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301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3.138.134.107
姓名 倪若嵐(Juo-lan N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創傷記憶與敘事治療── 《桑青與桃紅》和《人寰》的離散書寫
(Trauma Memory and Narrative Therapy---the Viewpoints of Diasporas on “Mulberry and Peach: Two Women of China” and “Ren Huan” )
相關論文
★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 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 遊走〈色,戒〉的文字與聲影-從張愛玲原著到李安改編
★ 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從文類角度看邱妙津作品的特殊性★ 香港作家韓麗珠小說研究
★ 兩岸新感覺小說中的城鄉意象★ 從異質拼貼到文學改編--婁燁電影研究
★ 論九○年代崛起女作家作品中的追尋─以郝譽翔、成英姝和朱少麟為例★ 現代性的女體與城市: 海派小說的怪異建構與情慾投射(1927-1937)
★ 嚴歌苓小說改編電影研究 ──以《天浴》、《金陵十三釵》與《歸來》為例★ 董啟章小說敘事結構研究
★ 武俠電影中的江湖(2000-2015)★ 張愛玲散文與小說《雷峯塔》、《易經》、《小團圓》的文本互涉
★ 中國當代小說中的女性與飢餓 ——《無風之樹》與《豐乳肥臀》析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本論文以聶華苓與嚴歌苓兩女作家的代表作《桑青與桃紅》和《人寰》為範圍,以創傷記憶與敘事治療為題,試圖梳理兩文本中的女性離散書寫。筆者以為不論是作家聶華苓與嚴歌苓的離散經驗,或者筆下《桑青與桃紅》和《人寰》創作,皆有不少可茲比較與串連處。看似無涉的兩位女作家,其實分別見證二十世紀屬於華人的大時代風雲與飄泊的移民歲月,她們的人生可視為連繫海峽兩岸的苦難記錄。《桑青與桃紅》和《人寰》分別於70與90年代創作。前者以罹患人格分裂的女子充當敘述者,以新生人格桃紅的書信與原生人格桑青的日記,交錯拼貼呈現該女子的罹病史。後者以中年精神抑鬱「我」為敘事者,十餘則的病誌記錄,隨著陳述時而現在時而過去,呈現深埋於心底屬於共和國的受創經驗。兩書皆以女性的私記憶出發,拼貼呈現動盪的民國史與沉重的共和國史,女性為敘事者的陳述方式兼以心症患者為隱喻,成為解構與針砭男性主筆的大歷史書寫的利器。
首先,以女人鬼神的創傷記憶梳理《桑青與桃紅》一書。將散文《三生三世》與小說《桑青與桃紅》並列,從而比較兩文體的互文之處,試圖探究作家聶華苓如何化用自身記憶,並分析作家的人生創痛。接著爬梳小說呈現的人鬼神三界女性的受創經驗,試圖從神話與俗文學多角度建構備受男性宰制的女性受創史。其次,以來自赤色國度的女子病誌角度梳理《人寰》此書。該女子的心症,以私人記憶的文革重現、情欲糾結的個體和糾結的難以言宣,探究抑鬱患者「我」於本我與超我間的苦苦掙扎。最末,試圖以大時代的重新塑造、滿布創傷的女子和女性的自我療癒三方面,連繫兩作家及作品的書寫意義。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study selects “Mulberry and Peach: Two Women of China” and “Ren Huan” which are the classic novels of Nieh-Hualing and Yan-Geling for the scope to discuss the subject of traumatic memory and narrative therapy, and try to analyze the diasporas and the Ecriture Feminine from their texts.
Whether the diasporas experience form Nieh-Hualing and Yan-Geling or their creations are both have many comparisons and correlations. It seems there is no intersection of these two female novelists, in fact, they have witnessed the great era belong to Chinese and the years of immigrants adrif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ir life can be seen as records of suffering which have cross-strait links. “Mulberry and Peach: Two Women of China” and “Ren Huan” were created in the 70s and 90s. The former as the staggered collage showing a woman’’s history; through a split personality woman act as narrator to describe with the letters of new personality “Peach” and the diary from original personality “Mulberry”. The latter narrator act as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mental depression, describe with more than a decade of medical records from time to time between now and past, and present the trauma experience in her deep heart which is belong to the Republic. Both these two novels were created from feminine private memories to present turbulent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nd somber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female narrator’’s statements with delicate and heart disease metaphor became the great tool to deconstruction and depreciate the great historical writing by male. Initially, through the traumatic memory of woman, sprits (或ghost) and God to study “Mulberry and Peach”. Juxtaposed the prose “三生三世(Three rounds of life)” and the novel “Mulberry and Peach” to compare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two different genres. The purpose is to study how the author Nieh-Hualing internalizes her memories and analyze her trauma in life. Continued with the feminine trauma experiences from human, sprits and God which presents in the novels; trying to construct the feminine trauma history which has been oppressed by male through myth and popular literature. Next, to study the novel “Ren Huan” through the diary of a sick woman who came from the Red State. This woman’’s heart disease has been reproduced a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her private memory; the individual desires were too entangled to put into words. Explore this multiple struggle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 between “id” and “super-ego”. Lastly, this study tries to buil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authors and the meaning of their creations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the reconstruction of Great era, the woman who has been fully covered with trauma, and the Self-Healing of female.
關鍵字(中) ★ 聶華苓
★ 嚴歌苓
★ 離散
★ 創傷
★ 記憶
★ 女性
★ 敘事治療
關鍵字(英) ★ Nieh-Hualing
★ Yan-Geling
★ diaspora
★ trauma
論文目次 目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誌謝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7
第二章 《桑青與桃紅》:女人鬼神的創傷記憶 23
第一節 個人記憶的再編織 24
第二節 女神與女鬼淪陷記 37
第三節 女人受難記 45
第三章 《人寰》:來自赤幕女子的病誌 58 第一節 文革歷史與文學重現 59
第二節 情慾交織的浮世繪 71
第三節 跨國越界的難以言說 82
第四章 《桑青與桃紅》和《人寰》比較 93
第一節 大時代的重新塑造 93
第二節 滿佈創傷的女子 99
第三節 女性的自我療癒 106
第五章 結論 112
參考書目 11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作家作品(依出版時間順序,並以與本論文研究有關者為限)
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台北:學生,1960年。
———《一朵小白花》台北:文星,1972年。
———《千山外,水長流》四川:四川人民,1984年。
———《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台北:林白,1986年。
———《三十年後》台北:漢藝色研,1988年。
———《桑青與桃紅》台北:漢藝色研,1988年,台北:時報,1997年。
———《鹿園情事》台北:時報,1996年。
———《三生三世》天津:百花文藝,2004年。
嚴歌苓《雌性的草地》台北:爾雅,1993年。
———《少女小魚》台北:爾雅,1994年。
———《海那邊》台北:九歌,1995年。
———《扶桑》台北:聯經,1996年。
———《倒淌河》台北:三民,1996年。
———《人寰》台北:時報,1998年。
———《白蛇》台北:九歌,1999年。
———《波希米亞樓》台北:三民,1999年。
———《風箏歌》台北:時報,1999年。
———《誰家有女初養成》台北:三民,2001年。
———《無出路咖啡館》台北:九歌,2001年。
———《穗子物語》台北:三民,2005年初版。
———《太平洋探戈》台北:三民,2006年初版。
———《第九個寡婦》台北:九歌,2006年初版。
———《一個女人的史詩》台北:九歌,2007年。
———《赴宴者》台北:三民,2008年。
二、專書 (以下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紹光《理性與瘋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香港:牛津大學,1993年。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台北:野鵝,1993年。
———《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1994年。
———《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2001年。
王斑《歷史與記憶:全球現代性的質疑》香港:牛津大學,2004年。
———,孟祥春譯,《歷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紀的美學與政治》,上海:上海三聯,2008年。
王曉明《無邊的挑戰: 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年。
卡森(Robert C. Carson),布奇(James N. Butcher)著,游恆山譯《變態心理學》臺北:五南,1993 年。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年。
史帝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1997年。
西蒙.波娃《第二性》台北:志文,1992年。
伊莉莎白‧羅芙特斯(Elizabeth Loftus)、凱薩琳‧凱遜(Katherine Ketcham)著,洪蘭譯:《記憶vs創憶:尋找迷失的真相》台北:遠流,1998年。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德.康姆斯(Gene Combs)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2000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性卅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2005年二版。
宇文所安《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2006年。
艾莉絲.摩根(Alice Morgan)著,陳阿月譯《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8年。
朱嘉雯《追尋,飄泊的靈魂:女作家的離散文學》台北:秀威資訊,2009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蘇燕譯《變態心理學》台北:水牛,1970 年。
——— 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台北:志文,1990 年。
——— 楊韶剛、高申春等譯《超越快樂原則》台北:知書房,2000年。
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志文,1985 年再版。
呂晴飛主編《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北京:中國婦女,1990年。
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著,李明譯《記憶七罪》台北:大塊文化,2002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2003年。
李曼 (Riemann, Fritz)著,楊夢茹譯《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台北:台灣商務印,2003年。
肖薇《異質文化語境下的女性書寫:海外華人女性寫作比較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余鳳高《智慧的痛苦:精神病文化史》長沙:湖南文藝,2006年。
林芳玫等合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林秀玲《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台北:里仁,2004年。
法拉(Patrecia Fara)、帕特森(Karalyn Patterson)編,戶曉輝譯《記憶》北京:華夏,2006年。
柯斯蒂羅(Timothy W. Costello),柯斯蒂羅(Joseph T. Costello)著,趙居蓮譯《變態心理學》臺北:桂冠,1995 年。
哈夫洛克.靄理士(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譯《性心理學》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茱蒂斯‧赫曼著(Heman Judith Lewis),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1995年。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荷妮(Horney,Karen),葉頌壽譯《焦慮的現代人》台北:志文,1977年。
陳若曦《文革雜憶》台北:洪範,1979年二版。
莫達爾(Albert Mordell)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臺北:遠流,1990年。
許介鱗《戰後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1996年。
梨諾‧泰爾著,陳玲瓏譯《推開記憶囚門:童年創傷記憶的真實故事》台北:遠流,1996年。
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
———黃孟嬌譯《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台北:張老師,2008年。
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
莊園編《女作家嚴歌苓研究》廣東:汕頭大學,2006年。
普汶(Lawrence, A. Pervin)著,鄭慧玲編譯《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1990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年。
費修珊‧麥德瑞(Felman Shoshana)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1997年。
張堂錡編著《現代小說槪論》台北:五南,2003年。
黃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
楊庸一《心理分析之父—佛洛依德》臺北:允晨文化,1982 年。
楊振良《孟姜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楊曦光《牛鬼蛇神錄:文革囚禁中的精靈》香港:牛津大學,1994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葉舒憲《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道格拉斯‧布里納(Bremner, J. Douglas)著,嚴愛鑫、鄭存明譯《壓力的烙印:精神創傷對身體和心靈的影響》台北:商周,2004年。
福柯著,楊遠應、劉北成譯《瘋顚與文明》台北:桂冠,1992年。
廖玉蕙《打開作家的瓶中稿:再訪捕蝶人》台北:九歌,2004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的通用詞匯編》南京:江蘇教育,2006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6年。
鄭至慧《她鄉女紀:閱讀女人的創作版圖》台北:元尊,1997年。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商務,2006年。
霍妮(Horney,Karen)著,馮川譯《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臺北:遠流,1990 年。
錢寧:《留學美國:一個時代的故事》台北:麥田,1997年。
錢永祥總編輯《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台北:聯經,2007年。
鍾敬文《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1996年。
藍博洲計劃主持:《五0年代白色恐怖:台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台北:北市文獻會,1998年。
羅賓遜(David J.Robinson)著,唐子俊、唐慧芳、李珣譯《失序的人格:人格患者的評估與治療》台北:五南,2003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2000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2000 年。
三、期刊論文
(一)聶華苓相關研究
陳佳妏<論《桑青與桃紅》中的女性意識與歷史書寫>,《中文研究學報》,卷期3,2000年6月,頁147-163。
曾珍珍<《桑青與桃紅:七十年代前衛女性身體書寫》>,《文學台灣》,卷期37,2001年1月,頁63-68。
黃儀冠<相關何處:論《桑青與桃紅》的陰性書寫與離散文化>,《政大中國學報》,卷期1,2004年6月,頁269-301。
馮品佳<鄉關何處?:《桑青與桃紅》中的離散想像與跨國移徙>,《中外文學》,卷34期4,2005年9月,頁87-109。
楊明<聶華苓《桑青與桃紅》-七0年代被副刊腰斬的小說>,《文訊》卷期6,1997年12月,頁32-33。
聶華苓<桑青與桃紅流放小記>,《中國時報》,1988年8月22日,18版。
聶華苓口述,周立民紀錄整理<小說的虛與實:以桑青與桃紅為例>,《明報月刊》,卷36期7,2001年7月,頁43-45。
(二)嚴歌苓相關研究
朱立立<邊緣人生和歷史症候:簡評嚴歌苓《海那邊》和《人寰》>,《華僑大學學報》,卷期2,1999年月,頁63-67。
何璐<拼貼與交錯下的歷史人生:<白蛇>的文本結構解析>,《長江大學學報》,卷28期4,2005年8月,頁21-23。
南翔<屬於歷史也屬於私人的心靈往事:嚴歌苓長篇小說的美感結構>,《文學世紀》卷5期5,2005年5月,頁54-60。
徐淑卿<嚴歌苓說不盡歷劫的故事>,《中國時報》,1998年4月30日,41版。
徐敏子,<跨越隱疾 嚴歌苓精神得很>,《民生報》,2003年10月26日,A4版。
郝海洪<女性隱密情感的揭秘:嚴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學解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卷4期1,2007年1月,頁141-142。
高俠<曲徑通幽:一個時代的隱痛:從《白蛇》等作品看嚴歌苓對文革的另類反觀>,《江南大學學報》,卷6期1,2007年2月,頁86-89。
———<人倫漩渦深處:智性敘述的穿透與抵達:嚴歌苓名作《人寰》解析>,《成都大學學報》,卷22期3,2008年3月,頁107-109。
陳思和<人性透視下的東方倫理:讀長篇小說《人寰》並致作家嚴歌苓>上下,《中央日報》,1998年4月3-4日,22版。
康正果<紅旗下的情感教育:說《人寰》>,《小說評論》,卷期4,2001年4月,頁47-51。
黃萬華<語言的舞者:嚴歌苓小說語言論>,《吉首大學學報》,卷28期5,2007年9月,頁88-92。
張愛華<善良與偏見:談嚴歌苓小說中的邊緣人物及西方人對中國的想像>,《開封大學學報》,卷22期3,2008年9月,頁36-38。
楊學民<時間與敘事結構:嚴歌苓長篇小說結構分析>,《當代文壇》,卷期2,2004年2月,頁79-81。
葛崢<夾縫中的應變與生長:嚴歌苓小說之新移民形象評析>,《河南社會科學》,16卷5期,2008年9月,頁136-138。
劉俊<論美國華文文學中的留學生題材小說:以於梨華、查建英、嚴歌苓為例>,《南京大學學報》,卷37期6,2006年6月,頁30-38。
(三)其他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卷期91,1993年11月,頁6-19。
邱麗文<當記憶已成往事,是悲?是喜?:訪三總精神科醫師夏一新談末世的焦慮──解離症>,《張老師月刊》,卷期276,2000年12月,頁46-53。
侯申宏<戰後台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卷期12,2007年6月,頁141-199。
翁敏華<論《桃花女》雜劇及其所蘊含的桃木避邪意象>,《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卷期28,1999年3月,頁66-71。
樊星<關於文革的狂歡記憶:紀念文革報發四十周年>,《二十一世紀》網路版卷期50,2006年5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512030.htm) 2008年2月15號查詢。
四、學位論文
王君《論嚴歌苓小說的女性生命創傷》揚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芬芳《走在雙軌上的錯位人生:嚴歌苓小說雙構性敘事語言分析》西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林以捷《創傷與治療:論嚴歌苓的我說書寫》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婉蓉《嚴歌苓第一人稱小說敘事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翠真《台灣文學中的離散主題:以聶華苓及於梨華為考察對象》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徐文娟《嚴歌苓小說主題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敏《女人的哲學和歷史觀:試析嚴歌苓小說女性人物形象蘊含的人性主題》陝西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
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指導教授 莊宜文(Yi-wen Juang) 審核日期 2009-7-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