰《古本考》,有別於前輩學者如嚴可均、鈕樹玉諸人,僅臚列資料而不下結論。沈氏勇於論斷,欲藉由他書所引《說文》及《說文》義例,嘗試下一定論,試圖還原出更清楚的古本《說文》面貌。
本文嘗試藉由比較性質的研究,將沈濤對《說文》的研究,放入學術史脈絡中來檢視,期能看出沈濤《說文》校勘的得失,及與其他清代《說文》研究者學說之異同。在清代眾家《說文》研究者中,擬以段玉裁、王筠、桂馥、嚴可均、鈕樹玉諸家為參照對象。沈濤學術有承於段玉裁者,與段氏作比較研究,具有縱向的學術傳承意義。王筠則與沈濤約略同時,為清代《說文》四大家之一,王筠《說文句讀》為校勘《說文》之專著,世稱善本,其書凡例明言參考段玉裁、桂馥、嚴可均之說而成。沈濤《說文古本考》亦頗引用當時學者之說,可見兩人均能吸收前賢研究成果。因而,以沈濤與王筠作比較,有學術橫向對照之意義。另外桂馥、嚴可均、鈕樹玉諸家皆有清《說文》名家,參互比較,可使沈濤《說文古本考》校勘之得失更具體的呈現,由此而對《說文古本考》的學術價值與地位有較客觀的評價。
摘要(英) Duan, Yu-Cai (1735-1815) was really famous and had a lot of followers and his Shuo Wen Jie Zi Zhu w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huo Wen research in Ching dynasty. However, searching for the works about Shuo Wen of Duan’s followers, there was only Shen, Tao (1792-1861). Therefore, Shen, Tao Shuo Wen Gu Ben Kao has the academic historic meaning to longitudinally hand down Duan Zhu Shuo Wen. Shuo Wen Gu Ben Kao was not published before his death. Tao, Fang-Chi Hna Zi Shi Wen Chao said: “The drafts had been revised for seven times and never been finalized.”, and as a result, it was not spread widely. Shuo Wen Jie Zi Gu Lin also mentioned its spreading works were so few and hard to find. Hence, Shen, Tao Shuo Wen Gu Ben Kao was not as widespread as Wang, Yun (1784-1854) Shuo Wen Shi Li and Shuo Wen Ju Du. Furthermore, as the researcher knows, there are no particular work discusses about Shen, Tao Shuo Wen Gu Ben Kao so far. Owing to what mentioned above, whether in then or now, it has caused a period of blank of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 of Shuo Wen in Ching dynasty. The researcher chose Shen, Tao Shuo Wen Gu Ben Kao as researching subject and hopes to make up the blank.
The purpose Shen, Tao wrote Shuo Wen Gu Ben Kao was because the present version of Shuo Wen was revised by Xu, Xuan and Xu, Kai and there’s a lot of mistakes. At the time, the revisions of other version of Shuo Wen and the examples set up about Shuo Wen had reached a certain standard. The Shuo Wen Gu Ben Kao of Shen, Tao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 revised works of Shuo Wen; it named Gu Ben Kao and was through quoting Shuo Wen before Tang dynast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with present work and discusse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sides, Shen’s Gu Ben Kao wa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cholars, such as Yan, Ke-Jun and Niu, Shu-Yu, who only listed out the data and didn’t conclude. Shen tried to make a conclusion through other works discussing about Shuo Wen and examples of Shuo Wen, and to restore a more clear feature of original version of Shuo Wen.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use comparative study and reviews Shen, Tao research about Shuo Wen in the thread of history of academic, and hopes to se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hen, Tao revision about Shuo We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ther Ching dynasty researchers’ theories of Shuo Wen. Among the researchers of Shuo Wen in Ching dynasty, the researcher chose Duan, Yu-Cai, Wang, Yun, Gui, Fu, Yan, Ke-Jun and Niu, Shu-Yu as reference. Shen, Tao academic works passed down from Duan, Yu-Cai were compared with Duan which provided longitudinally handed-down meaning of academic history. Wang, Yun, who was about the same period with Shen, Tao, was one of the four masters of Shuo Wen in Ching dynasty. Wang, Yun Shuo Wen Ju Du was the specialized revised work of Shuo Wen and was admired of the best one. The work mentioned clearly that it could be established up because it referred to the works of Duan, Yu-Cai, Gui, Fu and Yan, Ke-Jun. Shen, Tao Shuo Wen Gu Ben Kao also quoted much from those scholars’ work at that time which revealed that both of them could imbibe the researching result of former scholars. Therefore, comparing Shen, Tao with Wang, Yun has horizontal and contrasted meaning in academic meaning. In addition, Gui, Fu, Yan, Ke-Jun and Niu, Shu-Yu were also the masters of Shuo Wen in Ching dynasty and comparing with their works interactively would concretely presen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evision of Shen, Tao Shuo Wen Gu Ben Kao; from this, there will be a more objective judgment aboutShuo Wen Gu Ben Kao in academic value and position.
關鍵字(中) ★ 王筠
★ 鈕樹玉
★ 桂馥
★ 嚴可均
★ 清代學術
★ 校勘
★ 文字學
★ 沈濤
★ 說文古本考
★ 段玉裁
★ 說文解字
關鍵字(英) ★ Ching Dynasty Academic
★ Revision
★ Philolog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本論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本論文研究方法3
第三節 近年兩岸地區《說文》校勘相關研究述略5
第二章 沈濤生平學行及其著述16
第一節 生平事蹟16
第二節 師友交遊19
第三節 沈濤著作述要24
一、經部著作24
二、金石類著作25
三、集部著作26
第三章 沈濤《說文古本考》著述背景及其性質29
第一節 乾嘉時期《說文》校勘概述29
一、乾嘉時《說文》研究概況29
二、清代《說文》校勘及其著作概述31
三、清代學者校勘《說文》的方法35
第二節 《說文古本考》撰著之性質38
一、成書經過38
二、著述主旨及意義41
三、版本及纂著體例42
第四章 沈濤對《說文》義例之觀點運用及其檢討49
第一節 沈濤六書觀:形聲兼會意之問題49
一、沈濤形聲、會意觀念試論49
二、「聲符兼義」之校勘運用52
第二節 連上篆字為句例55
一、「連上篆字為句」理論的形成及討論55
二、沈濤對「連上篆字為句」之看法及校勘應用59
第三節 互訓例62
一、沈濤、段玉裁「互訓」觀念之比較62
二、《古本考》以「互訓」校勘《說文》之檢討64
第四節 一曰例68
一、《說文》「一曰」例之性質68
二、沈濤以「一曰」例校勘《說文》之分析71
(一)表明本義、別義的順序關係71
(二)以「互訓」校勘「一曰」例72
(三)以經典詁訓校補「一曰」義73
第五節 《說文》語例74
一、「許書說解不廢俗字」例74
二、「說解言某不必更言某」例76
三、「許書凡器物艸木諸引作『名』者,皆引書者以意改文」例78
四、「許書訓解中每用『亦』字,大半為二徐所刪」例78
五、「凡作『曰某』者,皆他書隱括節引,後人以之竄入」例79
第六節 逸字例81
一、清代校勘《說文》逸字之情形81
二、沈濤所補《說文》逸字之研究85
(一)沈濤校勘《說文》逸字之內容方法85
1、就今本《說文》字例之偏旁及說解有、而正文無補者85
2、據古書古注所引字例補者87
(二)《說文古本考》所補《說文》逸字之檢索表89
1、正篆89
2、重文92
第七節 小結94
第五章 《說文古本考》校勘《說文》之資料取證分析97
第一節 從許慎撰述《說文》所本校勘97
一、《毛詩》97
(一)《說文》與《詩》之關係97
(二)沈濤以《毛詩》校勘《說文》之方法98
1、一詩兩引必有一誤99
2、《毛詩》真本於《說文》中求100
3、許書解字用《毛傳》101
二、緯書103
三、《方言》106
四、許慎《淮南注》109
第二節 從古書古注所引佚文比勘112
一、呂忱《字林》112
(一)《字林》與《說文》校勘112
(二)沈濤以《字林》校勘《說文》之方法114
1、古引《說文》與《字林》所引相同者115
2、古引《說文》與《字林》所引相異者116
二、郭璞《爾雅注》119
三、玄應《一切經音義》122
(一)玄應《音義》與《說文》校勘122
(二)《古本考》於玄應《音義》之取證124
1、校勘側重玄應《音義》者124
2、以玄應《音義》補「一曰」義者125
3、校正玄應《音義》之誤者126
四、《五經文字》128
五、《玉篇》132
(一)《古本考》以《玉篇》校勘之情形132
1、校勘《說文》重文字形者133
2、校勘《說文》失收字者134
3、校勘誤竄之字者136
(二)沈濤「《玉篇》云籀文者無不本於《說文》」說之研議138
六、《廣韻》142
七、《汗簡》146
(一)清代學者對《汗簡》之評價146
(二)《古本考》以《汗簡》校勘《說文》之情形148
1、校勘《說文》字形者148
2、校勘《說文》失收字者154
八、附論:「六朝从木从手之字每相亂」例158
第三節 小結160
第六章 《說文古本考》與清代諸家《說文》校勘之比較164
第一節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165
一、《說文古本考》引用段《注》之分析166
(一)增益己說166
(二)訂正段說168
(三)引之備考169
二、《說文古本考》與段氏《說文注》校勘之比較171
第二節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174
附表:《古本考》引桂馥《說文義證》之檢索表178
第三節 嚴可均《說文校議》179
一、沈濤參酌嚴可均《說文校議》之分析179
二、沈濤、嚴可均校勘《說文》之比較182
附表:《古本考》引嚴可均《說文校議》之檢索表185
第四節 鈕樹玉《說文解字校錄》186
一、鈕氏《校錄》校勘以《玉篇》為主186
二、沈濤、鈕樹玉以《玉篇》校勘之比較187
第五節 王筠《說文解字句讀》192
一、沈濤與王筠《說文》義例看法之比較192
二、沈濤與王筠校勘材料運用之比較195
第六節 小結201
第七章 結論203
第一節 沈濤校勘《說文》的方法203
一、沈濤於《說文》義例的校勘運用203
二、沈濤對於校勘材料的取證方法206
第二節 《說文古本考》之得失210
一、《說文古本考》之特色210
(一)運用大量佚文校勘《說文》,兼能考訂佚文之誤210
(二)以《說文》義例及古書佚文,同時佐證校勘211
(三)廣泛運用清代學者之說法,並能反省前說212
(四)呈現校勘推論過程,便於學者鉤索得失213
二、《說文古本考》之檢討214
(一)過於相信古籍佚文,致衍生譌誤214
(二)校勘推論有時太過,不免武斷215
(三)引用古書佚文有不明確者216
第三節 《說文古本考》於清代《說文》學之意義218
◎參考資料219
◎附錄:沈濤家世親族226
參考文獻 一、沈濤著作
1、《說文古本考》,《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22冊。
2、《論語孔注辨偽》,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3、《常山貞石志》,《續修四庫全書》本,第906冊。
4、《銅熨斗齋隨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158冊。
5、《交翠軒筆記》,《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158冊。
6、《瑟榭叢談》,《清人考訂筆記(七種)》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7、《匏廬詩話》,《清詩話訪佚初編》第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
8、《十經齋文集》,據清道光二十四年刊本影印,民國間中國書店影印本。
9、《十經齋文二集》,《十經齋遺集》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出版。
二、小學類著作
(一)《說文》之屬
1、〔清〕王煦:《說文五翼》,《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2冊。
2、〔清〕王筠:《說文釋例》,《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6冊。
3、〔清〕王筠:《說文句讀》,《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9冊。
4、〔清〕王廷鼎:《說文佚字輯說》,收於《紫薇花館小學編》,光緒十五年本。
5、〔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43冊。
6、〔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7、〔清〕莫友芝:《唐寫本說文木部箋異》,臺北:四庫善本叢書館,1959年。
8、〔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09冊。
9、〔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25冊。
10、〔清〕鈕樹玉《段氏說文注訂》,《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3冊。
11、〔清〕鈕樹玉:《說文新附考》,《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3冊。
12、〔清〕鈕樹玉:《說文解字校錄》,《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2冊。
13、〔清〕嚴可均:《說文校議》,《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3冊。
14、〔清〕嚴章福:《說文校議議》,《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14冊。
15、丁福保輯、楊家駱重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月四版。
16、田潛:《一切經音義引說文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3月。
17、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18、馬宗霍:《說文解字引經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19、許錟輝:《說文重文形體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73年3月。
20、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5月。
21、張建葆:《說文假借釋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
22、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
23、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24、張標:《20世紀說文學流別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25、林明波:《清代許學考》,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第二十八種,1964年11月出版。
26、曾忠華:《玉篇零卷引說文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27、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28、蔡師信發:《說文部首類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29、蔡師信發:《說文商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9月初版。
30、蔡師信發:《說文答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9月三版。
31、蔡師信發:《一九四九年以來臺灣地區說文論著專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11月初版。
32、魯實先:《說文正補》,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3、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
34、董蓮池主編:《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古代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35、董蓮池主編:《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現當代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二) 文字通論之屬
1、〔清〕謝啟昆:《小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2、王力:《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3、王初慶:《中國文字結構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第4版。
4、王彥坤:《古籍異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12月。
5、林尹:《文字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9月初版二十四刷。
6、沈寶春:《桂馥的六書學》,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7、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8、黃侃:《黃侃國學講義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第一版。
9、黃侃:《新輯黃侃學術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黃侃:《黃侃國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1、黃永武:《形聲多兼會意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12、黃德寬等:《漢語文字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13、許錟輝:《文字學簡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3月初版。
14、葉國良、鄭吉雄、徐富昌編:《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
15、魯實先:《文字析義》,台北: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年。
16、魯實先:《假借遡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7、蔡師信發:《六書釋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9月二版。
18、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4月初版。
19、潘重規:《中國文字學》,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3月二版。
20、謝雲飛:《中國文字學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初版。
21、陽海清等編:《文字音韻訓詁知見書目》,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劉志成:《中國文字學書目考錄》,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8月。
23、錢劍夫:《中國古代字典辭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1月。
24、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臺灣學生,1984年四版。
25、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三) 字書之屬
1、〔梁〕顧野王:《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2、〔唐〕張參:《五經文字》,《叢書集成新編》第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3、〔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臺北:新文豐出版,1980年3月。
4、〔宋〕陳彭年等:《廣韻》,臺北:黎明文化,2001年10月。
5、〔清〕任大椿:《字林考逸》,《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36冊。
6、〔清〕阮元等:《經籍籑詁》,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8月。
7、〔清〕鄭珍:《汗簡箋正》,《續修四庫全書》本,第240冊。
8、周祖謨:《方言校箋及通檢》,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10月。
9、周祖謨:《廣韻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0月第一版。
10、黃錫全:《汗簡注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
11、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
12、孔仲溫:《玉篇俗字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初版。
13、徐時儀:《慧琳音義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11月。
(四) 訓詁之屬
1、林尹:《訓詁學概要》,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6月初版十七刷。
2、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臺一版。
3、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蘭台書局,1972年。
4、蔡師信發:《訓詁答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
5、齊佩瑢:《訓詁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8月。
6、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7、陳新雄:《訓詁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三、相關著作
(一) 經部之屬
1、〔清〕阮元等:《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初版。
2、〔清〕阮元等:《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清〕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71冊。
4、〔清〕嚴元照:《爾雅匡名》,《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88冊。
(二) 史部之屬
1、〔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清〕許瑤光、吳仰賢:《嘉興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據光緒五年刊本影印。
3、〔清〕繆荃孫:《續碑傳集》,《清代傳記叢刊》第116冊。
4、〔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
5、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6、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10月初版。
7、不著撰人:《清史列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年臺一版。
(三) 集部之屬
1、〔清〕丁紹儀:《國朝詞綜補》,《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732冊。
2、〔清〕文廷式:《純常子枝語》,《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165冊。
3、〔清〕王鳴盛:《蛾術編》,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4、〔清〕王蘊章:《然脂餘韻》,《清詩話訪佚初編》第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5、〔清〕朱珔:《小萬卷齋文藳》,清光緒十一年嘉樹山房藏板本。
6、〔清〕杜文瀾:《憩園詞話》,《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734冊。
7、〔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
8、〔清〕李文藻:《南澗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49冊。
9、〔清〕徐世昌:《晚晴簃詩匯》,《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631冊。
10、〔清〕段玉裁:《經韻樓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35冊。
11、〔清〕章學誠著、王重民通解:《校讎通義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等七種》,臺北:世界書局,2004年。
13、〔清〕梁章鉅:《閩川閨秀詩話》,《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705冊。
14、〔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084冊。
15、〔清〕陳奐:《師友淵源記》,《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16、〔清〕張應昌:《煙波漁唱》,《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517冊。
17、〔清〕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璅錄》,《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088冊。
18、〔清〕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續修四庫全書》本,第576冊。
19、〔清〕孫星衍:《問字堂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0、〔清〕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錄》,《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685冊。
21、〔清〕潘景鄭:《著硯樓讀書記》,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2、〔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38冊。
23、〔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24、〔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
25、〔清〕戴震:《戴東原集》,《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434冊。
26、〔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735冊。
27、〔清〕劉寶楠:《念樓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28、〔清〕陶方琦:《漢孳室文鈔》,《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567冊。
29、王雲五等:《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30、王叔岷:《斠讎學(補訂本) 校讎別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31、王叔岷:《慕廬演講稿》,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12月初版。
32、王叔岷:《慕廬雜詠》,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33、來新夏:《清人筆記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第一版。
34、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35、馬敘倫:《讀書續記》,《近三百年讀書筆記彙編》,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3月初版。
36、周祖謨:《問學集》,收於《夏學叢書》,臺北:河洛出版社,1979年初版。
37、胡玉縉:《許廎經籍題跋》,收於《續四庫提要三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8、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39、徐德明:《清人學術筆記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5月。
40、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41、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42、程千帆等:《校讎廣義 校勘編》,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43、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臺一版。
44、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45、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8月。
46、孫殿起:《販書偶記》,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0月初版。
47、陳垣:《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北京第2次印刷。
48、陳祖武等:《乾嘉學術編年》,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9、劉師培:《左盦集》,收於《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大新書局,民國23年寧武南氏校印25年印成。
50、劉師培:《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1、劉琳等:《古籍整理學》,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52、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四、學位論文
1、王勝忠:《廣韻引說文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8 月。
2、朱葆華:《原本玉篇文字研究》,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3、李朝虹:《說文解字互訓詞研究》,中國: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4、宋建華:《王筠說文學探微》,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5、黃慧萍:《錢大昕說文學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6、陳韻珊:《清嚴可均之說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1月。
7、陳怡如:《王鳴盛及其文字學說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鮑國順:《段玉裁校改說文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9、樊俊利:《鄭珍說文逸字研究》,中國: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10、劉宏偉:《《說文解字》、《宋本玉篇》異體字比較研究》,中國: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11、翁敏修:《清代說文校勘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12、劉新民:《清代說文學專著之書目研究》,中國: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02年。
五、期刊論文
1、王初慶:〈談治說文學與治古文字學之關係〉,《第十二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3月。
2、李克弘:〈說文書目輯略〉,《中山大學圖書館週刊》第四卷第1-2期,1928年。
3、沈寶春:〈由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的取證金文談「專臚古籍,不下己意」的問題〉,《成大中文學報》第四期,1996年5月。
4、沈寶春:〈段、桂注證《說文解字》古文引《汗簡》、《古文四聲韻》的考察〉,《漢學研就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4月。
5、馬敘倫:〈清人所著說文之部書目初編草稿〉,《圖書館學季刊》第1卷1期,1926年。
6、馬太玄:〈說文解字考異稿本〉,《中山大學圖書館週刊》第三卷3-4期,1928年7月。
7、許征:〈《說文》連篆讀述評〉,《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8、常耀華:〈《玉篇》版本源流考述〉,《平頂山師專學報》第9卷第1期(總第16期),1994年。
9、張涌泉:〈《說文》“連篆讀”發覆〉,《文史》2002年第3期(總第60期)。
10、趙麗明:〈清代關於大徐本說文的版本校勘〉,《說文解字研究》第1輯,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11、雷夢水:〈《說文古本考》補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三期,1985年。
12、不著撰人:〈說文古本攷校勘記〉(原載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1927年第一卷第六期,1929年第一卷第七、八期合刊),轉引自董蓮池主編:《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現當代卷》第八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13、〔日本〕阿辻哲次著、吳新江譯:〈緯書字說考〉,《文教資料》2003年04期,原文載於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漢語史諸問題》,1988年。
指導教授 陳鴻森(Hung-sen Chen) 審核日期 2009-6-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