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13.59.136.170
姓名 蔡幸儒(Sing-Ru C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向內凝視的憂鬱和死亡意識--以邱妙津和袁哲生為分析對象
相關論文
★ 秋瑾詩詞研究★ 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
★ 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 施叔青長篇小說的港台書寫
★ 台灣早期幽默散文研究★ 愛亞小說研究
★ 琦君書信研究★ 華嚴小說研究
★ 蘇青文學研究★ 黃娟及其小說研究
★ 台灣當代女性傳記研究(1945~2004)★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
★ 「文季」文學集團研究──以系列刊物為觀察對象★ 語境的還原:北島詩歌研究
★ 米羅.卡索數位詩研究★ 華文禁令解除後印華文學的發展 — 以印華作協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邱妙津、袁哲生為中心,從作家生前、身後的評價、自我陳述,以及作品當中,探究兩位作家「死後之名」的不同及不同的原因,並尋找死亡與憂鬱意識在作家生命歷程佔據的線索:從邱妙津強烈的愛情觀和成就爭取裡分析她的存在焦慮,以此正面評價邱妙津對生的努力;從袁哲生文本、手札裡歸納其逃避與失落、生命廢棄的茫然感、和死亡情節的反覆細述,指出袁哲生的掙扎與創作所帶來的折磨與憂鬱,試圖藉由這樣的研究正面凝視憂鬱與自殺的存在,使作家在既有的意義框架當中,孳生更多詮釋與理解的可能。
摘要(英)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life and work of two Taiwanese writers, Ciou Miao-Jin and Yuan Zhe-Sheng. By studying their representing works and the public opinions after their death upon them, we ge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writers encounter with deaths and emotional breakdowns during their span of life. Through analyzing these two writers styles of writings, we compare their points of views toward depression and death, and value their fighting through depression and the temptation of giving up life. Through these studies, we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toward these two writers life long struggles.
關鍵字(中) ★ 邱妙津
★ 袁哲生
★ 創傷敘事
★ 憂鬱
★ 死亡
關鍵字(英) ★ melancholily
★ death
★ narratives of trauma
★ Ciou Miao-Jin
★ Yuan Zhe-Sheng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15
第二章 她/他的文學經歷與評價.........17
  第一節 荒涼更需要強悍──邱妙津..........17
  第二節 不久前的美好──袁哲生...........27
  第三節 死亡效應..................39
第三章 邱妙津的憂鬱地圖............45
  第一節 創傷敘事..................45
  第二節 小說裡的愛情觀...............49
  第三節 日記裡的愛欲與存在焦慮...........56
  第四節 憂鬱與書寫.................73
  第五節 小結....................82
第四章 袁哲生的寧靜片刻............85
  第一節 逃避與失落.................86
  第二節 廢棄的生命.................97
  第三節 死亡的稜線................106
  第四節 憂鬱與書寫................117
  第五節 小結...................123
第五章 結論.................125
附錄一:邱妙津小說年表............131
附錄二:袁哲生小說年表............133
參考書目...................13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邱妙津、袁哲生作品
(一)邱妙津
A、作品集
《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1991。
《寂寞的群眾》,台北:聯合文學,1995。
《鱷魚手記》,台北:時報,1994。
《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1996。
《鱷魚手記》,台北:印刻,2006。
《蒙馬特遺書》,台北:印刻,2006。
《邱妙津日記》,台北:印刻,2007。
B、未集結
〈孤磐定行雲〉,《北一女青年》第59期,1987.6。
〈水甕裡的紅蠍〉,《自立晚報》第19版本土副刊,1992.12.29。
〈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朱天文著)中的「情色」與「色情」烏
托邦〉,《聯合文學》,第11卷第11期,1995.9,頁32-39。
張清志主編:《印刻文學生活誌【辭世十周年紀念】:邱妙津──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
作》,1:10,2005.6。
〈一九九五年六月日記〉,頁37-47。
〈早期習作十則〉,頁48-56。
〈假面偶〉,頁57-74。
〈創作構想〉,頁75-80。
〈履歷表〉,頁81。
〈作品摘要介紹〉,頁82。
(二)袁哲生
A、作品集
《靜止在樹上的羊》,台北:觀音山,1995。
《寂寞的遊戲》,台北:聯合文學,1999。
《秀才的手錶》,台北:聯合文學,2000。
《倪亞達1──真是令人不屑》,台北:寶瓶文化,2001。
《倪亞達2──倪亞達臉紅了》,台北:寶瓶文化,2002。
《倪亞達3──倪亞達fun暑假》,台北:寶瓶文化,2002。
《倪亞達4──倪亞達黑白切》,台北:寶瓶文化,2003。
《猴子》,台北:寶瓶文化,2003。
《羅漢池》,台北:寶瓶文化,2003。
《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2005。
B、未集結
(一)新詩
〈移動(外一首)〉,〈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3.14。
〈冥想者〉,〈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3.14。
〈湖〉,〈自由時報‧自由副刊〉,1998.8.8。
〈暗房〉,〈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999.7.16。
〈窗景〉,《講義》第152期,1999.11,頁94。
(二)小說
〈開學〉,《明道文藝》第135期,1987.6,頁68-81;後再收入 希代編輯群:《蘋果滋
味》(台北:希代,1989),頁13-32。
〈最快樂的一天〉,〈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7.10至7.12。
〈盜伐者〉,《新台灣新聞週刊》第406期,2004.5。
(三)散文&雜文
〈人生低溫加速時〉,〈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8.23。
〈大提琴音色般的朋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8.8。
〈小說的敘事結構〉,《幼獅文藝》第616期,2005.4,頁70-76。
〈小說家看小說100票選:誰決定作品的「能見度」?〉,〈聯合報‧聯合副刊〉,2004.3.14。
〈不安的戲論:五月份網路徵文評選報告〉,〈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5.30。
〈本能〉,《聯合報‧聯合副刊》,2002.1.3;後收入陳義芝編:《最短篇》。台北:寶瓶文
化,2003,頁26。
〈神祕與慈悲,我看祕境寶藏──達賴珍藏文物展〉,〈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2.10.1。
〈得獎感言:盛夏午後的相遇〉,〈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11.27;後收於陳義芝編:
《華年放異彩: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卷》。台北:聯經,1998,頁70。
〈啟動鄉愁的窗口:閱讀四月份網路小說接力〉,〈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4.29。
〈創造與鑑賞(外二帖)〉,〈聯合報‧聯合副刊〉,1997.8.30。
〈復歸結繩記事〉,《幼獅文藝》第548期,1999.8,頁28-29。
〈盜伐者〉,《新台灣新聞週刊》第406期,2004.5.18,截取日期:2012.01.12。網頁: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406&bulletinid=17387。
〈像我的國小同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7.5。
(四)書評
〈後天免疫不全流浪症候群──評介蔣勳《島嶼獨白》〉,〈聯合報‧讀書人〉,1997.4.14。
〈哈姆雷特不宜復仇?──評介成英姝《人類不宜飛行》〉,〈聯合報‧讀書人〉,1997.6.23。
〈溫馨而感傷─Jimmism〉,1997.7。取自《幾米繪本原畫展》畫評,截取日期:2012.01.12。
網頁:http://www.cc.ncu.edu.tw/~ncu7195/exhibit/90/ex4/main.htm。
〈轉述夢境的孩子──評介陳璐茜《噪音公寓》〉,〈聯合報‧讀書人〉,1998.11.9。 .
〈崩潰的喜悅──評介弗里德里西‧托貝格《騎馬師提歐的最後一場比賽》〉,〈聯合報‧
讀書人〉,1999.9.6。
〈美國南方之光──評介約翰•福克納《比爾大哥》〉,〈聯合報‧讀書人〉,2000.8.21。
〈下面就沒有了──評介椎名誠《中國鳥人》〉,〈聯合報‧讀書人〉,2000.10.23。
〈遺忘與寬容──論黃春明小說《放生》〉,〈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0.12.27。
〈眾色之聲,分軌而行──評介幾米《地下鐵》〉,〈聯合報‧讀書人〉,2001.2.12。
〈逃吧,影子──評介魯西迪《哈樂與故事之海》〉,〈聯合報‧讀書人〉,2001.9.17。
〈為了淺嚐一口誘人的情愛──評介吉‧格飛《欲望初綻的夏天》〉,〈中國時報‧開卷〉,
2003.10.12。
〈不久前的美好──評介東尼‧帕森斯《男人與情人們》〉,〈聯合報‧讀書人〉,2004.4.11。
(五)碩士論文
袁哲生:「生活的雕塑家:梭羅《湖濱散記》之禪釋」 (The Sculptor of living: A Ch’an Reading of Henry David Thoreau’s Walden),台北:私立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二、專書(按筆畫排列)
(一)中文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
許琇禎:《臺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
陳光興主編:《文化硏究在臺灣》,台北:巨流,2000。
陳芳明著:《台灣新文學史》上下,台北:聯經,2011。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
陳思和著:《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2010年3月初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1995。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
(二)譯著
Michele L.Crossley著:《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等譯,吳芝儀校對,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社,2004。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周素鳳譯,台北:巨流,2003。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台北:左岸文化,2005。
托莉‧莫怡(Toril Moi)著,《性卅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王奕婷譯,台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合作翻譯發行,2005。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張生譯:《權力的精神生活:服從的理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郭劼譯:《消解性別》,上海:上海三聯,2009。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2005。
艾爾‧艾佛瑞茲(Al Alvarez)著,王慶蘋、華宇譯,《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台北:心靈工坊,2005。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哀悼與憂鬱〉,約翰‧李克曼(John Rickman)編,歐申談譯,《佛洛伊德論文精選》,高雄:復文,1994,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著,杜章智譯:《列寧與哲學》,台北:遠流,1990年。
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年12月初版。
派屈克.徐四金(Patrick Suskind)著,彭憶如譯:《夏先生的故事》,新店:小知堂,1994年3月初版。
約翰‧李克曼(John Rickman)編,歐申談譯,《佛洛伊德論文精選》,高雄:復文,1994。
茱莉亞.克里斯德瓦(Julia Kristeva)著,林惠玲譯:《黑太陽 抑鬱症與憂鬱》,台北:遠流,2008年8月。
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曾凡慈譯,《汙名-管理受損身份的筆記》,台北:群學,2010年7月。
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2002。
凱‧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著,王雅茵、易之新譯,《瘋狂天才──藝術家的躁鬱之心》,台北:心靈工坊,2002。
湯瑪斯.薩斯(Thomas Szasz)著,吳書榆譯,《自殺的權利》,台北:商周,2001年5月初版。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市:商周,城邦文化,2009。
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著:《與死者協商》,台北:麥田,2004。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何定照、高瑟濡譯:《液態之愛 論人際紐帶的脆弱》,台北:商周,2007。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谷蕾、胡欣譯:《廢棄的生命》,南京:江蘇,2006。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正國譯:《生與死的雙重變奏》,台北:東大,1997。
蕭沆(E.M. Cioran)著,宋剛譯,《解體概要》,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年6月初版。
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個體的社會》,翟三江、陸興華譯,江蘇:譯林,2003。
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論文明、權力與知識》,斯蒂芬‧門內爾、約翰‧古德斯布洛姆編,劉佳林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李幼蒸譯,台北:時報,1991。
三、學位論文(按年代排列)
(一)邱妙津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琬貽,《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江碧芬:《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劉淑貞:《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辛佩青,《異質經驗 中界書寫:以邱妙津小說開展之卑賤文學》,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慧音,《邱妙津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陳怡如,《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傅紀鋼,《後現代視野下的邱妙津--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的擬象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李宜羲,《毀滅與完成-邱妙津的自我書寫》,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蔡明萱,《愛慾、創傷與死亡—論邱妙津與陳雪》,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傅淑萍,《卑賤、荒誕與儀式的完成:邱妙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二)袁哲生
林政鑫,《袁哲生小說中的生存困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楊孟珠,《閉鎖時空‧空白經驗──袁哲生小說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5。
楊靜詩,《袁哲生小說少年書寫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梁容菁,《兩代作家的鄉土書寫─《放生》、《秀才的手錶》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潘玫均,《論袁哲生小說中的消失感與死亡書寫》,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張淑芳,《焦慮與抑鬱-袁哲生與黃國峻小說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四、期刊論文
(一)邱妙津
丁乃非、劉人鵬:〈罔兩問景Ⅱ: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9。
王奕婷,〈肉身書信—《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形式的書寫與踰越〉,《聯合文學》第161期,1998.3。
王蕙萱,〈髮與性別認同──〈柏拉圖之髮〉與〈薇薇的頭髮〉的分析與比較〉,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2003。
江江明,〈臨界點的生命──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為例論邱妙津小說中的女性存在主義傾向〉,《文學前瞻:南華大學文學所研究生學刊》第一期,2000.6。
呂文翠,〈遺書之後,論邱妙津文本中的書寫、死亡與性別政治〉,《華夏學報》,27期,2003.5。
周芬伶,〈邱妙津的死亡行動美學與書寫……〉,《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期,2005.6。後收於《芳香的秘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一書,頁283-311,台北:麥田,2006。
祁立峰,〈邱妙津密碼:對印刻版《蒙馬特遺書》中〈第十五書〉、〈第十九書〉的探析〉,《中國現代文學》第13期,2008.6。
垂水千惠,〈關於邱妙津作品裡日本文學的「引用」──與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互文性(intertestuality)為中心〉,《感官素材與人性辯證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3.6。
洪 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收於林水福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1997.3。
紀俊龍,〈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分析邱妙津對死亡的看法及層次〉,《第八屆全國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01.12.8。
馬嘉蘭,〈摘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收於《女學學誌第15期》,頁1-36,2003.5。
張淑麗,〈「書寫「不可能」:西蘇的另類書寫」〉,《中外文學》第27卷第10期,1999.3。
郭釵釧,〈自《鱷魚手記》見邱妙津主體追尋──如何能夠忠實的活著?〉,《國文天地》第26卷第6期,頁51-56。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試論台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6-170,萬卷樓,2000.9。
陸雪芬,〈遺書的力量—論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死亡權力的展演〉,《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2003年校際學術研討會》,2003.3.22。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文訊》第六十一期,台北:文訊雜誌社,1994.1。
曾文璇,〈主體認同與情慾—邱妙津的小說世界〉,《中極學刊》第一輯,2001.12。
曾秀萍,〈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收於《水筆仔—台灣文學研究通訊》第7期,頁10-32,1999.4。
曾秀萍,〈生死往覆,以愛封緘--論「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頁193-211,1999.6。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1995年10月,第11卷第12期,總第132期,頁127-137。
趙彥寧,〈出櫃或不出櫃:這是一個有關黑暗的問題〉,《騷動季刊》第3期,1997.1。
趙彥寧,〈性、性意識及身體建構—形塑台灣女同性戀的身體政治美學〉,《性卅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劉亮雅,〈九○年代台灣的女同志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26 卷第2期,1997.7。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頁101-131,1999.11。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和怪胎展演〉,《中外文學》,第三十三卷第一期,頁165-183,2004年6月。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26 卷第2期,1997.7。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7-142,台北:萬卷樓,2000.9。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1996.6。
蕭義玲,〈九○年代新崛起小說家的同志書寫—以邱妙津、洪凌、紀大偉、陳雪為觀察對象〉,收於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探索,2000。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頁39-59,1996.04。
簡家欣,〈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超越〉,《思與言》,第35卷第1期,1997.3。
(二)袁哲生
胡蘊玉:〈文學的測不準原理:以袁哲生〈送行〉與江邊〈流浪者之歌〉為例〉,《萬竅》第七期,頁91-107,2008.05。
范銘如:〈放風男子與兒童樂園〉,《台灣文學學報》第五期,頁115-131,2004.06。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何寄澎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3-399,台北:文建會,2000。
廖淑芳:〈一則關於夢與超越的現代寓言—閱讀袁哲生「送行」〉,《水筆仔》第5期,1998.06,頁20-25
翟憶平:〈呼吸裡瀰漫著一股孤獨的味道—以敘事觀點淺析袁哲生《寂寞的遊戲》〉,《文學前瞻》第7期,2007.8,頁135-152。
潘玫均,〈論袁哲生小說《秀才的手錶》中的死亡書寫〉,《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十期,頁37-56,2010年6月。
劉乃慈,〈輕與抒情──袁哲生的小說美學〉,《台灣文學學報》第十六期,頁113-144,2010年6月。
五、報刊散論
(一)邱妙津
〈新銳作家之死—邱妙津 寫下遺書 告別人世〉,《中時晚報》,1995.7.1。
〈蒙馬特遺書加演一場〉,《星報》,2000.9.5。
唐寧,〈駱以軍《遣悲懷》 說故事給邱妙津聽〉,《聯合報》,2001.6.4。
〈1990.第4屆中篇小說推薦獎--邱妙津「寂寞的群眾」〉,謝育昀整理,《聯合文學》,21:9=249 2005.7,頁74。
〈錶內不停轉動的時針──第二十二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決審會議記錄〉,李欣倫記錄整理,〈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10.26。
王丹,〈生命與愛情的極致—再讀《蒙馬特遺書》〉,《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期,2005.6。
王丹,〈夏,百人一書—蒙馬特遺書〉,《中國時報》,2003.10.08。
王浩威,〈死亡的閱讀《蒙馬特遺書》〉,《聯合報》,1996.7.8,43版
王浩威,〈書寫、死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合文學》第160期,1997.2。
王浩威,〈預先儲存的聲音—寂寞的群眾〉,《聯合報》,1995.12. 7,42版。
王浩威主講、曾淑婷整理,〈不能略過的生命情事 王浩威說書──《蒙馬特遺書》〉,《張老師月刊》第261期,1999.09.01,頁122-127。
王基倫,〈用身體用生命書寫的悲劇—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導覽〉,收於文訊編,《1996台灣文學年鑑》,頁195-196,台北:文建會,1997.6。
王德威,〈夜半無人自語時—世紀末的私小說〉,《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2001,E07版。
王德威,〈說來那話兒也長──鳥瞰當代情色小說〉,收入氏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2008,頁251-265。
王蘭芬,〈邱妙津鱷魚手記再問世〉,《民生報》,2003.4.26。
包黛瑩輯,〈邱妙津魂斷巴黎〉,《中國時報》,1995.7.6,42版開卷傳真。
朱偉誠,〈《鱷魚手記》導讀〉,《文學台灣》第39期,2001年4月,頁161-164。
何春蕤,〈邱妙津的死與不死〉,《聯合晚報》,1997.2.14,3版。
克蘭泰,〈給邱妙津〉,《自由時報》E7版,2005.07.22。
孟樊,〈《蒙馬特遺書》在國家劇院人人爭覽〉,《聯合報》,2000.9.29。
東年,〈孤獨的探索〉,《聯合文學》第162期,1998.4。
林式,〈一名青年藝術家之死—讀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灣新聞報》十三版,1997.01.05。
林怡吟,〈鱷魚手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2001.5。
林衡茂,〈三位女性作家的同性戀小說(朱天文、邱妙津、杜修蘭)),《台灣新生報》,1996.8.4,14版
祁玲,〈不能輕鬆:《鱷魚手記》〉,《中時晚報》,1995.10.29,第18版。
南方朔,〈這莫名的悲哀從何而來?論女作家的自殺兼談邱妙津〉,《自由時報》,1995.7.28-29,29版。
施叔青,〈同性戀有罪嗎?〉,收於楊澤編,《魚骸---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1995.12,頁10-12。
洪凌,〈《鱷魚手記》:未完成的異生物圖繪〉,《中國時報》,1994.7.14,50版。
紀大偉,〈收編流放的靈魂—談三本同志文本),收於氏著,《晚安巴比倫》,台北:探索,1998.11,頁180-184。
紀大偉,〈發現鱷魚─建構台灣女同性戀論述〉,收於氏著,《晚安巴比倫》,台北:探索1998.11。
紀大偉,〈鱷魚手記的阿凡達〉,〈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12.21。
胡錦媛,〈中西書信體文學專輯序〉,《中外文學》,第22卷第11期,總第263期,1994.4。
師瓊瑜,〈我們青春的墓誌謎〉,《中國時報》,1995.12.14-15,39版。
徐開塵,〈一再得獎 肯定了方向 邱妙津筆尖堅定的很〉,《民生報》,1990.11.6。
徐瑩琦,〈用愛情燃盡生命〉,《中國時報》,1997.1.11,30版。
徐錦成,〈兩個作家之死〉,《中國時報》,2003.8.31,開卷版。
張娟芬,〈新人榜‧邱妙津〉,《中國時報》,1993.9.10,31版。
張娟芬,〈葬兔〉,《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期,2005.6。
張娟芬,〈鱷魚有淚〉,收於氏著,《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1998.11。
曹怡,〈聯合文學小說獎揭曉〉,《聯合報》,1990.10.30。
陳文芬,〈蒙馬特遺書前進十里洋場〉,《中國時報》,2000.9.6,11版。
陳芳明,〈鐘聲〉,〈聯合報‧聯合副刊〉,2008.1.3,E7版。
陳宏莉,〈蒙馬特遺書 劇力萬鈞〉,《星報》,2000.9.14。
陳斐雯,〈美麗藝術家自畫像—邱妙津《蒙馬特遺書》〉,《中國時報》,1996.7.4,38版。
楊照,〈新人類的感官世界—評邱妙津的<鬼的狂歡>〉,《聯合文學》第8卷第6期,1992.4。
楊照,〈向女性世界回歸的未盡旅程:悼邱妙津與商晚筠〉,《中國時報》,1995.8.17,39版。
楊照,〈隱私與文學〉,《聯合文學》一七九期(特輯:「隱私,作家與文學的私領域」)1999.09。
葛霸,〈生命中一場又一場關於生存的戰役—從《鱷魚手記》到《藍調石牆T》〉,《勁報》,1999.11.8。
路況,〈時間的魅影〉,《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台北:萬象,1996.5。
路況,〈逝者如斯〉,《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台北:萬象,1996.5。
劉紀蕙,〈文化整體組織與現代主義的推離〉,收入《孤兒、女神與負面書寫》,台北:麥田,1999。
潘弘輝,〈令人失望的遺書—《蒙馬特遺書》〉,《民眾日報》,1996.6.6,第27版。
蔡秀女,〈塞納河上的精靈—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中國時報》,1996.7.18-19,17版。
鄭柏怡,〈遺書—我讀《蒙馬特遺書》),《自由時報》,1996.9.14,34版。
賴廷恆,〈戲說蒙馬特月中登場 借來的人生延期推出〉,《中國時報》,2000.9.6,11版。
賴香吟,〈十年前後〉,《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期,2005.6。
賴香吟,〈中篇小說首獎得獎感言—等待阿波〉,《聯合文學》133期,1995.11。
簡淑怡,〈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鱷魚手記》為例〉,《受業集》第2期,頁73-79,2001.8。
蘇偉貞,〈尋找生命的出路—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讀後感〉,《中國時報》,1997.1.10,27版。
洪如玉,〈愛的探微—讀《蒙馬特遺書》),《書評》第31期,頁69-72,1997。
鍾瀚慧,〈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從駱以軍之《遣悲懷》新書輿論論現今女同志的主體建構〉,《文化研究月報》第12期,2002.2.15
柯裕棻,〈作者恆然已然死亡:意義疆域的不確定性以及爭鬥的必然必要性—回應鍾瀚慧的「誰能言說,遣誰的悲懷」一文〉,《文化研究月報》第13期,2002.3.15
陳祐禎,〈無能言說的亡靈——評《遣悲懷》對邱妙津的意淫〉,文化研究月報第13期,2002.3.15
邱伊翎,〈鬥爭必然必要如此進行?──回應陳祐禎、柯裕棻二人的文章〉,《文化研究月報》第14期,2002.4.15
陳鈺欣,〈透過小凡看到的風景:讀《鱷魚手記》中一段遺落的同性愛欲關係〉,《文化研究月報》第49期,2005.08.25
劉伯崴,〈酷兒化創傷:試論邱妙津《鱷魚手記》與費雷思《藍調石牆T》的性卅別創傷敘事〉,《文化研究月報》第51期,2005.10.25
謝佩妏,〈水伶──玻璃罩下的玫瑰婆〉,中央大學性卅別核心課程教學資料庫,截取日期:2012.01.12。http://sex.ncu.edu.tw/course/liou/4_Papers/Paper_09.html。
李麗斐、趙啟麟,〈華麗死亡的停格透視:重讀邱妙津〉,截取日期:2012.01.12。http://www.books.com.tw/editorial/author/2002020401all.htm,2000.09.18
蔡雨辰採訪:〈揹著壞情緒的酷兒新天使-專訪海澀‧愛(Heather K. Love),《破報》,2010年10月30日,截取日期:2012.01.12。網址:http://www.pots.com.tw/node/7118。
葉石濤,〈迷失的方向感〉,《聯合文學》149期,1997.3。
雷靜海,〈同志文學的意義〉,《聯合文學》151期,頁166,1997.5。
賴香吟,〈口碧青青〉,《聯合文學》第13卷第5期,頁78-80,1997.3。
(二)袁哲生
袁哲生:〈小說的空間――「認識台灣的另類方法」座談會精華〉,《自由時報》47版(自由副刊),1997.8.9。
袁哲生:〈不在場的證人――黃春明、黃國峻對談小說藝術〉,《自由時報》,47版(自由副刊),2000.3.4。
袁哲生PC home 個人新聞台──「秀才燒水」,截取日期:2012.01.12。
網頁:http://mypaper.pchome.com.tw/yuanjason。
袁哲生口述,李令儀整理:〈免費的獎品――倪亞達的笑聲〉,《誠品好讀》第43期,2004.5。
丁文玲:〈袁哲生留下10本書 王德威曾評其作:筆調雖淡,總令人心生戚戚之感〉,《中國時報‧開卷》,2004.4.12。
丁靜怡、蕭明正、涂堂鑾:〈冷面笑匠,袁哲生死訊震撼文壇〉,《TBVS新聞報》,2004年4月7日,截取日期:2012.01.12。
網頁: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jean20040407121321。
弓長紘:〈重溫〈雪茄盒子〉──回憶台灣一位死去的當代文壇新銳〉,《東森新聞報》,2005年3月8日,截取日期:2012.01.12。
網頁:http://www.nownews.com/2005/03/08/91-1761613.htm。
方梓,〈故事結束了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4.04.11。
水晶:〈他帶我認識汪曾祺──悼青.作家袁哲生君〉,〈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4.4.30。
王浩威:〈從樹上掉下來的羊 別矣,袁哲生〉,〈聯合報‧聯合副刊〉,2004.4.7。
王開平:〈散步到他方――訪小說家袁哲生〉,《聯合報》41版(讀書人周報),2000.8.28。
王德威:〈生命中不安的光影──評介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聯合報.讀書人週報〉,1996.04.08。
王聰威:〈秀才上網記〉,《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號,頁78。
王繼樂:〈知名男性雜誌主編袁哲生 疑因債務壓力自殺〉,《東森新聞報》,2004年4月7日。網頁:http://www.ettoday.com/2004/04/07/11086-1612222.htm
王蘭芬:〈文學獎得主今何在〉,〈民生報‧@書版〉,2004.2.8。
王蘭芬:〈他一個人坐在太陽底下抽菸〉,〈民生報‧文化新聞〉,2004.4.7。
王蘭芬:〈合作新形式文學繪本創新閱讀感,兩本中篇小說 袁哲生 兩種氣氛入目〉,〈民生報‧文化新聞〉,2004.3.19。
王蘭芬:〈年輕後進,撫今追昔難以置信〉,〈民生報‧文化新聞〉2004.4.7。
王蘭芬:〈袁哲生轉型之作,倪亞達窮開心〉,〈民生報‧文化新聞〉,2001.12.12。
王蘭芬:〈想想袁哲生,作家要相惜,五四有他的文藝獎章〉,〈民生報‧文化新聞〉,2004.4.8。
朱梅芳:〈悼念袁哲生,張大春批媒體大小眼〉,〈中國時報‧FANS看過來〉,2004.4.8。
江寶釵,〈你從來不是唯一的一隻羊〉,〈自由時報.副刊〉,2004.04.08。
江寶釵:〈迷失的小孩你哪裡去了?〉,《聯合文學》,236期,2004年6月號,頁120-124。
江寶釵:〈寓批判於一笑〉,〈中央日報‧中央副刊〉,2003.10.19。
何致和:〈哲生及狗及石獅〉,《幼獅文藝》第575期,2001.11。
吳婉茹:〈他總是說抱歉〉,〈聯合報‧聯合副刊〉,2004.4.8。
吳億偉採訪整理,〈讓我靜一靜吧──朱亞君憶哲生〉,〈自由時報.副刊〉,2004.04.08。
宋星帆:〈憂鬱的作家 心有千千結〉,〈中國時報‧話題〉,2004.4.8。
李怡芸:〈五年級作家袁哲生自縊身亡,遺書指工作壓力大,自己決定走不歸路〉,〈星報‧藝界人生〉,2004.4.7。
李欣頻,〈創作生命的死亡習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4.04.09。
李瑞騰:〈九○年代崛起的新生代小說家〉,〈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1.1至1.2。
李瑞騰:〈鄉野的神秘經驗:略論黃春明最近的三個短篇〉,〈聯合報‧讀書人〉,1998.12.6。
李儀婷:〈這一天,他們出發去尋找袁哲生〉,《聯合文學》第246期,2005.4.,頁104-105。
李奭學:〈時間的翼車在背後追趕──評袁哲生的《秀才的手錶》〉,〈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9.11。
孟瑤:〈出色的生力軍──大專小說組總評‧開學〉,《明道文藝》135期,1987.06。
林宜君採訪整理,〈他還有故事可說──平路談小說家的創作與生命〉〈自由時報.副刊〉,2004.04.08。
林德俊:〈先忘掉暢銷這回事─—寶瓶文化朱亞君〉,〈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001.8.13。
邱祖胤專訪:〈曹瑞原拍倪亞達 感覺袁哲生相隨〉,《中時電子報》,2010.5.27,截取日期:2012.01.12。網頁:http://hala.us/JzKBAA。
邱貴芬:〈「無傷」「台灣」〉,〈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5.3.6。
施美惠:〈青.作家偏愛描寫情欲〉,〈聯合報‧文化〉,1998.11.2。
胡志宏:〈我所認識的袁哲生〉,《文訊》第126期,1996.4。
胡晴舫:〈小說家──紀念我們的朋友袁哲生,一個必須天天上班的優秀小說家〉,〈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4.4.9。
徐彥平整理報導:〈作家之死,袁哲生躁鬱自殺〉,〈聯合報.健康醫藥〉,2004.10.24。
范銘如:〈小說新勢力‧文壇新浪潮,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形〉,〈中國時報‧開卷〉,2004.5.10。
夏行:〈在風中靜止的寂寞〉,〈中央日報‧中央副刊〉,2004.4.18。
徐秀慧:〈去政治、去歷史與背離父祖──重尋價值的新生代小說家袁哲生‧黃國峻〉,〈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000.11.21。
高翊峰:〈別鬧了,哲生!〉,《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號,頁70
高翊峰:〈傳聞〉,〈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3.15。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六年級小說家〉,《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頁25-30。
張大春:〈決審意見:漸行漸遠的〈送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12。
張大春:〈評審意見:失落的時空,失落的語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10.26。
張芬齡:〈編選緒言和導讀‧送行〉,收於張芬齡編:《八十三年短編小說選》,台北‧爾雅,1995.03。
張素貞:〈以詼諧、靈異點染的風土人物誌──袁哲生《秀才的手錶》〉,〈中央日報‧中央閱讀〉,2000.9.4。後收入《現代小說啟事》。台北:九歌,2001,頁225-227。
張惠菁,〈門外的時間〉,〈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4.04.08。
張殿:〈世紀末新寫手 通俗小說 作家之新〉,〈聯合報‧讀書人〉,1999.8.16。
張殿:〈外省第二代的父親書寫──以記憶應答父親〉,〈聯合報‧讀書人〉,2000.12.11。
張耀仁,〈讓聖伽爾塔見鬼去吧!寫在黃國峻離世周年之前,兼論袁哲生〉,〈聯合報.聯合副刊〉,2004.06.20。
張耀仁:〈離世一年,袁哲生的最初與最終〉,〈聯合報‧讀書人〉,2005.4.3。
張耀仁:〈讓聖伽爾塔見鬼去吧!寫在黃國峻離世周年之前,兼論袁哲生〉,〈聯合報.人間副刊〉,2004.6.20。
張耀升,〈寧靜的片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4.04.08。
張耀升:〈冬夜裡的夏先生──袁哲生〉,《幼獅文藝》第606期,2004.6,頁49-55。
張耀升:〈枯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5.7.31。
梅家玲,〈靜止在樹下的小說家──袁哲生及其寂寞的死亡遊戲〉,〈聯合報.聯合副刊〉,2004.04.08。
梅家玲:〈當寂寞成為遊戲〉,〈聯合報.讀書人〉,1999.6.21。
符立中:〈給哲生,給讀者〉,《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號,頁74。
莊裕安,〈給哲生的塔蘭特拉〉,〈自由時報.副刊〉,2004.04.12。
許悔之,〈人生實難──追悼袁哲生〉,〈民生報.A13版〉,2004.04.07。
許悔之,〈你不說笑,我們感到悲傷──悼哲生〉,〈聯合報.A5版〉,2004.04.07。
郭玉文,〈奈何天堂太輕,你無法察覺──寫給最親愛的朋友袁哲生〉,〈自由時報.副刊〉,2004.04.09。
陳文芬:〈從白先勇到六年級 ──文學獎的世代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10.7至10.8。
陳文芬:〈新秀小說家黃國峻度外氣派脫俗,袁哲生秀才傳達鄉土〉,〈中國時報‧文化藝術〉,2000.9.27。
陳光興:〈炒作後現代?──評孟樊、羅青、鍾明德的後現代觀〉,〈自立早報‧副刊〉,1990.2.23。
陳希林:〈才子遠行 文壇震驚 多位文友曾勸他看心理醫生〉,〈中國時報‧話題〉,2004.4.7。
陳希林:〈袁哲生、張耀升對談創作 寫小說像起乩 也像縫補世界〉,〈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4.1.14。
陳希林:〈袁哲生:作家集合素材如萬花筒 讓讀者轉動 書展會場與張大春、王蘭芬談作家的誕生〉,〈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4.2.2。
陳希林:〈袁哲生凝視暗戀對象 出版愛情小說述說愛的期望與寂寞〉,〈中國時報‧藝術人文〉, 2003.10.1。
陳希林:〈開朗的倪亞達,不該輕生〉,〈中國時報‧話題〉,2004.4.7。
陳宛茜:〈袁哲生,去年還嘆未能勸阻國峻上吊〉,〈聯合報‧話題版〉,2004.4 .7。
陳宛茜:〈遲來的榮耀──文藝獎章,袁哲生獲小說創作獎〉,〈聯合報‧文化版〉,2004.5.4。
陳芳明:〈新世代的迎新與懷舊──袁哲生《秀才的手錶》印象記〉,《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頁166-168。
陳姿羽:〈出書際遇大不同,袁哲生最初與最後作品重現江湖〉,〈聯合報‧聯合副刊〉,2005.2.17。
陳映真:〈兩種世界性的文學〉,〈聯合報‧聯合副刊〉,2003.9.15。
陳國偉:〈時間劃過生命的荒原──袁哲生與黃國峻的小說〉,《台灣文學館通訊》第4期,2004.6,頁82-87。
陳瓊如採訪:〈袁哲生:一切都是短篇〉,《誠品好讀》第36期,2003.9。
彭樹君,〈寫給你的信〉,〈自由時報.副刊〉,2004.04.08。
焦桐:〈扮語言的鬼臉──袁哲生《秀才的手錶》〉,〈中央日報‧出版&閱讀〉,2000.10.23。
黃立翔:〈作家、《男人幫》總編輯袁哲生自縊身亡;生前為躁鬱症所苦,最近工作遇壓力〉,〈自由時報‧藝術文化〉2,2004.4.7。
黃錦樹:〈沒有窗戶的房間〉,《誠品好讀》43期,2004.5。後收於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2005,頁330-334。
黃錦樹:〈時間之傷、存有之傷〉,〈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5.3.6。
楊照,〈文學與自我內在衝突 悼袁哲生〉,〈聯合報.聯合副刊〉,2004.04.09。
趙靜瑜:〈黃國峻與袁哲生好友前後自殺;黃春明與文學界感傷生命正年輕〉,〈自由時報‧藝術文化〉,2004.4.7。
潘弘輝,〈深海鯨唱〉,〈自由時報.副刊〉,2004.04.08。
蔡秀女:〈游離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評袁哲生《靜止在樹上的羊》〉,《聯合文學》第139期,1996.5,頁167。
蔡康永、愛亞、朱亞君、陳文芬對談節錄:〈逝者已矣,生者何辜?──袁哲生專輯〉,公共電視《今天不讀書》節目第24輯,取自《公共電視‧今天不回家》,截取日期:2012.01.12。網頁:http://www.pts.org.tw/~web01/tuesday/t_024.htm。
蔡逸君:〈懷念袁哲生,四月〉,〈聯合報‧聯合副刊〉,2005.4.5。
鄭清文、朱天心(蘇沛):〈新河座標──第二十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記實〉,〈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10.20。
鄭清文:〈一局巧妙的拼圖遊戲〉,〈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995.2.4。
鄭清文:〈寂寞是嚴肅的遊戲〉,收於袁哲生:《寂寞的遊戲》。台北:聯合文學,1999,頁5-9。
鄭清文:〈雪茄與手錶〉,《聯合文學》,236期,2004年6月號,頁118-119。
鄭清文:〈評審意見:喜見喜劇〉,〈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11.27。
盧郁佳:〈微小卻有用的逃避:訪袁哲生談《倪亞達fun暑假》〉,〈聯合報‧讀書人〉,2002.8.25。
賴香吟:〈激情的減法〉,《聯合文學》,236期,2004年6月號,頁125-127。
賴素鈴:〈黃國峻和袁哲生 寫作出版結了緣;張大春、黃春明 力薦文壇新聲影〉,〈民生報‧文化新聞〉,2000.9.27。
賴素鈴:〈誰的肖像,讓鈔票不只是鈔票?──文壇新星狂想曲 票選新台幣上的作家 花錢改看白先勇、張愛玲臉色〉,〈民生報‧文化新聞〉,2005.7.4。
薛仁明:〈萬象歷然──關於文藝〉,《聯合報》,2010.2.5。
鍾文音:〈秀才的手錶〉,《中國時報‧開卷》,2000.11.2。
羅喬偉:〈死亡的啟示〉,《台灣文學館通訊》第4期,2004.6,頁88。
蘇林:〈小說家之歿:從邱妙津到袁哲生〉,〈聯合報‧讀書人〉,2004.4.25。
六、電視節目
張大春主持,縱橫書海電視節目,第103集「尋找一位作家──袁哲生」,電視錄影DVD,台北:廣電基金,1996。
指導教授 李瑞騰 審核日期 2012-1-3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