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305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 、訪客IP:3.14.6.194
姓名 張德瑞(Te-jui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陳伯達與文革之研究(1966-1970)
(A Study of Chen Boda and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0))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華國鋒之研究
★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有三:第一,陳伯達長期擔任毛澤東的秘書,對毛澤東極力推崇,但毛澤東卻說他陳伯達歷史複雜,是一個可疑分子,本文將探究陳伯達的歷史背景,希望能還原歷史真相。第二,在文革時期,陳伯達身為文革小組組長,帶領文革小組成員四處演講,散佈文化大革命的火苗,究竟陳伯達在文革小組起了什麼作用,值得加以探討。第三,在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上,陳伯達為何站在林彪陣營,不點名批鬥張春橋,最後卻反被毛澤東點名批評,終結政治生命,本文也將針對陳伯達與江青、林彪三者間的關係加以探究。
陳伯達從延安時期開始就一直擔任毛澤東的政治秘書,為《毛澤東選集》的主要編輯者,文革中出任「中央文革小組」組長、政治局常委,成為毛澤東、林彪、周恩來之下的中共第四號人物,可說是中共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家。
摘要(英) This article main discussion’’s question has three: First, Chen Boda is Secretary Mao Zedong for a long time, esteems vigorously to Mao Zedong, but Mao Zedong actually said that his Chen Boda history is complex, will be a suspect, this article will inquire into that Chen Boda’’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oped can return to original state the historic truth. Second,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ime, Chen Boda the body for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group leader, leads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panel members to lecture in all directions, the dispersion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s flame, actually did Chen Boda play any role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group, is worth discussing. Third, 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ine Second Plenary Session, why Chen Boda stands in the Lin Biao camp, does not mention by name interrogates Zhang Chunqiao, finally actually instead mentions by name by Mao Zedong the criticism, will end the political survival, this article will also aim at Chen Boda and Jiang Qing, the Lin Biao three relations inquired into.
Chen Boda starts from the Yenan time to hold the post of Secretary Mao Zedong political, is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the main redactor,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akes the post of “the central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group” group leader,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becomes under Mao Zedong, Lin Biao, the Zhou Enlai’’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urth character, may say that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ost influential theoretician.
關鍵字(中) ★ 批陳整風
★ 陳伯達
關鍵字(英) ★ Chen Boda
★ approves Chen Zhengfeng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陳伯達崛起的歷史背景............................................................................... 10
第一節 與中共之淵源....................................................................................... 10
第二節 中共的理論家…................................................................................... 14
第三節 陪同毛澤東訪問蘇聯........................................................................... 20
第四節 成為黨內一枝筆................................................................................... 26
第五節 大躍進時期........................................................................................... 30
第三章 陳伯達與文革(一)──1966-1969年.......................................................... 37
第一節 文革小組組長....................................................................................... 37
第二節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40
第三節 二月逆流事件....................................................................................... 56
第四章 陳伯達與文革(二)──1969-1970年.......................................................... 69
第一節 向林彪傾斜........................................................................................... 69
第二節 起草九大報告....................................................................................... 75
第三節 國家主席的爭議................................................................................... 82
第四節 九屆二中全會....................................................................................... 87
第五節 批陳整風............................................................................................... 97
第五章 結論............................................................................................................. 103
徵引書目................................................................................................................... 115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毛澤東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文化大革命研究資料》上冊(北京:國防大學,1988年10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文化大革命研究資料》中冊(北京:國防大學,1988年10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文化大革命研究資料》下冊(北京:國防大學,1988年10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2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
二、專書
丁凱文主編,《重審林彪罪案》(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4年)。
于永波、徐才厚主編,《陳毅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
王力,《王力反思錄》上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
王力,《王力反思錄》下冊(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
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鄭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炯華,《毛澤東的書與劍》(台北:新視野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卞琰編著,《聶榮臻元帥畫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竹內實著,黃英哲、楊宏民譯,《毛澤東》(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年)。
安建設編著,《周恩來的最後歲月(1966-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法憲,《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下卷(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年)。
吳潤生,《林彪與文化大革命》(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
汪東興,《汪東興回憶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 年)。
李人毅、古風,《中共十大元帥、十大大將檔案》(台北:靈活文化,2006年)。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德生,《李德生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辛子陵,《林彪正傳》,(香港:利文出版社,2002年)。
辛子陵,《毛澤東全傳卷六‧永不停止的鬥爭》(台北: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周國全、郭德宏,《動亂中的陳伯達》(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第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范碩,《葉劍英在非常時期1966-1 976》下冊(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
師東兵,《政壇祕聞錄──前中共政要訪談》(香港:港龍出版社,1998年)。
徐向前,《徐向前元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馬齊彬、陳文斌、林蘊輝、叢進、王年一、張天榮、卜偉華,《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1949-1989)》(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徐景賢,《十年一夢》(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陳先瑞,《陳先瑞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陳丕顯,《陳丕顯回憶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陳伯達,《陳伯達遺稿──獄中自述及其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陳伯達,《中國四大家族》(台北:一橋出版社,1998年)。
陳伯達,《人民公敵蔣介石》(台北:一橋出版社,1998年)。
陳曉農編纂,《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黃崢,《劉少奇的最後歲月(1966-196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黃崢,《王光美訪談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張雲生,《毛家灣紀實》(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
張戎、喬‧哈利戴著,張戎譯,《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香港:開放出版社,2006年)。
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主編,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葉永烈,《江青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
葉永烈,《陳伯達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
葉永烈,《張春橋浮沉錄》(台北: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
葉劍英傳編寫組,《葉劍英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
鄔吉成,《紅色警衛──中央警衛局原副局長鄔吉成回憶錄》(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 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杰誠,《毛澤東與斯大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劉武生,《「文革」中的周恩來》(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
劉鳳舞,《列寧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懷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1954-1971》(台北:新新聞文化,1997年)。
蔣中正,《中國之命運》(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
曉地主編,《「文革」之謎》(北京:朝華出版社,1993年)。
蕭心力主編,《毛澤東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譚德山主編,《中國大審判:公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十名主犯》(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羅斯‧特里爾著,胡為雄、鄭玉臣譯,《毛澤東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下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三、期刊論文
于光遠,〈初識陳伯達〉,《讀書》,期6(1998年),頁27-36。
子舒,〈《部隊文藝座談會紀要》產生的內幕〉,《黨史天地》,期9(2001年),頁14-19。
天磨之,〈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出籠前後〉,《黨史天地》,期11(2005年),頁4。
不著撰著,〈建國後陳伯達首次回閩之行〉,《福建黨史月刊》,期3(1999年),頁22-26。
王文耀、王保春,〈陳伯達的第一次華北之行〉,《黨史博覽》,期5(2006年),頁54-56。
王文耀、王保春,〈關於陳伯達起草九大報告的前前後後〉,《中共黨史研究》,期2(2003年),頁88-91。
王保春、王文耀,〈下了廬山的陳伯達〉,《百年潮》,期8(2003年),頁56-58。
王世誼,〈1959年廬山會議從糾正「左」到反右的原因〉,《中共黨史研究》,期2(1994年),頁75-79。
王建華,〈毛澤東與大躍進運動〉,《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期81(1999年),頁75-77。
巴圖,〈陳伯達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浮與沉(一)〉,《黨史縱橫》,期3(2004年),頁9-12。
巴圖,〈陳伯達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浮與沉(二)〉,《黨史縱橫》,期4(2004年),頁20-23。
巴圖,〈陳伯達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浮與沉(三)〉,《黨史縱橫》,期5(2004年),頁11-15。
尹家民,〈毛澤東與中央文革小組的設立〉,《黨史博覽》,期1(2006年),頁34-38。
N‧T費德林著,馬貴凡摘譯,〈斯大林與毛澤東〉,《福建黨史月刊》,期4(1994年),頁6。
尼‧費德林文,周愛琦譯,〈陪陳伯達看芭蕾舞〉,《文史博覽》,期1(2004年),頁51-52。
吉木,〈在領袖之間玩權術的陳伯達〉,《秘書之友》,期6(1996年),頁43-44。
吉木,〈在領袖之間玩權術的陳伯達〉,《秘書之友》,期7(1996年),頁40-41。
朱仲麗,〈在駐蘇聯使館與戈寶全相處的日子〉,《百家春秋》,期1(2000年),頁29-30。
米哈伊爾•伊林斯基,〈毛澤東與斯大林〉,《領導文萃》,期4(2000年),頁59-62。
汝德,〈「人民公社化」台前幕後〉,《經濟月刊》,期1(1999年),頁50-53。
老物價記者,〈違反價值法則要碰得頭破血流──毛澤東主席批判陳伯達〉,《價格理論與實踐》,期12(2001年),頁35。
李文普口述、高德明整理、蕭思科組稿,〈林彪衛士長李文普不得不說〉,《中華兒女》,期2(1999年),頁10-21。
李雪峰,〈回憶「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五十天路線錯誤」──從「6.18」事件到「7.29」大會〉,《中共黨史研究》,期4(1998年),頁289-299。
李豔君、婉君,〈張春橋與「安亭事件」〉,《黨史博采》,期6(1996年),頁22。李慶剛,〈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決策探索》,期2(2005年),頁69-70。
余煥椿,〈「文革」中輿論導向的扭曲(上)〉,《百年潮》,期2(2005年),頁20-26。
巫桂蓮,〈毛澤東與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誕生〉,《福建黨史月刊》,期3(2001年),頁26-27。
沈國凡,〈陳伯達與「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特別法庭審判員王文正的回憶〉,《文史精華》,期11(2005年),頁24-31。
吳德,〈廬山會議和林彪事件〉,《黨史博覽》,期4(1995年),頁4-11。
吳慶彤,〈三老四帥與二月抗爭〉,《縱橫》,期11(2002年),頁13-16。
林瑞峰,〈伯達其人〉,《福建黨史月刊》,期3(2000年),頁31-33。
林源,〈三面紅旗──毛澤東晚年問題的癥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期4(1999年),頁77-84。
邱靜,〈毛澤東與斯大林的會晤〉,《黨的文獻》,期2(1996年),頁51-55。
卓愛平、王慧敏,〈巨人之間:毛澤東和斯大林的恩恩怨怨〉,《世紀橋》,期4(1999年),頁23-26。
范碩,〈「二月抗爭」前後的周恩來〉,《漳州職業大學學報》,期2-3(2000年),頁8-15。
俞紅,〈論新啟蒙運動〉,《浙江社會科學》,期6(2000年),頁110-112。
姜文榮,〈淺析新啟蒙運動〉,《學海》,期4(1994年),頁70-73。
宮力,〈毛澤東和斯大林的歷史性會晤〉,《黨史縱覽》,期6(1995年),頁9-11。
馬保奉,〈新中國外交史上第一次元首出訪與第一位國賓來訪〉,《黨史縱橫》,期10(2006年),頁26-27。
師哲,〈我所知道的陳伯達〉,《文史精華》,期147(2002年),頁50-57。
海納,〈毛澤東的三大秘書〉,《文史月刊》,期11(2007年),頁16-17。
孫成木,〈紅罌粟往事〉,《世界知識》,期22(2004年),頁63。
陽父,〈「文革」初期的李雪峰(下)〉,《黨史縱橫》,期5(2004年),頁5-10。
陳伯達,〈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紅旗》,期3(1958年),頁9-11。
陳伯達,〈在毛澤東的旗幟下〉,《紅旗》,期4(1958年),頁3-6。
陳伯達,〈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還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紅旗》,期22(1959年),頁11-16。
陳揚勇,〈周恩來寫給老同志的一封信1967年2月『大鬧懷仁堂』事件之前〉,《黨史文苑》,期5(2002年),頁31。
陳東恩,〈毛澤東在杭主持制訂共和國大法〉,《浙江檔案》,期9(1999年),頁5。
陳杰,〈毛澤東十大秘書之七「小小老百姓」陳伯達〉,《晚霞》,期11(2007年),頁50-55。
許虔東,〈毛澤東杭州草創憲法〉,《黨史博覽》,期9(2004年),頁13-15。
張容生,〈陳伯達和他的前妻〉,《文史春秋》,期3(2001年),頁47-48。
張志紅,〈第三次反共摩擦事件研究中的兩個疑問〉,《廊坊師範學院學報》,卷21,期3(2005年),頁75-79。
張承先,〈「文革」初期的北大工作組〉,《百年潮》,期5(1998年),頁24-34。
張德榮,〈跟隨毛澤東出訪蘇聯──毛澤東衛士理家驥的一段特殊經歷〉,《山西老年》,期12(1998年),頁6-7。
張家康,〈毛澤東眼中的斯大林〉,《黨史文苑》,期1(2004年),頁44-47。
張聶爾,《風雲「九一三」》(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張豔,〈新啟蒙運動對「五四」的反省和超越〉,《學術論壇》,期4(1997年),頁94-98。
曹順霞,〈是西廬山會議糾「左」中斷的原因〉,《西江大學學報》,卷21期3(2000年),頁72-75。
黃岭峻,〈1942~1945年國共關係論述〉,《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1997年),頁109-112。
許東亮,〈陳伯達製造冀東大冤案的來龍去脈〉,期6(2006年),頁4-5。
梅雪,〈武漢「七‧二0事件」始末(續)〉,《黨史天地》,期6(2003年),頁4-9。
斯夫,〈毛澤東批語「我的一點意見」的前前後後〉,《黨史博覽》,期10(2004年),頁11-14。
舒雲,〈揭開廬山真面目──1970年廬山會議紀實(上)〉,《時代文學》,期1(2005年),頁4-30。
舒雲,〈揭開廬山真面目──1970年廬山會議紀實(下)〉,《時代文學》,期2(2005年),頁4-32。
曾文友、劉新起,〈陳伯達與冀東大冤案〉,《黨史博采》,期1(2004年),頁17-20。
曾洪路,〈再論「大躍進」的歷史成因〉,《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期4(1998年),頁74-79。
葉永烈,〈毛澤東和蔣介石(之四)〉,《檔史博覽》,期3(1994年),頁9-11。
園丁,〈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 1966:江青插手軍隊文藝內情〉,《縱橫》,期3(2000年),頁36-40。
煥然,〈上海安亭事件始末〉,《黨史天地》,期9(2004年),頁4-11。
煥然,〈陶鑄在「中央文革」〉,《黨史縱橫》,期5(2004年),頁16-20。
煥然、趙煒,〈「文化大革命」中的陶鑄〉,《黨史博采》,期10(2004年),頁4-11。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3月),頁137-155。
雷蒙德‧懷利著,林育川譯,〈毛澤東、陳伯達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6-1938)〉,《現代哲學》,期6(2006),頁53-61。
褚雙林,〈毛澤東怎樣挑選秘書?〉,《領導文萃》,期七(2006年),頁122-124。
滌生,〈「文革」中陳伯達為什麼選擇投靠林彪〉,《黨史縱橫》,期11(2005年),頁51-53。
賈蘭勛,〈貼身侍衛憶劉少奇蒙難──寫在劉少奇離開我們三十周年的日子裡〉,《百年潮》期1 ( 2000年)頁9-18。
劉明鋼,〈陸定一蒙冤記〉,《黨史縱橫》,期5(2006年),頁5-9。
齊茂吉,〈毛澤東欽訂林彪為接班人之探討〉,《兩岸發展史研究》,期2(2006年),頁199-226。
齊茂吉,〈林彪與江青交惡之始末〉,《兩岸發展史研究》,期3(2007年),頁125-163。
齊茂吉,〈毛澤東整肅林彪事件新探〉,《兩岸發展史研究》,期5(2008年),頁169-219。
歐陽軍喜,〈論新啟蒙運動〉,《安徽史學》,期3(2007年),頁54-62。
穆欣,〈陳伯達到《人民日報》奪權前後〉,《黨史文匯》,期3(1995年),頁15-17。
穆欣,〈劍拔弩張:中央文革小組實錄〉,《縱橫》,期1(2006年),頁24-32。
錢善剛,〈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新啟蒙運動論析〉,《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卷23,期2(2005年),頁42-44。
霞飛,〈江青在中央文革(上)〉,《黨史博采》,期11(2005年),頁17-21。
霞飛,〈江青在中央文革(下)〉,《黨史博采》,期12(2005年),頁23-27。
霞飛,〈陳伯達與江青在「文革」初期〉,《世紀橋》,期10(2005年),頁40-43。
霞飛,〈陳伯達與江青的明爭暗鬥(上)〉,《黨史縱覽》,期1(2006年),頁44-49。
霞飛,〈陳伯達與江青的明爭暗鬥(下)〉,《黨史縱覽》,期2(2006年),頁51-55。
霞飛,〈陳伯達為什麼投靠林彪〉,《世紀橋》,期9(2005年),頁48-50。
霞飛,〈陳伯達廬山「翻船」記〉,《世紀橋》,期12(2005年),頁11-15。
霞飛,〈風雲初起:「文化大革命」中的張春橋(上)〉,《黨史博采》,期6(2005年),頁11-16。
韓宗平,〈陸定一冤案十三年紀實〉,《炎黃春秋》,期8(2006年),頁8-13。
邊彥軍,〈毛澤東和1958年「大躍進」〉,《黨的文獻》,期4(1994年),頁75-80。
藝函,〈譚震林「大鬧懷仁堂」〉,《中國人才》,期4(1997年),頁28-29。
蘇維民,〈楊尚昆談廬山會議〉,《百年潮》,期1(2008年),頁10-17。
蘇雙碧,〈紀要:江青文革中的「碑石」〉,《炎黃春秋》,期7(2004年),頁28-30。
指導教授 齊茂吉 審核日期 2009-1-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