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3 、訪客IP:3.145.170.2
姓名 陳韻妃(Yun-fei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李贄戲曲評點研究
(A Study of Li Zhi's drama commentary)
相關論文
★ 中國文學中的桃花研究★ 戒嚴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研究1949~1987年
★ 排灣族傳統童謠研究★ 台灣王爺故事研究
★ 臺灣地區國字「標準字體」之研究★ 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
★ 彈詞《珍珠塔》研究★ 【相聲瓦舍】及其相聲劇作品之研究
★ 中國民間蛇郎類型故事研究★ 《聊齋誌異》植物精怪故事研究
★ 《剪燈新話》人物研究★ 李漁同類型小說與戲曲比較
★ 唐代令曲研究★ 壇經版本考
★ 俞大綱劇作研究★ 《風月錦囊》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評點,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方式之一。
  唐宋以來,評點多應用於詩、文方面。隨著小說、戲曲的興起和評點批評方法日益成熟,明清兩代遂出現大量的小說、戲曲評本。引領戲曲評點風氣者,是名標異端的明代思想家李贄。
  李贄所作的小說、戲曲評本,其影響力直至清代金聖嘆、張竹坡、毛聲山父子等輩繼出,才取而代之,重要性值得探究。本文從中試圖提出幾個問題:首先,李贄以一個思想家身份,如何看待小說、戲曲等庶民文化?其次,李贄的戲曲評點,是否別於傳統詩文批評方式,指出戲劇特質?最後,李評本是否形成「批評意識」?或純粹描述解釋劇情文字而已?以及評點者批評觀點與時代思潮和文化心態的關係為何?
  本文研究的李評本,以明代萬曆年間虎林(杭州)容與堂刊行的《北西廂記》、《幽閨記》、《琵琶記》、《紅拂記》、《玉合記》為主要範圍,從人物形象、關目結構、曲白科諢等三個方面來討論評語內容,得到若干結論:李贄視小說、戲曲與詩文同為「古今至文」,反對就「時勢」角度來評價各文學體式。其戲曲評點價值為,一、基於「童心」的創作本質,主張「崇尚自然」、「真摯為美」文藝思想;二、實際進行曲本細緻批評時,能初步摸索出戲曲特點為「劇」,即戲劇為一舞臺演出的藝術;三、尚「奇」概念,注重題材新穎、人物出奇,「奇」既反映小說、戲曲──不同於傳統詩教的溫柔敦厚美學──傳奇特質,又與明代中葉競奇爭豔的社會風潮相映。
摘要(英) Commentary (pingdian) is one of the wa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Ever sinc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commentary applies to more than poetry, the text area. Along with the rise of the novel, drama and the comment criticized methods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ve a large number of the commentaries of novel and drama. Subscript of heresy thinker Li Zhi of the Ming dynasty, is among those who led the drama comment.
  Li Zhi’’s the commentaries of novel and drama have very big influence, until the early Qing critics Jin Shengtan, Zhang Zhu Po, Mao Shengshan and his son, Mao Zonggang, who appeared only after its place, so the importance of which is worth exploring. In this study, an attempt to resolve several questions: First, Li Zhi with a thinker’’s identity, how to treat the popular culture, such as novel and drama? Secondly, does Li Zhi’’s drama commentary, whether don’’t criticize a way at the traditional verse and prose, point out drama characteristic? Finally, Li Zhi’s commentary of the availability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Or simply to explain the story text to describe it? And, the critics thought the point of view with the times, cultural mentality that they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relevance?
  This study discusses commentaries on the play: Xixiang ji, Yougui ji, Pipa ji (The Lute), Hongfu Ji, Yuhe ji are published by Rongyutang book shop in Hulin (Hangzhou), during the Wanli years of the late Ming. From personnel image shaped, arias, dialogues, and comic interludes and plots arrangements, to discuss the contents of commentary. 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get some conclusions: Li Zhi thinks that the novel, drama, poem and text are together outstanding literary, which regardless of the time before and after, so he opposes to "times" in terms of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ry style.
  Li Zhi’’s the values of drama commentary, he takes the "heart" as the natur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lays claim to"emphasize nature", "sincerity is beautiful" etc. literature thought. His drama criticizes that the ability first step gropes for the dram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as "play", namely drama is a stage performance of art. He also advocates the concept of "qi" (marvelous), pay attention to new themes and characters surprisingly. "Marvelous" concept reflects not only the legendary aesthetic qualities of novel and drama, those are different from gentle and soft esthetics that the traditional poem doctrine, but also competing with gorgeous social trend during the mid-Ming.
關鍵字(中) ★ 化工
★ 容與堂書坊
★ 戲曲評點
★ 李贄
★ 西廂記
關鍵字(英) ★ Xixiang ji
★ Li Zhi
★ drama commentary
★ Rongyutang book shop
★ transformation work(hunggong)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Ⅴ
圖目錄…………………………………………………………………Ⅶ
表目錄…………………………………………………………………Ⅷ
緒論…………………………………………………………………… 1
一、問題緣起………………………………………………………… 1
二、文獻探討………………………………………………………… 3
三、研究方法和步驟……………………………………………………8
第一章 明代中期社會情況和戲劇活動…………………………… 11
第一節 晚明的社會狀況與戲劇環境………………………………11
一、明中期後社會之變化…………………………………………… 11
二、晚明戲劇的發展及其盛況……………………………………… 19
第二節 明代印刷業……………………………………………… 22
一、印刷業源始概述………………………………………………… 22
二、明代印刷業興盛原因………………………………………… 23
三、明代出版概況…………………………………………………… 26
四、明代印刷特色…………………………………………………… 30
第三節 明代戲曲評點發展……………………………………… 30
一、評點溯源………………………………………………………… 30
二、明代戲曲評點興起…………………………………………… 32
三、明代戲曲評點發展情形……………………………………… 34
四、評點組合元素…………………………………………………… 35
五、評點的特色……………………………………………………… 39
第二章 李贄生平思想和其戲曲評本…………………………… 41
第一節 「異端」李贄生平概要…………………………………… 41
第二節 文藝思想「童心說」…………………………………… 50
一、文學本質論-童心說………………………………………… 50
二、文體流變觀…………………………………………………… 57
三、藝術境界論-化工說…………………………………………… 58
四、創作動力-發憤說……………………………………………… 60
第三節 「李卓吾先生批評」戲曲評本概況………………………61
一、李卓吾評本問題………………………………………………… 61
二、容與堂書坊和李評容本版面特色………………………………70
第三章 容與堂本《北西廂記》、《幽閨記》和《琵琶記》評點分析……77
第一節 《李卓吾先生批評北西廂記》評點分析…………………77
一、李贄文集之論《西廂記》………………………………………77
二、《李卓吾先生批評北西廂記》評語分析………………………79
三、《李卓吾先生批評北西廂記》評語應用………………………94
第二節 《李卓吾先生批評幽閨記》評點分析……………………95
一、李贄文集之論《幽閨記》………………………………………95
二、《李卓吾先生批評幽閨記》評語分析…………………………96
三、明清人評論《幽閨記》…………………………………………111
第三節 《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評點分析……………………113
一、李贄文集之論《琵琶記》………………………………………113
二、《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評語分析…………………………114
三、《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評語應用…………………………133
第四章 容與堂本《紅拂記》、《玉合記》評點分析……………135
第一節 《李卓吾先生批評紅拂記》評點分析…………………135
一、李贄文集之論《紅拂記》………………………………………135
二、《李卓吾先生批評紅拂記》評語分析…………………………136
三、明清人評論《紅拂記》…………………………………………150
第二節 《李卓吾先生批評玉合記》評點分析……………………150
一、李贄文集之論《玉合記》………………………………………151
二、《李卓吾先生批評玉合記》評語分析…………………………151
三、明清人評論《玉合記》…………………………………………163
結論……………………………………………………………………167
一、李贄之小說、戲曲價值觀………………………………………167
二、李贄戲曲評本特色………………………………………………168
三、李贄戲曲評點價值………………………………………………172
參考文獻………………………………………………………………17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鄭玄著,(清)陳鱣輯 《六藝論》,收於《叢書集成初編》259 北京:中華 1985
(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 臺北:鼎文 1991
(後蜀)趙崇祚 《花間集》 臺北:中華 1966
(元)王實甫撰,(明)李贄批點 《李卓吾批評北西廂記》 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元)施惠撰,(明)李贄批點 《李卓吾批評幽閨記》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54年《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長樂鄭氏藏明容與堂刊本
(元)高明撰,(明)李贄批點 《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54年《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長樂鄭氏藏明容與堂刊本
(元)王實甫著、王季思校注、張人和集評 《集評校注西廂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元)脫脫等著,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宋史並附編三種》 臺北:鼎文 1994
(明)張鳳翼撰,(明)李贄批點 《李卓吾先生批評紅拂記》 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明)梅鼎祚撰,(明)李贄批點 《李卓吾先生批評玉合記》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54年《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長樂鄭氏藏明容與堂刊本
《明世宗實錄》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5
《明穆宗實錄》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6
《明神宗實錄》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6
《明太祖實錄》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68
(明)張居正撰,王雲五主編 《張文忠公全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
(明)侯方域,王雲五主編 《壯悔堂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
(明)沈寵綏 《度曲須知》,收於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5冊 臺北:鼎文 1974
(明)謝肇制 《五雜組》 臺北:偉文 1977
(明)袁中道 《遊居柿錄》,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七編二 臺北:新興 1979
(明)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 臺北:世界 1980
(明)葉盛 《水東日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第1041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明)陸容 《菽園雜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第1041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明)孫鍾齡 《東郭記》,收於《全明傳奇》89 臺北:天一 1983
(明)顧炎武撰,(清)黃汝成集釋 《日知錄集釋》 臺北:世界 1984
(明)周順昌 《周忠介公燼餘集》,收於《叢書集成初編》2165 北京:中華 1985
(明)胡侍 《真珠船》,收於《叢書集成初編》第338冊 北京:中華 1985
(明)蔣以化 《西臺漫紀》,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雜家類第66冊 北京:書目文獻 1988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 《珂雪齋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明)張瀚 《松窗夢語》,收於《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故事第213冊 臺北:新文豐 1989
(明)王陽明著,葉鈞點註 《傳習錄》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1
(明)張萱 《西園聞見錄》 臺北:明文 1991
(明)錢希言 《戲瑕》(據安徽省圖書館藏明刻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97冊 臺南:莊嚴 1995
(明)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03冊 臺南:莊嚴 1995
(明)徐琯 《古今印史》,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藝術類第75冊 臺南:莊嚴 1995
(明)田藝蘅 《留青日札》,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05冊 臺南:莊嚴 1995
(明)趙文、黃璿纂修,袁銛續修 景泰《建陽縣誌續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176冊 臺南:莊嚴 1996
(明)余繼登 《皇明典故紀聞》,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雜史類第52冊 臺南:莊嚴 1996
(明)朱紈 《甓餘雜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78冊 臺南:莊嚴 1997
(明)顧起元 《客座贅語》 北京:中華 1997
(明)沈德符,黎欣點校 《萬曆野獲編》 北京:文化藝術 1998
(明)抱甕老人輯 《今古奇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明)陳繼儒評 《鼎鐫玉簪記》,收於北京大學圖書館編《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第12冊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3
(明)董其昌 《神廟留中奏疏彙要》,收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24 北京:線裝書局 2005
(明)張大復 明刻《梅花草堂筆談》全書 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06
(清)蔡澄 《雞窗叢話》 臺北:廣文 1969
(清)葉德輝 《書林清話》 臺北:文史哲 1973
萬曆《永安縣志》(全二冊) 臺北:成文 1974
(清)李調元 《雨村詩話》,收於楊家駱主編:《歷代詩史長編二輯》第8冊 臺北:鼎文 1974
(清)張廷玉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 臺北:鼎文 1975
(清)周亮工 《書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清)永瑢、紀昀等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第1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清)永瑢、紀昀等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集部(一)第4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清)永瑢、紀昀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集部(二)第5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清)永瑢、紀昀等撰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史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清)黃宗羲 《南雷文定》前集後集三集,收於《叢書集成初編》2463 北京:中華 1985
(清)朱彝尊 《靜志居詩話》 臺北:明文 1991
(清)顧炎武 《天下郡國利病書》,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第172冊 臺南:莊嚴 1996
(清)阮元校刻 《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上下 北京:中華 1996
(清)吳敬梓 《儒林外史》 臺北:三民書局 2000
(清)李漁 《閒情偶寄》,收於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清代編‧第一集 合肥:黃山書社 2008
二、專書
傳田章 《明刊元雜劇西廂記目錄》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附屬東洋文獻センタ-刊行委員會 1970
張棣華 《善本劇曲經眼錄》 臺北:文史哲 1976
容肇祖 《明李卓吾先生贄年譜》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2
鄭振鐸 《劫中得書記》 臺北:木鐸 1982
蔣星煜 《明刊本西廂記研究》 北京:中國戲劇 1982
徐朔方箋校 《湯顯祖詩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曾永義 《說戲曲》 臺北:聯經 1983
曾永義 《說俗文學》 臺北:聯經 1984
秦學人、侯作卿編著 《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滙輯》 北京:中國戲劇 1984
么書儀 《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一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
周積寅 《中國畫論輯要》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
王安祈 《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 臺北:學生 1986
傅衣凌 《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 臺北:谷風 1986
容肇祖整理 《何心隱集》 臺北:弘文 1986
蘇國榮 《中國劇詩美學風格》 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明代版畫叢刊八 幽閨記》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8
夏寫時 《論中國戲劇批評》 濟南:齊魯書社 1988
張秀民 《中國印刷史》 上海:上海人民 1989
侯百朋編 《琵琶記資料匯編》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9
敏澤 《中國美學思想史》 濟南:齊魯書社 1989
蔡毅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滙編》 濟南:齊魯書社 1989
吳毓華 《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 北京:中國戲劇 1990
來新夏等著 《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 上海:上海人民 1990
劉蔭柏編 《西遊記研究資料》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吉少甫主編 《中國出版簡史》 上海:學林 1991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 《中國教育史》 臺北:五南 1992
余英時 《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 臺北:聯經 1992
林海權 《李贄年譜考略》 福州:福建人民 1992
張建業 《李贄評傳》 福州:福建人民 1992
譚帆 《金聖嘆與中國戲曲批評》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1992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中文大辭典》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93
謝柏梁 《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
林鶴宜 《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 臺北:學海 1994
趙景雲、何賢鋒 《中國明代文學史》 北京:人民 1994
陏樹森、秦學人、侯作卿校點 《張鳳翼戲曲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94
宋志罡 《明代思想與中國文化》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4
蔣勳 《美的沈思》 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
王寶平主編 《中國館藏和刻本漢籍書目》 杭州:杭州大學 1995
朱世英、方遒、劉國華 《中國散文學通論》 合肥:安徽教育 1995
張少康、劉三富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上卷) 北京:北京大學 1995
張少康、劉三富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下卷) 北京:北京大學 1995
趙山林 《中國戲劇學通論》 合肥:安徽教育 1995
蔡仲德 《中國音樂美學史》 北京:人民音樂 1995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 臺北:食貨 1996
蔣星煜 《西廂記新考》 臺北:學海 1996
李澤厚 《美的歷程》 臺北:三民 1996
李澤厚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臺北:三民 1996
王振忠 《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 北京:三聯 1996
吳新雷 《中國戲曲史論》 南京:江蘇教育 1996
陳大康 《明代商賈與世風》 上海:上海文藝 1996
黃仕忠 《琵琶記研究》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牛建強 《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 臺北:文津 1997
許瀛鑑主編 《中國印刷史論叢【史篇上冊】》 臺北:中國印刷學會 1997
王世華 《富甲一方的徽商》 杭州:浙江人民 1997
李修生 《古本戲曲劇目提要》 北京:文化藝術 1997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 《中國曲學大辭典》 杭州:浙江教育 1997
蔣星煜 《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錢杭、承載 《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 臺北:南天 1998
羅麗馨 《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展》 臺北:稻禾 1998
劉昕主編 《中國古版畫●人物卷●小說類》 長沙:湖南美術 1998
劉昕主編 《中國古版畫●人物卷●戲劇類》 長沙:湖南美術 1998
錢谷融主編、李慶西標校 《葉德輝書話》 杭州:浙江人民 1998
李澤厚 《華夏美學》 臺北:三民 1999
周志文 《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 臺北:大安 1999
李銳青 《日本見藏中國叢書目初編》 杭州:杭州大學 1999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 北京:北京大學 1999
周蕪、周路、周亮編著 《建安古版畫》 福州:福建美術 1999
林崗 《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 1999
孫琴安 《中國評點文學史》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 1999
印刷之光編輯委員會編 《印刷之光:光明來自東方》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 2000
周心慧主編 《新編中國版畫史圖錄》第一冊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0
張建業主編 《李贄文集》第一卷 焚書、續焚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張建業主編 《李贄文集》第五卷 初潭集、四書評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繆咏禾 《明代出版史稿》 南京:江蘇人民 2000
胡曉真主編 《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1
黃仁宇著、阿風等譯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臺北:聯經 2001
李鈞主編 《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 上海:復旦大學 2001
李惠綿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 臺北:里仁 2002
王凱旋、李洪權編著 《明清生活掠影》 瀋陽:瀋陽出版社 2002
錢存訓 《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 北京:北京圖書館 2002
左東嶺 《明代心學與詩學》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2
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 《明史新編》 臺北:知書房 2003
陳慶煌 《西廂記的戲曲藝術-以全劇考證及藝事成就為主》 臺北:里仁 2003
王日根 《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 長沙:岳麓書社 2003
宗白華 《藝境》 北京:北京大學 2003
張正明 《明清晉商及民風》 北京:人民 2003
周心慧主編 《明代版刻圖釋》第一冊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3
周心慧主編 《明代版刻圖釋》第四冊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3
廖奔、劉彥君 《中國戲曲發展史》 太原:山西教育 2003
趙前 《明本》 南京:江蘇古籍 2003
劉尚恒 《徽州刻書與藏書》 揚州:廣陵書社 2003
高木森 《中國繪畫思想史》 臺北:三民 2004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祐譯 《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 臺北:聯經 2004
朱萬曙 《明代戲曲評點研究》 合肥:安徽教育 2004
楊義 《中國敘事學》 北京:人民 2004
錢存訓 《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004
王璦玲 《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5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 《知識分子論》 臺北:麥田 2005
南華大學文學系 《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新文豐 2005
朱萬曙 《徽州戲曲》 合肥:安徽人民 2005
季芳桐 《泰州學派新論》 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2005
徐學林 《徽州刻書》 合肥:安徽人民 2005
張國標 《徽派版畫》 合肥:安徽人民 2005
葉長海 《中國戲劇學史稿》 北京:中國戲劇 2005
譚帆、陸煒 《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5
徐朔方、孫秋克 《明代文學史》 杭州:浙江大學 2006
張庚、郭漢臣 《中國戲曲通史》 北京:中國戲劇 2006
黃仕忠、(日)金文京、(日)喬秀岩 《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 第一輯第十三冊》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006
楊惠玲 《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6
余英時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臺北:聯經 2007
林明德、黃文吉總策劃 《臺灣學術新視野 中國文學之部【二】》 臺北:五南 2007
蘇拾平 《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技術》 臺北:如果出版社 2007
商傳 《明代文化史》 上海:東方 2007
陳旭耀 《現存明刊西廂記綜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聶付生 《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7
三、學位論文
鄭菡:《「李卓吾」小說、戲曲評點研究》博士論文,2005年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徐嫚鴻:《明代陳繼儒戲曲評點本研究:以《六合同春》為討論中心》碩士論文,2009年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四、期刊論文
譚帆:〈論西廂記的評點系統〉,《戲劇藝術》第3期(1988年),頁134-146。
康來新〈奇中奇:古典小說的娼優考察〉,《臺北評論》第3期(1988年1月),頁168-185。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第12卷第3期(1991 年8 月),頁73-101
吳承學:〈評點之興-文學評點的形成和南宋的詩文評點〉,《文學評論》第1期(1995年),頁24-33。
林宗毅:〈晚明《西廂記》評點的發展及其與時代思潮的關係〉,《國立編輯館館刊》第27卷第1期(1998年6月),頁227-255。
黃霖:〈論容與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評西廂記》〉,《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2年),頁119-125。
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與江南文化〉,《江海學刊》第1 期(2002年),頁126-133。
趙慶元、劉和文〈簡論李贄對晚明皖南戲曲家的影響〉,《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3年),頁77-81。
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3期(2004年9月),頁223-248。
孫崇濤:〈中國戲曲刻家述略〉,《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5年5月),頁58-71。
李克和:〈李贄的曲學貢獻〉,《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8卷第4期(2005年7月),頁475-479。
王璦玲:〈曲盡真情,由乎自然──李贄《琵琶記》評點之哲學視野與批評意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45-89。
郭立暄:〈論劉應襲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評西廂記》〉,《圖書館雜誌》第5期(2006年),頁74-78。
盧勁波:〈《紅拂記》在明代的傳播〉,《語文學刊》第3期(2006年),頁95-97。
王璦玲:〈導言:有關「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研究之開展──從近年敘事學研究之新趨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67 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13-126。
汪超、劉敏:〈論李贄戲曲尊體觀〉,《語文學刊》第9期(2007年),頁70-72。
顧聆森:〈魏良輔《南詞引正》解析〉,《藝術百家》第3期(2008年),頁147-149。
指導教授 李國俊(Kuo-chun Lee) 審核日期 2009-7-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