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30500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5 、訪客IP:18.221.85.33
姓名 許瓊方(Hsu-Chiung F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CCP`s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相關論文
★ 陸軍第一士官學校教育之研究—以常備士官班為例(1965-1985年)★ 李國鼎與台灣產業經濟
★ 中共經濟特區之研究(1980-1992)★ 中共十一大及其後續發展之研究
★ 毛澤東人口政策之研究★ 毛澤東時期陳雲角色之研究
★ 華國鋒之研究★ 抗戰前期廖承志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之研究(1938-1941)
★ 張聞天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之研究(1925-1945)★ 中共建國初期治理西藏之研究(1949-1959)
★ 王稼祥與中共早期黨內鬥爭(1931-1945)★ 中共治理新疆與生產建設兵團前期發展之研究(1949-1966)
★ 「文革」時期樣板戲之研究★ 「農業學大寨」運動之研究(1964-1980)
★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1950年代前期美國對中華民國之政策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四人幫」倒台以來,華國鋒拋出了「兩個凡是」的指導原則,不僅延續著毛澤東時代以來的左傾思想,也極力阻擋鄧小平復出政壇與1976年天安門事件的平反。然而自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東山再起的鄧小平卻屢屢宣揚「實事求是」,而與「兩個凡是」形成強烈的對比。尤其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發表後,更是掀起一場關係到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大爭論。隨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呼聲從中共高層傳出,北京西單牆也出現了民主思潮的大字報。在結合民間與地方大員的力量下,支持實踐論觀點的老幹部們得以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取得優勢,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這次會議做出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的決策,確立了改革開放的經濟方針,也為評價文化大革命與毛澤東做了準備。因此會議不但扭轉了毛澤東時代以來的左傾思想,也改變了國家的政治路線,而成為當代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本文擬就大量的史料為基礎,探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政治路線轉折的經過,並就其後的發展加以探討這次會議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摘要(英) After the downfall of “the Gang of Four”, Hua Guofeng released his “two whatevers” notion, which continued the era of Mao Zedong’s “Leftist” ideology strongly preventing Deng Xiaoping to resurge his political arena. Hua also declared the Tiananmen Incident in 1976 as a counter-revolutionary event. However, Deng Xiaoping, who reinstated his power from the convocatio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T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repeatedly advocated his principle of “seek truth from facts”. This principle formed a striking contrast with “the two whatevers”. When Deng’s disciples published “Practice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esting Truth”, the article aroused a fierce ideological debate over the line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t the time the dispute of the CCP leaders took place, the Big-Character Poster (the symbolism of the democratic ideology) appeared on the Beijing Xidan Wall. By combining the support of local governmental leaders and the public, the veteran cadres, who supported the “Seek Truth from Facts”, took the leading role at the Convocation of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is group of cadres formed a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Deng Xiaoping as the leading role. At this conference the Committee of CCP decided to shift the focus of the Party to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 set the open and reformational economic policy, and to make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reassessmen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of Mao Zedong. The Committee not only corrected Mao Zedong’s “Leftist” ideology, but also changed the political routes of the Nation and of the Party. This session was a great turning point in CCP histo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historical data,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process of the decisive ideological turn in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Party Congress. It also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this con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關鍵字(中) ★ 十一屆三中全會
★ 華國鋒
★ 鄧小平
★ 兩個凡是
★ 實事求是
關鍵字(英) ★ Hua Guofeng
★ Deng Xiaoping
★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Eleventh Party Central C
★ seek truth from facts
★ two whatever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辭…………………………………………………………………………………iii
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13
第一節 意識形態的對立……………………………………………………..13
第二節 經濟的左傾發展……………………………………………………..33
第三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始末……………………………………………..43
第一節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43
第二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59
第四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影響……………………………………………..75
第一節 意識形態、社會關係與經濟改革…………………………………..75
第二節 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至十一屆六中全會的政治發展……………..89
第五章 結論………………………………………………………………………..107
徵引書目……………………………………………………………………………115
附錄一……………………………………………………………………………....129
附錄二………………………………………………………………………………131
附錄三………………………………………………………………………………132
附錄四………………………………………………………………………………133
參考文獻 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文獻資料庫》光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央文
獻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要文獻選編》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5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6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年8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4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
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簡編》(北京:人民出
版社,1983年11月)。
王恩茂,《王恩茂文集》,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9月)。
王恩茂,《王恩茂文集》,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天津:天津市革命委員會辦公廳,1977
年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1978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7月)。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
四次會議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列寧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卷28(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2002年)。
李先念,《李先念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
胡喬木,《胡喬木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胡耀邦同志在中央宣傳系統所屬單位領導幹部會議上的講話〉(1978年12月31日,
根據記錄整理),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圖書館藏。
陳雲,《陳雲文選(一九五六-一九八五)》(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萬里,《萬里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解放軍總政治部辦公廳匯編、公安部政治部翻印(1981年5月),〈鄧小平副主席關於堅
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問題的講話〉(機密),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圖書館
藏。
葉劍英,《葉劍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鄧力群,《鄧力群文集》,第一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12月)。
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二)專書
于光遠,《1978:我親歷的那次歷史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台前幕後》(北京:中央
編譯出版社,2008年1月)。
于光遠、胡績偉編,《猛醒的時刻》(北京:中外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
于光遠等著,《改變中國命運的41天:中央工作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親歷記》(深圳:
海天出版社,1998年11月)。
王凡、東平,《紅牆記憶》,下冊(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王丹,《王丹訪談》(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5年)。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台北:雙大旅遊出版社,2000年12月)。
王平,《王平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10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討論會文集》,第一
冊(北京:學習出版社,1993年3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討論會文集》,第二
冊(北京:學習出版社,1993年3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討論會文集》,第三
冊(北京:學習出版社,1993年3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討論會文集》,第四
冊(北京:學習出版社,1993年3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大事年表》編寫組編,《《中共黨史大事年表》說明》(遼
寧: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年5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編,《鄧小平與改革開放的起步》(北京:中央黨史出版
社,2005年4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19.5-1987.12》(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1919.5-2005.12)》(北京:中央黨史
出版社,2006年7月)。
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編,《歷史的豐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鑑》,政治卷2(北
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編,《歷史的豐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鑑》,經濟卷5(北
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
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安徽農村改革口述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年12月)。
巴金,〈再談探索〉,《探索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1年)。
巴金,〈懷念葉非英兄〉,《無題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6年)。
巴金,〈懷念蕭珊〉,《隨想錄》,第一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編委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1979年》(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3年8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編委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1980年》(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3年8月)。
王鴻模、蘇品端,《改革開放的征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弗雷德里克‧C.泰韋斯著、王紅續、宮力、喻曉譯,《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北京:中共
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江文風,《從“童懷周”到審江青》(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1月)。
朵生春,《中國改革開放史》(北京:紅旗出版社,1998年)。
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2月)。
伍修權,《回憶與懷念》(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成龍,《海外鄧小平研究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朱鎔基主編,《當代中國的經濟管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8月)。
李正華,《中國改革的醞釀與起步》(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
吳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處的日子》(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8
月)。
李成瑞、張卓元,《中國經濟的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安增、王立勝,《1976-1982年中國當代史》(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1月)。
宋任窮,《宋任窮回憶續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7月)。
余伯流,《偉人之間:毛澤東與鄧小平》(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李怡編,《中國新寫實主義文藝作品選》(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80年)。
李海文、王燕玲編著,《世紀對話:憶新中國法制奠基人彭真》(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
年9月)。
邢賁思,《邢賁思自選集》(北京:學習出版社,2002年10月)。
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年)。
冷溶,《冷溶自選集》(北京:學習出版社,2005年1月)。
李劍主編,《中共歷史轉折關頭:關鍵會議親歷實錄》,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8年3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杜維運發行,2003年2月)。
杜導正、廖蓋隆主編,《重大決策幕後》(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7月)。
沈寶祥,《胡耀邦與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房維中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大事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柳建輝主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鄧小平》(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7
月)。
《胡喬木傳》編寫組編,《胡喬木談中共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姜華宣、張蔚萍、肖甡主編,《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紀事(1921-2006)》(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2006年)。
胡績偉,《從華國鋒下台到胡耀邦下台》(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年)。
馬立誠、凌志軍,《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年3月)。
高屹主編,《鄧小平理論發展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西林、石星光、沈力群主編,《中國共產黨文庫》,中(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
年5月)。
逄先知、金沖及,《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凌志軍,《歷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國的興起和失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
高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上卷:鄧小平東山再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
司,1993年7月)。
孫業禮、熊亮華,《共和國經濟風雲中的陳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6月)。
《哲學研究》編輯部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討論集》,第一集(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
耿飇,《耿飇回憶錄(1949-199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陳沂,《十年歷程》(上海:百家出版社,1991年10月)。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198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2年8月)。
國家統計局編,《光輝的三十五年:統計資料1949-1984》(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4
年7月)。
張湛彬,《大轉折的日日夜夜》,上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張湛彬,《大轉折的日日夜夜》,中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張湛彬,《大轉折的日日夜夜》,下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張湛彬,《劃時代的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雲與中央紀委》編寫組編著,《陳雲與中央紀委》(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
年6月)。
張廣友,《改革風雲中的萬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張樹軍、高新民主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檔案》,下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8年8月)。
張樹軍、高新民,《共和國年輪1978》(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陳錫聯,《陳錫聯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8月)。
程中原、王玉祥、李正華,《1976-1981年的中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華民,《中國大逆轉—「反右」運動史》(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12月)。
彭真,《論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1月)。
湯應武,《抉擇—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的歷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葉永烈,《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易辰,《楊易辰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楊春貴,《楊春貴自選集》(北京:學習出版社,2005年1月)。
新華月報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200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8月)。
《葉劍英傳》編寫組,《葉劍英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3月)。
董寶訓、丁龍嘉,《沉冤昭雪—平反冤假錯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楊繼繩,《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Excellent Culture Press,2004年11月)。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7月)。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紀實》(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趙士剛,《陳雲與中共黨史重大事件》(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熊志勇編著,《再生中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前前後後》,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
熊志勇編著,《再生中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前前後後》,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
社,1998年)。
滿妹,《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廖蓋隆主編,《中國共產黨黨史鏡鑑》,第五卷(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11月)。
鄧力群,《十二個春秋(1975-1987)》(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年3月)。
劉中海編,《回憶胡喬木》(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9月)。
劉宋斌等著,《改革大潮》,中國20世紀全史第10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年)。
劉金田、張愛茹,《鄧小平與中共黨史重大事件》(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劉勇、高化民,《大論爭:建國以來重要論爭實錄》(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4月)。
劉賓雁,《劉賓雁自述》(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1月)。
劉魯風、何流、唐玉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事錄》(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
年8月)。
鄭曉國、南東風主編,《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鄧小平1977-1992年活動實錄》(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年1月)。
《歷史的審判》編輯組編,《歷史的審判》(北京:群眾出版社,1981年3月)。
蕭克,《蕭克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6月)。
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續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2月)。
謝春濤主編,《改變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重大決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
戴煌,《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年1月)。
謝遠學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紀實編纂委員會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紀實》,第9部上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戴衛‧W.張著、喻曉譯,《鄧小平領導下的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10月)。
薛慶超,《紅牆決策:粉碎“四人幫”與共和國撥亂反正》(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6年)。
《譚震林傳》編纂委員會,《譚震林傳》(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嚴家其,《我的思想自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蘇紹智,《十年風雨:文革後的大陸理論界》(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
龔育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二十題》(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
(三)期刊
王希哲,〈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七十年代》,期2(1981年),頁26-49。
王若水,〈關於「異化」的概念—從黑格爾到馬克思〉,《新華月報文摘版》,期8(1979年),頁42-53。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紅旗》,期10(1979年),
頁23-25。
中國共產黨湖南省委員會,〈華國鋒同志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卓越繼承者〉,《紅旗》,期
2(1977年),頁19-25。
方雪純,〈匪黨中央機構遞嬗及人事現況分析〉,《匪情月報》,卷21期12(1979年6月),
頁40-45。
王貴秀、張顯揚,〈評對「黨內和平論」的批判〉,《紅旗》,期2(1980年),頁16-22。
沈寶祥,〈鄧小平支持真理標準討論〉,《百年潮》,期3(1997年),頁4-8。
本刊編輯部,〈大陸青年爭取人權資料選錄〉,《匪情月報》,卷22期3(1979年9月),
頁69-76。
本刊編輯部,〈中共中央關於「四人幫事件」之首次通知〉,《匪情月報》,卷21期10(1979
年4月),頁92-95。
本刊特約評論員,〈做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紅旗》,期24(1980年),頁2-8。
本刊評論員,〈認真補好真理標準討論這一課〉,《紅旗》,期9(1979年),頁2-4。
本刊評論員,〈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原則〉,《紅旗》期5(1979年),頁11-15。
本刊評論員,〈關鍵在於盡快把農業搞上去〉,《紅旗》,期9(1978年),頁30-34。
司馬磯,〈中共當前思想理論與政策路線的「放」與「收」〉,《共黨問題研究》,卷7期5
(1981年5月15日),頁24-32。
余從哲,〈中共的文藝路向〉,《七十年代》,期12(1979年),頁15-19。
〈打開思想解放大門的鑰匙〉,《國內哲學動態》,期9(1979年),頁1-3。
齊辛,〈公社化和大躍進的「左」傾〉,《七十年代》,期10(1978年),頁30-37。
李彥,〈大字報運動會影響安定團結嗎?〉,《鏡報》,期1(1979年1月10日),頁9-11。
李海榮,〈偉大的導向,歷史的轉折—試論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確定中的作
用〉,《學術論壇》,期6(1998年),頁14-17。
邢國強,〈中國大陸人權運動的新發展〉,《匪情月報》,卷21期11(1979年5月),頁
36-41。
邢國強,〈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反映的若干問題〉,《匪情月報》,卷21期7(1979
年1月),頁13-17。
胡永年,〈不見報道的一次文藝座談會—記黃山筆會〉,《七十年代》,期1(1981年),
頁98-105。
胡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談黨史研究的若干問題〉,《求是》,期4(1995
年),頁2-7。
范碩、高屹,〈肝膽相照共解國難—葉劍英和鄧小平在黨和國家的危難時刻〉,《黨的文
獻》,期1(1995年),頁78-88。
〈胡耀邦談十大事件〉,《鏡報》,期2(1979年2月10日),頁10-11。
翁松燃,〈假如我是林將集團主犯的辯護律師—紐倫堡借鑑〉,《七十年代》,期1(1981
年),頁46-49。
倪明,〈魏京生案平議〉,《七十年代》,期12(1979年),頁72-75。
孫學文,〈改革風雲備忘錄(一)〉,《黨史文匯》,期11(1998年),頁7-11。
陳伯文,〈中共「十年經濟規劃」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匪情月報》,卷21期9(1979
年3月),頁35-40。
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七十年代》,期4(1980年),頁88-94。
陳雲,〈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會上的講話〉,《黨的文獻》,期6(1988年),頁11。
曹普,〈谷牧與1978-1988年的中國對外開放〉,《百年潮》,期11(2001年),頁4-18。
郭華倫,〈中共當權派之權力與路線闘爭現勢〉,《匪情月報》,卷21期11(1979年5月),
頁9-22。
郭華倫,〈華國鋒的命運〉,《匪情月報》,卷20期11(1978年5月),頁9-18。
陶源,〈中共三中全會20周年回顧〉,《爭鳴》,期12(1998年12月1日),頁54-57。
郭華倫,〈中共領導權鬥爭的可能結果〉,《匪情月報》,卷19期12(1977年6月),頁
7-12。
陳馳,〈《紅旗》雜誌奇怪的沉默〉,《爭鳴》,期13(1978年11月1日),頁16-17。
張廣友,〈萬里訪談錄〉,《百年潮》,期5(1997年),頁4-8。
張廣友、韓鋼記錄整理,〈萬里談農村改革是怎麼搞起來的〉,《百年潮》,期3(1998年),
頁1-9。
張鎮邦,〈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分析〉,《匪情月報》,卷22期9(1980年3月),頁8-11。
張競立,〈中共「平反冤案」的闘爭〉,《匪情月報》,卷21期7(1979年1月),頁18-24。
集之,〈「青年民主派」近年活動大事紀要〉,《七十年代》,期6(1981年),頁15-17。
華國鋒,〈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華國鋒同志在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講
話〉(1976年12月25日),《紅旗》,期1(1977年),頁25-41。
華國鋒,〈團結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奮鬥--1978年2月26日在第五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報告〉,《紅旗》,期3(1978年),頁3-30。
裘孔淵,〈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及鄧小平的復出〉,《匪情月報》,卷20期2(1977年8
月),頁14-18。
裘孔淵,〈中共政治動向展望〉,《匪情月報》,卷20期1(1977年7月),頁9-14。
〈中共中央關於加快發展農業與修訂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知通知(中)〉,《匪情月
報》,卷22期1(1979年7月),頁86-93。
楊奎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1999年3
月),頁137-155。
齊辛,〈中共的「非毛化」運動〉,《七十年代》,期4(1979年),頁15-18。
齊辛,〈中共「左」傾思潮探索〉,《七十年代》,期9(1978年),頁94-100。
齊辛,〈中共完成了急轉彎—三中全會的台前幕後〉,《七十年代》,期2(1979年),頁
7-17。
齊辛,〈中共四中全會前後〉,《七十年代》,期11(1979年),頁14-23。
齊辛,〈中共的新權力鬥爭〉,《七十年代》,期11(1978年),頁6-13。
齊辛,〈文革「左」傾的極度發展〉,《七十年代》,期12(1978年),頁70-78。
齊茂吉,〈華國鋒政治生命的破碎〉,《時報雜誌》,期83(1981年7月5-11日),頁52-57。
趙紫陽,〈在中央工作會議西南組的五次發言〉(1978年11月12日—12月14日),《黨
的文獻》,期6(1988年),頁12-15。
廖蓋隆,〈庚申改革〉方案,《七十年代》,期3(1981年),頁38-48。
黎洪,〈試論我黨「八大」的偉大歷史意義〉,《歷史研究》,期4(1979年4月15日),
頁3-12。
劉賓雁,〈人妖之間〉,《七十年代》,期12(1979年),頁22-38。
〈歷史的審判人民的勝利〉,《紅旗》,期23(1980年),頁2-4。
謝春濤,〈關於建國以來歷史決議的起草—龔育之訪談錄〉,《百年潮》,期6(2001年),
頁4-15。
繆慈潮,〈平反冤假錯案的歷史進程和歷史地位〉,《黨史研究與教學》,期4(1998年),
頁14-18。
韓鋼,〈一份鄧小平珍貴手稿的發現〉,《百年潮》,期4(1997年),頁4-6。
〈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匪情月報》,卷21期12(1979年6月),
頁78-87。
譚震林,〈井崗山鬥爭的實踐與毛澤東思想的發展〉,《紅旗》,期12(1978年),頁3-10。
關諾,〈中共政治局的四個新人〉,《爭鳴》,期15(1979年1月1日),頁21-49。
(四)學位論文
方俐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研究:中共現代化之背景與影響〉(台北: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鄭寶蘭,〈蔣經國與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比較研究〉(台北:佛光大學政治學系碩
士論文,2006年)。
二、西文參考書目
Kau, Michael Ying-Mao, Susan H. Marsh, China in the era of Deng Xiaoping : A Decade of Reform(New York:M.E. Sharpe, Inc., 1993).
Chang, Parris H., Power and Policy in China(London:PennsyI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8).
Weatherley, Robert, Politics in China Since 1949 : 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 Rule(New York:Routledge, 2006).
MacFarquhar, Roderick and John K. Fairbank,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5(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指導教授 齊茂吉(Mao-Chi Chi) 審核日期 2008-6-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