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 |
This essay deals with the changes of foundling asylums in late Qing Dynasty by talking about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arity organizations for exposed children, named “Yu Ying Tang,” and how to respond to challenges from missionary charity organizations after Western Churches came to Chinese in great force. By using files about Christian massacres, official instruments, records, newspaper and literati opus, we can see how the officials and literati coped with the clashes between Christians when foundling hospices repeatedly became the direct cause of massacres. Furthermore, we can also see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erial edict twice issued by Tongzhi and the Guangxu Dynast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foundling hospices.
This article takes Jiangsu as its range of study. The discussion begins from 1860, when the foreign missionaries were allowed to enter inland to do missionary work, buy and sell land, lea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ling hospitals. This lasted until 1900—the later period of GuangXu—when foundling hospital resources were exploited, kindergartens established, a new style of education popularized, and foundling hospitals expanded to a larger scope. Jiangsu foundling hospitals grew vigorously in accordance with operation shifts. The stance of some officials was anti-missionary from the outset but Hierarchal response allowed Chinese foundling hospitals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isplay positive functions. Although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abuses in Chinese founding hospices, they are actually worth praising for the acceptance of infants, protection given against infanticide and the rescuing of the poor.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al course in the history Chinese charitable enterprise.
|
參考文獻 |
參考資料
一、 史料
官方史料、彙編、選集
《玉歷鈔傳》,收錄於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 第五編 民間寶卷》(合肥市:黃山書社,2005年)。
《江蘇省例》(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線裝書,清同治八年(1869)江蘇書局刊本),四卷。
《江蘇省例續編》(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線裝書,清光緖元年(1875)江蘇書局刊本),二卷。
《江蘇省例續三編》(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線裝書,清光緖九年(1883)江蘇書局刊本),二卷。
《江蘇省例續四編》(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館藏線裝書,清光緖十六年(1890)江蘇書局刊本)。
《清史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87年)。
《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87年)。
《清實錄‧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87年)。
《清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87年)。
《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87)。
于能模、黃月波、鮑釐人編,《中外條約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教務教案檔》凡七輯:
第一輯:咸豐十年—同治五年(1860-1866),(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874年);
第二輯:同治六年—同治九年(1867-1870),(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874年);
第三輯:同治十年—光緖四年(1871-1878),(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875年);
第四輯:光緖五年—光緖十二年(1879-1886),(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876年);
第五輯:光緖十三年—光緖二十一年(1887-1895年),(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877年);
第六輯:光緖二十二年—光緖二十五年(1896-1899年),(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880年);
第七輯:光緖二十六年—宣統三年(1900-1911年),(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88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編,《清末教案》(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太平天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明倫,《反洋教書文揭帖選》(山東:齊魯書社,1984年)。
﹝元﹞托克托撰,《宋史》(臺北:世界,1988年)。
﹝清﹞文慶等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清﹞朱軾,《大清律集解》,《四庫未收書集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蔣良麒纂,王先謙修,《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李文海、夏明方等編《中國荒政全書》(北京:北京古籍,2000-03年)。
吳有如等著,《點石齋畫報》精選輯集(臺北市:遠流出版,2005年)。
﹝清﹞徐棟輯,《牧令書》,收錄於《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清﹞徐宗亮等編,《通商約章類纂》(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清﹞馬新貽,《馬端敏公奏議》(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清﹞陳忠倚編,《皇朝經世文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輯,《清季教案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線裝書)。
﹝清﹞國史館編,《清史列傳》(臺北:文明出版社,1985年)。
〔清〕端方撰,《大清光緒新法令》(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清宣統元年刊本印行,1909年)。
趙爾巽,《清史稿‧列傳》(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出版社,1963年)。
﹝清﹞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筆記、文集、日記
《玉歷鈔傳》,收錄於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 第五編 民間寶卷》(合肥市:黃山書社,2005年)。
《江南育嬰堂記》,上海徐家匯藏書,館藏於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
王樹枬編,《張文襄公(之洞)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法﹞史式徽(J. de la Serviere),《江南傳教史》(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83年)
﹝法﹞史式徽(J. de la Serviere)著,天主教上海教區史料譯寫組譯,《江南傳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
﹝法﹞史式徽(J. de la Serviere)編著,《八十年來之江南傳教史》(上海 : 聖教雜誌社,1929年)。
﹝宋﹞蘇軾,《與朱鄂州論不舉子書》,收錄於李文海、夏明方主編《中國荒政全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方濬頤,《二知軒文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包世臣,《小倦遊閣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朱孔彰編,《劉尚書(秉璋)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余蓮村,《得一錄》(臺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
﹝清﹞吳師澄編,《余孝惠先生年譜》,收錄於《晚清名儒年譜(五)》(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
﹝清﹞志剛編,沈雲龍修編,《初使泰西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清﹞李光久輯,《李忠武公(續賓)遺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李概編,《李文恭公(星沅)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汪士鐸,《汪悔翁乙丙日記》,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三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柴小梵,《梵天廬叢錄》,收錄於《民國筆記小說大觀》(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清﹞寄雲山人,《江南鐵淚圖》(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清﹞崔國因,《出使美日秘國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彭蘊章,《歸樸龕叢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彭定求,《彭凝祉先生雜說》,見周馥、周學熙輯錄,《古訓粹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張文虎,《舒藝室雜著》(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七輯,1973年)。
﹝清﹞張蔭桓,《三洲日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陸筠,《海角續編》,近代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章謙存,〈籌賑事略〉,選自《強恕齋三種》(清道光十年刻本),收錄於李文海、夏明方等編《中國荒政全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賀長齡,《耐菴奏議存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趙文烈,《能靜居士日記》(臺北:學生書局影印,1964年)。
﹝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臺北:學海出版社,廣仁堂刊本,1967年)。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曾紀澤,《曾惠敏公西使日記》,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路德,《檉華館文集》,傅斯年圖書館館藏線裝書。
溫廷敬編,《丁中丞(日昌)政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清﹞齊學裘,《見聞隨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魯迅著,張建校訂,《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清﹞錢陳群,《香樹齋文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戴肇辰撰,《從公錄》,收錄於《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清戴氏雜著本,1997年)。
﹝清﹞薛福成,《出使公牘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
﹝清﹞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收錄於,王立誠編校,《郭嵩燾等使西記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清﹞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羅汝懷,《緑漪草堂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方志(以實際徵引為主)
年代 修者 纂者 方志名 刊本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清 文彬、孫雲等纂修 《重修山陽縣志》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方濬頤等 晏端書等 《同治續纂揚州府志》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9
清 朱忻 劉庠 《同治徐州府志》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8
清 何紹章等 楊履泰等 《丹徒縣志》 清光緒五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吳金瀾等 汪堃等 《崑新兩縣續修合志》 清光緒六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李銘皖等 馮桂芬等 《蘇州府志》 清光緖九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周際霖等 周頊等 《如臯縣續志》 同治十二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孟毓蘭 成觀宣等監訂 《重修寶應縣志》 清道光二十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金福曾等 張文虎等 《南滙縣志 》 民國十六年重印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洪汝奎等 徐成敟等 《增修甘泉縣志 》 清光緖七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范仕義 吳鎧 《如臯縣續志》 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英傑等 晏端書等 《續纂揚州府志》 清光同治十三刻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孫雲錦等 吳昆田等 《淮安府志》 清光緖十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高士鑰 五格等 《江都縣志》 清乾隆八年刊,光緒七年重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梁蒲貴等 朱延射等 《寶山縣志》 清光緖八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梁悦馨等 季念詒等 《通州直隷州志 》 清光緖元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莫祥芝等 汪士鐸等 《上江兩縣志 》 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陳其元等 熊其英等 《青浦縣志》 清光緒五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陳延恩等 李兆洛等 《江陰縣志》 清道光二十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博潤等 姚光發等 《松江府續志》 清光緖九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黃蘊深編 《吳縣城區附刊》 民國二十年鉛印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楊開第 姚光發 《重修華亭縣志》 清光緖四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劉誥等 徐錫麟等 《重修丹陽縣志》 清光緖十一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蔣啟勛等 汪士鐸等 《續纂江寧府志》 清光緒六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0
清 盧思誠等 季念貽等 《江陰縣志》 清光緖四年刊本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8
清 嚴型等 馮煦等 《宿遷縣志》 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顧名等 吳德旋 《重刊續纂宜荊縣志》 清道光二十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清 龔定瀛 夏子鐊 《江蘇省再續高郵州志》 清光緖九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4
清 陳栻等 《上元縣志》 道光四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民國 江蘇省地方志編輯委員會編 《江蘇省志.人口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9
民國 朱沛蓮 《江蘇省及六十四縣市志略》 臺北 國史館 1987
民國 吳霞纂修 《寶山縣志》 民國二十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民國 吳馨等 姚文枬等 《上海縣續志》 民國七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民國 胡為和 高樹敏 《三續高郵州志》 民國十一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民國 趙如珩編輯 《江蘇省鑑》 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民國 嚴偉 秦錫田等 《南匯縣續志》 民國18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9
民國 嚴偉 秦錫田等 《南匯縣續志》 民國十八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民國 周鈞等 《續纂山陽縣志》 民國十年刊本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3
報章史料、年鑑、地圖集
《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申報》(上海:上海書店,1982-1987年)。
光緒 7年 9月17日
光緒11年 7月20日
光緒14年12月24日
光緒13年12月24日。
﹝清﹞林樂知主編,《教會新報》(臺北:華文書局,1868年9月-1874年)。
中國教會研究中心、橄欖文化基金會,《中華基督教會年鑑》(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1983年)。
申報年鑑社編,《申報年鑑》(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據民國22年上海申報年鑑社刊本複印,1980年)。
林樂知,傅蘭雅主編,《上海新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外文史料
Les Missions Catholique,藏於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
Lettre du P. Clavelin, 31 mai 1845, Annales de la Progagation de la Fio, Tome XX, Paris, 1848.
Lettre du P. Clavelin à un Père de la meme Compagnie 16 octobre 1846, Annales de l’Oeuvre de la sainte-Enfance Tome I, Paris,1847.
Lettre de M. Anot, 22 Octobre 1846, Annales de la Congrégation de la Mission, TomeⅩⅡ, Paris,1859
Lettere du P. Seckinger à M. le Directeurs de l’ Oeuvre de la Sainte-Enfance 13 mars 1869, Annales de l’Oeuvre de la Sainte- Enfance, TomeⅩⅩⅡ, Paris, 1870.
Lettre de M. Anot, 7 Novembre 1861, Annales de la Congrégation de la Mission, TomeⅩⅣ, Paris,1862.
Lettre du Mgr. Borgniet à un Père ler aôut 1859, Lettre des Nouvelles Missions de la Chine TomⅢ, Seconde Pate.
二、 專書、論文
專書
﹝日﹞山口昇,《歐米人の支那に於ける文化事業》(上海:日本堂書店,1922年)。
﹝日﹞夫馬進,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日﹞星斌夫,《明清時代社會經濟史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89年)。
﹝美﹞孔復禮(Philip Kuhn)著,陳兼、劉昶譯,《叫魂 : 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王文杰,《中國近世史上的教案》(福州:協和大學,1947年)。
王衛平、黃鴻山,《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與慈善制度——以明清時期為重點的考察》(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
王樹槐,《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清代篇》(臺北:明文書局,1990年)。
﹝法﹞卡普費雷(Kapferer, Jean-Noel)著,鄭若麟、邊芹譯,《謠言》(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江蘇社會科學院,《江蘇史綱》(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73)。
呂實強,《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反基督教問題論文選集》(臺北:宇宙光出版,2006年)。
李恩涵,《近代中國史事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李嘉球,《蘇州狀元》(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3年)。
阮仁澤、高振農主編:《上海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周秋光,《熊希齡與慈善教育事業》(湖南:湖南教育事業,1991年)。
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事業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林世明,《清代鄉團之研究》(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高瑞泉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留伯先,《往事——晚清明信片透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力、劉鑒唐等著,《中國教案史》(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7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臺北:曉園出版,1994年)。
陳銀崑,《清季民教衝突的量化分析(一八六○~一八九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屬書社出版,1999年)。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1800-1911(上)》(臺北:南天出版社,1987年)。
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天主教史籍彙編》(臺北:輔仁大學出版,2003年)。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鄧樹楨編著,《馬克吐溫格言妙語選集:馬克吐溫幽默諷刺文集》(臺北:天星出版,2000年)。
﹝法﹞燕鼐思(Joseph Jennes)著,栗鵬舉(Van Albert Lierde)英譯,田永正中譯,《天主教中國教理講授史》(臺北:華明書局,1976年)。
燕京大學圖書館編,《清史研究資料叢編》(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法﹞樊國陰(Octave Ferreux)著,吳宗文譯,《遣使會在華傳教史》(臺北:華明書局,1977年)。
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蘇萍,《謠言與近代教案》(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顧保鵠,《中國天主教史大事年表》(臺中:光啟出版社,1970年)。
Cohen, Paul A., China and Christianity: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mism, 1860-187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Doolittle, Justus,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New York: Graham Brash(Pte) Ltd, 1986.
Fenn, William Purviance,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anging China 1880-1950,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 1976.
Latourette, Kenneth Scott,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臺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1975.
Mungello, David E., Drowning Girls in China: Female Infanticide sine 1650.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
Tsu, Yu-Yue, 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anthropy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12.
論文
﹝日﹞夫馬進,〈清代前期の育嬰事業》,《富山大學文學部紀要》,第11號(1986年),頁5-41。
﹝日﹞曾我部靜雄著,鄭清茂譯,〈溺女考〉,《文星》,卷10期1(1962年),頁52-57。
﹝美﹞孔復禮(Philip Kuhn),〈公民社會與體制的發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3月),期13。
王順民,〈育幼院機構照顧服務的一般性考察: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期8(2005年4月),頁81-100。
王順民,〈貧窮的歷史性解構——以英、美兩國為例〉,《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集8期1(1996),頁79-113
王衛平,〈光緒二年蘇北賑災與江南士紳——兼論近代義賑的開始〉,《歷史檔案》,期1(2006年),頁99-102。
王衛平,〈清代江南市鎮慈善事業〉,《史林》,期1(1999年),頁38-63。
王衛平,〈論中國傳統慈善事業的近代轉型〉,《江蘇社會科學》,期1(2005年),
頁212-217。
王衛平、黃鴻山,〈清代江南地區的鄉村社會救濟——以市鎮為中心的考察〉,《中國農史》,期3(2003年),頁85-94。
王衛平、黃鴻山,〈清代慈善組織中的國家與社會——以蘇州育嬰堂、普濟堂、廣仁堂和豐備義倉為中心〉,《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4期(2007年4
月),頁51-74、243-244。
任云蘭,〈近代華北自然災害期間京津慈善機構對婦女兒童的社會救助〉,《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2006年),頁141-144。
吳善中,〈哥老會與光緒十七年「長江教案」〉,《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10期6(2006年11月),頁82-89。
李向平,〈「海派基督教」及其歷程──歐美基督教在近代上海的社會化問題〉,《二十一世紀》網路版(http://www.cuhk.edu.hk/ics/21c/),第二期(2005年5月),瀏覽時間:2009年1月。
呂實強,〈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反基督教問題的檢討〉,林治平,《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4年)。
呂實強,〈揚州教案與天津教案〉,林治平,《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77年)。
汪毅夫,〈清代福建的溺女之風與童養婚俗〉,《東南學術》,2007年第2期(2007年),頁137-144。
汪毅夫,〈清代福建的溺女之風與童養婚俗〉,《東南學術》,2007年第2期(2007年),頁137-144。
徐永志,〈近代溺女之風盛行探討〉,《近代史研究》,期5(1992年),頁30-42。
馬一波、胡萍,〈建國前武陵地區幼兒教育發展歷程回顧〉,《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24期1(2006年1月),頁28-39。
高鵬程、張健,〈論張謇的南通慈善事業〉,《蘇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頁112-115。
梁光澤,〈中國油畫淵源-從孤兒院到上海灘〉,《藝術家》,期308(2001年1月),頁514-519。
梁其姿,〈十七、十八世紀長江中下游之育嬰堂〉,《中國海洋發展史論集(一)》(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頁97-130。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月刊》,卷15,期7-8(1986年),頁52-79。
梁其姿,〈殺嬰、棄嬰、育嬰堂〉,《歷史月刊》,第3期(1988年),頁42-45。
梁其姿,〈清代慈善機構與官僚層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66(1988年),頁85-103。
陳方中,〈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華傳教活動與影響(1860-187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陳嘉珉,〈中國的「馬爾薩斯」──汪士鐸〉,《二十一世紀》網路版(http://www.cuhk.edu.hk/ics/21c/),總第4期(2002年7月),瀏覽時間:2009年3月。
黃一農,〈從〈始信錄序〉析究楊光先的性格〉,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U. S. A.)(1994), no. 16, pp. 1-18.
黃永昌等著,〈1891年長江流域教案與湖北育嬰〉,《法制與社會》,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頁618-619。
黃俊傑,〈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期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77年5月),頁372-383。
萬方,〈慈善之痛:國家權力下的清代民間慈善事業〉,《書屋講堂》,2007年第1期(2007年),頁13-19。
詹恩勝,〈試論羅孝全對太平天國的態度與影響〉,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永剛,〈論清代陝甘地區的慈善機構及其運作〉,《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9期3(2007年6月),頁110-125。
劉石吉,〈城郭市廛—城市的機能、特徵及其轉型〉,《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劉宗志,〈從政府到社會——清代慈善事業救助主體的轉變〉,《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卷14期3(2007年9月),頁21-23。
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1985年。
賴進興,〈晚清江南仕紳的慈善事業及其教化理念——以余治(1809-1874)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年。
薛剛,〈清代福建溺女陋習即整飭〉,《歷史教學(高校版)》,期527(2007年5月),頁24-28。
顏曉紅,〈清代浙江地區城鎮發展與慈善組織〉,《江漢論壇》,2007年第10期(2007年),頁79-82。
蘇萍,〈近代教案中反教謠言的量化研究〉,《二十一世紀》網路版(http://www.cuhk.edu.hk/ics/21c/),總第10期(2003年1月),瀏覽時間:2009年5月1日。
Fairbank, John King, “Pattern Behind the Tientsin Massacre,” Asiatic Studies, Vol.20, No3,4, 1957.
Skinner, G. William, “Cities and Hierarchy of Local System,”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d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erversity Press, 1977, pp. 275-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