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30102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 、訪客IP:3.143.9.115
姓名 陳藝方(YI-FA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 --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
(In the novel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The secular religious life-centered )
相關論文
★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 元雜劇中的宗教現象─從神聖走向世俗
★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
★ 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 戒律與身體~以《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記為中心
★ 僧傳裏的善女人 ──以釋寶唱《比丘尼傳》為中心★ 法雲《翻譯名義集》的語言研究──以音寫語段的分析為中心
★ 沉淪與解脫:《天龍八部》的悲劇意識★ 《法句譬喻經》的敘事研究
★ 《金粟山大藏經》殘卷之異體字研究 ——以上圖藏本為中心★ 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
★ 唐人小說中所反映的家庭與家庭意識★ 《紹興重雕大藏音》字樣研究
★ 上博01(2405)V《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疏》寫本殘卷書成年代考-以寫本異體字為中心★ 以筆硯作佛事:北宋文字禪運動流衍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佛教在東土傳播的過程中,千百年來不斷的與舊有的中華文化磨合,但真正使其行之久遠的,是在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等觀念的驅使下,通過行香拜佛、寫經造像、布施放生等活動融入社會生活,加上佛教救濟措施完善,體現著社會公益。於是佛教成為切關人生幸福與否的教派、佛法成為廣大庶民喜聞樂見的福音、寺院也成為消災解厄,預約福報的中繼站。自此,俗眾的身影也頻繁的往來寺院間。
本論文藉由唐人小說文本,以觀俗眾在寺院中所參與的宗教生活。透過行香禮佛、參與齋會與進寺院占卜吉凶等活動,觀察唐俗眾熱烈參與佛事的情況。再則透過布施行為,以見俗眾在佛教福田思想的灌輸下,藉由各種供養的方式以親近佛法的樣貌。最後從悲田觀念出發,分別由悲田養病、救助貧苦、利養借貸及寺院開喪等視角,看世俗大眾進入寺院中接受釋門利養的情形。試圖一窺唐代寺院佛事世俗化的面貌,且進一步瞭解小說能否同其他史料文獻般反映社會實況。
摘要(英) During the propagation of Buddhism in East, Chinese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ld running, but what really makes his long line, is driven by karma, the six great divisions in the wheel of karma and other concepts, through fragrant worship the Buddha at a temple, written by statues, giving free activities such as inclusion, coupled with the Buddhist relief measure improvement, embodies social benefit. Become the business of happiness in life or not sects of Buddhism, Buddhism became the majority Shumin, monasteries also became popular the Gospel calamities and solution well, booking reward relay station. Since then, the popular public figure is also frequent contacts between monasteries.
This paper through the novels of the Tang dynasty, to view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monastery of the religious life. Through aromatic Buddha strengthens our mind andbody Saito divination and Temple, and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good or ill luck, observing all the enthusiastic participation of Tang dynasty Buddhist ceremony.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give Act, to see all the Buddhism under the Fukuda ideological indoctrination of through a variety of book looks to close dependent manner. From the sad field perspective, from grief to recover, rescue the poor, Lee Tien of borrowing and monasteries open perspective, such as death, secular public access monastery shimenli. Trying to se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 face of secularization, and learn more about the novel can be the same as other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flects society.
關鍵字(中) ★ 俗眾
★ 寺院
★ 宗教生活
★ 唐人小說
關鍵字(英) ★ Secular
★ Religious life
★ Novel of the Tang dynasty
★ Temple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10
第二章 佛事熾盛 ……………………………………………………13
第一節 行香禮佛………………………………………………………13
(一) 禮佛的方式 …………………………………………………13
(二) 禮佛的原因 …………………………………………………16
第二節 參加齋會 ……………………………………………………24
(一) 定期性法會……………………………………………………24
(1) 國忌行香………………………………………………………24
(2) 節慶遊寺………………………………………………………26
(二) 不定期性法會…………………………………………………39
(1) 拜懺……………………………………………………………39
(2) 無遮會…………………………………………………………41
(3) 齋僧祈福………………………………………………………42
(4) 喪葬法會 ………………………………………………………44
(5) 講經法會……………………………………………………… 49
第三節 占卜吉凶 ……………………………………………………55
小結 ……………………………………………………………………62
第三章 廣植福田 ……………………………………………………63
第一節 財施……………………………………………………………65
(一) 一般財物 ……………………………………………………65
(二) 布施奇珍異寶 ………………………………………………80
(三) 勞力布施 ……………………………………………………84
(1) 捨身……………………………………………………………85
(2) 寺院童子………………………………………………………87
第二節 法施 …………………………………………………………91
(一) 營造佛寺………………………………………………………94
(1) 捨宅建寺………………………………………………………94
(2) 功德寺…………………………………………………………101
(3) 內道場…………………………………………………………104
(二) 供養佛塔 ……………………………………………………108
(三) 供養經幢 ……………………………………………………117
(四) 功德碑的建造………………………………………………119
(五) 布施經像……………………………………………………121
(1) 雕塑造像 ……………………………………………………122
(2) 佛像繪畫 ……………………………………………………125
(3) 寫經 …………………………………………………………132
第三節 無畏施──戒殺護生………………………………………145
小結……………………………………………………………………149
第四章 利養眾生……………………………………………………151
第一節 悲田養病……………………………………………………151
第二節 救助貧苦……………………………………………………159
第三節 讀書山林……………………………………………………164
第四節 利養借貸……………………………………………………167
第五節 寺院開喪……………………………………………………177
小結……………………………………………………………………186
第五章 結論…………………………………………………………191
參考書目:……………………………………………………………215
附錄一:人文的寺院…………………………………………………247
附錄二:經濟的寺院…………………………………………………25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佛典:
《長阿含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經號1。
《增壹阿含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冊,經號12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經號235。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經號261。
《妙法蓮華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經號262。
《賢劫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四冊,經號425。
《佛說諸德福田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經號683。
《佛說浴像功德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經號697。
《佛說盂蘭盆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經號685。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經號694。
《佛說施燈功德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經號702。
《四十二章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七冊,經號784。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九冊,經號967。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二冊,經號142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三冊,經號1442。
《善見律毘婆沙》,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冊,經號1462。
《梵網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冊,經號1484。
《大智度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冊,經號1509。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冊,經號1804。
《歷代三寶紀》,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經號2034。
《佛祖統紀》,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經號2035。
《釋氏稽古略》,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經號2037。
《續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經號2039。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經號2050。
《高僧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經號2059。
《洛陽伽藍記》,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經號2092。
《弘明集》,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經號2102。
《廣弘明集》,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經號2103。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經號2106。
《辯正論》,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經號2110。
《表制集》,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經號2120。
《法苑珠林》,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三冊,經號2122。
《諸經要集》,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經號2123。
《南海寄歸內法傳》,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經號2125。
《大宋僧史略》,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經號2126。
《釋氏要覽》,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四冊,經號2127。
《決罪福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十五冊,經號2868。
《像法決疑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十五冊,經號2870。
《金剛般若經集驗記》,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七冊,經號1629。
《圓覺經心鏡》,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十冊,經號0254。
《正史佛教資料類編》,收錄於《藏外佛教文獻》第一冊,經號1。
《雲南阿吒力教經典》,收錄於《藏外佛教文獻》第六冊,經號57。
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榮文出版社,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劉安《淮南子》(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
東漢.應劭:《風俗通》(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晉.王弼注:《周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朝.宗懍著,王毓榮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94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吳競《貞觀政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唐.劉知幾撰《史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台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唐.張九齡等人編纂、李林甫等注《唐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歐陽詢編《藝文類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唐玄宗注《孝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唐.韋述,辛德勇輯校《兩京新記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唐.韓愈<祭竹林神文>《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孫棨《北里志》(台北:新興書局,1974年)。
唐.趙璘《因話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新店:源流出版社,1983年)。
唐.段成式《寺塔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年)。
唐.范攄《雲谿友議》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255~1321。
唐.張鷟《朝野僉載》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6~85。
唐.李肇《唐國史補》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53~202。
唐.李綽《尚書故實》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158~1170。
唐.蘇鶚《杜陽雜編》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371~1398。
唐.張讀《宣室志》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987~1081。
唐.高彥休《唐闕史》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323~1366。
唐.闕名《玉泉子》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419~1444。
唐.張固《幽閑鼓吹》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445~1454。
唐.康駢《劇談錄》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460~1500。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五代.王保定《唐摭言》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570~1710。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793~1999。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711~1744。
五代.嚴子休《桂苑叢談》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頁1555~1569。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註 《資治通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撰《冊府元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魏了翁《禮記要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錢易《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昉等纂,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王實甫《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明.桃源居士《唐人小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清.曹寅《全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
專書:
陶希聖、鞠清遠《唐代經濟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書局,1973年)。
陶希聖《唐代寺院經濟》(台北:食貨出版社,1974 年)。
俞劍方《中國繪畫史(全二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葉慶炳《唐宋傳奇小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常任俠<佛教與中國繪畫>《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頁211-219。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彭慶生《陳子昂詩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丁福寶《佛學大辭典》(台北:天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中下三冊)》(台北:天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K. SRI DHAMMANANDA著、釋印海、張大卿譯:《佛教徒信仰的是甚麼》(臺北:慧炬出版社,1985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胡適《敦煌石室寫經題記與敦煌雜錄序》,收入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第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
劉半農《敦煌掇英》,收入黃永武主編《敦煌叢刊初集》(第十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道端良秀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共四卷)》(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
平野顯照《唐代的文學與佛教》(臺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
汪辟疆《唐人傳奇》(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
謝和耐《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台北:商務出版社,1988年)。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公司,1990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趙樸初、任繼愈《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王仁波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臺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景琳《中國古代寺院生活》(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吳焯《佛教東傳與中國佛教藝術》(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景琳《中國古代僧尼生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白化文、李鼎霞、許德楠校注《入唐求法巡禮行校注》(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王汝濤《全唐小說》(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汪辟疆《唐人傳奇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那波利真〈唐代寺院對俗人開放為簡便投宿處〉,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288-315。
徐改《中國古代繪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許洋主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塚本善隆<北魏的僧祇戶佛圖戶>,見許洋主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
段玉明《中國寺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謝和耐著、耿升譯《中國五~十世紀的寺院經濟》(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年)。
中村元等著、釋見憨、陳信憲譯:《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1995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黃徵、吳偉編校《敦煌願文集》(長沙:嶽麓出版社,1995年)。
姜伯勤《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胡光凡、趙志凡《中國佛像巡禮》(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白化文著、周紹良審定《寺院與僧人》(河南:大眾出版社,1997年)。
佐藤達玄著、釋見憨、鍾修三、歐先足、林正昭譯:《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上下冊)》(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1997年)。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段玉明《中國寺廟文化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馬德著《敦煌工匠史料》(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時人、何滿子審訂《全唐五代小說》(: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傅抱石《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劉世德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池田溫、姜伯勤等著:《敦煌文藪(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年)。
高有鵬《中國廟會文化》(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9年)。
陸建松《魂歸何處──中國古代喪葬文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續集》(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緣──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尚永亮、李乃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嚴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卞孝萱《唐傳奇新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畢寶魁編著《隋唐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1年11月)。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臺北:佛光文化出版社,2001年)。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劉淑芬《慈悲清靜──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劉道廣《中國佛教百科全書—雕塑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鮑家聲等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建築.名山名寺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毛漢光<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年)。
吳為山、王月清編《中國佛教文化藝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上中下三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國剛《佛學與隋唐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引馳《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榮新江主編《唐代社會的宗教與信仰》(北京大學隋唐研究叢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趙慧珠《晨鍾暮鼓──清規戒律、節日風俗、法器僧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羅偉國《花雨繽紛──佛教與文學藝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蘇浙生《神州佛境──佛山、佛寺、佛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李映輝《唐代佛教地理研究》(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段玉明《相國寺──在唐宋帝國的神聖與凡俗之間》(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黃夏年《佛寺采風──中國佛寺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趙杏根《佛教與文學的交會》(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
鴻宇《中國民俗文化-寺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
羅莉《寺廟經濟論—兼論道觀清真寺教堂經濟》(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白化文《三生石上舊精魂: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白化文《漢化佛教與佛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張檿弓《漢傳佛教與中古社會》(五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
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程國賦《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童丕著,餘欣、陳建偉譯《敦煌的借貸:中國中古時代的物質生活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年)。
楊大年《中國歷代畫論采英》(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葛永海《古代小說與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羅彤華《唐代民間借貸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岑靜雯《唐代宦門婦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李定廣《唐末五代亂世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輯考》(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6年)。
俞曉紅《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魯迅《唐宋傳奇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鄭志明《佛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龔國強《隋唐長安城佛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安德魯.本尼特、尼古拉.羅伊爾著,汪正龍、李永新譯《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倪豪士《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孫昌武《隋唐五代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鄭志明、鄧文龍、萬金川編著《殯葬歷史與禮俗》(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2008年)。
宋德熹《唐史識小──社會與文化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9年)。
張雁南《唐代消費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謝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會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期刊:
張曼濤<中國佛教的思惟發展>《中華佛學學報》(1968年1月),頁133-195。
李樹桐<唐人喜愛牡丹考>《大陸雜誌》(1969年7月),頁52-53。
白文固<試論唐前期的寺院經濟>《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4期),頁93-101。
吳永猛<佛教經濟研究的回顧>《華崗佛學學報》(1985年第4期),頁274-283。
釋聖嚴<中國佛教的特色>《華崗佛學學報》(1985年第4期),頁1-15。
曹仕邦<從宗教與文化背景論寺院經濟與僧尼私有財產在華發展的原因>《中華佛學學報》(1985年第8期),頁159-184。
黃正建<唐代占卜之一──占夢>《敦煌學輯刊》(1986年第2期),頁145-147。
曹仕邦<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順俗政策>《中華佛學學報》(1987年3月),頁153-180。
賴永海<佛性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研究》(1987年7月),頁60-66。
釋聖嚴<中國佛教建築──佛教建築設計發展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講>《中華佛學學報》(1987年第11期),頁1-8。
何雲<佛教在中國民俗化初探>《湘潭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頁66-70。
張弓<唐代的寺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4期),頁12-19。
楊希義<唐代絲綢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西北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頁80-87。
賴永海<佛性與人性──論儒佛之異同暨相互影響>《哲學研究》(1989年第11期),頁55-61。
段玉明<論中國古代的寺廟壁畫>《四川文物》(1991年第1期),頁17-21。
譚蟬雪<敦煌歲時掇瑣──正月>《敦煌研究》(1990年第1期),頁43-53。
陳昱珍<道世與《法苑珠林》>《中華佛學學報》(1992年7月),頁233-262。
陳昱珍<《法苑珠林》所引外典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1993年7月),頁303-328。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史語所集刊》,(1993年7月),頁497-544。
陳永力<佛教中國化過程試析>《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頁80-84。
王仲堯<中世紀佛寺商貿活動試析>《杭州商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頁73-77。
嚴耀中<佛教道德觀念對中國社會的作用>《上海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頁77-82。
徐苹芳<中國舍利塔基考述>《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 年第4期),頁59-74。
魏道明<唐代貨幣制度雜考>《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頁61-66。
李向平<順應時代的佛教文化>《上海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頁60-64。
魏道明<唐代貨幣制度雜考>《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頁61-66。
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1994年第7期),頁1-16。
王元軍<從敦煌唐佛經寫本談有關唐代寫經生及其書法藝術的幾個問題>《敦煌研究》(1995年2月),頁156-167。
白化文<漢化佛教七眾飲食>《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2月),頁108-115。
李德龍<敦煌遺書所反映的寺院僧尼財產世俗化>《山西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頁44-50。
唐任伍<論唐代的均田思想及均田制的瓦解>《史學月刊》(1995年第2期),頁23-30。
段繼業<宗教寺廟的社會潛功能>《青海民族研究季刊》(1995年第3期),頁11-19。
陳忠凱<唐代人的生活習俗——「合葬」與「歸葬」>《文博》(1995年第4期),頁46-48。
張弓<從經導到俗講──中古釋門聲業述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年第6期),頁51-60。
寧可、郝春文<敦煌社邑的喪葬互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頁32-40。
盧華語<論絲綢在唐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頁96-99。
李志夫<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中國佛學學報》(1995年第8期),頁75-95。
薛平拴<中晚唐「錢重物輕」試探>,《陝西大學學報》(1995年9月),頁61-67。
譚澎蘭<韓愈論佛骨表的緣起及其內容分析>《筧橋學報》(1995年9月),頁233-268。
吳敏霞<從唐墓誌看唐代世俗佛教信仰>《佛學研究》(1996年),頁218-225。
楊際平<唐代的奴婢、部曲與僮僕、家人、淨人>《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53-63。
何平立<略論佛教文化與山嶽名勝>《上海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頁65-70。
李四龍<民俗佛教的形成與特徵>《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頁55-60。
王月清<文化整合與文化交融──儒佛人生觀比較>《江海學刊》(1996年第6期),頁92-96。
蕭登福<論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響及佛經真偽>,《中華佛學學報》(1996年第9期),頁83-98。
夏曉臻<唐代病坊考述>,《阜陽師院學報》(1997年第2期),頁108-109。
張躍生<佛教文化與唐代傳奇小說>《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頁88-92。
王光照<試論唐代佛教寺院壁畫的歷史分期>《阜陽師院學報》(1997年第3期),頁46-54。
薛志清<宋代僧尼經商小議>《邢臺師範高專學報》(1997年第3期),頁26-30。
余欣<唐代民間信用借貸之利率問題──敦煌吐魯番出土借貸契券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4月),頁141-155。
夏清<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來佛教文化的吸收>《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頁15-22。
侯旭東<論南北朝時期造像風氣產生的原因>《文史哲》(1997年第5期),60-64。
許波宏<淺論中國喪葬民俗>《鎮江高專學報》(1997年6月),頁82-88。
陳寧英<唐代律令中的奴婢略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10月),頁86-90。
王麗心<佛寺與風水>《佛學研究》(1998年),頁342-347。
白文固<八十年代以來國內寺院經濟研究述評>《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頁144-149。
李釗平<論唐人小說對史傳傳統的內在超越──中國古典小說文體獨立歷程再回顧>《陝西師大學報》(1998年3月),頁34-41。
李映輝<唐代佛教義學之風尚及其地理分佈>《益陽師專學報》(1998年第3期),頁38-43。
杜香芹<試論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地主階級>《三明師專學報》(1998年第3期),頁22-27。
唐代劍<宋代道冠披戴制度>《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3期),頁27-34。
金維諾<寺院壁畫的考察與研究>《文物》(1998年第4期),頁38-52。
寇養厚<唐初三帝的三教共存與道先佛後政策──唐代三教並行政策形成的第一階段>《文史哲》(1998年第4期),頁69-77。
寇養厚<唐代三教並行政策的形成>《東嶽論叢》(1998年第4期),頁75-80。
李映輝<唐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佈>《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6月),頁65-69。
劉蓬春<唐代相國寺史事勾沈>《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10月),頁7-10。
湛如<漢地佛教度僧制度辨析──以唐五代的童行為中心>《法音論壇》(1998年12月),頁5-13。
雷玉華<唐宋喪期考──兼論風水數對唐宋時期喪葬習俗的影響>《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頁82-86。
鄭顯文、於鵬翔<試論唐律對唐前期寺院經濟的制約>,《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3期),頁94-101。
侯旭東<論南北朝時期造像風氣產生的原因>《文史哲》(1997年第5期),60-64。
段友文<觀音信仰成因論>《山西大學學報》(1998年4月),頁14-18。
林伯謙<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東吳中文學報》(1998年5月),頁93-138。
程群<略述佛教慈悲觀念在中國的開展>《法音論壇》(1998年12月),頁18-24。
田真<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1999年第二期),頁55-58。
蘇金花<唐、五代敦煌地區的商品貨幣形態>《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頁92-100。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倫理建設>《中華佛學學報》(1999年第12期),頁411-423。
徐建華<中國佛教寺院藏書的構成及其成因>,《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頁95-99。
雷玉華<唐宋喪期考──兼論風水數對唐宋時期喪葬習俗的影響>《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頁82-86。
鄭顯文、於鵬翔<試論唐律對唐前期寺院經濟的制約>《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3期),頁94-101。
韓毅<「三武廢佛」與漢傳佛教寺院地主所有至經濟的發展>《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頁42-44。
白文固<宋代僧及管理制度管見>《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頁120-127。
李小榮<關於唐代的俗講與轉變>《九江師專學報》(2000年第2期),頁61-67。
范培松<中國寺院形制及佈局特點>《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2期),頁82-88。
焦杰<從唐墓誌看唐代婦女與佛教的關係>《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頁73-77。
王衛平<唐宋時期慈善事業概說>,《史學月刊》(2000年第3期),頁95-102。
徐友岳<論佛寺中國化的幾種途徑>《重慶建築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頁79-82。
王志鵬<試析敦煌講唱文學作品的小說特徵及其與唐傳奇之比較>《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頁163-168。
譚蟬雪<唐宋敦煌歲時佛俗──正月>《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頁65-71。
王麗心<佛寺與自然生態>《圓光新志》(2000年5月),頁29-44。
于雲瀚<中國古代城市的社會保障>《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5期),頁125-128。
白文固<宋代的功德寺和墳寺>《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頁76-80。
薛志清<論宋代僧尼的經商活動>《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5月),頁30-36。
毛陽光<從墓誌看唐代婦女的貞節觀>《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0年6月),頁65-71。
王軼冰<從唐傳奇看唐代的私屬奴婢>《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7月),頁50-54。
鮮於煌<試論日本圓仁對中國唐代歷史詳盡描寫的重要意義>《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08-112。
周次吉<寺院考(1)--唐人小說中之寺院>《朝陽學報》(2000年8月),頁261-282。
侯旭東<北朝民間佛事活動與民眾佛教信仰>《文史知識》(2000年第8期),頁15-22。
楊曉玫<唐詩中的僧侶形象-上>《中國語文》(2000年11月),頁12-17。
吳季霏<唐代傳奇的創作方法及特色>《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11月),頁69-83。
楊海蓮<略談佛教的生態關懷>,《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11月),頁102-104。
楊曉玫<唐詩中的僧侶形象-下>《中國語文》(2000年12月),頁70-76。
韓雲波、青衿<初盛唐佛教小說與唐傳奇的文體發生>《浙江大學學報》(2000年12月),頁74-79。
業露華<從《佛說善生經》看佛教的家庭倫理觀>,《中華佛學學報》(2000年第13期),頁69-82。
杜正乾<唐病坊表徵>,《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頁121-127。
曲彥斌<略論中國典當業的起源>《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1期),頁137-144。
馬粼<佛教中國化的再探討>《楚雄師專學報》(2001年1月),頁81-85。
鄭顯文<唐代佛教寺院土地買賣的法律文書初探>《普門學報》(2002年1月),頁69-91。
譚蟬雪<唐宋敦煌歲時佛俗──二月至七月>《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頁93-104。
何根海、裘蒂光<論中國古代小說創作的民間視角>《池州師專學報》(2001年2月),頁49-52。
李祥妹<中國人理想景觀模式與寺廟園林環境>《人文地理》(2001年2月),頁35-39。
譚蟬雪<唐宋敦煌歲時佛俗──八月至十二月>《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頁73-81。
黃清發<唐代僧尼的出家方式與世俗化傾向>《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2年3月),頁89-92。
嚴耀中<佛教形態的演變與中國社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3月),頁32-39。
陳友冰<臺灣五十年來唐人小說研究歷程及其特徵>《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4期),頁234-248。
張葳<唐中晚期山東北部地區民眾的經濟生活與社會信仰初探──以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中心>《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5月),頁84-91。
謝重光<佛教的外衣,道教的內容:福建民俗佛教略論>《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1年5月),頁84-91。
薛志清、董國燕<佛教教義與寺僧經商>《張家口師專學報》(2001年10月),頁11-14。
張杰<魯迅與《太平廣記》>《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12期),頁31-37。
聶士全<宋代寺院生活的世俗轉型>《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12月),頁79-83。
吳敏霞<從唐墓誌看唐代女性佛教信仰及其特點>《佛學研究》(2002年),頁256-267。
杜曉勤<唐代文學研究總論>《北京大學學報》(2002年1期),頁70-77。
孟憲實<論唐宋時期敦煌民間結社的組織型態>《敦煌研究》,(2002年第1期),頁59-65。
李芳民<佛宮南院獨游頻──唐代詩人游居寺院習尚探賾>《文學遺產》(2002年3期),頁39-49。
洪修平<儒佛道三教關係與中國佛教的發展>《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頁81-93。
黃清發<唐代僧尼的出家方式與世俗化傾向>《南通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3月),頁89-92。
劉淑芬<中國歷史上的舍利信仰>《新聞深度分析簡訊》第94期(2002年4月),頁1-7。
嚴耀中<論占卜與隋唐佛教的結合>《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頁30-37。
劉玉峰<唐代貨幣制度和貨幣流通淺論>,《山東大學學報》(2002年6月),頁52-56。
劉元春<社會城市化發展中的佛教信仰問題>《法音論壇》(2002年第11期),頁13-23。
張建華<隋唐時期佛教寺院經濟的膨脹與「會昌廢佛」>《天中學刊》(2002年12月),頁75-77。
李桂紅<中國漢傳佛寺建築與佛教傳播初探>《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12月),頁235-237。
曹仕邦<淺論華夏俗世婦女的觀世音信仰──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中華佛學學報》(2002年第15期),頁155-175。
李小艷<佛教寺院經濟的形成與發展>《五臺山研究》(2003年1月),頁10-14。
華方田<隋文帝與隋代佛教的復興>《佛教文化》(2003年1月),頁25-32。
華方田<唐代諸帝與佛教的社會發展>《佛教文化》(2003年2月),頁29-38。
羅微、喬雲飛<淺談中國佛寺的營造文化與藝術>《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1期),頁62-68。
乜小紅<唐五代敦煌音聲人試探>《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頁74-80。
李映輝<略論中國古代寺院與環境保護>《長沙大學學報》(2003年3月),頁42-45。
雷聞<論中晚唐佛道教與民間祠祀的合流>《佛教研究》(2003年第3期),頁70-77。
張國剛<《佛說諸德福田經》與中古佛教的慈善事業>《史學集刊》(2003年4月),頁23-28。
楊君<從敦煌寫經看佛經在唐朝民間的來源及其流傳>《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4月),頁54-58。
劉金柱<略論中國古代題壁文化的商業功能>,《河北大學學報》(2003年4月),頁126-128。
冀志剛<燃燈與唐五代敦煌民眾的佛教信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頁8-12。
蘇士梅<從墓誌看佛教對唐代婦女生活的影響>《史學月刊》(2003年第5期),頁84-88。
李映輝<經濟、人口、歷史傳承與佛教地理分佈──以唐代為例>《求索月刊》(2003年6月),頁247-249。
黃正建<唐代的占卜>《文史知識》(2003年第6期),頁39-44。
楊君<《金剛經》與唐朝民眾的崇經活動及其觀念>,《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頁29-33。
徐德龍<南北朝時期寺院及寺院生活>《江漢論壇》(2003年7月),頁72-74。
釋星雲< 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兼論蘭若比丘和人間比丘>《普門學報》(2003年7月),頁237-286。
戴軍<墳寺與唐代小說>《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8月),頁85-91。
林琪桂<唐代小說與佛教流傳—以《金剛經》為例>《輔大中研所學刊》(2003年9月),頁245-258。
項曉靜<從古代喪葬制度中透社的倫理思想及宗教觀念>《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9月),頁32-34。
王元軍<唐人的雁塔題名>《中國書畫》(2003年第10期),頁28-31。
丁雙雙、魏子任<論唐宋時期喪葬中的佛事消費習俗>《河北學刊》(2003年11月),頁151-155。
秦川<論古代小說佛道「勸懲教化」的地位和作用>《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11月),頁88-94。
黃啟江<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2003年第16期),頁233-261。
周奇<唐代國家對寺院經濟的控制──以寺院人口為例>《佛學研究》(2004年),頁207-213。
朱玉麒<唐代長安的建築園林及其文學表現>《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114-120。
黃雲鶴<唐代舉子遊丐之風──《太平廣記》所見唐代舉子生活態之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1月),頁31-64。
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商業貿易市場研究>《敦煌學輯刊》(2004年第1期),頁103-118。
馮孟琦<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唐代傳奇小說研究綜述>,《明清小說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2月),頁66-74。
劉金柱<題壁與唐宋寺院文化>《北方論叢》(2004年2期),頁86-90。
李映輝<論自然、區位條件與佛教地理分佈──以唐代為例>《甘肅社會學科》(2004年第3期),頁247-249。
馮金忠<唐代病坊芻議>《西域研究》(2004年第3期),頁1-8。
蘇金花<唐五代敦煌寺院土地佔有形式>《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3期),頁25-29。
蘇金花<唐五代敦煌農業勞動力的身份結構探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3期),頁95-104。
李小豔<佛教寺院經濟的由來與發展>《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4月),頁28-29。
於春波<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僧尼形象淺析>,《克山師專學報》(2004年第4期)。
段玉明<唐宋相國寺造像考說──兼說中國寺院造像的功能>《佛教研究》(2004年第4期),頁69-76。
戴軍<唐代寺院題詩與寺院學習之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4月),頁92-98。
杜正乾<唐代的《金剛經》信仰>《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頁52-57。
段玉明<論北宋皇室在相國寺中的活動──兼論佛教的「中國化」>《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頁49-55。
塚本善隆著、施萍婷譯、趙聲良校<從釋迦、彌勒到阿彌陀,從無量壽到阿彌陀——北魏至唐的變化>《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頁36-39。
楊梅<唐代尼僧與世俗家庭的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頁
20-26。
魏嚴堅<論唐代長安城寺院林立的基礎>《史學彙刊》(2004年5月),頁91-119。
李映輝<論唐代高僧游徙的空間分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6月),頁96-101。
楊維中<論佛教的中國化與佛教制度的中國化>《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7月),頁19-24。
王祥偉<晚唐五代時期敦煌佛教的民間社會關懷>,《社科縱橫》(2004年8月),頁98、119。
嚴耀中<佛教戒律與唐代婦女家庭生活>,《學術月刊》(2004年第8期),頁95-101。
魏嚴堅<唐代長安寺院的壁畫與畫家>《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2004年12月),頁69-91。
周奇<唐代國家對寺院經濟的控制──以寺院土地為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1期),頁27-33。
王亞榮<隋大興城佛寺考>《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1期),頁47-56。
曲彥斌<中國拍賣業的源流軌跡探析>《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2期),頁138-144。
張久獻、段小強<晚唐五代敦煌寺院與中原田莊比較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頁32-49。
劉勝梅<論中國佛教的慈悲精神及其現實意義>《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2月),頁52-54。
李曉敏<隋唐時期的出家人與家庭>《河南社會科學》(2005年3月),頁118-119。
郭永利<晚唐五代敦煌佛教寺院的納贈>《敦煌學輯刊》(2005年第4期),頁77-83
薛志清<禪宗的「頓悟成佛」對唐宋之際寺僧經商的影響>《河北北方學院》(2005年第4期),頁39-42
李芳民<唐代佛教寺院文化與詩歌創作>《文史哲》(2005年5期),頁97-103。
王元軍<唐代寫經生及其書法>《中國書畫》(2005年第8期),頁5-25。
王曉麗<淺談隋唐佛教寺院的公益活動>《煙臺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9月),頁23-27。
黃侃如<淺談「比丘戒捨墮十」的意義與其淨人角色現代的應用>《中華佛學研究》(2005年第9期),頁151-178。
冉萬里<唐代舍宮為寺考略>《西北大學學報》(2005年9月),頁82-87。
王振鈺、王艷<《護生畫集》中的佛教生態倫理思想>《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5年12月),頁10-14。
李林<中國佛教史上的福田事業>,《法音》(2005年第12期),頁28-34。
楊梅<唐代女性出家因緣考>《歷史教學》(2005年12月),頁72-75。
岳純之<關於唐代市場的幾個問題>《音樂藝術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1期),頁47-51。
俞曉紅<從寺院講唱到俗講、轉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39-44。
張振濤<民間鼓吹月社與寺院藝僧制度>《音樂藝術》(2006年第1期),頁93-97。
張箭<唐武宗禁佛之經濟成效探討>《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1期),頁59-64。
崔峰<從寫經題記看北朝敦煌民眾的崇佛心理>《敦煌學輯刊》(2006年第2期),頁110-119。
秦靜<中國佛教世俗化表現及原因探析>《貴州文史叢刊》(2006年第3期),頁53-57。
管欣<中國佛教寺廟空間的意境塑造>《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頁116-119。
楊梅<中國古代的定光佛信仰──兼論唐宋以來的民間造佛運動>《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頁50-63。
李利安<觀音信仰的中國化>《山東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62-68。
楊森<敦煌唐宋時期的「助供」>《敦煌研究》,(2006年第期5),頁107-109。
達娃格桑<略談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佛教文化》,(2006年第5期),頁112-116。
郝春文<再論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初的女人結社>《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頁103-108。
劉永剛<儒釋道三教與唐初政治>《南華大學學報》(2006年6月),頁18-20。
韓碧琴<敦煌文書中祥考>《興大中文學報》(2006年6月),頁169-186。
顏碧桃<中國佛教寺院在經藏研究領域的成就與貢獻>《攀登雙月刊》(2006年6月),頁149-152。
趙行良<試論佛教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影響>《青海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9月),頁126-130。
大谷光照〈唐代佛教の儀禮——特に法會に就いて〉,《史學雜誌》46-10.11,頁1935。轉引自汪娟<《集南山禮讚》之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06年第11期),頁149。
汪娟<《集南山禮讚》之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06年第11期),頁143-182。
蔡明晶<外來文化的傳播與中國傳統文化間的調適──隋唐佛教與儒學的關係>《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11月),頁137-138。
宇恒偉、李海波<從唐代民間佛教看文明交往和文明對話>《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2006年12月),頁62-66。
蔣義斌<中國僧侶游方傳統的建立及其改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6年12月),頁197-208。
王濤<唐宋之際城市民眾的佛教信仰>《山西師大學報》(2007年1月),頁108-112。
李芳民<唐人小說中佛寺的藝術功能與文化蘊涵>《山西師大學報》(2007年1月),頁83-90。
李曉敏<造像記:隋唐民眾佛教信仰初探>《鄭州大學學報》(2007年1月),頁91-95。
崔際銀<唐代釋僧小說的文化觀照>《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1月),頁77-82。
童岳敏<中和節節俗考>《蘇州大學學報》(2007年1月),頁75-77。
寧欣<鄉村的廟會與廟市>,《文史知識》(2007年第1期),頁116-119。
王鵬江<唐代碑刻雨佛教>《藝術百家》(2007年第2期),頁187-188。
林子青<漫談中國佛教寺院、佛塔、經幢的建築藝術(上)>《香港佛教》(2007年2月)。
郭可愨<隋唐時期洛陽的幾個重要節日>《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2月),頁30-35。
韓帥、靳力<略論我國傳統社會的慈善文化>《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2月),頁91-93。
林子青<漫談中國佛教寺院、佛塔、經幢的建築藝術(下)>《香港佛教》(2007年3月)。
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思想淵源探析>《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頁135-139。
張國剛<唐代寡居婦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3月),頁307-324。
許曉燕<淺探唐人小說的因果報應模式>《合肥學院學報》(2007年3月),頁76-79。
黃東陽<由唐人小說查考勸善書的思想淵源與要義>《興大人文學報》(2007年3月),頁73-97。
道堅<中國佛教的慈善事業>《佛教文化》(2007年3月),頁50-53。
何蓉<佛教寺院經濟及其影響初探>,《社會學研究》(2007年4月),頁75-92。
季愛民<唐代西州僧尼的社會生活>《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頁63-73。
張海沙<唐宋文人對《金剛經》的接受>《人文雜誌》(2007年4月),頁129-136。
蘇玉敏<西域的供養人、工匠與窟寺營造>《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頁74-83。
榮新江<盛唐長安與敦煌———從俄藏《開元廿九年(741) 授戒牒》談起>《浙江大學學報》(2007年5月),頁15-25。
張小明、劉林魁<漢唐之際佛教寺院經濟與政權的關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7月),頁127-132。
柴榮、柴英<唐代土地私有權問題研究>《史學月刊》(2007年8月)。
李曉敏<唐代寡居女性生活探微──以墓誌為基礎>《內蒙古大學學報》(2007年9月),頁59-63。
陳璐、高虎<略論佛教對唐代民間命運觀念的影響>《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9月),頁30-32。
黃強<中國佛教寺院經濟芻議>《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第9期),頁42-46。
陸宜玲<從《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看中晚唐的佛事飲食>《德州學院學報》(2007年10月),頁66-79。
蔡光輝<隋唐時期佛教興盛的表像及其原因探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0月),頁20-25。
湯其領<漢晉佛寺考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11月),頁65-68。
蔡靜波、隋曉會<論唐五代筆記小說中的占卜民俗>《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1月),頁52-55。
李志強<論中唐政治文化主導階層與佛教之關系>《上海商學院學報》(2007年12月),頁58-62。
胡楊<論唐代寺院講經變文的產生及對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的影響>《晉中學院學報》(2007年12月),頁22-24。
武高壽<佛教聖地與旅遊勝地>《五臺山研究》(2008年1月),頁54-58。
胡啟文<唐五代僧人與文人交往的文化背景>《欽州學院學報》(2008年2月),頁22-25。
楊冰、袁炯<淺談佛教藝術的中國化進程>《景德鎮陶瓷》(2008年第2期),頁12-13。
劉琴麗<唐代夫妻分葬現象論析——以墓誌銘為中心>《中華文化論壇》第(2008年2月),頁11-15。
陳艷玲<墓誌所見唐代俗人終於寺觀略考>《河北學刊》(2008年3月),頁107-110。
介永強<論隋唐時期的宗教消費>《思想戰線》(2008年第4期),頁107-111。
朱介國<唐傳奇與古文運動和行卷的關係>《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8年4月),頁69-87。
張會<從文學角度試析唐代牡丹與佛寺文化>《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 (2008年5月),頁66-68。
張新宇<是論宋代漏澤園公墓制度的形成原因和淵源>《四川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頁127-133。
陳文英<隋唐帝王對佛教的態度與佛教傳播>《天中學刊》(2008年6月),頁101-104。
卓越<論唐代的佛教管理對佛教中國化的的影響──以《唐會要》>《法音論壇》(2008年7月),頁13-22。
張會<論唐代的佛教管理對佛教中國化的的影響──以《唐會要》>《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7月),頁78-81。
韓淑紅<基於救助的唐朝社會保障制度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8月),頁88-92。
李向平、高虹<人間佛教的制度變遷模式(上)──當代中國寺大寺廟的比較研究>《法音論壇》(2008年10月),頁18-28。
王永平<唐代長安的廟會與戲場 ——兼論中古時期廟會與戲場的起源及>《河北學刊》(2008年11月),頁72-78。
么振華<唐代民間的自助與互助救荒>《蘭州學刋》(2008年第11期),頁156-165。
李向平、高虹<人間佛教的制度變遷模式(下)──當代中國寺大寺廟的比較研究>《法音論壇》(2008年11月),頁45-53。
孫昌武<南朝士族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佛學研究》(2008年第17期),頁。
段玉明<唐宋大慈寺與成都社會>《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2期)頁77-84。
李向平<緣起.功德.信仰共同體 ——佛教信仰的私人性與社會性>《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4月),頁5-9。
魏道儒<佛、羅漢和菩薩——中國佛教信仰體系>《百科知識》(2009年8月),頁49-51。
段玉明<佛、羅漢和菩薩——中國佛教信仰體系>《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2月),頁202-206。
論文集論文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唐史研究叢稿》(九龍:新亞研究所出版,1969年10月),頁367-424。
全漢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業>《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冊(1980年10月),頁19-32。
葉安祺<唐代寺院經濟之管窺>《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冊(台北:大乘文化基金會)(1980年10月),頁33-39。
陶希聖<唐代寺院經濟概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冊(台北:大乘文化基金會)(1980年10月),頁41-52。
道端良秀著、李孝本譯<唐代佛教寺院與經濟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冊(台北:大乘文化基金會)(1980年10月),頁53-105。
南懷瑾<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九冊(台北:大乘文化基金會)(1980年10月),頁317-374。
何茲全主編,《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年),頁1~54。
謝重光<論唐代佛教徒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1995年7月),頁50-70。
甘懷真著〈唐代官人的宦遊生活──以經濟生活為中心〉收入《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編,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陳弱水<試探唐代婦女與本家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一分冊,(1996年3月),頁169~190。
劉淑芬<《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與唐代尊勝經幢的建立----經幢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6年3月),頁145-193。
孫昌武<唐長安佛寺考>《唐研究》第2卷(1996年12月),頁1-49。
黃正建<唐五代占卜略論>《國際中國學研究》第二輯(首爾:中國學會出版)(1999年12月)。
楊寶玉<《懺悔滅罪金光明經冥報傳》校考>《英國收藏敦煌漢藏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年6月),頁 328-338。
雷聞<祈雨與唐代社會研究>見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8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45-289。
陳麗萍<敦煌女性寫經題記及反映的婦女問題>《敦煌佛教藝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陳弱水<小說中所見的唐代婦女與本家 >《中國史研究》第二十期(2002年10月),頁65-78。
李玉珍<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近二十年來中英文的佛教婦女研究>《近代婦女史研究研究》第十期(2002年12月),頁147-176。
魏明傑<佛教寺院中土地、功德及其交換的可能性>,見胡素馨編:《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12月),頁115-129。
張先堂<唐宋敦煌世俗佛教信仰的類型、特徵>見胡素馨編《寺院財富與世俗供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頁372-387。
朱玉麒<隋唐文學人物與長安坊里空間>《唐研究》第9卷(2003年12月),頁85-128。
嚴耀中<墓誌祭文中的唐代婦女佛教信仰>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版)。
王仲堯<都市寺院與文化中心──以東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都市佛寺為例>《都市中的佛教:上海玉佛禪寺紀念建寺120週年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頁266-279。
馮培紅<敦煌本《國忌行香文》及相關問題>《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頁287-308。
陳弱水<唐代的一夫多妻合葬與夫妻關係—從景雲二年《楊府君夫人韋氏墓誌銘》談起>《中國文史論叢》(2006年1月),頁173-202。
李並成、王祥偉<中晚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的生命關懷考論>《敦煌佛教與禪宗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三秦出版社,2007年7月),頁37-53。
楊富學<回鶻文《金光明經》及其懺悔思想>《西域語言研究集刊》第二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7月),頁241-251。
學位論文
陳海蘭《從唐代傳奇小說看當時的社會問題》(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
黃敏枝《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金鐘聲《唐傳奇作品主題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王義良《唐人小說中之佛道思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朱文艾《唐人小說中的夢》(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丁肇琴《唐傳奇的寫作技巧》(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郝春文《隋唐五代宋初私社與寺院的關係》(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許文惠《唐代傳奇所反映的唐代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曉真《唐五代川蜀地區的佛教文化ㄧ以高僧,寺院,造像為考察中心》(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張朝發《唐代佛教庶民化問題初探》(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1992年)。
鄭慧妹《幻境與心靈--唐傳奇歷幻故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志成《四至六世紀山東地區佛教之研究--以寺院、僧侶與義邑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高逸華《唐代佛教寺院功能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運喜《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間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洪《佛教與中古小說》(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7年)。
鄭顯文《唐代僧侶與皇權關係研究》(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97年)。
李素娟《唐人小說中變化故事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蔡明真《唐人小說報意識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昭仁《唐代傳奇與譬喻類佛典之關係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陳嘉麗《唐代佛道思想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敏瑄《唐代佛教果報地獄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夏廣興《佛教與隋唐五代小說──隋唐五代佛教之流布與漢譯佛典對小說創作之影響》(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0年)。
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林韻柔《唐代寺院結構及其運作》(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孟羲《《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詹麗莉《唐傳奇女性宿命觀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舜英《夢在唐傳奇情節結構中的作用與意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任允松《唐人小說風格演變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周敏惠《《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祝如瑩《《太平廣記》中離魂類型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簡梅青《晉唐間民眾佛教信仰的若干問題探討——側重于《法苑珠林》及諸種佛教靈驗記之文獻學分析與唐代民眾佛教信仰的思考》(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魏嚴堅《唐代長安寺院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李寶玲《論唐代長安佛寺發展及其對詩歌之影響》(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歐陽靜芳《唐代奴婢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孫鴻亮《佛經敘事文學與唐代小說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丁氏秋水《從佛教五鈍使看唐人傳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巧玲《唐代小說的史料價值》(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 萬金川(JIN-CHUAN WAN) 審核日期 2011-1-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