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1401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18.226.187.199
姓名 陳孟君(Meng-chu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藥病為喻的精神史——以錢謙益為中心的考察
(Psychology History with Metaphors of Disease and Medicine ——A case study centralized by Qian Qanyi)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以「藥」、「病」之喻為問題意識,解釋從王陽明以降至明末清初集學問之大成者──錢謙益之間的「藥」、「病」之喻的傳承與新變,盼能提供一些新觀點來詮釋明清之際的學術議題。泰州學派、禪宗常為東林學派眼中疾病叢生之社會亂源,然東林學派、泰州學派都常以藥、病為喻,展露其醫國之志,其中的藥、病之喻涉及權力的建構與解構,東林學派與泰州學派精神中的暗合之處,亦為筆者欲討論的問題。
傳統儒、釋、道三家都有以藥、病為喻闡述論點之淵源,明中葉以後三教間既融合又競爭,學者如何以藥、病為喻,詮釋自家學說觀點,並如何援引三教之學說,亦為筆者研究的重點。
錢謙益錢謙益在詩作、文學理論、雜著中常以醫病為隱喻闡釋學問,其範圍包含:理學、政治、經典、文學、佛學、史學等領域,錢謙益欲震聾發聵的積極經世願望,從其「醫國手」之喻可見出。

摘要(英) Inheritance and new change between “Medicine” and “Disease” – Collection of studies from an era Wang, Yang-Ming was in the presence to end of Dynasty Ming and beginning of Dynasty Ching was interpreted by metaphors of “medicine” and “disease” as consciousness of the issue, with an expectation to provide some new perspectives to interpret academic topics during period of Dynasty Ming and Ching. Taizhou school, Zen Buddhism were deemed as chaotic source of society with many disease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Tungling school; however, Tungling school and Taizhou school often displayed their ambition of treating country with metaphors through medicine and disease, among of which, the metaphor of medicine and disease was involved with construc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power; implied incorporation lied in the spirit of Tungling school and Taizhou school was also the issue the author intended to discuss.
Traditionall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t had originated metaphor of medicine and disease as sources to interpret their theoretic points; since the middle of Dynasty Ming, these three schools not only incorporated mutually, but also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 under such situation, how does a scholar interpret his own theoretic perspective with metaphors of medicine and disease and how does he quote doctrine from these three schools were also the focuses in the study the author made hereof.
Qian Qianyi often illustrated what he learned with metaphors of medicine and disease among his poetry, literature theories and other masterpieces, where the domains included but not limited to science, politics, classics, literature and Buddhism.
Qian Qianyi ’s desire of enlightening world is visible in the metaphor of his “hands of curing the country”.


關鍵字(中) ★ 王陽明
★ 錢謙益
★ 泰州學派
★ 東林學派
★ 藥
★ 病
關鍵字(英) ★ Wang Yang-Ming
★ Qian Qanyi
★ Taizhou school
★ Tungling school
★ Medicine
★ Diseas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致謝……………………………………………………………………… iv
目錄 ……………………………………………………………………… v
第一章 前言 ………………………………………………………………1
一、研究動機、目的………………………………………………………1
二、文獻回顧、章節安排、研究範………………………………………6
三、研究方法………………………………………………………………16
(一)、疾病的隱喻………………………………………………………16
(二)、儒家思想中的藥喻………………………………………………19
(三)、諸子及佛家思想中的藥喻………………………………………22
(四)、道家思想中的藥喻………………………………………………26
第二章 從王陽明到錢謙益思想上的藥、病論述 ………………………29
一、王陽明的藥病論述……………………………………………………29
(一)、王陽明以「知行合一」為藥……………………………………29
(二)、人病須「因病給藥」,「因藥而病」的法病亦須對治………30
二、王龍溪的藥病論述──善識人病猶秦越人 …………………………33
三、泰州學派的藥喻………………………………………………………36
四、李卓吾的藥病論述……………………………………………………41
(一)、李卓吾論學者痼疾………………………………………………41
(二)、心滅罪亡病亦瘳——李卓吾佛學的藥…………………………48
五、錢謙益為佛門開出的藥方……………………………………………53
(一)、繼承萬曆三大師之志……………………………………………53
(二)、攻台教以治狂禪…………………………………………………61
第三章 湯顯祖、錢謙益文學上的藥病之喻 ……………………………64
一、前後七子到錢謙益……………………………………………………64
二、湯顯祖以至情為藥──論《牡丹亭》中的藥喻………………………75
(一)、春天的牡丹亭……………………………………………………76
(二)、夢與「醃贊登」…………………………………………………79
三、湯顯祖與晚明文化的醫病隱喻………………………………………84
四、從錢謙益編纂《列朝詩集》談起……………………………………86
五、高文大冊之外──《列朝詩集》〈香奩〉集之編選視域……………94
(一)、高文大冊之外……………………………………………………94
(二)、在女性身上尋找男性失落的氣質………………………………96
(三)、以詩存人…………………………………………………………98
1、不忍淹沒女性身影 ……………………………………………………98
2、被吞噬的「好人」──早夭的才女……………………………………102
(四)、婦德與情觀………………………………………………………104
(五)、針砭男性喪志病之藥──女性出了閫域…………………………109
第四章 錢謙益的藥病隱喻──「醫國手」形象的建立 …………………112
ㄧ、東林學派的藥喻 ……………………………………………………112
二、文學可以救世…………………………………………………………119
三、錢謙益醫國手形象的建立……………………………………………127
第五章 餘論──毒的世界觀 ………………………………………………141
參考文獻……………………………………………………………………14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一) 錢謙益專書
錢謙益著︰《錢牧齋全集》,第一冊,《牧齋初學集》,上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著︰《錢牧齋全集》,第二冊,《牧齋初學集》,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著︰《錢牧齋全集》,第三冊,《牧齋初學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著︰《錢牧齋全集》,第四冊,《牧齋有學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著︰《錢牧齋全集》,第五冊,《牧齋有學集》,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著︰《錢牧齋全集》,第六冊,《牧齋有學集》,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著︰《錢牧齋全集》,第七冊,《牧齋雜著》,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著︰《錢牧齋全集》,第八冊,《牧齋雜著》,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謙益著,許逸民等編︰《列朝詩集》,第一–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
錢謙益著︰《列朝詩集小傳》,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二) 其他古籍
朱守亮著:《詩經評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老子著,饒尚寬譯注:《老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3年。
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王叔岷校注:《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
韓非子校注組:《韓非子校注》,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張志聰隱菴集註:《黃帝內經素問集註》,上海:上海科學科技出版社,1990年。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何晏注,邢昺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釋僧佑著:《弘明集》,台北︰新興書局,1960年。
歐陽脩:《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劉基撰,魏建猷、蕭善薌點校:《郁離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方孝孺著,徐光大校點:《遜志齋集》,浙江:寧波出版社,2000年。
吳光、錢明等編校,王守仁撰︰《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陽明著,陳榮捷詳註集評:《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
王畿:《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書局影印清刻本。
方祖猷、梁ㄧ群、李慶龍等編校:《羅汝芳集(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方祖猷、梁ㄧ群、李慶龍等編校:《羅汝芳集(下)》,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錢明編校:《徐愛、錢德洪、董澐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陳祝生等點校,王艮撰:《王心齋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 山東:齊魯出版社,1992年。
鄧豁渠著,鄧紅校注:《《南詢錄》校注》,湖北: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贄撰,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雲棲祩宏著,蔡運辰贅言:《竹窗隨筆贅言》,台北:新文豐,1979年。
繆仲淳著,褚玄仁、李順保校訂編輯︰《增訂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袁宏道:《珊瑚林》,北京圖書館藏明清響齋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鍾惺︰《史懷》,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9年。
湯顯祖著:《玉茗堂尺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發行,1996年。
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湯顯祖:《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湯顯祖原著,王安庭評注:《南柯記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湯顯祖原著,曲家源評注:《紫簫記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湯顯祖原著,李曉評注:《邯鄲記評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陶望齡︰《歇菴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顧憲成:《顧端文公遺書三十七卷附年譜四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
葉紹袁編:《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喻嘉言著,丁侃校注:《醫門法律》,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喻嘉言著:《喻意草》,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張岱︰《琅嬛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方以智:《藥地炮莊》,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
方以智:《青原志略》,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劉貫文等編︰《傅山全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黃宗羲撰,伍崇曜校刊,嚴一萍選輯:《南雷詩歷》,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5年。
黃宗羲:《南雷詩文集》,《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董說︰《豐草菴(庵)前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37年。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2年。
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1990年。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沈善寶:《名媛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據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鴻雪樓刻本影印。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冊。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寶雲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景德傳燈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慈怡︰《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二、 專著
丁功誼:《錢謙益文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中央大學共同學科主編:《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方詩銘:《中國歷史紀年表﹙修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196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人文講習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任道斌:《方以智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朱全國:《文學隱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朱則杰:《清詩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朱易安:《中國詩學史:明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吉川忠夫著,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6年。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吳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弗萊(Northrop Frye)著,吳持哲譯:《諾思洛普‧弗萊文論選集》,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7年。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何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吳燕娜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Bary)著,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邢益海編:《冬煉三時傳舊火──港台學人論方以智》,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林賢治:《五四之魂──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廣西:灕江出版社,2012年。
南炳文、何孝榮:《明代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台北:鼎文書局,1973。
周法高:《錢牧齋吳梅村研究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徐朔方、孫秋克:《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荒木見悟:《憂國烈火禪──禪僧覺浪道盛のたたかい》,東京:研文出版,2000年。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范景中、周書田編纂:《柳如是事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
范家偉:《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馬曉英:《出位之思:明儒顏鈞的民間化思想與實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5年。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陳永革:《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永革:《近世中國佛教思想史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台北:允晨文化,2011年。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黃惠娟主編:《台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 (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梁其姿著,朱慧穎譯:《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梁其姿著:《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梁其姿著:《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孫之梅︰《錢謙益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增訂版)》,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店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1998年。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張永堂:《方以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張永剛:《東林黨議與晚明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維昭:《悖離與回歸──晚明士人美學態度的現代觀照》,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馮小祿:《明代詩文論爭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趙園:《易堂尋踪──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鄭毓瑜編:《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葛萬里編︰《清錢牧齋先生謙益年譜》,胡文楷撰︰《清錢夫人柳如是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明遺民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斐世俊:《四海宗盟五十年──錢謙益傳》,台北:東方出版社,2001年。
裴世俊:《錢謙益古文首探》,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裴世俊:《錢謙益詩歌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裴世俊:《錢謙益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榮格(Carl G.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溝口雄三著,陳耀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蔣寅:《王漁洋與康熙詩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蔣國保:《方以智哲學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廖可斌主編:《2006明代文學論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8年。
謝正光:《明遺民傳記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明陽著:《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 : 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年。
羅熾:《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釋聖嚴,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M.H.艾布拉姆斯著:《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Robert Bocock & Kenneth Thompson 編,龔方震、陳耀庭等譯:《宗教與意識形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法〕米歇爾‧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法〕米歇爾‧傅柯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法〕米歇爾‧傅柯著,劉北成譯:《臨床醫學的誕生》,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法〕米歇爾‧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美〕瑪麗‧道格拉斯著,黃劍波等譯:《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美〕羅伯特‧漢著,禾木譯:《疾病與治療人類學怎麼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
王萌:〈明清女性創作群體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刊於《中州學刊》,第6期,2005年11月。
王婕:〈知人論事具慧眼,清蒼雅正為旨趣-論清代女詩人汪端以及《明三十家詩選》〉,刊於《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3月。
王琳、孫之梅:〈《列朝詩集》述要〉,《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
王則遠、房克山:〈錢謙益詩論初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王俊義:〈論錢謙益對明末清初學術演變的推動、影響及其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6年第2期。
王俊義:〈錢謙益與明末清初學術演變〉,見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王承丹:〈錢謙益與公安派關係簡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王鍾翰:〈柳如是與錢謙益降清問題〉,見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編輯委員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2期,2004年6月。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朱則杰:〈錢謙益柳如是叢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2年9月。
朱利華:〈「通人」錢牧齋〉,《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任 火:〈論錢謙益性格的文化內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1997年7月。
宋健:〈論覺浪道盛的「莊子托孤」說〉,刊於《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期。
李世英:〈論錢謙益與朱彝尊詩學觀的異同〉,《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8卷第2期,1996年6月。
岑溢成:〈王心齋安身論今註〉,《鵝湖學誌》,第十四期,1995年。
呂妙芬:〈陽明學者的講會與友論〉,《漢學研究》第十七卷第1期,1999年6月。
汪榮祖:〈錢牧齋的史筆〉,《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2期,2004年6月。
杜 若:〈錢牧齋和柳如是〉,《自由談》第30卷第2期,1979年2月。
杜 若:〈貳臣錢牧齋〉,《台肥月刑》第19卷第6期,1978年6月。
汪 玨:〈罕見的錢謙益遺著及其他清季善本詩文集〉,《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5卷第2期,1992年2月。
李紀祥:〈亡國哀歌:錢謙益〉,《史學通訊》第27期,1992年。
李慶:〈錢謙益:明末士大夫心態的典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
周伯戡:〈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的理論基礎〉,《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9期,1982年,12月。
胡幼峰:〈王士禎詩觀「三變」與錢謙益的關係〉,《輔仁國文學報》第10期,1994年4月。
胡幼峰:〈錢謙益的「弇州晚年定論」說質疑〉,《中外文學》第21卷第1期,1992年6月。
徐聖心:〈王夫之《論語》詮釋之「應病予藥」喻辨──兼與方以智藥病說之比較〉,《台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08年12月。
孫之梅:〈靈心、世運、學問-錢謙益的詩學綱領〉,《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孫之梅、王琳:〈錢謙益的佛學思想〉,《佛學研究》,1996年。
孫之梅:〈鬼趣 兵象-錢謙益論竟陵派〉,《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孫之梅:〈錢謙益的「香觀」「望氣」說〉,《中國韻文學刊》1994年第1期。
孫康宜:〈明清女詩人選集及策略〉,刊於《中外文學》,第23卷第2期,1994年7月。
陳洪:〈錢謙益與金聖嘆「仙壇倡和」透視〉,《南開學報》1993年第6期。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鄧豁渠的出現及其背景〉,《大陸雜誌》,1997年,第97卷第4期。
荒木見悟:〈覺浪道盛研究序說〉,《集刊東洋學》第35期,1976。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覺浪道盛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第4期,1999年12月。
柳作梅:〈朱鶴齡與錢謙益之交誼及注杜之爭〉,《東海學報》第10卷第1期,1969年1月。
柳作梅:〈王土禛與錢謙益之詩論〉,《書目季刊》第2卷第3期,1968年3月。
柳作梅:〈清代之禁書與牧齋著作(錢牧齋研究叢稿之一)〉,《圖書館學報》(東海大學)第4期,1961年7月。
柳作梅:〈牧齋藏書之研究(錢牧齋研究叢稿之二)〉,《圖書館學報》(東海大學)第5期,1963年8月。
柳作梅:〈錢牧齋新傳〉,《圖書館學報》(東海大學)第2期,1960年7月。
柳作梅:〈「泗水秋風」與「寒燈擁髻」-讀周策縱先生論詩小札而作〉,《大陸雜誌》第44卷第2期,1972年2月。
郝潤華:〈論《錢注杜詩》對清代詩詮釋學的影響〉,《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0年第2期。
郝潤華:〈論《錢注杜詩》的詩史互證方法〉,《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郝潤華:〈《錢注杜詩》中的詩史互證與時代學術精神〉,《杜甫研究學刊》2000年第1期。
連瑞枝:〈錢謙益的佛教生涯與理念〉,《中華佛學學報》1994年第7期。
連瑞枝:〈漢月法藏(1573-1635)與晚明三峰宗派的建立〉,《中華佛學學報》1996年第9期。
連文萍:〈詩史可有女性的位置?-以兩部明代詩話為論述中心〉,刊於《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
陳美朱:〈捉得竟陵訣──鍾惺、譚元春詩作特色析論〉,刊於《高雄師大學報》,第15期,頁401。
翁容:〈靈心‧世運‧學問──錢謙益詩論小議〉,《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張永貴、黎建軍:〈錢謙益史學思想評述〉,《史學月刊》2000年第2期。
張升:〈論陳名夏與錢謙益之交往〉,《江海學刊》1998年第4期。
張連第:〈錢謙益的詩學理論〉,《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張健:〈錢謙益寄題泰和蕭伯玉春浮園十四詠析論〉,《明道文藝》第238期,1996年1月。
裴世俊:〈試析錢謙益的「弇州晚年定論」-兼及錢鍾書對「定論」的評價〉,《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2期,2004年3月。
裴世俊:〈清初「江左三大家」降臣詩群探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裴世俊:〈視野宏通 溯源析流-評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山東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
裴世俊:〈錢謙益和經學〉,《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裴世俊:〈論黃宗羲和錢謙益的關係〉,《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
裴世俊:〈錢謙益主情審美命題及其價值〉,《江海學刊》1991年第4期。
裴世俊:〈清初錢、王「代興」之說爭議〉,《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
綦維:〈錢謙益「詩史」觀念與實踐及對注杜的影響〉,《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1年7月。
鄔國平:〈錢謙益、朱鶴齡注杜之爭及二人的關係〉,見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中國文學研究》第4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趙克生:〈錢謙益反復古思想與《明史‧文苑傳》〉,《六安師專學報》第16卷第1期,2000年2月。
趙儷生:〈顧亭林與錢牧齋〉,《晉陽學刊》1987年第1期。
趙永紀:〈論清初詩壇的虞山派〉,《文學遺產》1986年第4期。
鄒紀孟:〈小議錢謙益〉,《書屋》2002年第1 期。
鄭世芸:〈論選集在文學批評上的價值──以錢謙益《列朝詩集》與朱彝尊《明詩綜》為例〉,《受業集》第2期,2001年8月。
蔣國保:〈方以智與桐城方氏學派〉,刊於《中華文化月刊》,第280期。
錢仲聯、嚴明:〈錢謙益詩中的棋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2期,2004年6月。
潘冬梅:〈文本‧作品‧性別─淺議《列朝詩集‧閏集》香奩部分的編選與時代〉,刊於《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5年)。
廖肇亨:〈明末清初叢林論詩風尚探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
劉天行:〈明末遺民錢澄之的詩歌〉,《昆明師院學報》1980年第6期。
劉振華:〈論錢謙益的「文化遺民」心態〉,《東南文化》2000年第11期。
劉守安、張玉璞:〈論錢謙益對明代文學的評價和總結〉,《學習與探索》1997年第3期。
戴祖銘:〈喻昌與錢謙益〉,《浙江中醫雜誌》2001年第3期。
謝正光:〈錢牧齋之酒緣與仙佛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2期,2004年6月。
謝正光:〈探論清初詩文對錢謙益評價之轉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1卷,1990年。
簡恩定:〈錢謙益《讀杜小箋、二箋》評譯〉,《空大人文學報》第5期,1996年5月。
羅熾:〈方以智的道家觀〉,《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第十八卷第6期 1991年11月。
羅時進:〈錢謙益文學觀轉及其批評的意義〉,《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01年12月。
羅時進:〈錢謙益唐宋兼宗的祈向與清代詩風新變〉,《杭州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嚴志雄、鄧怡菁編︰〈錢謙益文學研究要目〉,《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2期,2004年6月。
嚴志雄:〈錢謙益攻排竟陵鍾、譚側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2期,2004年6月。
【韓】朴璟蘭:〈錢謙益的文學本質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韓】姜正萬:〈論錢謙益和「東林」的關係〉,《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1994年9月。
【日】長谷部剛著,李寅生譯:〈簡論《宋本杜工部集》中的幾個問題-附關於《錢注杜詩》和吳若本〉,《杜甫研究學刊》1999年第4期。
【日】長谷部剛著,李寅生譯:〈從「連章組詩」的視點看錢謙益對杜甫(秋興八首)的接受與展開〉,《杜甫研究學刊》1999年第2期。
【日】吉川幸次郎著,張連第譯:〈錢謙益的文學批評〉,見《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編:《古典文學論叢》第3輯,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二)西文期刊
Chaves, Jonathan. “The Yellow Mountain Poems of Ch’ien Ch’ien-i (1582-1664):Poetry as Yu-ch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8.2(Dec. 1988):465-492.
Che, K. L. “Not Words But Feelings-Ch’ien Ch’en-I (1582-1664)on Poetry.” Tamkang Review 6.1(Apr. 1975):55-75.
(三)日文期刊
吉川幸次郎:〈文學批評家としての錢謙益〉,《中國文學報》第31冊,1980年4月。
長谷部剛:(「宋本杜工部集」をめぐる諸問題-附「錢注杜詩」と吳若本について,《中國詩文論叢》第16號,1997年10月。
長谷部剛:(杜詩解釋の多義性についての-考察-錢謙益と朱鶴齡と「注杜の爭い」を中心として),《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第2分冊》第43號,1997年2月。
長谷部剛:(杜詩箋注における謙益の著述態度-杜甫と錢謙益とを結ぶもの),《中國詩文論叢》第14集,1995年10月。
野村魚占子:(錢謙益の歸有光評價をめぐる諸問題),《日本中國學會報》第44集,1992年10月。
橫田輝俊:〈錢謙益の文學理論〉,《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第39卷,1979年12月。
羅時進:(虞山詩流派研究-以流派規模及其形成原因為中心的探詩),《花園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第32號,2000年。
藤井良雄:(歸莊の文學思想-錢謙益からの師承について),《文學研究》第78輯,1981年2月。
四、學位論文
(一)中文學位論文
李素娓:《方以智「藥地炮莊」中的儒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李艷梅:《《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的性別文化初探:以男義女情為核心的考察》。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范宜如:《錢牧齋詩學觀念之反省:以《列朝詩集小傳》為探究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胡幼峰:《錢、馮主導的虞山派詩論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連瑞枝:《錢謙益與明末清初的佛教》,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許蔓玲:《錢謙億《列朝詩集》文學史觀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孟君︰《李卓吾《四書評》與晚明新四書學》。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楊晉龍:《錢謙益史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劉福田:《錢曾《牧齋詩註》之史實考察》,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劉浩洋:《方以智「東西均」思想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劉浩洋︰《從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論方以智晚年思想中的遺民心志》,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廖美玉:《錢牧齋及其文學》,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簡秀娟:《錢謙益藏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後由台北漢美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韓﹞李丙鎬:《錢謙益文學評論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二)西洋學位論文
Yim,Chi─hung:“The Poetics of Historical Memory in the Ming─Qing Transition:A Study of Qian Qianyi’s(1582-1664)Later Poetry.”Ph.D.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1998.
五、其他
楊玉成︰〈閱讀邊緣:晚明竟陵派的文學閱讀〉,2003年9月19日,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專題演講講稿。
楊玉成:〈病人絮語:晚明張大復的疾病與書寫〉,發表於中研院文哲所主辦,「2011明清研究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24日。
楊玉成:〈纂就散絲盈絡緯:王端淑《名媛詩緯》的文學視域〉,成大中文系主辦
,中國文學系紀念蘇雪林教授暨創立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2006年11月。
楊儒賓:〈托孤與神遊──明末莊子學的思想史意義〉,「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研究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0月。
指導教授 康來新 審核日期 2014-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