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30502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0 、訪客IP:3.129.247.196
姓名 廖文欣(Wen-Hsin L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Gather the research of village and religious development:Take Guanyin Township of Tao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1684-1990))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劉銘傳裁隘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的隘墾社會為中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觀音鄉為研究個案,外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變遷皆會影響觀音鄉的地方社會與宗教發展,期藉由長時間(1684-1990)的歷史觀察,探討不同統治時期,觀音聚落與宗教發展轉變的情形。
清代觀音地區移墾主要從雍正時期開始,漢移民多為芝葩里莊、大溪墘莊招墾而至,大墾戶是郭光天家族。本區客多於閩,大致可分客庄的觀音區、閩庄的草漯區與閩客混合的新坡區。閩客族群分布主要受到清代墾區庄的劃分與不同移民來源的影響。民國後新一波石門水庫移民,含閩客及原住民泰雅族,分布於觀音鄉沿海村落。
觀音鄉過去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日治時期官方興建桃園大圳、造林防風,使得本地農業生產量激增,成為桃園地區重要穀倉。民國後隨著台灣工業化,觀音農業衰退,農村人口外流,轉往工廠或其他行業謀生。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開發完成的觀音工業區,雖對促進地方經濟繁榮有實質幫助,卻也帶來破環環境的工業污染。觀音地區的聚落發展,深受到國家力量的影響。清代靠海的觀音區、草漯區先發跡,隨著官道內移,桃園大圳修築,新坡區逐漸崛起,日治時期新坡庄即成為觀音地區發展最繁榮的地方,民國以後草漯區因為工業區的設立,也漸漸繁榮。
各大姓家族因人多勢眾,在地方社會上具相當影響力,如人口最多的黃、廖兩大姓,在清代即崛起,參與多項公共事務,是社會領導階層。日治時期也擔任基層地方公職,子弟多接受新式教育,延續過去家族的社會影響力。觀音地區由於過去是傳統農業社會,農民組織具有相當政治影響力,民國後許多地方政壇人士皆出自農民組織。
觀音鄉閩客族群宗教活動大致以大堀溪為界,靠海的觀音區、草漯區較早繁榮,清代便已形成村廟,演變至今,觀音區信奉甘泉寺、溥濟宮,草漯區則信奉保障宮,新坡區因崛起較晚,深受其他較早形成的祭祀圈影響。
摘要(英) This text regards to Guanyin township as the case of studying, the changes of external politics,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will all influence local society and religious development of the Guanyin township. Issue for a long time (1684-1990) history observe, to probes into the changes of village and religious development for different period of government in Guanyin.
The people of Guanyin area moved and cultivated it mainly from the period of Yong Zheng in Cing dynasty, Chinese immigrants were mostly employed and cultivated from Jhih Ba Li village, Dasi Cian village, especially is the family of Guo Guang Tian. The Hakka more than the Ho-lo in this district, they can roughly divide into the Hakka village of Guanyin district, the Ho-lo village of Can Ta district and the mixed village of Sin Po district. The distribution of ethnicity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division of the reclamation area and different immigrant’’s sources in Cing dynasty. The new immigrants of Shih-Men reservoir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es the Hakka, Ho-lo and aborigine of Tai-Ya. They distributed in the coastal village of Guanyin.
The economic activity of Guanyin take agriculture as the core in the past. The official built the ditch of Taoyuan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government, they afforestted for windproof, this made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amount increase rapidly, and became the important granary of Taoyuan area.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aiwan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agriculture of Guanyin declined, the people in the countryside outflow, they transferred to the factory or other trades and made a living. The industrial area of Guanyin had finished in the 79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0), although they had promoted the local economic prosperity, also brought the industrial poll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Guanyin area was influenced by national strength deeply. Due to near to the sea ,Guanyin district and Can Ta district had been developed firstly in Cing dynasty, as the official way moved inside, the ditch of Taoyuan were built, the Sin Po district emerged gradually, it became the most prosperous place of Guanyin area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government. Becau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ustrial area in Can Ta district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y developed prosperous gradually too
Every large domination over throught the number of the family, there were more influences in the local society. As the most populous of Huang and Liao surnamed, they emerged promptly in Cing dynasty, and participated in multiple public affairs. They were the social leading, and took part in the public office local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government, their posterity accepted new-type education, extend over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Because in the past it wa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ly society in Guanyin area, peasant’’s organization had quite political influence, a lot of local personages of political all came from peasant’’s organization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ligious activity of the Hakka and the Ho-lo were divided roughly by the river of Da Ku in Guanyin township , Guanyin district and Can Ta district close to the sea, they were more prosperous relatively early , already formed the village in Cing dynasty, and developed so far. The Guanyin district believed in Gan Cyuan temple and Pu Ji temple. The Can Ta district believed in Bao Jhang temple. Because the Sin Po district emerged relatively late, it was influenced by other ones that the range of sacrifices take shape earlier.
關鍵字(中) ★ 宗教活動
★ 聚落發展
★ 經濟活動
★ 觀音鄉
關鍵字(英) ★ Guanyin
★ village and religious development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誌謝………………………………………………
章節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緒論………………………………………………1
第一章 自然與人文……………………………7
第一節 自然環境………………………………7
第二節 人文背景………………………………14
小結………………………………………………30
第二章 經濟活動………………………………31
第一節 清領時期………………………………31
第二節 日治時期………………………………38
第三節 民國以後………………………………52
小結………………………………………………80
第三章 聚落發展………………………………83
第一節 聚落概況………………………………83
第二節 聚落居民………………………………97
第三節 聚落發展………………………………113
小結………………………………………………147
第四章 宗教活動………………………………149
第一節 宗教發展………………………………149
第二節 觀音鄉祭祀圈…………………………164
第三節 宗教與地方社會………………………195
小結………………………………………………207
結論………………………………………………209
參考書目…………………………………………214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一) 檔案、統計書
內政部編,《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地區宗教團體普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1995。
田中一二編,《台灣年鑑(一)》,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田中一二編,《台灣年鑑(二)》,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田中一二編,《台灣年鑑(十四)》,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田中一二編,《台灣年鑑(二十四)》,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日向順諦編,《新竹州下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編篡部,1939。
竹本伊一郎,《昭和十六年台灣會社年鑑》,台北:成文出版社,199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室編,《中華民國農業統計要覽》台北:農發會,1981。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台閩地區農漁業普查報告》,桃園縣報告,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82。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業普查報告》,桃園縣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2。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業普查報告》,桃園縣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7。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桃園縣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2002。
杉浦和作編,《新竹州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1929。
桃園廳編,《桃園廳第一統計書》,桃園:桃園廳庶務課,1916。
桃園縣政府,《桃園統計要覽》,第13至第51期,桃園:桃園縣政府主計室,1962-2000。
徐國章編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三十三年)》,南投:省文獻會,2001。
新竹州編,《新竹州統計書》第一至十八,1921-1938。
新竹州知事官文書課,《新竹州管內常住人口》,新竹:新竹州役所,1938。
新竹州商工聯合會,《新竹州商工聯合會會員名簿》,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8。
《新竹州方面委員名簿》,台北市:山科商店印刷部,1941。
經濟統計處編,《桃園縣工業統計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統計處,1988。
經濟統計處編,《桃園縣工業統計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統計處,1989。
經濟統計處編,《桃園縣工業統計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統計處,1990。
經濟部工業局,《工業區開發管理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1998-200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30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79卷 》,冊號- 04272 ,件號- 010 。
臺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79卷 》,冊號- 04272 ,件號- 012 。
臺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68卷》,冊號-4360,文號-32。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中)》,臺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04。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桃仔園廳竹北二堡大潭庄》,1901,影本存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桃仔園廳竹北二保白沙墩庄》,1901,影本存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桃仔園廳竹北二保草漯庄》,1901,影本存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桃仔園廳竹北二保茄苳坑庄》,1901,影本存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桃仔園廳竹北二保石觀音庄》,1901,影本存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桃仔園廳竹北二保苦楝腳庄》,1901,影本存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臺灣總督府編,《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附錄,台北:捷幼出版社,1993。
篠原哲次郎編,《台灣市街庄便覽》,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戴炎輝整理,《淡新檔案》,微捲,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二) 族譜
黃貽徐編,《黃姓祖譜》,編者自印未出版,1971,潘忠政先生提供。
黃金山編,《黃如泗派下祖譜》,編者自印未出版,1984,潘忠政先生提供。
編者不詳,《大潭村黃鼎坤派下族譜》,編者自印未出版,1973,潘忠政先生提供。
廖香景主編,《廖世崇公派祖譜》,桃園:廖世崇公業管理委員會,1977。廖廣生先生提供。
謝有鳳、莊吳玉圖,《謝永錦派下祖譜》,編者自印未出版,1983,潘忠政先生提供。
(三) 方志、其他
大園庄役場,《大園庄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中壢郡役所,《中壢郡要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中壢郡役所,《新竹州中壢郡社會教化概況》,新竹:中壢郡役所,1937。
內政部編,《全國寺廟名冊》,台北:內政部民政司,2001。
石觀音甘泉寺管理委員會編,〈甘泉寺沿革〉,廟內刊物。
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策劃,《農地利用綜合規劃-桃園縣觀音鄉》,南投: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農業經濟科,1987。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林豪,《東瀛記事》,臺灣文獻叢刊第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林進發編,《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成文出版社,1999。
花松村,《台灣鄉土精誌》上冊,台北:中一出版社,1999年10月。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洪敏麟,《台灣省通志》第九冊,卷八同冑志平埔族篇,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72。
桃園廳編,《桃園廳志》,台北:成文出版,1985。
桃園縣文獻會,《桃園縣志》,卷首志略篇,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
桃園縣文獻會,《桃園縣志》,卷一土地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
桃園縣文獻會,《桃園縣誌》,卷三政事志(上),桃園:桃園縣文獻會,1964。
桃園縣文獻會,《桃園縣志》,卷四經濟志(上),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79。
桃園縣文獻會,《桃園縣志》,卷四經濟志(中),桃園:桃園縣文獻會,1979。
桃園縣文獻會,《桃園縣誌》,卷四經濟志(下),桃園:桃園縣文獻會,1979。
桃園縣文獻會,《桃園縣志》,卷六人物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
桃園縣政府,《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1)》,總體發展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1997。
桃園縣政府,《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9)》,鄉鎮市建設綱要計畫(二),桃園:桃園縣政府,1997。
許呈中,《大園鄉志》,桃園:大園鄉公所,1978。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陳夢林,《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陳朝龍,《新竹縣採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祥水主持,《南桃園民間信仰基礎調查研究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
陳榮富,《廣福村誌》,桃園:廣福社區發展協會,2005。
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70。
郭金雄,〈草漯保障宮開基媽祖略記〉,廟內刊物未發行,2003年9月編訂。
張燮,《東西洋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
黃旺成,《新竹縣志》,卷一,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黃厚源,《我家鄉桃園縣》,桃園縣: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2005修訂版。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王世慶整修《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1。
菅野秀雄,《新竹州沿革史》,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溫國良編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
經濟部工業局,《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工業區簡介》,臺北:經濟部工業局,年代不詳。
楊聰榮,〈一個客家單姓村的形成與發展-以武威廖姓村為例〉,客家委員會客家學術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2004。
楊武全,〈協天宮緣誌〉,作者自印。
管武雄,《新竹州情勢人物》,臺北:臺北印刷株式會社,1938。
廖運慶,〈溥濟宮三大真人傳〉,作者自印。
臺灣新民報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蔡文彩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聚落篇,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7。
觀音鄉誌編輯委員會,《觀音鄉誌》,桃園:觀音鄉公所,1986。
觀音鄉公所,〈變更觀音草漯地區都市計劃第二次通盤檢討書〉,2007年10月。
〈觀音工業區管理中心簡介〉,桃園:觀音工業區管理中心,年代不詳。
〈觀音鄉行政區域圖〉,桃園:觀音鄉公所,2004。
《桃竹苗開漳聖王廟團第三屆第十次聯誼會大會手冊》,桃園:桃園大溪復興宮自印未出版,2006。
《桃竹苗區開漳聖王廟團第三屆第九次聯誼會大會手冊》,桃園:觀音鄉復興宮自印未出版,2006。
《桃園縣交通運輸白皮書》,桃園:桃園縣政府,2000。
《林口電廠更新擴建計畫第2、3號機環境影響說明書》,附錄五〈林口電廠歷來相關環境問題及處理情形〉,台北:中興工程顧問公司,2007。
《復興宮-石橋三王公》,石橋復興宮廟內刊物。
〈長祥宮沿革誌〉,桃園:長祥宮管理委員會,1994。
(四) 報紙、期刊
臺灣日日新報社,《台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1911。
觀音文化工作陣,《觀音人》,桃園:觀音文化工作陣,1993-2002。
《中央日報》,中華民國88年11月2日。
《經濟日報》,中華民國81年8月18日,19版。
《經濟日報》,中華民國90年5月9日,第三十六版。
《聯合報》,中華民國61年3月4日,第七版。
《聯合報》,中華民國85年5月19日,第十九版。
《聯合報》,中華民國89年6月29日,第十九版。
《聯合報》,中華民國89年8月17日,第十九版。
《聯合報》,中華民國89年10月23日,第十五版。
《聯合報》,中華民國92年10月25日,B2版。
《聯合報》,中華民國94年12月23日,c2版
《聯合報》,中華民國97年1月15日,c2版。
二、 專書
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中華民國台灣森林志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台灣森林志》,台北:中華林學會,1993。井出季和太,《台灣治績史》,台北:南天書局,1997。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卷一,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王乃信等翻譯(原書為《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領臺以後治安狀況(中卷)》),《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
王見川、李世偉著,《台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出版社,1999。
王萬邦,《台灣的古圳道》,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03。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王健旺,《台灣的土地公》,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03。
仇德哉編,《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三)》,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83。
仇德哉編,《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83。
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桃園縣環境保護白皮書》,桃園:桃園縣環境保護局,1992。
石田浩《臺灣漢人村落社會經濟構造》,日本大阪府:關西大學,1985。
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石門水庫建設誌》,桃園: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1966。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
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策劃,《農地利用綜合規劃-桃園縣觀音鄉》,南投: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農業經濟科,1987。
江燦騰主編,福田增太朗原著,黃有興譯,《台灣宗教信仰》,台北:東大圖書,2005。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7。
李培芬等,《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Ⅲ-農林漁牧》,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6。
李登輝,《台灣農地改革對鄉村社會之貢獻-三民主義在臺灣的見證》,台中:李登輝,1985。
李總集,《台灣省桃園縣農田水利會會誌》,桃園:台灣省桃園縣農田水利會,1995。
谷浦孝雄編,雷慧英譯,《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沈文台,《台灣老街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莊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臺原出版社,2000。
林進發,《台灣人物評》,台北:赤陽社,1929。
林光華等,《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施添福《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一),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6。
施添福,《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胡興華,《躍漁台灣》,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04。
姜義鎮,《台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5。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徐鼐,《石門水庫》,桃園: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1965。
宮崎直勝,《寺廟神升天》,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2。
桃園選務委員會編編,《桃園縣選務誌》,桃園:桃園選務委員會,2000。
翁家禧,《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復文圖書,1998。
孫寅瑞等,《庄頭庄尾土地公:土地公信仰到社區文化》,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國分直一、金關丈夫,《台灣考古誌》,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年9月。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7。
陳若雲、葉婉奇譯,《走過土地認識人民》,台灣慣習記事資料彙編(1),台北:原民文化出版社,1999。
陳正祥,《台灣地誌》,下冊,台北:南天書局,1993。
陳玉璽,《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灣個案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許雪姬等著,《臺灣歷史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黃永達,《台灣客家讀本》,台北:全威創意媒體出版社,2004。
黃師樵,《台灣共產黨密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台灣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黃福才,《台灣商業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黃卓權總編,《義魄千秋:2005褒忠亭義民節大隘連庄祭典專輯》,新竹縣:2005褒忠亭義民節委員會,2005。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縣:國史館,1995。
張勝彥,《清代台灣廳縣制度之研究》,台北:世華出版社,1993。
張宗漢,《光復前台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張珣、江燦騰合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2001。
詹素娟、張素玢,《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3月。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
義民節活動委員會編,《桃園縣楊梅鎮第一屆客家文化節義民節文化活動專輯》,桃園:楊梅鎮公所,1998。
楊萬全,《水文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93。
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1979。
楊建成,《台灣士紳皇民化個案研究-日治時期450位臺灣士紳改換日本姓氏之個案統計分析》,台北:龍文出版社,1995。
劉益昌,《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台灣文獻館,2002。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劉寧顏等,《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台灣文獻會,1992。
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本省化學肥料供給情形之檢討與改進》,南投:臺灣省政府,1975。
臺灣教會公報周刊編,《台灣古早教會巡禮》,台南:人光出版社,1996。
臺灣經世新報社編,《台灣大年表》,台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99。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廖正宏、黃俊傑,《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鄭明枝,《郭氏宗族北臺移民拓墾史》,作者自印未出版,1985。
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
鄭志明,《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宗教與社會篇,南投:台灣文獻館,2006。
潘鋕甲,《民營企業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潘朝陽、邱榮裕,《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台北:北市客委會,2004。
蔡相煇,《復興基地台灣的宗教信仰》,台北:正中書局,1989。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5。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戴寶村主持,曾秋美、賴信真訪談整理《口述歷史:說古道今話桃園》,桃園市:桃縣文化,2000。
魏淑貞等編,《臺灣廟宇文化大系(一)天地諸神卷》,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魏淑貞等編,《臺灣廟宇文化大系(二)天上聖母卷》,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瞿海源著,《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附錄一,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
邊泰明等,《工業區與廠商基地最適規模研究》,台北: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1996。
三、 論文
(一) 期刊論文
王作榮,〈現階段農村經濟建設的途徑〉收入余玉賢主編,《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頁437-449。
王業立,〈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5卷第一期(1998年5月),頁77-94。
李嘉嵩,〈日本治台-宗教政策考(一)〉,《瀛光》,第128期(1963年),頁6-9。
尚瑞國、郭迺鋒,〈財政短絀、「肥料換穀制度」與台灣戰後初期之經濟發展-1954年12部門個體結構型CGE模型分析〉,《農民經濟半月刊》,第74期(2003年12月),頁23-61。
余光弘,〈台灣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的分析〉收於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附錄一,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頁579-629。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入張炎憲、李筱?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冊,台北:玉山社出版,1996,頁351-385。
林文凱,〈清代地方訴訟空間之內與外:台灣淡新地區漢墾區抗租控案的分析〉,《台灣史研究》,第14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70。
邱創煥,〈台灣光復以來的工業發展〉,《工業》,162期(1986),頁23-26。
周榮杰,〈台灣的選舉文化〉,《台灣風物》,第42卷第2期(1992年6月),頁91-110。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5),頁191-208。
唐勝林、林國銓,〈觀音工業區空氣微粒之觀測及初步鑑定〉,《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10卷2期(1995年6月),頁185-193。
盛清沂,〈乙未以上台北史事叢考〉,《台北縣文獻叢輯》,第1冊(1953年9月),頁41-8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第31卷第4期(1980年12月),頁154-17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台灣文獻》,第32卷第1期(1981年3月),頁136-157。
陳漢光譯,〈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23卷第1期(1972),頁55-106。
陳鴻圖,〈從陂塘到大圳-桃園台地的水利變遷〉,《東華人文學報》,第五期(2003年7月),頁183-208。
許雪姬,〈日治時期的板橋林家-家族與社會活動〉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台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桃園:中央大學,2005,頁147-165。
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貨》,第11卷第1期(1981),頁19-36。
溫振華,〈清代台灣淡北地區的拓墾〉,《台灣風物》,第55卷第3期(2005年10月),頁15-41。
廖秋娥,〈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臺灣文獻》,第42卷第2期(1991年6月),頁117-207。
廖風德,〈清代臺灣農村埤圳制度-清代台灣農村制度之ㄧ〉,《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期(1985),頁147-187。
蔡志展,〈明清台灣水利開發〉,《台灣文獻》,第49卷第3期(1998年9月),頁21-74。
蔡錦堂,〈日治時期台灣的宗教政策〉編入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台灣研究研討會記錄76~100回》四,台北:台灣風物雜誌,1996,頁131-152。
蔡相煇,〈從歷史背景為台灣廟宇尋定位〉編入漢學研究中心編《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文建會,1995,頁3-18。
(二) 學位論文
田金昌,〈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白順裕,〈清代竹塹地區交通〉,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
宋淳伍,〈工業區廢水管理資訊系統之發展與建立-以觀音鄉工業區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林麗櫻,〈桃園工業發展與桃園社會變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民國96年。
林文凱,〈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十九世紀臺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4年。
林志龍,〈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
施崇武,〈桃園縣觀音與新屋地區的農業經營特色〉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民國93年。
范玉梅,〈關於觀音「大潭」一個聚落生活空間史的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徐文信,〈農村產業變遷與農民適應過程之研究-以觀音鄉蓮花休閒產業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民國90年。
郭玉承,〈桃園觀音鄉甘泉寺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民國94年。
陳鳳虹,〈清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陳雪玉,〈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陳淑珍,〈台灣稻米政策之有效性檢定-向量最適理論之應用〉桃園:中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梅繼恒,〈城鄉互動對農村聚落型態變遷影響之研究-以桃園觀音鄉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碩士論文,民國74年。
許瑞浩,〈清初限制渡台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 年。
莊芳榮,〈台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
麥健輝,〈國小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觀音鄉為例〉,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游振明,〈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碩士論文,民國89年。
黃月秋,〈區域經濟發展下邊陲地區之人口變遷:以桃園縣大園鄉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碩士論文,民國86年。
張秀琪,〈日治時期新屋范姜家族社會領導階層之探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葉尚正,《社會網絡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大園鄉賞鳥節與觀音鄉蓮花節之比較研究》,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蘇千秋,〈以升遷公平性探討工作投入及離職傾向-以觀音工業區傳統產業為例〉,桃園:開南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08-6-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