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305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0 、訪客IP:3.16.203.220
姓名 陸敬忠(Jing-Jhong L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近代回族師範教育的發展-《月華》旬刊之研究(1929-1937)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ui Teachers Education-Research into Yuehua Ten-Day Periodical (1929--1937))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從民國17年一直到民國26年對日抗戰爆發為止(1928-1937),是近代回族文化復興運動最朝氣蓬勃的階段,也是回族-伊斯蘭報刊發展的黃金時期。國民政府主政下的安定局面,以及寬鬆而善意的伊斯蘭教政策,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外在環境。加上本時期新式回族學校的普及與躍進,不僅擴大了回族報刊的讀者群,更為回族刊物培養出一批具有撰述寫作與學術研究能力的報刊編輯人才。其中發展的最為成功、影響範圍最廣者,當屬民國18年(1929)底創刊於北平的《月華》旬刊(1929-1948)。《月華》的成功之道,即在於它與北平成達師範學校結合在一起,《月華》編輯部就設在該校之內,故能得到成達歷屆師生的全力支援。《月華》儼然就是成達師範對外宣傳的機關刊物。故《月華》在抗戰以前近十年的發展歷史,儼然就是同一時期近代中國回族師範教育的發展史。
《月華》旬刊的重要價值,除了因為它是近代中國回族最具代表性的刊物外,還因為該刊物是以北平成達師範學校為根據地,故長期以來鼓吹回族傳統經堂教育的改革,並熱心的報導與推廣新式回民學校成功經驗。特別是當時正在萌芽的北平成達師範學校,《月華》對其有極為深入報導與宣傳。此外成達師範的畢業生在西北從事回民小學建設工作的成果,也是《月華》的報導重點。成達師範學校和《月華》,都是萌芽於北伐成功以後的政治新局,一直到對日抗戰爆發以前,兩者在國民政府的主政環境下都做了相當充分而自主的發展,故它們實可代表這一段時期中國伊斯蘭教文化復興運動的成果。
摘要(英) The period from 1928 to 1937, before the breakout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was the most active period in modern Hui’s Culture Recovery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golden perio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i-Islamic newspapers.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maintained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adopted a less strict and friendly policy in Islam which provided Hui an advantageous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ontemporary Hui schools were popular and improved, promot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readership of Hui newspaper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 group of excellent newspapers editors who are equipped with ability to write and to conduct academic researches. Among the works, Yuehua Ten-Day Periodical (1929-1948) established by the end of 1929 was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influential one. The reason for Yuehua’s success was the combination with Beiping Chengda Normal School. Yuehua’s Editorial Department was located on the campus and therefore gained the full support of the students and faculty. Yuehua became the key reading for the propaganda of Beiping Chengda Normal School.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Yuehua during the ten-year-period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 was als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dern Hui’s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significant value of Yuehua Ten-Day Periodical was its representativeness as a reading material of modern Chinese Hui people and the fact that it had been advocating the reform of Hui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enthusiastically reported and advocat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Hui schools based on Beiping Chengda Normal School. When Beiping Chengda Normal School just started, Yuehua distributed profound reports and propaganda about the school which became a unique feature about this periodical. Moreover, the construction work carried out by graduates from Chengda Normal School at Hui primary schools in northwestern China has also been the focus of Yuehua’s reports. Both Chengda Normal School and Yuehua had the new political look developed after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They both had complete and independent developments under the governance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until the explosion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which symbolizes the results of Chinese Islamic Culture Recovery Movement.
關鍵字(中) ★ 回族師範教育
★ 成達師範
★ 回族報刊
★ 回族
★ 月華
關鍵字(英) ★ Chengda Normal School
★ Hui-Islamic newspaper
★ Yuehua
★ Hui
論文目次 論文摘要 …………………………………………………………………………………I
致謝辭……………………………………………………………………………………III
目錄 ……………………………………………………………………………………XX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時間與範圍 …………………………………………………………………1
三、研究回顧 …………………………………………………………………………2
四、史料與研究方法…………………………………………………………………33
五、論文架構…………………………………………………………………………34
第一章 近代回族教育改革的背景 ……………………………………………………36
第一節 傳承與防衛-經堂教育的形成 ……………………………………………36
第二節 沒落與衰退-傳統宗教信仰 ………………………………………………53
第三節 封閉與退化-傳統經堂大學的弊端 ………………………………………78
第四節 改良與修正-中阿大學的出現 ……………………………………………98
第二章 回族教育與回族師範…………………………………………………………117
第一節 危機與自覺-近代回族小學的形成背景…………………………………117
第二節 西化與調和-回民小學的理論重點………………………………………146
第三節 需求與期望-近代回族師範教育理念完成………………………………168
第四節 耕耘與收成-北帄地區一般回族教育的發展……………………………193
第三章 北帄成達師範學校……………………………………………………………216
第一節 開創與實驗-成達師範的建立……………………………………………216
第二節 宣傳與展示-成達的校務發展實況………………………………………237
第三節 留學與外師-重啟東西文化交流的工作…………………………………256
第四節 學習與研究-成達研究部與出版部………………………………………278
第五節 表現與成就-成達師範的學生……………………………………………304
第四章 西北回民教育…………………………………………………………………323
第一節 理想與計劃-《月華》的西北建設論……………………………………323
第二節 認識與調查-西北回民教育現況報告……………………………………345
第三節 實踐與驗證-畢業生的西北教育服務……………………………………367
第四節 檢討與反思-建構西北回民教育的知識…………………………………386
第五節 支援與自立-西北回民師範教育…………………………………………407
結論 ……………………………………………………………………………………424
參考書目 ………………………………………………………………………………42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料
馬福祥,《月華》(1929-1948),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北京圖書館攝製,1989年。
顧頡剛、馮家昇編,《禹貢半月刊》「回教專號」(1936年 卷5 期11、1937年 卷7 期4),收錄於周燮藩、沙秋眞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四編.清眞大典》第25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留東清真教育會主編,《醒回篇》(1908年),收錄於《中國少數民族舊期刊集成》第99冊,成都:中華書局,2006年。
北平成達師範學校,《成師月刊》(後改名為《成師校刊》),收錄於《中國少數民族舊期刊集成》第23冊,成都:中華書局,2006年。
李興華、馮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匯編.民國卷》,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璩鑫圭、童富勇、張守智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教育師範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中文專書
中文伊斯蘭學術城主編(馬博忠、陳輝),《激情與困頓-成達師範之興衰》(《閱讀引擎》期4. 5),北京:清真書局,2006年。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委會編(宛耀賓主編),《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1994年。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主編(張越宏、袁珂),《成德達才:紀念成達師範創建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
王希隆主編,《西北少數民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民族問題研究會編,《回回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白壽彝主編,《中國回回民族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白壽彝主編,《回族人物志.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白壽彝主編,《回族人物志.近代》,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回族簡史編寫組編,《回族簡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78年。
米壽江,《中國伊斯蘭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米壽江、尤佳,《中國伊斯蘭教》,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
余振貴,《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興華,《中國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8年。
林松、和龑,《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
林長寬,《中國回教之發展及其運動》,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1996年。
邱樹森,《回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大詞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台北:珪庭出版社,1971年。
金宜久,《簡明伊斯蘭教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
金宜久主編,《伊斯蘭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阿克巴.阿赫美德(Akbar S. Ahmed)著、蔡百銓譯,《今日的伊斯蘭:穆斯林世界導論》,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
侯賽因.那司爾(Seyyed Hossein Nasr)著、王建平譯,《伊斯蘭》,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勉維霖主編,《中國回族伊斯蘭宗教制度概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
哈特穆特.包柏清(Hartmut Bozin)著、李中文譯,《神秘古蘭經》,台中:晨星出版,2005年。
胡振華主編,《中國回族》,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唐鋮編,《教育大辭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孫振玉,《中國伊斯蘭傳統文化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5年。
秦惠彬,《中國伊斯蘭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國社科出版,1995年。
秦惠彬主編,《中國伊斯蘭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馬次伯,《伊斯蘭教在中國》,台北:唐山出版社,2001年。
馬堅,《古蘭經》中譯本,(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辦之「伊斯蘭之光網站」的修訂本,網址:www.islam.org.hk。最後更新日期:2007年4月24日。
馬啟成,《中國伊斯蘭文化類型與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0年。
馬賢、馬忠杰主編,《伊斯蘭教基礎知識》,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
馬鄰翼,《伊斯蘭教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馬鴻逵,《馬少雲回憶錄》,收入《中國現代自傳叢書》第4輯 第1冊,台北:龍文, 1994年。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梁敬錞,《日本侵略華北史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年)。
傅統先,《中國回教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馮今源、鐵國璽,《伊斯蘭教文化百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
楊惠雲主編,《中國回族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
楊懷中、余振貴主編,《伊斯蘭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5年。
葛壯,《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台北:東大出版社,2002年。
雷曉靜、敬軍,《回族近代現代報刊目錄提要(上、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蘇良弼,《中國回教源流及其概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三、論文與期刊
丁克家,〈重構‧對話‧文化啟蒙──中國回族穆斯林知識分子的歷史類型與理想追求〉,《回族研究》期3,2000年。
丁宏,〈民族認同意識與回族的形成和發展〉,《寧夏社會科學》期5,1995年。
丁宏,〈從回族的文化認同看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相適應問題〉,《西北民族研究》期2,2005年。
丁明俊,〈論馬福祥在現代回族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回族研究》期4,1998年。
丁國勇,〈回族女子教育的興辦與發展〉,《回族研究》期2,1992年。
丹楊,〈抗日戰爭前後的回族青年運動〉,《回族研究》期3,1995年。
王希隆,〈近代回族社會進步思潮和革命斗爭〉,《青海社會科學》期4,1988年。
何明志,〈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簡論〉,《寧夏社會科學》期4,2006年。
余振貴,〈應當格外關注伊斯蘭教的「特殊復雜性」〉,《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1期2,2003年。
余振貴、雷曉靜,〈《月華》春秋〉,《中國穆斯林》期3,1997年。
志程(馬金鵬),〈回憶成達師範學校〉,《阿拉伯世界研究》期2,1982年。
李建彪,〈從《醒回篇》看近代回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特徵〉,《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1994年。
李華英,〈穆斯林教育家馬松亭大阿訇其人其事〉,《中國穆斯林》期5,2005年。
周建新,〈中國穆斯林身份界定的兩點問題討論〉,《回族研究》期1,2000年。
周傳斌、馬梅萍,〈「回回」歷史解釋與文化表述〉,《回族研究》期1,2002年。
金宜久,〈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地方化和民族化〉,《世界宗教研究》期1,1995年。
金剛、劉明華,〈中國化:外來宗教適應中國社會的表現形式〉,《西北民族研究》期2,2001年。
金剛、劉明華,〈論伊斯蘭教中國化過程中的適應與變革〉,《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期2,2001年。
阿里,〈追記楊明德先生談「新月女中」〉,《中國穆斯林》期3,1988年。
哈正利,〈近代回族文化運動主流思想論〉,《黑龍江民族叢刊(季刊)》期3,2002年。
哈正利、王國忠,〈淺析近代回族文化運動的成因〉,《黑龍江民族叢刊(季刊)》期2,2000年。
哈正利,〈飲食禁忌與回漢關係〉,《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期2,2002年。
姚繼德,〈中國留埃回族學生派遣始末〉,《回族研究》期1,1999年。
姚繼德,〈回族留學生與雲南現代伊斯蘭文化〉,《回族研究》期3,1996年。
柴靜、白友濤,〈論民國時期回族社團的特點〉,《回族研究》期2,2000年。
納麒,〈從回族角度談伊斯蘭教的中國化〉,《回族研究》期4,1999年。
閃克行,〈回憶成達師範〉,《阿拉伯世界研究》期4,1992年。
馬平,〈回族的外部凝聚力問題〉,《回族研究》期4,1998年。
馬平,〈情感訴諸:中國穆斯林宗教信仰的重要動因〉,《寧夏社會科學》期3,1995年。
馬平,〈群體意識與回族凝聚力〉,《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21期4,2001年。
馬平,〈試論中國伊斯蘭教的自我調適機制〉,《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期1,2001年。
馬平,〈論回族的民族情感與民族理性〉,《回族研究》期3,2000年。
馬汝鄰,〈回族教育歷史的回顧與前瞻(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2,1982年。
馬海雲,〈熟悉的陌生人──讀一部西北穆斯林史〉,《回族研究》期4,2000年。
馬啟成,〈中國伊斯蘭文化的民族屬性(續一)〉,《中國穆斯林》期4,1994年。
馬啟成,〈中國伊斯蘭文化的民族屬性〉,《中國穆斯林》期3,1994年。
馬通,〈甘肅回族教育問題淺析〉,《回族研究》期1,1991年。
馬博忠,〈王靜齋與成達師範〉,《中國穆斯林》期2,2004年。
馬博忠,〈法鏡軒與成達師範〉,《中國穆斯林》期3,2004年。
馬博忠,〈唐柯三與成達師範〉,《中國穆斯林》期5,2004年。
馬博忠,〈馬松亭阿訇與《月華》〉,《中國穆斯林》期2,2005年。
馬博忠,〈談談《月華》的穆斯林婦女作者〉,《中國穆斯林》期5,2005年。
馬博忠,〈穆華亭與成達師範〉,《中國穆斯林》期6,2003年。
馬晴,《《月華》與馬福祥--對回族教育文獻的詮釋》,《青海民族研究》卷15期1,2004年。
馬壽千,〈辛亥革命時期回族人民的革命鬥爭〉,《民族研究》期5,1981年。
馬壽千,〈辛亥革命時期回族資產階級先進分子對待民族、宗教問題的態度〉《中國穆斯林》期2,1981年。
馬廣德,〈關于《醒回篇》中回族自我認識的思考〉,《回族研究》期4,2000年。
高占福,〈民國時期的甘肅回族教育〉,《西北民族研究》期1,1991年。
高占福,〈「成達」:中國現代伊斯蘭教育的成功實踐-紀念成達師範學校創建80周年〉,《回族研究》期4,2005年。
張天政,〈國民政府時期的寧夏回族普通教育〉,《民國檔案》,期4,2005年。
張巨齡,〈中國回教俱進會初創記評(中)〉,《回族研究》期1,1998年。
張巨齡,〈關于馬松亭大阿訇投學及相關史實的信--致臺灣朵斯提艾布伯克•賈福康先生〉,《中國穆斯林》期5,1999年。
喇海青,〈青海省回教促進會評述〉,《青海社會科學》,期5,1988年。
答振益,〈辛亥革命與民國時期回族文化運動〉,《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21期6,2001年。
馮今源,〈中國伊斯蘭教育家龐士謙〉,《中國穆斯林》期5,1999年。
黃士嘉,〈清末師範教育制度研究(1897-1911)〉,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成俊,〈喚醒回眾共圖國強-讀留東清真教育會編《醒回篇》〉,《回族研究》期2,2002年。
敬軍,〈試析近現代回族報刊孕育誕生的歷史背景〉,《回族研究》期2,1998年。
楊兆鈞,〈八十年來回族教育的回顧〉,《回族研究》,期1,1991年。
楊桂萍,〈中國穆斯林新文化運動〉,《回族研究》期4,1999年。
楊榮,〈民國時期甘肅民族教育述略〉,《西北史地》期1,1996年。
楊懷中,〈中國歷史上伊斯蘭文化的四次高潮〉,《回族研究》期1,1994年。
楊懷中,〈回回民族二元一體的文化結構〉,《回族研究》期1,2006年。
雷曉靜,〈《月華》初期之辦刊理念與實踐〉,《寧夏社會科學》期6,2006年。
雷曉靜,〈《月華》與社會調查〉,《回族研究》期2,2000年。
雷曉靜,〈中國近現代回族伊斯蘭教報刊的崛起〉,《回族研究》期1,1997年。
雷曉靜,〈早期回族伊斯蘭報刊之特點淺議〉,《回族研究》期4,2005年。
雷曉靜,〈試析抗日戰爭前伊斯蘭教報刊蓬勃發展的社會動因〉,《回族研究》期4,2004年。
寧文,〈從經堂教育到新式回民教育--回族教育史上的巨大轉折〉,《寧夏社會科學》,期1,1985年。
劉東聲,〈成達師範學校校史述要〉,《回族研究》期2,1993年。
劉東聲,〈成達師範學校校史述要(續)〉,《回族研究》期3,1993年。
劉謦豪,〈民國初期的師範教育(1912-1928)〉,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寶軍,〈回族留學生在海外的發展變遷史〉,《寧夏社會科學》期2,2005年。
劉麟瑞,〈我的回憶(二)——成達師範學校〉,《阿拉伯世界研究》期2,1991年。
蔡源林,〈中國回族經堂教育在明清之際的起源與發展〉,《佛光學刊》期2,1999年。
錢志和,〈20世紀前半葉回族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寧夏社會科學》期2,1995年。
龐士讓,〈中國回族近代愛國主義的時代特點〉,《中央民族大學學報》期3,1994年。
指導教授 王成勉 審核日期 2008-12-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