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1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8 、訪客IP:18.222.184.162
姓名 許家瑞(Chia-Jui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中國禪在慧能以後的發展:以馬祖道一禪法為討論中心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after Huineng:with a focus on the Zen of Mazu Daoyi)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的寫作架構是採取較為綜觀且具比較性質的禪思想研究。首先是從文獻資料,確立達摩禪到弘忍的思想特質,裨便確立早期禪建立的義理間架。其次是藉由早期禪的思想特質以之豁顯《壇經》中的慧能思想。基本上,慧能是在「無」的實踐中證成「佛性」,而馬祖道一作為中國禪宗思想的樞紐人物,其禪學思想重在「作用見性」。「作用」是般若思想的表現,「見性」的內容自然是佛性,二者在思想脈絡上有一定程度的呼應。因此,透過慧能禪學而進入馬祖道一的禪學思想有其必要。有趣的是,當禪思想中盛談般若思想的同時,主體性概念亦愈來愈鮮明,終有臨濟義玄提出「無位真人」,此是在馬祖禪之後,我們關注的焦點所在。
整體來說,馬祖道一可謂中國禪思想的中介人物,他上承慧能,下啟南宗禪,並建立了影響弘深的洪州宗。因此,細密爬梳其禪教內容及思想特質及確認馬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學說如何對後期禪學產生巨大影響,為本文行文重心。
摘要(英)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takes on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Zen thoughts. The study will first begin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confirm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ughts from Master Da-Mo(達磨) to Master HONG-REN(弘忍) to establish the structure of thoughts therein. Then, the Hui-neng(慧能) thoughts in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will be clar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features of thought in early periods of Zen. Basically, Hui-neng got enlightened in his “Buddha-nature”(佛性) from his practice of “wu”(無), while Mazu Daoyi(馬祖道一), the pivotal figure of the Zen of thoughts in China, preached a Zen thought with more emphasis on “zuo yong jian xing.” “zuo yong”(作用,Function) represents the prajñā (般若)thoughts and the contents of “jian xing”(見性) naturally deals with Buddha-nature(佛性). Both of them resonate in the vein of thought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nter the world of Mazu Daoyi’s Zen thoughts by understanding Hui-neng’s Zen disciplines. What is intriguing is when the discussion of prajñā thoughts dominates the Zen thoughts, the Subjectivity (主體性)concept has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Linji-Yixuan(臨濟義玄) bringing forth “true man of no rank,” (無位真人,wu-wui chen-jen) which happened after Mazu Daoyi’s Zen discipline and is also the concern of our present study.
Overall, Mazu Daoyi can be said to be the intermediary figure in China’s Zen thoughts. He followed Hui-neng, began the Southern Zen(南宗禪) discipline and established the the far-reaching Hong- zhou School(洪州宗). Consequently,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closely inspect the contents of Zen thoughts and features, confirm the status of Mazu Daoyi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s, and explore how greatly his discipline impacted on the later periods of Zen.
關鍵字(中) ★ 真正見解
★ 即心是佛
★ 無位真人
★ 平常心是道
★ 清淨心
★ 自性
關鍵字(英) ★ true understanding
★ true man of no rank
★ mind is the buddha
★ ordinary mind is the way
★ Self-being
★ pure mind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v
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範圍………………………………………………1
一、 問題意識………………………………………………1
二、 研究範圍………………………………………………3
第二節 研究方法………………………………………………10
一、 從一個難解的爭辯談起………………………………10
二、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12
(一) 反省:禪宗,以解脫為導向的宗教…………………13
(二) 文獻學與思想史方法的運用與反省…………………15
(三) 哲學研究法的運用……………………………………17
第二章 從達摩到弘忍─論佛性論與般若思想的分進合擊…20
第一節 菩提提摩對禪的開拓…………………………………20
一、 僧傳中的禪師形象與菩提達摩的東來………………20
二、 達摩禪的「逕門心要」………………………………22
三、 達摩禪所建立的義理間架……………………………27
第二節 達摩禪之後:禪學心性範式的轉移與實踐…………35
一、 惠可禪法的特質:佛性偏覺與佛性圓覺的兩種可能型
態………………………………………………………35
二、 僧璨禪法的特質:般若直觀下的真理界……………37
三、 道信禪法的特質:《楞伽》與《文殊般若經》的合
流………………………………………………………39
四、 弘忍禪法的特質:佛性偏覺與佛性圓覺型態的孕育與開
出………………………………………………………43
第三章 《壇經》所反映的慧能禪法…………………………47
第一節 從早期禪到慧能禪:般若思想的發展………………47
一、 般若思想的特質………………………………………47
二、 早期禪中的般若思想:佛性思想與般若思想會通的契機
與關連…………………………………………………50
三、 慧能禪的般若思想……………………………………55
第二節 慧能禪中的自性思想…………………………………58
第三節 慧能禪中以自性著自性的思想意義:從《金剛經》「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說起………………………………60
第四節 論慧能禪中「無」的思想特質:以「無念」、「無相」
、「無住」為討論核心………………………………68
第四章 馬祖道一的禪學思想………………………………77
第一節 平常心是道:主體性的提出…………………………77
一、 寫在入題之前…..……………………………………77
二、 覺悟的主體:論馬祖禪主體性思維…………………79
(一) 覺悟境界的不可言說性的當機性表達所帶出的主體性
思維……………………………………………………79
(二) 馬祖禪對前期禪學的繼承:主體性思維的逐步確
立………………………………………………………82
三、 從宗密對洪州禪的批判看馬祖禪的主體性…………88
第二節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馬祖禪的實踐論……………94
一、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94
二、 「平常心是道」的工夫義:兼議近人之考察察……99
三、 「平常心是道」意義下的即心是佛、非心非佛說…107
第五章 後馬祖禪法的發展:從百丈到臨濟…………………112
第一節 從「真正見解」提煉出的強烈的主體性……………112
一、 南宗禪的「信解」問題考察…………………………112
二、 以「人」為中心,充盈飽滿主體性的確立…………121
第二節 「主體性」的朗現與實踐……………………………124
一、 百丈懷海的「割斷兩頭句」…………………………124
二、 黃檗希運的「無心是道」……………………………129
三、 臨濟禪動感的光輝與實踐……………………………132
結語 …………………………………………………………137
參考文獻 …………………………………………………………146
參考文獻 一、 原典
曼陀羅仙(譯):《文殊師利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8。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般羅蜜經》,《大正藏》8。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9。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14。
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16。
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大正藏》14。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25。
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32。
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50。
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50。
贊寧(撰):《宋高僧傳,《大正藏》50。
淨覺(著):《楞伽師資記》,《大正藏》85。
道原(著):《景德傳燈錄》,《大正藏》51。
延壽(著):《宗鏡錄》,《大正藏》48。
頤藏(編):《古尊宿語錄》,《續藏經》118。
曇琳(編):《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續藏經》110。
法海(編):《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48。
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48。
宗密(著):《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48。
宗密(著):《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續藏經》。
宗密(著):《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續藏經》9。
僧璨(著):《信心銘》,《大正藏》48。
弘忍(著):《最上乘論》,《大正藏》48。
黃檗(著):《黃蘖斷際禪師宛陵錄》,《大正藏》48。
黃檗(著):《傳心法要》,《大正藏》48。
二、 近人校注
黃連忠(校訂):《敦博本六祖壇經校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慧然(集),楊曾文(編校):《臨濟錄》,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禪話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靜、筠(編),張華(點校):《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刑東風(輯校):《馬祖語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三、 中文著作
勿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柳田聖山(著),毛丹青(譯):《禪與中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阿部正雄(著),王雷泉(譯):《禪與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印順(著):《中國禪宗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印順(著):《空之探究》,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年。
龔隽(著):《禪史鉤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吳平(編):《名家說禪》,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出版社,2002年。
胡適(著):《胡適說禪》,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上下,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楊惠南(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吳汝鈞(著):《中道佛性詮釋學:天台與中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吳汝鈞(著):《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2006年。
吳汝鈞(著):《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吳汝鈞(著):《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吳汝鈞(著):《純粹力動現象學》,台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
吳汝鈞(著):《純粹力動現象學續編》,台北:商務印書館,2008年。
吳汝鈞(著):《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汝鈞(著):《京都學派哲學七講》,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汝鈞(著):《京都學派哲學:久松真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吳汝鈞(著):《絕對無的哲學:京都學派哲學導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98年。
格列高瑞(編):《頓與漸──中國思想中通往覺悟的不同法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楊曾文(著):《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楊曾文(主編):《馬祖道一與中國禪宗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洪修平(著):《中國禪學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洪修平(著):《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葛兆光(著):《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葛兆光(著):《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徐文明(著):《中土前期禪學思想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刑東風(著):《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台北縣:圓明出版社,1995年。
吳言生(著):《禪宗哲學象徵》,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鄭曉江(主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禪宗大師馬祖道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邱環(著):《馬祖道一禪法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7年。
土屋太祐(著):《北宗禪宗思想及其淵源》,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
四、 外文著作
Abe Masao, William R. LaFleur Ed.:《Zen and West Thought》,London:Macmillan Press,Ltd,1985.
Peter N. Gregory, Ed.:《Sudden and Graual: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7.
Suzuki, D. T.:Essays in Zen Buddhism, First Series. London:Rider and Company, 1970。
Suzuki, D. T.:Essays in Zen Buddhism, Second Series. London:Rider and Company, 1970。
Suzuki, D. T.:Essays in Zen Buddhism, Third Series. London:Rider and Company, 1970。
Suzuki, D. T.:Studies in Zen. Ed. Christmas Humphreys, New York:Dell, A Delta Book,1955.
入矢義高(編):《馬祖の語錄》,京都:禪文化研究所,1984年。
五、 學位、期刊論文
鄭真熙:《馬祖道一及其禪學思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蕭玫:〈《入楞伽經》之「成自性如來藏心」──論唯識思想影響如來藏之一端〉,收入《正觀雜誌》第44期,2008年。
洪修平:〈關于《壇經》的若干問題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1999年。
指導教授 楊祖漢、吳汝鈞(Yu-Kwan Ng) 審核日期 2011-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