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40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7 、訪客IP:3.17.174.239
姓名 賴芳暉(Fang-huei L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經傳釋詞》語氣詞研究
(A Study of the "mood words" in Wang yin-zhi′s An Exposition of the Functional Words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exts and Commentaries).)
相關論文
★ 《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 《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
★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 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
★ 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 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 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毛奇齡《四書改錯》研究
★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研究
★ 莊子倫理學研究★ 中國古典詩論中的寫實概念--以現代詮釋為研究進路
★ 《國史要義》與柳詒徵《春秋》經史學★ 紀昀詩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淸代王引之《經傳釋詞》中的語氣詞為研究對象。《經傳釋詞》雖以辭書的型態寫成,但其後蘊含語法系統。本文透過「繫聯」和「類聚」的方式,建構《經傳釋詞》中語氣詞系統。
本論文「緒論」,略述《經傳釋詞》以前的「虛詞研究」。並藉由《經傳釋詞》已有的研究成果,說明《經傳釋詞》本身的作者、編排方式、研究方法。此外說明「虛詞」、助詞及「語氣詞」的名義和特殊性。
第二章「從『助字』到『語氣詞』」,說明詞類系統中,從「助詞」到「語氣詞」的轉變。並略述幾種對語氣詞不一樣的解釋。第三章「論『語氣詞』」則對這些解釋加以討論,並確立本文研究語氣詞的理論基礎。
第四章透過「繫聯」、「類聚」的方式,釐清詞條之間的關係和系統,並說明此研究方法的效力和局限。第五章論句末語氣詞。本章主要論述最常見的句末語氣詞「也」、「矣」、「耳」、「焉」。
第六章論疑問句和句末語氣詞的關係,並說明常出現在疑問句句末的語氣詞「乎」、「歟」、「邪」、「哉」的不同意義。此兩章都以《經傳釋詞》所舉的例子為主要的討論對象,一方面可解決這些語氣詞本身糾纏的問題,一方面則可看出王引之如何解釋這些詞語。
第七章則屬於綜合論述。主要討論兩個句末語氣詞研究的相關問題。一個是「反問句」,一個則是「句末語氣詞連用」。在結語中,總結本文成果。
摘要(英)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mood words" in Wang yin-zhi′s An Exposition of the Functional Words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exts and Commentaries). Although this work is edited in the form of a dictionary, we find that there is some implicated grammatical significance in it. We shall endeavor to explicate this significance, by means of "linkage" and "grouping",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mood words therein.
In the introduction, I.e. Chapter 1, we shall firstly sketch the achievement of study of the "function words" of this work. On this ground, we shall proceed to a general study of the author,arrangement and methodology of this work. The distinctions and relations of the nominal meaning between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words" and "mood words" will be initially clarified.
In chapter 2, we shall proceed to a further specification and elaboration of such distinctions and relations. As a result, the foundation of a theory of "mood words" will be laid in chapter 3.
In chapter 4, 5 and 6 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linkage" and "grouping", including the procedural and appraisal aspects will be raised and clarified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sentential mood words" as the data supplied by Wang′s work.
In chapter 7, the synthesis of the last three chapters will be extended to two problems concerning "sentential mood words", namely, the so-called "rhetoric questions" and "the combinative use of sentential mood words".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關鍵字(中) ★ 王引之
★ 經傳釋詞
★ 虛詞
★ 語氣詞
★ 語用
★ 情態
關鍵字(英) ★ Wang yin-zhi
★ An Exposition of the Functional Words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exts and Commentaries),
★ functional words
★ mood words
★ pragmatic
★ modality
論文目次 【 目 錄 】
【 摘 要 】 i
【 Abstract 】 iii
【 目 錄 】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經傳釋詞》以前的「虛詞研究」 1
一、漢以前 2
二、兩漢時期 3
三、魏晉時期 4
四、隋唐時期 5
五、兩宋時期 5
六、元代‧盧以緯《語助》(《語助辭》) 8
七、清代‧袁仁林《虛字說》 9
八、清代‧劉淇《助字辨略》 9
第二節 《經傳釋詞》研究的概述及其評價 9
一、關於《經傳釋詞》本身的研究 10
(一)作者的問題 10
(二)編排體例、取材、書中的聲韻學等相關研究 11
(三)《經傳釋詞》的研究方法 14
(四)個別條目或條目分合的問題 15
二、《經傳釋詞》的對比研究或學術史意義研究 16
三、《經傳釋詞》的語法學研究 17
四、《經傳釋詞》的負面評價 18
第三節 「虛詞」的名義 18
一、虛詞、實詞的提出 18
二、虛詞、實詞二分的困難 20
三、解決之道及反思 21
第四節 虛詞中的特殊份子——語氣詞 24
第五節 本文章節之安排 26

第二章 從「助字」到「語氣詞」 28
第一節 助字、語已詞、語氣詞的名稱 28
一、《馬氏文通》中以「語已之辭」、「語氣」說明「助字」 28
二、一九二○到一九四○,在詞類分類系統中用「助詞」之名 29
三、一九四○到一九五○,「語氣詞」一名出現 32
四、其他幾種不同分類名稱或方式 37
(一)把「語氣詞」視為「助詞」的一種,以「語氣助詞」稱呼 37
(二)助詞、語氣詞,兩者並存於詞類分類系統中 38
第二節 助詞、語已詞、語氣詞的相關研究 39
一、「助詞」範圍的擴大與縮小 39
二、語法學家對「語氣詞」的解釋 41
(一)黎錦熙之說:語氣詞表示說話時之神情、態度的,所有句子都有語氣。 42
(二)王力之說:語氣詞類似mood,但應該是emotional particles。 44
(三)呂叔湘之說:語氣是「因使用的目的不同所生的分別」。 45
三、另一種說法:「矣、乎、焉、哉……」是標點符號 46

第三章 論「語氣詞」 52
第一節 學者眼中「語氣詞」的三種作用 52
一、語氣詞的「語調作用」 52
(一)何謂「語調」? 52
(二)所有的句子都有語調 53
(三)加入語氣詞必然影響或改變語調 55
二、語氣詞的「句類作用」 56
(一)何謂句類? 56
(二)「四種語氣」之說實指句類 57
(三)以「語氣詞」並非區分「句類」的絕對標準 59
三、語氣詞的「情態作用」 60
(一)何謂語氣詞的「情態作用」? 60
(二)「mood」和語氣詞 61
(三)「口氣」之說,實則就是語氣詞的「情態作用」 63
第二節 「語調」、「句類」、「情態」的關係 64
一、「語調」和「情態」的關係 65
二、「語調」和「句類」的關係 66
三、從「語調決定句類,語氣詞決定口氣」說起 67
(一)書面文字、書面語體、口說、口語體 68
(二)「口說」、「書面文字」與「語調」 70
(三)「口語體」、「書面語體」與「情態」 74
第三節 關於語氣詞研究的其他問題 80
一、語氣詞有哪些? 80
二、語氣詞的特色和界定標準 81
三、古漢語裡的語氣詞 86

第四章 《經傳釋詞》語氣詞的歸納 88
第一節 《經傳釋詞》的釋詞方式 88
一、訓詁式的語法著作 88
二、釋《經傳釋詞》中的「A,猶B也。」 91
第二節 以繫聯方式收集「語氣詞」 96
一、限定研究範圍並為條目編號 96
二、句末語氣詞選定 99
(一)從「專名」或王引之直接的說明加以擇取 99
(二)以訓詁術語「A,猶B也。」為依據 101
第三節 語氣詞之繫聯與類聚 104
一、「某,猶『焉』也。」 104
二、「某,猶『矣』也。」 106
三、「某,猶『耳』也。」 107
四、「某,猶『兮』也。」 109
五、「某,猶『邪』也,『歟』也,『乎』也。」 111
六、「某,猶『也』也。」 117
七、「詞之終」、「語終辭」、「語已詞」、「句終詞」類 119
八、「語助」類(附:「言之間」) 122
九、「問詞」、「疑詞」、「未定之詞」類 123
十、有語法功能性或綜合說明類 123
第四節 《經傳釋詞》「A,猶B也。」的釋義效力 125
一、透過繫聯、類聚將條目簡化的困難 125
二、「A,猶B也。」釋義方式的效力 127

第五章 非疑問句與語氣詞 130
第一節 語氣詞表達言說者的態度、立場 130
第二節 《經傳釋詞》中非疑問句的句末語氣詞分析 135
一、也 136
(一)反應語調變化、言說者呼吸吞吐、抑揚頓挫之語氣詞 137
(二)表言說者主觀的推測、解釋原因,用在無時間性變化的句子後 139
(三)「A,B也。」的句式 139
二、矣 143
(一)反應語調變化、言說者呼吸吞吐、抑揚頓挫之語氣詞 143
(二)表事態變化、表已然、具時態意義 144
(三)「形容詞(SV/adj)矣!」的句式 149
三、耳 151
四、焉 157
五、其他:乎、兮 165
第三節 《經傳釋詞》非疑問句語氣詞系統 166

第六章 疑問句與語氣詞 171
第一節 關於疑問句研究 171
一、疑問句研究的基礎 171
二、疑問句研究的侷限 175
第二節 《經傳釋詞》中疑問句與句末語氣詞分析 180
一、以疑問代詞取代肯定句中的疑點的疑問句 182
二、句末語氣詞承擔疑問功用的疑問句 189
(一)乎 189
(二)邪 191
(三)歟 198
(四)哉 201
三、選擇問句 202

第七章 論「反問句」、「句末語氣詞連用」 205
第一節 反問句、反詰句與句末語氣詞 205
一、非反問句之反詰句 208
(一)藉語境才能判斷的反詰句 208
(二)以分句呈現的反詰句 210
二、為反問句之反詰句 212
第二節 關於「句末語氣詞連用」研究 216
一、何謂「句末語氣詞連用」? 216
二、「語氣詞連用」研究的誤區 218
(一)組成成分不一定是「語氣詞」 218
(二)將「連用」視為一個固定的組合 223
三、《經傳釋詞》中的句末語氣詞連用 225
(一)「云爾、云乎」 225
(二)「耳矣」、「已矣」 231

第八章 結語 236
一、語氣詞研究中幾個重要的問題 236
二、《經傳釋詞》的學術價值及語氣詞系統 238




【 引 用 文 獻 】 240
一、書籍 240
(一)古籍(依作者或傳注者年代排列) 240
(二)古籍白話翻譯類 241
(三)現代著作(含工具書) 242
二、論文 245
(一)學位論文 245
(二)期刊論文 246
【 附 錄 】 252
附錄一、《經傳釋詞》諸詞條編號 252
附錄二、「也g」條下例子編號 265
參考文獻 【 引 用 文 獻 】
(除古籍依年代先後排列,其他依作者筆畫排列)
一、書籍
(一)古籍(依作者或傳注者年代排列)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據清嘉慶二十一年南昌學堂重刊本整理點校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上)(下)。北京大學出版社據清嘉慶二十一年南昌學堂重刊本整理點校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據清嘉慶二十一年南昌學堂重刊本整理點校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漢〕王逸章句:《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9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上)(下)。北京大學出版社據清嘉慶二十一年南昌學堂重刊本整理點校本。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據清嘉慶二十一年南昌學堂重刊本整理點校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台北:古籍出版社,2001年初版。
〔元〕盧以緯著,王克仲集注:《助語辭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黃侃、楊樹達批本),長沙:岳麓書社,1982年。
〔清〕阮元:《揅經室續集》(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清〕劉淇:《助字辨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2月(民26)初版。
(二)古籍白話翻譯類
王錫榮:《戰國策譯》,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1版1刷。
左丘明:《白話左傳》,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8月。
白本松:《春秋谷梁傳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1刷。
李夢生:《左傳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1版1刷。
李維琦:《白話國語》,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
辛志鳳,蔣玉斌:《墨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9月(民66)2版。
高長山:《荀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張雙棣:《呂氏春秋譯注(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梅桐生:《春秋公羊傳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1版1刷。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2月。
黃壽褀,張善文:《周易譯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1版1刷。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1版1刷。
楊伯峻:《白話左傳》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8月。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1版7刷。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2版。
楊柳橋:《莊子譯注》(上、下兩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鄔國義:《國語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趙宗乙:《淮南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劉柯,李克和:《管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刷。
劉乾先,張在義:《韓非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三)現代著作(含工具書)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王力文集》第一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 版。
王力:《漢語史稿》,《王力文集》第九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2月。
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第1版。
王力:《漢語語法綱要》,《王力文集》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第1 版。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版。
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修訂本),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何容:《中國文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5月。
何樂士:《古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5月第1 版。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呂叔湘全集》第一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全集)第五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呂叔湘全集》第二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
呂叔湘:《語法修辭講話》,《呂叔湘全集》第四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邢福義:《現代漢語》,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社科院:《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邱燮友‧周何‧田博元編:《國學導讀》,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0月(民82)。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邵敬敏:《現代漢語疑問句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6年8月。
金兆梓:《國文法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俞敏:《經傳釋詞札記》,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月。
姜望琪:《當代語用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洪成玉:《古漢語複音虛詞和固定結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
胡明揚:《北京話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1月。
胡裕樹:《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
范曉:《漢語的句子類型》,太原:書海出版社,1998年。
孫汝建:《語氣和口氣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孫錫信:《近代漢語語氣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要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徐世榮:《普通話語音知識》,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
徐晶凝:《現代漢語話語情態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年第1版。
袁暉、管錫華、岳方遂:《漢語標點符號流變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高名凱:《漢語語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3月。
高名凱:《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1版。
高更生:《漢語語法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勒貝夫(Dennis Le Boeuf) , 景黎明:《英文文法大全》,台北:寂天文化,2005年。
崔永東:《西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5月。
張以仁:《張以仁語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張志公:《現代漢語》,: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年。
張志公:《漢語語法常識》,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年。
張志公:《語法漢語法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
張志公主編:《現代漢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張舜徽:《清代楊州學記》,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1月。
張誼生:《助詞與相關格式》,《現代漢語虛詞研究叢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誼生:《現代漢語虛詞》《現代漢語虛詞研究叢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張雙棣、張聯榮、宋紹年、耿振生:《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85年10月(民74)第18版。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台北:萬卷樓,1999年3月。。
郭錦桴:《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北京:北京語言書院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陳承澤:《國文法草創》,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陳霞村:《古代漢語虛詞類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單殿元:《王念孫王引之著作析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下兩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1月。
楊伯峻、田樹生:《古今漢語詞類通解》,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20年6月。
楊樹達:《詞詮》,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9月(民67)第2版。
楚永安:《文言複式虛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5月第一版。
解惠全,崔永琳,鄭天:《古書虛詞通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翟悅英:《助字辨略與經傳釋詞虛詞訓釋比較研究》,揚州:揚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民國叢書》第5編46,上海:上海書店,1954年。
齊滬揚:《語氣詞與語氣系統》,《現代漢語虛詞研究叢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劉叔新:《語法學探微》,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復:《中國文法通論》,《民國叢書》第2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0月。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錢乃榮:《現代漢語》,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薛正興:《王念孫、王引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羅常培、王均:《普通語音學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12月。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王紅生:《元代以來的古漢語虛詞研究》,新疆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6年。
宋彩霞:《《經傳釋詞》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3年。
巫雪如:《先秦情態動詞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李桂華:《《經傳釋詞》虛詞分類的現代觀照》,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杜利軍:《《虛字說》與《經傳釋詞》比較研究》,蘇州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8年。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副詞研究》,南開大學:漢語語言文字學,2010年。
殷樹林:《現代漢語反問句研究》,福建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06年。
袁英:《《經傳釋詞》訓詁方法研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單輝《《語助》研究》聊城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5年。
翟悅英:《《助字辨略》與《經傳釋詞》虛詞訓釋比較研究》,揚州:揚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趙靜:《《經傳釋詞》虛詞分類觀念考察》,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2年。
譚軼操:《現代漢語疑問句語用研究》,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7年。
曹銀晶:《「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變》,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12年。
(二)期刊論文
丁恆順:〈語氣詞的連用〉,《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3期。
于廣元、周星瑩:〈《經傳釋詞》的排序法及其價值〉,《揚州大學學報》,2010年5月第14卷第3期。
于廣元:〈《經傳釋詞》作者考證〉,《揚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于廣元:〈《經傳釋詞》語料斷限辨正〉,《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毛毓松:〈《經傳釋詞》「所」「可」互訓異議〉,《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
毛毓松:〈詞氣、訓詁與音韻——《經傳釋詞》的得失〉,《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王力:〈關於暫擬的漢語教學語法系統問題〉,《語文學習》,1957年11期。
王元梅:〈由虛詞的研究簡談中國語法學的萌芽與發展〉,《語言學刊》,2009年05。
王珏:〈現代漢語語氣詞的界定標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月第38卷第6期。
王繼洪:〈淺析《語助》之特色〉,《上海大學學報》,1998年12月第5卷第6期。
古建軍:〈從副詞的歸屬談詞類劃分問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石佩雯:〈四種句子的語調變化〉,《語言教學與研究》,1980年第2期。
石佩雯:〈語調和語義〉,《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年第3期。
朱彥:〈從《經傳釋詞》的虛詞分類看其系統觀和語法觀〉,《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1。
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1期。
考賀陽:〈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第5期。
克玉紅:〈快速解答文言文斷句題的幾種方法〉,《語文學刊》,2007年7月。
吳禮權:〈王引之《經傳釋詞》的學術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04。
呂淑湘:〈助詞說略〉,《中國語文》,1956年6月。
李世祿:〈談《經傳釋詞》釋「不」之誤〉,《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
李會民:〈古代漢語詞類虛實兩分形成的軌跡〉,《文史知識》,1992年第2期總第128期。
李麗:〈淺談虛詞訓釋術語的發展演變〉,《語文學刊》,2007年第9期。
李麗:〈簡述《虛字說》的成書與體例〉,《辭書史與辭書學史》,2008年第4期。
杜利軍:〈《虛字說》與《經傳釋詞》研究方法比較〉,《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9月第27卷第3期。
汪小寧:〈實詞‧虛詞‧中詞——現代漢語基本詞類劃分新探〉,《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3期。
沈晉華:〈《經傳釋詞》中的聲轉通用情況考察〉,《蘇州教育學報》,1999年04。
見永磊:〈論語言類型研究新發展〉,西安:《外語教學》,1982年第1期。
周靜賢、吳禮權:〈《經傳釋詞》在漢語語法學上的地位〉,《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
孟昭連:〈破解「之乎者也」千古之謎——文言語氣詞非口語說〉,《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邵敬敏:〈語氣詞『呢』在疑問句中的作用〉,《中國語文》,1984年第5期。
姚曉波:〈漢語中畫分實詞、虛詞沒有必要〉,《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姚徽:〈「無寧(毋寧)」、「無亦」論析—評《經傳釋詞》、《詞詮》「無」字「無寧(毋寧)」「無亦」例句〉,《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
韋紹翔:〈《經傳釋詞》古音通假字表說明〉,《楚雄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01。
孫汝建:〈句子定義的三個平面解讀〉,《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第24卷第5期。
孫汝建:〈句末語氣詞的四種語用功能〉,《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月第21卷第2期。
孫良明:〈詞類三分法芻議實詞虛詞二分新析——兼論黎錦熙「漢語語法圖解公式」對詞類劃分的貢獻〉,《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宮會玲:〈指點句讀之惑,解析斷句之難〉,《宿州教育學院學報》、語文學刊,2008年6月。
徐仁甫:〈反詰句相反見意——辨《經傳釋詞》「不」「無」為語詞之誤〉,《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
徐仁甫:〈詩經反詰句,傳箋正言之——辨《經傳釋詞》「不」「無」為語詞之誤〉,《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袁海林:〈王引之《經傳釋詞》的引據〉,《語言研究》,1998年第4期。
袁海林:〈試論王引之《經傳釋詞》虛詞訓詁的創新意識〉,《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年01。
袁海林:〈論王引之《經傳釋詞》的虛詞研究方法〉,《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郝文華:〈從詞類術語看王氏虛詞詞類觀〉,《大同高專學報》,1996年第10卷第4期。
郝維平:〈談《馬氏文通》對《經傳釋詞》的批評〉,《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
馬玉萌:〈《經傳釋詞》助詞類術語小議〉,《咸寧學院學報》,2008年05。
馬玉萌:〈《經傳釋詞》連詞類術語小議〉,《南方論刊》,2008年10。
馬固鋼:〈論改變句子語氣而釋詞——評《經傳釋詞》以來某些辭書的傾向〉,《辭書研究》,1997年05。
馬清福:〈劉淇的虛字以表性情論——《助字辨略》與《經傳釋詞》等書的比較〉,《松遼期刊》,1985年第4期。
常青:〈《經傳釋詞》正誤二則〉,《中州學刊》,1986年第3期。
張在云:〈《經傳釋詞》誤注出處一例〉,《中國圖書評論》,1992年第3期。
張忠堂、林琼:〈傳統語言學的字類名稱及闡釋〉,《山西大同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第5期。
張忠堂:〈傳統語言字類的名稱及闡釋〉,《山西大同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第5期。
張金霞:〈王引之虛詞研究方法探討〉,《漢字文化》,2001年第3期。
張瑞芳:〈試析王引之《經傳釋詞》中的虛詞「爰」〉,《哈爾濱學報》,2009年3月第30卷第3期。
張穎:〈《經傳釋詞》音轉情況考察〉,《絲綢之路》,2012年第16期。
畢燕娟:〈《經傳釋詞》研究綜述〉,《大眾文藝》,2012年第11期。
章也:〈《經傳釋詞》箋注「○以已」〉,《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
章也:〈《經傳釋詞》箋注「與」〉,《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
郭錫良:〈古漢語虛詞研究評議〉,《語言科學》,2003年1月第2卷第1期。
郭錫良:〈先秦語氣詞新探(一)〉,《古漢語研究》,1988年第1期。
郭錫良:〈先秦語氣詞新探(二)〉,《古漢語研究》,1989年第1期。
郭靈云:〈從因聲求氣到因聲求義——評《虛字說》《經傳釋詞》虛詞訓釋〉,《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年06。
郭靈云:〈清人虛詞研究中的語法思想——以《虛字說》《助字辨略》《經傳釋詞》為例〉,《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年04。
陳志明:〈古漢語虛詞研究史述略〉,《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陳鴻森:〈《經傳釋詞》作者疑義〉,《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4期。
單殿元:〈《經傳釋詞》簡論〉,《辭書研究》,2002年第4期。
賀陽:〈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第5期。
馮玉:〈《孟子》中連用的句尾語氣詞〉,《甘肅高師學報》,2006年第11卷第6期。
楊巧琳:〈淺析《經傳釋詞》中的「異字同條」現象),《現代語文》(語言研究),2008年10。
楊郁:〈《經傳釋詞》引據法研究〉,《瓊州大學學報》,1994年01。
賈璐:〈《經傳釋詞》箋注「云員」〉,《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
廖秋忠:〈語氣與情態評介〉,《國外語言學》,1989年第4期。
廖禮平:〈《論語》、《孟子》中語氣詞連用初探〉,《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
趙巧麗:〈略談古人對古書句讀的認識機制〉,《今日南國》,2008年3月第85期。
趙長才:〈先秦漢語語氣詞連用現象的歷時演變〉,《中國語文》,1995年第1期。
趙宣、單殿元:〈王引之《經傳釋詞》編撰思想述論〉,《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年第2期。
趙靜:〈從「夫」的語法化看詞匯和語法的協同發展——以《經傳釋詞》「夫」詞條為例〉,《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08。
劉叔新:〈關於助詞的性質和類別問題〉,《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
劉承慧:〈先秦「矣」的功能及其分化〉,《語言暨語言學》,2007年第8期第三卷。
劉建明:〈《助字辨略》、《經傳釋詞》比較略述〉,《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2期。
劉建明:〈《經傳釋詞》研究綜述〉,《平原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劉翠:〈古漢語「不」的一類特殊用法——兼與《經傳釋詞》商榷〉,《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
賴積船:〈《經傳釋詞》「所」釋發疑〉,《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
顧恩多:〈從「爰」的釋義看《經傳釋詞》的幾點不足〉,《集寧師專學報》,2005年第2期。
指導教授 岑溢成 審核日期 2014-8-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