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47202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 、訪客IP:18.119.104.238
姓名 黃惠珍(Hui-chen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研究所
論文名稱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印尼山口洋(singkawang)是客家華人聚居的地區,此地的客家人來自大陸原鄉地區,由於與當地原住民長時間來往接觸,並受到荷蘭時期殖民的影響,逐漸形成其特有的音韻現象與詞彙使用習慣,成為今日的山口洋客家話。本文即以此為研究對象。
本論文主要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文獻探討、歷史背景概述。第二章介紹山口洋客家話的語音系統。第三、四章主要是山口洋客家話歷時和共時的音韻比較。分別就聲母、韻母、聲調部分來探討今日山口洋客家話自中古音以下的語音演變及發展。其次,將山口洋客家話與其他客語次方言做共時的比較,歸納山口洋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五章為音類關係的考察。在相同韻攝中,由於聲母發音部位不同,使得韻母有不同的表現;在不同韻攝中,聲母的發音部位相同,韻母會有相同的表現形式。第六章介紹山口洋客家話的特殊詞彙。語言經過歷史變遷及長時間的使用而產生詞彙消失、融合、改變及創新的現象。第七章結論,透過研究比較後得知:山口洋客家話的音韻、詞彙有存古,也有創新的一面。
摘要(英) Singkawang (West Kalimantan, Indonesia) is populated mainly by the Hakkas who
migrated from Mainland China. Due to long-term language contact with the aboriginal
languages in Indonesia, and the influence by Dutch during the colonial era, Singkawang
Hakka possesses some peculiar phonetic phenomenon and vocabular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research method, literature review, historical and linguistic
background. Chapter Two deals with the phonology of Singkawang Hakka.Chapter Three and
Chapter Four focus on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comparison. Using Middle Chinese as a
reference point,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ls, finals, and tones of Singkawang
Hakka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econdly, we will compare Singkawang Hakka with
other Hakka dialects in China and Taiwan in order to sum up the phonetic characteristic.
Chapter Five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ound relation. In the same rhyme group, because the
points of articulation of initial are different, make the finals have different form. In different
rhyme groups, the same points of articulation of initial have the same final form. Chapter Six
introduces the special vocabulary. As languages develop, the meanings of words can change
all the time. And the words disappear, blend , change and innovate.Chapter Seven is the
conclusion. Through comparison:the phonetic and vocabulary of Singkawang Hakka are
stored anciently and innovation too.
關鍵字(中) ★ 詞彙比較
★ 音韻比較
★ 山口洋客家話
★ 印尼山口洋
★ 語言接觸
關鍵字(英) ★ Singkawang
★ Phonetic comparison
★ Vocabulary comparison
★ Language contact
★ Singkawang Hakka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歷史背景概述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 山口洋客家話語音系統
第一節 聲母部分
第二節 韻母部分
第三節 聲調部分
第四節 連讀變調
第五節 文白異讀
第六節 同音字表
第三章 山口洋客家話與中古音的比較
第一節 聲母部分
第二節 韻母部分
第三節 聲調部分
第四章 山口洋客家話的語音特點
第一節 聲母部分
第二節 韻母部分
第三節 聲調部分
第五章 音類的關係
第一節 聲母部分
第二節 韻母部分
第六章 山口洋客家話的特殊詞彙
第一節 山口洋客家話與台灣海陸、四縣客家話詞彙比較
第二節 山口洋客家話與梅縣客家話的對應關係
第三節、山口洋客家話與粵語的對應關係
第四節、山口洋客家話與潮州話的對應關係
第五節、山口洋客家話借用外來語詞彙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一、專書部分
丁邦新 1998《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002《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東 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市:南天。
王福堂 1999《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力主編 2000《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孔遠志 1999《中國印度尼西亞文化交流》,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古國順等著 2005《臺灣客語概論》,台北市:五南。
包思井編 1951《印度尼西亞辭典》,中南出版公司。
辛世彪 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巫樂華 1994《南洋華僑史話》,台北市:臺灣商務。
何石松、劉醇鑫編2002《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市:北市客委會。
何石松、劉醇鑫編 2004《現代客語詞彙彙編 續篇》,台北市:北市客委會。
何大安 1987《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李方桂1980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張雙慶主編 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主編 2000《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主編 2001《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編 2001《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 2003《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恩涵 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市:五南。
李榮主編 2002《厦門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東南亞語文研究所 1995《印度尼西亞語漢語辭典》,香港:星輝圖書有限公司。
周振鶴、游汝傑 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通鏘 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 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市:南天。
袁家驊 2001《漢語方言概要 第二版》,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陳保亞 1999《20 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1898~1998》,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以令 1989《印尼華僑概況》,台北市:正中書局。
惠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3《惠陽縣志》,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1961 《印尼華僑志》,台北市: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游文良 2002《畲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楊必勝、潘家懿、陳建民 1996《廣東海豐方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時逢 1992《臺灣桃園客家方言》,臺北市:臺灣商務總經銷。
董同龢 1985《漢語音韻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溫昌衍 2006《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詹伯慧等著 2002《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等編著 2003《饒平客家話》,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誼會、澳門環球文化傳播有限
公司。
劉權 2002《廣東華僑華人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蔡俊明編1979《潮語詞典補編 國潮語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客家話導論》,台北市:文建會。
羅常培 2003《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
羅肇錦 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羅英祥 1994《飄洋過海的客家人》,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7《客家方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饒秉才、周耀文等 2005 《廣東話、客家話、潮汕話與普通話對照詞典》,廣州:廣東
人民出版社。
龔萬灶 2003《客語實用手冊》,苗栗縣:龔萬灶。
Schaank,S. H. (1897) Het Loeh-Foeng dialect(陸豐方言). Boekhandel en Drukkenij E. J.
Brill,Leiden。
二、單篇論文
小真 2005 <獨特的三發縣通用的客話>,《坤甸日報》(2005 年4 月13 日)。
辛世彪 2000 <客方言聲調的演變類型>,《海南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8 卷1 期:
37-67。
呂嵩雁 2005 <《陸豐》方言的語言演變>,《花蓮教育大學學報》,第21 期:63-90。
呂建國2006 <梅縣客家方言單字調和連讀變調實驗分析>,《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第24 卷第4 期:31-36。
邱湘雲 2005 <海陸客家話詞彙、句法特色舉隅>,《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第6 期:
128-146。
林倫倫 1994 <廣東揭西縣方音研究>《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0 卷第3 期:
82-89。
李小凡、陳寶賢2002<從“港”的詞義演變和地域分布看古吳語的北界>,《方言》第
3 期:201-216 頁。
李存智 1994 <四縣客家話通霄方言的濁聲母「g」>,《中國文學研究》1994.5 第8 期:
23-38。
李如龍 2000 <印尼蘇門達臘北部客家話記略>,《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
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p.214-224。
李新魁 1993 <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說>,《李新魁自選集》河南:河南教育
出版,p.1-20。
李健強 2004 <關於曉匣影喻演變的研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第3 卷第4 期:100-105。
迪德.吳托摩(印尼) 1995 <印尼華人的多元語言和種族性徵>,《八桂僑史》1995,第
1 期(總第25 期):42-46。
周日健 2002 <五華客家話的音系及其特點>,《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
研討會論文集》謝棟元主編,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p.188-202。
范文芳 1996 <竹東腔海陸客語之語音現象>,《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3 期:
215-237。
夏曉鵑 1997 <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卅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
《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張光宇 2003 <比較法在中國>,《語言研究》第23 卷第4 期:95-103 。
張光宇 2004 <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2004 第6 期:545-557。
張光宇 2004 <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新34 卷第2 期
(2004.12):543-544。
張光宇 2006 <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2006 年第4 期(總第
313 期):346-358。
張屏生 2001 <台北縣石門鄉武平腔客家話的語音變化>,《聲韻論叢-第十一輯》,台
北:學生書局,p.217-242。
張雙慶、練春招 2007 <客家方言古去聲字的演變考察>,《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
宣導論文,2007.1.20-21 香港中文大學。
陳秀琪 2005 <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
陳秀琪2004<崙背詔安客家話的特殊音韻>,《第五屆客家方言暨首屆贛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靄明出版社,p.55-70。
陳衍德 2003 <1945-1965 年間印尼鄉鎮華人的生活-傳統性與當地化的兩個側面>,《南
海問題研究》第3 期:61-70,92-93。
梁心俞 2007 <從“陸豐辭典”看印尼海陸客語詞彙及語言接觸現象>,《第七屆客家
方言研討會》宣讀論文,香港中文大學。
熊正輝 1990 <官話區方言分ts t?的類型>,《方言》,第1 期:1-10。
潘家懿 1996 <海豐方言三十年來的演變>,《方言》,第4 期:264-271。
潘家懿 2000 <海陸豐客家話與台灣“海陸客”>,《汕頭大學學報》第16 卷第2 期:
86-93。
潘家懿 2000 <惠東方言述略>,《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第20 卷第1
期:49-56。
賴維凱 2007 <從大路關客語變調談客語教學在地化>,《客家語言文化研討會(論文
彙編)》,HAPA 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辦:台北市。
劉文輝、宗士海 2006 <印度尼西亞華語區域詞語初探>,《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6,第1 期:22-33。
劉鎮發、劉慧玲 2001 <印尼加里曼丹西部的海陸客家話>,《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
會》,p.207-229。
練春招 2000 <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士乃鎮的客家方言>,《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
李如龍主編,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p.225-261。
盧彥杰 2006 <《LOEH-FOENG-DIALECT》(客語陸豐方言)的語言特色>,《語文學報》,
第13 期:235-250。
魏宇文 1997 <五華方言同音字滙>,《方言》,第3 期:206-219。
羅肇錦 1994 <客語異讀音的來源>,《聲韻論叢-第二輯》,台北:學生書局,
p.355~382。
─── 2002 <試論福建廣東客家話的源與變>,《聲韻論叢-第十二輯》,台北:學生
書局,p.229-246。
藍小玲 1997 <客方言聲調的性質>,《厦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第3 期:87~92。
嚴修鴻 2004 <從方言比較看客家話匣母字的歷史層次>,《第六屆客方言研討會》宣
讀論文,廈門大學。
三、學位論文
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 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代表》,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
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君 2005《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詩惠 2002《客英大辭典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究所碩士論文。
溫昌衍 2001《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暨南大學文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
謝淑玲 2005《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客家認同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麗燕 2001《馬來西亞士乃客家話調查報告》,暨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陳秀琪、羅肇錦 審核日期 2008-6-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