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206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9 、訪客IP:3.145.111.183
姓名 許明霖(Ming-lin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方言的發散:街頭、展覽、消費場域的臺灣塗鴉次文化
(The Divergence of Vernacular: Taiwan Graffiti Subculture among the Street, Exhibition and Consuming Fields)
相關論文
★ 延伸的邊界:傑洛姆(Jean-Léon Gérôme)1847-1867年間歷史畫研究★ 怪誕的存有,優雅的死亡- 湯姆斯.羅蘭森的《英國死亡之舞》
★ 流動的現代性符號— 法蘭西.畢卡畢亞1913-1920年的機械作品★ 美國之道──Stephen Shore的公路攝影
★ 頹廢與現代之美:比爾茲來的女性形象研究★ 從哲學化到體制化:早期觀念藝術的終結、離散或轉型
★ 藝術武器─喬治‧葛洛茲的政治諷刺圖像★ 紀實與抒情:黛安.阿勃絲《無題》系列中的社會邊緣人形象
★ 黑外套與白襯衫:羅曼‧布魯克絲的陽剛女性肖像研究★ 米萊恩.夏皮洛之「女像」(Femmage):裝飾的愉悅和政治性
★ 庫爾貝裸女畫與大眾色情/情色文化的辨證★ 日常的反身與政治—安內‧梅莎潔1970年代藝術實踐
★ 當代的叛亂,傳統的燔犧:森村泰昌的跨界主體★ 全視之眼:Andreas Gursky的攝影美學與社會意涵
★ 想/ 像的雙面繆思:蘇菲.卡勒的《真實故事》★ 光照之域:Philip-Lorca diCorcia的編導攝影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街頭壁面、展覽圖錄、報紙新聞、雜誌、電影、網路部落格等視覺素材為基礎,塗鴉根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經由檢視街頭、展覽、消費場域的區分,本研究聚焦於臺灣塗鴉次文化的發展,從塗鴉人、塗鴉藝術家與塗鴉社群的差異著手,拉出街頭、展覽流通機制與消費文化三個面向上,闡明臺灣地區塗鴉相較於紐約塗鴉所具有的方言性格。第一章第一節以《塗鴉人:轟炸臺灣》一書中出現的街頭塗鴉為例,進行塗鴉分類風格的討論,旁及華山塗鴉事件中有關塗鴉分類的評論,剖析街頭塗鴉的特異之處。第二節則從次文化的抵抗觀點出發,對比不同團體的塗鴉社群評價彼此之間的言論,探究抵抗如何構成受到藝術世界矚目的街頭力量。第二章第一節則討論文化治理下的臺灣塗鴉,回顧例年來公私部門各文化機構有關於塗鴉的展覽、活動、文化節慶,在文化機制中的定位。第二章第二節則進一步帶入文化分殊中高與低、核心與邊陲的概念,討論第一章論及的街頭塗鴉與本章所討論的塗鴉藝術的歧異,從塗鴉人與塗鴉藝術家的身份認同著手,意圖闡明塗鴉與藝術史的連結。第三章第一節將以消費空間中的塗鴉為例,討論前述的街頭風格在消費文化中的演變,闡明它們與消費體系中機制、創作者與觀者的交流關係。第三章第二節則說明新聞媒體如何再現塗鴉社群與塗鴉商品之間的對演關係,第三章第三節則以攝影、電影、網路中的塗鴉為例,探討塗鴉媒體傳播。
摘要(英) Based on the street wall, catalogue, newspaper, magazine, movie, internet blog…etc, Taiwan graffiti subculture roots in the visual materials arrayed all over our daily life. This thesis aims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affiti subcultures in Taiwan by examining the distinctions varied from street, exhibition and consuming fields. The concepts of graffiti writers, graffiti artists and graffiti sub groups drag the three facets of street, exhibition and consuming culture to explain the vernacular character of Taiwan graffiti compared to New York graffiti. In chapter one section one; TOOYA! Taiwan Graffiti will be served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represented graffiti styles, and relate with the social criticism in Hua San graffiti event. In chapter one section two; starting from the points view of resistanc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graffiti communities explores how the resistances form the street power renowned in the art world. In chapter two section two; the graffiti related exhibitions,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festivals are reviewed to put Taiwan graffiti subculture within the governance of culture mechanism. In chapter two section two; the paired concepts of cultural distinctions such as high and low, center and border help to discuss the variation between street graffiti in chapter one and graffiti art here. 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identities of graffiti writer and graffiti artist, clarifies how graffiti connect with art history. In chapter three section one; the message project would be the case to concern the relationship of consuming system, author and viewer. In chapter three section two; how the media news represents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graffiti communities and its commodity. In chapter three section three; graffiti shown in the photos, movies and the internet blogs will be examples to concern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within cultural and consuming system.
關鍵字(中) ★ 消費
★ 展覽
★ 街頭
★ 塗鴉
★ 抵抗
★ 文化治理
★ 青年
★ 文化分殊
★ 文化工業
★ 網路
★ 電影
★ 攝影
★ 次文化
關鍵字(英) ★ Culture Industry
★ Internet
★ Cinema
★ Photography
★ Subculture
★ Youth
★ Cultural Distinction
★ The Governance of Culture mechanism
★ Resistances
★ Exhibition
★ Consuming
★ Graffiti
★ Street
論文目次 緒論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文獻回顧………………………………………………………………3
地域性塗鴉的共通行話與風格…………………………………3
臺灣地區塗鴉的相關文獻回獻…………………………………4
街頭與展覽的交鋒………………………………………………8
論文架構 …………………………………………………………10
第一章 臺灣街頭場域中的塗鴉
第一節 風格分類…………………………………………………11
傳統的現在進行式:簽名…………………………………………12
流行視像:圖案……………………………………………………16
為社會而藝術:模板………………………………………………17
第二節 抵抗的街頭次文化……………………………………21
小結………………………………………………………………29
第二章 展覽場域中的塗鴉
第一節 展覽與文化活動中的合法塗鴉…………………………30
展覽………………………………………………………………31
公辦文化活動……………………………………………………34
第二節 以雅言為粗鄙作傳:相關藝術論述…………………37
高與低…………………………………………………………37
核心與邊陲………………………………………………………40
小結……………………………………………………………42
第三章 消費文化中的塗鴉
第一節 買賣街頭……………………………………………44
文化工業塗鴉群像……………………………………………44
消費的塗鴉言論………………………………………………45
消費空間中的塗鴉氛圍………………………………………47
第一節 街頭陽性時尚……………………………………50
買賣街頭……………………………………………………………50
塗鴉人形象…………………………………………………………51
噴射陽剛形象………………………………………………………52
第二節 媒體與攝影的視覺傳播………………………………56
媒體形象…………………………………………………………56
塗鴉攝影……………………………………………………………57
符號的方言效應……………………………………………………60
從牆壁到螢幕………………………………………………………62
小結………………………………………………………………64
結論…………………………………………………………………66
參考資料
報紙………………………………………………………………70
網路資源…………………………………………………………70
電影………………………………………………………………71
音樂專輯…………………………………………………………71
展覽圖錄…………………………………………………………71
中文期刊…………………………………………………………72
外文期刊…………………………………………………………73
中文書目…………………………………………………………73
外文書目…………………………………………………………75
碩士論文…………………………………………………………76
圖版…………………………………………………………………78
參考文獻 報紙
全國報紙資訊系統 新聞標題查詢,
http://readopac.ncl.edu.tw/cgi/ncl9/m_ncl9_news。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
破週報,
http://www.pots.com.tw/。
網路資源
2010臺北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電子傳單,http://www.tcac.tw/wp-content/uploads/2010/09/Forum-Biennial-map-color-0902-02small.jpg。 
〈孔廟被塗鴉貼畫 請大家一起來抓兇手〉,塗鴉人黑雞先生網誌,
http://www.wretch.cc/blog/ilovemuto/13182392&tpage=1#trackback3854848,2009年6月20日。
高雄電子期刊入口網,《高雄畫刊》,2008年6月,
http://epublication.kcg.gov.tw/pictorial_short_content.asp?EPKey=249。
中國時報攝影記者高政全的塗鴉攝影創作,2008年,http://www.chunpower.com/untitledframeset-2.html。
2008 Taipei Biennial Bbrother,http://0rz.tw/a7X4v。
郭忠恕,〈精、熱血、腎上腺素〉,中華民國帝門文教藝術基金會,藝術書寫工廠,
http://news.deoa.org.tw/Index_Show.asp?Post_ID=228&Forum_Id=2 ,2006年11月15日。
攝影家張照堂自2006年10月15日至2006年12月14日的街頭塗鴉記錄,http://www.wretch.cc/blog/chaotang&category_id=11159607,2006年10月15日至2006年12月14日。
郭世倫,〈華山塗鴉.塗鴉華山〉,http://www.wretch.cc/blog/shihlun/11259640,2006年10月12日。
上山打游擊,〈被分贓的次文化/我們的聲明〉,http://blog.yam.com/mountain_guerilla/article/6572315,2006年10月12日。
維基百科,〈不消費日〉,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8D%E6%B6%88%E8%B2%BB%E6%97%A5。
Agnès B.臺灣官方網頁: http://asia.agnesb.com/zh/bside。
電影
《想畫》,導演林宏杰、製作人徐秉熙,臺北:公共電視,2008。
《美》,導演陳駿霖、製作人林英作,2006。
Silver, Tony, Chalfant, Henry Produced., Silver, Tony, Director, Style Wars, Los Angeles, CA : Public Art Films, 2004.
《街頭風雲》,導演林育賢、製作人莊景燊,臺北:公共電視,2003。
《鴉之王道》,導演林育賢、製片莊景燊 / 王莉雯,臺北:公共電視,2002。
音樂專輯
《拷!出來了!》,作詞者拷秋勤,作曲者拷秋勤,製作范姜、fishLin,2007。
展覽圖錄
Born in the Streets: Graffiti, Paris: Fou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2009.
Rhode, Robin, Catch Air, [curator: Catharina Manchanda], Columbus, Ohio :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Ohio State University ; New York : Distributed by D.A.P. 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 2009.
Cooper, Martha, We Come at Night A Corporate Street Art Attack, Berlin:Pinguin Druck, 2008.
Rhode, Robin, Who Saw Who, London : Hayward Publishing, 2008.
Yee, Lydia, Street Art Street Life From the 1950s to Now, New York: Bronx Museum, 2008.
Lewisohn, Cedar, Street Art The Graffiti Revolution, London: Tate, 2007.
Schoonmaker, Trevor Ed., Street Level: Mark Bradford, William Cordova and Robin Rhode, Durham, N.C. : Nasher Museum of Art at Duke University, 2007.
《臺北雙年展.2006 限制級瑜珈》,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
《牆》,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臺北:史博館,2000。
Varnedoe, Kirk, High and Low,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Distributed by H.N. Abrams, 1990.
中文期刊
吳滋懿,〈時尚與塗鴉藝術〉,《現代美術》,第150期,2010年6月,頁11-13。
黃莉雯,〈塗鴉藝術 四草橋下的海底世界〉,《e代府城》,第35期,2009年3月,頁64-67。
陳健瑜,〈塗鴉萬歲,藝術解嚴,葉大華與ANO的塗鴉對話〉,第368期,《張老師月刊》,2008年8月,頁90-95。
呂政達,〈等待綻放的薔薇記號 李永萍對青少年塗鴉的詮釋〉,《張老師月刊》,第368期,2008年8月,頁6-11。
畢恆達、郭一勤、夏瑞媛,〈臺灣的街頭塗鴉文化〉,《臺灣社會研究》,第70期,2008年6月,頁79-120。
顧世勇,〈2008台北雙年展—藝術的介入 Art Intervention〉,《現代藝術》,第141期,2008年1月,頁4-11。
Bbrother,〈臺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訪談〉,《現代藝術》,第141期,2008年1月,頁32-34。
楊佩燁,〈性別與青少年塗鴉行為之關係〉,《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8期,2007,頁53-91。
游崴,〈塗改後的耐吉T恤,比正版賣得更好 Bbrother與塗鴉二三事〉,《典藏‧今藝術》,第178期,2007年7月,頁140-141。
黃海鳴,〈塗鴉藝術的不同價格與價值──從華山文化園區的塗鴉藝術事件談起〉,《典藏‧今藝術》,第171期,2006年12月,頁144-146。
劉晉彰、連德仁、李杉峰,〈街頭塗鴉藝術之視覺化流行商品價值初探〉,《商業設計學報》,10期,2006年11月,頁229-245。
游崴,〈華山塗鴉事件惹爭議〉,《典藏‧今藝術》,第170期,2006年11月,頁168。
利洛企劃,〈臺中穿彩衣,塗鴉展魅力〉,《大墩文化》,第38期,2006年11月,頁42-44。
陳美杏,〈簡論貢布里希之藝術風格轉變〉,《美術學報》,第1期,2006年10月,頁93-110。
包靜怡,〈塗鴉彩繪任遨遊〉,《臺北畫刊》,第454期,2005年11月,頁38-40。
沈榮欣,〈公園塗鴉非夢事〉,《臺北畫刊》,第449期,2005年6月,頁35-37。
許坤成、王秀雄、林崇漢,〈Graffiti‧街頭藝術‧都市景觀:塗‧畫‧形式‧價值的釐清〉,《中國論壇》,第230期,1985年6月,頁42-50。
外文期刊
Invasian Magazine, Issue 3, spring, 2009.
Bergstein, Mary, “The Artist in His Studio: Photography, Art, and the Masculine Mystique,” in Oxford Art Journal, Vol. 18, 1995, pp.45-58.
中文書目
李志銘,《裝幀時代》,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10。
黃俊銘,《音樂的文化、政治與表演》,臺北市 : 華茲,2010。
姚瑞中、胡朝聖,《逛前衛 全球雙年展晃遊》,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
Peter Corrigan著,《衣裝的社會:衣裝與身體的意涵》(The Dressed Society Clothing, the Body and Some Meanings of the World),陳玉慈譯,臺北:韋伯文化,2010。
Sarah Thornton著,《藝術市場探密》(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李巧云譯,臺北:時報,2010。
《藝術與社會 當代藝術家專文與訪談》,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林瑞谷(Erik Ringmar)著,《部落客宣言》(A Blogger’s Manifesto: Free Speech and Censorship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李宗義、許雅淑譯,臺北市:群學,2009。
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昆汀.菲奧里(Quentin Fiore),《媒體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楊惠君譯(臺北市:積木文化,2009。
REACH,《塗鴉人:轟炸臺灣TOOYA! Taiwan Graffiti》,臺北:大辣,2008。
Walter Benjamin著,〈攝影小史〉,《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論藝術》,許綺玲、林志明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Bbrother,《一起活在牆上 Bbrother的新青年行動事件簿》,臺北市:原點出版,2008。
班克西(Banksy)著,《Wall and Piece-塗鴉教父Banksy官方作品集》(Wall and Peace),陳敬旻譯,臺北:謬思出版社,2008。
尼古拉.懷特(Nicola White)、伊恩.葛里菲斯(Ian Griffiths),《時尚經濟》(Fashion Business),許舜青譯,臺北市:信實文化行銷,2008。
Tim Cresswell著,《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 A Short Introduction),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2006。
科塔克(Conrad Philip Kottak)著,《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徐雨村譯,臺北:巨流圖書,2005。
鐵皮屋工作室、Justin Huang,《中臺灣塗鴉藝術.塗鴉地圖》,臺中市:黃氏文化藝術工作坊,2005。
廖方瑜、孟成翰,《塗鴉-城市糖果地圖》,臺北:城市田園文化,2005。
李俊賢,《全民書寫 常民公共藝術》,臺北市:文建會,2005。
金成財,《成長的秘密:紀念那塗鴉的心情》,臺北:麥田出版:城邦發行,2004。
李俊賢,《流變與幻形:當代臺灣藝術‧穿越九○年代》,臺北市:世安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
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著,《BoBo族 新社會菁英的崛起》(Bobos in Paradise),徐子超譯,臺北市:遠流,2001。
包亞明主編,《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外文書目
Nguyen, Patick, ed., Stuart Mackenzie, Beyond the Street — The 100 Leading Figures in Urban Art, Berlin : Gestalten, 2010.
Stallabrass, Julian, Art Incorporated: The Story of Contemporary Ar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Milnor, Kristina, Gender and Landscape: Renegotiating Morality and Space,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5.
Gelder, Ken, ed., The Subculture Reader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2005
Stewart, Susan, Crimes of Writing Problems in the Containment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Express, 2002.
MacDonald, Nancy, The Graffiti Subculture: Youth, Masculinity and Identity in London and New York ,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1.
Klein, Naomi, No Logo, New York: Picador, 2000.
Faludi, Susan, Stiffed:the Betrayal of the American Man, Perennial, 1999.
Gombrich, Ernst Hans, The Uses of Images : Studies i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rt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London : Phaidon, 1999.
Crow, Thomas, Discussion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8.
Frank, Thomas, The Conquest of Cool Business Culture, Counterculture and the Rise of Hip Consumeris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S. Nelson, Robert, Shiff, Richard, ed.,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Crow, Thomas, Modern Art in the Common Cultur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Nicholas Mirzoeff, Body Scape Art, Modernity and the Ideal Figur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5.
Baudrillard, Jean,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translated by Iain Hamilton Grant, London Thousand Oaks : Sage Publication, 1993.
Hebdige, Dick,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London: Routledge, 1991.
Willis, Paul, Common Culture: Symbolic Work at Play in the Every Day Cultures of the Young, Open University: 1990.
Photos by Tseng, Kwong Chi, Subway Drawings by Keith Haring, Art in Transit, New York: Harmony Books, 1984.
Hoban, Phoebe, Basquiat: A Quick Killing in Art, New York: Viking, 1983.
Kurlansky Mervyn, Naar, Jon, documented, Mailer, Norman, text, The Faith of Graffit, New York : Praeger, 1974.
碩士論文
陳冠宇,〈權力與塗鴉文化的地盤戰〉,銘傳大學建築與都市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梁銘剛指導,2009。
劉晉彰,〈「後現代街頭塗鴉藝術」導入文化創意產業流行消費之研究〉,連德仁指導,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黃柏堯,〈街頭塗鴉的日常生活研究:以台北市西門町為例〉,方孝謙指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楊佩燁,〈青少年塗鴉行為之性別差異研究〉,周愫嫻指導,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2006。
李靜怡,〈臺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李長俊指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5。
李泰振,〈青少年流行文化塗鴉行為之分析:質的研究:以南部某國中學生書包塗鴉為例〉,林玉山指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進修暨推廣部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藝術教育研究所,2004。
陳招良,〈公共空間的私有地帶:台南市街頭塗鴉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3。
楊秀玉,〈消費空間場域氛圍的營造:電影 塗鴉 公館消費圈〉,吳光庭指導,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建築設計組,2001。
邱啟新,〈發現塗鴉:公共塗鴉的空間與文化意涵研究〉,畢恆達指導,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弘儒,〈私密的喧譁:公廁塗鴉之言辭行動分析〉,方念萱指導,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究,1996。
指導教授 曾少千(Shao-chienTseng) 審核日期 2011-1-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