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羅時成(Lo Shih-Che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 (The study of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in the post-war Taiwan)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文主要是探討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發展。據本文之研究,從荷西、明鄭、清到日治初期,登山活動的型態是以政經考量以及觀賞山景為其主要目的;到1926年「臺灣山岳會」成立後,雖然休閒登山逐漸興盛,但隨後因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臺灣登山活動又轉趨沒落。
至戰後初期,雖然政府所頒佈的各類「山地管制」法規的限制,對戰後臺灣登山活動造成阻礙,但隨著時間的演變,政府為發展林業、道路建設以及推動觀光業和設立山岳型國家公園等措施,卻間接輔助了戰後登山活動的發展,在這些外在環境的輔助推動下,終使得戰後臺灣登山活動逐漸活絡。
除外在因素的輔助推動外,岳界自身也積極推動登山活動:戰後三大山脈的首登,除再次開啟臺灣高山地帶之攀登外,其足跡幾乎踏遍全臺高山;其次,戰後臺灣兩大山岳組織所發行之會刊中,舉凡對登山活動之推廣、登山安全之注重、登山知識之累積,更加充實戰後登山的安全性;最後在岳界主要人物的貢獻下,戰後登山活動之內涵遂得以更加充實。
經外在環境轉變之影響及岳界的大力推動和充實,使得戰後臺灣登山活動由初期的停滯,轉而逐漸興盛的過程,以及在這過程中所產生的特點和可繼續發展之研究,則是經由本文研究所得之成果。
|
摘要(英) |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of post-war Taiwan.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 main types of mountain climbing activities were 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during from the Netherlands reign, the Ming-Cheng Dynasty to the early era of Japanese colony. It was not unti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lpine Club of Taiwan" that recreational climbing gradually became flourished, however,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mountain activities in Taiwan declined again.
It went to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although various kinds of "Control Act of Mountain" regulations ,which hampered the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in post-war Taiwan were made by Government, but it indirectly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in the post-war Taiwan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the road construction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the national park completes. It the reasons for flourishing about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in the post-war Taiwan .
The mountaineering-groups were also actively promoting its own climbing activities in addition, it’s including : people who board the three major mountain at first in the post-war Taiwan , were not being only re-opening mountain climbing of the Taiwan, but the footprint was also over around the mountains of Taiwan; Secondly, the journals of two major organizations enriched the mountain safety,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and the knowledge of mountaineering in the post-war Taiwan; then, the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were becoming colorful by the people of mountaineering- groups who contributed for the mountaineering activity at last.
After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mountaineer groups promote and enrich the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making the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in post-war Taiwan from the early turn of the process of gradually flourished, and in the process aris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earch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all about that we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
關鍵字(中) |
★ 登山活動 ★ 高山首登 ★ 山岳組織 |
關鍵字(英) |
★ mountaineering organization ★ mountaineering activities ★ mountain board at first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續論.......................................................................................................................1
第一章 近代臺灣山區的認識……………………………………………………..12
第一節 日治時期展開前之山地接觸…………………………………………13
第二節 日治前期之山地踏查…………………………………………………22
第三節 休閒登山之開啟………………………………………………………36
第二章 戰後登山環境的演變……………………………………………………..40
第一節 戰後入山管制之形成............................................................................40
第二節 政府產業開發與登山活動……………………………………………48
第三節 國家公園之規劃………………………………………………………54
第三章 戰後登山活動的表現與推進......................................................................64
第一節 戰後各高山之首登……………………………………………………64
第二節 山岳協會的成立與貢獻………………………………………………84
第三節 救國團系統山岳組織之轉變…………………………………………96
第四章 岳界主要人物之貢獻……………………………………………………106
第一節 初期的傳承與帶動推廣者..................................................................106
第二節 岳界四大天王………………………………………………………..112
第三節 登山書寫的流傳與創新……………………………………………..125
結 論........................................................................................................................133
參考書目……………………………………………………………………………140
表 次
表1-1 玉山主山周圍山峰相對方位表....................................................................26
表1-2 森丑之助在臺期間的山區踏查表…………………………………………29
表 2 倡議設國家公園設立及國家公園法制訂過程表…………………………55
表3-1 臺灣省體育會山岳委員會、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山岳會員會常委同異表
........................................................................................................................89
表3-2 1971年至1975年一等三角點山峰………………………………………102
表4-1 《北部郊山踏查集 第一集》收入山群表………………………………...110
表4-2 《北部郊山踏查集 第二集》收入山群表………………………………. 111
表4-3 林文安於《臺灣山岳》發表之文章……………………………………. ..114
表4-4 楊南郡開拓高山新路線事蹟表…………………………………………..129
圖 次
圖1-1 2006年臺灣地形分區圖……………………………………………………13
圖1-2 John Dodd(陶德)與泰雅族男子、婦女、小孩等……………………….18
圖1-3 1860年代的W.A.Pickering........................................................................19
圖1-4 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所走之路線圖..................................................20
圖1-5 Ede從畚箕湖到巴塱衛之路線………………………………………….....21
圖1-6 諸羅縣誌山川總圖之部分…………………………………………………23
圖2-1 臺東縣入山聲請書第一份…………………………………………………41
圖2-2 臺東縣入山聲請書第二份(保証人証明書)................................................. 42
圖2-3 臺東縣入山聲請書第三份(呈驗証書)…...………………………………...42
圖2-4 國軍部隊入山通知、證明書……………………………………………….45
圖2-5 玉山國家公園區域圖………………………………………………………59
圖2-6 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域圖……………………………………………………61
圖2-7 雪霸國家公園區域…………………………………………………………62
圖3-1 玉山群峰……………………………………………………………………65
圖3-2 1951年12月由玉山主峰上玉山北峰…………………………………….66
圖3-3 1953年5月21日從玉山主峰由八通關沿陳友蘭溪往東埔下山路線圖…67
圖3-4 1953年7月28日玉山經三叉峰到玉山南峰..……………………………68
圖3-5 郡大山及其周圍……………………………………………………………69
圖3-6 巒大山及其圍…………......………………………………………………..70
圖3-7 登1965年11月南玉山路線圖……………………………………………70
圖3-8 雪山群峰……………………………………………………………………72
圖3-9 1952年4月過司界蘭溪登雪山……………………………………………73
圖3-10 1954年8月29日由南山沿七家灣溪上雪山簡示圖……………………. 74
圖3-11 1962年8月雪山Y字型大縱走路線………………………………………75
圖3-12 南北大武山…………………………………………………………………77
圖3-13 1957年8月放射登中央尖山與南湖大山…………………………………78
圖3-14 1960年1月卓鹿走八通關登大水窟山上馬博拉斯山……………………79
圖3-15 1962年2月大禹嶺經黑岩山登畢祿山……………………………………80
圖3-16 1962年7月東埔入山首登北面山和南大水窟山…………………………81
圖3-17 1963年11月24日到12月1日從東埔到東巒大山………...……………82
圖4-1 周百鍊……………………………………………………………………..107
圖4-2 岳界四大天王..............................................................................................113
圖4-3 蔡景璋的山岳攝影………………………………………………………..118
附圖…………………………………………………………………………………150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文獻檔案
《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89種(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王禮、陳文達,《臺灣縣志》,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立法院秘書處,《法律專輯 第十一輯 交通 ( 四 ) 》(臺北:立法院秘書處,1980 )
江日昇,《臺灣外記》,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吳子光,《一肚皮集(二)》,收入於黃永哲、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11冊(臺中: 文听閣圖書,2007)。
吳子光,《一肚皮集(四)》,收入於黃永哲、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13冊(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5種(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收入於黃永哲、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48冊(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
周鍾瑄,《諸羅縣志》,收入於張其昀監修、方豪主編《臺灣叢書》第一輯,第二冊(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合作出版,1968)。
教育部,《蔣總統歷年告全國青年書》(臺北:教育部,1975)。
秦孝儀主編、張端成編輯,《中國現代史史料叢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
高拱乾,《臺灣府志》,收入於張其昀監修、方豪主編《臺灣叢書》第一輯,第一冊(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合作出版,1968)。
連橫,《臺灣通史》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編,《土地調查提要》(1900)。
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編,《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一回事業報告》(1902)。
臺東縣入山聲請書:檔案管理局檔號第0000348928號0035/144/23/1/007。
薛月順,《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二)》(臺北:國史館,1998)。
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收入於張其昀監修、方豪主編《臺灣叢書》第一輯,第四冊(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合作出版,1968)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308種(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二、政府公報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臺灣省政府公報》,秋字號第45期,1947年6月。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臺灣省政府公報》,冬字號第9期,1947年10月。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臺灣省政府公報》,夏字號第10期,1950年4月。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臺灣省政府公報》,春字號第28期,1951年2月。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臺灣省政府公報》,春字號第47期,1952年2月。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臺灣省政府公報》,春字號第10期,1954年1月。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臺灣省政府公報》,春字號第58期,1956年6月。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臺灣省政府公報》,春字號第7期,1968年7月。
三、山岳組織會刊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中華山岳》,第1卷第1期,1972。
────────,《中華山岳》,第2卷第1期,1973
────────,《中華山岳》,第2卷第5期,1973。
────────,《中華山岳》,第2卷第6期,1973。
────────,《中華山岳》,第3卷第1期,1974。
────────,《中華山岳》,第3卷第4期,1974。
────────,《中華山岳》,第4卷第4期,1975。
────────,《中華山岳》,第14卷第1期,1985。
────────,《中華山岳》,第14卷第2期,1985。
────────,《中華山岳》,第14卷第4期,1985。
────────,《中華山岳》,第14卷第6期,1985。
────────,《中華山岳》,第15卷第2期,1986。
────────,《中華山岳》,第15卷第4期,1986。
────────,《中華山岳》,第17卷第2期,1988。
────────,《中華山岳》,第18卷第6期,1989。
────────,《中華山岳》,第19卷第2期,1990。
────────,《中華山岳》,第20卷第6期,1991。
────────,《中華山岳》,第22卷第5期,1993。
────────,《中華山岳》,第22卷第6期,1993。
────────,《中華山岳》,第23卷第6期,1994。
────────,《中華山岳》,第25卷第3期,1995。
────────,《中華山岳》,第145期,1996。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中華登山》,第2期,1971。
─────────,《中華登山》,第3期,1971。
─────────,《中華登山》,第4期,1971。
─────────,《中華登山》,第5期,1972。
─────────,《中華登山》,第6期,1972。
─────────,《中華登山》,第7期,1972。
─────────,《中華登山》,第8期,1972。
─────────,《中華登山》,第9期,1973。
─────────,《中華登山》,第10期,1973。
─────────,《中華登山》,第11期,1973。
─────────,《中華登山》,第12期,1973。
─────────,《中華登山》,第13期,1974。
─────────,《中華登山》,第14期,1974。
─────────,《中華登山》,第15期,1974。
─────────,《中華登山》,第16期,1974。
─────────,《中華登山》,第17期,1975。
─────────,《中華登山》,第18期,1975。
─────────,《中華登山》,第19期,1975。
─────────,《中華登山》,第20期,1975。
─────────,《中華登山》,第22期,1976。
─────────,《中華登山》,第49期,1983。
─────────,《中華登山》,第81期,1993。
─────────,《中華登山》,第83期,1993。
臺灣山岳會,《臺灣山岳》,第1號,1927,卷頭,頁2-4。
臺灣省體育會山岳協會,《臺灣山岳》,4月號,1952。
──────────,《臺灣山岳》,6月號,1952。
──────────,《臺灣山岳》,7月號,1952。
──────────,《臺灣山岳》,8月號,1952。
──────────,《臺灣山岳》,9月號,1952。
──────────,《臺灣山岳》,1月號,1953。
──────────,《臺灣山岳》,3、4月號,1955。
──────────,《臺灣山岳》,1、2月號,1957。
──────────,《臺灣山岳》,3、4月號,1957。
──────────,《臺灣山岳》,5、6月號,1957。
──────────,《臺灣山岳》,1、2月號,1958。
──────────,《臺灣山岳》,11、12月號,1959。
──────────,《臺灣山岳》,3、4月號,1960。
──────────,《臺灣山岳》,7、8月號,1960。
──────────,《臺灣山岳》,11、12月號,1962
──────────,《臺灣山岳》,11、12月號,1963。
──────────,《臺灣山岳》,4月號,1964。
──────────,《臺灣山岳》,7、8月號,1965。
──────────,《臺灣山岳》,11、12月號,1965。
──────────,《臺灣山岳》,5、6月號,1966。
──────────,《臺灣山岳》,7、8月號,1969。
──────────,《臺灣山岳》,9、10月號,1969。
──────────,《臺灣山岳》,11、12月號,1969。
──────────,《臺灣山岳》,1、2月號,1971。
──────────,《臺灣山岳》,3、4月號,1971。
──────────,《臺灣山岳》,5、6月號,1971。
──────────,《臺灣山岳》,7、8月號,1971。
──────────,《臺灣山岳》,11、12月號,1971。
四、年鑑與研究報告
內政部,《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臺北:內政部,1988)
王鴻楷,《臺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臺北:交通部觀光局,1992)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五十年交通年鑑》(臺北:交通部,1962)。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五十四年交通年鑑》(臺北:交通部,1966)。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法展委員會,《中華民國第六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臺
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法展委員會,1973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經濟建設十年計畫(六十九年至七十八年)》
(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十四項重要建設計劃》(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
會,1987 )。
楊南郡、王素娥,《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越嶺古道西段調查研究報告》(嘉義:玉
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7)。
楊南郡、王素娥,《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越嶺古道東段調查研究報告》(嘉義:玉
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7)。
楊南郡、王素娥,《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與整修研究報告》(花蓮:
太魯閣國家管理處,1988)。
五、報刊雜誌
《民報》,第208號,1946年5月6日。
《民報》,第220號,1946年5月18日。
《民報》,第400號,1946年8月30日。
《臺灣銀行季刊》,第32卷第3期,1981。
臺灣山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灣山岳》,春季號(第5期),1995。
臺灣山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灣山岳》,夏季號(第6期),1995。
臺灣山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灣山岳》,冬季號(第16期),1997。
臺灣山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灣山岳》,冬季號(第37期),2001。
臺灣山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灣山岳》,冬季號(第61期),2005。
六、專書與論文:
山崎柄根著、楊南郡譯,《鹿野忠雄─縱橫臺灣山林的博物學、地理學、昆蟲學者》(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編輯小組,《飛躍青春40年》(臺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總團部,1992)。
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紀念專刊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臺北市:國民大會,1997)。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安全登山訓練中心落成紀念特刊》,1989
。
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年刊》,1977。
王如華等編撰,《臺灣國家公園史1900-2000》(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02)。
王國端,《森林遊樂》(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5版)。
立法院秘書處,《法律專輯 第十一輯 交通 (四) 》(臺北:立法院秘書處,1980 )。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
邢天正,《邢天正登山講座》(臺北:戶外生活,1988)。
吳永華,《臺灣森林冒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 )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地的形象》(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
李希聖,《臺灣登山史》(臺北:作者自印,2005 )。
李偉松,〈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 )。
長野義虎,〈生蕃地探險談〉,《臺灣山岳》,第8,頁1-25。
林玫君,《從探險到休閒─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博揚文化, 2006)。
林玫君,《臺灣登山一百年》(臺北:玉山社,2008)。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臺灣登山小史》(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 )。
姚鶴年,《臺灣省林務局誌》(臺北:臺灣省林務局,1997)。
徐國士、黃文卿、游登良,《國家公園概論》(臺北:明文書局,1997)。
涂懷瑩,〈論「國家緊急權力」與「當前戒嚴」〉,《軍法專刊》,第72卷第5期 (1981),頁9-12。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圓出版社,1994)。
淡江登山社,《90初嚮講義》(臺北:淡江登山社(未出版),2001)。
張人傑,《臺灣社會生活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2004增訂九版)。
梅棹忠夫、山本紀夫編,賴惠鈴譯,《山的世界》(臺北:商務出版社,2007 )。
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2003)。
連峰宗,《臺灣百岳全集─中央山脈北段》(臺北:上河出版社,2007)。
連峰宗,《臺灣百岳全集─中央山脈南段》(臺北:上河出版社,2007)。
連峰宗,《臺灣百岳全集─玉山山塊、雪山山脈》(臺北:上河出版社,2007)。
陳水源,《我國發展觀光事業政策之研究》(臺北:交通部觀光局,1984 )。
陳佩周,《臺灣山岳傳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 )。
陳俊編著,《臺灣道路發展史》,(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87)。
陳勇志,《美援與臺灣之森林保育(1950-1965)─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之個案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
陳培源,《臺灣地質》(臺北:臺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2006)。
陳溪州,〈森林遊樂區發展現況〉,《全國觀光旅行行政會議報告論文集》(臺北:交通部觀光局,1992)。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
鹿野忠雄著、楊南郡譯註,《山、雲與蕃人》(臺北:玉山社,2000 )。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2004 )。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 聯經出版社,2000)。
費德廉(Douglas Fix)、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 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
黃耀雯,《築夢荒野─臺灣國家公園的建置過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
楊彥傑,《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董翔飛,〈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制定、廢止及其評價〉,收入於中華民國行憲 五十年紀念專刊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臺北市:國民大會,1997),頁251-260。
詹德基,〈奧會模式與單運動協會的關係〉,《國民體育季刊》,第37卷第1期,2008年12月,頁42-46。
臺灣交通出版社,《臺灣區百岳位置圖》(臺北:臺灣交通出版社,200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199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伊能嘉矩著,《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光復45年專輯─教育發展與文化建設》(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0)。
鄭政誠,《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2005)。
鄭樑生,《史學方法》(臺北:五南書局,2002 )。
謝文誠,《臺灣百岳全集》(臺北:戶外出版社,1978)。
藤井志津枝,《日本軍國主義的原型─剖析1871~1874年臺灣事件》(臺北:三民 書局,1983)。
譚靜梅,〈光復後臺灣地區登山活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為中心〉(桃園: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七、網路資料:
http://csm00.csu.edu.tw/0150/49002134/index-7.htm
中華奧會網站:http://www.tpenoc.net/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網站:http://www.rocsf.org.tw/
國際山岳聯盟(UIAA)網站:http://www.theuiaa.org/
臺灣歷史學會網站:http://www.twhistory.org.tw
|
指導教授 |
鄭政誠(Cheng-Chen ,Cheng)
|
審核日期 |
2009-7-13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