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207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 、訪客IP:18.222.69.152
姓名 許維蓉(Wei-jung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大學工科教師對成果導向認證制度之態度研究
(The Study of the Engineering Faculty’s Attitude of Outcome-based Accreditation)
相關論文
★ 服務學習融入師資培育: 以線上課輔活動為例★ 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2005年PIRLS資料為例
★ 大學新進教師工作壓力與專業發展之探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 探究國內大一新生解決問題歷程與思考風格之關係-以機械系為例
★ 經驗的聆聽、凝視與回觀─我在沈昭良的攝影課上★ 生命與教學之舞道─從雲門舞集2駐校課程看見自己
★ 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制度實施之研究:大學教師之觀點★ 課堂教學對於培養工學院與資電學院大ㄧ學生核心能力的影響
★ 以成果導向教學探討大一國文課程★ 以核心能力探討大一國文之學習成效
★ 一般生與在職生合作型問題解決模式之實證研究:以資電學院實作課程為例★ 國中機率課程:設計與實驗
★ 臺灣與香港中學階段機率與統計主題的教科書研究★ 團隊合作與個人轉化之歷程探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工程學系實施成果導向認證制度之現況與成效,並分析教師認同度、學校支持度、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參與認證態度之關係。本研究以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47個學系為範圍,分層隨機抽樣300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另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方式訪談5位教師,以了解影響教師參與認證態度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認證目的」、「認證之教學效益」、「獎勵措施」、「行政支援」、「學校類型」、「參與學系認證工作時間」與「教師參與認證態度」達顯著正相關。
二、在半淨相關複迴歸分析中,前述6項因素共解釋了「教師參與態度」50%的變異量,其中「認證目的」、「獎勵措施」與「認證之教學效益」3項因素達顯著水準。
三、在多元逐步複迴歸分析方面,「認證目的」、「獎勵措施」與「認證之教學效益」依序為預測「教師參與認證態度」的因子,此3項因子共解釋了49%的變異量。
四、教師對於「認證目的」之認同程度差異大。
五、教師對於「認證之教學效益」的認同程度分歧大。
六、學校行政支援程度影響教師投入認證工作的意願。
七、獎勵措施激勵教師更關注教學工作。
八、不同學校類型的持續改進積極度有所差異。
九、教學互助支援的風氣尚未見成效。
最後依研究結果提出對推動認證制度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摘要(英)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aculty’’s attitude toward accreditation, support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faculty’’s background accreditation. Stratified random selection was used in the sampling survey, the sample size is 300. In addition mail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 in-depth interview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There are six important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 objective of accreditation, effectiveness of accreditation, reward system, type of the university to take part in, time for executing accreditation, the faculty’’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o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2) objective of accreditation, reward system and effectiveness of accreditation are pivotal predictors of the faculty’’s attitude; (3)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accreditation among different faculti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4) administrative support of the university affects the willingness of the faculty’’s involvement for accreditation execution; (5) the reward system could encourage the participating faculty to enhance their teaching involvement; (6) instructional cooperation did not facilitate during the accreditation process. Finally, 8 implications are recommended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關鍵字(中) ★ 教師專業發展
★ 成果導向認證制度
★ 工程教育
關鍵字(英) ★ faculty development
★ outcomes-based accreditation
★ engineering education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工程教育認證制度沿革與發展 10
第二節 成果導向認證制度對工程學系的影響 18
第三節 小結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7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程序 2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2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5
第一節 基本統計資料分析 35
第二節 問卷效度、信度及項目分析 39
第三節 因素、背景變項與實施態度之相關分析 43
第四節 半淨相關與多元逐步複迴歸分析 46
第五節 問卷內容與訪談資料分析 52
第六節 綜合討論 6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6
參考書目 99
附錄 10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1993)。台灣高等教育白皮書。台北:時報。
工程倫理教學最困擾的事情(2006,12月)。載於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主辦之第二屆臺日雙邊工程倫理教學與評量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無日期)。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規範(AC2004)。民95年6月30日。台北市:中華工程教育學會。取自:http://www.ieet.org.tw/download/eea/2006/95學年度_AC2004認證規範.pdf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無日期)。工程認證全球趨勢簡介。民95年6月30日。台北市:中華工程教育學會。取自:http://www.ieet.org.tw/ecglb/wa.htm
王令宜(2004)。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教育研究月刊,126,60-72。
王保進(2003)。規劃成立辦理大學評鑑事務之財團法人專責單位案。教育部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王保進(2003,3月)。大學教育研究品質評鑑標準與機制之探討。謝文全,大學校務與學門評鑑,大學院校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王保進(2006)。標竿取向的高等教育評鑑標準設計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35,9-32。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李豐展(2006)。台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學校環境因素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研究。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張佩芬(2004)。國內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制度之先期規劃及推動計畫。教育部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教育部(1997)。八十六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試辦計畫評鑑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無日期)。各級學校名錄。民96年5月30日。台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ww.edu.tw/index.htm
陳怡安(2002)。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姚真(2004)。大學校院教師參與數位學習發展的障礙因素、誘因與獎勵機制之研究。台灣教育,629,15-19。
陳恆光(2006)。剖析IEET認證實戰經驗。評鑑雙月刊,2,39-41。
陳恆光(2006)。最新工程教育認證結果出爐。評鑑雙月刊,2,22-23。
陳曼玲(2006)。翻開大學評鑑發展史。評鑑雙月刊,創刊號,22-23。
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定位關係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63-208。
楊永斌、葛家豪、張佩芬(2005年4月)。我國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制度之推動現況。考選委員,技師教育、考試、訓練、職業管理制度與國際接軌之研究—以土木、結構及大地工程技師為例, 94年度考選制度研討會系列一:台北。
顏秀如(2004)。我國大學評鑑政策爭議之探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22。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英文部份
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Bost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Besterfield-Sacre, M. (2006, January). Assessment methods for assessing outcom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2006 Nation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nference (NETEC). Taipei, Taiwan.
Besterfield-Scare, M., Shuman, L. J., Wolfe, H., Atman, C. J., Mogourty, J., Miller,R., Olds, B. and Rogers, G.. (2000). Defining the outcomes: A framework for EC2000. IEET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43(2), 100-110.
Bradley, A. B., & Wakelin, B. (2006). Report on mentoring visit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iwan: visit to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Tsing Hua University . Unpublished manuscript.
Brawner, C. E., Felder, R. M., Allen, R., and Brent, R. (2001). 1999-2000 SUCCEED faculty survey of teaching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institutiona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Raleigh, North carolina :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and coalition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hang, P. F., Tsai, S. J., Wang, D. C. (2007, June). A Study of Outcomes-based Assessment for Mechanism Instruction: An Award-Winning Teacher Reflec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12th IFToMM World Congress, Besancon, French.
Felder, R. M., Brent, R. (2003). Designing and Teaching Courses to Satisfy the ABET Engineering Criteria.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92(1), 7-25.
Lattuca, L. R., Terenzini, P. T. and Volkwein, J. F. (2006). Engineering Change: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C2000. Baltimore, MD: ABET, Inc.
Mcgourty, J., Shuman, L., Besterfield-Scare, M., Atman, C., Miller, R., Olds, B., Rogers, G. and Wolfe, H. (2002). Preparing for ABET EC2000: Research-Base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rocess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18(2), 157-167.
Prados, J. W. (2004). Can ABET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3), 315-317.
Scorcinelli, M. D., Austin, A. E., Eddy, P. L., Beach, A. L. (2006). Creating the Futur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Learning from the past,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Bolton: Anke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Volkwein, J. F., Lattuca, L. R., Terenzini, P. T., Strauss, L. C. and Sukhbaatar, J. (2004). Engineering change: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C2000.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3), 318-328.
Wankat, P. C., & Oreovicz , F. S. (2005). Teaching prospective Engineering faculty how to teach.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1(5), 925-930.
指導教授 張佩芬(Pei-fen Chang) 審核日期 2007-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