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5730501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1 、訪客IP:3.139.67.19
姓名 彭志明(Chih-Ming P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苗栗地方政治與族群關係之研究—以2008年單一選區兩票制立委選舉為例
(A Study on the Local Politics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in Miaoli County—A Case Study on the 2008 Legislative Election under the Single-Constituency-Two-Votes System)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客家族群佔了苗栗縣人口三分之二強,歷屆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多以客家族群為主,本研究乃在探究族群議題與地方政治發展的關連,藉由2008年苗栗縣的立委選舉做一系統性的分析,以瞭解新的選舉制度以及新的選區劃分對苗栗族群關係的影響,同時探討各政黨的提名策略及候選人的競選策略是否會受到族群屬性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最後再從新的選舉制度來討論苗栗族群發展與地方政治之關係,以做為未來選制變革之參考以及供學術界日後在實證研究的檢證。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內容分析法以及深度訪談法,總計訪談政黨主委、選
委會專業人士、立委候選人以及政治人物等四類關係人,藉以瞭解苗栗選區劃分過程是如何形成。另外,藉由選舉公報、候選人的文宣以及報章媒體中探討政黨及候選人的競選策略,並藉由立委選票的結果分析閩客之間的族群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苗栗選區劃分過程中族群以及人口比例是考量的重要原則,居多數的客家族群相當尊重少數的閩南族群,政黨相當重視候選人的族群身份。選舉結果顯示,關鍵少數族群是這次選戰中致勝的要素,首次成立的客家黨仍然大有可為,候選人的族群策略並沒有奏效,訴諸地域不再是票房保證,政黨已經凌駕在族群之上,投票結果已不受族群影響,苗栗政治板塊仍是藍大於綠現象,一閩一客的立委席次成形,票票等值的民主意涵更為彰顯。
摘要(英) More than two-thirds of residents in Miaoli County are Hakka. Therefore, most county magistrates and councilors are mainly Hakka.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issues and local political development by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2008 legislative election in Miaoli County. 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will be able to serve the following purposes: first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e new election system and the electoral districts divided under the single-constituency-two-votes system on the ethnic relationsship in Miaoli County, second to study wheth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erms of nomin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by various political parties and campaign strategies adopted by each candidate, third to discuss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in Miaoli Count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election system. This study may give authorities concerned some ideas if they want to make some changes in the election system in the future. It can also give future researchers some evidence for an empirical study.
This study adopts the following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cont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In-depth interview is designed to understand the forming process of planning the new constituencies and involves the following four types of people: political party leaders in Miaoli County, professionals from the election committees, legislative candidates, and political figur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archer analyses election bulletins issued by the election committee, campaign literature of each candidate, and media reports so as to ge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ategies of each legislative candidate and each political party.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 analyses the Hakka-Souther Min ethnic relations in Miaoli County by using the legislative election results.
This study has findings : both ethnic groups and population ratio are the major concerns in forming the constituencies in Miaoli County; majority Hakka quite respect the decision of minority Southern Min group; political parties show great concern about the identity of the candidate. Election results showed: minority group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the election; the newly formed Hakka Party has its potential in future elections; ethnic strategies adopted by some candidates did not work, that is, candidates’ resort to ethnic identity does not guarantee votes. Since the election result showed that political party identity outweighed ethnic identity, it is quite obvious that voting behavior in Miaoli County will not be decided by ethnic identity anymore.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fact that the Blue Camp overpowers the Green Camp will not chang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nd that two legislative seats from Miaoli County will be one from Hakka and the other from Southern Min. It is obvious that the idea that every vote counts will prevail in the future elections in Miaoli County.
關鍵字(中) ★ 單一選區兩票制
★ 選舉制度
★ 族群關係
★ 地方政治
★ 苗栗
關鍵字(英) ★ Local politics
★ ethnic group relationship
★ legislative election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第一節 選舉制度與單一選區兩票制 22
第二節 投票行為之研究 40
第三節 相關文獻的分析 48
第三章?]栗地方政治發展 79
第一節 苗栗縣地方政治發展概述 79
第二節 地方政治與族群關係 89
第四章 實證研究 96
第一節 選區劃分與政黨提名策略分析 96
第二節 候選人選舉策略之分析 111
第三節 族群結構與投票結果之分析 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4
參考書目 147
壹、中文部份 147
貳、西文部份 161
附錄一 162
附錄二 211
表目錄
表1-1 本研究深度訪談對象表 17
表2-1 「地方政治」學位研究表 47
表2-2 以「選舉制度」或「選區劃分」作為探討 50
表2-3 「投票行為」學位研究表 53
表2-4 族群與地方政治相關之專業書籍一覽表 54
表2-5 族群政治期刊論文一覽表 57
表2-6 族群關係學位論文一覽表 61
表3-1 歷任苗栗縣長、議長閩客身份統計表 89
表3-2苗栗縣歷屆省議員族群身份統計表 90
表3-3 苗栗縣歷任立法委員族群身份統計表 91
表4-1 利害關係人對選區劃分因素一覽表 108
表4-2 候選人選舉公報族群策略一覽表 111
表4-3 第一選區候選人平面文宣內容分析表 114
表4-4 第二選區候選人平面文宣內容分析表 117
表4-5第一選區候選人平面媒體報導內容分析表 120
表4-6 第二選區候選人平面媒體報導內容分析表 124
表4-7 苗栗縣各鄉鎮市族群比例一覽表 127
表4-8 苗栗縣第六屆立委選舉各鄉鎮市得票數 130
表4-9第六屆立法委員苗栗縣政黨票數統計表: 130
表4-10第六屆立法委員閩客籍候選人得票率統計表 131
表4-11第七屆立委選舉苗栗縣第一選區各鄉鎮投開票結果統計表 132
表4-12第七屆立委選舉苗栗縣第二選區各鄉鎮投開票結果統計表 132
表4-13第七屆立委選舉全國不分區苗栗縣投開票結果統計表 133
表4-14第七屆立委選舉苗栗縣藍綠陣營各鄉鎮得票率統計表 134
圖目錄
圖1- 1 研究架構圖 14
圖1- 2 研究流程圖 1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2008,《苗栗縣族群社會文化調查成果報告》,苗栗: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未出版。
尹章義,1985,〈閩粵移民的諧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台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做的研究〉,《台北文獻》。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文崇一、蕭新煌,1988年,《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
王大立,1996,《單一選區劃分之理論與模擬》,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
王世義,2006,《台灣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對政黨政治之影響》,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甫昌,1998.07,〈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
王金壽,1993,《國民黨候選人機器的建立與運作》,清華大學社會學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旻瑜,2006,《立委選制改革之政治影響》,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鍵,2007.07,〈立法委員單一選區雨客家政治參與過程—兼述選區變更過程〉,《國會》,第7期,頁66。
王淳逸,2004,《都市自治體法案與英國地方政治-1830-1860》,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雯君,2004,《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業立,1999,《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維斌,2005,《從政局的人事變遷看中共地方政治菁英進入中央的現象-以十五大和十六大為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智揚文化出版社。
田金昌,2005,《台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育德,2004,《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台灣地方政治的發展》,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來美,1997,《劉黃演義—苗栗近代政治史話》。台北:台灣書局。
何來美,2005,《重修苗栗縣志》。苗栗市:苗栗縣政府。
何來美,2006.01,〈苗栗縣出現首位非客家籍縣長〉,《客家》,第187期,頁43-44。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東野,1993,〈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方法之探討-德國、日本、俄羅斯選舉實例之比較〉,《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頁69-102。
吳芳銘,1995,《地方派系的分化與結盟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重禮、李世宏,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第12期,頁69-115。
呂世昌,2001,《單一選區兩票制政治效果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子偉,1989,《地方自治與政治參與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龍,2002,《彰化縣府會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永熾,2006.09,〈從風土與場所看台灣族群〉,《當代》,第111-229期,頁10-19。
李憲榮,2001,《台灣政治觀察》。台北:前衛出版社。
沈靜倫,2001,《單一選區兩票制之適用性探討》,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蓉,1998,《地方權力結構與空間政策—以台南市為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長安,2001,《台灣民主轉型與澎湖縣地方政治生態的變遷》,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玲,2003,《都會政治選票支持結構變動之研究-台北市北投區1980年代與2000年代個案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惠,2003,《社區發展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穆英,2004,《都會化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大里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繼文,1996,〈單一選區兩票制與選舉制度改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期,頁95。
金恆煒,2006.09,〈台灣族群政治探源〉,《當代》,第111-229期,頁40-46。
胡佛,1998,《政治參與與投票行為》。台北市:三民書局。
施正鋒,1999,《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施正鋒、吳珮瑛,2005.08,〈台灣客家族群與政治〉,《台灣史學雜誌》,第1期,頁142-185。
施添福,199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台灣師大地理系地理研究叢書》。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施添福,2001,《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市:中央研究所。
洪堯棟,1987,《地方政治與公共政策-高屏溪雙園大橋上下游違法魚塭拆除事件之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麗完,1990,〈清代台中地區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台灣文獻》,第41卷第1期。頁63-93。
紀明欣,2006,《我國立法委員單一選舉區劃分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紀俊臣,2005,〈單一選區劃分與行政區劃〉,《中國地方自治》,第58卷第11期,頁14-36。
胡舜基,2004,《我國立法院全國不分區委員制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姜灴欽,民2003,《台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苗栗縣政府,2000,《苗栗縣統計要覽—中華民國八十八年第49期》。苗栗: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2000,《苗栗縣整體發展綱要計畫》。苗栗: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2001,《苗栗縣統計手冊》。苗栗:苗栗縣政府。
徐正光,1994,〈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徐正光,1998.10,〈台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回顧〉,《客家文化研究》,創刊號,頁30-33。
徐正光、陳運棟,2007,〈源流篇〉,《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23-24。台北市:南天書局。
徐正光、楊長鎮,2007,〈族群關係篇〉,《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389-391。台北市:南天書局。
徐永明,2002,〈單一選區兩票制政治衝擊的模擬〉,《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7期,頁6-16。
秦美華,2005.12,〈苗栗縣長不再是客家人的專利〉,《縣市觀察》,第4期,頁40。
翁金城,2005,《台北市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選區劃分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偉達,2002,《公共工程與地方政治—從國道建設談公共工程對地方抗爭的管理》,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榮茂,2000,《經濟再結構與地方能動性的實踐-以大鵬灣觀光開發計畫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世賢,2001,《清代苑裡地區的開發-以漢番聚落消長為中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一彬,1998,《候選人評價與投票行為》,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張世熒,2002.09,〈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的改革與過渡—2001年立委選舉結果的省思〉,《中國行政評論》,頁3。
張佳霏,2005,《國家代理人及地方頭人:台北市里長的人口屬性、職務與政治流動之初探》,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閔婷,2005,《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對台中市政黨生態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瑞典,2006,《論單一選區兩票制與立委減半並行對台灣政治生態之影響》,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梅仕杰,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台灣政黨發展的影響》,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盛治仁,2003,〈理性選擇理論在政治學運用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17期。
盛治仁,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未來台灣政黨政治發展之可能影響探討〉,《台灣民主季刊》,第2期,頁70-71。
莊富源,2002.08,〈台灣族群政治的昨日、今日與未來-我國政治發展經驗的反思〉,《人文學報》,第26期,頁69-101。
許泰攸,2007,《台灣的閩客關係-歷史、政治與人口區位的面向探討》,東吳大學政治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瑞宜,2005,《第七屆立委選舉選區劃分對政黨生態影響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添貴,2004,《社區聯盟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可行性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碩士論文。
陳文俊,1997,《台灣的族群社會》。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佳吉,2004.08,〈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關聯性之研究〉,《復興崗學報》,頁135-138。
陳佳君,2005,《我國中央政府體制選擇之研究—以內閣制為分析基礎》,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0,《威權政治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春輝,2006,《立法委員選舉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秋坤,1996,〈19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出版社。
陳秋坤,1997,《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
陳義彥,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
陳雪玉,2002,〈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陳雅芳,2002,《地方民主與永續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菁,2005,《選區劃分對政黨生態之影響—以台北市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彭天豪,1992,《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革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文龍,2003,《政黨對選舉制度改革之偏好與選擇》,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基山,2001,《選舉與地方政治生態關係之探討》,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彭尉榕,民2005,《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位階:地域、世代的比較分析》,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國鈞,2000,《地方政治生態與市地重劃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鈕澤謙,2000.08,〈台灣的族群政治〉,《人文學報》,第24期,頁43-64。
黃千容,2003,《立法委員選制改革困境—地方政治菁英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1988年《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育德,1999,《工人如何形成政治行動?—台南縣自主工會運動的個案研究》,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昭展,2004,《選舉制度改革與台灣團結聯盟的發展》,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郁琇,1998,《戰後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光,2003,《清代苗栗街庄組織與社會變遷》,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敏,2005.09,〈桃竹苗地區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與族群結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頁10-39。
楊靜華,2001,《民進黨地方政治生態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溫美芳,2005,《客家族群認同感的經驗研究》,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峻宏,2002,《地方政治生態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健瑞,1991,《地方政治生態與科學園區開發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廖婉菁,2005,《立委新選制對政治人物經營策略的影響》,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永茂,1986,《台灣省基層政治菁英之民主價值取向—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之分析》,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永茂,2002,《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市:翰蘆圖書。
劉中興,2000,《地方政治生態對選舉影響之探討-以2001年及2005年兩屆桃園縣長選舉為例》,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坤鱧,1991,《地方政治菁英行為之研究—台中市升格為直轄市之爭議》,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煌,1995,《中央與地方政治權力關係之轉變-國民黨威權政體的鞏固與轉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彥豪,2006.05,〈我國國會選舉制度改革之研究〉,《蘭陽學報》,第五期,頁232-234。
潘美倫,1998,《閩客族群意識與學業成就差異之調查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惠,2004,《戰後澎湖地方政治生態之變遷》,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博文,2003,《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地方政治菁英的變動分析-以台灣省議員為例(1959-1998)》,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顯銘,2003,《單一名額選區劃分之探討-以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黃世明,2000.06,〈從台灣客家族群發展類型探討族群融合問題〉,《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0期,頁74-75。
蕭新煌、黃世明,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南投市:省文獻會。
賴閔聰,2003,《員林的福佬客》,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隨杜卿,2003.07,〈選舉制度與選區劃分〉,《國家政策論壇》,頁70。
戴炎輝,1979年,《清代台灣的鄉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薄慶玖,2002年,《地方政府自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謝相慶,1996,〈我國選舉制度改革方案評析〉,《空大行政學報》,第6期。
謝瑞明,2001,《地方派系對地方政治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分析為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慧豪,2002,《台灣地方民意代表選舉制度變革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簡炯仁,2001,《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文化局。
薩孟武,1983,《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顏崑智,1997,《戰後台灣農會之研究—以台灣省農會為中心》,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傳福,2001,《學區社會組織活動對地方政治發展之影響》,台北市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志淵,1970年,《地方自治的理論體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羅映佳,2006,《行政區劃與單一選區選舉區劃分—以高雄市縣合併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郁崑,1995,《台灣地方政治菁英之任期時間分析:以省議員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烈師,2005,《台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意琇,2002,〈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與聯立制之分析〉,《國政分析》。
施正鋒,〈台灣的族群政治〉,http://www.wufi.org.tw/shih/ethnic.htm,2007.01.24。
貳、西文部份
Allport, G.1954.The nature of prejudic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Bennett, C.I, 1995.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 & Bacon.
Brown, R. 1995. prejudice: Its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Farrell,David.M, 2001.Electoral Systems: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New York:Palgrave.
Jones J.M. 1997. prejudice and racism. New York:McGraw-Hill.2nd Ed.
Klieg, M. 1993. The Prejudice and rac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Lijphart,Arend, 1982.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Representation: The plurality rule Districting, and alternative Electoral Arrangement. In Representation and Redistricting Issues, by B‧Gorman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Lijphart, Arend, 1984.Democracies: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指導教授 周錦宏(Chin-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08-7-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