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30500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4 、訪客IP:52.14.121.242
姓名 吳惠婷(Hui-ting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明代太僕寺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of Ming Dynasty)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太僕寺於漢唐時即為九卿之一,其職責乃掌理牧馬之政。而太僕寺並非明朝建立之時即設之單位,數年後,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六年(1373年)建立太僕寺,其目的乃是希望藉由太僕寺興振其國家馬政。而隨著明成祖於定都北京後,太僕寺便始有南、北之分,但其職責仍是管理馬政,明代馬政管理機構雖有三:太僕寺、苑馬寺、御馬監,但太僕寺其重要性遠勝於苑馬寺與御馬監,因此在明代的馬政運作上,太僕寺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漢民族與邊患之游牧民族展開軍事戰爭之際,軍馬的數量與品質是戰力的重要指標,故太僕寺對於國家軍事的有其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本論文針對太僕寺研究,其時間範圍由明太祖建立太僕寺(1373年)開始,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為止。透過太僕寺之研究考查太僕寺之沿革,瞭解明代太僕寺之發展、演變;並藉由太僕寺之研究,分析太僕寺卿之官員於明代仕途升遷之概況,最後剖析太僕寺與明代馬政之運作,深入瞭解太僕寺對明朝國家軍事的影響。
摘要(英) Chief minister of the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is one of nine chief ministers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was in charge politics of the horse management. But the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not established in the 1368A.D., after several years, Ming-Tai-Zu established the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in the 1373A.D.. Inspiring the politics of the horse management was the founding goal of the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After Ming-Cheng-Zu established the capital in Beijing, there were two the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one in the south, and one in the north, but their responsibilities were stil in charge the politics of the horse management.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of the politics of the horse management in the Ming dynasty were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Directorate of the Imperial Horses and Office of Imperial Parks, but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Directorate of the Imperial Horses and Office of Imperial Parks, so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held a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politics of the horse management. When the Han nationality battled with nomads near the border, army horse’’s quantity and the quality were important targets, so the influence of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on military force was important. The paper is researching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during 1373 A.D. to 1644 A.D. 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 are three goals of research. First,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in the Ming dynasty. Second,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ef minister of the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in the Ming dynasty official career. Last,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on military force in the M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官員升遷
★ 太僕寺
★ 馬政
關鍵字(英) ★ official promotion
★ politics of the horse management
★ Court of the Imperial Stud
論文目次 緒論-------------------------------------------1
第一章 明代太僕寺之沿革-----------------------15
第一節 明代太僕寺之設立與組織-----------------15
第二節 明代太僕寺之內部組織-------------------23
第三節 明代太僕寺之職掌-----------------------33
第二章 明代太僕寺卿之出身背景與宦途遷轉-------49
第一節 北京太僕寺卿之出身背景與宦途遷轉-------49
第二節 南京太僕寺卿之出身背景與宦途遷轉-------88
第三章 太僕寺與明朝之馬政--------------------114
第一節 太僕寺與種馬制度之演變----------------114
第二節 官員失職與種馬制度之衰敗--------------125
第三節 種馬制度廢除對太僕寺之衝擊------------133
結論-----------------------------------------141
徵引書目-------------------------------------150
參考文獻 一、傳統古籍
(一)官修史書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元)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明)宋濂,《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二)私修史書
(明)文秉,《甲乙事案》,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雜史類類443冊。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別史類409-410冊。
(明)何喬遠,《名山藏》,收入於《四庫禁燬叢刊》(北京市:北京,1995年),史部45-47冊。
(明)李遜之,《三朝野紀》,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雜史類438冊。
(明)沈國元,《兩朝從信錄》,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編年類356冊。
(明)吳應箕,《啟禎兩朝剝復錄》,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雜史類438冊。
(明)徐咸,《近代名臣言行錄》,收入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徐肇臺,《甲乙記政錄》,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雜史類438冊。
(明)郭良翰,《明諡紀彙編》,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政書類409冊。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收入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傳記類533-536冊。
(明)雷禮,《皇明大政紀》,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史部編年類8冊。
(明)雷禮,《國朝列卿紀》,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史部職官類93-94冊。
(明)鮑應鼇,《明臣諡考》,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政書類409冊。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查繼佐,《罪惟錄》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別史類321-324冊。
(清)張岱,《石匱書》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別史類318-320冊。
(清)傅維鱗,《明書》(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清)談遷,《國榷》,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編年類358-363冊。
題外史氏,《聖朝新政要略》,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雜史類438冊。
(三)政書、職官書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於《十三經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漢)衛宏,《漢舊儀》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職官類746冊。
(唐)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入於《十三經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宋)王益之,《歷代職源撮要》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職官類746冊。
(宋)鄭樵,《通志》(台北市:台灣商務,1987年)。
(明)王光魯,《古今官制沿革圖》,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史部職官類260冊。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子部類書類186冊。
(明)申時行等,《大明會典》,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政書類789-792冊。
(明)林堯俞等纂修;(明)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職官類597-598冊。
(明)佚名,《太常續考》收入於《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69-1970年)。
(明)徐石麒,《官爵志》,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史部職官類260冊。
(明)張弘道、張凝道,《皇明三元考》,收入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張朝瑞,《皇明貢舉考》,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子部政書類269冊。
(明)雷禮,《南京太僕寺誌》,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史部職官類257冊。
(明)雷禮,《國朝列卿紀》,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史部職官類93-94冊。
(明)劉惟謙,《大明律》,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史部政書類270冊。
(清)永瑢,《歷代職官表》,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清)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5年)。
(清)清高宗敕撰,《續通典》(台北市:台灣商務,1987年)。
(四)筆記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
(明)朱健,《古今治平略》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政書類756-757冊。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上海市:中華書局,1959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年)。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收入於《中國史學叢書》(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
(明)章潢,《圖書編》,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類書類972冊。
(明)陳仁錫,《皇明世法錄》,收入於《中國史學叢書》(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收入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甲申紀事》(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
(明)楊時喬,《皇朝馬政記》(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
(明)鄧士龍,《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明)潘游龍,《康濟譜》,收入於《四庫禁燬叢刊》(北京市:北京,1995年),史部第7冊。
(明)鄭曉,《今言》,(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台北:立大,1980年)。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41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清)陳夢雷原編,楊家駱類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1977年)。
(清)蔡方炳,《歷代馬政志》,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政書類859冊。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1冊,(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五)文集
(明)文林,《文溫州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集部別集類第40冊。
(明)王廷相,《公移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集部別集類第53冊。
(明)王鏊,《震澤集》收入於《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2年)。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明)高拱,《高文襄公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集部別集類第108冊。
(明)陳仁錫,《陳太史無夢園初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集部別集類1381冊。
(明)黃道周,《博物典彙》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子部政書類1242冊。
(明)楊時喬,《楊端潔公文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子部別集類139-140冊。
(明)儲巏,《柴墟文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集部別集類第42冊。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台北:源流,1983年)。
(六)奏議
(明)王家彥,《王忠端公文集》收入於《四庫禁燬叢刊》(北京市:北京,1995年),集部162冊。
(明)王瓊,《晉溪本兵敷奏》,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紹令奏議類476冊。
(明)何孟春,《何文簡疏議》,收入於《明史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第5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明)吳亮編,《萬曆疏鈔》,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紹令奏議類468冊。
(明)馬文升,《端肅奏議》收入於《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4年)。
(明)畢自嚴,《度支奏議》,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詔令奏議類483-490冊。
(明)陳子龍編,《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1962年)。
(明)馮時可,《馮元成選集》,收入於《明史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第9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明)黃訓編,《名臣經濟錄》收入於《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69-1970年)。
(明)潘希曾,《竹澗集奏議》,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集部別集類第1266冊。
(七)地方志
(明)劉效祖,《四鎮三關誌》,收入於《四庫禁燬叢刊》(北京市:北京,1995年),史部10冊。
(清)王贈芳等修;(清)成灌等編纂,《(道光)濟南府志》,收入於《新修方志叢刊》(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
(清)田文鏡、王士俊監修;(清)孫灝、顧棟高編纂,《(雍正)河南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地理類535-538冊。
(清)金鉷監修,《(雍正)廣西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地理類565-567冊。
(清)沈葆禎、吳坤修等監修;(清)何紹基、楊沂孫等編纂,《(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地理類651-655冊。
(清)唐執玉、李衛監修;(清)田易編纂,《(雍正)畿輔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地理類504-506冊。
(清)徐景熹修;(清)魯曾煜等編纂,《(乾隆)福州府志》,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黃廷桂監修;(清)張晉生編纂,《(雍正)四川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地理類559-561冊。
(清)嵇曾筠等監修;(清)沈翼機等編纂,《(雍正)浙江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地理類519-526冊。
(清)瑞麟、戴肇辰等修史;(清)史澄等編纂,《(光緒)廣州府志》,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趙弘恩監修;(清)黃之雋編纂,《(乾隆)江南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地理類507-512冊。
(清)劉於義等監修;(清)沈青崖等編纂,《(雍正)陝西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地理類551-556冊。
(清)謝旻等監修,《(雍正)江西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地理類513-518冊。
(清)邁柱等監修;(清)夏力恕等編纂,《(雍正)湖廣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地理類531-534冊。
(清)覺羅石麟等監修;(清)儲大文等編纂,《(雍正)山西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史部地理類542-550冊。
二、現代著作
(一)中文專書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余行邁,《中國古代官制》(上海:上海古籍,1989年)。
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市:北京,1994年)。
吳振漢等,《史學導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陳茂同,《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天津:百花文藝,2005年)。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編,《明清史料—甲編至庚編》(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年)。
黃彰健編,《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年)。
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黎明文化,1982年)。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英)崔瑞德、(美)牟復禮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二)中文學位論文
尹章義,〈明代的馬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郭永發,〈明代馬政之研究—以山東地區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郭淑吟,〈楊一清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戴月芳,〈明代太常寺官員升遷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三)中文期刊論文
尹章義,〈明代的馬政與國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期9(1974年),頁49-57。
李增高,〈明代的馬政及北京地區的養馬業〉,《古今農業》,期3(2002年),頁42-56。
李敏紅,〈明清兩朝的官制〉,《文史春秋》,期2(2008年),頁58。
姚繼榮,〈明代西北僕苑官牧制度及其演變〉,《青海師範大學學報》,期3(2000年),頁53-58。
唐克軍,〈論述明代的馬政〉,《史林》,期3(2003年),頁82-124。
唐克軍,〈明代官員升遷路徑論述〉,《史學月刊》期1(2004年),頁38-47。
陳文石,〈明代馬政研究之一—民間孳牧(上)〉,《食貨月刊》,期6(1972年),頁155-170。
陳文石,〈明代馬政研究之一—民間孳牧(中)〉,《食貨月刊》,期7(1972年),頁189-201。
陳文石,〈明代馬政研究之一—民間孳牧(下)〉,《食貨月刊》,期1(1973年),頁497-509。
劉靜,〈由耿如杞的遭遇看明末中下級官吏的命運〉,《齊魯學刊》期1(2001年),頁45-47。
戴月芳,〈明太祖太常寺官員升遷的研究〉,《中國歷史學會集刊》,期7(2000年),頁74-87。
戴月芳,〈明成祖太常寺官員升遷的研究〉,《淡江史學》,期7(2001年),頁57-87。
(四)外文專書
谷光隆,《明代馬政の研究》,收入《東洋史研究叢刊》(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72年)。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08-11-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