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30101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18.117.153.38
姓名 楊芸芳(Yun-fang Y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沉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
(Degrade and Nirvana: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the "The Semi-Gods and the Semi-Devils")
相關論文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 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
★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戒律與身體~以《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記為中心
★ 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法雲《翻譯名義集》的語言研究──以音寫語段的分析為中心
★ 《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研究★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 ——以上圖藏本為中心
★ 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 --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 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 《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
★ 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 以筆硯作佛事:北宋文字禪運動流衍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悲劇,作為一種戲劇類型,起源於歐洲文明的悠久傳統,它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悲劇性,從黑格爾揭示出悲劇的美學價值後,使得悲劇從戲劇類型上升至美學範疇。現實生活中的悲劇性是不可抗拒的,就如同佛家認為「苦」是具有逼迫性的一種生活本質,當人類對生活中的悲劇性產生認知,即形成了「悲劇意識」。
《天龍八部》是部悲劇意識濃厚的作品,其衝突之烈、結局之悲更是金庸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書中人物眾多且形象鮮明,除了三位主線人物受盡苦痛折磨之外,其他支線人物也都是生活在這非人世界中的眾生,深受人性貪、嗔、癡之苦,他們在作者苦心經營的悲劇世界中或繼續沉淪,又或得到解脫。在書中眾多人物的生命歷程裡,他們反映出的是一齣齣的悲劇,到底造成悲劇的主因是什麼?作者在書中安排了諸多的悲劇衝突情節,通過對環境的無力、俠義的空泛、愛戀的迷茫等層面建立起悲劇的世界圖景,而書中的佛學思想不僅極為深厚,更是其悲劇世界圖景的主要基石,作者又該如何消解悲劇帶來的悲感?
《天龍八部》呈現了作者用一種慈悲的精神來探索人性並深入剖析人類生存的悲劇性,使得武俠小說達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本研究以《天龍八部》為分析的文本,對書中人物的生命歷程做一個完整的歸納與整理,並探討悲劇中的衝突與消解因素,嘗試建立書中悲劇意識的完整風貌。
摘要(英) As a drama type, tragedy originated from the long tradition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It reflects the tragic reality of life. Since Hegel revealed the aesthetic values of tragedy, the tragedy has been upgraded from a drama type to aesthetic scope. The tragic reality of life is irresistible. Like Buddhism’s belief that “sufferings” is a life nature of forcefulness. When human beings cognize the tragic reality of life, a “tragic consciousness” will be thus formed.
“The Semi-Gods and the Semi-Devils” is a work of strong sense of tragedy. It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by Jin Yong for its strong conflict and tragic ending.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s who have sharp images in the book. In addition to three main-line characters who suffer pains, ordeals and tortures, the other sub-line characters are sentient beings who live in the non-human world and suffer the pain of greed, wrath and delusion. They are either continuing to degrade or obtain nirvana in the tragic world elaborated by the author. In the progress of life of numerous characters in the book, they reflect one by one tragedy. But what is the cause of tragedy? In the book, the author arranged the tragedy of conflict in many cases. Through the aspects of the unaffordable sense to environment, empty knight-errantry and puzzle of love. The author constructs a picture of tragic world. The book has a strong sense of Buddhism that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picture of tragic world. But how the author could dispel the sadness brought up by the tragedy?
“The Semi-Gods and the Semi-Devils” shows that author uses a spirit of mercy to explore human nature and gives a in-depth analysis into the tragedy of human existence that makes the chivalry novel achieve a higher realm. The research used “The Semi-Gods and the Semi-Devils” as a text for analyses. It also gave a complete indu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life progress of characters in the book and explored the conflicting and dispelling factors in the tragedy before tried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picture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關鍵字(中) ★ 金庸
★ 天龍八部
★ 悲劇意識
★ 沉淪
★ 解脫
★ 英雄
★ 衝突
關鍵字(英) ★ “The Semi-Gods and the Semi-Devils”
★ Jin Yong
★ tragic consciousness
★ degrade
★ nirvana
★ hero
★ conflict
論文目次 摘要.....................................................Ⅰ
Abstract.................................................Ⅱ
誌謝辭...................................................Ⅲ
目次.....................................................Ⅳ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2
一、研究動績..............................................2
二、研究目的..............................................5
第二節前人研究概況........................................6
一、專書研究..............................................6
二、學位論文..............................................8
三、期刊論文.............................................10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11
一、研究範圍.............................................11
二、研究方法.............................................13
小結.....................................................15
第二章中西文化裡的悲劇意識...............................16
第一節悲劇與悲劇意識.....................................16
一、悲劇.................................................16
二、悲劇意識.............................................17
第二節西方古典悲劇理論...................................19
一、悲劇人物的形象.......................................20
二、悲劇衝突的產生.......................................24
三、悲劇的消解...........................................29
第三節中國傳統悲劇意識...................................33
一、悲劇人物的形象.......................................35
二、悲劇衝突的產生.......................................39
三、悲劇的消解...........................................42
第四節中西悲劇意識之比較.................................46
一、個體悲劇與文化悲劇...................................46
二、外在超越與內在超越...................................48
小結.....................................................50
第三章《天龍八部》中的男性悲劇人物形象...................51
第一節雖萬千人吾往矣─蕭峰英雄形象的文化內蘊.............52
一、英雄形象.............................................52
二、錯位悲劇.............................................56
三、文化內蘊.............................................59
第二節且自逍遙沒誰管─段正淳、段譽及段延慶形象的象徵意義.62
一、段正淳悲劇形象.......................................63
二、段譽悲劇形象.........................................65
三、段延慶悲劇形象.......................................69
四、象徵意義.............................................72
第三節解不了名韁繫嗔貪─《天龍八部》中的僧侶形象.........74
一、頓悟出家.............................................75
二、得心安樂.............................................78
三、以死贖業.............................................82
四、自由入世.............................................85
五、袈裟之內的真相.......................................88
第四節千里茫茫若夢─慕容復、游坦之的悲哀.................91
一、慕容復悲劇形象.......................................92
二、游坦之悲劇形象.......................................95
三、永劫沉淪.............................................98
小結....................................................100
第四章《天龍八部》中的女性悲劇人物形象..................102
第一節美麗的悲劇─阿朱與阿碧的完美形象..................102
一、阿朱悲劇形象........................................102
二、阿碧悲劇形象........................................106
三、理想女性............................................108
第二節無惡不作的背後─葉二娘與阿紫的惡人形象............110
一、葉二娘悲劇形象......................................110
二、阿紫悲劇形象........................................115
三、在惡人背後..........................................118
第三節解不開恩怨情仇─天山童姥、李秋水與刀白鳳等的悲哀..119
一、天山童姥與李秋水的悲劇形象..........................119
二、刀白鳳、秦紅棉、甘寶寶、阮星竹與王夫人等人的悲劇形象121
三、憂傷的情魔..........................................124
第四節最毒婦人心─康敏的變態心理........................127
一、形象塑造............................................127
二、自戀成狂............................................131
小結....................................................134
第五章《天龍八部》之悲劇意識............................137
第一節 人與非人的世界...................................138
一、以非人喻人、以人擬非人..............................145
二、慈悲與超脫的意涵....................................146
第二節一切行苦的底蘊....................................147
第三節悲劇衝突的產生....................................157
一、命運悲劇............................................158
二、性格悲劇............................................160
三、社會悲劇............................................163
第四節悲劇衝突的消解....................................165
一、衝突的和解─死亡與退讓..............................166
二、意志的捨除─解脫....................................167
三、大團圓結局..........................................170
小結....................................................173
第六章結論..............................................174
一、融合中西悲劇意識特點................................174
二、超越與崇高的悲劇意識................................179
三、可進行的後續研究方向................................182
引用書目................................................184
參考文獻 引 用 書 目
一、佛典
(以下按經號順序排列)
1.《長阿含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經號0001。
2.《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經號0080。
3.《雜阿含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經號0099。
4.《增壹阿含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經號0125。
5.《菩薩本緣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冊,經號0153。
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經號0235。
7.《妙法蓮華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經號0262。
8.《正法華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經號0263。
9.《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冊,經號0279。
10.《大般涅槃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經號0374。
11.《佛說觀佛三昧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五冊,經號0643。
12.《大乘密嚴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經號0681。
13.《正法念處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七冊,經號0721。
14.《大藥叉女歡喜母并愛子成就法》,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一冊,經號1260。
15.《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三冊,經號1451。
16.《大智度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冊,經號1509。
17.《阿毘曇毘婆沙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八冊,經號1546。
18.《中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冊,經號1564。
19.《成唯識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一冊,經號1585。
20.《華嚴經探玄記》,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五冊,經號1733。
21.《注維摩詰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八冊,經號1775。
22.《維摩經略疏》,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八冊,經號1778。
23.《首楞嚴義疏注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九冊,經號1799。
24.《六祖壇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經號2007。
25.《歷代三寶紀》,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經號2034。
26.《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經號2059。
27.《續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經號2060。
28.《經律異相》,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三冊,經號2121。
29.《慧琳音義》,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經號2128。
30.《大唐內典錄》,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五冊,經號2149。
31.《毗尼日用錄》,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冊,經號1114。
32.《弘戒法儀》,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冊,經號1126。
33.《高僧摘要》,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七冊,經號1626。
二、專書
(以下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一)金庸相關著作
1.金庸,《天龍八部》修訂版,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三版。
2.金庸,《天龍八部》(公元2005年金庸新修版),臺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3.金庸、池田大作著,《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談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二)金庸評論專書
1.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
2.杜南發等,《諸子百家看金庸》(第四輯),臺北:遠景出版社,1985年。
3.吳靄儀,《金庸小說的女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4.吳靄儀,《金庸小說的男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5.周錫山,《喬峯的人生哲學》,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6.倪匡,《再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7.梨山嶢,《虛竹的人生哲學》,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8.曹正文,《金庸小說人物譜》,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
9.陳墨,《金庸小說之謎》,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10.陳墨,《金庸小說賞析》,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0年。
11.陳墨,《金庸小說人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
12.陳墨,《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13.陳墨,《孤獨之俠——金庸小說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14.陳墨,《賞析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15.陳墨,《情愛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16.陳墨,《政教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17.陳墨,《人論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18.陳墨,《形象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19.陳墨,《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
20.陳墨,《浪漫之旅:金庸小說神遊》(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
21.陳墨,《俠客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22.陳墨,《視覺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23.陳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細說天龍八部》,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24.費勇、鍾曉毅,《金庸傳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25.舒國治,《讀金庸偶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26.溫瑞安,《天龍八部欣賞舉隅》,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27.楊興安,《金庸小說十談》,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28.潘國森,《話說金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29.薛興國,《通宵達旦讀金庸》,臺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30.羅龍治等,《諸子百家看金庸(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31.嚴家炎,《一探金庸俠骨柔情》,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32.嚴家炎,《再探金庸情節趣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三)文學理論及其他專書
1.Joseph Campbel、Bill Moyers,朱侃如譯,《神話》(The Power of Myth),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2.Joseph Campbel,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3.Thomas Carlyle,何欣譯,《英雄與英雄崇拜》(On Heroes and Hero Worship),臺北:國立編譯館,1977年。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5.王宏維,《命定與抗爭:中國古典悲劇及悲劇精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6.王季思主編,《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7.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8.王國維,《王靜庵文集》,臺南:僶勉出版社,1978年。
9.尹鴻,《悲劇意識與悲劇藝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
10.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林建國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11.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莎士比亞評論彙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12.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亦春譯,《悲劇的超越》(Tragedy is not enough),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13.弗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The Birth of Tragedy),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14.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日臻出版社,1995年。
15.西蒙‧巴埃弗拉特(Shimon Bar–Efrat),李鋒譯,《聖經的敘事藝術》(Narrative Art in the Bible),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16.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楊翠屏譯,《第二性》(The Second Sex)(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17.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
18.吳士餘,《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19.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臺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
20.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石沖白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21.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陳中梅譯注,《詩學》(The Poetics),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22.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2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陳太勝、陳文穎譯,《理解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24.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5.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
26.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27.馬斯洛(Abraham Maslow),結構群編譯,《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28.梁啟超等,《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29.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0.張辰、石蘭,《悲劇藝術論》,蒙古: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3年。
31.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32.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33.康德(Immanuel Kant),宗白華、韋卓民譯,《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34.萊欣(Gotthold Ephraim Lessing),張黎譯,《漢堡劇評》(Hamburgische Dramaturgie),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
35.程孟輝,《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36.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朱光潛譯,《美學》(Aesthetics),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37.賀麟,《文化與人生》,《民國叢書》(第二編•43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38.葉洪生,《葉洪生論劍─武俠小說談藝錄》,臺北:聯經出版,1994年。
39.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40.葉舒憲,《英雄與太陽》,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41.楊建文,《中國古典悲劇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年。
42.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丁爾蘇譯,《現代悲劇》(Modern Tragedy),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年。
43.維柯(Giambattista Vico),朱光潛譯,《新科學》(The New Science),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4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97年。
45.魯迅,《魯迅作品集——魯迅雜文全集》,沁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46.謝柏梁,《世界悲劇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三、期刊論文
(以下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王文彪,〈金庸小說的多重悲劇內涵〉,《榆林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03年。
2.王蕊,〈論世界圖景中的語言圖景與文化圖景〉,《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2007年第4期。
3.吳韋璉,〈金庸小說女性人物敘寫研究之導讀〉,《壢商學報》,2000年。
4.吳韋璉,〈金庸小說女性物化的檢視〉,《壢商學報》,2002年。
5.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04年。
6.周志強、吳立華,〈告別英雄─蕭峰形象簡論〉,《濱洲教育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2000年。
7.周淑媚,〈以《天龍八部》為例論金庸小說中的兩性關係〉,《通識教育年刊(中國醫藥學院)》,2001年。
8.周淑媚,〈金庸小說中的兩性關係─論俠客之妻與母〉,《通識教育年刊(中國醫藥學院)》,2004年。
9.胡啟文,〈金庸筆下的人性三毒〉,《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10.馬小朝,〈中西悲劇精神的英雄主義〉,《煙臺大學學報》第21卷第1期,2008年。
11.曹克穎,〈飽嚐世事苦,渴飲無相慧─從佛教視角淺析《天龍八部》〉,《傳承》,2008年第3期。
12.畢緒龍,〈死亡光環中的嚴竣思考─魯迅死亡意識淺探〉,《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
13.陳墨,〈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5期。
14.楊倫,〈論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性悲劇〉,《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5年。
15.萬雯雯〈了不盡江湖了不斷情─金庸小說結尾的藝術特色),《現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
16.鄭錠堅,〈從「內在英雄」人格分類學論析金庸小說的人物原型〉,《萬竅:中華通識教育學刊》,2007年。
17.錢鐘書,〈中國古代戲曲中的悲劇〉,《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18.羅賢淑,〈再探金庸小說初版之情節修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5年。
四、博碩士論文
(以下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1.吳明麟,《《天龍八部》美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2.涂明淮,《金庸《天龍八部》版本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3.送銘池,《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事物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事物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4.陳淑貞,《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研究》,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年。
5.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6.章池,《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的生成流變》,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
7.覃薇薇,《悲歌縈繞的武俠世界——金庸武俠小說的悲劇意蘊》,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8.楊瑩薇,《金庸天龍八部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碩士論文,2004年。
9.顏嘉儀,《英雄的旅程─以神話批評法閱讀《天龍八部》》,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0.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五、網頁連結
1.心理學名人詞典,http://www.whpsy.com/person/。
2.金庸茶館,http://jinyong.ylib.com.tw。
3.熾天使書城——倪匡論金庸,http://www.angelibrary.com/essay/ljy/。
4.黃宗慧的個人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soeko/articles/Narcissism.htm。
指導教授 萬金川(Jin-Chuan Wan) 審核日期 2009-7-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