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5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18.118.254.94
姓名 周晏霆(Yan-ting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北洋海軍現代化之檢討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清代晚期於列強交相入侵之際,海防漸受重視。在光緒九年(1883)~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中法戰爭刺激下,清朝政府為有效整合海防相關事務,因此於戰爭結束後立即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海軍部門──「海軍衙門」。其最大的意義在於將原本由地方各自推動的海防事務收歸至中央統一指揮。
  光緒十四年(1888)《北洋海軍章程》的制定被視為北洋海軍正式成軍的指標。該章程的制定代表著中國近代海軍發展,不是只停留在學習西方船堅炮利的器物層面,而是已進入到制度層面的變革。在一方面參考西方海軍制度的同時,《北洋海軍章程》亦保留了部分原有中國傳統舊式水師的相關制度,此為新舊交替正值時代轉變的重要特色。
  正式成軍後的北洋海軍隨即面臨了經費與訓練的問題。在「海軍衙門」的控制下,經費無法持續且有效的增加。其原因在於「海軍衙門」不僅無法爭取到更充裕的經費,為應付其他支出反而成為北洋海軍經費遭到抑制的重要原因。光緒十六年(1890)原本擔任北洋海軍總查(The Chief Inspector of the Northern Naval Squadron)一職的英籍洋員琅威理(William M. Lang, 1843~1906)因「升旗事件」最後去職,使得北洋海軍官兵無法在訓練上維持一定的水準,甚至在軍紀的維持上每況愈下,其整體作戰力走向下坡。
  十九世紀新式海權思想重視者乃為制海權的掌控。但因北洋海軍經費不足無法添購新艦,亦無法換裝新式火炮,使得實際主導者的李鴻章又退回到以防禦為主的戰略上。在光緒二十年(1894)的黃海海戰與光緒二十一年(1895)的威海衛海戰中,此種防禦性戰略最後使得北洋海軍最後遭到覆滅的命運。
摘要(英) At the time of the successive invasions by foreign powers, coast defense was progressively emphasized by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e to the frustrating result of Sino-French War, lasting from the 9th year to the 11th year of the Guangxu reign (1883-1885), the Qing government promptly, after the war, set up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Navy in Chinese history-Naval Department, literally meaning “Office in charge of Affairs of Navy”-so a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ose affairs related to coast defense. Rather than being carried out separately by the local authorities, the coast defense affairs were henceforth under concerted command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the Northern Navy, laid down in the 14th year of the Guangxu reign (1888), has been considered a landmark when the Northern Navy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enactment signifies that the naval development in Early Modern China was no longer limited to adopting the western weaponry, but progressed to the systematic reformation. While referring to the western naval system,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the Northern Navy also preserved a partial syste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avy, which served as a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of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After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Northern Navy immediately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in funds and training. Under control of Naval Department, there was no continual and effective increase in funds. Not only did Naval Department fail to strive for more budgets, but it also had to deal with other expenses, which became the fundamental reason of the restraint on funds for the Northern Navy. In the 16th year of the Guangxu reign, William M. Lang, a British consultant and the original Chief Inspector of the Northern Naval Squadron, resigned because of the Flag-raising Event. The incident kept the Northern Naval officers and men from maintaining a certain standard in training, and even caused their military discipline and the general combat ability to go downhill.
In the 19th century, Sea Chauvinism laid much stress on thalassocracy. However, the Northern Navy were short of funds to purchase new naval vessels, and neither could they replace the old gunfire. Accordingly, the man in charge, Hong Zhang Li, returned to the defense-based strategy. In Battle of Yalu River in the 20th year of the Guangxu reign (1894) and Battle of Weihaiwei in the 21st (1895), the very defensive strategy eventually doomed the Northern Navy.
關鍵字(中) ★ 北洋海軍
★ 海軍衙門
★ 北洋海軍章程
★ 琅威理
★ 甲午戰爭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海軍部門的形成...........................15
   第一節 「海軍衙門」的蘊釀........................16
   第二節 「海軍衙門」的成立、組織與工作職掌...........21
   第三節 海軍衙門的角色與定位.......................25
第二章    北洋海軍的正式成軍.........................30
   第一節 《北洋海軍章程》的制定背景..................30
   第二節 《北洋海軍章程》的內容.....................33
   第三節 《北洋海軍章程》的劃時代意義................47
第三章    成軍後所面臨的問題........................51
   第一節 北洋海軍經費與海軍衙門的關係................51
   第二節 琅威理(William M. Lang)去職事件及其影響...60
第四章    甲午海戰前後所顯示的問題....................68
   第一節 新海防觀念無法有效落實.....................68
   第二節 兩次海戰所暴露出的問題.....................75
結論................................................85
參考書目.............................................88
參考文獻 一、官方史料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台北:中央研究院,1957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排印本,1989年。
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光緒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
華文書局輯,《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台北:華文出版社,1970年。
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編,《大清北洋海軍章程》,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
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編,《籌議海防案》,北京:學院出版,2005年。
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二、史料輯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法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中日戰爭》,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左舜生選輯,《中國近百年史資料初編》、《中國近百年史資料續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年。
張俠等合編,《清末海軍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年。
戚其章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台北:世界出版社,1963年。
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

三、文集
丁日昌著,溫廷敬編,《丁中丞政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丁寶楨,《丁文誠公奏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文廷式,《文廷式集》,北京:中華書局排印本,1993年。
朱采,《清芬閣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沈葆楨著,吳元炳輯,《沈文肅公政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李秉衡撰,戚其章輯校,《李秉衡集》,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李瀚章著,李經畬等編,《合肥李勤恪公政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李鴻章著,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周馥,《秋浦周尚書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翁同龢,《瓶廬叢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張之洞著,王樹枬編,《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張佩綸,《澗于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7年。
戚俊杰、王記華編校,戚其章審訂,《丁汝昌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刊,1997年。
曾國荃撰,蕭榮爵編,《曾忠襄公全集》,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曾紀澤撰,喻岳衡點校,《曾紀澤集》,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楊書霖編,《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劉坤一撰,歐陽輔之編,《劉忠誠公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鄭觀應撰,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四、工具書
王仲孚編,《甲午戰爭中文論著索引》,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94年。
文物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歷史年代簡表》,香港:三聯書店,2003年。
池季雲編,《歷代名人室名別號辭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周惠民主編,《1945~2005年台灣地區清史論著目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姜鳴,《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北京: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1991年。
姜鳴,《中國近代海軍史日誌》,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姚佐綬等編,《中國近代史文獻必備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作者自印,1963年。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劉傳標編纂,《中國近代海軍職官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錢實甫編,《清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五、專著
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王家儉,《中國近代海軍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台北:大立出版社,1984年。
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與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包遵彭、李定一與吳相湘等編,《中國近代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再版。
包遵彭,《中國海軍史》,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年。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台北:時報出版,2001年。
石泉著,《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申學鋒,《晚清財政支出政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守孔,《李鴻章傳》,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再版。
李金強主編,《我武維揚-近代中國海軍史新論》,香港:香港海防博物館,2004年。
李厚木,《中國近代第一位海軍司令》,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
李澤錦,《中國近代海軍史話》,台北:新亞出版社,1965年。
吳杰章,《中國近代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吳相湘,《近代史事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4年。
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吳相湘,《晚清宮廷與人物》,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沈雲龍,《近代史事與人物》,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呂實強,《丁日昌與自強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
汪熙等主編,《甲午中日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胡立人,《中國近代海軍史》,大連:大連出版社,1990年。
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孫占元,《左宗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苗長青,《晚清官僚派別派系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6年。
馬漢著,楊鎮甲譯,《海軍戰略論》,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
海軍司令部近代中國海軍編輯部編著,《近代中國海軍》,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年。
常熟市人民政府、中國史學會合編,《甲午戰爭與翁同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許晏駢,《同光大老》,台北:皇冠出版公司,1983年。
許晏駢,《翁同龢傳》,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86年。
許晏駢,《清朝的皇帝》,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88年。
梁啟超,《李鴻章傳》,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台北:南天書局,1994年。
張墨、程嘉禾合著,《中國近代海軍史略》,北京:海軍出版社,1989年。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中國軍事科學學會辦公室編著,《甲午海戰與中國海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戚其章,《北洋艦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年。
戚其章,《晚清海軍興衰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上海:人民人民出版社,2005年。
戚其章,《走近甲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戚其章,《晚清史治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戚俊杰、劉玉明主編,《北洋海軍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戚海瑩,《北洋海軍與晚清海防建設-丁汝昌與北洋海軍》,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
費正清、劉廣京合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馮天瑜,《張之洞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虞和平,謝放合著,《中國近代通史》第三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賈小葉,《晚清大變局中督撫的歷史角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劉宜作,《借西風:中國近代海軍發展史1862~1945》,台北:知兵堂出版社,2008年。
鄭劍順,《晚清史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鄭天杰、趙梅卿合著,《中日甲午海戰與李鴻章》,台北:華欣文化,1979年。
樊百川,《清季的洋務新政》第二卷,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錢鋼,《大清海軍與李鴻章》,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謝世誠,《李鴻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謝俊美,《翁同龢傳》,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關捷總主編,《中日甲午戰爭全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藤村道生著,米慶餘譯,《日清戰爭》,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

六、論文
孔祥吉,〈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上層心態〉,《晚清史探微》,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頁1~25。
王家儉,〈清季的海防論〉,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八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1~70。
王家儉,〈近代中國海權意識的覺醒〉,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八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71~82。
王家儉,〈清季的海軍衙門1885~1895〉,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八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235~280。
王家儉,〈醇親王與晚清政局〉,收錄於《清史研究論藪》,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明燦,〈奕譞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王開璽,〈帝黨、后黨及戰和問題〉,收錄於《晚清政治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72~85。
石錦,〈清末自強運動的內容、分野及其演變1840~1895〉,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六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37~64。
包遵彭,〈清季海軍經費考實〉,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八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163~214。
李守孔,〈李鴻章與同光新政〉,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六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227~264。
李恩涵,〈論清季自強運動的失敗與清廷中心領導階層的關聯〉,收錄於《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李淑芬,〈慈禧之得權方式及其統治特質〉,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李熊,〈自強運動時期的財政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國祁,〈由劉坤一初任總督的表現看晚清的政治風尚〉,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六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387~422。
吳相湘,〈清季園苑建築與海軍經費〉,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八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215~234。
吳安家,〈中國大陸歷史學者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收錄於《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林文仁,〈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1861~1884-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林文仁,〈派系分合與晚清政治1885~1898-以「帝后黨爭」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林玉如,〈清季總理衙門設置及其政治地位之研究〉,台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范光炎,〈李鴻章之海防思想〉,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翁喬梧,〈清朝海軍之戰略研究-兼論甲午海戰的海軍戰略作為〉,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郝延平,〈同光新政中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比較〉,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六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71~76。
莊吉發,〈清季南北洋海防經費的籌措〉,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八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133~162。
莊吉發,〈同光年間的地方財政與自強經費的來源〉,收錄於《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張蔭麟,〈甲午戰前中國之海軍〉,《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八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121~132。
楊津,〈沈葆楨與自強運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劉廣京,〈晚清督撫權力問題商榷〉,收錄於《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六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341~386。
劉翠溶,〈關稅與清季自強新政〉,《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劉鳳翰,〈清季自強運動與軍事初期改革1861~1895〉,《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頁343~394。
賴進義,〈晚清海防塞防之爭的研究(一八七四~一八八一)-國家戰略構想的解析〉,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策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賴盟騏,〈翁同龢與晚清政局〉,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羅炳綿,〈總理衙門與滿族本位政策〉,《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蘇啟昌,〈張佩綸與晚清清流集團〉,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蘇梅芳,〈李鴻章自強思想之研究1862~1894〉,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七、期刊專文
丁名楠,〈十九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清朝統治集團最高層內部鬥爭概述〉,《近代史研究》第1期,1982年。
王家儉,〈李鴻章對於中國海軍現代化的貢獻〉,《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1988年。
王爾敏,〈南、北洋大臣之建置及其權力之擴張〉,《大陸雜誌》第20期,1960年。
古鴻廷,〈清代總督制度研究〉,《朝陽學報》第1期,1996年。
何若鈞,〈甲午戰爭時期的清議〉,《歷史教學》第4期,1987年。
林文仁,〈派系因素下的北洋與中央關係1885~1894〉,國史館《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會議論文,1999年。
林文仁,〈沉思於「諸神」的黃昏─以人物為核心的晚清政治史研究之困境與可能〉,《政大史粹》第1期,2000年。
林文仁,〈評《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3期,2002年3月。
林文仁,〈派系因素與甲午戰爭-對戰前決策的觀察〉,《輔仁歷史學報》第15期,2004年7月。
查時傑,〈清光緒朝前期的幾個政治集團〉,《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期,1974年。
陳梅龍,〈十九世紀後半期改革派與各派政治勢力的關係及其內部矛盾〉,《嘉興師專學報》第1期,1984年。
馮天瑜,〈張之洞的道路-從清流黨到改革派〉,武漢《江漢論壇》第10期,1983年。
楊益民,〈海軍衙門與洋務運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3年。
楊晨光,〈近代中日兩國的軍事改革與甲午戰爭〉,《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8期,2003年。
趙秉忠,〈論清末統治集團內部的派系鬥爭〉,北京《中國近代史》第11期,1983年。
黎仁凱,〈略論張之洞從守舊派向改革派的轉化〉,北京《中國近代史》第7期,1983年。
戴逸,〈第一個洋務集團(奕訢集團)的興衰〉,北京《光明日報》,1962年8月22日。
關捷,〈甲午戰爭前中日海軍力量的對比〉,《東北師大學報》第1期,1982年。

八、外文著作
John L. Rawlinson.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1839~189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藤村道生,《日清戰爭:東アジア近代史の轉換點》,東京,岩波書店,1985年。
指導教授 王成勉 審核日期 2014-7-2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