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40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18.188.66.13
姓名 許玉敏(Yu-min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朱熹及北山三子《大學》詮釋研究
(Zhu Xi and Beishan sanzi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相關論文
★ 《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 《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
★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 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
★ 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 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
★ 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毛奇齡《四書改錯》研究
★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研究
★ 莊子倫理學研究★ 中國古典詩論中的寫實概念--以現代詮釋為研究進路
★ 《國史要義》與柳詒徵《春秋》經史學★ 紀昀詩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朱熹及北山四先生中的王柏、金履祥與許謙對《大學》的詮釋。為了敘述方便,將王、金、許三人合稱北山三子。現在學界普遍以祖述朱說為北山三子的思想特色,本文的主要寫作目的是要檢討這個說法是否合宜。筆者認為現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只注意到朱王金許四人所使用的詞彙與文句十分雷同,而未能釐清這些詞彙與文句所蘊涵的意義是否相同。本文以這四人對《大學》的詮釋為例,說明他們在相似的文句底下,各自表達了不同的思想,不可一概而論。
關於朱熹的心性論及其對《大學》的詮釋,筆者認為應從「心」的形氣結構入手,由存在構造來理解朱熹所謂的「心」。本文認為朱熹有「本心」的概念,他肯定人類都擁有純粹至善的本心,它雖會被遮蔽,但不會被昏濁。本心的「安」,就是人類從事道德行為的最大動力。但人類也有主管思慮的心之官,心之官的昏濁,則有可能遮蔽本心的發用。朱熹的《大學章句》裡,格物致知是推擴本心的工夫,誠意則是對治心之官的工夫,兩者層次不同,而應以推擴本心為根本工夫。
北山三子對「心」的理解,沒有像朱熹那樣細緻的區分,而是將心區分為形而上之理與形而下之氣兩部分。北山三子的心性論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肯定性具有發用的能力;第二,認為心是理氣之合,理、氣各有發用,故一心之中道心、人心不斷衝突。這兩點決定了他們的工夫論是知先行後的工夫型態,以格物致知為第一截工夫,以誠意正心為第二截工夫,二者又以誠意為重。經過本文的討論可知,北山三子的想法與朱熹並不相同。因此,以「祖述朱說」來評價北山三子的說法,是有待商榷的。
摘要(英) Wang bo, Jin lüxiang and Xu Qian, who were called Beishan sanzi in this thesis, were three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late Song and early Yuan Dynasties. It is said that Beishan sanzi’s theory followed the ideology of Zhu Xi’s theory.However, this statement will be re-examined by studying their anno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in this thesis.There exists a obvious problem while comparing the theories between Zhu Xi and Beishan sanzi’s by some modern scholars. Usually the comparison was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of usage of words without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the implication of those words.We know that the homonym and synonym are widely used in Chinese ancient books. It is inappropriate to compare two different theories only based on linguistic matters. Therefore, this thesis proposes evidences that Zhu Xi and Beishan sanzi used similar words to express different thoughts.
The meaning of Xin(心, heart) in Zhu Xi’s theory is discussed in Chapter 2 and 3, which is started by describing the structure of Xin. In Zhu Xi’ opinion, Xin is formed by Xing(形, form) and Qi(氣, vitality)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Zhu Xi’s theory on Xin, we learn the X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Xinzang(心臟, physical heart), Xinzhiguan(心之官, the office of the mind), and Benxin(本心, Root Self). Zhu Xi believes that Benxin belongs to Immetaphysical field, and it is pure and perfect. The efforts of Self-cultivation of Gewu(格物, investigating things) and Zhizhi(致知, extending knowledge) can help us to manifest our Benxin completely. Moreover, Chengyi(誠意, Making the thoughts sincere) can help people to purify their Xinzhiguan.
However, the comprehension of heart for Beishan sanzi differs from for Zhu Xi. Beishan sanzi believe that the Xin is composed of li(理,principle) and Qi. Thus, there are two contradictory forces existing in human′s Xin. One is called Daoxin(道心, moral mind), which is driven by li. The other is called Renxin(人心, human mind) which is driven by Qi. Because of the confliction of Daoxin and Renxin in one’s Xin, it is necessary to accomplish two steps of works for a scholar . First of all, he needs to distinguish Daoxin from Renxin by understanding what li is. The process of this work is called Gewu and Zhizhi. Second, he has to enforce his behavior to conform li. The process of this work is called Chengyi.
Beishan sanzi had claimed that their theory followed the ideology of Zhu Xi’s theory.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it is clear that the anno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between Zhu Xi and Beishan sanzi are different.
關鍵字(中) ★ 朱熹
★ 北山三子
★ 大學
★ 明德
★ 格物致知
★ 誠意正心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關於研究方法的幾個問題 3
第二節 關於北山四先生學術評價的檢討 7
(一)「祖述朱說」與「疑經」 8
(二)朱陸合會 10
第三節 北山四先生與「北山學派」 13
(一)《宋元學案‧北山四先生學案》 14
(二)現代學者的「北山學派」研究 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21
第五節 章節架構安排 22
第二章 朱熹的「心」學內涵 25
第一節 現代學者對朱熹之「心」的理解 26
(一)牟宗三的詮釋 26
(二)唐君毅的詮釋 29
(三)對牟宗三「氣心」與「他律道德」二說的回應 32
(四)心具多種涵義 42
第二節 一體之氣的宇宙觀 44
(一)天地只是一氣 44
(二)陰陽之氣與天 51
第三節 人類的形體構成 56
(一)精氣為物 57
(二)鬼神魂魄:人類的活動 59
第四節 三種心 65
(一)能思慮之心 66
(二)有知覺之心 70
(三)知覺與思慮判斷的一致性 76
第五節 本心-心統性情 77
(一)「統」 78
(二)性情 81
(三)心之體用:已發、未發 90
第六節 小結 98
第三章 朱熹的《大學章句》 101
第一節 朱熹對「明德」的注解 101
(一)《大學章句》的明德詮釋 102
(二)辨明「明德」非性 106
(三)「明德」本明的理論意義 109
第二節 氣稟所拘,人欲所蔽──惡的來源 113
(一)兩種性與兩種命 115
(二)《大學章句》的氣禀與物欲 120
(三)惡亦不可不謂之性 126
第三節 朱熹的格物致知 128
(一)格物 129
(二)致知 132
第四節 朱熹的誠意 140
(一)誠意 140
(二)慎獨與致知的次序 144
第五節 朱熹的正心 145
第六節 小結 148
第四章 王柏《大學》解 149
第一節 王柏的心性觀 150
第二節 王柏對「明德」的詮釋 159
第三節 王柏在形式上對「格致章」的改動 162
第四節 王柏改動「格致章」的意義 168
第五節 小結 171
第五章 金履祥《大學》解 173
第一節 明明德與正心 174
(一)明德的定義 174
(二)明明德的工夫 183
第二節 格物致知 188
(一)本然之知 189
(二)對致知的理解 191
第三節 誠意 192
(一)「誠意」的工夫便是「謹獨」 192
(二)「致知」與「誠意」是「心」上兩種工夫 196
第四節 小結 198
第六章 許謙《大學》解 201
第一節 明明德釋義 201
(一)德的內涵 201
(二)德與心 204
(三)明德不明之因 205
第二節 格物致知 209
(一)格物窮理之「理」 209
(二)致知之知 211
第三節 誠意與正心 213
(一)許謙對誠意的詮釋 214
(二)許謙對正心的詮釋 216
第四節 小結 218
第七章 結論 219
第一節 心性論的綜合比較 219
第二節 《大學》詮釋的綜合比較 222
第三節 本研究的意義及侷限 225
參考文獻 229
(一)引用原典 229
(二)專書 231
(三)期刊 233

參考文獻 (一)引用原典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1968年校勘影印。
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1998年第二次印刷。
王守仁《王文成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6年第五次印刷。
王柏《書疑》,《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柏《魯齋王文憲公文集》,《續金華叢書》。
王柏《魯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本文引錄之《魯齋集》頁碼,以此書為準。)
王梓材、馮雲濠編撰《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褘、宋濂《元史》,《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褘《王忠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托克托《宋史》,《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朱熹《朱子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1990年。
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朱熹撰,黃珅校點《大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何基《何北山遺集》,《金華叢書》。
宋濂《文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見羅欽順《整菴存稿》,《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山:中華書局,2009年第二版。
金履祥,《資治通鑑前編》,《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金履祥《大學疏義》,《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本文引錄之《大學疏義》頁碼,以此書為準。)
金履祥《大學疏義》,《金華叢書》。
金履祥《仁山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金履祥《孟子集註考證》,《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金履祥《尚書表注》,《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金履祥《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前編》,《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金履祥《論語集註考證》,《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倪士毅《四書輯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周易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禮記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張載《張子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章懋《楓山語錄》,《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許謙《讀四書叢說》,《四部叢刊》。(本文引錄之《讀四書叢說》頁碼,以此書為準。)
許謙《讀四書叢說》,《金華叢書》。
許謙《讀書叢說》,《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建《學蔀通辨》,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
程敏政《篁墩文集‧拾遺》,《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初版,2009年第二次印刷。
揚雄《揚子法言》,《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收錄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義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裵宗鎬 編《韓國儒學資料集成》,漢城:延世大學校出版部,1980年。
鄭玄注《周易‧乾鑿度》,清刻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戴璉璋、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二)專書
丁為祥《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錕《朱學正傳──北山四先生理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田浩(Hoyt C.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石訓 等著《中國宋代哲學》,河南:河南出版社,1992年。
朱杰人主編《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週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1年。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7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3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4年。
吳展良主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吳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年。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1997年第二版。
耶方斯(Jevons, William Stanley)著,嚴復譯述《名學淺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徐遠和《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秦志勇《中國元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馬蒂尼奇(A.P. Martinich)編,牟博、楊音萊、韓林合等譯《語言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高云萍《宋元北山四先生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國立編譯館《宋史研究集》第四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年初版,1986年再版。
崔英辰著、刑麗菊譯《韓國儒學思想研究》,北京:東京出版社,2008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陳正夫、何植靖《許衡評傳》(附許謙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2002年第三次印刷。
陳來、朱杰人主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程元敏《王柏之生平與學術》,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2011年。
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初版,2002年再版。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5年三版。
劉述先《理一分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劉述先《儒家哲學研究問題、方法及未來開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年。
羅立剛《宋元之際的哲學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龔道運《朱學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三)期刊
朱鴻林〈明太祖的經史講論情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5期,2005年。
何植靖〈許謙的宇宙觀及其融合朱陸思想的傾向〉,《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1994年6月。
吳展良〈朱子之鬼神論述義〉,《漢學研究》第31卷,第4期,2013年12月。
吳略余〈論朱子哲學的理之活動義與心之道德義〉,《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
李明輝〈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上),《鵝湖月刊》,第387期,2007年9月。
李明輝〈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下),《鵝湖月刊》,第388期,2007年10月。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2004年6月。
杜保瑞〈對牟宗三批評朱熹與程頤依《大學》建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8期,2009年8月。
段景蓮、王麗霞〈從《大學章句》和《大學問》看朱熹與王陽明在認識論中的異同〉,《河北職工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孫克寬〈元代金華之學述評〉,《幼獅學誌》,第8卷,第3期,1969年。
康宇〈論元代四書學之解經特色〉,《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張晶〈宋元時期婺學的流變〉,《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秋之卷。
陳佳銘〈朱子論「明明德」之研究〉,《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7月。
陳振崑〈論朱子「心統性情」的「心」是「本心」還是「氣心」?〉,《華梵人文學報》,第18期,2012年7月。
游騰達〈唐君毅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省察──以心性論為焦點〉,《鵝湖學誌》,第42期,2009年6月。
黃瑩暖〈朱子格物之心性理論與工夫義蘊的再探討〉,《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7月。
黃瑩暖〈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當代儒學研究》,第8期,2010年6月。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3月。
楊祖漢〈從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論」看自然與自由的統一〉,《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1》,中壢: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3月。
楊祖漢〈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總第16期),2011年12月。
廖雲仙〈元代《四書》學的繼承與開創──以元儒許謙為例〉,《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
廖雲仙〈試析朱子《四書集註》於元代興盛的原因〉,《勤益學報》,第16期,1998年11月。
翟志成,〈出入於形上與形下之間:朱熹之理氣與三心〉,《新亞學報》第三十一卷(上)文哲分冊,2013年6月。
翟志成〈出入於形上與形下之間:朱熹之理氣與三心〉,《新亞學報》第31卷(上),文哲分冊,2013年6月。
劉榮賢〈從理一分殊到心統性情──伊川與朱子經學及理學思想結構之不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2期,2011年6月。
蔡鴻江〈從大學改本看宋代改經之風〉見《高餐通識教育學刊》,2006年,第3期。

指導教授 岑溢成 審核日期 2014-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