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130502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75 、訪客IP:3.15.202.186
姓名 許美玲(Mei-ling H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終戰前北臺灣轉運河港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三坑仔為例
(Research On The Transferring Port of Northern Taiwan Rivers During The World War IIGiven An Example: Port Sankengzi At Longtan Township In Taoyuan County)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清領時期陸上交通不發達,內河航運應運而生,三坑仔鄰近大嵙崁溪,居大嵙崁溪上游位置,河運由此開端,北部內山物產若往北部輸出,最快速便利的方式即是運用大嵙崁溪河運,三坑仔就位於河陸轉運之地位,人貨匯集,形成著名的市街,帶動了北新竹、南桃園物產的流通,特別是茶葉的輸運。三坑仔居水陸轉運地位,以三坑仔為起點經過關西、芎林、橫山、竹東、北埔到峨眉建構了茶古道的交通網絡。就茶古道而言,南北往來走向打破了臺灣河川東西流向限制,使得沿山河川上游可以以陸運作為連結,相互往來。此外,也發現茶古道交通網絡與大溪蓮座山信仰範圍的疊合,更顯三坑仔為起點的茶古道對沿山地區的重要性。最後,交通轉運功能是三坑仔庄發展的動力,不僅帶來經濟興盛,也使得族群的移入與信仰產生的變異。
摘要(英)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Taiwan inland transportation was not developed. Instead, use of river shipping was popular. Port Sankengzi, near the Da Ke Kan River, and was located in the upper course of this river. The shipping route began from Sankengzi around the Northern Taiwan rivers. A fast and convenience shipping route for goods going to the North of Taiwan was the Da Ke Kan River. Sankengzi was the port connecting inland transportation and river shipping routes. It was a famous port with large crowds of people and a plenty of goods. It was also a network for transferring goods between North of Hsinchu County and South of Taoyuan County, especially the delivery of tea leaves.
Port Sankengzi began throughout the townships of Guanxi, Qionglin, Hengshan, Zhudong, Beipu, to Emei. This network became an ancient traffic route for conveying tea leaves. It created a way for goods to be transported in a north and south direction on the island. Before this route was created, transporting goods was limited to an Eastern and Western direction. Furthermore, in the upper course of the Northern Taiwan rivers, the transportation can be connected by inland and river transits.
Besides, some researches found that this ancient tea leaf route was relative to the local people’s religion of the Lian Zuo mountain regions at Dasi Township. There was evidence of Port Sankengzi, along with this ancient tea leaf route, we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mountain area of Northern Taiwan. However, the powerful transferring function was the root of development for Port Sankengzi. It not only created the prosperous economy for people’s living, but also made changes to the ethnic culture by its unique location. Port Sankengzi had the most important impact to Northern Taiwan.
關鍵字(中) ★ 三坑仔
★ 交通
★ 茶古道
★ 信仰
關鍵字(英) ★ Sankengzi
★ transportation
★ tea leaves
★ ethnic
論文目次 圖目錄iii
表目錄xi
緒論1
第一章北部沿山地區的開發11
第一節北部沿山地區的開墾11
第二節清末貿易與開發21
第三節三坑仔的自然環境與早期歷史27
第二章交通的演變31
第一節清代海陸交會的地位32
第二節日治時期交通的演變74
第三節交通網絡與大溪蓮座山觀音信仰85
第三章交通網絡對三坑仔的影響126
第一節三坑仔庄住民不斷移入126
第二節永福宮信仰的演變143
第三節三坑仔街屋的形成175
結論184
參考書目18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官方文書
大園庄役場編,〈大園庄志〉,《新竹州街庄志匯編》,台北:成文出版,1985年。
中壢郡役所編,〈中壢郡要覽〉,《新竹州郡街庄概況零存》,台北:成文出版,1985年。
不著撰者,《清高宗實錄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86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不著撰者,《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上),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不著撰者,《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下),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不著撰者,《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不著撰者,《台灣私法物權篇》,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不著撰者,《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者,《臺案彙錄己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不著撰者,《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277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
《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2月至1918年12月。
民政部文書課,《台灣總督府第二統計書》,明治31年。
永福宮慶成圓醮醮務局,《三坑永福宮慶成圓醮紀念特刊》,桃園:永福宮慶成圓醮醮務局,1969年12月。
竹南郡役所編,《竹南郡要覽》,台北:成文出版,1985年。
吳振漢總編纂,《大溪鎮誌(文教篇、人物篇)》,桃園:大溪鎮公所,民93年。
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
徐裕健計畫主持,《桃園縣第三級古蹟蓮座山觀音亭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桃園:桃園縣政府,民91年。
桃園廳編,《桃園廳誌》,臺北:成文出版,明治39年排印本。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郭薰風主修,《桃園縣志》 卷四經濟志交通篇,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年。
陳壽祺,《福建通志》〈臺灣府〉,第一冊。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陳其澎主持,《龍潭十一份樂活文化園區導覽手冊》,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9月。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
黃承令,《三坑子聚落調查-桃園縣傳統聚落第一期調查》,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6。
喻肇青主持,《桃園縣三坑仔地方暨社區總體營造先期研究計畫》,桃園:桃園縣立文化
喻肇青,《三坑仔客家傳統聚落空間架構營造策略暨公共環境改善與美化》,桃園:龍潭鄉公所,1999年。
富永豐,《大溪誌》,大溪:大溪郡役所,昭和19年。
廖本洋主修,《桃園縣志》卷四(中)經濟志,桃園:桃園縣政府,1979年10月。
蔣師轍,《臺遊日記》,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卷一,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3月。
臺北廳總務課編,《臺北廳志》,臺北:成文出版,1985,據明治36年版本。
臺北廳編,《臺北廳志》,臺北:成文出版,1985,據大正8年版本。
二、 碑文資料
「為民生厚碑」,李蓋發撰,昭和四年,三坑仔社區入口伯公廟旁,三坑村永福路上。
「永和宮沿革誌」,永和宮管理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鑲於燥坑永和宮大殿內左側內牆。
「大平地三元宮沿革誌」,大平地三元宮管理委員會,年代不詳,鑲於大平地三元宮大殿內左側內牆。
「廣濟宮沿革誌」,內灣廣濟宮改建委員會,民國七十三年,鑲於內灣廣濟宮大殿內左側內牆。
「田寮村矺子國王宮沿革誌」,國王宮改建委員會,年代不詳,鑲於田寮村矺仔國王宮大殿內左側內牆。
「國王宮沿革誌」,國王宮重建委員會,年代不詳,鑲於九讚頭國王宮大殿內左側內牆。
「國王宮沿革誌」,朱華錢撰,民國七十六年,鑲於橫山國王宮大殿內左側內牆。
「五和宮誌」,五和宫重建委員會,民國八十年,鑲於五龍五和宮宮內二樓大殿左側廂房內牆。
「蓮座山序碑」,年代不詳,鑲於蓮座山觀音寺右側廂房內內牆。
「續建拱亭兩廂序碑」,年代不詳,鑲於蓮座山觀音寺右側廂房內內牆。
「蓮座山鐘鼓會碑」,明治四十四年,鑲於蓮座山觀音寺右側廂房內內牆。
「募捐重修蓮座山寺碑」,昭和九年,鑲於蓮座山觀音寺右側廂房內內牆。
無碑名,道光十三年立碑,鑲於蓮座山觀音寺右側廂房內內牆。
三、 專書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 卷1,台北:捷幼出版社,1919年。
王世慶編著,《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年10月。
王詩琅,《台灣人物誌王詩琅全集》 卷7,台北:海峽學術出版,2003年。
方豪,《方豪教授臺灣史論文選集》,臺北:捷幼出版社,1999年。
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台灣文化志》 下卷,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91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 上,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1990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出版,1996年。
洪汝茂,《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編輯》,台中:台中縣政府,2001年3月。
洪敏麟著,《台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二冊(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6月。
施添福,《台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82年。
施添福,《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黃卓權主編,《客路:古道古橋關西路》,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6年12月。
黃炫星編著,《臺灣的古道》,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年9月。
馮天蔚等著,《桃園龍潭的客家庄佳安村》,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年10月。
中心,1996年10月。
陳俊編著,《台灣道路發展史》,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87年。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4年。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灣研究叢刊,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12月。
龍潭鄉公所,《龍潭簡述》,桃園:龍潭鄉公所,2006。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叢書,1984年。
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北:玉山社,2000年。
鍾仁嫻主筆,《客土:九座寮戀戀風土》,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6年。
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謝海泉,《運輸學原理》,台北:交通出版社,1965年。
四、 期刊論文
邱彥貴,〈粵東地區三山國王信仰的分布與信仰的族群-從三山國王是臺灣客屬的特有信仰論起〉《東方宗教研究》(新)期3,1993年10月,頁109-146。
吳煥文著,吳元雄譯,〈大嵙崁盛衰記〉,收入黃卓權總編,《回首大嵙崁》,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張炎憲編《中國海洋論文集(三)》(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頁95-125。
林滿紅,〈清末台灣與大陸貿易之比較〉《師大歷史學報》期6,1978年5月,頁209-244。
馬水金,〈三官行-訪三坑村永福宮〉《孝慈雜誌》卷6期6,(台中:孝慈雜誌社,1989年6月),頁2-8。
陳志豪,〈報導下的臺灣─以咸菜硼地區為例〉,《史匯》,期8(2004年9月),頁77-106。
施添福,〈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收入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卷,(台北:玉山社,1996) ,頁157-219。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下〉〉,《台灣文獻》,卷31期1,1980年12月,頁154-176;卷32期1,1981年1月,頁136-157。
蔡龍保,〈日治時期公路運輸之興起與交通體系之變遷(1910-1936)〉,《近代中國》,期156,2004 年 3 月,頁88-121。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66期,1983年12月,頁127-316。
杜聰明,〈鴉片傳來之歷史〉,《台灣科學》,卷11期3,1957年9月,頁83-85。
姜道章,〈淡水之歷史與貿易〉,《台灣銀行季刊》,卷14期3,1963年12月,頁254-278。
五、 學位論文
田金昌,〈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沈方茹,〈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1912-1945 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3 年。
林文龍,〈日治時期台灣陸路交通建設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陳家豪,〈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年。
蔡昇璋,〈日治時期台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六、 網路資料
桃園縣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http://www.tahsioldst.org.tw/Tourism/HistoricSpot/page-02.htm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http://thcts.ascc.net
Goodgle 地球 http://earth.goodgle.com
七、 口訪訪談
孔俊凱先生,三坑村在地文史工作者,現任川奇瀧民俗藝術工作室負責人,年約45歲,97.08、98.07.20。
李彭菊妹女士,世居龍潭三坑仔三坑老街,為日治時期三坑仔區區長李蓋發媳婦,97.04.15、97.04.22筆者口訪,年約85歲。
李照坤先生,世居龍潭三坑仔,現居三坑仔老街,曾歷經日治時期,97.07.15筆者口訪,年約80歲。
李黛娟女士,為世居三坑仔大姓邱家之媳婦,曾長期照護邱家長輩,97.04.17筆者口訪,年約40歲。
余杜妹女士,從小到橫山田寮矺仔來,98.11.21筆者口訪,年約83歲。
邱春華先生,世居平鎮山仔頂,家族曾經歷防番設隘年代,98.09.04筆者口訪,年約80歲。
邱家廷先生,世居龍潭三坑仔,現任永福宮廟祝,97.04.15、98.09.19筆者口訪,年約60歲。
邱坤泉先生,世居峨嵋中興,98.09.12筆者口訪,年約75歲。
范明煥先生,新竹在地文史工作者,現任明新科技大學講師,98.07.24筆者口訪,年約50歲。
徐華謙先生,世居橫山大山背,現任大山背樂善堂管理委員會委員,98.11.12筆者口訪,年約60歲。
徐美惠女士,世居龍潭三坑仔,現任龍潭鄉三坑村村長,97.04.15筆者口訪,年約40歲。
徐陳色女士,自年輕嫁入三坑仔,在地生活數十年,98.10.10筆者口訪,年約80歲。
陳治朗先生,世居竹東四重埔,現任竹東惠安宮廟祝,98.08.19筆者口訪,年約65歲,。
陳正春先生,世居橫山田寮矺仔,98.11.21筆者口訪,年約65歲。
黃勝松先生,龍潭鄉三坑村前任村長、永福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97.04.18、97.04.22、97.05.15、98.12.15、98.12.27筆者口訪,年約67歲。
曾新蔘先生,桃園在地文史研究學會會員、山林人工作室負責人,97.08、98.07.20筆者口訪,年約60歲。
曾獻祿先生,世居龍潭三坑仔三坑老街,父親曾為永福宮石像雕刻師父,昔日家中從事石板雕刻生意,97.07.14筆者口訪,年約76歲。
彭增春先生,世居竹東花草林,曾獲選為優良農戶,98.07.24筆者口訪,年約65歲。
鄒政任先生,世居橫山沙坑太平地,現任新竹縣沙坑國小職員,98.11.21筆者口訪,年約50歲。
葉國源先生,世居芎林、關西界茶古道旁,家中曾開設茶廠,97.07.11筆者口訪,年約60歲。
葉浮河先生,世居橫山田寮矺仔『田寮茶葉生產合作社』創辦人之一,人稱茶葉博士,98.07.24筆者口訪,年約90歲。
劉信榮先生,世居龍潭三坑仔,現任老街雜貨店屋主,98.10.10筆者口訪,年約70歲。
劉馨英女士,世居龍潭三坑仔,現任老街雜貨店負責人,97.04.15筆者口訪,年約40歲。
劉悤妹女士,在橫山田寮矺仔生活數十年,98.11.21筆者口訪,年約90歲。
蔡金滿先生,世居峨嵋中興,98.09.12筆者口訪,年約68歲。
黎永慶先生,世居龍潭三坑仔,97.04.17筆者口訪,年約75歲。
管傳宏先生,上代自銅鑼圈搬遷居住龍潭三坑子,於三坑老街從事中藥行生意,現任老街阿香菜包負責人,98.10.10筆者口訪,年約65歲。
賴遠章先生,世居芎林鹿寮坑,曾任五和宮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五和宮管理委員會委員,98.09.05筆者口訪,年約85歲。
藍阿來先生,世居橫山沙坑太平地,現任沙坑村鄰長、管理委員會委員,98.11.21筆者口訪,年約82歲。
蕭泉芳先生,世居橫山九讚頭,現任九讚頭國王宮廟祝,98.08.19筆者口訪,年約65歲。
指導教授 吳學明 審核日期 2010-1-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